A. 洛陽兵戈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洛陽兵戈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8月5日,兵戈網路以獨到的企業文化讓客戶、公司、員工的價值得到最大化公司主要以高端網站搭建、SEO網路推廣、軟體開發、活動策劃、電商平台等多種線上線下發展業務;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合作共贏、誠信高效、一流的服務理念全力打造企業品牌。兵戈擁有最先進的技術團隊,努力打造公正、公開誠信為人民服務的良心企業。公司位於偃師後庄社區槐新南路與伊洛路交叉口向西400米洛陽兵戈網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以:網站建設、系統集成及技術推廣:網頁設計;軟體開發、銷售;廣告設計、製作、代理、發布;網上銷售;日用百貨。
法定代表人:焦帥兵
成立時間:2016-08-10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1038100005277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偃師市城關鎮伊洛大道(後庄社區樓下3號門面)
B. 湖北浠水歷史名人
名人名家龐安時(1042-1099),字安常,本縣麻橋人,出生於中醫世家,為北宋名醫。安時幼時,其父授以脈訣,他不以為足,後讀黃帝扁鵲的脈書,漸通曉醫理,悟出新意。年近弱冠病聾,刻苦鑽研《靈樞》、《素問》等秘籍,融會貫通"經傳百家"所涉及的醫術。他曾說:"世傳所謂醫書,予皆見之。惟扁鵲之方深矣。蓋所謂《難經》者,扁鵲寓術於其書,而方之不詳,意者後人自求之歟?予之求蓋出於此。"
安時為人治病,愈者十有八九。登門求治者,則設坊(醫療室)留診,親視湯葯,悉心護理,治癒後始允其回家,據《宋史·龐安時傳》記載:"有民家孕婦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求無所救,安時之弟子李百全適在傍舍,邀安時往視之,才見,即連呼不死(不會死),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撫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其家驚喜而不知所以然"。
宋人黃庭堅,多稱道安時醫術,蘇軾的《東坡雜記》、《仇池雜記》,袁文之的《瓮牖閑評》,均記有安時的醫跡。蘇軾評安時"精於傷寒,妙得長沙(指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遺旨,"張耒《柯山集》中記載:"淮南人謂龐安常能與傷寒說話。"後世醫家論龐安時"醫能啟扁鵲之所秘,元化(即華佗)之可法,使天假其年,其所就不在古人下"。
安時58歲時發病,門人請他視自脈,他笑著說:"今予胃氣已絕,死矣。"拒飲湯葯,數日後,與客坐語而卒。後人為了紀念他,於浠水縣城內建有葯王廟(亦名洞天福地)、妙華庵(廟內設龐安時泥塑像),均毀。龐著有《難經辨》萬言、《主對集》(一卷)、《本草補遺》、《傷寒病總論》(九卷),在葯理、醫理、醫療諸方面,為祖國中醫學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傷寒總病論》)(九卷)於1957年由商務印書館特予印行,推為中醫學經典著作。
楊思義(生卒不詳),本縣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啟用楊思義,命掌起居注,後調任司農卿。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設六部,司農為戶部,楊思義任戶部尚書。在任期間,他對土地丈量、戶口清查、財糧收支等辦理得井井有條。明初經歷戰亂,百姓流亡,土地荒蕪,他奏請朝廷下詔,招撫流亡,開墾荒地,廣種麻桑,免稅四年,以利民生。當時朝野上下,無不稱贊其理政才能。後調任陝西參政,不久病逝。歸葬於本縣黃草湖。
王聰(1362-1409),巴河鎮人,明代將軍。王聰出身農民,臂力過人。他習武投軍,隸屬燕王棣部下,智勇兼備,能謀善戰。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他隨燕王巡視邊境,以軍功升任都指揮使,"靖難"之役,燕王奪取帝位,聰被封為武城侯。永樂七年(1409年),隨征虜大將軍邱福出征。福與本雅失里(韃靼人)交戰,本雅失里佯敗,福追擊,聰知其計,勸諫福止,福不聽從,終中埋伏。聰戰死,時年58歲。其屍毀於戰場,未能收骨,後追封為漳國公,立碑敕葬。衣冠冢在縣西司家畈。
文質 (生卒不詳),本縣人,字東進。善騎射,有異材,明嘉靖年間會試第一。清光緒十年版《黃州府志》及其墓誌均記載為武狀元,任錦衣衛都督。其子應詔,由進士任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父子二人,一封為昭義將軍,一封為昭勇將軍。其墓在縣北。
姚明恭(1583-1644),字昆斗,人稱"姚閣老",本縣巴河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禮部右待郎。崇禎十二年(1639年)入閣,加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任戶部尚書參與機要。相位一年,回歸故里。光緒《黃州府志》載:"黃之九屬,數百年來,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明恭宅心仁厚,曾致信告誡其弟居恭(任劍州牧)"潔已愛民,虛心聽獄,嚴胥役,禁家奴。"
明恭回居鄉里時,蘄水漕米在蘄州"兌軍"(作為年糧繳納,由軍隊驗收)。路遠,又無押運者,軍旅任意科旅。他為此向有關方面建議,改"兌軍"為"兌會城"(漕米直接交專收糧的機構),百姓得免其苦。
陳沆(1785-1826),亦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本縣巴河人。10歲隨父讀書,以詩賦見長。15歲應試科舉,縣試,鄉試、會試,皆名列第一名。學使鮑星讀其試卷,擊節嘆賞。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保和殿對策,陳中第一甲第一名(狀元)。其策論文章,氣勢雄渾,論述精闢,筆力奇健(原卷手抄本藏於縣博物館)。授翰林院修撰。出任四川道監察御史。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廣東省主考(學政)。次年,任清禮部會試同考官。道光六年,病逝於北京,歸葬於本縣調軍山南麓。
在文學史上,陳沆被列為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其組詩《河南道上·樂府四章》中的《賣兒女》、《狗食人》、《吃草根》、《逃飢荒》等詩,用極其辛酸的筆調,活靈活現地寫出了當時河南道上的悲慘景象。陳的友人魏源,稱其詩是"香山樂府之遺。"陳的賦文,鋪敘多用白描,代表作有《簡學齋賦存》。陳著作《簡學齋詩存》、《課館試律存》、《詩比興箋》、《白石山房詩鈔》、《簡學齋賦續存》為後人整理出版。學術著作《近思錄補注》14卷,補宋代朱熹、呂祖謙及清代江永之缺,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瞿瀛(1857-1949),亦名炅,號干琴。本縣人。幼就讀私塾,勤敏篤實,縣試名列前茅,府試名列第二,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鄉試中亞元。回縣創辦學堂。廣西提學使李翰芬慕其人品,於1907年函召赴桂襄辦學務。辛亥武昌首義時返鄂,被推為浠水縣議會議長。年底應黎元洪之約入軍政府任機要主任。因辦事干練,深得信任,幾次提名擔任國稅廳長、民政司長,瞿堅辭不就,僅任副秘書長。1912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周年之際,北京及各省代表來鄂集會,追悼先烈。瞿奉命撰寫演講詞,言武漢所居的地位,謀人民之福祉,以慰先烈於九泉。洋洋7萬余言,時傳誦甚廣。
1913年12月,袁世凱將副總統黎元洪幽處瀛台,瞿隨侍,持正不移。 1914年袁要黎為參政院長,並結為兒女親家,瞿憤而歸隱。1914年勸黎辭去參政院長。1916年袁世凱密稱帝,封黎為"武義親王",瞿勸黎拒絕受封。同年8月,黎元洪擔任大總統,擬選瞿為秘書長,瞿辭之,乃改任副職仍掌機要。1917年張勛復辟,黎授命段祺瑞戡平叛逆,瞿多方參贊。事定,隨黎隱居天津。1922年黎元洪復任總統,瞿復原職。1928年黎元洪逝世,國府明令國葬於武昌卓刀泉,瞿赴武漢,主持喪事。後又將黎從政軼事,編輯成書,躬任校勘,數載始成。
瞿返鄉後,杜門謝客,家居20年,足不入公門。1930年川軍駐浠水,紀律極壞,邑人吳劍安激於義憤,投訴當局。川軍旅長竟捕吳擬置之死地。瞿聞訊,星夜賓士十里,趕至師部,請以身代吳。吳獲釋至瞿府長揖拜謝。瞿一一還拜曰:"足下為民請命,是仆應懷慚以叩謝者。"1947年11月,瞿光照、王細伢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活動於浠(水)、黃(岡)、羅(田)邊境,被國民黨縣政府逮捕,瞿力保釋放。
瞿一生儉朴,在京作官,不穿皮襖,不坐車轎,熱心公益事業,為本村人修水井、建祠堂、辦學校。1935年大旱,四處募捐,買麵粉救活700餘人。博覽群書,尤對考古、音韻訓詁之學造詣較深。著有《瞿典》、《文字考證》、《歷代政治家言行考》、《清末明初政史紀實》(其中有辛亥革命始末)、《文物考古》、《從政篆文日記》、《浠水縣志》(均未刊印)。1949年病逝。
孔庚(1873-1950),又名照煥,字文軒,號雯掀。本縣王祠人。清末秀才。1898年,因帶頭毆打學官和劣紳之子,被捕下武昌府獄,後釋放。1903年與吳祿貞等暗組革命機關。後赴日本,入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騎兵科。1905年加入同盟會及"鐵血丈夫團"。1907年畢業回國,任廣西新軍督練公所參事官兼經理科、教育科科長,辦陸軍小學堂,訓練新軍後,任職於軍咨府。留學生考試賜兵科舉人。
湯化龍(1874-1918),字濟武,本縣南涼人。縣稟膳生,肄業於黃州經古書院。清光緒壬寅(1902年)中舉於鄉,甲辰(1904年)試禮部,中進士,授刑部主事。旋應山西學政寶熙之聘,任山西大學國文教習。後二年自請赴日留學,攻讀法政。在此與鄂籍同學自辦留學生教育會及《教育雜志》。歷時二年回國。時鄂督陳夔龍奏請地方自治,湯化龍返鄂籌草自治事宜,旋任咨議局籌備處參事。次年當選為副議長,不久任議長。後赴京參加全國咨議聯合會議,被推舉為會議主席。
1918年,湯懷著失意的心情出國考察,由日本及美國,歷時半年,同年9月初,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市候船回國,被中華革命黨人--華僑理發師王昌刺死,時年45歲。
聞一多(1899-1946),又名亦多,輩名家驊,字友三,本縣巴河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民主革命戰士和傑出的詩人、學者,中國民盟早期領導人之一。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蘄水縣(今浠水縣)下巴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並設計校徽)、青島大學、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青島大學文學院長。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此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後匯集成為《古典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在西南聯大時期,特別是1943年以後,聞一多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積極投身於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統治、爭取人民民主的斗爭的洪流。 1944年,參加西南文化研究會,隨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從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雲南省支部領導人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成為廣大革命青年衷心 愛戴和無比尊敬的良師益友。
在「一二.一」學生愛國運動中,聞一多始終站在廣大愛國學生一邊,指導和鼓舞他們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為「一二.一」運動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聞一多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徐復觀(1903-1982),亦名秉常、佛觀,其師熊十力為之改"佛"為復。晚年居香港時,用名"天行"。浠水縣團陂人。是"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中就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中國知識分子的性格及歷史、命運問題發表大量論著。如他與唐家毅、牟宗三、張君勵聯名發表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系統闡述他們的中西文化觀,《中國人的恥辱,東方人的恥辱》駁斥胡適等人的"全盤西化"論。又出版《中國人性論史》、《中國藝術精神》、《公孫龍子講疏》等書,探討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撰《西漢思想史》(上、中、下)對西漢思想史進行縝密研究。他對研究、傳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作出重要貢獻,成為名揚海內外的"現代大儒"。
湯佩松(1903-2001),本縣南涼人。小時在父親湯化龍身邊就讀。1917年入清華留學預備學校。1925年秋,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習。1928年夏,考入當時以植物生理研究而頗負盛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兩年後畢業。1930年9月,受聘於哈佛大學普通生理學研究室。
1933年秋回國,在武漢大學任教。1938年9月,應聘西南聯合大學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抗戰勝利後,任清華大學農學院院長。1948年,被當時的國立中央研究院選聘為首批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主要從事植物生理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提出完整的植物呼吸代謝的控制理論。1955年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1998年6月,又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資深院士。
聞允志(1904-1940),字永之,浠水縣巴河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家鄉領導工農運動,曾任國民黨蘄水縣黨部執行委員、青年部長。1928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系,與中共黨員溫健公等組織留日學生會及社會科學研究會。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回國。由中共黨組織派往河南偃師中學任教,從事地下工作。1935年春調北平,任《世界日報》社編輯,秘密進行抗日活動。同年到天津法商學院任輔導課主任,利用合法身份開展黨的工作。
同年,天津爆發"一二·八"學生救亡運動,文化界以法商學院為中心組織文化勞動者協會天津分會(後改稱文化職業者協會),聞任執委,幫助成立天津學生聯合會。1936年秋,參與領導天津各學校和各機關反對強迫填寫"反共自願書"的斗爭。1937年春,受中共組織委派,到河北省地方實力派張蔭梧部做統戰工作。同年赴豫北林縣、安陽、湯陰一帶開展抗日活動,組織抗日力量,又爭取團結河北民軍副總指揮王長江和國民黨駐軍黃宇宙及其他地方武裝。1938年10 月,民軍第十一團團長朱程在山西陵川成立河北民軍晉察豫邊區辦事處,聞任該部十一團部政治部主任,聞積極爭取朱程,並在部隊建立中共黨組織。
1938年春調晉東南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任訓練教育科科長。同年,朱程因張蔭梧公開反共反人民,遂率部反張。八路軍總部改編朱部為華北抗日民軍,聞任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並以抗大一分校帶去的部分軍政骨幹,在部隊重建黨組織。1940年任冀魯豫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委員兼華北抗日民軍政委,並任冀魯豫軍區黨委委員,領導軍民粉碎日寇多次掃盪,建立沙區抗日根據地。同年8月調八路軍總部,由冀中南下。8月21日拂曉搶渡衛河時,遭日軍汽艇襲擊,不幸犧牲。
徐楚光(1909-1948),又名建豫、祖芳、楚狂、席正,浠水縣華桂人。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步科班,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任鄂豫皖邊區直屬團連長;秋,受邊區黨組織派遣潛入國民黨軍內部,任蘄水縣自衛隊中隊長。1930年,任羅田縣自衛隊大隊副。1932年打入武漢第四集團軍十八軍和江漢師管區任連長、營長等職。1934年隨李濟深、宣俠父赴廣西南寧爭取桂系反蔣,後任豫西師管區兵役局局長。1937年兼任河南伊川縣第三科科長。 1938年春,打入冀察游擊司令孫殿英部任教育大隊中校教育主任。秋,冀察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黨第五軍,孫殿英軍長委其為該軍後方司令部作戰參謀兼官佐子弟學校校長。1940年初,調至中共北方局黨校學習。不久,通過同鄉九十七軍參謀主任楊自繩的關系潛入該軍,順利完成對朱懷冰部的偵察和反正任務。後調任抗大總校任教官。1942年受八路軍總部秘書處(情報處)派遣,入汪偽首都南京。他通過舊時的朋友、汪偽自衛軍總司令金龍章介紹,拜南京"洪門大亞山"首領朱亞雄為大哥。復以黃埔軍校學生身份廣交軍政朋友,在汪偽中央軍官學校任上校戰術教官。1943年,任偽陸軍部第六科上校科長,掛名為偽軍參贊,兼偽中央政治感化院上校教官。秘密發展偽中將參贊武官洪俠和朱亞雄參加地下情報工作。得以會見軍統南京站少將站長、偽軍委會少將科長周鎬。遂秘密建立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地下交通運輸線。12月潛入汪偽軍委會政治部情報局,任上校秘書。為取得京滬(今寧滬)鐵路線的行動方便,徐任秘書主任兼督察長,不斷獲得蔣汪內情,並截取蔣汪聯合"剿匪"軍事計劃及江浙日偽聯合"清剿"行動計劃等重要情報。
1944年1月,汪偽創建警衛第三師,他利用偽中央政治訓練班總隊副趙鴻學潛入該師任政訓主任,爭取師長鍾健魂起義。旋在人民地方武裝六合支隊政委魏然策應下,鍾、徐、趙親率三師官兵3000餘人至淮南解放區鍾家集宣布起義,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一軍。鍾任軍長,徐任副政委兼參謀長和第二師政委。
1946年,徐楚光調華中局聯絡部籌組第三工作委員會任主任。後由於三工委遭保密局偵破,徐於1947年4月在長沙組建湘鄂民主聯軍,任政委。9月,他從長沙抵武漢,不久即被捕,交保密局審訊。 1948年3月,敵人以"保密局特種政治問題研究組"第二組少將副組長的頭銜,誘他投降,遭拒絕。1948年10月9日,被保密局秘密殺害於南京,時年 39歲。
蘇哲文(1915-2006),原名蘇有威,1915年8月出生,浠水縣人。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積極參加"一二·九"、"、一二·一六"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由中共重慶辦事處派往東北解放區工作。自1950年起,歷任中央燃料工業部計劃司副處長、處長、副司長。 1955年任中央電力工業部計劃司副司長。1958年任水利電力部計劃司副司長、司長。1975年先後任水利電力部規劃設計院副院長、院長。1979年先後任電力工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水利電力部總工程師。1985年離休後,擔任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顧問,國務院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領導成員,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成員、三峽工程綜合經濟評價專題論證主持人,長江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專家組副組長。
饒興禮(1925-2000),浠水縣清泉鎮十月村人。1949年6月投身革命,195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被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十二屆中共中央委員。1966年被華中農業學院聘為客座教授。1993年被評為高級農藝師。
徐復觀(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觀,後由熊十力更名為復觀。湖北浠水人。徐復觀在抗戰時期曾師事熊十力,接受熊十力「欲救中國,必須先救學術」的思想,從此下決心去政從學。其為學不喜形而上學的哲學,以為探討中國文化不能離開具體平實的現實世界,著重於歷史時空中展現的具體世界。徐復觀在先秦兩漢思想史研究方面頗有建樹。主張要在中國文化中找出可以和民主銜接的內容,力圖揭示歷史上個人主義與專制政體、道德與政治的對立和沖突。強調對中國封建專制主義與傳統思想文化應加以區分,認為儒家思想在長期專制壓迫下必然會歪曲和變形,說明專制政體壓歪和阻隔了儒家思想的正常發展,卻不能說儒學就是專制的「護符」。認為中國傳統思想始於殷周之際,以人性論為其主幹,而孔、孟、老、庄及宋明理學家的人性論就是中國人性思想的主流。提出一種不同於宗教恐怖絕望意識的「憂患意識」概念,認為正是在這種憂患意識的激發下產生了中國的道德使命感和文化精神,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徐復觀對中國傳統作了深入分析,他有一個基本認識,即中國歷朝歷代一直貫穿著體現人文精神的聖人之道,或曰理,與表現為無限制的君主專制的勢的矛盾和沖突,這是「中國歷史的死結」。雖然士大夫始終堅持道尊於勢,但是中國數千年政治社會的嚴酷事實卻是勢遠遠強於道,知識分子在這種道與勢的緊張沖突中,形成了精神上的重負和奴才性格,變成君主專制的工具。他的剖析的最終目的是要論證只有引進民主與科學,才能解開中國歷史的死結。此外,他還特別重視從傳統深處發掘其內在的精神生命力,把中國固有的人文精神轉化為民主和科學。
主要著作有:《中國人性論史》、《兩漢思想史》、《中國思想史論集》、《公孫龍子講疏》、《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國經學史基礎》、《中國藝術精神》、《石濤研究》、《中國文學論集》等。
C. 河南偃師特大橋附近建築物起火,造成了什麼後果
突發!河南偃師特大橋附近建築物起火偃師市北環路棉花廠西側發生火災。火勢兇猛,三四公里外濃煙滾滾。懷疑是舊鐵粉廠的橡膠布煙濺到鞋廠的剩飯上引起火災。火災發生後,火勢無法控制。
火災最早是在下午5點40分左右發現的,目前暫時確認廠內無人。工廠看起來很破舊,懷疑鋪了石棉瓦。6時30分左右,在5台消防車的救援下,火勢基本得到控制,消防官兵也展開救援,火災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逃離濃煙,如果對人體保護不當,很容易將濃煙吸入人體,導致昏厥或窒息。同時,眼睛會因為煙霧的刺激而睜不開。這個時候可以用透明塑料袋,不管大小。大塑料袋可以覆蓋整個頭部,為逃生提供足夠的空氣。如果沒有大塑料袋,小塑料袋也可以完全覆蓋頭部,但也可以覆蓋口鼻,為逃生提供空氣。使用塑料袋時,一定要完全完全打開,但千萬不要用嘴吹走,因為吹進去的氣體是二氧化碳,適得其反。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所要分享的內容了。
D. 銅川歷史人物
一位姓嚴的,中國人的姓氏之一。一般來說,顏姓顏姓簡化的方式。顏姓「百家姓」收錄。嚴的是在中國最常見的姓姓氏今天居第七十五,約380萬五千多人口,佔全國人口的0.24%。如今,顏氏族分布廣泛,尤其是在河南,山東,河北,多此姓,三省嚴的佔57%左右人口的寒煙。姓
艷艷姓
現有的較常見的姓氏。現在上海的松江,金縣,河北雞澤縣,山東新泰,平度,烏海市,監利縣,來自貴州,雲南河口,四川,江等地均有分布。漢姓。山西,陝西省多此姓。晉燕坑,懷孕的皇帝明燕姬:(公元98126年),女,河南滎陽孩子,東漢著名安迪黃。嚴恆:(生卒年待考),著名的晉朝部長。唐閻立本古代帝王圖:
嚴陶淵明:(生卒年待考),安邑人(今山西夏縣),著名的南北朝時期北魏與縣。閻立德:(公元656年待考),名字Jean字立德,雍州萬年(今西安),唐代著名的建築師,畫家。歷官至大江,工程部長。曾主持建設的一個高Zuxian的凌,唐太宗昭陵。在建驪山溫泉宮建在銅川玉華宮,二宮的歷史的過程中,建設高價值。畫集「文成公主降風扇地圖。閻立本:(公元673年待考),閻立德之弟,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繼承家族學習,清顯著任何部長;主要MG醫生,工部尚書,右相,中書令,「右邊是著名的丹」的美譽。書法作品,擅長畫人物,馬匹和戰車,台灣館。他的父親閻毗,他的弟弟立德,無論畫的名字,他擅長在技術,建設著稱。閻立本畫仿照隋代楊箕丹,鄭法士,董波認與他的父親,展子虔,追溯到僧繇「轉變霍華德約翰遜今天,代表的中原地區在初唐風格。閻立本畫好台灣館,旅遊,人像,擅長繪畫的主要題材和風格的歷史人物肖像。據史料記載,畫跡見歷代名畫記,唐朝名畫錄「,」宣和華浦「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代表的凌煙閣功臣圖」,「秦府十八學士」皇帝映射「肖毅賺蘭亭圖」,「異國情調的移動地圖,」貢圖「,」步輦圖「。已傳輸更可靠的步行者,「致敬地圖,」歷代帝王圖「和」小易賺蘭亭圖。嚴慈萍:(生卒年待考),河東(今山西永濟)。宋代著名畫家。專輯「村歸騎圖,現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秋山煙靄圖「專輯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鹽城漢:(生卒年待考),真集(今河北正定),宋代著名大臣。鑿渠引錢塘江超過一百年的唯一的通航運輸,灌溉農田,全國嚴梅:(生卒年待考),江蘇省沛縣明代著名大臣。明代積極參加抗清復明活動,工詩詞,詩歌感懷時事,荒涼的風格,「白大山人集。閻錫山
閻諫:(公元15901635),的宋美齡字;青州邑,南門巷長樂縣(今山東昌樂)。著名的明代晚期的作家。如果掩去:(1638至1704),字百詩,潛山;太原。清代著名學者,文字的家。如果掩去居住江蘇淮安山陽縣。清代早期,清代漢(考證)的代表開始在這最重要的一個著名的學者。偃師繩:(公元1733至06年),字寶益,浦寨和號丹崖,閆蔣介石,第三個孩子,長樂市(現長樂市人)的數量。著名清代部長。嚴發現:(公元1654至1725年),字景生,偃師繩長子,長樂市人。著名清代部長。燕亭記「:(1675 - 1748),字汝鎮,嚴發現孩子。著名清代部長。閻敬銘:(公元1817至1892年),字丹初,陝西朝邑。著名清代部長。閻書勤:(公元1860年至1900年),冠縣,山東梨園屯村人(今河北威縣)。著名的義和團領袖,被稱為「劍閻書勤顏過華:(公元1885至1947年),字拂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閻錫山:(1883),字河流(博川),號龍池,山西五台河邊村(今山西定襄縣河邊鎮)被稱為中國國民革命軍在遺囑中,太原綏靖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省政府主席。的總裁的執行袁秘書國防部。1935年4月2日頒發的最高級別,燕紅岩:(公元1909至1967年),陝西穩定(現在陝西省子長)。著名的中國人民解放陸軍將軍。燕蘇,嘉靖升降機;燕工作,元氏縣縣長
E. 河南現在暴雨情況如何
截止7.21日下午三點,河南大部分地區仍然處於大暴雨狀態,不少氣象站點的逐小時降水量均超過30mm。除了逐小時降水量以外,河南大多數地區氣象站的逐日降水量和五天累積降水量均達到了近幾十年以來的最高值。
事實上,台風煙花目前並沒有處於消亡狀態,其仍然在太平洋上活動,並將在未來的幾天繼續為我國北方輸送充足的水汽。
因此建議河南河北地區的朋友在未來的三天內仍然要堅持在家中,盡量遠離水庫,山體等容易發生次生災害的地方。如遇到危險情況,務必及時求救!
F. 「山西省洪洞縣大槐庄」的民間說法和近代中原百家姓氏的關系
山西《洪洞縣志》以及洪洞縣《大槐樹志》記載,明永樂年間,當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樹左側的廣濟寺集中澤、潞、沁、汾和平陽沒有土地的農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遷往中原一帶,並給所遷之民以耕牛、種子和路費。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當地官府人員在樹下為被移之民辦理手續,登記造冊,按所去地點編隊,然後發給一應物品。被遷者拖兒帶女,扶老攜幼,戀戀不舍地離開家
鄉時總割不斷故土之情。他們凝眸古槐,見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鸛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想著自己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為了讓子女永遠記住自己的家鄉,有朝一日回來時能夠順藤摸瓜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著孩子們最好記的大槐樹和上邊的老鸛窩說:「不要忘了,以後若能回到家鄉,記不住咱的村莊,就先找這棵築滿老鸛窩的大槐樹,然後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從這大槐樹的老鸛窩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顧!」但這只是從大道理上說,而對當時被遷徙的每家每戶來說卻都是莫大的悲哀。明統治者定出的移民條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還不能同遷於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同姓同宗者為了和親人遷到一處,不得不改姓。有的因戀家而半路逃跑,被追回後要受殘酷的懲罰,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在臉上用刀劃成標記。如此所受的心靈上的摧殘、所造成的精神創傷,在被遷徙者心中幾十年,甚至以後的幾代人心中都難以彌合。好在中原人沒有忘本。以後不論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說是老鸛窩底下的人,都親熱無比。中原地區少見老鸛而多見老鴰,後來人們就把「老鸛窩」說成了「老鴰窩」。
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餘》等正史、筆記史料的記載,以及收集查閱的家譜、碑文、信函資料和大槐樹祭祖園留言簿的不完全統計,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12個,移民分布共18個省(市)、500個縣(市)。其中:河南106縣(市),北
京、天津、河北129縣(市),山東92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62縣(市),陝西、甘肅、寧夏51縣(市),山西34縣(市),內蒙古8縣(市),遼寧11縣(市),吉林3縣(市),黑龍江3縣(市),廣西1縣。
一、遷往河南省分布——河南省簡稱豫,地處黃河中下游、華中地區,向有「中原」、「中州」之稱,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轄8個府,1個直隸州,11個屬州,96個縣。河南的移民分布情況看,主要以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為主,這和兩河流域的水災及元末農民起義的戰場相吻合。
對河南地區家乘、地方誌及所收集的信函資料不完全統計,河南地區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主要分布有106個縣(市):鄭州、滎陽、開封、平頂山、洛陽、焦作、鶴璧、杞縣、尉氏、新鄭、登封、蘭考、中牟、新密、鞏縣、新鄉、衛輝、封丘、獲嘉、溫縣、濟源、博愛、輝縣、原陽、武陟、盂縣、沁陽、修武、安陽、范縣、台前、滑縣、浚縣、內黃、清豐、濮陽、長垣、湯陰、林州、商丘、永城、睢縣、寧陵、民權、周口、商水、扶溝、西華、太康、鄲城、項城、許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魯山、長葛、臨潁、葉縣、寶豐、陝縣、禹縣、駐馬店、確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陽、息縣、固始、泌陽、正陽、新縣、羅山、商城、南陽、方城、唐河、新野、鄧縣、淅川、南召、桐柏、鎮平、內鄉、西峽、三門峽、義馬、盂津、汝州、汝陽、欒川、靈寶、澠池、偃師、伊川、宜陽、洛寧、盧氏、新安、淇縣、嵩縣、郟縣、舞陽。
G. 今年中秋節當天偃師辦理環保標簽的地方上班么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
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台、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H. 關於大槐樹河南人的故事
元朝末年,由於統治階段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加之天災不斷,最終引起全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經過十餘年的戰亂,中原大地一片荒蕪,人口稀少。朱元璋建立明政權以後,為了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大規模移民,即從地窄人密地區向地廣人稀地區遷徙人口。此次移民時間長,包括地區多,遷出地主要是山西,遷往地主要是豫、冀、魯、皖等省。河南洛陽自然是移民的重要地區之一。因此,至今在洛陽城鄉流傳著「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的歌謠,祖籍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已成為千千萬萬老百姓的共同根源。那麼,移民與大槐樹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需要從元朝末年說起。
元朝自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至元順帝從大都(今北京)敗逃塞外,歷時不足百年,雖也曾盛極一時,但其內部矛盾重重,沖突及自相殘殺不斷。從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到順帝即位(1333年)的25年中,元朝九易其主,故有「席不暇暖」之說。 特別是到元朝末期,由於蒙漢地主階級對農民殘酷剝削壓迫,土地兼並日益嚴重,農民不斷流亡,造成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加之黃淮多次決口泛濫,農民無法生存,揭竿而起反抗壓迫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1351年終於爆發了元末最大規模的紅巾起義,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起義。隨後,郭子興、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紛紛響應。經過十幾年的征戰,朱元璋逐漸消滅了其它勢力,推翻了元朝統治,並於1368年建立了明政權。 但是,以朱元璋為首的明朝統治者面臨的是一個滿目瘡痍、殘破不堪的局面。由於多年的戰亂,戰爭最慘烈的中原地區土地荒蕪,人口銳減,死的死,逃的逃。據清乾隆《偃師縣志》記載,早在「至正五年(1345年),伊洛河泛濫,淹沒千家,生靈塗炭,十室九空」,「至正廿二年(1362年),洛陽、偃師、孟津大旱,人相食」。天災人禍並至,遂致河南、河北、山東、皖北等地區「道路皆榛塞,人煙漸絕」((明太祖實錄)卷廿九)。而這個時期,相對遠離戰區的山西卻是另一番景象,「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社會相對安定,經濟比較繁榮,所以人丁興旺,並逐漸出現了地窄人密的矛盾。 針對這一現狀,為了盡快恢復生產,發展經濟,首要解決的便是勞動力與土地的矛盾。明太祖朱元璋果斷地從洪武初年開始了大規模移民,山西就被指定為最主要的移民遷出地。令「疏散山西兩府(平陽、太原)五州(汾、遼、蒲、潞、沁)五十一縣之民遣送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陝甘等廣大地區」,使生產得到了一定發展。但好景不長,接著又發生了「靖難之役」,戰亂達四年之久,天下被破壞的程度,甚於明太祖時代,結果造成「中原田多荒」(《明史、食貨志》),再次加劇了中原地區地廣人稀的荒涼局面。於是,明成祖朱棣不得不繼續大量移民,補充人煙稀少的地方。因此,移民高潮歷三朝五十年,這在我國歷史上可謂空前絕後。 明初移民的事實,在《明史》、(明實錄)、《續文獻通考》、《日知錄》等文獻中都有記載。大致情況是這樣的:政府對移民採取了鼓勵和獎勵政策,被遷徙的老百姓每戶發給銀錠二十兩,作為安家費,使其置耕牛、種子、建房等,並免其三年或五年的賦役。 那麼,山西遷民,為什麼僅洪洞大槐樹影響最大呢?這是由於山西人口之稠密,首推晉南,而洪洞縣正位於山西省南部臨汾盆地北端。它地處南北交通咽喉,北達幽燕,東接齊魯,南通秦蜀,西臨河隴,且是晉南平陽一帶人口最為稠密之縣。明代遷民雖不是專遷洪洞人,但作為遷民重點是很自然的。 洪洞縣西周為楊侯國,秦漢置楊縣,隋代改為洪洞縣至今。在縣城北郊賈村西,有一處公園式建築。據(洪洞縣志)記載,明朝時,這里是廣濟寺,為唐貞觀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濟濟,香客往來不絕,唐宋以來,又建有驛站,房舍寬廣,常駐驛官,辦理公差。在廣濟寺旁有一株「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陽關古道即從樹下通過。 為此,明政府便在廣濟寺和大槐樹下設局駐員,集中移民,編排隊伍,並發給移民「憑照川資」。 元末河南的大部分地區因天災戰亂,造成人煙稀少、田地荒蕪,中原地區又是明政府的重要根據地,所以,河南必然成為移民的重點。據有關資料的不完全統計,河南全省63個縣有移民。我國有關歷史文獻記載,「山西遷民於河南者,以彰德府(今安陽)、懷慶府(今沁陽)、歸德府(今商丘)為最多,河南府(今洛陽)、汝寧府(今汝南)、南陽府(今南陽)也不少。」洛陽所在的河南府中,據記載永寧(洛寧縣)、孟津、偃師、洛陽縣山西遷民為數不少。據一些氏族家譜、碑文上看,都記載有遷民的歷史。從時間上看,多數正是在洪武、永樂年間遷來,雖然有些村莊氏族無所記載,但他們都知道是來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明通化《河南通志》記載:明初洛陽縣有人口82841人,永樂十年(1412年)83124人,成化十八年(1482年)85124人。《偃師縣志》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縣3961戶,29125人,永樂十年(1412年)4017戶,30000餘人。這些都是遷民以後的數字。 現就看到的部分家譜、石碑所記載的情況,摘錄如下:偃師山化鄉游殿村道光二十三年十月續寫的(滑氏家譜)載:「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初洪武六年由山西遷徙而來,至今四百餘年。……考《明史》洪武朝戶部郎中劉元皋上疏,古狹鄉之民,遷於寬鄉,欲地無餘利,人無失業也。上從其言,遷山西澤、潞民於河北,屢徙浙西及山西民於滁……則滑氏之來偃,其在明初無疑矣!」游殿村西滑氏老墳有一碑載:「自山西洪銅(洞)遷來……」。 偃師寇店韓寨《趙氏族譜。引》:「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於河南府洛陽縣東南路偏五里孫賀庄,後改名楊裴屯。」韓寨{大明處士張公大老之墓碑}載:「大老系張氏始祖也,原籍山西長子縣南和村人也,因國禍世亂,隨母到偃師縣治。」 洛陽《王氏祠堂碑》載:「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處,遷到河南省洛陽府北窯天華嶺……明中期由洛陽北窯遷到洛陽府高崖寨。」 清道光廿四年所修偃師山化鄉王窯村《王氏家譜·序》載:「吾王氏聚族邙山角下,洛河北岸,自明初洪武三年山西長子縣遷移已來至四百餘年。」山化鄉關窯《王氏家譜·序》及祖塋碑文均記載:「祖諱貴,原籍山西陽城縣大王莊人,於明洪武初年遷偃,至今六百餘年。」 宜陽縣城關鄉河下村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立《創修谷氏祖廟碑記》載:「明初,谷氏仁美公自山西洪洞遷居宜陽縣壽安之左,迄今四百餘年。」 據宜陽《裴氏家譜》載:其先祖於明洪武二年自山西聞喜遷來,當時是裴成夫婦攜五子,現已繁衍到2700多人,分布於三鄉的可樂灣、楊圪塔、趙堡鄉的油路口及鹽鎮等地。 宜陽《許氏老八門家譜》載:先祖於明洪武七年由山西遷入宜陽魚泉,至今已繁衍至19代。 宜陽蓮庄《王氏家譜》載:王氏先祖於明初由山西夏邑小李庄遷入。當初僅為母子四人,現已繁衍到1927人,分布於宜陽縣的蓮庄、張塢、韓城、鹽鎮、石陵、趙堡等鄉。明嘉靖年間兵部尚書王邦瑞即為此支王氏之名人。 東趙保(張氏祖塋碑文)載:始祖友諒公系山西洪洞縣八政村人,於大明永樂年間遷至河南省宜陽縣東趙保。」 新安縣《陳氏宗譜》載:先祖於明代由蒲坂遷至河南省新安縣窨興村。六百年來,人口繁衍流遷,今分布於宜陽、新安、濟源、澠池、孟津、洛陽、嵩縣、盧氏等地。 由以上所列資料看,洛陽一帶在明初有許多山西遷民,說明大槐樹處集中遷民是確鑿無疑的事實,但究竟有多少人,則無從查考,有待於進一步調查考證。也許有些已不知由山西何處遷來,但大家公認是大槐樹處遷民的後裔。遷民到了新的居住點後,他們大多在新居的院子里或大門口栽種槐樹,藉以寄託對家鄉的思念。 總之,明朝初年大規模遷民,客觀上緩解了土地與人口的矛盾,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使生產逐步得到恢復,社會秩序漸趨穩定。因此,遷民政策應該說是一項成功的政策。 有關當時大槐樹遷民,還流傳著不少傳說故事,其中「復形小腳趾甲」、「背手走路」、「解手」的來歷最為生動形象。 「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據說凡是洪洞遷來之民,腳小趾甲中都有一裂縫好象是兩個小趾蓋。據說明朝政府為實行遷民墾田政策,也實行了優惠政策,如發給川資盤纏及安家費,但人們故土難舍,誰不留戀自己的家,而去千里迢迢投奔異鄉?因此,明政府在遷民前廣貼告示,欺騙百姓說:「不願遷移者到大槐樹下集合,須在三日內趕到。願遷者可在家等待。」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後,晉南、晉東南、晉中的人都來了。第三天,大槐樹四周集中了十幾萬人,他們拖家帶口,暗中祈求神靈保佑平安無事。突然,一大隊官兵包圍了大槐樹下手無寸鐵的百姓,一大官員在官兵簇擁下宣布:「大明皇帝敕令,凡來大槐樹之下者,一律遷走。」這道命令猶如晴天霹靂,他們這才明白上當受騙了。人們哭著、罵著、呼爹喚娘,混亂一片。但這都無濟於事。接著,官兵強迫人們登記,發給憑照。每登記一個,就讓被遷者脫掉鞋子,用刀子在每隻腳小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以防逃跑。因此,至今移民後裔的腳小趾甲都是復形,據說就是被砍一刀的緣故。 在押解遷民時,為防止逃跑,被遷者都用繩反綁,然後用一長繩聯結起來。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告訴小孩子:「這里就是咱的老家,這里就是咱的故鄉。」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被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久而久之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一習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路上自然要經常有人要大小便,這時,只好央求官兵:「老爺,請解手,我要拉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明白了。以後,「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詞。
I. 淄博有哪些名人
李宮俊、薩頂頂、高亞麟、杜麗、孫耀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