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江蘇省文化廳公共服務處束有春

江蘇省文化廳公共服務處束有春

發布時間:2021-07-27 21:39:15

㈠ 請你當導游——介紹揚州

揚州名勝古跡

龍虯庄遺址

【龍虯庄遺址】199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高郵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高郵市一溝鄉一溝鎮北龍虯庄。遺址湮沒在地下和水下,目前已暴露面積約25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1970年3月,經南京博物院考古鑒定為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出土文物主要有夾砂紅陶釜、畫彩陶缽、紅衣陶豆、陶壺等器物殘片,與淮安青蓮崗、邳縣大墩子文化遺址下層出土陶器相同。�

古邗溝遺跡

【古邗溝遺跡】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老城區北郊。東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吳王夫差為北上伐齊於邗城下開邗溝,以通江淮,是為古運河的最早段。因年久淤湮,今僅遺存螺絲灣橋至黃金壩東西向一段,長約1450米,寬50~60米,兩側淤積層約20~25米,中間溝床現約10米。中段有明清時修建的「邗溝橋」橫跨,此橋為兩頭門石橋,兩邊山花墩上均嵌「邗溝橋」石額。�

天山漢墓

【天山漢墓】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城北45公里處高郵市天山境內。天山原名神居山,高49�55米。全山玄武岩構成,是一處典型的火山溶岩地區,佔地約70公頃。1979年5月起,以南京博物院為主,揚州博物館、高郵文管會、南京大學歷史系派員參加,配合開山採石,歷時兩年,對一、二號漢墓進行發掘。兩墓均屬大型岩坑豎穴、有斜坡墓道的「黃腸題湊」式木槨墓。早年均被盜,二號墓遭焚燒,一號墓結夠�頸4嬙旰謾3鐾廖奈銼甌?72件。據對文物標本的研究和測定,當為西漢中晚期廣陵王家族墓葬。出土的「黃腸題湊」式木槨,楠木結構,規模宏大。木材摺合545�56立方米。大部構件都有標明名稱與方位的漆書或鑿刻的「廣陵船官材板廣二尺」、「醫工」等字樣。出土隨葬品中的漆器、木雕(已炭化),製作精美,特別是漆榻和成套的浴具(盆、凳、勺、燈等)為漢代考古發現中所少見。天山漢墓發掘結束後,將全部構件遷至揚州市區東北郊象鼻橋以東高岡復原陳列,建立漢墓博物館。�

大明寺

【大明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西北郊蜀岡中峰。始建於南朝劉宋大明年間,故名。其後屢經興廢,數度更名,曾稱西寺、棲靈寺。明天順五年(1461)重建,萬曆、崇禎間又重建,仍稱大明寺。清康熙年間因諱大明,沿稱棲靈寺。乾隆三十年(1765),高宗南巡時,敕賜「法凈寺」,為當時揚州八大名剎之一。咸豐年間毀於兵火,現存建築群為同治年間復建。1980年,復稱大明寺。佔地面積約8�5公頃,建築面積5659�25平方米。中軸線上為寺廟建築,西部有平山堂、谷林堂、歐陽文忠公祠、西園,東部有平遠樓、鑒真紀念堂、東苑、藏經樓及重新建的棲靈塔等寺廟園林景點。平山堂建於北宋慶歷八年(1048),歐陽修知揚州時,為游宴之所,因佇立堂前一目千里,江南諸山與堂平而名。後屢有興廢。現存建築為同治九年(1870)重建。今立堂前平台,仍可眺江南諸山。堂內還掛有不少絕妙楹聯,其中「曉起憑欄,六代青山都到眼;晚來對酒,二分明月正當頭」尤為人們稱道。鑒真紀念堂於1963年中日兩國紀念鑒真圓寂1200周年時奠基,1973年落成。由門廳、碑亭、迴廊和正堂組成,整個建築為唐代風格。碑亭中立漢白玉須彌座橫碑,正面刻郭沫若書「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背面陰鐫刻趙朴初撰書紀念鑒真圓寂1200周年碑文和頌辭。院中立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順長老所贈石燈籠。正堂仿鑒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堂內正中供奉鑒真乾漆夾?像。紀念堂門廳對面原為晴空閣,現為鑒真生平事跡文物史料陳列室。大明寺西園一名御苑,又名芳圃,因位於大明寺西部而名。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咸豐間毀於兵火,同治間重修。1949年後又多次重修。今園中古木參天,怪石嶙峋,池水瀲灧,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是饒有山林野趣的寺廟園林。�

天寧寺

【天寧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城北豐樂上街3號。始建於東晉,相傳為謝安別墅,後由其子司空謝琰請准舍宅為寺,名謝司空寺。武周證聖元年(695)改為證聖寺,北宋政和年間始賜名「天寧禪寺」。明洪武年重建,正統、天順、成化、嘉靖間屢經修葺。清代列揚州八大古剎之首,康熙帝南巡曾駐蹕於此。乾隆帝二次南巡前,於寺西建行宮、御花園和御碼頭,御花園內建有御書樓——文匯閣。抗日戰爭期間,天寧寺為侵華日軍所佔,淪為兵營。由於年久失修,使用不當,至70年代末,已面目全非。自1984年夏,共耗資141萬元進行大修。大修後的天寧寺佔地908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華嚴閣,兩側廊房92間。整個建築布局對稱、嚴謹。山門殿單檐歇山頂,面闊3間。天王殿亦為單檐歇山頂,四面有廊,面闊5間28�4米。大殿重檐歇山頂,四面有廊,前後有月台,面闊5間32�8米,進深15檁25米,脊檁高19米。殿後走廊東壁嵌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立《重修天寧寺碑》,西壁嵌有1987年立《重修天寧寺碑記》。修復後,用作揚州博物館新址,對外開放。�

高?寺

【高?寺】國家重點保護寺院。位於揚州市南郊古運河與儀揚交匯處的三汊河口。揚州八大古剎之一。始建於隋代,相傳廟僧多精通醫道,治癒高麗太子之病,高麗國王贈以金銀擴建寺院。寺建成時,取高麗國的高字和多的字,定名為高寺。寺內原有大殿、御碑亭、金佛殿、天中塔、御碑寺、藏經樓諸建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在寺內建寶塔灣行宮,為康熙、乾隆二帝南巡駐蹕之處。御賜「高?寺」額和「裱天風塔」額,題「龍歸法座聽禪偈,鶴仿松煙養道心」、「殿灑楊枝水,爐焚柏子香」,後毀,同治間復建。1934年募建石塔7級以復舊,仍名「天中」,「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今寺內還保存有「隋文選樓」的碑石。大門臨河,寺內樹木參天,環境幽美,風景秀麗。明末清初發展最盛,與鎮江的金山寺、常州的天寧寺、寧波的天童寺合稱禪宗四大叢林。寺後院有當年康熙、乾隆二帝數次南巡的行宮遺址。�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西北7公里處邗江縣槐泗鄉槐二村雷塘。隋大業十四年(618),隋煬帝楊廣被部將宇文化及縊死於江都宮。初殯於宮內流珠堂,後改葬於城西北2�5公里吳公台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禮葬於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蕪湮沒。清嘉慶十二年(1807),學者阮元發現後,重立墓碑,碑高1�85米、寬0�80米、厚0�18米,上鐫清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隸體「隋煬帝陵」。1983~1985年,陸續進行過修葺,修復墓道和墓台。墓台高1�45米,東西長46�8米,南北寬32�5米。現正面用條石壘砌,中有石階對墓道,墓冢高3米,周長37�7米。周圍林木蔥郁,有松柏石楠和女貞。�

唐城子城遺址

【唐城子城遺址】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老城區西北郊,是中國東南地區著名的唐代城市遺址。唐建中四年(783)淮南節度使陳少游深溝高壘修築廣陵城,乾符六年(879)淮南節度使高駢「繕完城壘」。唐城包括子城和羅城兩個部分,城周長20公里。子城築在蜀岡之上,在吳王濞城、東晉劉宋廣陵城、隋江都宮城基礎上修建,為官府衙署集中區,也稱牙城或衙城。城周長6850米,面積約2�6平方公里。城牆為土築,僅城門及拐角附近包磚砌, 夯土城垣遺跡迄今保存完好,有的地段高出地面10米左右。城外有濠。子城四面各開一門,城內設十字街貫通四門。南北大街長1400米,東西大街長1860米,街寬10米左右。南門是子城主要城門,為「一門三道」結構,中間門道寬7米,兩側均寬5米,是與羅城通聯的唯一通道。 羅城築在蜀岡之下,為居民區和工商業區,今市區位於羅城內東南部,唐代羅城內的古跡及 城牆已毀壞,地面僅存一段高出地表約2米的北城牆夯土殘垣。羅城呈長方形,南北長4300米,東西寬3120米。�

古木蘭院石塔

【古木蘭院石塔】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石塔路中綠化島上。唐開成三年(838)為藏古佛舍利建,舊在西門外古木蘭院內,南宋嘉熙年間,移建於現址寺院中,寺以塔名。寶�年間重修。清乾隆年間再修時,將唐代《藏舍利石塔記》碑砌塔下。1964年進行大修,1979年開築石塔路,寺廟建築大部拆除,石塔原地保留在路中。1982年修塔尖。塔為仿樓閣式,5層6面,青石構築,通高10�09米,下為須彌座基。整個造型穩重挺秀。�

觀音禪寺

【觀音禪寺】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西北郊蜀岡東峰唐城遺址西南角。宋代建有「摘星樓」,元代僧申律開山,明洪武年間建寺,名「功德山」,後改「觀音禪寺」,山亦稱「觀音山」。清咸豐年間(1851~1861)寺毀,同治年間復建,光緒初又毀,後歷經10餘年修復。1949後數度維修,「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劫,「文化大革命」後大修。觀音禪寺坐北朝南,依山而築,錯落有致,融古城堡、山景、廟宇為一體,寺內同時供奉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的菩薩:觀音代表普陀山,文殊代表五台山,普賢代表峨眉山,地藏王代表九華山。寺的東部偏南處傳為隋煬帝「迷樓」故址,今存鑒樓,取「前車之鑒」意。�

仙鶴寺

【仙鶴寺】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南門街111號。伊斯蘭教禮拜寺。始建於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寺大門東向,門廳上懸「禮拜寺」紅底金字橫匾,門兩旁有雙面雕刻的抱鼓石,系明代遺物。門內額枋下替木及部分坐斗均施雕刻,工整華麗,為明代風格。進門為一院落,正面為一道玉帶牆,中間開月洞門,上額「仙鶴寺」。北側一隅有700多年樹齡的一株古銀杏,至今枝繁葉茂。院東北有一拱門,入內為南北向通道,盡端有東向垂花門1座,門對面牆上,嵌乾隆五十六年(1791)立「奉天命遵聖言」石額1方。門內為禮拜殿,東向前後殿之間有隔牆,每間辟有拱門,與後殿通連,中門上懸阿拉伯文「太司米」橫匾,後殿正中壁上有阿拉伯文經字罩格,上刻「百字贊」,紅底金字。殿南山有長廊平行,靠前殿山牆建有南向歇山頂「望月亭」1間,前為寬敞庭院,有花壇古柏點綴其間。院南有明代建築廳屋3間。院西為汶河路。�

普哈丁墓及阿拉伯人墓碑

【普哈丁墓及阿拉伯人墓碑】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解放東堍古運河東岸土岡上。墓園俗稱「回回堂」。普哈丁相傳為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世裔孫,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來揚州傳播伊斯蘭文化,前後10年之久,並在城內創建禮拜寺(今仙鶴寺),死後葬於此,穆斯林尊其為先賢。其後又有於南宋來揚州傳教的阿拉伯人撒敢達和明代來揚州傳教的阿拉伯人馬哈謨德、展馬陸丁、法納葬在園內,並有1927年出土的元代阿拉伯墓碑保存於此。墓園歷代屢有修葺,並於西南隅增建清真寺。現存建築多為清代遺存。1949年後曾多次大修墓園和清真寺,並在墓園內東南側新建望月亭。普哈丁墓包括墓園、清真寺和園林三部分,建築形式中阿結合,具有地方風格特色。元阿拉伯人墓碑在普哈丁墓西北碑亭內,計四通八面。1927年拆除城南擋軍樓時出土,先置於仙鶴寺內,1960年移此保存,1984年建碑亭。形式仿墓亭,平面呈長方形。四通墓碑置亭中石座上,碑身周邊雕有精美的紋飾,記載墓主姓名、身份和卒葬年月,並有《古蘭經》章節、伊斯蘭教格言以及頌詞、禱文。墓主為元代大德六年(1302)至泰定元年(1324)間葬於揚州的阿拉伯人。�

文峰塔

【文峰塔】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南郊寶塔灣古運河東岸。始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系少林寺僧鎮存賣武募建。塔下建寺,俱名「文峰」。清康熙七年(1668)山東郯城大地震,波及揚州,塔尖墜毀。次年修復,塔尖提高4�5米。咸豐三年(1853)遭兵火,腰檐平座盡毀,僅存磚塔身。民國初年,揚州眾僧集合大江南北各寺住持募修,1920年合尖,1923年落成。塔為樓閣式,磚木結構,八面七層,通高44�75米,下為磚石須彌座,底層圍繞迴廊,四面辟拱門,各築有6級台階,另四面為拱形窗,廊內梁枋有雕刻彩繪。塔下為文峰寺,現存四合院式建築兩進,坐北朝南,均面闊5間,兩邊各3間廊房相連。寺院大門臨河,上額「文峰塔」。1955年修葺,1957年10月至1958年1月再修,並重建塔院廊房。1962年3月大修時各層平座改為水泥欄桿,後又數次維修。�

史公祠

【史公祠】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廣儲門外街24號,梅花嶺畔。清順治二年(1645)四月,南明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在揚州就義,嗣子副將史德威尋遺體不得,乃葬其衣冠於梅花嶺下。清初曾建祠於大東門外,後毀圮。乾隆年間於墓西側建祠,並謚「忠正」。咸豐間毀於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1935年和1948年兩度維修。現存建築除遺墨廳、梅花仙館外,大部為晚清所建。1949年後曾多次修繕,現為「史可法紀念館」。祠墓均南向,大門臨河,東墓西祠,並列通連。院正中為「饗堂」,堂前兩邊懸清張爾藎撰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堂內明間有雲紋形梅花罩格,上懸「氣壯山河」橫匾。兩邊懸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吳熙載篆書的楹聯:「生有自來文信國,死而後已武鄉侯」。堂正中供奉1985年為紀念史可法殉難340周年而塑的史可法乾漆夾?像。饗堂後為史公衣冠墓,墓前有3門磚砌牌坊,上額「史忠正公墓」,與三面圍牆形成墓域。墓地內銀杏蔚秀,臘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鐫「明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之墓」。碑後墓台上有墓冢,封土高1�6米。「文化大革命」中墓冢曾被夷平,1979年修復。墓後為梅花嶺,嶺上遍植梅花。嶺北為遺墨廳,廳內壁上嵌有史公「復睿親王多爾袞書」和遺書、小像及其墨跡石刻共8方,並陳列有史公手跡和拓片,廳前臘梅已有200多年的樹齡,是揚州最古的臘梅。墓西側為祠堂,大門和墓門並列,形式結構相同,上額「史公祠」,正中為祠宇3楹,匾額「祠堂」。堂內神龕中懸史公遺像。其下供奉史公栗主,題刻「明督師太傅兼太子太師建極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史公神位」。�

清兩淮都運鹽使司衙署門廳

【清兩淮都運鹽使司衙署門廳】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國慶路251號。坐西朝東,懸山結構,頂蓋筒瓦。面闊3間14�4米,進深5檁6�3米,脊檁高7�7米。門廳兩側築有八字牆,前門有石獅一對。除屋脊有改動外,保存基本完好。�

梅花書院

【梅花書院】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廣陵路248號。原在廣陵儲門外梅花嶺畔,為明嘉靖年間湛公書院故址,萬曆三十三年(1605)改為崇雅書院,崇禎間廢,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建後始名梅花書院。咸豐三年(1853)毀於兵火,同治七年(1868)於此重建。從清光緒間在此創辦兩淮師范學堂起,一直作學校用。原磚雕大門1951年拓寬街道時拆除,後花園和「數帆樓」均毀。現存大廳、樓房兩幢及東部長廊,佔地約1056平方米。大廳系楠木樑架,前後有卷棚,廳前有抄手廊相接,東北門上嵌有清書法家吳讓之書「梅花書院」石額。廳後樓屋兩進,面闊3間。前進底層前有卷棚,兩次間山牆均做吊角籮底磚壁。�

個園

【個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東關街318號住宅之後。原為壽芝園舊址。壽芝園之疊石,相傳為清初大畫家石濤手筆。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兩淮鹽業總商黃至筠改築,園中多植竹,因竹葉形似「個」字,名個園。1949年後曾4次進行整修。個園以疊石精巧聞名。園內假山,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之意境,由樓、台、廳、軒相連,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獨具特色。入園處,兩邊有方形花台,其上修竹青翠,竹叢中石筍參差。正中為園門,上嵌「個園」石額。進園門處,為湖石花壇,遍植月桂。花壇對面有四面廳,原稱桂花廳,單檐歇山頂, 交ㄉ嫌芯�雷┑瘢��嬗欣齲��諦�耙擻晷�焙嶝?。廳北有池,臨水疊石,曲折高低逶迤向東,偏東近水有清漪亭。廳西北有湖石山一組。山腹隧洞幽深,山下有碧池入洞,池上有石樑曲折通洞中。洞內有石下垂,形如鍾乳,盛夏入內,頓覺清涼。山頂有鶴亭,亭畔有古柏臨岩,蒼翠如蓋。山西南植竹為林,滿目青翠。山東巔與七楹長樓抱山樓相連。前東廊下嵌嘉慶二十三年(1818)劉鳳誥撰《個園記》石刻5方。樓有復道廊接園東之黃石山,黃石山拔地而起,夕照下如抹如染,宛如一幅秋山圖畫。山北高處有方亭名拂雲。山中磴道上下盤旋,曲折迂迴,變幻莫測。中部一石室,有石榻橫陳。下至底層,南望有峭壁對聳,仰視見雲天一線。進入石室,頂上鍾乳垂掛,中有石榻石桌。石室外為一方洞天,四面峰石峻峭,有石橋凌空,古柏挺立,置身其中,如臨深山幽谷。谷南為山之中部,上有平台,新建住秋閣。南面有峰巒突起,下有隧洞。向南緣石徑而上可通園東南之樓閣,今名叢書樓。園西南有北向廳屋3間,名透風漏月。廳南倚院牆朝北築宣石山一組。山石盤亘,其色如雪,石英含點閃閃發亮,遠遠看去,似積雪未消。山後粉牆上開尺許圓洞24個,上下4排交錯排列,風起呼嘯有聲,頗有隆冬意境。山西端牆上辟有洞窗,園門處景色隱約可見。個園假山,是揚州古園林疊石之代表作,為中國古典名園之一。�

二分明月樓

【二分明月樓】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廣陵路263號。佔地約1050平方米。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光緒間為鹽商賈頌平所有,後移作他用,破壞嚴重。1987年重修復原,今園從西面出入,有短巷通大街。北面建南向七楹長樓,重檐硬山頂,樓廊柱間施掛落雀替,檐下置美人靠,可憑欄賞月。樓東南築黃石假山1組,山中有磴道通園東樓閣。閣兩層,歇山頂,閣下有水井1口,石欄上鐫刻「道光七年杏月員置」。園西南建有東向樓,面闊3間,向北原有樓廊相接,今已毀圮。園中部原有四面廳1座,廳四周用黃石築高低不等之平岡,如水中嶼石,使人憑添水意。是市區現存住宅園林中旱園水做之孤例。�

何園

【何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徐凝門街花園巷內。包括寄嘯山莊、片石山房兩大部分。寄嘯山莊是清同治元年(1862)湖北漢黃德道道台何芷舟刃所建,取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句意。光緒九年(1883),又得吳氏「片石山房」並 朐爸校�喬宕�鎦葑鍆斫ㄔ斕拇笮妥≌�傲幀C窆�曇滸藶洹?979年3月整修後開放。園南向,有復道廊將園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園中北面的四面廳1座,面闊3間,單檐歇山,四面有廊。廳前院鋪卵石花街,作波浪圖案,廳後鋪卵石作荷花出水圖案,使廳屋如浮水上,故又稱船廳。廳後院牆以湖石貼壁為山,蜿蜒向東南,有磴道上下,西可上復廊北端之半月台,東可登山巔之月亭。亭南山石蜿蜒向南,有磴道上下,折向園東院落,山下有曲池,東端有小亭築池上。船廳以南有牡丹廳,西邊復廊下嵌蘇軾《海市並敘》石刻6方。曲折的粉牆上,有圖案各異的水磨漏窗,隱約可見西部園景,稍北開一海棠形洞窗,巧妙地借景於園西,美景如畫。園西中央一泓碧水,繞池築樓廊廳閣。偏東水中有方亭1座,北有湖石飛梁凌波,南有石橋三曲,連接南北兩岸。池西南有假山1組,黃石貼壁,湖石為峰,渾然一體。山後隱有東向潛山閣3間,山中有磴道盤旋上下,山腹有隧洞曲折迂迴。池北有南向樓廳,單檐翹角。主廳3間,兩邊側廳如翼,前檐後斂,與主樓組合,其形如蝶,俗稱蝴蝶廳。樓廳東接復道長廊,環山繞水,折向西南通賞月樓,全長400多米。園西南賞月樓獨佔小院一隅,與復廊盡端連接。樓南向3間,上有平台半出,是賞月佳處。園南為住宅部分,有中西兩組建築,1986年整修,與園林同時開放。片石山房在住宅東南,一名雙槐園,建於清初,光緒九年(1883)何芷舟刃購得,並建於宅內,稱為「小花園」。園以湖石山為勝,相傳為石濤手筆,被譽為石濤疊石的人間孤本。�

嶺南會館

【嶺南會館】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新倉巷4號。始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光緒九年(1883)大修增建。坐北朝南,前有照壁,大門為水磨磚雕門樓,做工精細,紋飾精美。門兩邊有抱鼓石,門上嵌「嶺南會館」石額。入內有照廳、大廳、住宅樓。照廳兩側有廊相接,「文化大革命」中廊被拆毀。東廊壁上嵌有清光緒十年(1884)立石碑3通,由北向南依次為《建立會館碑記》、《揚州嶺南會館章程》及《場運各商捐款》碑;西廊壁上嵌有清同治九年(1870)立《江都縣為嶺南會館置買民房興建會館給示存案碑》。會館主建築從民國起一直為學校所用,現為倉巷小學校址,是市區現存最完整的會館建築。�

小盤谷

【小盤谷】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丁家灣大樹巷42號。清光緒三十年(1904)兩江總督周馥購舊園重建。民國初年整修。1974年再度整修。園內以花牆和游廊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為園之精華。入門有南向曲尺形花廳,廳南為院落,南面有1組湖石假山,其間植有林木花卉,現山石多傾圮。廳後園中有廣池,池西中部有閣,三面臨水,與池東的湖石盤谷山峰遙遙相對。池東山巒起伏,中間一峰突起,奇拔高峻,嶙峋的湖石彷彿獅形,故有「九獅圖山」之稱。山中洞谷深廣,臨水辟一洞門,北岸有三曲石樑可達,向南有洞口通園中游廊。向北又另有洞口,其下有步石可越水,谷口有石額「水雲深入」。由此向北達山巒盡頭,有磴道上山,其上築有六角攢尖頂風亭。園東入口桃形圓門,額題「叢翠」2字。小盤谷佔地僅2300平方米,但用地緊湊,布局集中,建築與山石對比鮮明,小中見大,具有深山大澤之氣勢。�

瘦西湖

【瘦西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揚州城北。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岡腳下,游覽面積122公頃,其中水面佔2/5。是一組由煙水平橋、山亭水榭、曲折河道組成的自然風光帶。瘦西湖原名炮山河,亦名保障河、保障湖、長春湖。為唐羅城、宋大城的護城河,也是蜀岡山水流向運河的泄洪渠道。沿河兩岸,經歷代造園家擘畫經營,逐步形成湖上園林。特別是清康熙、乾隆皇帝先後多次下江南,鹽商、官僚為迎合帝王的游賞興致,不惜重金,招聘造園名家沿湖築園。乾隆極盛時期沿湖有二十四景,可謂「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清嘉慶二十年(1815)後,鹽業漸衰,經濟蕭條,以致「樓台荒廢難留客」。此後湖上園林又「淪為四戰之地」。1949年前,湖上園林破損不堪,一片荒蕪。1949年後,經逐年整修,御碼頭、冶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徐園、小金山、水雲勝概、蓮花橋、白塔晴雲、二十四橋、熙春台、望春樓、玲瓏花界等景點又重放光彩,與位於蜀岡的大明寺、觀音禪寺連成一體。卷石洞天位於新北門橋北側,原為清初鄖園故址。園以怪石老木為勝。清嘉慶後園毀,今園為新近重建。園內嘉木蔥蘢,巨石兀立,北為群玉山房,南為薜蘿水閣,其間以橋亭相接。橋亭東西,水庭、山庭相連。水庭面臨碧波,曲溪繚繞;山庭用岡阜堆疊湖山子石,搜岩剔穴,構成上實下虛,上明下暗,上散下整的「卷雲」層次;洞內仿自然石岩溶蝕景觀,並引湖水置潛流、湍流、疊泉分別從岩隙間曲折而下,時斷時續,時隱時現,時急時緩,形成洞天福地勝景。山庭西南立一重檐「四面八方亭」,登亭可鳥瞰全園景色。徐園位於長堤春柳北端,為桃花塢故址,佔地0�6公頃,1915年改建為徐寶山享堂,故名。園內兩口鐵鑊為蕭梁時鎮水之物。出徐園,過小紅橋,即步入瘦西湖最大島嶼小金山。小金山原名長春嶺,因形似鎮江金山,俗稱小金山。四面環水,嶺下一景名「梅嶺春深」,清乾隆間建,咸豐間毀於兵火。今長春嶺諸景復建於光緒間。小金山門廳庭院內參天古銀杏之間,有一形似山水盆景的鍾乳石,為北宋宣和年間花石綱遺物,十分珍貴。蓮花橋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瘦西湖中段。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兩淮巡鹽御史高恆為迎奉高宗弘歷二次南巡而建。 因建 於蓮 花埂上,故名,俗稱「五亭橋」。咸豐 間橋亭毀於兵火,光緒間重修,1933年邑人募資又重修。1949年後,數度整修。橋南北跨瘦西湖上,上置五亭,用28根大紅圓柱支撐,下列四翼,正側共15個券洞,南北總長57�99米,青石砌成。橋基平蓮花橋,結構獨特,造型優美,遠遠望去,五亭簇立,似出水蓮花。白塔是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在蓮花橋西南100餘米。建於清乾隆年間。為喇嘛塔的一種,因周身潔白,故名 白塔。二十四橋景區位於瘦西湖西段,蓮花橋至大明寺水道彎折處。昔日沿湖名園有東岸的「水竹居」、「錦泉花嶼」,西岸的「熙春台」、「筱園花瑞」、「高詠樓」、「萬松疊翠」、「尺五樓」等,早已廢為田疇,但地形、地貌、河道、港汊猶存。1985年參照《揚州畫舫錄》、中國歷史檔案館珍藏的《乾隆南巡盛典》及袁江界畫《蓬萊佩境圖》等圖志資料,在昔日故址重建熙春台、玲瓏花界、望春樓,並新建組合橋(新建二十四橋),連接熙春台與望春樓兩岸,定名「二十四橋景區」。玲瓏花界為芍葯牡丹園,取「洛陽牡丹,揚州芍葯」之意,為瘦西湖南岸蓮花橋、白塔與熙春台之間的一組景點,由廳房、曲廊、方亭、水榭、花圃構成。相傳為乾隆觀賞芍葯處,早毀。今景為1987年重建。熙春台與蓮花橋遙遙相對。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建,舊景「春台明月」,為清乾隆盛世北郊二十四景之一,傳說曾於此為乾隆祝壽,故又名「春台祝壽」。嘉慶後毀。今熙春台為1987年重建。望春樓與熙春台隔湖相望。

㈡ 關於古代的揚州有哪些風景名勝呢

揚州名勝古跡

龍虯庄遺址

【龍虯庄遺址】199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高郵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高郵市一溝鄉一溝鎮北龍虯庄。遺址湮沒在地下和水下,目前已暴露面積約25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1970年3月,經南京博物院考古鑒定為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出土文物主要有夾砂紅陶釜、畫彩陶缽、紅衣陶豆、陶壺等器物殘片,與淮安青蓮崗、邳縣大墩子文化遺址下層出土陶器相同。�

古邗溝遺跡

【古邗溝遺跡】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老城區北郊。東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吳王夫差為北上伐齊於邗城下開邗溝,以通江淮,是為古運河的最早段。因年久淤湮,今僅遺存螺絲灣橋至黃金壩東西向一段,長約1450米,寬50~60米,兩側淤積層約20~25米,中間溝床現約10米。中段有明清時修建的「邗溝橋」橫跨,此橋為兩頭門石橋,兩邊山花墩上均嵌「邗溝橋」石額。�

天山漢墓

【天山漢墓】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城北45公里處高郵市天山境內。天山原名神居山,高49�55米。全山玄武岩構成,是一處典型的火山溶岩地區,佔地約70公頃。1979年5月起,以南京博物院為主,揚州博物館、高郵文管會、南京大學歷史系派員參加,配合開山採石,歷時兩年,對一、二號漢墓進行發掘。兩墓均屬大型岩坑豎穴、有斜坡墓道的「黃腸題湊」式木槨墓。早年均被盜,二號墓遭焚燒,一號墓結構基本保存完好。出土文物標本972件。據對文物標本的研究和測定,當為西漢中晚期廣陵王家族墓葬。出土的「黃腸題湊」式木槨,楠木結構,規模宏大。木材摺合545�56立方米。大部構件都有標明名稱與方位的漆書或鑿刻的「廣陵船官材板廣二尺」、「醫工」等字樣。出土隨葬品中的漆器、木雕(已炭化),製作精美,特別是漆榻和成套的浴具(盆、凳、勺、燈等)為漢代考古發現中所少見。天山漢墓發掘結束後,將全部構件遷至揚州市區東北郊象鼻橋以東高岡復原陳列,建立漢墓博物館。�

大明寺

【大明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西北郊蜀岡中峰。始建於南朝劉宋大明年間,故名。其後屢經興廢,數度更名,曾稱西寺、棲靈寺。明天順五年(1461)重建,萬曆、崇禎間又重建,仍稱大明寺。清康熙年間因諱大明,沿稱棲靈寺。乾隆三十年(1765),高宗南巡時,敕賜「法凈寺」,為當時揚州八大名剎之一。咸豐年間毀於兵火,現存建築群為同治年間復建。1980年,復稱大明寺。佔地面積約8�5公頃,建築面積5659�25平方米。中軸線上為寺廟建築,西部有平山堂、谷林堂、歐陽文忠公祠、西園,東部有平遠樓、鑒真紀念堂、東苑、藏經樓及重新建的棲靈塔等寺廟園林景點。平山堂建於北宋慶歷八年(1048),歐陽修知揚州時,為游宴之所,因佇立堂前一目千里,江南諸山與堂平而名。後屢有興廢。現存建築為同治九年(1870)重建。今立堂前平台,仍可眺江南諸山。堂內還掛有不少絕妙楹聯,其中「曉起憑欄,六代青山都到眼;晚來對酒,二分明月正當頭」尤為人們稱道。鑒真紀念堂於1963年中日兩國紀念鑒真圓寂1200周年時奠基,1973年落成。由門廳、碑亭、迴廊和正堂組成,整個建築為唐代風格。碑亭中立漢白玉須彌座橫碑,正面刻郭沫若書「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背面陰鐫刻趙朴初撰書紀念鑒真圓寂1200周年碑文和頌辭。院中立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順長老所贈石燈籠。正堂仿鑒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堂內正中供奉鑒真乾漆夾?像。紀念堂門廳對面原為晴空閣,現為鑒真生平事跡文物史料陳列室。大明寺西園一名御苑,又名芳圃,因位於大明寺西部而名。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咸豐間毀於兵火,同治間重修。1949年後又多次重修。今園中古木參天,怪石嶙峋,池水瀲灧,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是饒有山林野趣的寺廟園林。�

天寧寺

【天寧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城北豐樂上街3號。始建於東晉,相傳為謝安別墅,後由其子司空謝琰請准舍宅為寺,名謝司空寺。武周證聖元年(695)改為證聖寺,北宋政和年間始賜名「天寧禪寺」。明洪武年重建,正統、天順、成化、嘉靖間屢經修葺。清代列揚州八大古剎之首,康熙帝南巡曾駐蹕於此。乾隆帝二次南巡前,於寺西建行宮、御花園和御碼頭,御花園內建有御書樓——文匯閣。抗日戰爭期間,天寧寺為侵華日軍所佔,淪為兵營。由於年久失修,使用不當,至70年代末,已面目全非。自1984年夏,共耗資141萬元進行大修。大修後的天寧寺佔地908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華嚴閣,兩側廊房92間。整個建築布局對稱、嚴謹。山門殿單檐歇山頂,面闊3間。天王殿亦為單檐歇山頂,四面有廊,面闊5間28�4米。大殿重檐歇山頂,四面有廊,前後有月台,面闊5間32�8米,進深15檁25米,脊檁高19米。殿後走廊東壁嵌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立《重修天寧寺碑》,西壁嵌有1987年立《重修天寧寺碑記》。修復後,用作揚州博物館新址,對外開放。�

高?寺

【高?寺】國家重點保護寺院。位於揚州市南郊古運河與儀揚交匯處的三汊河口。揚州八大古剎之一。始建於隋代,相傳廟僧多精通醫道,治癒高麗太子之病,高麗國王贈以金銀擴建寺院。寺建成時,取高麗國的高字和多的字,定名為高寺。寺內原有大殿、御碑亭、金佛殿、天中塔、御碑寺、藏經樓諸建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在寺內建寶塔灣行宮,為康熙、乾隆二帝南巡駐蹕之處。御賜「高?寺」額和「裱天風塔」額,題「龍歸法座聽禪偈,鶴仿松煙養道心」、「殿灑楊枝水,爐焚柏子香」,後毀,同治間復建。1934年募建石塔7級以復舊,仍名「天中」,「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今寺內還保存有「隋文選樓」的碑石。大門臨河,寺內樹木參天,環境幽美,風景秀麗。明末清初發展最盛,與鎮江的金山寺、常州的天寧寺、寧波的天童寺合稱禪宗四大叢林。寺後院有當年康熙、乾隆二帝數次南巡的行宮遺址。�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西北7公里處邗江縣槐泗鄉槐二村雷塘。隋大業十四年(618),隋煬帝楊廣被部將宇文化及縊死於江都宮。初殯於宮內流珠堂,後改葬於城西北2�5公里吳公台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禮葬於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蕪湮沒。清嘉慶十二年(1807),學者阮元發現後,重立墓碑,碑高1�85米、寬0�80米、厚0�18米,上鐫清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隸體「隋煬帝陵」。1983~1985年,陸續進行過修葺,修復墓道和墓台。墓台高1�45米,東西長46�8米,南北寬32�5米。現正面用條石壘砌,中有石階對墓道,墓冢高3米,周長37�7米。周圍林木蔥郁,有松柏石楠和女貞。�

唐城子城遺址

【唐城子城遺址】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老城區西北郊,是中國東南地區著名的唐代城市遺址。唐建中四年(783)淮南節度使陳少游深溝高壘修築廣陵城,乾符六年(879)淮南節度使高駢「繕完城壘」。唐城包括子城和羅城兩個部分,城周長20公里。子城築在蜀岡之上,在吳王濞城、東晉劉宋廣陵城、隋江都宮城基礎上修建,為官府衙署集中區,也稱牙城或衙城。城周長6850米,面積約2�6平方公里。城牆為土築,僅城門及拐角附近包磚砌, 夯土城垣遺跡迄今保存完好,有的地段高出地面10米左右。城外有濠。子城四面各開一門,城內設十字街貫通四門。南北大街長1400米,東西大街長1860米,街寬10米左右。南門是子城主要城門,為「一門三道」結構,中間門道寬7米,兩側均寬5米,是與羅城通聯的唯一通道。 羅城築在蜀岡之下,為居民區和工商業區,今市區位於羅城內東南部,唐代羅城內的古跡及 城牆已毀壞,地面僅存一段高出地表約2米的北城牆夯土殘垣。羅城呈長方形,南北長4300米,東西寬3120米。�

古木蘭院石塔

【古木蘭院石塔】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石塔路中綠化島上。唐開成三年(838)為藏古佛舍利建,舊在西門外古木蘭院內,南宋嘉熙年間,移建於現址寺院中,寺以塔名。寶�年間重修。清乾隆年間再修時,將唐代《藏舍利石塔記》碑砌塔下。1964年進行大修,1979年開築石塔路,寺廟建築大部拆除,石塔原地保留在路中。1982年修塔尖。塔為仿樓閣式,5層6面,青石構築,通高10�09米,下為須彌座基。整個造型穩重挺秀。�

觀音禪寺

【觀音禪寺】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西北郊蜀岡東峰唐城遺址西南角。宋代建有「摘星樓」,元代僧申律開山,明洪武年間建寺,名「功德山」,後改「觀音禪寺」,山亦稱「觀音山」。清咸豐年間(1851~1861)寺毀,同治年間復建,光緒初又毀,後歷經10餘年修復。1949後數度維修,「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劫,「文化大革命」後大修。觀音禪寺坐北朝南,依山而築,錯落有致,融古城堡、山景、廟宇為一體,寺內同時供奉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的菩薩:觀音代表普陀山,文殊代表五台山,普賢代表峨眉山,地藏王代表九華山。寺的東部偏南處傳為隋煬帝「迷樓」故址,今存鑒樓,取「前車之鑒」意。�

仙鶴寺

【仙鶴寺】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南門街111號。伊斯蘭教禮拜寺。始建於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寺大門東向,門廳上懸「禮拜寺」紅底金字橫匾,門兩旁有雙面雕刻的抱鼓石,系明代遺物。門內額枋下替木及部分坐斗均施雕刻,工整華麗,為明代風格。進門為一院落,正面為一道玉帶牆,中間開月洞門,上額「仙鶴寺」。北側一隅有700多年樹齡的一株古銀杏,至今枝繁葉茂。院東北有一拱門,入內為南北向通道,盡端有東向垂花門1座,門對面牆上,嵌乾隆五十六年(1791)立「奉天命遵聖言」石額1方。門內為禮拜殿,東向前後殿之間有隔牆,每間辟有拱門,與後殿通連,中門上懸阿拉伯文「太司米」橫匾,後殿正中壁上有阿拉伯文經字罩格,上刻「百字贊」,紅底金字。殿南山有長廊平行,靠前殿山牆建有南向歇山頂「望月亭」1間,前為寬敞庭院,有花壇古柏點綴其間。院南有明代建築廳屋3間。院西為汶河路。�

普哈丁墓及阿拉伯人墓碑

【普哈丁墓及阿拉伯人墓碑】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解放東堍古運河東岸土岡上。墓園俗稱「回回堂」。普哈丁相傳為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世裔孫,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來揚州傳播伊斯蘭文化,前後10年之久,並在城內創建禮拜寺(今仙鶴寺),死後葬於此,穆斯林尊其為先賢。其後又有於南宋來揚州傳教的阿拉伯人撒敢達和明代來揚州傳教的阿拉伯人馬哈謨德、展馬陸丁、法納葬在園內,並有1927年出土的元代阿拉伯墓碑保存於此。墓園歷代屢有修葺,並於西南隅增建清真寺。現存建築多為清代遺存。1949年後曾多次大修墓園和清真寺,並在墓園內東南側新建望月亭。普哈丁墓包括墓園、清真寺和園林三部分,建築形式中阿結合,具有地方風格特色。元阿拉伯人墓碑在普哈丁墓西北碑亭內,計四通八面。1927年拆除城南擋軍樓時出土,先置於仙鶴寺內,1960年移此保存,1984年建碑亭。形式仿墓亭,平面呈長方形。四通墓碑置亭中石座上,碑身周邊雕有精美的紋飾,記載墓主姓名、身份和卒葬年月,並有《古蘭經》章節、伊斯蘭教格言以及頌詞、禱文。墓主為元代大德六年(1302)至泰定元年(1324)間葬於揚州的阿拉伯人。�

文峰塔

【文峰塔】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南郊寶塔灣古運河東岸。始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系少林寺僧鎮存賣武募建。塔下建寺,俱名「文峰」。清康熙七年(1668)山東郯城大地震,波及揚州,塔尖墜毀。次年修復,塔尖提高4�5米。咸豐三年(1853)遭兵火,腰檐平座盡毀,僅存磚塔身。民國初年,揚州眾僧集合大江南北各寺住持募修,1920年合尖,1923年落成。塔為樓閣式,磚木結構,八面七層,通高44�75米,下為磚石須彌座,底層圍繞迴廊,四面辟拱門,各築有6級台階,另四面為拱形窗,廊內梁枋有雕刻彩繪。塔下為文峰寺,現存四合院式建築兩進,坐北朝南,均面闊5間,兩邊各3間廊房相連。寺院大門臨河,上額「文峰塔」。1955年修葺,1957年10月至1958年1月再修,並重建塔院廊房。1962年3月大修時各層平座改為水泥欄桿,後又數次維修。�

史公祠

【史公祠】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廣儲門外街24號,梅花嶺畔。清順治二年(1645)四月,南明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在揚州就義,嗣子副將史德威尋遺體不得,乃葬其衣冠於梅花嶺下。清初曾建祠於大東門外,後毀圮。乾隆年間於墓西側建祠,並謚「忠正」。咸豐間毀於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1935年和1948年兩度維修。現存建築除遺墨廳、梅花仙館外,大部為晚清所建。1949年後曾多次修繕,現為「史可法紀念館」。祠墓均南向,大門臨河,東墓西祠,並列通連。院正中為「饗堂」,堂前兩邊懸清張爾藎撰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堂內明間有雲紋形梅花罩格,上懸「氣壯山河」橫匾。兩邊懸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吳熙載篆書的楹聯:「生有自來文信國,死而後已武鄉侯」。堂正中供奉1985年為紀念史可法殉難340周年而塑的史可法乾漆夾?像。饗堂後為史公衣冠墓,墓前有3門磚砌牌坊,上額「史忠正公墓」,與三面圍牆形成墓域。墓地內銀杏蔚秀,臘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鐫「明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之墓」。碑後墓台上有墓冢,封土高1�6米。「文化大革命」中墓冢曾被夷平,1979年修復。墓後為梅花嶺,嶺上遍植梅花。嶺北為遺墨廳,廳內壁上嵌有史公「復睿親王多爾袞書」和遺書、小像及其墨跡石刻共8方,並陳列有史公手跡和拓片,廳前臘梅已有200多年的樹齡,是揚州最古的臘梅。墓西側為祠堂,大門和墓門並列,形式結構相同,上額「史公祠」,正中為祠宇3楹,匾額「祠堂」。堂內神龕中懸史公遺像。其下供奉史公栗主,題刻「明督師太傅兼太子太師建極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史公神位」。�

清兩淮都運鹽使司衙署門廳

【清兩淮都運鹽使司衙署門廳】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國慶路251號。坐西朝東,懸山結構,頂蓋筒瓦。面闊3間14�4米,進深5檁6�3米,脊檁高7�7米。門廳兩側築有八字牆,前門有石獅一對。除屋脊有改動外,保存基本完好。�

梅花書院

【梅花書院】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廣陵路248號。原在廣陵儲門外梅花嶺畔,為明嘉靖年間湛公書院故址,萬曆三十三年(1605)改為崇雅書院,崇禎間廢,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建後始名梅花書院。咸豐三年(1853)毀於兵火,同治七年(1868)於此重建。從清光緒間在此創辦兩淮師范學堂起,一直作學校用。原磚雕大門1951年拓寬街道時拆除,後花園和「數帆樓」均毀。現存大廳、樓房兩幢及東部長廊,佔地約1056平方米。大廳系楠木樑架,前後有卷棚,廳前有抄手廊相接,東北門上嵌有清書法家吳讓之書「梅花書院」石額。廳後樓屋兩進,面闊3間。前進底層前有卷棚,兩次間山牆均做吊角籮底磚壁。�

個園

【個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東關街318號住宅之後。原為壽芝園舊址。壽芝園之疊石,相傳為清初大畫家石濤手筆。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兩淮鹽業總商黃至筠改築,園中多植竹,因竹葉形似「個」字,名個園。1949年後曾4次進行整修。個園以疊石精巧聞名。園內假山,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之意境,由樓、台、廳、軒相連,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獨具特色。入園處,兩邊有方形花台,其上修竹青翠,竹叢中石筍參差。正中為園門,上嵌「個園」石額。進園門處,為湖石花壇,遍植月桂。花壇對面有四面廳,原稱桂花廳,單檐歇山頂, 交ㄉ嫌芯�雷┑瘢��嬗欣齲��諦�耙擻晷�焙嶝?。廳北有池,臨水疊石,曲折高低逶迤向東,偏東近水有清漪亭。廳西北有湖石山一組。山腹隧洞幽深,山下有碧池入洞,池上有石樑曲折通洞中。洞內有石下垂,形如鍾乳,盛夏入內,頓覺清涼。山頂有鶴亭,亭畔有古柏臨岩,蒼翠如蓋。山西南植竹為林,滿目青翠。山東巔與七楹長樓抱山樓相連。前東廊下嵌嘉慶二十三年(1818)劉鳳誥撰《個園記》石刻5方。樓有復道廊接園東之黃石山,黃石山拔地而起,夕照下如抹如染,宛如一幅秋山圖畫。山北高處有方亭名拂雲。山中磴道上下盤旋,曲折迂迴,變幻莫測。中部一石室,有石榻橫陳。下至底層,南望有峭壁對聳,仰視見雲天一線。進入石室,頂上鍾乳垂掛,中有石榻石桌。石室外為一方洞天,四面峰石峻峭,有石橋凌空,古柏挺立,置身其中,如臨深山幽谷。谷南為山之中部,上有平台,新建住秋閣。南面有峰巒突起,下有隧洞。向南緣石徑而上可通園東南之樓閣,今名叢書樓。園西南有北向廳屋3間,名透風漏月。廳南倚院牆朝北築宣石山一組。山石盤亘,其色如雪,石英含點閃閃發亮,遠遠看去,似積雪未消。山後粉牆上開尺許圓洞24個,上下4排交錯排列,風起呼嘯有聲,頗有隆冬意境。山西端牆上辟有洞窗,園門處景色隱約可見。個園假山,是揚州古園林疊石之代表作,為中國古典名園之一。�

二分明月樓

【二分明月樓】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廣陵路263號。佔地約1050平方米。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光緒間為鹽商賈頌平所有,後移作他用,破壞嚴重。1987年重修復原,今園從西面出入,有短巷通大街。北面建南向七楹長樓,重檐硬山頂,樓廊柱間施掛落雀替,檐下置美人靠,可憑欄賞月。樓東南築黃石假山1組,山中有磴道通園東樓閣。閣兩層,歇山頂,閣下有水井1口,石欄上鐫刻「道光七年杏月員置」。園西南建有東向樓,面闊3間,向北原有樓廊相接,今已毀圮。園中部原有四面廳1座,廳四周用黃石築高低不等之平岡,如水中嶼石,使人憑添水意。是市區現存住宅園林中旱園水做之孤例。�

何園

【何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徐凝門街花園巷內。包括寄嘯山莊、片石山房兩大部分。寄嘯山莊是清同治元年(1862)湖北漢黃德道道台何芷舟刃所建,取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句意。光緒九年(1883),又得吳氏「片石山房」並 朐爸校�喬宕�鎦葑鍆斫ㄔ斕拇笮妥≌�傲幀C窆�曇滸藶洹?979年3月整修後開放。園南向,有復道廊將園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園中北面的四面廳1座,面闊3間,單檐歇山,四面有廊。廳前院鋪卵石花街,作波浪圖案,廳後鋪卵石作荷花出水圖案,使廳屋如浮水上,故又稱船廳。廳後院牆以湖石貼壁為山,蜿蜒向東南,有磴道上下,西可上復廊北端之半月台,東可登山巔之月亭。亭南山石蜿蜒向南,有磴道上下,折向園東院落,山下有曲池,東端有小亭築池上。船廳以南有牡丹廳,西邊復廊下嵌蘇軾《海市並敘》石刻6方。曲折的粉牆上,有圖案各異的水磨漏窗,隱約可見西部園景,稍北開一海棠形洞窗,巧妙地借景於園西,美景如畫。園西中央一泓碧水,繞池築樓廊廳閣。偏東水中有方亭1座,北有湖石飛梁凌波,南有石橋三曲,連接南北兩岸。池西南有假山1組,黃石貼壁,湖石為峰,渾然一體。山後隱有東向潛山閣3間,山中有磴道盤旋上下,山腹有隧洞曲折迂迴。池北有南向樓廳,單檐翹角。主廳3間,兩邊側廳如翼,前檐後斂,與主樓組合,其形如蝶,俗稱蝴蝶廳。樓廳東接復道長廊,環山繞水,折向西南通賞月樓,全長400多米。園西南賞月樓獨佔小院一隅,與復廊盡端連接。樓南向3間,上有平台半出,是賞月佳處。園南為住宅部分,有中西兩組建築,1986年整修,與園林同時開放。片石山房在住宅東南,一名雙槐園,建於清初,光緒九年(1883)何芷舟刃購得,並建於宅內,稱為「小花園」。園以湖石山為勝,相傳為石濤手筆,被譽為石濤疊石的人間孤本。�

嶺南會館

【嶺南會館】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新倉巷4號。始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光緒九年(1883)大修增建。坐北朝南,前有照壁,大門為水磨磚雕門樓,做工精細,紋飾精美。門兩邊有抱鼓石,門上嵌「嶺南會館」石額。入內有照廳、大廳、住宅樓。照廳兩側有廊相接,「文化大革命」中廊被拆毀。東廊壁上嵌有清光緒十年(1884)立石碑3通,由北向南依次為《建立會館碑記》、《揚州嶺南會館章程》及《場運各商捐款》碑;西廊壁上嵌有清同治九年(1870)立《江都縣為嶺南會館置買民房興建會館給示存案碑》。會館主建築從民國起一直為學校所用,現為倉巷小學校址,是市區現存最完整的會館建築。�

小盤谷

【小盤谷】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丁家灣大樹巷42號。清光緒三十年(1904)兩江總督周馥購舊園重建。民國初年整修。1974年再度整修。園內以花牆和游廊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為園之精華。入門有南向曲尺形花廳,廳南為院落,南面有1組湖石假山,其間植有林木花卉,現山石多傾圮。廳後園中有廣池,池西中部有閣,三面臨水,與池東的湖石盤谷山峰遙遙相對。池東山巒起伏,中間一峰突起,奇拔高峻,嶙峋的湖石彷彿獅形,故有「九獅圖山」之稱。山中洞谷深廣,臨水辟一洞門,北岸有三曲石樑可達,向南有洞口通園中游廊。向北又另有洞口,其下有步石可越水,谷口有石額「水雲深入」。由此向北達山巒盡頭,有磴道上山,其上築有六角攢尖頂風亭。園東入口桃形圓門,額題「叢翠」2字。小盤谷佔地僅2300平方米,但用地緊湊,布局集中,建築與山石對比鮮明,小中見大,具有深山大澤之氣勢。�

瘦西湖

【瘦西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揚州城北。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岡腳下,游覽面積122公頃,其中水面佔2/5。是一組由煙水平橋、山亭水榭、曲折河道組成的自然風光帶。瘦西湖原名炮山河,亦名保障河、保障湖、長春湖。為唐羅城、宋大城的護城河,也是蜀岡山水流向運河的泄洪渠道。沿河兩岸,經歷代造園家擘畫經營,逐步形成湖上園林。特別是清康熙、乾隆皇帝先後多次下江南,鹽商、官僚為迎合帝王的游賞興致,不惜重金,招聘造園名家沿湖築園。乾隆極盛時期沿湖有二十四景,可謂「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清嘉慶二十年(1815)後,鹽業漸衰,經濟蕭條,以致「樓台荒廢難留客」。此後湖上園林又「淪為四戰之地」。1949年前,湖上園林破損不堪,一片荒蕪。1949年後,經逐年整修,御碼頭、冶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徐園、小金山、水雲勝概、蓮花橋、白塔晴雲、二十四橋、熙春台、望春樓、玲瓏花界等景點又重放光彩,與位於蜀岡的大明寺、觀音禪寺連成一體。卷石洞天位於新北門橋北側,原為清初鄖園故址。園以怪石老木為勝。清嘉慶後園毀,今園為新近重建。園內嘉木蔥蘢,巨石兀立,北為群玉山房,南為薜蘿水閣,其間以橋亭相接。橋亭東西,水庭、山庭相連。水庭面臨碧波,曲溪繚繞;山庭用岡阜堆疊湖山子石,搜岩剔穴,構成上實下虛,上明下暗,上散下整的「卷雲」層次;洞內仿自然石岩溶蝕景觀,並引湖水置潛流、湍流、疊泉分別從岩隙間曲折而下,時斷時續,時隱時現,時急時緩,形成洞天福地勝景。山庭西南立一重檐「四面八方亭」,登亭可鳥瞰全園景色。徐園位於長堤春柳北端,為桃花塢故址,佔地0�6公頃,1915年改建為徐寶山享堂,故名。園內兩口鐵鑊為蕭梁時鎮水之物。出徐園,過小紅橋,即步入瘦西湖最大島嶼小金山。小金山原名長春嶺,因形似鎮江金山,俗稱小金山。四面環水,嶺下一景名「梅嶺春深」,清乾隆間建,咸豐間毀於兵火。今長春嶺諸景復建於光緒間。小金山門廳庭院內參天古銀杏之間,有一形似山水盆景的鍾乳石,為北宋宣和年間花石綱遺物,十分珍貴。蓮花橋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瘦西湖中段。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兩淮巡鹽御史高恆為迎奉高宗弘歷二次南巡而建。 因建 於蓮 花埂上,故名,俗稱「五亭橋」。咸豐 間橋亭毀於兵火,光緒間重修,1933年邑人募資又重修。1949年後,數度整修。橋南北跨瘦西湖上,上置五亭,用28根大紅圓柱支撐,下列四翼,正側共15個券洞,南北總長57�99米,青石砌成。橋基平蓮花橋,結構獨特,造型優美,遠遠望去,五亭簇立,似出水蓮花。白塔是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在蓮花橋西南100餘米。建於清乾隆年間。為喇嘛塔的一種,因周身潔白,故名 白塔。二十四橋景區位於瘦西湖西段,蓮花橋至大明寺水道彎折處。昔日沿湖名園有東岸的「水竹居」、「錦泉花嶼」,西岸的「熙春台」、「筱園花瑞」、「高詠樓」、「萬松疊翠」、「尺五樓」等,早已廢為田疇,但地形、地貌、河道、港汊猶存。1985年參照《揚州畫舫錄》、中國歷史檔案館珍藏的《乾隆南巡盛典》及袁江界畫《蓬萊佩境圖》等圖志資料,在昔日故址重建熙春台、玲瓏花界、望春樓,並新建組合橋(新建二十四橋),連接熙春台與望春樓兩岸,定名「二十四橋景區」。玲瓏花界為芍葯牡丹園,取「洛陽牡丹,揚州芍葯」之意,為瘦西湖南岸蓮花橋、白塔與熙春台之間的一組景點,由廳房、曲廊、方亭、水榭、花圃構成。相傳為乾隆觀賞芍葯處,早毀。今景為1987年重建。熙春台與蓮花橋遙遙相對。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建,舊景「春台明月」,為清乾隆盛世北郊二十四景之一,傳說曾於此為乾隆祝壽,故又名「春台祝壽」。嘉慶後毀。今熙春台為1987年重建。望春樓與熙春台隔湖相望。

㈢ 揚州名勝

揚州名勝古跡

龍虯庄遺址

【龍虯庄遺址】199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高郵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高郵市一溝鄉一溝鎮北龍虯庄。遺址湮沒在地下和水下,目前已暴露面積約25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1970年3月,經南京博物院考古鑒定為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出土文物主要有夾砂紅陶釜、畫彩陶缽、紅衣陶豆、陶壺等器物殘片,與淮安青蓮崗、邳縣大墩子文化遺址下層出土陶器相同。

古邗溝遺跡

【古邗溝遺跡】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老城區北郊。東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吳王夫差為北上伐齊於邗城下開邗溝,以通江淮,是為古運河的最早段。因年久淤湮,今僅遺存螺絲灣橋至黃金壩東西向一段,長約1450米,寬50~60米,兩側淤積層約20~25米,中間溝床現約10米。中段有明清時修建的「邗溝橋」橫跨,此橋為兩頭門石橋,兩邊山花墩上均嵌「邗溝橋」石額。

天山漢墓

【天山漢墓】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城北45公里處高郵市天山境內。天山原名神居山,高4955米。全山玄武岩構成,是一處典型的火山溶岩地區,佔地約70公頃。1979年5月起,以南京博物院為主,揚州博物館、高郵文管會、南京大學歷史系派員參加,配合開山採石,歷時兩年,對一、二號漢墓進行發掘。兩墓均屬大型岩坑豎穴、有斜坡墓道的「黃腸題湊」式木槨墓。早年均被盜,二號墓遭焚燒,一號墓結構基本保存完好。出土文物標本972件。據對文物標本的研究和測定,當為西漢中晚期廣陵王家族墓葬。出土的「黃腸題湊」式木槨,楠木結構,規模宏大。木材摺合54556立方米。大部構件都有標明名稱與方位的漆書或鑿刻的「廣陵船官材板廣二尺」、「醫工」等字樣。出土隨葬品中的漆器、木雕(已炭化),製作精美,特別是漆榻和成套的浴具(盆、凳、勺、燈等)為漢代考古發現中所少見。天山漢墓發掘結束後,將全部構件遷至揚州市區東北郊象鼻橋以東高岡復原陳列,建立漢墓博物館。

大明寺

【大明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西北郊蜀岡中峰。始建於南朝劉宋大明年間,故名。其後屢經興廢,數度更名,曾稱西寺、棲靈寺。明天順五年(1461)重建,萬曆、崇禎間又重建,仍稱大明寺。清康熙年間因諱大明,沿稱棲靈寺。乾隆三十年(1765),高宗南巡時,敕賜「法凈寺」,為當時揚州八大名剎之一。咸豐年間毀於兵火,現存建築群為同治年間復建。1980年,復稱大明寺。佔地面積約85公頃,建築面積565925平方米。中軸線上為寺廟建築,西部有平山堂、谷林堂、歐陽文忠公祠、西園,東部有平遠樓、鑒真紀念堂、東苑、藏經樓及重新建的棲靈塔等寺廟園林景點。平山堂建於北宋慶歷八年(1048),歐陽修知揚州時,為游宴之所,因佇立堂前一目千里,江南諸山與堂平而名。後屢有興廢。現存建築為同治九年(1870)重建。今立堂前平台,仍可眺江南諸山。堂內還掛有不少絕妙楹聯,其中「曉起憑欄,六代青山都到眼;晚來對酒,二分明月正當頭」尤為人們稱道。鑒真紀念堂於1963年中日兩國紀念鑒真圓寂1200周年時奠基,1973年落成。由門廳、碑亭、迴廊和正堂組成,整個建築為唐代風格。碑亭中立漢白玉須彌座橫碑,正面刻郭沫若書「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背面陰鐫刻趙朴初撰書紀念鑒真圓寂1200周年碑文和頌辭。院中立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順長老所贈石燈籠。正堂仿鑒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堂內正中供奉鑒真乾漆夾?像。紀念堂門廳對面原為晴空閣,現為鑒真生平事跡文物史料陳列室。大明寺西園一名御苑,又名芳圃,因位於大明寺西部而名。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咸豐間毀於兵火,同治間重修。1949年後又多次重修。今園中古木參天,怪石嶙峋,池水瀲灧,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是饒有山林野趣的寺廟園林。

天寧寺

【天寧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城北豐樂上街3號。始建於東晉,相傳為謝安別墅,後由其子司空謝琰請准舍宅為寺,名謝司空寺。武周證聖元年(695)改為證聖寺,北宋政和年間始賜名「天寧禪寺」。明洪武年重建,正統、天順、成化、嘉靖間屢經修葺。清代列揚州八大古剎之首,康熙帝南巡曾駐蹕於此。乾隆帝二次南巡前,於寺西建行宮、御花園和御碼頭,御花園內建有御書樓——文匯閣。抗日戰爭期間,天寧寺為侵華日軍所佔,淪為兵營。由於年久失修,使用不當,至70年代末,已面目全非。自1984年夏,共耗資141萬元進行大修。大修後的天寧寺佔地908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華嚴閣,兩側廊房92間。整個建築布局對稱、嚴謹。山門殿單檐歇山頂,面闊3間。天王殿亦為單檐歇山頂,四面有廊,面闊5間284米。大殿重檐歇山頂,四面有廊,前後有月台,面闊5間328米,進深15檁25米,脊檁高19米。殿後走廊東壁嵌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立《重修天寧寺碑》,西壁嵌有1987年立《重修天寧寺碑記》。修復後,用作揚州博物館新址,對外開放。

高?寺

【高?寺】國家重點保護寺院。位於揚州市南郊古運河與儀揚交匯處的三汊河口。揚州八大古剎之一。始建於隋代,相傳廟僧多精通醫道,治癒高麗太子之病,高麗國王贈以金銀擴建寺院。寺建成時,取高麗國的高字和多的字,定名為高寺。寺內原有大殿、御碑亭、金佛殿、天中塔、御碑寺、藏經樓諸建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在寺內建寶塔灣行宮,為康熙、乾隆二帝南巡駐蹕之處。御賜「高?寺」額和「裱天風塔」額,題「龍歸法座聽禪偈,鶴仿松煙養道心」、「殿灑楊枝水,爐焚柏子香」,後毀,同治間復建。1934年募建石塔7級以復舊,仍名「天中」,「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今寺內還保存有「隋文選樓」的碑石。大門臨河,寺內樹木參天,環境幽美,風景秀麗。明末清初發展最盛,與鎮江的金山寺、常州的天寧寺、寧波的天童寺合稱禪宗四大叢林。寺後院有當年康熙、乾隆二帝數次南巡的行宮遺址。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西北7公里處邗江縣槐泗鄉槐二村雷塘。隋大業十四年(618),隋煬帝楊廣被部將宇文化及縊死於江都宮。初殯於宮內流珠堂,後改葬於城西北25公里吳公台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禮葬於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蕪湮沒。清嘉慶十二年(1807),學者阮元發現後,重立墓碑,碑高185米、寬080米、厚018米,上鐫清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隸體「隋煬帝陵」。1983~1985年,陸續進行過修葺,修復墓道和墓台。墓台高145米,東西長468米,南北寬325米。現正面用條石壘砌,中有石階對墓道,墓冢高3米,周長377米。周圍林木蔥郁,有松柏石楠和女貞。

唐城子城遺址

【唐城子城遺址】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老城區西北郊,是中國東南地區著名的唐代城市遺址。唐建中四年(783)淮南節度使陳少游深溝高壘修築廣陵城,乾符六年(879)淮南節度使高駢「繕完城壘」。唐城包括子城和羅城兩個部分,城周長20公里。子城築在蜀岡之上,在吳王濞城、東晉劉宋廣陵城、隋江都宮城基礎上修建,為官府衙署集中區,也稱牙城或衙城。城周長6850米,面積約26平方公里。城牆為土築,僅城門及拐角附近包磚砌, 夯土城垣遺跡迄今保存完好,有的地段高出地面10米左右。城外有濠。子城四面各開一門,城內設十字街貫通四門。南北大街長1400米,東西大街長1860米,街寬10米左右。南門是子城主要城門,為「一門三道」結構,中間門道寬7米,兩側均寬5米,是與羅城通聯的唯一通道。 羅城築在蜀岡之下,為居民區和工商業區,今市區位於羅城內東南部,唐代羅城內的古跡及 城牆已毀壞,地面僅存一段高出地表約2米的北城牆夯土殘垣。羅城呈長方形,南北長4300米,東西寬3120米。

古木蘭院石塔

【古木蘭院石塔】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石塔路中綠化島上。唐開成三年(838)為藏古佛舍利建,舊在西門外古木蘭院內,南宋嘉熙年間,移建於現址寺院中,寺以塔名。寶年間重修。清乾隆年間再修時,將唐代《藏舍利石塔記》碑砌塔下。1964年進行大修,1979年開築石塔路,寺廟建築大部拆除,石塔原地保留在路中。1982年修塔尖。塔為仿樓閣式,5層6面,青石構築,通高1009米,下為須彌座基。整個造型穩重挺秀。

觀音禪寺

【觀音禪寺】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西北郊蜀岡東峰唐城遺址西南角。宋代建有「摘星樓」,元代僧申律開山,明洪武年間建寺,名「功德山」,後改「觀音禪寺」,山亦稱「觀音山」。清咸豐年間(1851~1861)寺毀,同治年間復建,光緒初又毀,後歷經10餘年修復。1949後數度維修,「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劫,「文化大革命」後大修。觀音禪寺坐北朝南,依山而築,錯落有致,融古城堡、山景、廟宇為一體,寺內同時供奉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的菩薩:觀音代表普陀山,文殊代表五台山,普賢代表峨眉山,地藏王代表九華山。寺的東部偏南處傳為隋煬帝「迷樓」故址,今存鑒樓,取「前車之鑒」意。

仙鶴寺

【仙鶴寺】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南門街111號。伊斯蘭教禮拜寺。始建於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寺大門東向,門廳上懸「禮拜寺」紅底金字橫匾,門兩旁有雙面雕刻的抱鼓石,系明代遺物。門內額枋下替木及部分坐斗均施雕刻,工整華麗,為明代風格。進門為一院落,正面為一道玉帶牆,中間開月洞門,上額「仙鶴寺」。北側一隅有700多年樹齡的一株古銀杏,至今枝繁葉茂。院東北有一拱門,入內為南北向通道,盡端有東向垂花門1座,門對面牆上,嵌乾隆五十六年(1791)立「奉天命遵聖言」石額1方。門內為禮拜殿,東向前後殿之間有隔牆,每間辟有拱門,與後殿通連,中門上懸阿拉伯文「太司米」橫匾,後殿正中壁上有阿拉伯文經字罩格,上刻「百字贊」,紅底金字。殿南山有長廊平行,靠前殿山牆建有南向歇山頂「望月亭」1間,前為寬敞庭院,有花壇古柏點綴其間。院南有明代建築廳屋3間。院西為汶河路。

普哈丁墓及阿拉伯人墓碑

【普哈丁墓及阿拉伯人墓碑】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解放東堍古運河東岸土岡上。墓園俗稱「回回堂」。普哈丁相傳為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世裔孫,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來揚州傳播伊斯蘭文化,前後10年之久,並在城內創建禮拜寺(今仙鶴寺),死後葬於此,穆斯林尊其為先賢。其後又有於南宋來揚州傳教的阿拉伯人撒敢達和明代來揚州傳教的阿拉伯人馬哈謨德、展馬陸丁、法納葬在園內,並有1927年出土的元代阿拉伯墓碑保存於此。墓園歷代屢有修葺,並於西南隅增建清真寺。現存建築多為清代遺存。1949年後曾多次大修墓園和清真寺,並在墓園內東南側新建望月亭。普哈丁墓包括墓園、清真寺和園林三部分,建築形式中阿結合,具有地方風格特色。元阿拉伯人墓碑在普哈丁墓西北碑亭內,計四通八面。1927年拆除城南擋軍樓時出土,先置於仙鶴寺內,1960年移此保存,1984年建碑亭。形式仿墓亭,平面呈長方形。四通墓碑置亭中石座上,碑身周邊雕有精美的紋飾,記載墓主姓名、身份和卒葬年月,並有《古蘭經》章節、伊斯蘭教格言以及頌詞、禱文。墓主為元代大德六年(1302)至泰定元年(1324)間葬於揚州的阿拉伯人。

文峰塔

【文峰塔】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南郊寶塔灣古運河東岸。始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系少林寺僧鎮存賣武募建。塔下建寺,俱名「文峰」。清康熙七年(1668)山東郯城大地震,波及揚州,塔尖墜毀。次年修復,塔尖提高45米。咸豐三年(1853)遭兵火,腰檐平座盡毀,僅存磚塔身。民國初年,揚州眾僧集合大江南北各寺住持募修,1920年合尖,1923年落成。塔為樓閣式,磚木結構,八面七層,通高4475米,下為磚石須彌座,底層圍繞迴廊,四面辟拱門,各築有6級台階,另四面為拱形窗,廊內梁枋有雕刻彩繪。塔下為文峰寺,現存四合院式建築兩進,坐北朝南,均面闊5間,兩邊各3間廊房相連。寺院大門臨河,上額「文峰塔」。1955年修葺,1957年10月至1958年1月再修,並重建塔院廊房。1962年3月大修時各層平座改為水泥欄桿,後又數次維修。

史公祠

【史公祠】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廣儲門外街24號,梅花嶺畔。清順治二年(1645)四月,南明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在揚州就義,嗣子副將史德威尋遺體不得,乃葬其衣冠於梅花嶺下。清初曾建祠於大東門外,後毀圮。乾隆年間於墓西側建祠,並謚「忠正」。咸豐間毀於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1935年和1948年兩度維修。現存建築除遺墨廳、梅花仙館外,大部為晚清所建。1949年後曾多次修繕,現為「史可法紀念館」。祠墓均南向,大門臨河,東墓西祠,並列通連。院正中為「饗堂」,堂前兩邊懸清張爾藎撰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堂內明間有雲紋形梅花罩格,上懸「氣壯山河」橫匾。兩邊懸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吳熙載篆書的楹聯:「生有自來文信國,死而後已武鄉侯」。堂正中供奉1985年為紀念史可法殉難340周年而塑的史可法乾漆夾?像。饗堂後為史公衣冠墓,墓前有3門磚砌牌坊,上額「史忠正公墓」,與三面圍牆形成墓域。墓地內銀杏蔚秀,臘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鐫「明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之墓」。碑後墓台上有墓冢,封土高16米。「文化大革命」中墓冢曾被夷平,1979年修復。墓後為梅花嶺,嶺上遍植梅花。嶺北為遺墨廳,廳內壁上嵌有史公「復睿親王多爾袞書」和遺書、小像及其墨跡石刻共8方,並陳列有史公手跡和拓片,廳前臘梅已有200多年的樹齡,是揚州最古的臘梅。墓西側為祠堂,大門和墓門並列,形式結構相同,上額「史公祠」,正中為祠宇3楹,匾額「祠堂」。堂內神龕中懸史公遺像。其下供奉史公栗主,題刻「明督師太傅兼太子太師建極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史公神位」。

清兩淮都運鹽使司衙署門廳

【清兩淮都運鹽使司衙署門廳】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國慶路251號。坐西朝東,懸山結構,頂蓋筒瓦。面闊3間144米,進深5檁63米,脊檁高77米。門廳兩側築有八字牆,前門有石獅一對。除屋脊有改動外,保存基本完好。

梅花書院

【梅花書院】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廣陵路248號。原在廣陵儲門外梅花嶺畔,為明嘉靖年間湛公書院故址,萬曆三十三年(1605)改為崇雅書院,崇禎間廢,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建後始名梅花書院。咸豐三年(1853)毀於兵火,同治七年(1868)於此重建。從清光緒間在此創辦兩淮師范學堂起,一直作學校用。原磚雕大門1951年拓寬街道時拆除,後花園和「數帆樓」均毀。現存大廳、樓房兩幢及東部長廊,佔地約1056平方米。大廳系楠木樑架,前後有卷棚,廳前有抄手廊相接,東北門上嵌有清書法家吳讓之書「梅花書院」石額。廳後樓屋兩進,面闊3間。前進底層前有卷棚,兩次間山牆均做吊角籮底磚壁。

個園

【個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東關街318號住宅之後。原為壽芝園舊址。壽芝園之疊石,相傳為清初大畫家石濤手筆。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兩淮鹽業總商黃至筠改築,園中多植竹,因竹葉形似「個」字,名個園。1949年後曾4次進行整修。個園以疊石精巧聞名。園內假山,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之意境,由樓、台、廳、軒相連,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獨具特色。入園處,兩邊有方形花台,其上修竹青翠,竹叢中石筍參差。正中為園門,上嵌「個園」石額。進園門處,為湖石花壇,遍植月桂。花壇對面有四面廳,原稱桂花廳,單檐歇山頂, 交ㄉ嫌芯雷┑瘢嬗欣齲諦耙擻晷焙嶝?。廳北有池,臨水疊石,曲折高低逶迤向東,偏東近水有清漪亭。廳西北有湖石山一組。山腹隧洞幽深,山下有碧池入洞,池上有石樑曲折通洞中。洞內有石下垂,形如鍾乳,盛夏入內,頓覺清涼。山頂有鶴亭,亭畔有古柏臨岩,蒼翠如蓋。山西南植竹為林,滿目青翠。山東巔與七楹長樓抱山樓相連。前東廊下嵌嘉慶二十三年(1818)劉鳳誥撰《個園記》石刻5方。樓有復道廊接園東之黃石山,黃石山拔地而起,夕照下如抹如染,宛如一幅秋山圖畫。山北高處有方亭名拂雲。山中磴道上下盤旋,曲折迂迴,變幻莫測。中部一石室,有石榻橫陳。下至底層,南望有峭壁對聳,仰視見雲天一線。進入石室,頂上鍾乳垂掛,中有石榻石桌。石室外為一方洞天,四面峰石峻峭,有石橋凌空,古柏挺立,置身其中,如臨深山幽谷。谷南為山之中部,上有平台,新建住秋閣。南面有峰巒突起,下有隧洞。向南緣石徑而上可通園東南之樓閣,今名叢書樓。園西南有北向廳屋3間,名透風漏月。廳南倚院牆朝北築宣石山一組。山石盤亘,其色如雪,石英含點閃閃發亮,遠遠看去,似積雪未消。山後粉牆上開尺許圓洞24個,上下4排交錯排列,風起呼嘯有聲,頗有隆冬意境。山西端牆上辟有洞窗,園門處景色隱約可見。個園假山,是揚州古園林疊石之代表作,為中國古典名園之一。

二分明月樓

【二分明月樓】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廣陵路263號。佔地約1050平方米。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光緒間為鹽商賈頌平所有,後移作他用,破壞嚴重。1987年重修復原,今園從西面出入,有短巷通大街。北面建南向七楹長樓,重檐硬山頂,樓廊柱間施掛落雀替,檐下置美人靠,可憑欄賞月。樓東南築黃石假山1組,山中有磴道通園東樓閣。閣兩層,歇山頂,閣下有水井1口,石欄上鐫刻「道光七年杏月員置」。園西南建有東向樓,面闊3間,向北原有樓廊相接,今已毀圮。園中部原有四面廳1座,廳四周用黃石築高低不等之平岡,如水中嶼石,使人憑添水意。是市區現存住宅園林中旱園水做之孤例。

何園

【何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徐凝門街花園巷內。包括寄嘯山莊、片石山房兩大部分。寄嘯山莊是清同治元年(1862)湖北漢黃德道道台何芷舟刃所建,取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句意。光緒九年(1883),又得吳氏「片石山房」並 朐爸校喬宕鎦葑鍆斫ㄔ斕拇笮妥≌傲幀C窆曇滸藶洹?979年3月整修後開放。園南向,有復道廊將園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園中北面的四面廳1座,面闊3間,單檐歇山,四面有廊。廳前院鋪卵石花街,作波浪圖案,廳後鋪卵石作荷花出水圖案,使廳屋如浮水上,故又稱船廳。廳後院牆以湖石貼壁為山,蜿蜒向東南,有磴道上下,西可上復廊北端之半月台,東可登山巔之月亭。亭南山石蜿蜒向南,有磴道上下,折向園東院落,山下有曲池,東端有小亭築池上。船廳以南有牡丹廳,西邊復廊下嵌蘇軾《海市並敘》石刻6方。曲折的粉牆上,有圖案各異的水磨漏窗,隱約可見西部園景,稍北開一海棠形洞窗,巧妙地借景於園西,美景如畫。園西中央一泓碧水,繞池築樓廊廳閣。偏東水中有方亭1座,北有湖石飛梁凌波,南有石橋三曲,連接南北兩岸。池西南有假山1組,黃石貼壁,湖石為峰,渾然一體。山後隱有東向潛山閣3間,山中有磴道盤旋上下,山腹有隧洞曲折迂迴。池北有南向樓廳,單檐翹角。主廳3間,兩邊側廳如翼,前檐後斂,與主樓組合,其形如蝶,俗稱蝴蝶廳。樓廳東接復道長廊,環山繞水,折向西南通賞月樓,全長400多米。園西南賞月樓獨佔小院一隅,與復廊盡端連接。樓南向3間,上有平台半出,是賞月佳處。園南為住宅部分,有中西兩組建築,1986年整修,與園林同時開放。片石山房在住宅東南,一名雙槐園,建於清初,光緒九年(1883)何芷舟刃購得,並建於宅內,稱為「小花園」。園以湖石山為勝,相傳為石濤手筆,被譽為石濤疊石的人間孤本。

嶺南會館

【嶺南會館】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新倉巷4號。始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光緒九年(1883)大修增建。坐北朝南,前有照壁,大門為水磨磚雕門樓,做工精細,紋飾精美。門兩邊有抱鼓石,門上嵌「嶺南會館」石額。入內有照廳、大廳、住宅樓。照廳兩側有廊相接,「文化大革命」中廊被拆毀。東廊壁上嵌有清光緒十年(1884)立石碑3通,由北向南依次為《建立會館碑記》、《揚州嶺南會館章程》及《場運各商捐款》碑;西廊壁上嵌有清同治九年(1870)立《江都縣為嶺南會館置買民房興建會館給示存案碑》。會館主建築從民國起一直為學校所用,現為倉巷小學校址,是市區現存最完整的會館建築。

小盤谷

【小盤谷】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丁家灣大樹巷42號。清光緒三十年(1904)兩江總督周馥購舊園重建。民國初年整修。1974年再度整修。園內以花牆和游廊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為園之精華。入門有南向曲尺形花廳,廳南為院落,南面有1組湖石假山,其間植有林木花卉,現山石多傾圮。廳後園中有廣池,池西中部有閣,三面臨水,與池東的湖石盤谷山峰遙遙相對。池東山巒起伏,中間一峰突起,奇拔高峻,嶙峋的湖石彷彿獅形,故有「九獅圖山」之稱。山中洞谷深廣,臨水辟一洞門,北岸有三曲石樑可達,向南有洞口通園中游廊。向北又另有洞口,其下有步石可越水,谷口有石額「水雲深入」。由此向北達山巒盡頭,有磴道上山,其上築有六角攢尖頂風亭。園東入口桃形圓門,額題「叢翠」2字。小盤谷佔地僅2300平方米,但用地緊湊,布局集中,建築與山石對比鮮明,小中見大,具有深山大澤之氣勢。

瘦西湖

【瘦西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揚州城北。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岡腳下,游覽面積122公頃,其中水面佔2/5。是一組由煙水平橋、山亭水榭、曲折河道組成的自然風光帶。瘦西湖原名炮山河,亦名保障河、保障湖、長春湖。為唐羅城、宋大城的護城河,也是蜀岡山水流向運河的泄洪渠道。沿河兩岸,經歷代造園家擘畫經營,逐步形成湖上園林。特別是清康熙、乾隆皇帝先後多次下江南,鹽商、官僚為迎合帝王的游賞興致,不惜重金,招聘造園名家沿湖築園。乾隆極盛時期沿湖有二十四景,可謂「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清嘉慶二十年(1815)後,鹽業漸衰,經濟蕭條,以致「樓台荒廢難留客」。此後湖上園林又「淪為四戰之地」。1949年前,湖上園林破損不堪,一片荒蕪。1949年後,經逐年整修,御碼頭、冶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徐園、小金山、水雲勝概、蓮花橋、白塔晴雲、二十四橋、熙春台、望春樓、玲瓏花界等景點又重放光彩,與位於蜀岡的大明寺、觀音禪寺連成一體。卷石洞天位於新北門橋北側,原為清初鄖園故址。園以怪石老木為勝。清嘉慶後園毀,今園為新近重建。園內嘉木蔥蘢,巨石兀立,北為群玉山房,南為薜蘿水閣,其間以橋亭相接。橋亭東西,水庭、山庭相連。水庭面臨碧波,曲溪繚繞;山庭用岡阜堆疊湖山子石,搜岩剔穴,構成上實下虛,上明下暗,上散下整的「卷雲」層次;洞內仿自然石岩溶蝕景觀,並引湖水置潛流、湍流、疊泉分別從岩隙間曲折而下,時斷時續,時隱時現,時急時緩,形成洞天福地勝景。山庭西南立一重檐「四面八方亭」,登亭可鳥瞰全園景色。徐園位於長堤春柳北端,為桃花塢故址,佔地06公頃,1915年改建為徐寶山享堂,故名。園內兩口鐵鑊為蕭梁時鎮水之物。出徐園,過小紅橋,即步入瘦西湖最大島嶼小金山。小金山原名長春嶺,因形似鎮江金山,俗稱小金山。四面環水,嶺下一景名「梅嶺春深」,清乾隆間建,咸豐間毀於兵火。今長春嶺諸景復建於光緒間。小金山門廳庭院內參天古銀杏之間,有一形似山水盆景的鍾乳石,為北宋宣和年間花石綱遺物,十分珍貴。蓮花橋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瘦西湖中段。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兩淮巡鹽御史高恆為迎奉高宗弘歷二次南巡而建。 因建 於蓮 花埂上,故名,俗稱「五亭橋」。咸豐 間橋亭毀於兵火,光緒間重修,1933年邑人募資又重修。1949年後,數度整修。橋南北跨瘦西湖上,上置五亭,用28根大紅圓柱支撐,下列四翼,正側共15個券洞,南北總長5799米,青石砌成。橋基平蓮花橋,結構獨特,造型優美,遠遠望去,五亭簇立,似出水蓮花。白塔是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在蓮花橋西南100餘米。建於清乾隆年間。為喇嘛塔的一種,因周身潔白,故名 白塔。二十四橋景區位於瘦西湖西段,蓮花橋至大明寺水道彎折處。昔日沿湖名園有東岸的「水竹居」、「錦泉花嶼」,西岸的「熙春台」、「筱園花瑞」、「高詠樓」、「萬松疊翠」、「尺五樓」等,早已廢為田疇,但地形、地貌、河道、港汊猶存。1985年參照《揚州畫舫錄》、中國歷史檔案館珍藏的《乾隆南巡盛典》及袁江界畫《蓬萊佩境圖》等圖志資料,在昔日故址重建熙春台、玲瓏花界、望春樓,並新建組合橋(新建二十四橋),連接熙春台與望春樓兩岸,定名「二十四橋景區」。玲瓏花界為芍葯牡丹園,取「洛陽牡丹,揚州芍葯」之意,為瘦西湖南岸蓮花橋、白塔與熙春台之間的一組景點,由廳房、曲廊、方亭、水榭、花圃構成。相傳為乾隆觀賞芍葯處,早毀。今景為1987年重建。熙春台與蓮花橋遙遙相對。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建,舊景「春台明月」,為清乾隆盛世北郊二十四景之一,傳說曾於此為乾隆祝壽,故又名「春台祝壽」。嘉慶後毀。今熙春台為1987年重建。望

㈣ 楚州怎麼改為淮安區

2001年,江蘇省地級市淮陰看中了縣級市淮安名字的含金量,結果淮陰市成了淮安市,而縣級市淮安則成了淮安市楚州區。9年來,為了奪回「淮安」二字,楚州區許多人一直沒有放棄過努力。

一段時間來,在江蘇淮安市的網路和地方輿論圈中,一場「正名」的爭論正在進行。周恩來總理的故鄉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原縣級淮安市),正努力重回「淮安」之名。

這是一場持續了9年的爭論。2001年2月10日,江蘇省原地級市淮陰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則被更名為淮安市楚州區。

這9年裡,為把「淮安」兩字改回來,楚州區在省里和中央部委之間奔走數年。而當地一批老幹部和其他人士,更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發起了一場要求「楚州」重回「淮安」的「正名」運動。官方和民間的多方力量都參與其中,聲勢甚至驚動了中央。而淮安市為捍衛自己的名字,亦付出了相當的努力。

一個小小的縣區,區區兩個字的名字,有多大的含金量?何以讓人如此「大動干戈」?名字改來改去的背後,相關各方到底有哪些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考慮?

老「淮安」是一把雨傘,以前下面只站了一個人,現在下面站了9個人圖/梁偉馳

改名的邏輯

「充分利用原縣級淮安市的歷史人文等資源,提升本地區整體知名度。」

今日的楚州區被當地人稱作老淮安,於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諸多歷史名人如韓信、吳承恩、關天培等皆出於此;更重要的是,這里是周恩來總理的故鄉,他誕生於此地,並在那裡度過了12個春秋。

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原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當年至少在公開場合,看不到關於這一更名的反對之聲。相反地,很多人認為更名是更好發揮「淮安」人文歷史優勢。

當時淮安市的一份文件指出了更名的邏輯:「充分利用原縣級淮安市的歷史人文等資源,提升本地區整體知名度。」

當年的蘇北,唯有徐州、連雲港兩市經濟較為發達,但其輻射力和帶動力難及包括淮陰、鹽城在內的廣大區域。作為長期以農業為主的淮陰地區,渴望大力發展工業和旅遊服務業,需要利用知名度來招商引資。「淮安」恰是當地最重要的資源。

早在1998年,江蘇省委、省政府作出「把淮陰建設成為蘇北交通樞紐和蘇北重要的經濟中心」的決定。淮陰市由此決定,借用「淮安」這一名稱,「三淮一體(原淮陰市、淮陰縣、淮安縣)」建設中心城市。

今天反對當更名的人們,將當年的更名視作時任淮陰市委書記趙學鳳的一人之舉。趙學鳳後來因貪腐獲罪,被演繹為更名的報應。但以政治邏輯來看,這種歸罪似有失公允。

更名之後,淮安市提出了「把淮安建成蘇北腹地輻射2000萬人口的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新淮安的定位變成:「恩來故里,交通樞紐,工業基地,魚米之鄉,綠水環境,文化名城」。

不過,熟悉淮安的人都知道,這24字的定位中,至少有「恩來故里、魚米之鄉、文化名城」12字來自老淮安。

小馬拉不動大車?

如今楚州區建個廁所都要報淮安市批准。

淮陰和楚州之間距離20公里。在許多人眼裡,9年前的更名不僅未實現「三淮一體」,而且使得楚州區即老淮安的發展受到影響。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改名前,老淮安市在淮陰市各縣區中一直是「領頭羊」。但到了2004年,楚州區財政收入僅為3.7億元,人均只有310元,列全省52個縣(市)第48位,列當時全市8個縣(區)第7位,區財政累計債務達7.67億元。

「小馬拉大車是拉不動的。」楚州區原政府辦公室副主任金兆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老淮安是農業大縣,有100多萬畝耕地,近100萬人口是農民,淮安市經濟本來就落後,根本帶動不了。」

資料顯示,到2008年8月,楚州區經濟發展速度、財政收入、實際利用外資量、公務員工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市均排名靠後。

「天還是那個天,地還是那個地,人還是那些人,為什麼楚州區不升反降?」楚州區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員說:「這就是如今普遍存在的市吃縣、市卡縣的後果。」在他看來,正是體制障礙延誤了楚州區的發展。

對於老淮安來說,首當其沖的是行政審批許可權的收窄。1987年12月,當時的淮安縣經國務院批准改為淮安市(縣級),並明確為「由省直轄」,淮陰市代管。那時,一些重大事項和重點項目,縣里基本上可以自主決定和實施。

2001年老淮安變成淮安市所屬的城區之後,今天的楚州區在規劃、立項等重大問題上的自主決策權實行「審批制」,與當年的「備案制」不可同日而語。金兆峰說,如今楚州區建個廁所都要報淮安市批准。

在全市統籌發展的政策考量之下,楚州區自身的資源更多地被外移和剝離,一些有穩定預算外收入的單位,如水警大隊、國土局等上劃市級管理。有文件稱,每年影響楚州區調控資金近千萬元。楚州雖按市區運作,其財政供養人口的工資水平和其他市區相比,每月相差超過600元,造成老幹部、教職工的強烈不滿。淮安中學的老教師張大銘說:「最近江蘇省公布13個省轄市的最低工資標准,所有市區中,只有淮安市後面要加個括弧:不含楚州區、淮陰區。」這意味著楚州區只能執行低一檔次的市轄縣標准。

2005年,楚州區原計劃在本區朱橋鎮建鹽化工開發區,因為以楚州為中心的淮安地區地下蘊藏著世界特大型鹽礦,其礦區就在朱橋鎮。但在報淮安市審批時,卻被要求將開發區放到距離朱橋20公里的范集,否則不批。

范集是淮安市的青浦區、洪澤縣和楚州區交界地帶。在淮安市看來,這樣可以帶動三地共同發展。但這一改變意味著需要修建一條20公里長、穿越京杭大運河的輸鹽管道。10多億元的新增建設費用,也完全由楚州區自籌。而這個開發區2平方公里的啟動區基礎設施建設好之後,淮安市又將開發區直接收歸市經濟開發區。

類似這樣的「統籌發展」的事例不少。淮安市經濟開發區用地不夠,楚州區先後有近100平方公里土地被劃走。在嚴控18億畝耕地紅線、各地用地指標日趨緊張的大背景之下,對於楚州區來說,這種劃撥影響不小。

政治名片已為淮安所用?

更名之後,黨代會或人代會上受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的政治待遇收歸淮安市。

淮安二字,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作為周總理家鄉的政治、文化效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經是楚州區最大的一張「名片」,但這張「名片」如今已經為淮安市所用。

更名帶來諸多不便。慕名來瞻仰周恩來故居的,常被帶到淮安市,再折回楚州。

而無論是外出聯誼、招商,楚州區幹部總要費許多口舌來解釋「楚州」是怎麼回事,甚至名片上也要印上「楚州(原淮安,周恩來故里)」之類的字樣。當他們自稱是周總理的「老鄉」時,常被人笑為「牽強附會」。

一名楚州區委官員向本報記者介紹,更為微妙的變化是,依照不成文的慣例,周總理家鄉的黨政主要領導,往往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和全國人大代表。赴京參會期間,黨和國家領導人會專門接見來自領袖家鄉的代表。在一些看重政治地位的官員看來,這是極為重要的政治待遇。

在老淮安更名之前,這些政治待遇都由老淮安的黨政領導享受。不過更名之後,這一政治待遇都收歸於淮安市。

2005年9月,楚州區曾派團赴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四位領袖家鄉考察。結果發現,毛澤東的家鄉韶山,原為建制鎮,1990年又定為省轄縣級市,由湖南省湘潭市代管;劉少奇故鄉寧鄉縣被從湘潭市劃歸省會長沙市直管;朱德故鄉儀隴縣自然、經濟條件較差,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加以扶持;鄧小平故鄉四川廣安,1998年從南充地區劃出,升格為地級市,保留廣安區。

不僅如此,在成為名義上的城區之後,楚州區必須承擔城區建設應有的義務。淮安市「四城同創」的目標成為楚州區巨大的負擔。

從2002年開始,淮安市提出要同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江蘇省文明城市。落實到具體工作中,這就意味著城區大規模建設和改造,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金兆峰說:「楚州區窮盡民力,欠了很多債。工作重點壓縮在16平方公里的城區,作為重點的農業下來了,工業也沒搞上去。」

雙方都在奔走

名字改來改去干什麼,不要翻燒餅。

9年來,先後為「正名」而發聲的,包括楚州區政府、離退休老幹部甚至新華社內參,參與的網民更是不計其數,其呼聲上達中央領導,下至普通公民,顯示出極強的活動能力和動員能力。新華社一位曾在老淮安插隊10年的老記者也在不斷推動此事。

淮安市歷任市委書記當面接到的反映不可勝數。每年淮安市的「兩會」小組討論上,淮安市領導到楚州區代表團參加小組討論,常會被代表們問到此事。

2003年後,周秉德等周恩來親屬,也多次聯名致信江蘇省委主要領導人,請求解決「正名」問題,並明確提出,如果實在有難處,可以仿照鄧小平家鄉,將楚州區改為淮安區,並能在財政體制上直接歸省管。

2008年8月,一份由包括淮安縣、老淮安市和楚州區眾多縣處級離退休幹部聯合署名的呼籲信,得到中央領導人的批示。這封呼籲信稱「周恩來故鄉干群希望把『楚州』改回『淮安』」。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大家的訴求各有偏重。南方周末記者所接觸到的眾多在職官員看重的並非「淮安」其名。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科級幹部說,只要能回到省管縣的體制,「叫不叫淮安無所謂。」

而奔走呼籲的老幹部們則對「淮安」之名耿耿於懷。金兆峰說:「改成楚州縣也不行,周總理的家鄉哪裡去了?」

南方周末記者從官方渠道了解到,多位中央領導及現任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均對「正名」的要求給予了答復。

不過依照程序,提出這一申請須首先得到淮安市的同意。

在淮安市,至今沒有黨政領導公開正式回應楚州區的「正名」要求,更沒有見諸任何行動。有市領導曾經向省領導提出,更名的行政成本太大了。

原淮陰市的一位前市領導,也同樣帶著一批幹部不斷給上級領導寫材料,認為要從淮安市整體利益上考慮問題,反對把名字改回去。

2008年,淮安市一位主要領導提出了當地十分有名的「燈泡理論」和「雨傘理論」——老淮安是一個燈泡,放在一間房子里照得人睜不開眼睛,現在把它放在大禮堂里,讓它照到更多的人;老淮安是一把雨傘,以前下面站了一個人,現在下面站了9個人(目前地級淮安市下轄五區四縣),這是多麼好的事情。

作為結論,這位領導說,名字改來改去干什麼,不要翻燒餅。

但楚州區的幹部們對淮安二字的「燈泡」和「雨傘」效應另有解讀。一位楚州區政府工作人員說:「在毛、朱、劉、鄧四位領袖的家鄉,他們是把原來的房子變成大禮堂,燈泡做亮、雨傘做大。而在楚州,燈泡被拆走了,雨傘被扛走了。」

2008年,淮安市委、市政府決定劃出楚州區某地為生態旅遊示範區,強征老淮安境內25平方公里土地,實質上用於建設淮安市新行政中心。這被當地解讀為帶動楚州區發展、安撫楚州人心之舉。不料這一變相「圈地」行為,意外地被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曝光,「遷市」遂告擱淺。

關於「擱淺」也有其他的解讀——那些反對「遷市」的人促成了央視的曝光。一些淮安市的老幹部,也反對將行政中心遷往楚州區,其影響力不亞於楚州區。「淮陰人肯定是不同意行政中心遷移的,他們也到處反映。」金兆峰說,「淮陰人有淮陰人的情結,淮陰的歷史同樣悠久。」

江蘇省文物局文物管理處副處長束有春亦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認為:「當地政府對淮陰和淮安的價值認識不清楚,總以為淮安名氣響,可以借總理故鄉擴大名氣,但實際上把淮陰丟了,把總理故鄉也丟了。」

㈤ 作文:當揚州的導游

揚州簡介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揚州城區至今已有近 2500 年的建城史。現轄廣陵、維揚區、邗江 3 個區,江都、高郵、儀征 3 個市和寶應縣。全市共有 87 個鄉鎮, 11 個街道辦事處。全市總面積 6634 平方公里,市區總面積 988.81 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 453.61 萬,其中市區人口 112.52 萬人。現轄區域在東經 119 度 01 分(儀征市移居、青山一線)至 119 度 54 分、北岸 31 度 56 分至 33 度 25 分(寶應縣西安豐、涇河一線)之間。南部瀕臨長江,北與淮安、鹽城接攘,東和鹽城、泰州毗聯,西與天長(安徽省)、南京、淮安交界。境內有長江岸線 80.5 公里,沿岸有儀征、邗江、江都;京杭大運河縱穿腹地,全長 143.3 公里,由北向南溝通白馬、寶應、高郵、邵伯 4 湖,匯入長江。揚州市城區位於長江與京杭運河交匯處,東經 119 度 26 分、北緯 32 度 24 分。

揚州全市共有 49 個民族,漢族占總數的 99.57% 。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佔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 65% 。高郵市菱塘回族鄉是江蘇省唯一的少數民族鄉。

揚州既是風景秀麗的風景城,又是人文薈萃的文化城、歷史悠久的博物城。這里有中國最古老的運河,漢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遺址,明清私家園林,眾多的人文景觀,秀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旅遊資源,多少年來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遊客。

1998 年,揚州榮膺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中國最著名的湖上園林瘦西湖和千年古剎大明寺是中國 4A 級風景區(點);何園、個園、唐城遺址、高郵盂城驛、普哈丁墓、龍虯庄古人類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覽線是國家旅遊局向海內外推出的國家級旅遊線;揚州的穆斯林旅遊產品正日漸成為我國穆斯林旅遊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4 年,揚州獲得「全國最佳人居環境獎」稱號。多年來,揚州市利用名城優勢和景觀特色,在「古、文、水、綠、秀」上做文章,成功地開發了一大批旅遊「新品、名品、精品」,並進一步開發和完善了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覽線、高郵湖漁家樂休閑游、儀征生態旅遊等民俗觀光系列產品,此外,汪氏小苑、漢廣陵王墓博物館二號墓、高旻寺、普哈丁墓園、市區古運河風光帶、隋煬帝陵、玉器廠工藝美術景區、西郊森林公園、儀征登月湖旅遊度假區、江都龍川廣場等一批旅遊新景點也正式對外開放。

揚州是國務院 1982 年首批公布的 24 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人文景觀豐富,名勝古跡眾多,古典園林兼具「南秀北雄」藝術風格。全市現有各類旅行社 50 家,星級飯店 36 家。從 2000 年開始揚州每年定期舉辦「煙花三月」旅遊節和「二分明月」文化節,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2003 年接待境外遊客 12.8 萬人次,創匯 5200 萬美元;接待國內遊客 725 萬人次,旅遊收入 62.3 億元。

㈥ 揚州的名勝古跡及介紹

1,揚州漢陵苑

揚州漢陵苑,又名漢廣陵王墓博物館,是於1979年發掘於高郵市高郵湖西新區神居山的一號西漢墓葬,其木梓面積比湖南馬王堆漢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禮儀的葬禮「黃腸題湊」,並出土金縷玉衣殘片。

2,揚州鳳凰島生態旅遊區

揚州鳳凰島生態旅遊區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泰安鎮,是江淮平原上自然生態環境保持最完好的一塊平原—湖泊類型的濕地景觀,為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江蘇省級森林公園。

3,茱萸灣風景區

茱萸灣風景區位於揚州東首灣頭鎮,面積約50公頃,北接邵伯湖,西瀕京杭大運河,東連仙女鎮。茱萸灣2011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4年獲評江蘇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4,大明寺

大明寺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區西北郊,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大明寺因初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而得名。

5,何園

何園,坐落於江蘇省揚州市的徐凝門街66號,又名」寄嘯山莊「,是一處始建於清代中期的中國古典園林建築,被譽為「晚清第一園「,面積1.4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餘平方米。何園由清光緒年間何芷舠所造,片石山房系石濤大師疊山作品。

㈦ 揚州一日可以玩什麼

揚州最有名的當然是瘦西湖(包括盆景園,買一張票可以去這兩個地方),其他還有就是何園、個園、大明寺,如果住一夜的話,晚上我建議去運河邊走走,夜景很8錯哦,歡迎來揚州玩哦!!!

㈧ 揚州名勝古跡

揚州名勝古跡

龍虯庄遺址

【龍虯庄遺址】199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高郵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高郵市一溝鄉一溝鎮北龍虯庄。遺址湮沒在地下和水下,目前已暴露面積約25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1970年3月,經南京博物院考古鑒定為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出土文物主要有夾砂紅陶釜、畫彩陶缽、紅衣陶豆、陶壺等器物殘片,與淮安青蓮崗、邳縣大墩子文化遺址下層出土陶器相同。�

古邗溝遺跡

【古邗溝遺跡】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老城區北郊。東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吳王夫差為北上伐齊於邗城下開邗溝,以通江淮,是為古運河的最早段。因年久淤湮,今僅遺存螺絲灣橋至黃金壩東西向一段,長約1450米,寬50~60米,兩側淤積層約20~25米,中間溝床現約10米。中段有明清時修建的「邗溝橋」橫跨,此橋為兩頭門石橋,兩邊山花墩上均嵌「邗溝橋」石額。�

天山漢墓

【天山漢墓】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城北45公里處高郵市天山境內。天山原名神居山,高49�55米。全山玄武岩構成,是一處典型的火山溶岩地區,佔地約70公頃。1979年5月起,以南京博物院為主,揚州博物館、高郵文管會、南京大學歷史系派員參加,配合開山採石,歷時兩年,對一、二號漢墓進行發掘。兩墓均屬大型岩坑豎穴、有斜坡墓道的「黃腸題湊」式木槨墓。早年均被盜,二號墓遭焚燒,一號墓結構基本保存完好。出土文物標本972件。據對文物標本的研究和測定,當為西漢中晚期廣陵王家族墓葬。出土的「黃腸題湊」式木槨,楠木結構,規模宏大。木材摺合545�56立方米。大部構件都有標明名稱與方位的漆書或鑿刻的「廣陵船官材板廣二尺」、「醫工」等字樣。出土隨葬品中的漆器、木雕(已炭化),製作精美,特別是漆榻和成套的浴具(盆、凳、勺、燈等)為漢代考古發現中所少見。天山漢墓發掘結束後,將全部構件遷至揚州市區東北郊象鼻橋以東高岡復原陳列,建立漢墓博物館。�

大明寺

【大明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西北郊蜀岡中峰。始建於南朝劉宋大明年間,故名。其後屢經興廢,數度更名,曾稱西寺、棲靈寺。明天順五年(1461)重建,萬曆、崇禎間又重建,仍稱大明寺。清康熙年間因諱大明,沿稱棲靈寺。乾隆三十年(1765),高宗南巡時,敕賜「法凈寺」,為當時揚州八大名剎之一。咸豐年間毀於兵火,現存建築群為同治年間復建。1980年,復稱大明寺。佔地面積約8�5公頃,建築面積5659�25平方米。中軸線上為寺廟建築,西部有平山堂、谷林堂、歐陽文忠公祠、西園,東部有平遠樓、鑒真紀念堂、東苑、藏經樓及重新建的棲靈塔等寺廟園林景點。平山堂建於北宋慶歷八年(1048),歐陽修知揚州時,為游宴之所,因佇立堂前一目千里,江南諸山與堂平而名。後屢有興廢。現存建築為同治九年(1870)重建。今立堂前平台,仍可眺江南諸山。堂內還掛有不少絕妙楹聯,其中「曉起憑欄,六代青山都到眼;晚來對酒,二分明月正當頭」尤為人們稱道。鑒真紀念堂於1963年中日兩國紀念鑒真圓寂1200周年時奠基,1973年落成。由門廳、碑亭、迴廊和正堂組成,整個建築為唐代風格。碑亭中立漢白玉須彌座橫碑,正面刻郭沫若書「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背面陰鐫刻趙朴初撰書紀念鑒真圓寂1200周年碑文和頌辭。院中立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順長老所贈石燈籠。正堂仿鑒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堂內正中供奉鑒真乾漆夾?像。紀念堂門廳對面原為晴空閣,現為鑒真生平事跡文物史料陳列室。大明寺西園一名御苑,又名芳圃,因位於大明寺西部而名。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咸豐間毀於兵火,同治間重修。1949年後又多次重修。今園中古木參天,怪石嶙峋,池水瀲灧,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是饒有山林野趣的寺廟園林。�

天寧寺

【天寧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城北豐樂上街3號。始建於東晉,相傳為謝安別墅,後由其子司空謝琰請准舍宅為寺,名謝司空寺。武周證聖元年(695)改為證聖寺,北宋政和年間始賜名「天寧禪寺」。明洪武年重建,正統、天順、成化、嘉靖間屢經修葺。清代列揚州八大古剎之首,康熙帝南巡曾駐蹕於此。乾隆帝二次南巡前,於寺西建行宮、御花園和御碼頭,御花園內建有御書樓——文匯閣。抗日戰爭期間,天寧寺為侵華日軍所佔,淪為兵營。由於年久失修,使用不當,至70年代末,已面目全非。自1984年夏,共耗資141萬元進行大修。大修後的天寧寺佔地908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華嚴閣,兩側廊房92間。整個建築布局對稱、嚴謹。山門殿單檐歇山頂,面闊3間。天王殿亦為單檐歇山頂,四面有廊,面闊5間28�4米。大殿重檐歇山頂,四面有廊,前後有月台,面闊5間32�8米,進深15檁25米,脊檁高19米。殿後走廊東壁嵌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立《重修天寧寺碑》,西壁嵌有1987年立《重修天寧寺碑記》。修復後,用作揚州博物館新址,對外開放。�

高?寺

【高?寺】國家重點保護寺院。位於揚州市南郊古運河與儀揚交匯處的三汊河口。揚州八大古剎之一。始建於隋代,相傳廟僧多精通醫道,治癒高麗太子之病,高麗國王贈以金銀擴建寺院。寺建成時,取高麗國的高字和多的字,定名為高寺。寺內原有大殿、御碑亭、金佛殿、天中塔、御碑寺、藏經樓諸建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在寺內建寶塔灣行宮,為康熙、乾隆二帝南巡駐蹕之處。御賜「高?寺」額和「裱天風塔」額,題「龍歸法座聽禪偈,鶴仿松煙養道心」、「殿灑楊枝水,爐焚柏子香」,後毀,同治間復建。1934年募建石塔7級以復舊,仍名「天中」,「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今寺內還保存有「隋文選樓」的碑石。大門臨河,寺內樹木參天,環境幽美,風景秀麗。明末清初發展最盛,與鎮江的金山寺、常州的天寧寺、寧波的天童寺合稱禪宗四大叢林。寺後院有當年康熙、乾隆二帝數次南巡的行宮遺址。�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西北7公里處邗江縣槐泗鄉槐二村雷塘。隋大業十四年(618),隋煬帝楊廣被部將宇文化及縊死於江都宮。初殯於宮內流珠堂,後改葬於城西北2�5公里吳公台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禮葬於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蕪湮沒。清嘉慶十二年(1807),學者阮元發現後,重立墓碑,碑高1�85米、寬0�80米、厚0�18米,上鐫清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隸體「隋煬帝陵」。1983~1985年,陸續進行過修葺,修復墓道和墓台。墓台高1�45米,東西長46�8米,南北寬32�5米。現正面用條石壘砌,中有石階對墓道,墓冢高3米,周長37�7米。周圍林木蔥郁,有松柏石楠和女貞。�

唐城子城遺址

【唐城子城遺址】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老城區西北郊,是中國東南地區著名的唐代城市遺址。唐建中四年(783)淮南節度使陳少游深溝高壘修築廣陵城,乾符六年(879)淮南節度使高駢「繕完城壘」。唐城包括子城和羅城兩個部分,城周長20公里。子城築在蜀岡之上,在吳王濞城、東晉劉宋廣陵城、隋江都宮城基礎上修建,為官府衙署集中區,也稱牙城或衙城。城周長6850米,面積約2�6平方公里。城牆為土築,僅城門及拐角附近包磚砌, 夯土城垣遺跡迄今保存完好,有的地段高出地面10米左右。城外有濠。子城四面各開一門,城內設十字街貫通四門。南北大街長1400米,東西大街長1860米,街寬10米左右。南門是子城主要城門,為「一門三道」結構,中間門道寬7米,兩側均寬5米,是與羅城通聯的唯一通道。 羅城築在蜀岡之下,為居民區和工商業區,今市區位於羅城內東南部,唐代羅城內的古跡及 城牆已毀壞,地面僅存一段高出地表約2米的北城牆夯土殘垣。羅城呈長方形,南北長4300米,東西寬3120米。�

古木蘭院石塔

【古木蘭院石塔】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石塔路中綠化島上。唐開成三年(838)為藏古佛舍利建,舊在西門外古木蘭院內,南宋嘉熙年間,移建於現址寺院中,寺以塔名。寶�年間重修。清乾隆年間再修時,將唐代《藏舍利石塔記》碑砌塔下。1964年進行大修,1979年開築石塔路,寺廟建築大部拆除,石塔原地保留在路中。1982年修塔尖。塔為仿樓閣式,5層6面,青石構築,通高10�09米,下為須彌座基。整個造型穩重挺秀。�

觀音禪寺

【觀音禪寺】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西北郊蜀岡東峰唐城遺址西南角。宋代建有「摘星樓」,元代僧申律開山,明洪武年間建寺,名「功德山」,後改「觀音禪寺」,山亦稱「觀音山」。清咸豐年間(1851~1861)寺毀,同治年間復建,光緒初又毀,後歷經10餘年修復。1949後數度維修,「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劫,「文化大革命」後大修。觀音禪寺坐北朝南,依山而築,錯落有致,融古城堡、山景、廟宇為一體,寺內同時供奉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的菩薩:觀音代表普陀山,文殊代表五台山,普賢代表峨眉山,地藏王代表九華山。寺的東部偏南處傳為隋煬帝「迷樓」故址,今存鑒樓,取「前車之鑒」意。�

仙鶴寺

【仙鶴寺】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南門街111號。伊斯蘭教禮拜寺。始建於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寺大門東向,門廳上懸「禮拜寺」紅底金字橫匾,門兩旁有雙面雕刻的抱鼓石,系明代遺物。門內額枋下替木及部分坐斗均施雕刻,工整華麗,為明代風格。進門為一院落,正面為一道玉帶牆,中間開月洞門,上額「仙鶴寺」。北側一隅有700多年樹齡的一株古銀杏,至今枝繁葉茂。院東北有一拱門,入內為南北向通道,盡端有東向垂花門1座,門對面牆上,嵌乾隆五十六年(1791)立「奉天命遵聖言」石額1方。門內為禮拜殿,東向前後殿之間有隔牆,每間辟有拱門,與後殿通連,中門上懸阿拉伯文「太司米」橫匾,後殿正中壁上有阿拉伯文經字罩格,上刻「百字贊」,紅底金字。殿南山有長廊平行,靠前殿山牆建有南向歇山頂「望月亭」1間,前為寬敞庭院,有花壇古柏點綴其間。院南有明代建築廳屋3間。院西為汶河路。�

普哈丁墓及阿拉伯人墓碑

【普哈丁墓及阿拉伯人墓碑】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解放東堍古運河東岸土岡上。墓園俗稱「回回堂」。普哈丁相傳為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世裔孫,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來揚州傳播伊斯蘭文化,前後10年之久,並在城內創建禮拜寺(今仙鶴寺),死後葬於此,穆斯林尊其為先賢。其後又有於南宋來揚州傳教的阿拉伯人撒敢達和明代來揚州傳教的阿拉伯人馬哈謨德、展馬陸丁、法納葬在園內,並有1927年出土的元代阿拉伯墓碑保存於此。墓園歷代屢有修葺,並於西南隅增建清真寺。現存建築多為清代遺存。1949年後曾多次大修墓園和清真寺,並在墓園內東南側新建望月亭。普哈丁墓包括墓園、清真寺和園林三部分,建築形式中阿結合,具有地方風格特色。元阿拉伯人墓碑在普哈丁墓西北碑亭內,計四通八面。1927年拆除城南擋軍樓時出土,先置於仙鶴寺內,1960年移此保存,1984年建碑亭。形式仿墓亭,平面呈長方形。四通墓碑置亭中石座上,碑身周邊雕有精美的紋飾,記載墓主姓名、身份和卒葬年月,並有《古蘭經》章節、伊斯蘭教格言以及頌詞、禱文。墓主為元代大德六年(1302)至泰定元年(1324)間葬於揚州的阿拉伯人。�

文峰塔

【文峰塔】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南郊寶塔灣古運河東岸。始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系少林寺僧鎮存賣武募建。塔下建寺,俱名「文峰」。清康熙七年(1668)山東郯城大地震,波及揚州,塔尖墜毀。次年修復,塔尖提高4�5米。咸豐三年(1853)遭兵火,腰檐平座盡毀,僅存磚塔身。民國初年,揚州眾僧集合大江南北各寺住持募修,1920年合尖,1923年落成。塔為樓閣式,磚木結構,八面七層,通高44�75米,下為磚石須彌座,底層圍繞迴廊,四面辟拱門,各築有6級台階,另四面為拱形窗,廊內梁枋有雕刻彩繪。塔下為文峰寺,現存四合院式建築兩進,坐北朝南,均面闊5間,兩邊各3間廊房相連。寺院大門臨河,上額「文峰塔」。1955年修葺,1957年10月至1958年1月再修,並重建塔院廊房。1962年3月大修時各層平座改為水泥欄桿,後又數次維修。�

史公祠

【史公祠】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廣儲門外街24號,梅花嶺畔。清順治二年(1645)四月,南明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在揚州就義,嗣子副將史德威尋遺體不得,乃葬其衣冠於梅花嶺下。清初曾建祠於大東門外,後毀圮。乾隆年間於墓西側建祠,並謚「忠正」。咸豐間毀於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1935年和1948年兩度維修。現存建築除遺墨廳、梅花仙館外,大部為晚清所建。1949年後曾多次修繕,現為「史可法紀念館」。祠墓均南向,大門臨河,東墓西祠,並列通連。院正中為「饗堂」,堂前兩邊懸清張爾藎撰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堂內明間有雲紋形梅花罩格,上懸「氣壯山河」橫匾。兩邊懸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吳熙載篆書的楹聯:「生有自來文信國,死而後已武鄉侯」。堂正中供奉1985年為紀念史可法殉難340周年而塑的史可法乾漆夾?像。饗堂後為史公衣冠墓,墓前有3門磚砌牌坊,上額「史忠正公墓」,與三面圍牆形成墓域。墓地內銀杏蔚秀,臘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鐫「明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之墓」。碑後墓台上有墓冢,封土高1�6米。「文化大革命」中墓冢曾被夷平,1979年修復。墓後為梅花嶺,嶺上遍植梅花。嶺北為遺墨廳,廳內壁上嵌有史公「復睿親王多爾袞書」和遺書、小像及其墨跡石刻共8方,並陳列有史公手跡和拓片,廳前臘梅已有200多年的樹齡,是揚州最古的臘梅。墓西側為祠堂,大門和墓門並列,形式結構相同,上額「史公祠」,正中為祠宇3楹,匾額「祠堂」。堂內神龕中懸史公遺像。其下供奉史公栗主,題刻「明督師太傅兼太子太師建極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史公神位」。�

清兩淮都運鹽使司衙署門廳

【清兩淮都運鹽使司衙署門廳】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國慶路251號。坐西朝東,懸山結構,頂蓋筒瓦。面闊3間14�4米,進深5檁6�3米,脊檁高7�7米。門廳兩側築有八字牆,前門有石獅一對。除屋脊有改動外,保存基本完好。�

梅花書院

【梅花書院】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廣陵路248號。原在廣陵儲門外梅花嶺畔,為明嘉靖年間湛公書院故址,萬曆三十三年(1605)改為崇雅書院,崇禎間廢,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建後始名梅花書院。咸豐三年(1853)毀於兵火,同治七年(1868)於此重建。從清光緒間在此創辦兩淮師范學堂起,一直作學校用。原磚雕大門1951年拓寬街道時拆除,後花園和「數帆樓」均毀。現存大廳、樓房兩幢及東部長廊,佔地約1056平方米。大廳系楠木樑架,前後有卷棚,廳前有抄手廊相接,東北門上嵌有清書法家吳讓之書「梅花書院」石額。廳後樓屋兩進,面闊3間。前進底層前有卷棚,兩次間山牆均做吊角籮底磚壁。�

個園

【個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東關街318號住宅之後。原為壽芝園舊址。壽芝園之疊石,相傳為清初大畫家石濤手筆。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兩淮鹽業總商黃至筠改築,園中多植竹,因竹葉形似「個」字,名個園。1949年後曾4次進行整修。個園以疊石精巧聞名。園內假山,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之意境,由樓、台、廳、軒相連,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獨具特色。入園處,兩邊有方形花台,其上修竹青翠,竹叢中石筍參差。正中為園門,上嵌「個園」石額。進園門處,為湖石花壇,遍植月桂。花壇對面有四面廳,原稱桂花廳,單檐歇山頂, 交ㄉ嫌芯�雷┑瘢��嬗欣齲��諦�耙擻晷�焙嶝?。廳北有池,臨水疊石,曲折高低逶迤向東,偏東近水有清漪亭。廳西北有湖石山一組。山腹隧洞幽深,山下有碧池入洞,池上有石樑曲折通洞中。洞內有石下垂,形如鍾乳,盛夏入內,頓覺清涼。山頂有鶴亭,亭畔有古柏臨岩,蒼翠如蓋。山西南植竹為林,滿目青翠。山東巔與七楹長樓抱山樓相連。前東廊下嵌嘉慶二十三年(1818)劉鳳誥撰《個園記》石刻5方。樓有復道廊接園東之黃石山,黃石山拔地而起,夕照下如抹如染,宛如一幅秋山圖畫。山北高處有方亭名拂雲。山中磴道上下盤旋,曲折迂迴,變幻莫測。中部一石室,有石榻橫陳。下至底層,南望有峭壁對聳,仰視見雲天一線。進入石室,頂上鍾乳垂掛,中有石榻石桌。石室外為一方洞天,四面峰石峻峭,有石橋凌空,古柏挺立,置身其中,如臨深山幽谷。谷南為山之中部,上有平台,新建住秋閣。南面有峰巒突起,下有隧洞。向南緣石徑而上可通園東南之樓閣,今名叢書樓。園西南有北向廳屋3間,名透風漏月。廳南倚院牆朝北築宣石山一組。山石盤亘,其色如雪,石英含點閃閃發亮,遠遠看去,似積雪未消。山後粉牆上開尺許圓洞24個,上下4排交錯排列,風起呼嘯有聲,頗有隆冬意境。山西端牆上辟有洞窗,園門處景色隱約可見。個園假山,是揚州古園林疊石之代表作,為中國古典名園之一。�

二分明月樓

【二分明月樓】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廣陵路263號。佔地約1050平方米。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光緒間為鹽商賈頌平所有,後移作他用,破壞嚴重。1987年重修復原,今園從西面出入,有短巷通大街。北面建南向七楹長樓,重檐硬山頂,樓廊柱間施掛落雀替,檐下置美人靠,可憑欄賞月。樓東南築黃石假山1組,山中有磴道通園東樓閣。閣兩層,歇山頂,閣下有水井1口,石欄上鐫刻「道光七年杏月員置」。園西南建有東向樓,面闊3間,向北原有樓廊相接,今已毀圮。園中部原有四面廳1座,廳四周用黃石築高低不等之平岡,如水中嶼石,使人憑添水意。是市區現存住宅園林中旱園水做之孤例。�

何園

【何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徐凝門街花園巷內。包括寄嘯山莊、片石山房兩大部分。寄嘯山莊是清同治元年(1862)湖北漢黃德道道台何芷舟刃所建,取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句意。光緒九年(1883),又得吳氏「片石山房」並 朐爸校�喬宕�鎦葑鍆斫ㄔ斕拇笮妥≌�傲幀C窆�曇滸藶洹?979年3月整修後開放。園南向,有復道廊將園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園中北面的四面廳1座,面闊3間,單檐歇山,四面有廊。廳前院鋪卵石花街,作波浪圖案,廳後鋪卵石作荷花出水圖案,使廳屋如浮水上,故又稱船廳。廳後院牆以湖石貼壁為山,蜿蜒向東南,有磴道上下,西可上復廊北端之半月台,東可登山巔之月亭。亭南山石蜿蜒向南,有磴道上下,折向園東院落,山下有曲池,東端有小亭築池上。船廳以南有牡丹廳,西邊復廊下嵌蘇軾《海市並敘》石刻6方。曲折的粉牆上,有圖案各異的水磨漏窗,隱約可見西部園景,稍北開一海棠形洞窗,巧妙地借景於園西,美景如畫。園西中央一泓碧水,繞池築樓廊廳閣。偏東水中有方亭1座,北有湖石飛梁凌波,南有石橋三曲,連接南北兩岸。池西南有假山1組,黃石貼壁,湖石為峰,渾然一體。山後隱有東向潛山閣3間,山中有磴道盤旋上下,山腹有隧洞曲折迂迴。池北有南向樓廳,單檐翹角。主廳3間,兩邊側廳如翼,前檐後斂,與主樓組合,其形如蝶,俗稱蝴蝶廳。樓廳東接復道長廊,環山繞水,折向西南通賞月樓,全長400多米。園西南賞月樓獨佔小院一隅,與復廊盡端連接。樓南向3間,上有平台半出,是賞月佳處。園南為住宅部分,有中西兩組建築,1986年整修,與園林同時開放。片石山房在住宅東南,一名雙槐園,建於清初,光緒九年(1883)何芷舟刃購得,並建於宅內,稱為「小花園」。園以湖石山為勝,相傳為石濤手筆,被譽為石濤疊石的人間孤本。�

嶺南會館

【嶺南會館】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新倉巷4號。始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光緒九年(1883)大修增建。坐北朝南,前有照壁,大門為水磨磚雕門樓,做工精細,紋飾精美。門兩邊有抱鼓石,門上嵌「嶺南會館」石額。入內有照廳、大廳、住宅樓。照廳兩側有廊相接,「文化大革命」中廊被拆毀。東廊壁上嵌有清光緒十年(1884)立石碑3通,由北向南依次為《建立會館碑記》、《揚州嶺南會館章程》及《場運各商捐款》碑;西廊壁上嵌有清同治九年(1870)立《江都縣為嶺南會館置買民房興建會館給示存案碑》。會館主建築從民國起一直為學校所用,現為倉巷小學校址,是市區現存最完整的會館建築。�

小盤谷

【小盤谷】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丁家灣大樹巷42號。清光緒三十年(1904)兩江總督周馥購舊園重建。民國初年整修。1974年再度整修。園內以花牆和游廊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為園之精華。入門有南向曲尺形花廳,廳南為院落,南面有1組湖石假山,其間植有林木花卉,現山石多傾圮。廳後園中有廣池,池西中部有閣,三面臨水,與池東的湖石盤谷山峰遙遙相對。池東山巒起伏,中間一峰突起,奇拔高峻,嶙峋的湖石彷彿獅形,故有「九獅圖山」之稱。山中洞谷深廣,臨水辟一洞門,北岸有三曲石樑可達,向南有洞口通園中游廊。向北又另有洞口,其下有步石可越水,谷口有石額「水雲深入」。由此向北達山巒盡頭,有磴道上山,其上築有六角攢尖頂風亭。園東入口桃形圓門,額題「叢翠」2字。小盤谷佔地僅2300平方米,但用地緊湊,布局集中,建築與山石對比鮮明,小中見大,具有深山大澤之氣勢。�

瘦西湖

【瘦西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揚州城北。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岡腳下,游覽面積122公頃,其中水面佔2/5。是一組由煙水平橋、山亭水榭、曲折河道組成的自然風光帶。瘦西湖原名炮山河,亦名保障河、保障湖、長春湖。為唐羅城、宋大城的護城河,也是蜀岡山水流向運河的泄洪渠道。沿河兩岸,經歷代造園家擘畫經營,逐步形成湖上園林。特別是清康熙、乾隆皇帝先後多次下江南,鹽商、官僚為迎合帝王的游賞興致,不惜重金,招聘造園名家沿湖築園。乾隆極盛時期沿湖有二十四景,可謂「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清嘉慶二十年(1815)後,鹽業漸衰,經濟蕭條,以致「樓台荒廢難留客」。此後湖上園林又「淪為四戰之地」。1949年前,湖上園林破損不堪,一片荒蕪。1949年後,經逐年整修,御碼頭、冶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徐園、小金山、水雲勝概、蓮花橋、白塔晴雲、二十四橋、熙春台、望春樓、玲瓏花界等景點又重放光彩,與位於蜀岡的大明寺、觀音禪寺連成一體。卷石洞天位於新北門橋北側,原為清初鄖園故址。園以怪石老木為勝。清嘉慶後園毀,今園為新近重建。園內嘉木蔥蘢,巨石兀立,北為群玉山房,南為薜蘿水閣,其間以橋亭相接。橋亭東西,水庭、山庭相連。水庭面臨碧波,曲溪繚繞;山庭用岡阜堆疊湖山子石,搜岩剔穴,構成上實下虛,上明下暗,上散下整的「卷雲」層次;洞內仿自然石岩溶蝕景觀,並引湖水置潛流、湍流、疊泉分別從岩隙間曲折而下,時斷時續,時隱時現,時急時緩,形成洞天福地勝景。山庭西南立一重檐「四面八方亭」,登亭可鳥瞰全園景色。徐園位於長堤春柳北端,為桃花塢故址,佔地0�6公頃,1915年改建為徐寶山享堂,故名。園內兩口鐵鑊為蕭梁時鎮水之物。出徐園,過小紅橋,即步入瘦西湖最大島嶼小金山。小金山原名長春嶺,因形似鎮江金山,俗稱小金山。四面環水,嶺下一景名「梅嶺春深」,清乾隆間建,咸豐間毀於兵火。今長春嶺諸景復建於光緒間。小金山門廳庭院內參天古銀杏之間,有一形似山水盆景的鍾乳石,為北宋宣和年間花石綱遺物,十分珍貴。蓮花橋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瘦西湖中段。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兩淮巡鹽御史高恆為迎奉高宗弘歷二次南巡而建。 因建 於蓮 花埂上,故名,俗稱「五亭橋」。咸豐 間橋亭毀於兵火,光緒間重修,1933年邑人募資又重修。1949年後,數度整修。橋南北跨瘦西湖上,上置五亭,用28根大紅圓柱支撐,下列四翼,正側共15個券洞,南北總長57�99米,青石砌成。橋基平蓮花橋,結構獨特,造型優美,遠遠望去,五亭簇立,似出水蓮花。白塔是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在蓮花橋西南100餘米。建於清乾隆年間。為喇嘛塔的一種,因周身潔白,故名 白塔。二十四橋景區位於瘦西湖西段,蓮花橋至大明寺水道彎折處。昔日沿湖名園有東岸的「水竹居」、「錦泉花嶼」,西岸的「熙春台」、「筱園花瑞」、「高詠樓」、「萬松疊翠」、「尺五樓」等,早已廢為田疇,但地形、地貌、河道、港汊猶存。1985年參照《揚州畫舫錄》、中國歷史檔案館珍藏的《乾隆南巡盛典》及袁江界畫《蓬萊佩境圖》等圖志資料,在昔日故址重建熙春台、玲瓏花界、望春樓,並新建組合橋(新建二十四橋),連接熙春台與望春樓兩岸,定名「二十四橋景區」。玲瓏花界為芍葯牡丹園,取「洛陽牡丹,揚州芍葯」之意,為瘦西湖南岸蓮花橋、白塔與熙春台之間的一組景點,由廳房、曲廊、方亭、水榭、花圃構成。相傳為乾隆觀賞芍葯處,早毀。今景為1987年重建。熙春台與蓮花橋遙遙相對。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建,舊景「春台明月」,為清乾隆盛世北郊二十四景之一,傳說曾於此為乾隆祝壽,故又名「春台祝壽」。嘉慶後毀。今熙春台為1987年重建。望春樓與熙春台隔湖相望。

閱讀全文

與江蘇省文化廳公共服務處束有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