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促使政府從管理向服務職能轉變的說法對嗎
不正確。是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職能轉變。管理職能依然存在。
㈡ 你認為政府怎樣才能從管理型轉向服務型
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改善政府作風的關鍵之舉
推進政府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的目標就是建設服務型政府,而服務型政府都是實踐執政為民的政府,因此,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改善政府作風的關鍵之舉。
建設服務型政府,必須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深化機構改革,使政府組織機構更加合理、科學、高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就要求通過轉變政府職能,解決好越位、錯位、缺位問題。解決政府管理越位問題,應改變過去包攬一切的管理體制,縮小、分解政府的管理許可權和范圍,把不該由政府承擔或政府管不了的職能轉移出去,實現政府與企業、社會、市場之間的合理分工。特別是在經濟管理上,要強化看不見的手,弱化看得見的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做到凡是市場能運作的,政府不包攬;凡是企業能自主經營的,政府不幹預;凡是該社會辦理的,政府不插手。解決政府管理錯位問題,主要是理順中央和地方之間、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職能關系,合理界定各級政府、政府各部門的職能邊界,明確各級政府、政府各部門的職責范圍,避免因分工不當、責任不明導致政出多門、交叉錯位。解決政府管理缺位問題,就是把應當由政府辦的事情真正抓起來,負起責任,避免管理出現斷檔,公共服務出現真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好職能交叉、權責脫節、多重管理、多頭執法的問題,政府的作風建設才會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㈢ 政府經濟職能中「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四者的界定和區別
公共服務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之間的關系
這四項職能都是國家應承擔的,都屬於由公職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在廣義上,可以將公職人員使用公共權力與資源所從事的各項工作都看作是公共服務。當國家是建立在普遍的公民主權基礎之上的時候,國傢具有公共性質,國家存在的目的和職能,就是為全體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務。在這個意義上,由國家的公共性質所決定,國家體系中的所有機構,如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人們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在中國,這意味著在人大、法院、國務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國家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但是,對公共服務的概念只有作狹義、具體和明確的界定才能在理論和實際操作上具有實質性意義,即提供公共服務是國家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並且可與政府或國家的其他職能相區分。也就是說,公共服務只是同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相並列的國家的又一項職能。
狹義的公共服務不包括國家所從事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一些職能活動,即凡屬政府的行政管理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監管行為,以及影響宏觀經濟和社會整體的操作性行為,都不屬於狹義公共服務,因為,這些政府行為的共同點,是它們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種具體的直接需求得到滿足。公民作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則是公民活動的間接需求,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公共服務滿足公民生活、生存與發展的某種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如果教育過程中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屬於教育公共服務。但是,諸如執法、監督、稅收、登記注冊以及處罰等政府行為,雖然也同公民發生關系,也是公民從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政府工作,但這些類別的公共活動卻並不是在滿足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公民也不會從中感到享受,只是公民活動的間接公共需求的滿足,所以類似政府行為都不是公共服務。筆者的研究所採用的公共服務的概念是狹義的,即能夠滿足公民直接需求的由國家介入的服務活動,如教育、醫療保健、社會保障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
㈣ 我國政府的施政理念為什麼要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這一論述,為服務型政府究竟是什麼樣的形態確立了四大標准和四大目標,即「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建設服務型政府,是中國共產黨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部署,標志著我們黨對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設認識的不斷深化。建設服務型政府,既順應了世界公共行政發展的潮流,也滿足了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隨著民主意識、法治意識、競爭意識和參政意識的不斷增強,世界各國和人民群眾對政府的期望越來越高。在我國,特別迫切的是,要求解決政府在履行職能過程中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問題,如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問題;行政審批程序煩瑣,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的問題;不作為、亂作為,辦事缺乏透明度的問題;一些官員腐敗的問題。總之,只有建設服務型政府,才能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端,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樹立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
2013年03月14日,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這一改革方案,解決了一系列事關重大、社會關注的民生問題,是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的重要一步,必將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在行政體制改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共進行過六次規模較大的國務院機構改革。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此次改革,正是從全局的高度,確立了機構調整的方向和所涉及的中央部門,順應了人民群眾的期待,也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可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方案》在許多領域取得關鍵性的突破,解決了一些多年未能解決的難題,充分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的勇氣和決心。
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這次改革的一大亮點,就是突出強調職能轉變,並從「政府—市場—社會」的大視野中,將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緊密結合、同步推進。推進職能轉移,著力解決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推進職能下放,著力解決國務院部門管得過多過細問題,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推進職能整合,著力解決職責交叉、推諉扯皮問題,提高行政效能;推進職能加強,著力解決國務院部門抓大事管宏觀不夠問題,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注重完善制度機制。這「四個推進」,既強調簡政放權,不該管的不管不幹預;也強調監管責任,該管的要管住管好,符合現代公共管理改革的大趨勢,也符合中國改革發展的時代要求。
由於長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往往更多的是從「官本位」的角度來看待手中的權力,來對待群眾,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權力輕責任、重管理輕服務的現象,這亟待克服。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服務型政府是以人為本的政府。以人為本的政府理論,來源於馬克思主義早在19世紀提出來的政府官員是「人民公僕」的觀點,毛澤東曾據此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鄧小平說,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應該以「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政府施政的目標。「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我們黨強調「以人為本」,要求政府和官員必須「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必須服務於人民,接受人民的監督。政府出台的每一項政策,制定的每一個舉措,都應該尊重人民意願,體現人民要求,為人民利益服務。只有時刻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堅定不移地貫徹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政府,才是服務型政府。
中國要破除「全能政府」的觀念,確立「有限政府」的理念。所謂「有限政府」,即政府的管理職能是有限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政府的基本職責在於糾正「市場失靈」和「社會失靈」。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後,雖然中國逐步地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不斷加強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地位,但是,政府職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發揮著強勢的支配作用,扮演著「全能政府」的角色。一些政府部門仍熱衷於管理那些管不好也不該管的事情,其原因就在於這些事情具有既得利益可尋。如何從「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事實上就是轉變政府職能、規范行政管理權力的過程,要求政府實現「自身解放」。正因為如此,我們要下決心堅定不移地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的,要「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把政府職能切實轉變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軌道上來。需要說明的是,建設服務型政府不能誤解為政府提供的服務越多越好,不能把政府當作人民的「保姆」,不能所有的社會服務都要讓政府部門提供,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是有限服務而非無限服務;不能把政府看作是公共服務的惟一提供者,各種非政府組織、企業單位和公民個人也是公共服務的有效提供者。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這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主體工程。
改革開放過程中,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伴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伴隨我國法治化進程,政府職能發生了很大改變,主要表現為政府行政管控的領域、空間被壓縮,政府職權的行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法規約束。但是,傳統的全能政府觀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支配著政府管理理念,使得政府管理行為在許多方面與市場經濟體制運行的要求相沖突。這種情況既影響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公正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市場經濟體制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從市場與政府關系的角度,對政府職能的全新定位。要搞好市場經濟,就要正確界定政府職能,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承認、確定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那麼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就應當是輔助性的。相對於市場而言,政府在人們的經濟活動與交往中的職能應當是服務性的。這應當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基本根據。
社會主義的發展理念經歷了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轉變。在發展型社會的新階段,服務型政府需對我國現有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本土化、深度化、現代化,依照公平正義的價值導向,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的公正、合理,從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服務型政府應繼續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經濟的跨越性發展與民生工程的構建,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對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應大力支持與發展,堅持在教育事業的資金投入,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文化事業、產業建設;在就業問題上,服務型政府應完善就業政策,增建公共基礎設施吸引就業,並增設就業補助、社會福利、社會補助,鼓勵全民就業;應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落實低保政策,增建社會補助項目,補助社會弱勢群體;對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必然出現的社會財富分布不均,貧富差距逐漸加大等問題,服務型政府應健全收入分配製度,保障社會財富平衡,避免貧富兩極分化的社會矛盾的產生,維持國家經濟平穩持續增長。
資料來源——
光明網: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12/08/nw.D110000gmrb_20131208_5-01.htm
人民網: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315/c1003-20796787.html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617/c49150-21859895.html
http://www.rmlt.com.cn/2016/0701/431121.shtml
㈤ 政府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意味著它的兩個基本職能管理與服務
從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關於服務型政府的內涵。有學者認為,服務型政府首先是民主政府,即人民當家作主的政府。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的授予,政府的施政目標必須徵得人民的同意,人民有權參與政府決策和執行的過程。人民的利益至高無上,政府為人民服務是天職,而且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符合「人民政府」的神聖稱號,並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次,服務型政府是有限政府,即政府的權力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政府服務的內容是提供維護性的公共服務與完成為數不多的管制任務,並提供必要的公共設施。第三,服務型政府是責任政府,即政府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己所提供的服務負責,對人民的利益負責。第四,服務型政府是法治政府,即依法行政的政府。第五,服務型政府是績效政府,即有效率和效益的政府。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當前,政府在角色定位中有的還存在著「越位」、「缺位」和「錯位」現象,在管理方式上習慣使用行政手段,不善於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因此,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個現實課題,就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努力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有學者提出,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觀念更新、政府職能轉變、民主與法制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關於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的途徑。與會者提出,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首先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職能定位的要求,做到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基本理順,政府行政職能定位清晰、職責明確。政府要實現從無所不包、無所不管的「全能政府」向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有限政府」轉變,從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履行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其次,完善政府運作機制,改革政府管理方式,積極探索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體制。主要包括: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強和改進行政管理,合理配置行政權力,使政府組織設置和管理手段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實現由封閉政府向開放政府的轉變;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工作,擴大立法的公眾參與程度,提高立法的透明度,增強立法的民主性;建立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學習制度,增強公務員法律意識,提高依法辦事的自覺性;規范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的行政行為,做到依法用權、依法服務,進一步增強政府機關依法行政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完善依法行政的財政保障機制;等等。第三,完善監督機制,加強對各級行政機關的執法監督。主要包括: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的監督,加強行政執法的制度建設,加強行政執法監督的組織建設,加強政府內部監督,加強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監督,等等。
關於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的實踐問題。與會者對成都市近年來在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方面所進行的探索給予了積極評價,認為成都市委、市政府堅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規范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努力提高地方政府的社會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在創新行政管理理念、創新行政管理體制、創新行政運行機制、創新服務方式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提高了行政效率,提升了政府形象,有力地促進了成都市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與會者提出,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政府的服務質量和效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還需要在探索中不斷創新,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㈥ 高中政治。表明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表明政府職能由管理型轉變為服務型。這兩種說法對不對
不對
政府職能不能說成由什麼向什麼轉變
二者兼有,
既是管理型,也是服務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