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居住區規劃問題
上 景觀中國網,有居住區規范,裡面應該有你需要的一切信息。內容太多了,沒法貼出來
㈡ 一般醫院的服務半徑是多少
醫院所謂合理的服務半徑,是指居民到達居住區級公共服務設施的最大步行距離,一般為800~1000m,在地形起伏的地區可適當減少。
現在跨區域性就醫已經興起,主要還是根據醫院的宣傳的口碑所決定的。
㈢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如何分級,各級的服務半徑為多少
依據使用頻率分為一,二級。一級服務半徑是800到1000米。二級分居住小區級400到500米,居住組團級150到200米
㈣ 居住區、居住小區、居住組團如何區分
居住區、居住小區、居住組團是按照人口來區分的。
1、居住區的合理規模一般為:人口3~5萬(不少於3萬)人,戶數10000~15000戶,用地50~100公頃左右。
2、居住小區一般稱小區,是被居住區級道路或自然分界線所圍合,並與居住人口規模 7000~15000人相對應,戶數2000~4000戶,用地10~35公頃。
3、居住組團一般稱組團,指一般被小區道路分隔,並與居住人口規模1000~3000人相對應,戶數300~700戶,用地4~6公頃,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層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一般的,居住組團佔地面積小於10萬平方米,居住300~800戶,若干個居住組團構成居住小區。
(4)居住組團級公共設施的服務半徑一般為擴展閱讀:
居住區用地組成方面表現為:
住宅用地指居住建築基地佔有的用地及其前後左右附近必要留出的一些空地(住宅日照間距范圍內的土地一般列入居住建築用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築入口的小路、宅旁綠地、雜務院等。
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指居住區各類公共用地和公用設施建築物及底佔有的用地及其周圍的專用地,包括專用地種的通路、場地和綠地等。
道路綠地指居住區范圍內的不屬於住宅用地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內的道路的路面以及小廣場、停車場、回車場等。
居住區綠地指居住區公園、小游園、運動場、林蔭道、小塊綠地、成年人休息和兒童活動場地等。
居住區公共綠地設置根據居住區不同的規劃組織結構類型,設置相應的中心公共綠地,包括居住區公園(居住區級)、小游園(小區級)和組團綠地(組團級),以及兒童游戲場和其他的塊狀、帶狀公共綠地等。並應符合下表規定。
居住小區的基本特徵和內容是:
①居住小區由城市幹道、綠地、水面、溝渠、陡坡、鐵路或其他專用地界劃分,用地的界線明確,地段完整,不被全市性或地區性的幹道所分割。
②居住小區的規模根據城市道路交通條件、自然地形條件、住宅層數、人口密度、生活服務設施的服務半徑和配置的合理性等因素確定;一般以居住小區內設置一所小學即可滿足本小區兒童入學和小區內生活服務設施有合理的服務半徑為小區的人口和用地規模的限度。
③居住小區內設置一套為日常生活服務的設施,包括小學、托幼機構、糧店、副食店、日用品商店和修理店等。規模較大的小區可設中學。除學校和托幼機構外,居住小區內公共建築可以集中設置公共活動中心,也可分散或成組地布置在小區的主要出入口。
④居住小區內的道路應形成系統,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封閉性,避免將城市幹道上的汽車交通引入小區。
⑤居住小區要有一定面積的公共綠地,其布置應同小區的公共活動中心、兒童游戲場和老年人活動場所等相結合。
網路-居住區
㈤ 公園綠地服務半徑如何確定
公園綠地以服務半徑分類:
(一)鄰里公園
為提供鄰里居民日常遊憩、休閑、運動或交誼場所,或為老人、家庭主婦或幼兒白天休息去處,服務半徑為800 公尺,面積約為20,000 平方公尺。
(二)社區性公園
為提供社區居民日常遊憩之用,如居民下班、放學或星期例假日遊憩運動、交誼之用,服務半徑為1,600 公尺,面積約為20,000 至40,000 平方公尺。
(三)全市性公園
為提供全市鎮居民於星期例假日的運動、遊憩、觀光之用,其面積及服務半徑依該市鎮規模大小而定。
如果以面積規模為標准:
「公園綠地管理及設施維護手冊」(內政部營建署,1999)將公園綠地之類別依面積規模予以界定:
( 一)鄰里性小型公園(面積2 公頃以下)
( 二)地區性小型公園(面積在2∼20 公頃之間)
( 三)都會性大型公園(面積20∼100 公頃之間)
( 四)河濱帶狀型公園(面積5∼30 公頃之間)
(5)居住組團級公共設施的服務半徑一般為擴展閱讀:
國家園林城市標准
(2005年新修訂)
一、組織領導
(一)認真執行國務院《城市綠化條例》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的要求;
(二)城市政府領導重視城市園林綠化工作,創建工作指導思想明確,組織保障,政策措施實施有力;
(三)結合城市園林綠化工作實際,創造出豐富經驗,對全國有示範、推動作用;
(四)按照國務院職能分工的要求,建立健全城市園林綠化行政管理機構,職能明確,行業管理到位;
(五)近3年城市園林綠化建設資金逐年增加,園林綠化養護經費有保障,並隨綠地增加逐年增長;
(六)管理法規和制度配套、齊全,執法嚴格有效,無非法侵佔綠地、破環綠化成果的嚴重事件;
(七)園林綠化科研隊伍和資金落實,科研成效顯著。
二、管理制度
(一)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修編)完成,並獲批准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嚴格實施,取得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
(二)嚴格實施城市綠線管制制度,並向社會公布;
(三)城市各類綠地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科學合理的綠地系統;
(四)各類工程建設項目符合建設部《城市綠化規劃建設指標的規定》;
(五)編制和實施城市規劃區生物(植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城市常用的園林植物以鄉土物種為主,物種數量不低於150種(西北、東北地區 80種)。
三、景觀保護
(一)注重城市原有自然風貌的保護;
(二)突出城市文化和民族特色,保護歷史文化措施有力,效果明顯,文物古跡及其所處環境得到保護;
(三)城市布局合理,建築和諧,容貌美觀;
(四)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法規健全,古樹名木保護建檔立卡,責任落買,措施有力;
(五)戶外廣告管理規范,制度健全完善,效果明顯。
四、綠化建設
(一)指標管理
1、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成果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各項園林綠化指標近三年逐年增長;
2、經遙感技術鑒定核實,城市綠化覆蓋率、建成區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指標達到基本指標要求(見附頁);
3、各城區間的綠化指標差距逐年縮小,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相差在5個百分點以內、人均綠地面積差距在2平方米以內;
4、城市中心區人均公共綠地達到5平方米以上。
(二)道路綠化
1、城市道路綠化符合《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道路綠化普及率、達標率分別在95%和80%以上,市區幹道綠化帶面積不少於道路總用地面積的25%;
2、全市形成林蔭路系統,道路綠化具有本地區特點。
(三)居住區綠化
1、新建居住小區綠化面積占總用地面積的30%以上,辟有休息活動園地,舊居住區改造,綠化面積不少於總用地面積的25 %;
2、全市「園林小區」佔60%以上;
3、居住區園林綠化養護管理資金落實,措施得當,綠化種植維護落實,設施保持完好。
(四)單位綠化
1、市內各單位重視庭院綠化美化,全市「園林單位」 佔60%以上;
2、城市主幹道沿街單位90%以上實施拆牆透綠。
(五)苗圃建設
1、全市生產綠地總面積占城市建成區面積的2%以上;
2、城市各項綠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給率達80%以上,出圃苗木規格、質量符合城市綠化工程需要;
3、園林植物引種、育種工作成績顯著,培育和應用一批適應當地條件的具有特性、抗性優良品種。
(六)城市全民義務植樹
1、認真組織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實施義務植樹登記卡制度,植樹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於85%,盡責率在80%以上;
2、組織開展城市綠地認建、認養、認管等群眾性綠化活動,成效顯著。
(七)立體綠化
1、積極推廣建築物、屋頂、牆面、立交橋等立體綠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2、立體綠化具有一定規模和較高水平的城市,其立體綠化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城市綠化面積。
五、園林建設
(一)城市公共綠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勻,服務半徑達到500米(1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綠地)的要求;
(二)公園設計符合《公園設計規范》的要求,突出植物景觀,綠化面積應占陸地總面積的70%以上,植物配置合理,富有特色,規劃建設管理具有較高水平;
(三)制定保護規劃和實施計劃,古典園林、歷史名園得到有效保護;
(四)城市廣場建設要突出以植物造景為主,綠地率達到60%以上,植物配置要喬灌草相結合,建築小品、城市雕塑要突出城市特色,與周圍環境協調美觀,充分展示城市歷史文化風貌;
(五)近三年,大城市新建綜合性公園或植物園不少於3處,中小城市不少於1處。
六、生態環境
(一)城市大環境綠化扎實開展,效果明顯,形成城郊一體的優良環境;
(二)按照城市衛生、安全、防災、環保等要求建設防護綠地,城市周邊、城市功能分區交界處建有綠化隔離帶,維護管理措施落實,城市熱島效應緩解,環境效益良好;
(三)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扎實開展,效果明顯。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60%以上,污水處理率達55%以上;
(四)城市大氣污染指數小於100的天數達到240天以上,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達到三類以上;
(五)江、河、湖、海等水體沿岸綠化效果較好,注重自然生態保護,按照生態學原則進行駁岸和水底處理,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明顯,形成城市特有的風光帶;
(六)城市濕地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有條件的城市建有濕地公園。
(七)城市新建建築按照國家標准普遍採用節能措施和節能材料,節能建築和綠色建築所佔比例達到50%以上。
七、市政設施
(一)燃氣普及率80%以上。
(二)萬人擁有公共交運車輛達10輛(標台)以上;
(三)公交出行比率大城市不低於20%,中等城市不低於15%;
(四)實施城市照明工程,景觀照明科學合理。城市道路照明裝置率98%以上,城市道路亮燈率98%以上;
(五)人均擁有道路面積9平方米以上;
(六)用水普及率9O%以上;水質綜合合格率100%;
(七)道路機械清掃率20%;每萬人擁有公廁4座。
園林城市基本指標表
100萬以上人口城市 50—100萬人口城市 50萬以下人口城市
人均公共綠地 秦嶺淮河以南 7.5 8 9
秦嶺淮河以北 7 7.5 8.5
綠地率(%) 秦嶺淮河以南 31 33 35
秦嶺淮河以北 29 31 34
綠化覆蓋率(%) 秦嶺淮河以南 36 38 40
秦嶺淮河以北 34 36 38
備註:國家國林城區評審
國家園林城區的評審參照國家園林城市標准。
下列項目不列入評審范圍:
1、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
2、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生物多樣性(植物)規劃;
3、城市大環境綠化;
4、按城市整體要求的市政建設。
計算方法: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的居住用地面積(hm2)/居住用地總面積(hm2)×100%
考核說明:
(1)公園綠地按現行的《城市綠地分類標准》統計,其中社區公園包括居住區公園和小區游園。
(2)對設市城市,5000㎡(含)以上的公園綠地按照500m服務半徑考核,2000(含)-5000㎡的公園綠地按照300m服務半徑考核;歷史文化街區採用1000㎡(含)以上的公園綠地按照300m服務半徑考核;
對縣城,1000-2000㎡(含)的公園綠地按照300m服務半徑考核;2000㎡以上公園綠地按500m服務半徑考核。
(3)公園綠地服務半徑應以公園各邊界起算。
㈥ 什麼是各項公共服務設施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
(1)醫院幼兒游戲場兒童游戲場 (2)第一級 (3)健康生活與成長家長的接送版環境安權靜接送方便 (4)第三 本題主要考查對材料和圖片的分析判斷能力。從圖中可以看出,幼兒游戲場和兒童游戲場距家最近,也就是說它的服務半徑最小;醫院距家的距離最遠,這說明醫院的服務半徑最大。從我國的城市公共設施分級來看,醫院屬於第一級,幼兒游戲場和兒童游戲場、居委會、青少年活動室、老年活動室等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屬於第三級。幼兒園的布局應保證幼兒的健康生活與成長,也便於家長的接送,一般宜建在居住區內環境安靜、接送方便的地段。
㈦ 城市工程規劃包括哪些
城市規劃是以發展眼光、科學論證、專家決策為前提,包括對城市經濟結構、空間結構、社會結構發展進行規劃。具有指導和規范城市建設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綜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龍頭。城市的復雜巨系統特性決定了城市規劃是隨城市發展與運行狀況長期調整、不斷修訂,持續改進和完善的復雜的連續決策過程。
布置
一、便於居民使用。各級公共服務設施應有合理的服務半徑,一般為:
居住區級 800~1000M
居住小區級 400~500M
居住組團級 150~200M
二、應設在交通比較方便人流比較集中的地段,並要考慮職工上下班的走向。
三、如為獨立的工礦居住區或地處市郊的居住區,則應在考慮附近地區的農村使用方便的同時,還要保持居住區內部的安寧。
四、各級公共服務中心宜與相應的公共綠地相鄰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較好體現城市建築面貌的地段。
㈧ 公共交通站點的服務半徑一般為多少m
以蘇州為例為:抄500-800米。
軌交襲的運營帶來了轉機。2012年4月28日、2013年12月28日,軌交1、2號線相繼開通。根據規劃,每個軌交站點的有效服務半徑為500-800米,即人們步行或者騎自行車15分鍾能抵達的距離;重點地區,如蘇州火車站、園區湖西CBD等地區,實現軌交服務100%覆蓋。
軌交還引導著城市版圖的拓展方向。軌交站點周邊人流集聚,是城市實行高密度開發的重點區域,隨著軌交線路的布局,可以有效疏解古城區過於集中的人口,將人流以及產業方便地導入新的區域。
(8)居住組團級公共設施的服務半徑一般為擴展閱讀
站點服務半徑常以該站點為圓心,其服務范圍的半徑即站點服務半徑。站點服務半徑的大小與城市功能區的總體布局,與城市公交線路網的規劃,與線路上停車站點的設置有著密切的關系。
站點服務半徑可作為綜合指標之一來評判城市公交線網規劃以及服務質量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