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具有真實性。黨和政府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尊重和保障人權,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實現。
(2)我國政府行使提供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國家出台一系列措施促進就業、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的逐步解決,提供了社會公共服務;同時民生得到改善,也有利於國家發揮組織經濟建設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促進經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
(3)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為人民服務是政府的宗旨,對人民負責是政府的責任。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國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措施都體現了政府的宗旨和工作原則。
(4)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採取一系列惠民生的措施,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體現了黨的性質、宗旨和執政理念。(8分)
⑹ 北京市1.8萬農民城市公共服務崗就業,解決了哪些民生問題
北京市在公交、地鐵、環衛等城市公共服務領域為.8萬余名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解決了這些農民的就業問題。讓他們能夠在新時代跟著城市的發展一起進步,為建設北京首都貢獻自己的力量,也從根本上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有了生計來源,可以說這件事是一個造福民生的“大工程”。
為通過這個措施解決很多的民生問題。首先,解決就業的問題。在不同的城市服務領域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可以大大的增加農民的就業率,讓他們的生活更加的美好,更加的幸福;其次,激發他們的熱情。將這么多的農民安排到這些城市的公共服務崗位上,畢竟可以激發他們建設北京的激情,還可以讓他們更加的有動力去服務市民,創造更加美好的首都;最後,減少一些陋習。將閑置的農民安排到崗位上工作,還可以大大的減少農村一些陋習的發生,降低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比如打麻將、賭博和其他違法行為。
三、減少違法活動和犯罪行為。
將閑置的村民安排到崗位上工作,可以改變這些農民在平日無所事事的現象,讓他們沒有了進行一些違法行為或者犯罪活動的動機。比如常見的賭博、打架斗毆等違法行為。
你覺得將農民安排到城市的公共服務崗位值得借鑒嗎?
⑺ 農村公共服務是什麼
1、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
2、提供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
3、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比如電網、公路網、水利網、鐵路網、通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屬於公益性的部分政府需要直接承擔起提供責任)。
4、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務。

(7)農村公共服務與民生保障試題擴展閱讀
著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認識,強化服務意識。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公共需求,是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人們的生活質量。
各級政府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效能、提高服務水平為中心,樹立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努力實現由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轉變。
在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農民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為導向,為農民創新創業創造條件,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手,有序推進農村公共服務發展。
2、加大財政投入,突出公共服務供給重點。有力的財政支撐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基本保障。有效解決農村公共服務投入不足問題,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要求各級政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增加農村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的總量與比例。
3、創新供給方式,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方式多樣化。
⑻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就要通過什麼等方式保障基本民生
善公共服務體系,就要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政策托底、保護弱勢群體,等方式保障基本民生,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的任務,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收入分配等,都離不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會財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並對初次分配產生積極影響,有利於緩解和抑制利益分化進程及其引發的社會矛盾。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務逐步擴展到整個社會,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同時,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為促進社會公平和權利平等提供強大的基礎平台,有利於振奮社會成員的精神,提高社會總體效率。

(8)農村公共服務與民生保障試題擴展閱讀:
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非常關心和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近些年,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建設項目的實施,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建設目標;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送書下鄉工程、流動舞台車工程等的實施,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狀況有了顯著改善。
然而,由於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農村很多地方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鄉鎮文化站設施設備落後、經費不足、服務能力偏低的問題仍然普遍存在,這與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
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措施;是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維護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必要手段;是提高廣大農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保障。
組建集書報刊閱讀、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普教育、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於一體的鄉鎮綜合性文化站,涉及全國所有農村鄉鎮,規模大,影響面廣,將從整體上改變農村文化建設的面貌。這一惠及億萬農民的文化建設工程,將把新建鄉鎮綜合文化站建在人口集中、方便群眾的地段。
建築規模一般不少於300平方米,包括多功能活動廳、書報刊閱覽室、培訓教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室、室外活動場地以及宣傳欄、黑板報等配套設施。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財政投入最大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於進一步改善農村文化設施狀況,活躍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實現和保障廣大農民群眾精神文化權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鄉鎮文化站作為政府出資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社會服務、指導基層、協助管理農村文化市場的職能。
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在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中的主導作用,高標准高質量地完成好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任務,推進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新的貢獻,以出色的工作成績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
⑼ 十八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哪些具體要求
十八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的具體要求有:
一、堅持制度確立的科學性
民生需求是一個內容多元、相互聯系的動態系統。為此,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入研究民生需求,不斷調整和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涵蓋的領域和內容,以保證制度體系的科學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
二、要實現民生保障體系化
在內容設計上要形成體系,實現民生保障由單項突破轉向整體推進。對涉及面廣、事關群眾長遠利益、短期內又無法全面解決的民生問題,本著「統籌考慮、系統設計、整體推進」的原則,建立統一,規范,可持續的民生保障體系。
三、要實現制度建設的法制化
法律具有剛性約束性,可以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根本保障,特別是能夠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教育、就業、醫療等方面的權利,也可以為處在社會劣勢地位的弱勢群體提供特殊保障,使他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更有尊嚴。
四、要盡快實行制度定型
現階段,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首要任務,要將社會保障制度上升到國家立法規范的層面,進一步明晰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的主導責任,並根據責任分擔原則進一步明晰政府、企業、社會以及個人的社會保障責任。
堅持多層次化和社會化原則,在政府主導下完善保障體系、健全監管機制和全面實現社會化,使整個社會保障制度長期穩定、協調發展。
五、要突出重點,優先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當前,擴大就業、增加收入、教育公平、住有所居、社會保障這五個方面,是保障與改善民生的重點,因而也應作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的重點。

(9)農村公共服務與民生保障試題擴展閱讀: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需要著重考慮的現實問題:
一、推動經濟跨越發展,使民生保障有雄厚的經濟支撐
經濟是基礎,只有經濟快速發展、財力不斷增加,民生保障才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撐,才能使人民過上更好生活。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做大做強工業經濟,進一步壯大經濟總量,增強經濟實力。
二、積極打造民生財政,新增財政向民生項目傾斜
財政是保障與改善民生的重要政策手段和財力保障,雄厚的財政實力對完善保障與改善民生至關重要。將新增財力集中用在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教育、社保、就業、醫療衛生、住房保障、公共安全以及社會文化等方面,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保障與改善民生,最重要的是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眼下,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一個問題是增加收入的問題,因此,要重點考慮如何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深入十八大: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
⑽ 民生保障與公共服務的關系是什麼
基本公共服務是來指建立在一定社自會共識基礎上,根據一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為維持本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基本的社會正義和凝聚力,保護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務,其規定的是一定階段上公共服務應覆蓋的最小范圍和邊界。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