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如何應對了中國芯之困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如何應對了中國心之困,這是一個很寬泛的,大題,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明白了,要想真正的了解上網路上搜一下看專家怎麼?
⑵ 新農村建設 農民文化活動服務中心經驗
記住一點,給百姓實惠多一點,就是好乾部,人心自有公道,例如我們村,很反面的!對上來說是好事,什麼都不用百姓操心,給村裡拉企業爭效益,但實際是報喜不報憂,我們村裡搞了一個服務大廳,說實話很好,但是造價比個人多花了幾倍,拉企業,這樣的企業誰都可以拉來,例如,一個佔地幾十畝的院子,每年40萬收入,但院子里蓋了幾百間房,每間每月租100元,保守說每月收4萬元,每年48萬,除去空閑剩40萬就夠本,但試問一下,佔地賠償金給誰,會給村裡嗎?類似這樣的租賃在我們村很多,基本上都是書記家的親朋好友!所以說,帳怕算,公道自在人心!你要是好乾部!放手做!要是有私心!就等著挨罵吧!只要心中有百姓,那麼不管你錯了還是對了,老百姓會記著你的!
⑶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可 借鑒的國際經驗有哪些
公開、公平、廉潔、監督、制約。
⑷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國際經驗比較與啟示英文怎麼寫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國際經驗比較與啟示
用英語表達
翻譯如下:
Comparison and Enlightenment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⑸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可以借鑒的國際經驗有哪些
1.政府購買公共來服務自涵蓋大多數公共服務領域,特別是教育、公共衛生、文化、社會服務等主要公共服務領域。
2.非營利組織是公共服務購買的重要承接主體。
3.購買類型一般分為核心合作或長期合作以及短期項目支持兩種。
4.在購買方式上,公開競標是最典型的模式。
5.資金撥付流程有多種形式。
6.對於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立法規定健全。
7.公共服務購買有一系列較為嚴格的操作程序。
8.以結果為導向的監管制度。
9.除簽署合同購買服務外,公共財政資金對於非營利組織的支持還有三種形式:資助、競爭性或隨意性撥款、減免稅的間接資助。
10.國際上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發展趨勢,大致分為內生型和外力型兩種模式。
11.服務購買也與向社區地方轉移職能、增強地方治理能力的趨勢相關。
12.目前各國公共服務購買中體現出的問題與公共服務的難測度性和非營利組織的運作特性有
關。
⑹ 中國農業發展方向能借鑒國外哪些經驗
一、選擇符合國情或區情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國外現代農業發展有三種主要模式,即以美國為代表的規模化、機械化、高技術化模式,以日本、以色列等國為代表的資源節約和資本技術密集型模式,以及以法國、荷蘭為代表的生產集約加機械技術的復合型模式。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模式,主要由該國的土地、勞動力和工業水平決定。美國經濟學家弗農拉坦用實證資料證明了這條規律,世界上勞均土地在30hm2以上的國家,基本上走的是機械技術型道路;勞均土地在3~30hm2之間的國家,走的是生物技術―機械技術交錯型道路;而勞均土地不足3hm2的國家,多數走的是生物技術型道路。
由於國家之間資源稟賦、社會經濟條件等存在差異,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和特點各不相同,不能照搬套用。針對中國農業區域廣闊、各地農業資源稟賦差異巨大、農業技術應用不充分、農村勞動力數量龐大而素質低下和農業投入不足等客觀現實,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的選擇,既不能走美國大規模土地經營的道路,也不具備日本高額補貼的條件,但我們可充分利用當前世界農業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造傳統農業,避免發達國家早期忽略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問題所走的彎路,通過推廣先進技術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發展現代農業。也可借鑒荷蘭和以色列等國人均農業資源很少但農業效益很高的國家的經驗,把技術和勞動力的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
因此,在能實行規模經營的地方,可以通過有效地轉移農村勞動力來集中土地,推行機械化生產,實現規模經營;經濟發展較落後、地形較復雜的地方,可以採取集約經營的方式,通過拓寬農業發展的深度、廣度,實行產業化生產來發展農業。就地形復雜、經濟發展落後的貴州等西部欠發達地區而言,應當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採取集約經營的方式,走勞動技術密集型的集約農業道路,在引進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和加快農民技能培訓上下工夫。總之,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順應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和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二、高度重視政府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作用
縱觀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發展,政府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對於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是至關重要的。
美國政府頒布法律、制定政策,全方位地規范和引導農業健康發展。美國政府的農業政策主要是為了減少市場波動和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以彌補市場調節功能的不足。政府還通過休耕計劃、農作物保障計劃等來穩定和保護農業;通過建立健全法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指導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法律體系,保護農民的正當利益,維護市場秩序,保證公平交易,政府每隔5年就出台一個「農業法案」計劃,該法案用做今後5年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的行動綱領和編制相應財政預算的依據;另外,美國農業科技研究局根據美國農業發展的情況,制定6年農業科技發展計劃,與農業法案相銜接;通過國家稅收、補貼、價格干預、信貸管理以及產量定額分配等手段,對農產品市場與農業內部資源配置保持有效調節。
日本分散的小農經濟能迅速納入現代化的軌道,主要是依靠日本政府的全面干預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日本在迅速實現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也出現過由於過分剝奪而導致農業萎縮的情況,但均在工業化達到一定水平後,分別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實行了對農業的反哺政策(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初級階段以硬體哺育為主,重點是提高農業固定資產裝備水平、加速農村建設等,政策導向是為擴大再生產,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打下堅實的基礎;高級階段則採取硬、軟體相結合,以軟體為主的方針,政策導向放在結構調整、擴大經營規模、提高農村組織水平和農民素質等方面),從而使農業迅速強大起來。
以色列政府以大量投資支持農業發展,通過全國墾荒和興修水利,提高機械化程度,實現了農業大起步。
法國的土地政策有利於土地集中,促成了法國農場的規模化經營,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率;機械化政策激發農戶使用先進農機具的熱情,使得農田耕作效率和土地產出率在較短時期內取得巨大提高;專業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勞動的分工協作,既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又便於管理和機械化的推廣;財政、金融和外貿政策的傾向性,極大地鼓勵了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同時也誘導了社會資金向農業投資;健全的農業科技和推廣體系的建立,為法國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也給法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荷蘭政府為使有限的土地得到高效的利用,採取了一系列符合國情和氣候特點的農業發展戰略及政策,避開需要大量光照和生產銷售價位低的禾穀類作物的生產,充分利用地勢平坦、牧草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奶業和附加值高的園藝作物,通過信貸政策和補貼政策,鼓勵重點發展的領域和產業「快步增長」,出口創匯;積極參加歐盟事務,使整個歐洲成了荷蘭的農產品市場;加強水利工程和環境保護的建設,使荷蘭農業能夠高效持續發展。
發展中國現代農業,政府必須對農業進行必要的保護,地方政府也應積極配合中央政府從以下五方面著手推動現代農業健康發展:
一是完善政府支持農業的制度安排、組織管理和支持政策體系。為了提高農業競爭力,在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要借鑒農業發達國家建立的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結構合理、分工明確、運轉高效的農業管理體系;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科技教育支持體系、財政金融支持體系、中介服務支持體系的建設;確定適宜的生產和經營方式,制定合理的價格政策,提供便利的金融信貸服務以及信息和技術服務,增強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等。
二是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政策不斷得到加強,但農業支持保護水平還很低,支持保護機制還很不完善。目前,中國每年對農業實際補貼率為財政支出的2%~3%,大大低於對世界貿易組織8%的承諾。為此,必須按照「形成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目標要求,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和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繼續實行並加大對農民的各種直接補貼,向農民提供更多、更實惠、更直接的現金轉移支付,並使之制度化。
三是加大農業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在資金投入上要根據項目不同的性質,採用政府直接補助和信貸投入相結合的辦法,加大投資整合力度,下大力氣抓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大中型渠系配套等農田水利建設,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提高耕地質量,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准農田;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上下暢通、靈敏快捷的信息網路體系,讓農民充分利用社會信息資源,解決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推動農業發展;大力推動城市基礎服務設施向農村延伸,努力形成城鄉銜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電、廣播電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網路。
四是加快農業立法進程,保障農業發展。把農業國內支持納入法制化軌道,是保持農業國內支持政策連續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政策目標、預算額度、操作程序、部門分工、法律責任等,並盡量公開化,接受社會監督,有利於提高政府支農投資的效率,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同時,要從中國農業小規模經營的實際情況出發,盡量採取簡便易行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種組織資源,降低管理成本,建立可操作性的農業支持體系。
五是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風險防範與保險機制。農業風險防範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有助於減少農民突遇自然災害的損失。為此,需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災害救濟制度。對於非人為因素造成的自然災害,政府應給予農民往年平均收成一定比例的補貼,以維持農民的正常生活及來年對生產的再投入。同時,結合農業保險的特殊性,積極推行多種災害保險制度,實施有別於一般商業保險的政策性保險,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民投資風險。
三、努力發揮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作用
綜觀國外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任何一個現代國家都高度重視民間組織的力量,許多國家都鼓勵農民組織起來,提高自我服務水平,以期能夠節約交易費用,降低成本和市場競爭的風險,增加獲利的機會。
美國農業合作社在其整個農業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內為其社員提供物資與資金、組織經營管理等,對外輸出勞務和銷售農副產品等。因此,農業合作社不僅直接成為土地和市場聯系的紐帶,而且成為一種能夠避免市場風險、保護農民利益的有效的合作經濟組織,同時也大大促進了美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合作社完全由農民自發聯辦,不依託政府,沒有任何官方色彩,主要活躍在流通及農產品初加工、儲運和銷售環節,把分散的農戶與大市場聯結起來,增強了農業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
日本農業的重要特點之一是採用了全盤合作化的土地節約模式,由農業協同組織聯合分散農戶形成勞動集約經營,其農協的作用聞名世界。農協在日本政府財力物力支持下,通過其遍及全國的機構和廣泛的業務活動,同農戶建立了各種形式的經濟聯系,起到在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上使小農戶同大市場對接的作用,在有效阻止商業資本對農民的盤剝、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日本的農協並非是一個純粹的經濟組織,它除了完成經濟職能外,還兼有幫助政府貫徹農業政策、代表農民向政府施加壓力的雙重職責,在日本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農業生產組織方面,以色列至今有並駕齊驅的三種形式:公有制集體農庄、合作社、個體農戶,他們分別創造著以色列農業總產值的32%、46%和22%,共同創造了以色列的高效農業,政府對他們一視同仁。農戶們根據所簽訂的產銷合同安排種植計劃,負責種植。種植之外的加工、采購、儲藏、購銷等繁瑣的農業服務由區域合作組織承擔。
法國的合作社產生於19世紀中葉,隨後迅速發展起來。到20世紀60年代末,法國建立了3 100個農業信貸合作社,7200個供應和銷售合作社,1400個服務合作社。合作社一般按行業劃分,農戶可根據經營情況,同時加入幾個合作社。雙方每年簽訂一次合約,農民只要專心生產,其他的事項全交給合作社去辦理。年終結算時,扣除風險基金和發展儲備金,其餘的按入社資金和按農產品收購量分給社員。如果發生虧損,社員也要按對應的份額承擔風險。為了鼓勵合作社的發展,國家出台了有關政策,合作社可免交33.3%的公司稅。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法國農戶基本上都成了合作社社員,農業合作社占據了農產品市場絕大多數的份額,生產資料和飼料基本上由供銷合作社銷售,90%以上的農業貸款業務,由信貸合作社提供。
中國實行的是家庭分散經營與集體統一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但事實上在很多地方雙層經營目前只剩下家庭分散經營這一個層次,村集體組織農民進行統一經營的能力和意識嚴重不足。近年來,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了較大的發展,農產品購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發展中國的現代農業,應積極探索適合農業和農村發展特點的農民合作組織形式,大力支持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者在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有效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四、以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的政策目標
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配置統籌協調,是以色列一個成功的戰略性舉措。以色列在發展農業中處處注意維護生態平衡、維護生物鏈的自然連接;有計劃地開發荒地、坡地和沼澤、灘塗,以改善自然環境;通過增加植被種植,綠化沙漠,科學使用農葯、化肥等改善土質土層結構;通過「三污」回收與治理,以改善空氣、環境和海水的質量;通過北水南調工程,改善全國的水資源配置等。在以色列的農業結構中,基本形成了糧食、經濟作物、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協調發展的良性態勢,這與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配置是密不可分的。
中國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改變長期以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農業發展模式,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努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方式,走出一條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農業發展道路。換言之,要在繼續抓好生態重點工程建設、積極推進農村能源建設、大力推廣循環經濟模式的同時,研究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生態保護補貼政策,充分發揮農業合作組織的作用,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形成農林牧副漁良性循環,保持大農業穩定發展等。
五、促進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
美國農業專業化程度很高,形成了著名的生產帶,如玉米帶、小麥帶、棉花帶等。這種區域分工使美國各個地區能充分地發揮各自的優勢,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通暢的水陸運輸網的建立,更進一步促進了區域化分工、專業化生產,而區域分工和專業化生產也有力地推動了附近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美國農業生產不僅在地域上專業化,而且農民按照批發商的訂購合同,組織農產品生產;加工商根據批發商對農產品的質量和規格要求,對生產者提供的產品進行加工,然後交由批發市場組織銷售,從而實現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有機聯系。
法國政府在推行農場經營規模化、生產方式機械化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引導本國農業走上了專業化和一體化道路。其農業專業化有三種類型: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傳統習俗和技術水平,對全國農業分布進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到20世紀70年代,法國半數以上農場搞起了專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提高了農業效益,使法國農民人均收入達到城市中等工資水平。
荷蘭耕地不足,農業企業大多採用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方式。荷蘭溫室農業無論是蔬菜還是花卉,一般都是專業化生產、多品種經營。這種專業生產有利於設施專業化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並形成規模效益。同時,專業化生產促進了專業領域的研究,使企業有長足的發展後勁,也為企業贏得了良好的市場份額。
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各地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總體上主要農產品生產要由生產環節機械化向全過程機械化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後延伸。同時,發揮比較優勢,結合各地優勢農產品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業機械化區域,滿足農民對農業機械化新技術及機具的多樣化和增加收入的需求,促進地區農業機械化與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此外,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前提下,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現種植區域化、生產專業化,形成與支柱產業或龍頭企業相適應的、有特色的區域經濟格局,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促進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農業和商業的有機銜接與結合,形成多產業環環相扣、互相依存的一體化產業鏈,從而推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管農業的地位多麼特殊,它總是一個產業,應該按照產業的特性來發展它,即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優勢為基礎,這是各國農業現代化最基本的經驗之一。
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業科技含量
美國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的「三位一體」體系有效地提高了農業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這個體系有三個特點:一是由州農學院同時承擔教育、研究和推廣三項任務,使三者結合在一起,互相促進,並切實為農業生產服務;二是每年的研究推廣計劃由基層向上申請,推廣站提供的服務應盡量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三是推廣經費由聯邦、州和縣共同負擔。美國農業科學研究的經費充足,它主要采自公共和私人(公司)兩大系統,二者互相補充,前者側重於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後者側重於新產品開發和應用研究。
日本確定了優先水利化、化學化而後機械化的方針,並把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施肥方法的改進、土壤的改良置於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推進日本農業的技術改造上,採取了適應小規模經營的小型化、靈巧化的發展方針,先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機械,經過研究、改進,製成適合本國使用的農業機械。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達到了農業全面現代化的水平。
以色列農業的迅速發展,是同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分不開的。除節水灌溉技術在世界領先外,以色列農業的良種化、機械化、化學化、電子化水平都比較高。近年來,以色列科研人員以高新技術發展農用機械,使拖拉機、摘棉機、地溫測量器、病蟲害預警機、擠奶機等主要農用機械都實現了更新與普及。以色列將先進的電子技術應用到農業機械,發明安有計算機和自動裝置的拖拉機,能完成從犁地、種植到收割的全套田間作業,並以最經濟的辦法保證燃料低消耗和作業速度,既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又提高了經濟效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法國積極採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在良種、農機、施肥等農業技術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法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農業行業組織和工業企業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共同參與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在全國形成了農機、農葯、化肥、良種和先進農藝的立體推廣網路。1949-1968年間,法國農民自發組織了1300多個「農業技術研究中心」,學習新的農業技術。此外,國家還設立了「全國農業進步基金」,成立了「全國農業推廣和進步理事會」及各省的委員會,1959年還頒布了《農業推廣憲章》。
為適應21世紀農業發展的要求,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國必須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進農業技術創新步伐,改革目前農業科研與推廣相脫節的體制和機制,使農科教緊密結合。加大對農業基礎科研的投資,有重點地完善一批農業基礎科研設施建設,保證農業有充足的技術儲備。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逐步形成國家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提高現代農民的素質。適應市場競爭需要,加快培育有較強市場意識、較高生產技能、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進一步改善農民外出務工環境,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民轉移就業培訓,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
⑺ 社區服務的國外經驗
當前,我國正以「民生優先」為導向,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確保改革開放成果為全民共享。社區作為城鎮中最基層的組織,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主戰場,社區服務的快速發展也應當成為實現「民生優先」的重要抓手。國外發達國家在發展社區服務中的有益經驗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
——吸引多方參與社區服務供給。在發達國家,社區服務由政府單一主體壟斷供給向政府、市場、個人及第三部門多元互動模式演進,對維護社會資源分配公平和社會公正有著積極作用。多元主體的引入,既有利於政府將有限資源用於社會核心公共服務及設施的供給,同時有利於形成社區服務供給的競爭機制,目的在於為居民提供更優質、更充足的社區服務;
——確保政府的有效監管。在北歐國家,社區服務具有高度的制度化特徵,政府將對社區服務提供工作規范、進行技術指導甚至要求服務提供者接受專業培訓,從而保證社區服務供給到位。在多元服務供給主體的新形勢下,政府不再是公共服務及設施的壟斷提供者,而是多方利益的協調者,因此要提高監管水平和利益分配的協調能力,形成激勵機制,促進多方合作鏈最優運作 ;
——提高公共財政投入比例。從發達國家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來看,挪威用於家庭養老、福利、衛生以及就業等社會發展方面的投入占政府總支出的67%,美國聯邦政府在社保、貧困、衛生等方面的投入占政府總支出的60% ,我國在社保、衛生、教育等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在社區層面,一些福利性公益性的社區公共服務項目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加劇了社區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矛盾。
⑻ 美國農業現代化的方法和經驗有哪些對我國新農村發展有何借鑒
1、農業高度現代化。美國是世界上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最高、勞動生產效率最高、農產品出口量最大、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農業成為美國在世界上最具有競爭力的產業。
2、區域化發展優勢明顯。美國西部經過大開發後,其區域優勢十分明顯,加利福尼亞州已成為美國最大的水果、蔬菜生產基地。美國中部地區大部分為開闊平原,土壤肥沃,一年四季氣候分明作物生產期長,玉米生產位於全美第三位,牛肉生產位於第二位,生豬生產位於第六位,畜牧屠宰加工位於第一位,三分之一的農產品出口世界各地。
3、農業機械化水平高。美國農業生產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整地、深施肥、收獲等各種農業作業項目全部實行機械化,有的項目還實行復合作業。家庭農場實行公司核算,科學種植,機械標准化作業,生產效率高。
4、高度重視農業資源保護。一是進行鹽鹼地的治理,改善土壤理性,科學選擇適合土壤種植的作物品種。二是發展旱作農業。三是開展保護性耕作,對農作物秸稈實行機械還田。四是實施休耕法。美國政府規定了土壤保護標准,農戶的耕地經過檢測後達到了規定標准,就可以得到政府的補貼,否則就得不到政府的補貼,從政策上激勵農戶保護土壤。
5、節水農業在美國西部農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美國西部是乾旱地區,雨水少,這里的旱作農業十分發達。其主要運行機制是政府投資修建主渠道,家庭農場自己投資將水引進農田,充分發揮政府和家庭農場雙方的積極作用。種植園普遍採取機械耕作、播種,自動噴灌,並採用滲灌的方式輸送營養液。
6、產業化經營水平高。美國農業生產階段、農業產業化階段、市場銷售階段緊密相聯,農業產業化程度高,實現了產銷」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
二、美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經驗
1、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指導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法律體系。各項法律既規定了農民以及為農業生產服務企業的行為,同時也規定了政府幹預經濟發展的行為。同時,在財政上對農業給予了大量的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教育、科研、推廣工作有足夠經費運行。
2、健全有效的農業技術支持體系。美國農業科技體系主體主要由聯邦農業部科研機構、贈地大學的農業科研及推廣機構和私人企業科研機構等三方面組成。美國農業的最大成功得益於科研、教育、推廣三結合的體制,美國農業部系統的研究經費主要來源於按各種法令和條例撥給農業部的聯邦預算,其中大部分分配給8個農業科研中心。大部分農業科研投入來自各州、各類基金會及企業,也就是說,美國的農業科研投入是一個多元化的投人體系。
3、充分發揮各類農業合作組織的作用。農業合作社遍布美國各地,在美國的一體化服務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合作社的主要任務有:一是銷售和加工服務,二是供應服務,三是信貸服務。
4、以加工業為龍頭帶動農業生產發展。洛杉磯商會是一種民間的會員式組織,具有組織農民生產、聯系市場、提供信息、幫助和指導生產以及銷售農民生產的產品的作用。同時,它還幫助農民建立與政府溝通的渠道,特別是在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咨詢和保護會員的利益等。美國各地都以市場為導向,以訂單農業為保證,來完善農業生產,實現農業生產工廠化。
三、主要啟示和建議
1、遵循市場規律。市場的需求是農民(農場主)生產的動力和基礎,因此,第一,要把市場放在首位,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要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實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樹立質量第一的意識。第二,企業和農戶的所有經營方式和行為都要從市場出發,重視社會消費需求的變化,注重市場調研,重視市場營銷。第三,要積極開拓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不僅要著眼於國內,而且要放眼國際,在國際大市場上找出路,特別是要抓住人世的有利時機,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工程,以龍頭企業帶動千家萬戶,發揮品牌效應,積極搶占國際市場。
2、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美國十分注重有機農產品生產,盡量減少化肥和農葯的使用。在我國,雖然己開始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的步伐,但發展較慢。WTO的加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農產品質量(外觀和內在品質)成為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沒有統一的標准只能是單打獨斗,形成不了規模和氣候,更不符合全球經濟一體化所帶給我們的機遇的需求。因此,加快制定符合WTO等國際標準的農業質量標准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已成為非常緊迫的課題。建議加快這方面的工作步伐。
3、要加大農業環保力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美國政府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對農業環保要求嚴格,盡量減少化學葯劑,鼓勵使用有機肥料、生物農葯。我們應進一步加大環保力度,嚴格控制化肥農葯使用量,保證食品安全,遏制生態環境惡化。
4、要改革管理機構和體制。全方位發揮市場功能美國政府在促進農業發展中的作用主要在於引導而不是支配。因此,要使政府部門真正能在產業化經營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就必須加強宏觀引導,加強農業質量標准和檢驗檢測體系以及農業執法體系建設。重點應放在專業批發市場的建設,擴大和完善市場功能。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使市場主體能夠獨立自主、自負盈虧地在這些體系和框架內運營,充分發揮企業的能動作用和市場的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