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襄樊市要改為襄陽市是真的嗎
東湖社區,襄樊貼吧裡面都鬧的好凶
是真是假都不知道
前段時間發現這樣一個貼
據說是民政上發出來的
不曉得是真是假
你看看吧
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轉發市民政局關於在全市開展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2006/12/15)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市民政局《關於在全市開展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的實施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二○○六年十二月二日
關於在全市開展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的實施方案
(市民政局 2006年11月25日)
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地名工作的公共服務能力,更好地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根據民政部《關於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的通知》精神和省民政廳有關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工作的具體要求,結合我市地名工作的實際情況,特製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有利於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和對外交往為宗旨,通過規范地名管理,拓展服務領域,建立完善的地名服務體系,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為我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工作重點
(一)地名規范專項事務。修訂出台《襄樊市地名管理辦法》,制定《襄樊市地名標志管理規定》,建立襄樊市城區門牌號碼使用制度。通過完善地方性地名管理法規,理順地名管理體制,健全地名工作機制,規范地名工作管理,為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不斷豐富完善地名服務管理法制體系。此項工作在2007年12月底以前完成。各地也要在2007年底以前修訂完善地方性地名管理規章。
(二)地名標志專項事務。設置比較完善的城鄉系列地名標志,為人們出行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向導。做到全市城鄉(包括建制市、縣城、鄉鎮、村)都有符合標准、有足夠數量、便於公眾使用的地名標志。包括路牌、門牌、村牌。縣城地名標志設置工作要在今年底以前全面完成。2007年全面啟動鄉鎮地名標志設置工作。全市地名標志設置工作要在2010年全面完成。同時,做好已設城市地名標志的管理和維護工作,及時更新增設新的地名標志,逐步建立地名標志設置、管理與維護長效機制。
(三)地名規劃專項事務。結合城市建設現狀和發展規劃,著眼城市的長遠發展和現實需要,依據國家地名管理法規和有關規范,進行前瞻性規劃論證,編制(城市、縣城、有條件的鄉鎮)地名命名更名規劃,從源頭上把好地名命名更名關。包括居民區、街(路)巷、橋梁、標志性建築物、自然景觀等內容。市、縣(區)地名規劃工作今年全面啟動,城市地名規劃工作2007年完成,縣城地名規劃工作2008年完成,部分有條件的鄉鎮駐地的地名規劃2009年完成。從2007年開始啟動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的調研論證工作。
(四)數字地名專項事務。建立地名信息全、現勢性強、符合標准化要求、處理系統先進的市、縣(區)兩級地名資料庫,藉助電信、網路等媒介,開展以地名網站、地名熱線(電話問路)、地名光碟(電子地圖)、地名觸摸屏等為主要內容的地名信息化服務,使社會公眾能夠快速、便捷、及時地獲取准確的地名信息,充分發揮地名服務社會的功能。2007年要開通全市地名信息網上查詢系統;2008年完成城區地名、行政區劃和邊界線管理電子地圖編制工作。在此基礎上,在市區重點地段設立地名查詢觸摸屏;2009年以前開通全市地名電話問路。各縣(市)區要在2007年建立地名網站或網頁,2008年完成地名、行政區劃和邊界線管理電子地圖,有條件的縣(市)區要在2009年開展電子觸摸屏服務。
三、工作要求
(一)強化領導,精心組織。為了切實做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工作,市政府將成立襄樊市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民政局,負責全市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的日常工作。各地也要成立相應的機構,進一步明確責任,協調關系,精心組織,以保障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充實人員,解決經費。各地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抽調1至2名工作人員專門從事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工作。同時,要根據有關文件精神,積極組織編制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經費預算,將工程建設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三)科學規劃,有序推進。各地要按照國家和省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的總體部署,組織制定本地開展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的實施方案或規劃,力爭將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列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要明確總體目標任務和各時期的工作重點,對地名規范、地名規劃、地名標志、數字地名四個專項事務完成的內容和時間提出明確要求,切實把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⑵ 泉州對於農運會的建設有哪些
2008年全國農運會在泉州舉行前,我市所有鄉鎮街道都將統一設置地名標牌。該項工作定於下周正式啟動。
據介紹,市民政局作為地名管理部門,從今年年初開始啟動地名公共服務工程。該工程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制定和完善地名管理規章,促進地名規范化、法制化管理。二是確保2008年全國農運會前,全市所有鄉鎮街道統一設置地名標牌。三是根據我市城市建設現狀和發展規劃,對城市未來需要的新地名,編制地名命名更名規劃,地名命名將有章可循。四是實施數字地名,問路將不再「難」。人們只要輕點滑鼠或打個電話、發個手機簡訊等,就可以了解部分路、街、巷名稱來歷、歷史典故,有關機構和單位的性質、聯系電話、詳細地址、產品信息等,問路將無需再費口舌。
據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科長艾玉河透露,隨著我市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市的城鎮范圍迅速擴大,這從街、巷、路命名工作可以看出來。從2003年至今,全市已經增添了新命名的街、巷、路近1300條。對於下階段鄉鎮街道統一設置地名標牌的工作,我市不打算效仿個別城市將地名「冠名權」拍賣給企業的做法,而是著重遵循「好找好記、方便群眾、通俗易懂」的命名原則,目前已有向社會各界徵集好地名的初步打算。
⑶ 吳涇文化宮拆了造什麼
嘉興市市區地名總體規劃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地名管理,弘揚和保護地名文化,提高地名命名(更名)的法制化、科學化、標准化水平,使地名更好地為我市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服務。依據國家、省、市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嘉興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年),結合市區實際,制定本規劃。
第二條 本規劃是嘉興市市區地名命名(更名)和地名管理的法定指導性文件。凡在嘉興市區范圍內,編制地名分區規劃,確定道路、住宅區、橋梁、廣場、專業市(商)場、高(大)型建築物和構築物、紀念地、風景名勝區、古跡和各類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等相關活動及事項時,都應執行本規劃。
第三條 本期市區地名總體規劃期限
近期:2005年—2010年
中期:2011年—2015年
遠期:2016年—2020年
第四條 規劃目標
近期(2005年-2010年):
1、對中心城區地名、門(樓)牌號進行全面整頓;完成新一輪門牌號體系的編制和標准地名標志的設置。
2、對非標准地名進行標准化處理。
3、理順地名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市區地名的協同管理工作機制。
4、對以地名派生的住宅區、市場、企事業單位、店鋪等名稱進行全面的清理,糾正不規范的派生名稱。
5、所有地名的產生,全部納入依法申報、審批的軌道,地名工作全面進入按規劃要求的有序管理之中。
6、啟動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立和完善地名檔案、信息系統,轉化地名管理成果,為社會提供更好服務。
7、根據城市建設的實際和地名管理的需要,適時與城市分區規劃配套進行地名分區規劃(或詳細規劃),使市區地名總體規劃的各項原則、要求等得到全面貫徹落實。
中期(2011年-2015年):
1、全面落實「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的各項任務,提高地名管理服務的法制化和標准化水平。
2、建立鎮(鄉)地名管理機構和確定相應的專(兼)職地名管理員。
3、以加強地名社會服務功能為目的,加密街路巷地名標志,完善城鎮和農村地名標志的設置和管理。
4、弘揚、保護地名文化的措施基本到位。
遠期(2016年-2020年):
按規劃要求,市區各類地名全面實現層次化、系列化、規范化、標准化,形成地名區塊結構布局有序、地名特點清晰、文化內涵豐富,與現代化大城市的嘉興相適應的地名網路。
第五條 規劃層次
本期地名總體規劃包括兩個層次:
嘉興市區:含南湖、秀洲區和嘉興經濟開發區所轄區域,總面積968平方千米,編制市區地名網路結構體系規劃,突出嘉興地名文化發展的整體性,推進城鄉一體化策略。
中心城區:指《嘉興市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的中心城區范圍,即指北到北郊河、東南達南郊河(含城市未來的客運樞紐塊)、東至東外環河(含湘家盪旅遊度假區)和西達乍嘉蘇高速公路(含中山西路西止點,包括該路北至新塍塘和高照港、南至京杭大運河)以內的區域。
第六條 規劃依據
1、《地名管理條例》[國務院國發(1986)11號,1986年1月23日起施行]。
2、《關於我同外國結為友好的城市不以對方地名、人名命名街道或建築物的通知》〔國辦發(1987)26號〕。
3、《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民政部民行發(1996)17號,1996年6月18日起施行]。
4、《關於加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全國地名標准化技術委員會2004年6月8日)
5、《浙江省地名管理辦法》[省政府令(1994)56號,1994年12月30日起施行]。
6、《嘉興市地名管理辦法》[市政府令(2003)24號,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7、《嘉興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年)。
8、其他相關政策文件。
第二章 地名網路建設策略
第七條 地名網路構建目標
市區地名網路的構建,按照《嘉興市城市總體規劃》制定的發展目標,「充分發揮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條件,圍繞水鄉特色、突出文化氛圍,著眼於建設『實力嘉興、人文嘉興、生態嘉興、法治嘉興』」,提供與之相適應的地名指位系統和地名文化的基礎性配套。
第八條 地名網路建設指導思想
1、以《嘉興市城市總體規劃》為基礎,體現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精神和要求,反映嘉興市為「長三角經濟強市,杭州灣濱海新市,江南水鄉文化大市」的
城市性質及相應的功能定位。 2、以構築本市「城鄉一體化」的地名網路為目標,整體提高地名品位。
3、繼承、弘揚「特色嘉興」的地名文化文脈,營造歷史文化名城、江南水鄉城市的地名文化環境。
4、建立大城市嘉興的地名格局,保持地名布局與城市建設的協調發展,即地名要主動適應嘉興從過去的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發展的轉變。
5、營造有利於經濟社會運行,方便群眾與管理部門使用的地名網路系統。
第九條 地名網路構建策略
1、在大力加強地名系列化構建的同時,必須研究如何為城市服務和地名的特色發展,突出中心城市的地名示範作用和地名文化品位。
2、立足地名管理操作機制的創新,以社會實際需要為基礎,從發展的可持續性要求出發,建立切實、有效的社會協同管理機制。
3、突出嘉興城市個性,以個性化營造嘉興地名體系的優勢。嘉興的水鄉特色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是突出本市地名個性的重要基礎,是增強地名粘合力的重要著眼點。
第三章 市區城鎮地名體系規劃
第十條 規劃原則
1、為城市規劃配套原則
地名規劃應與城市規劃同步,必須以城市規劃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起到為城市規劃配套的作用。
2、整體性、系統性和連貫性原則
構建布局合理、科學的地名網路,是地名規劃應始終把握和貫徹的重要業務原則。
3、營造「城鄉一體化」地名格局原則
實現城市總體規劃的「城鄉一體化」目標,必須輔之以與其相配套的地名文化的城鄉一體化。
4、體現嘉興特色原則
圍繞構建「江南文化大市」的定位,以地名反映嘉興悠久歷史文化底蘊和水都綠城風貌。
5、歷史性、識別性和延續性原則
傳承、保護和弘揚嘉興歷史,保留原有地名風貌和地名指位的地域或實體的專有性、穩定性,對規劃地名以當地村莊、河港、橋梁等名稱予以移植派生命名,使地名更好地發揮指位功能。
第一節 市區地名空間布局框架
第十一條 確定地名布局應考慮的主要因素
對市區地名進行空間布局,需要按一定的條件,將市區劃分若干個地名系列區塊,構成城鎮地名體系的基礎。劃分時應考慮以下主要因素:
1、嘉興市城市總體規劃對市區空間發展規劃所確定的空間結構,是地名系列區塊劃分的宏觀框架。
2、地名系列自身的特殊性,是設計區塊布局的著眼點
確定地名布局時,需從地名使用的社會性和實用性出發,提高布局的科學性。對本規劃劃分的較大區域范圍,在進行分區規劃時,應根據地名系列化的自身使用功能特點,從實際出發,進一步分割成較小的區塊。
3、原地名網路中集聚著地名共性特徵的小區塊,是具體劃分和發展地名系列區塊范圍的基礎。
4、現行政區劃邊界及主幹道路、河渠的分布狀況,是選擇系列區塊劃分邊界的重要因素。
5、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影響地名布局結構和命名采詞選擇的內在要素。
綜上五個方面,地名總體規劃對地名空間布局的確定,以著重反映地名的區塊特點,綜合兼顧規劃功能定位,及其他諸因素進行總體的布局設置。
第十二條 地名空間布局框架
本規劃以《嘉興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體系總體框架為基礎,並根據地名網路結構的特點和要求,將市區空間分為中心城區、中心鎮區、小城鎮、近郊區及旅遊區等五類。對不同區域、不同性質的地名類別,有針對性地制定不同的引導思路和措施,以達到市區地名網路結構質量整體性、協調性為目的。
第二節 執行地名布局規劃的要點
第十三條 區域地名采詞策略要點
對各個不同的地理區域和不同的地名類別,確定符合當地自然地理和人文特點的名稱系列,是確保市區地名整體有序化的重要措施。但是,不同區域有不同的特點,進行地名采詞時,應在主導思路方面有所側重:
1、中心城區應側重於以加強新舊地名的協調,提升地名網路的條理性。
2、中心鎮區以實現全面層次化、系列化為目標。
3、小城鎮和近郊區以提高地名的文化品位、清理不科學的命名方式和理念,以加強地名規范化及消除重名為主。
4、旅遊區著重反映歷史文化和風景資源特色,彰顯景區、景點的文化內涵。
第十四條 執行區塊劃分和采詞導向的基本要求
在第12條所劃分的五類區域的大框架地名空間布局下,還應結合自然、人文地理狀況和方便社會使用等因素,將大框架的布局板塊劃分成具體操作的較小區塊,並應遵守以下基本要求:
1、必須輔之以詳細、具體的地名分區規劃。
2、各分區規劃必須遵守總體規劃確定的總的采詞導向或主題要求,在總體規劃的相關原則下再具體深化和細化。
3、掌握合理的綜合技術
地名系列的設計,是按地名空間布局所劃分的區塊為單元進行的。區塊的大小取決於第11條諸因素的綜合。
4、避免雷同
本規劃規定的地名布局結構框架和地名采詞的基本導向,在不同區域,某些功能相近、相同時,應注意避免地名系列用詞雷同的情況發生。
5、謹慎地、有計劃地調整現存的、不符合城市發展和時代要求的地名。
第三節 市區地名布局引導
第十五條 中心城區
1、范圍
中心城區的范圍,指北到北郊河、東南達南郊河(含城市未來的客運樞紐塊)、東至東外環河(含湘家盪旅遊度假區)和西達乍嘉蘇高速公路(含中山西路西止點,包括該路北至新塍塘和高照港、南至京杭大運河)以內的區域。
2、引導要點
這是較系統保留古老地名構成的區域,也是體現嘉興地名文化傳統的核心區域,是突出城市地名個性和文化品位,突出水鄉特色的重點之一。由於包括老城區和新區兩個不同時空的板塊,地名布局必須重點處理老城區原有地名與發展新區地名網路之間的銜接,在新區地名體現城市規劃功能的同時,應注意重點處理與老城區地名的協調,使傳統地名文化的歷史文脈得到弘揚和繼承。
第十六條 中心鎮區
1、范圍
中心鎮,專指王江涇鎮、新豐鎮、王店鎮3個中心城鎮。
「中心鎮區」的范圍,為各中心鎮的城鎮規劃所確定的城區用地范圍。即指以現在的城區為核心的、周邊未來發展區域在內的板塊。它們呈品字形分布在中心城區的東、南、北三面。
2、引導要點
本區域的王江涇、新豐、王店3個板塊,均處於城市化進程中的城鎮發育成長階段,客觀上需要對地名網路的系統化提出整體的、高起點的設計,逐步實現地名網路文化特性的更新和提高。這3個次級中心區域的地名格局和質量,對一般小城鎮和近郊區(農村)有較強的示範和促進作用。
3、命名采詞須遵守的規定
(1)通名規定
中心鎮的道路一律劃分為路(街)、巷(弄)兩級。允許從本地實際及習慣出發,分別以街或路作通名。
一律不使用「大道」通名。
其他通名的使用要求與中心城區相同。
(2)逐步消除重名現象
對各中心鎮城鎮總體規劃范圍內存在的重名現象,須在建設發展中有計劃地逐步調整消除,並避免產生新的重名。
(3)必須進行以中心鎮為分區的地名分區規劃,擬制各中心鎮區具體的命名方案。
(4)新的地名應體現地域特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5)地名區塊結構的控制
按城市總體規劃所提出的布局,每個中心鎮及周邊區域,客觀上已形成天然的地名系列區塊范圍。因此,對各中心鎮地名系列區塊的劃分,基本上應以各個中心鎮為單位。
第十七條 小城鎮
1、范圍
「小城鎮」是市區內除中心城區、中心鎮區范圍以外的城鎮區域,即專指油車港鎮、七星鎮、新塍鎮、大橋鎮、鳳橋鎮、余新鎮、洪合鎮等7個鎮。
「小城鎮鎮區」 的范圍,指各小城鎮發展規劃中所確定的城區用地范圍。即包括小城鎮現在的城區及未來發展區域在內的板塊。
2、引導要點
本區域內各鎮的開發、建設,雖然具有共同的背景、相近的地理條件等,但在時間、力度、水平方面,客觀上會存在差別。因此,應結合其開發、建設狀況,著重於提高地名規范化意識;同時,制定具體的地名構架方案,逐步提高地名的文化內涵,加強地名布局的科學性,作為城鎮建設的配套工作予以有效改善。
3、地名命名采詞規定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對鎮區或周邊集鎮建設中所產生的大量街路名稱或其他地名,必須改變以往簡單化、土俗的命名方式,納入系統化的管理之中,加強地名的科學性、條理性。在城鎮規劃中涉及地名命名時,應遵循以下規定:
(1)從其地域的發展角度,加強與地名總體規劃、分區規劃的一致性。每個城鎮(或較大的自然集鎮),選擇本地一、二個突出的特點,作為地名采詞的主題,使地名具有本地特點。
(2)路(街)通名
用路(街)、巷(弄)兩級。可以從本城鎮實際出發,不分走向,一律以路或街為通名。
(3)其他地理實體通名的使用,需與中心城區、鄰近中心鎮區保持協調一致。
(4)要避免各城鎮地名采詞千篇一律、單調、無特色的做法
要求在地名分區規劃及各城鎮規劃中,對地名采詞作出更為具體和可操作的規定。
(5)避免與鄰近的中心鎮、中心城區的地名重名
現存的重名現象,要求在城鎮建設中逐步調整、消除。
(6)各小城鎮申報的地名,必須符合地名分區規劃的具體命名原則和方案要求。
第十八條 近郊區
1、范圍
本規劃將市區范圍內的農村,統稱為「近郊區」。即指分布在中心城區、中心鎮區、小城鎮及旅遊區等區域以外的大量農村。這是范圍既廣、又很分散的區域。
2、引導要點
農村中的地名密度較低,但總量不少、且普遍粗放,與中心城區的街路、住宅區、基礎設施等名稱相比,明顯存在內涵和品位方面的差異,不利於城鄉地名「一體化」的發展。引導措施應集中在樹立對地名的依法管理觀念,消除不重視地名文化品位和隨意命名的現象,逐步改變舊的命名習慣和思維方式,樹立科學命名和依法申報意識。
3、近郊區地名規范化的規定
本規劃將規劃范圍內的農村,統稱為近郊區。許多今日的近郊區,就是明日的建城區。但在這些近郊區,以往地名各自為政、擅自命名,以及名稱規范化程度較低等現象比較普遍,在推進本市構築大都市的過程中,這是一個要重點加強的領域。
對近郊區現有地名的改造,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逐步調整重名
在本規劃的期限內,結合城市建設的擴展和對農村的改造,逐步達到在同一個行政建制區域內的路、巷、住宅區、橋梁等名稱不重名。
(2)通過分區規劃提高地名的科學性
隨著村鎮的城市化進程,逐步對原缺少通名的地名調整,配齊應有的通名。通過分區規劃,對農村中新產生地名的采詞,應按區域系列化的要求,加強其條理性,並提升其文化內涵。
(3)提高地名依法申報意識,強化審批管理
徹底改變農村中的擅自命名現象,使地名的產生進入有序化管理軌道。鎮、村各級對所屬范圍內的地名(包括農村集中居住區內的街、巷、橋梁;村與村之間的機耕路,以及其他各類地名),在正式定名前都應按法定程序申報,經審批通過後公布使用。
(4)在農村范圍內開發房地產的樓盤名稱,必須納入規劃區塊的地名整體系統,並予以統籌兼顧。
第十九條 旅遊區
1、范圍
市區范圍內的旅遊區(包括風景區、名勝古跡區、度假區),主要有南湖風景名勝區、湘家盪旅遊度假區、鳳橋梅花洲景區、馬家浜古文化遺址區等。
2、引導要點
本市范圍內的各旅遊區區域范圍不大,地名較集中,總體數量不多。但從表現、提升旅遊潛力和價值而言,更應突出提高地名質量,增強景區名稱意境和特色文化,構建與自然環境、硬體設施相匹配的地名精品網路。
3、命名采詞要求
為充分體現嘉興江南水鄉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地名特色,凡旅遊區范圍內的地名,均應以體現本地自然地理特點、提高地名的藝術性、突出景觀意境特點和豐富文化內涵等進行地名采詞,以營造個性鮮明、內涵豐富、意境深遠的景區地名網路和誘人的旅遊環境。
⑷ 街道辦事處民政如何做好服務提升和改進
一、不斷加強自身建設
(一)扎實開展機關效能建設。加強了督辦檢查,健全了長效機制。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理事,增強了民政幹部職工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促進了各項民政工作的落實。
(二)加強民政信訪工作。一是進一步規范了信訪秩序,嚴格辦結時限,及時解決了群眾反映的實際問題。二是加大了疑難信訪問題辦理力度,組織專班對纏訪、集體訪實行了包案處理。三是領導帶頭辦信訪,較好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二、不斷完善城鎮社會救助體系
(一)認真落實城市低保政策。進一步規范進出機制,使城鎮真正困難的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二)認真做好城鎮大病醫療救助工作。
(三)加快發展社會慈善事業。扎實開展了慈善捐贈和救助活動。
三、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一)加強居民自治工作。
(二)推進城鎮社區建設。扎實開展「和諧社區」創建活動,充分發揮典型示範的引導輻射作用,進一步營造和諧社區創建氛圍,加強對社區建設的指導,逐步改善社區辦公、 服務、活動用房。大力發展社區社會化服務,拓展社區服務領域,提升社區服務水平。
四、認真落實優撫安置政策
扎實開展擁軍優屬活動。一是認真組織元旦、春節期間擁軍優屬活動。慰問了駐軍部隊官兵、軍隊離退休幹部。二是開展了走訪慰問烈軍屬、殘疾軍人、在老復員軍人和帶病回家退伍軍人活動。三是為全街優撫對象贈送了年畫。
五、加強社會福利服務
做好城市「三無」人員的生活保障。一是及時做好城市「三無」人員的申報審批工作。3 名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三無」人員被收入市社會福利機構集中供養,並安排專人護理。較好地保證了城市「三無」人員的基本生活,確保了一方穩定。
六、進一步提高對社會事務管理的水平
(一)加強民間組織登記管理。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和《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規范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工作,確保社團、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登記合格率100%。
(二)全面推進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
(三)殯葬管理正常開展。
七、推進老齡事業發展
(一)扎實推進基層老年人協會組織建設。 一是督促組建基層老年人協會組織。二是及時指導老年人協會圍繞「四自」開展活動,引導老年人積極參與村(社區)經濟和精神文明建設、公益事業和家政服務等活動。
(二)努力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一是及時為老年人辦理了老年優待證。二是動員老年人參加新型合作醫療保險。三是加大宣傳教育和執法檢查力度,依法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有效維護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⑸ 我國地名標志的設置工作包括村嗎
我國地名標志的設置工作不包括村的,現在只有江蘇省開始向村延伸。
為進一步加強地名公共服務,推進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實施進度,江蘇省在民政部要求的全面完成縣城以上城市和鄉鎮地名標志設置任務的基礎上,把地名標志設置向村級拓展延伸,積極做好農村道路命名和地名標志的設置工作,率先在全國建立比較完善的城鄉系列地名標志體系。
目前,農村地名標志設置工作已在全省全面展開,部分地區已初見成效。南京市在全省率先推進農村地名標志設置工作,有效地將地名標志設置到廣大農村地區的田間地頭。據統計,該市在江寧、六合、浦口、雨花台、棲霞、高淳、溧水等7個郊區(縣)共新命名農村道路678條,設置各類地名標志3500餘塊。村級地名標志的設立,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順利實現通商、通郵、通信提供了方便,改善了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服務社會經濟和諧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⑹ 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的具體定義是什麼誰能告訴我一個明確的定義!謝謝您了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的迅速推進,特別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內外的交流交往越來越多,使用地名頻率越來越高,對地名公共服務的要求越來越迫切。近年來,我國的地名管理和服務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存在地名命名更名不規范、地名數據資料陳舊不全、信息化水平低、服務手段落後、地名管理法規滯後、管理體制尚未完全理順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社會公眾的交流交往,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不便,提高地名工作的服務管理水平是時代的迫切需要。
為了適應客觀形勢的要求,2005年全國民政會議提出啟動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進一步規范地名管理,拓展服務,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務體系,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對地名信息的迫切需求。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是各級政府轉變職能,開展為民服務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對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推動我國地名工作的快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⑺ 廣東的無居民海島有哪些
廣東無居民海島將有名可查 建築物名字將不能隨意亂起 2008年前全省各市、縣要開通電話問路服務
建築物名稱不能隨意亂起!有路無名、有路無牌、標志不清、導向紊亂等現象將徹底得到規范。廣東日前召開全省地名公共服務工程電視電話會議,全面啟動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全省479個無居民海島將正式設立地名標志。據悉,2008年前,全省各市、縣要開通固定電話、行動電話問路服務項目。設置地名標牌22萬多塊
據介紹,有路無名、有路無牌、標志不清、導向紊亂等怪現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民的出行。為此,設置城市標准地名標志,增強地名的導向功能提上議事日程。
目前,全省的地級以上市以及16個縣(市)完成了地名設標任務,佛山、中山等地的一些鄉鎮、農村也開展了設標工作。據統計,在這次城市地名設標工作中,全省投入資金3000多萬,共設置各類地名標牌22萬多塊。這次地名設標嚴格按照國家標准關於地名的書寫、注音、安全等七項強制性標准,所設標志質量可靠,外表美觀,布局合理,指示功能明顯。今年8月,廣州、佛山、中山被評為全國地名設標先進城市。建築物將不能隨意起名
據了解,在地名管理、地名規范工作中,民政部門加強地名歷史文化、地名民俗文化、地名語源文化建設,為市民提供有地方文化底蘊又有現代文化特徵的標准地名。
省民政廳長楊華維說,五年來,廣東省加強建築物名稱的命名審批工作,促進新生地名的規范化管理。五年來,全省審批建築物、住宅區名稱5000多個,並清理了一批不符合要求的建築名稱。479個海島將設地名標志
據了解,今年,民政部部署了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其中,無居民海島標准地名標志設置工作將對維護我國領海主權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廣東省海岸線長,其中海島588個,是島嶼眾多的省份。由於各種原因,還有479個無居民海島沒有地名標志。通過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廣東將開展無居民海島地名補查和地名設標工作,在5年內,這些無居民海島將完成地名標志的設置。2008年各市縣開通電話問路
楊華維說,在爭取早日出台《廣東省地名管理條例》同時,從今年開始,用三年左右時間完成縣(市)、鄉鎮政府駐地城區街路巷牌、門牌的地名設標工作;2008年前完成市、縣的城市地名規劃;2008年底前完成省、市、縣三級地名數據建庫工作,並基本實現網路互聯,資源共享;2008年前各市、縣開通固定電話、行動電話問路服務項目;2009年前地級以上市全面建立地名網站並開通網上地名查詢服務。廣州、深圳要率先於其他城市全面開通各種地名信息化服務項目,在人流密集的大型公共場所設立地名信息觸摸屏,而且還要根據城市功能的需要開發更高層次的服務項目。
--------------------------------------------------------------------------------
文/羅雄 來源:上海商報
廣東海域的無人荒島明年將可以通過公開招標獲得使用權了。據廣東省海洋漁業局局長李珠江透露,首批已經選擇了在廣東珠海海域的個到5個無人荒島推出來,在明年將這些島嶼的使用權公開招標。
據悉,根據《海島規定》,單位與個人利用無居民海島時,應當向縣級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交海島保護利用方案。參加投標的個人或單首先但必須提交開發利用方案。根據我國第一部關於無居民海島管理的《海島規定》明確規定,無居民海島屬國家所有,除法人單位,個人也可申請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至於私人申請投標的接收方案的審批部門是哪幾個?各島位置、面積、經緯度、周邊環境如何,有什麼件的個人或單位才有機會申請參與島使用權投標等群眾關心問題,也將在今年11月底的全省海洋工作會議上有所明確。
另據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海域管理處處長白樺透露,目前全省共有大小島嶼1434個,其中陸地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島嶼就有604個,而無居民島嶼則佔90%以上。
至於「買島」是否有「產權證」問題時,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海域管理處處長白樺解釋說,無居民海島屬國家所有,個人或單位法人只能申請使用權,最高年限不得超過50年,要買海島還得先交利用方案。
⑻ 陽泉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怎麼樣
簡介:主要職責 (一)負責全市縣區、鄉鎮、街道行政區域的設立、撤銷、調整、更名、界線變更及其政府駐地遷移的審核報批工作; (二)承辦市地名委的日常工作,負責市地名委各成員單位的聯系與協調工作; (三)負責全市地名命名、更名、登記、注銷的審核報批工作; (四)負責全市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規范全市地名標志的設置標准; (五)負責全市標准地名圖書資料的編輯和審定; (六)負責全市行政區域界線的管理工作,指導縣區行政區域界線的勘定和管理,調查和調處縣區的邊界爭議; (七)負責地名檔案的收集整理、更新和儲存。
注冊資本:20.81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