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馬山

馬鞍山馬山

發布時間:2021-07-26 04:40:47

❶ 請問安徽省馬鞍山的阡馬山陵園和卧龍山陵園分別怎麼走

卧龍山的就延著葛羊路向東走,也是就去駕校的那條路,到了駕校再往前走點就到了,路很好找的,去時問下路邊人就更清楚了,阡馬山陵園在哪我還真不清楚

❷ 車牌照是安徽省馬鞍山市的,我不是馬鞍山當地人,可以從馬山北下高速嗎請回復謝謝

車牌照是安徽省馬鞍山市的,不是馬鞍山當事人可以從馬馬鞍山北下道。

❸ 馬山的地理位置

位於山東省即墨市城西約7公里的馬山,由4個相連的山包組成,形如馬鞍,故又稱「馬鞍山」,最高峰海拔233米。馬山兀立於即墨西境,南控膠濟鐵路,東屏即墨城區,歷來為兵家要地。山上盛產安山玢岩,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岩漿湧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質建築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節理,株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馬山石林」。 1994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即墨市馬山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淺剖面火山岩柱狀節理石柱群、硅化木及古生物化石等地質自然遺跡。

❹ 馬山的景觀

馬山除了4個相連的山包外,還另有一個小山丘,當地人習稱「小土山」,在馬山國家地質公園建立之前,這座小山丘是當地人建房石料的來源,所產石料質地優良,當地人稱為「馬山石」,如今的「馬山石林」景觀,便是這個小山丘的截面。
馬山雖小,最高海拔不過200餘米,在當地的名氣卻不小。當地有民謠雲「泰山雲雖高,不及東海嶗。嶗山雲雖高,只及馬山腰。」馬山在當地人們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其實離其不足百里的嶗山,無論是知名度還是高度,都在馬山之上。之所以會出現「嶗山不及馬山高」的民謠,是因為當地人曾以嶗山的山頂發現海蠣子的化石,而馬山上也有海蠣子化石,卻是在馬山的半山腰處。由此當地的人們推斷,很久以前嶗山地區曾經是一片海,而馬山則應該是一個孤島,只不過歲月變遷滄海變桑田,才形成了今日之地貌。那「嶗山只及馬山腰」的傳說,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馬山周圍還埋藏著豐富的木化石。若干萬年前,馬山地區是一片茫茫林海,受地質作用影響,大批樹木湮沒於地下,年深日久形成化石。此種木化石,學名「硅化木」,直徑數幾十厘米不等,高者10餘米,其形狀、紋理與樹木無異,但已石化。這類木化石,以馬山地區埋藏最多,數量、規模均為國內罕見,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觀賞價值。馬山歷史悠久,從前山上廟宇宏偉,香火旺盛。經過修建的馬山古跡已基本恢復原貌,又增添了許多新景點,每到春暖花開季節,慕名前來觀光的各地遊客絡繹不絕。
馬山上有胡仙居,馬山現已免進山費,但是胡仙居門票10元,內供有胡家仙人、觀音等塑像 栩栩如生 一年四季前來馬山參觀拜祭的各地遊客、信徒絡繹不絕 。馬山半山腰還有千佛洞,洞內冬暖夏涼長達500米。從狐仙居胡三太爺殿的位置向東看,可以鳥瞰整個即墨縣城猶如一幅寫意畫作。美不勝收。 馬山也是鍛煉身體的好去處,在馬山石林西側有個小水庫,從入春到深秋都有來游泳的人。
交通 青島大巴----即墨 然後坐2路環城公交或即墨至七級鎮、蘭村鎮小公共 馬山路口下即可。打車到目的地可以直接到山腳下,價格在20元左右。
馬山 位於即墨城西約7公里,由4個相連的山包組成,形如馬鞍,故又稱「馬鞍山」,最高峰海拔211米。山上盛產安山玢岩,多為灰綠、灰褐色,為約1億年前岩漿湧出地表冷凝而成。 山之西南部呈現四方柱狀節理,株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馬山石林」。柱狀節理石林多發育於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稜柱狀,而馬山石林發育於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在地質學中較為罕見。 馬山一帶地質藏有豐富的木化石,學名「硅化木」,直徑數十厘米不等,高者10餘米,其形狀、紋理與樹木無異。馬山地區木化石數量、規模均為國內罕見,最著名的是1983年發現的一塊重約2噸、長6米、粗端直徑70厘米、細端直徑60厘米的南洋杉木化石,屬白堊紀,為中國發現的木化石中的一個新種類。該化石樹干整體有橫斷紋理,斷為12段,紋理明顯,年輪清晰,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觀賞價值。慕名觀光遊客絡繹不絕。 馬山古為宗教聖地,山前明代光宗皇帝賜號「慧覺禪師」劉仙姑為第一代主持的白雲庵現已修復,山上玉皇殿正在重修,山後曾有無成殿、聖母殿、雷神殿等寺廟。馬山民間故事、傳說頗多。 1993年馬山被山東省政府批准為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翌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❺ 馬鞍山在哪

馬鞍山礦區地處長江下游寧蕪--羅河成礦帶,是我國七大鐵礦區之一。礦區內鐵礦山有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所屬南山、姑山、桃沖鐵礦及待開發的羅河鐵礦,已探明的鐵礦產地有31處,伴生礦產地10處,鐵礦總儲量16.35億噸,占安徽全省鐵礦總儲量的57.32%,其中能滿足工業開採的約10億噸以上。礦床規模以大中型為主,礦體較大,儲量億噸以上的有5處,礦石平均品位36.55%,多屬易選的磁鐵礦石,經過選別流程可獲得精礦品位53%~64%。馬鞍山郊區的高村、陶村、和尚橋,當塗縣境內的白象山,廬江縣境內的羅河是潛力很大的後備礦山。硫鐵礦集中分布在馬鞍山郊區的向山、馬山地區,總儲量約2.62億噸,約占安徽全省儲量的55.39%。伴生的磷資源儲量大,品位高,僅以南山鐵礦凹山礦采場和尾礦壩中含磷計算,儲量達1427萬噸,約占安徽全省磷礦儲量的1/3。鉀長石礦主要分布於市郊葛羊山西部,儲量達100萬噸,剝離層薄,開采條件好,是陶瓷、玻璃、造紙工業的重要原材料。製造鉀肥、硫酸原料的明礬石礦,主要分布於向山地區的大黃山,儲量約210萬噸,含明礬品位38.7%。可作水泥工業摻料的石膏礦,分布於市區東南向山,為中型礦床。此外,還蘊藏可供開採的金、銅等有色金屬礦及高嶺土、雲母等一些非金屬礦。
.馬鞍山市土地總面積約16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82萬公頃,林地面積2.49萬公頃,交通用地1403.73公頃,水域7.64萬公頃,未利用土地1960.8公頃。
馬鞍山市(不含當塗縣,下同)年平均降水量1060 毫米,形成大氣降水總量約2.9億立方米。河川徑流總量達1.13億立方米。長江流經市區西部,平均年過境徑流量高達9794億立方米,是發展工農業生產最可靠的水資源。境內長江水面達21平方公里左右。其他河流、湖泊、水庫總面積約1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積1.51平方公里,池塘面積11.67平方公里,河流水面積5.7平方公里。地下水資源豐富,其流速約0.525厘米/晝夜,流量為0.22立方米/晝夜。地下水一般在深度2米左右的含砂蓄水層中,砂層之下為含水量最高的淤泥層。另外,地下水位還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變動幅度約在O.2-0.5米之間。地下水的總流向, 由地勢高的東部向地勢低的西部流入長江。

❻ 馬山是關外還是關內

關內
馬山石林
位於山東省即墨市城西約7公里的馬山,由4個相連的山包組成,形如馬鞍,故又稱「馬鞍山」,最高峰海拔211米。馬山兀立於即墨西境,南控膠濟鐵路,東屏即墨城區,歷來為兵家要地。山上盛產安山玢岩,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岩漿湧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質建築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節理,株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馬山石林」。 1994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即墨市馬山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淺剖面火山岩柱狀節理石柱群、硅化木及古生物化石等地質自然遺跡。
馬山除了4個相連的山包外,還另有一個小山丘,當地人習稱「小土山」,在馬山國家地質公園建立之前,這座小山丘是當地人建房石料的來源,所產石料質地優良,當地人稱為「馬山石」,如今的「馬山石林」景觀,便是這個小山丘的截面。
馬山雖小,最高海拔不過200餘米,在當地的名氣卻不小。當地有民謠雲「泰山雲雖高,不及東海嶗。嶗山雲雖高,只及馬山腰。」馬山在當地人們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其實離其不足百里的嶗山,無論是知名度還是高度,都在馬山之上。之所以會出現「嶗山不及馬山高」的民謠,是因為當地人曾以嶗山的山頂發現海蠣子的化石,而馬山上也有海蠣子化石,卻是在馬山的半山腰處。由此當地的人們推斷,很久以前嶗山地區曾經是一片海,而馬山則應該是一個孤島,只不過歲月變遷滄海變桑田,才形成了今日之地貌。那「嶗山只及馬山腰」的傳說,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馬山周圍還埋藏著豐富的木化石。若干萬年前,馬山地區是一片茫茫林海,受地質作用影響,大批樹木湮沒於地下,年深日久形成化石。此種木化石,學名「硅化木」,直徑數幾十厘米不等,高者10餘米,其形狀、紋理與樹木無異,但已石化。這類木化石,以馬山地區埋藏最多,數量、規模均為國內罕見,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觀賞價值。馬山歷史悠久,從前山上廟字宏偉,香火旺盛。現在經過修建的馬山古跡已基本恢復原貌,又增添了許多新景點,每到春暖花開季節,慕名前來觀光的各地遊客絡繹不絕。

2馬山

Masan

韓國東南部港口城市,屬慶尚南道,人口約41萬。臨馬山灣,東南距釜山45千米,有鐵路和公路與之相通。為一天然良港。古名合浦。1898年辟為商港。金海平原和南江流域的農產品及海產品在此銷售,亦為周圍地區的服務中心。主要工業原為海產品加工和釀酒。熱電廠建成後開辦了機器製造、電子、紡織和化學工業等。為全道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之一。港灣漁產豐富。設有自由出口區,為釜山的輔助港,輸出水產品、紡織品和礦石等。市內有馬山初等師范學院。有月影台、馬金山溫泉等避暑、避寒勝地。

3馬山
荊州古城下面的一個鎮。
荊州市荊州區馬山鎮位於市區西北部,荊山余脈擦肩而過,沮漳河水繞鎮而流。四周由北湖、南湖、太湖港環抱,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全鎮轄14個村,1個居委會,9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8000戶,總人口3.3萬人。有國土面積131.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6000畝,水域面積35000畝。200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96億元,財政收入10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50元。
馬山鎮是荊楚古鎮。已有2000多年歷史,陰湘城古址位於陰湘城村三組,距荊州城約34公里。屬屈家嶺文化早期,相傳為楚國早遺址殘存面積約20萬平方米。城垣現存高度4-6.5米,最寬處46米。是長江中游地區迄今這止發現的八座史前古城之一。
1982年1月在原江陵縣馬山磚瓦廠一號楚墓中發掘出土的一批戰國中晚期絹、紗、羅、錦等絲綢織綉,包含有衣、褲、衾被、絲帶等成品。這些絲織品有的薄如蟬翼,輕若籠煙;有的刺綉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有的色澤艷麗,五彩紛呈;有的經緯密度,超乎想像,密於今天的降落傘。絲綢織品富含蛋白質,極難長久保存。馬山一號墓出土的這批絲織品其年代之早、數量之多、保存之好、工藝之高超,均可稱「最」。荊州博物館也因之而有「絲綢寶庫」的盛譽。
馬山鎮是民歌之鄉。2007年被省政府命名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馬山民歌已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荊州民歌的搖籃,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楚地的「揚歌」、「田歌」。主要有「喇叭調」、「伙計調」、「 嘚嘚調」、「叮口當調」、「哦嗬調」五大調和五句子歌,代表歌舞有《車水鑼鼓》、《火燒粑》、《鳳鼓齊鳴》、《開秧門》、《夜漁》、《山歌唱出農家樂》等。
馬山鎮是國家重點工程之鄉。三峽工程500kV江陵換流變電站位於城河村境內,距城區約15公里。總投資35億元,佔地面積269畝,於2001年開工建設,2003年竣工試運行。其運行的安全穩定性直接影響到華中和南方兩大電網的安全,影響到三峽電站的電力外送和華中電網的正常供電。是目前亞洲第一大換流站,世界第三大換流站。
千里荊江大堤始於馬山鎮。源頭就在棗林崗,建有 「荊亭閣」,為仿古建築,亭中立一塊巨大的石碑,碑文記載:「歷史上荊江決溢頻繁,東晉至明清1500年間,有確切記載的97次。解放後的新中國,荊江大堤歷經五個階段的大規模加固培修,至1997年,國家累計投資5.43億元,共完成土方1.91億立方米,石方750萬立方米,清除隱患10萬余處。今之荊堤,堤身斷面較建國前擴大了三分之一。
4廣西馬山縣
馬山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的大明山北麓和紅水河中段南岸,東與忻城縣、上林縣接壤。西靠平果縣,南臨武鳴縣,北與都安瑤族自治縣隔紅水河相望。縣城白山鎮距廣西首府南寧市130公里。210線國道公路經過縣境。全縣境內多山,大體分東西兩大部,東部多大石山,西部多丘陵,是全自治區有名的山區縣之一。境內,除流經縣北的紅水河外,僅有些細小的河流,每逢下雨,雨水便從地下流走,易澇易旱,旱澇災害頻仍。
2000年,全縣總面積2664.65萬乎方公里,設15個鄉(鎮)共171個村(街),總人口49.25萬人,其中壯族佔75.8%,漢族佔17.6%,瑤族佔6.5%,其他民族佔0.1%。是個多民族的縣份。
被稱為全國「水電資源富礦」的紅水河,流經本縣境內近100公里。我國重點開發紅水河10座大型梯級水電站中,大化水電站和百龍灘水電站就在本縣境內,分別距縣城23公里和15公里。
地下礦藏,已探明的有煤、錳、鐵、鈾、銅、金、水晶、滑石、冰洲石、大理石、高嶺土等。勉圩、大球等地煤礦,藏量豐富,發熱量在4—5千大卡/克。喬利、林圩、周鹿、片聯等鄉,錳礦遍布。樂平鐵礦,含鐵量達50-60%以上,礦中還含有鋁和黃、紅色染料。古零的鈾礦,國家在勘探之中。水泥資源豐富。
本縣地處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在213攝氏度,極端最高溫度38.9攝氏度,最低溫度一0.7攝氏度,平均無霜期343天,年平均降雨量1667.l毫米,最高2063毫米,最少1245.8毫米,對農林牧業生產十分有利,1985年全縣耕地40.6萬畝,盛產稻穀、玉米、甘蔗、花生、黃豆、木薯等,土特產還有牛、羊、旱藕粉、桐油、竹筍、木耳、蛤蚣、果子狸、金銀花等。金銀花、木薯乾片遠銷區內外。本縣是自治區山羊出口縣之一,所產山羊,肉味美,歷來遠銷海內外。
現已開發的世界名洞金倫洞,穿越幾座大石山腹,全長約7.2公里,洞中各種自然景物,奇異獨特。 1987年4月,中國和英國兩國聯合的洞穴考察隊來金倫洞考察後,稱之為世界十大奇洞之一。次年,加拿大、法國、義大利、挪威、澳大利亞、美國等6國水文洞穴地質學家也前來參觀考察。日本國富士映像株式會社和廣西電影製片廠也到金倫洞取景拍攝電影。金倫洞已成為洞穴考察、旅遊、拍攝電影、電視片的勝地。

❼ 馬鞍山市馬山硫鐵(鐵)礦()

馬山硫鐵(鐵)礦位於馬鞍山市東南約15公里,向山鎮南約4.5公里,距國內著名的向山硫鐵礦、凹山鐵礦僅5公里,是一個大型硫鐵礦床和中型鐵礦床。目前該礦床已作為向山硫鐵礦的接替礦山,於1989年開始了基建。礦區有公路通入向山鎮,向山鎮有公路、運礦鐵路通往馬鞍山市,交通方便。

礦區地處寧蕪向斜中段南東翼,其林山-尖山斷裂南端。礦區內僅見上侏羅統大王山噴發旋迴的火山岩,岩石主要為粗面岩、粗安岩、粗安質角礫熔岩、安山質凝灰岩等,構成長軸方向約北東30°的「尖山火山穹窿」;岩漿岩主要有大王山旋迴的次火山岩閃長玢岩,侵入於「尖山火山穹窿」的頂部附近,其中發育有「尖山隱爆角礫岩簡」。硫鐵礦體主要賦存在閃長玢岩與火山岩接觸帶外帶的粗安岩中,少部分賦存於內帶閃長玢岩之中。礦體呈似層狀、凸鏡狀,總體走向北東25°—30°,傾向北西,傾角0°—20°,局部達30°;全區共有25個礦體,其中Ⅰ、Ⅱ號為主礦體,沿走向長度分別為1390米、723米,平均寬度為357米、287米,平均厚度為41.36米、43.21米,賦存於負218.59米—7.13米標高之間。鐵礦體主要賦存於尖山隱爆角礫岩筒中,主礦體呈不規則的板狀,走向北東30°,傾向北西,傾角65°—70°,沿走向長1040米,最大厚度90米,沿傾向延伸約500米,賦存於負500米至0米標高之間。組成礦石的主要礦物為黃鐵礦,次為磁鐵礦、赤鐵礦、鏡鐵礦,主要脈石礦物為長石、石英、絹雲母、高嶺石、綠泥石等,平均含硫13.4%。鐵礦石主要礦石礦物為磁鐵礦,次為赤鐵礦、鏡鐵礦、黃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斜長石,次為正長石、石英、碳酸鹽、高嶺石、絹雲母等,平均含鐵29.49%。目前認為硫鐵礦屬「火山-次火山岩漿期後中溫熱液型」,鐵礦屬「次火山岩漿期後氣成高溫熱液型」。

硫鐵礦石經選礦,精礦品位可達40.87%,回收率達96.7%;鐵礦石經選礦精礦品位為57.46%,回收率為72.64%。可綜合回收硫、磷。

該礦床淺部適於露采,深部可以坑采,無顯著不利條件。向山硫鐵礦於1979年開始了露采基建,第一期開采2—10線西段負96米標高以上的硫鐵礦,設計年產礦石量80萬噸,摺合標礦24萬噸,開采年限15年;第二期開采負200米標高以上的礦石,規模未定。目前基建尚未完成。

新中國成立前,地質學家丁格蘭、謝家榮等進行鐵礦調查的工作區包括馬山,但均未對馬山礦區做過專門闡述。

以找硫鐵礦為目的的地質工作始於1952年12月,勘查最終成果報告提交於1984年9月,歷時33年,經歷了一個反復實踐,反復認識,不斷深化提高的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1952年12月—1957年9月,為普查階段

這一個階段以地表硫鐵礦化粗安岩為線索,綜合運用地質測量、物探、鑽探等手段,力求尋找具有工業價值的硫鐵礦礦床,工作區范圍逐漸加大,對礦床特徵取得了初步認識,但未實現認識上和找礦成果的重大突破。

1952年12月—1953年1月,馬鞍山礦務局於馬山黃鐵礦化粗安岩露頭處施工了一個鑽孔,深度99.79米,該孔0—12米含硫約12%,從此拉開了馬山硫鐵礦普查的序幕。

1953年,中央化工局地質處李樹時等測制了1∶5000地質草圖,動用了少量地表剝土工程。化工局資源勘測大隊測繪了南山—馬山一帶1∶5000地形圖27平方公里,地質部物探隊在馬山3.5平方公里范圍內進行了自電和磁法普查,發現5個負電中心和一個磁異常中心,編制有簡測及詳測平面圖,但無文字說明。

1954年1月,中央化工局組織人員編制了鑽探設計,驗證自電異常,至同年5月,施工12個鑽孔,2400米鑽探工作量,部分鑽孔見到貧硫鐵礦,因缺乏地表資料,無法對比礦層而停止工作。

1954年7—9月,化工部地質礦山管理局三四二隊在區內馬山、土地山、尖山等礦化露頭較好的0.22平方公里范圍內進行了地表工作,使用剝土工作量1107立方米,由張雲騰編制了《安徽省當塗縣馬山礦區地表調查總結》。同年10月,在當時認為礦體可能較好的部位施工一個鑽孔,孔深240.48米,但見礦情況不佳,故於1955年1月仍由張雲騰綜合整理以往資料,編制了《安徽省當塗縣馬山礦區地質調查補充報告》,計算硫鐵礦礦石儲量73萬噸。由於工作區范圍過小,無法了解礦區全貌。

1955年7月—1956年5月,三四二隊在以馬山為中心的25平方公里范圍內進行了1∶1萬的地質詳查,由張順才執筆編寫了《安徽省當塗縣馬山礦區地質詳查報告》(未復制);重工業部地質物探八分隊在本區進行了電法、磁法詳查,由胡肅之主筆編制了《向山礦區附近物探工作結果報告》。在此基礎上,1956年8月—1957年9月,三四二隊又在馬山礦區填制了1.5平方公里1∶2000地質圖,施工淺鑽67孔,工作量1465.43米,由張順才主筆編制了《馬山黃鐵礦床地質調查總結報告書》,計算硫鐵礦貧礦儲量443萬噸、貧磁鐵礦石儲量669萬噸,當時三四二隊隊長為楊永瑾、隊技術負責人為楊源昆。

2.1957年10月—1959年12月,為初步勘探階段

這一階段通過綜合研究,已認識到硫鐵礦礦體受接觸帶及火山岩岩性控制,認識上的長足進展導致了勘查成果的突破,礦區面積比原來擴大兩倍多,礦石儲量增長為原來的37倍。但過於樂觀地把礦床勘探類型定為Ⅰ—Ⅱ類,以100×100米網距求較高級別儲量,以200×100米的網距求低級別的儲量,因而控制不了礦體內部的變化,不能作為開采設計的依據。

勘探施工自1958年5月開始至1959年12月完工,使用鑽探工作量1.9萬米,1∶2000地質填圖3.1平方公里、淺井163.90米、槽探2812.73立方米,於1959年12月提交了《安徽省馬鞍山市馬山硫鐵礦、鐵礦床地質勘探最終報告書》,提交硫鐵礦礦石儲量1.62億噸、鐵礦石儲量3394.7萬噸。當時,三四二隊隊長是楊永相,技術負責人為鮑學文,報告編寫者為張順才、陳樹林。該報告經省儲委1963年復審,認為只相當於初步勘探,批准硫鐵礦石儲量1.62億噸、鐵礦石儲量1781.0萬噸。

1959年以後,馬山礦區的地質工作停頓了15年。

3.1975—1984年,為對口勘探階段

70年代中期,由於馬鋼發展急需後備資源基地,原來勘探馬山的三四二隊這時已並入三二二隊,該隊的全部力量都投入了鐵礦普查勘探;而向山硫鐵礦急需馬山作為接替礦山,在這種情況下,化學工業部地質勘探公司安徽省地質勘探大隊(後簡稱為化工部安徽省地質大隊)承擔了馬山硫鐵礦勘探任務,三二二隊承擔了馬山地區鐵礦勘探任務。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為設計和生產服務,設計部門、生產部門和勘探部門三結合確定工作要求,處理勘查中的重大問題。兩個隊的工作情況分述如下:

1975年4月—1980年5月,化工部安徽省地質大隊對馬山礦區4—13線進行了詳細補充勘探,施工鑽孔92個、工作量2.78萬米,並完成1∶2000地質圖修測3.2平方公里,選礦試樣5個。於1981年提交了《安徽省馬鞍山市馬山硫鐵礦中段詳細勘探地質報告》,提交硫鐵礦礦石儲量8950.80萬噸,平均含硫13.40%。這次工作將礦床勘探類型定為第Ⅲ類,採用50×50米的網距求高級儲量,以100—200×100—200米網距求低級儲量,礦床成因類型定為「火山噴發-熱液充填交代型」。這段時期,該地質大隊隊長是王景森,大隊技術負責人鄧定和,礦區技術負責人張永良,報告編寫人為張永良、李桂蘭、胡秀瓊、朱永祿、張祖華等。該報告經「三結合」審查後,認為主礦體部分地段工程式控制製程度不夠,故於1982—1984年,化工部安徽省地質大隊又對礦區10—13線施工了67個鑽孔,計1.31萬米工作量,主要控制Ⅰ、Ⅱ號主礦體負200米標高以上部分和首采地段,於1984年9月提交了《安徽省馬鞍山市硫鐵礦馬山礦段詳細勘探地質報告》。提交硫鐵礦礦石儲量1.06億噸,平均含硫13.91%。這段時間,化工部安徽省地質大隊的隊長是劉明通,副總工程師為朱熊斌,報告編寫人為朱熊斌、鄭承良、張祖華。該報告於1985年8月24日經安徽省儲委批准,批准負200米以上的硫鐵礦礦石儲量7609.8萬噸,報告可作為礦山建設的依據。該報告獲化工部安徽省化工局1985年科技成果四等獎、地質找礦二等獎。

1975年3月—1977年10月,省地質局三二二隊對馬山礦區的鐵礦進行了勘探,施工69個鑽孔,投入鑽探工作量3.03萬米,完成1∶2000地質圖修測2.66平方公里,采選礦樣試樣2個,於1980年12月提交鐵礦石儲量4092.29萬噸,平均含鐵29.49%。該報告於1984年11月16日經省地礦局批准,批准鐵礦石儲量4092萬噸,並獲地礦部找礦四等獎。當時,三二二隊隊長為楊永相,隊技術負責人為孫化東,分隊長為沈迪彥,分隊技術負責人為易武齊,報告編寫人為易武齊、張希聖、方雲波、任啟鵬、海賢智等。

馬山礦區歷年來勘查硫鐵礦的鑽探工作量和投資情況如下:

1954—1959年鑽探2.82萬米,投資105萬元(三四二隊);

1975—1984年鑽探4.08萬米,投資772萬元(化工隊);

合計:鑽探6.90萬米,投資877萬元。

使用於鐵礦的工作量和投資情況為:

1975—1977年鑽探3.03萬米,投資106萬元(三二二隊)

硫鐵礦勘查單位成本:普查—初勘0.006元/噸,普查—詳勘成本0.115元/噸,鐵礦石勘查單位成本0.026元/噸。

在上述單位成本計算中,礦石儲量均為已經批準的儲量數。

綜上所述,馬山硫鐵礦、鐵礦床從開始進行地質工作到最終成果報告的提交,歷時33年,是幾代地質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它凝聚了廣大地質人員的智慧和才華,充分體現了他們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同時也說明,地質事業是一項艱苦而光榮的事業,是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開路先鋒。

❽ 根據風水學,墳前正朝筆架山,左有馬山,右有馬鞍好不好啊

既然你能確定前面是筆架山左邊是馬山右邊是馬鞍山那水平已經是很高的了那為什麼還斷不出好與不好呢這這也真夠讓人納的了

❾ 馬鞍山屬於哪個省

馬鞍山屬於安徽省。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部,地處北緯31°46′42″~31°17′26 ″與東經118°21′38″~118°52′44″之間;東臨石臼湖與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市接壤;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

全市總面積1686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縱距54.4公里,東西最大橫距46公里。

截至2017年底,馬鞍山市下轄3個市轄區:花山區、博望區、雨山區,3個縣:當塗縣、含山縣、和縣。市政府駐地太白大道2008號。

(9)馬鞍山馬山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馬鞍山的地名相傳楚漢戰爭時,西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

自然資源:

馬鞍山礦區地處長江下游寧蕪——羅河成礦帶,是中國七大鐵礦區之一。主要礦產資源有鐵礦、硫鐵礦、金礦、石膏、石灰土、鉀長石、五氧化二礬、明礬石、高嶺土和雲母等。

其中鐵礦是馬鞍山的主要礦產資源,礦區主要分布在南山、姑山、黃梅山等地,硫鐵礦集中分布在市郊的向山、馬山地區,總儲量約19937.7噸。

馬鞍山野生動物資源主要分為飛禽類、水生動物和有害動物3大類。 飛禽類有啄木鳥、白頭翁、丹頂鶴、老鴇、喜鵲、畫眉、大杜鵑、雀類、家燕類等。鴨科和鷺科 的湖中水禽,有黃嘴白鷺、水田雞、白鸛等。

水生動物共有70餘種,主要有中華鱘、揚子 鱷、白鰭豚、江豚,胭脂魚、長吻魚、鰣、青、草、鰱、鱅、鰻、鱖、鱭、鯉、鯽、鯿等魚類,以及蟹、 鱉、蝦、蚌等節肢類甲殼動物。

❿ 想知道: 中國 馬山石林 在哪

馬山位於青島市即墨城西約7公里,由4個相連的山包組成,形如馬鞍,故又稱「馬鞍山」,最高峰海拔211米。山上盛產安山玢岩,多為灰綠、灰褐色,為約1億年前岩漿湧出地表冷凝而成。

山之西南部呈現四方柱狀節理,株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馬山石林」。

柱狀節理石林多發育於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稜柱狀,而馬山石林發育於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在地質學中較為罕見。

馬山除了4個相連的山包外,還另有一個小山丘,當地人習稱「小土山」,在馬山國家地質公園建立之前,這座小山丘是當地人建房石料的來源,所產石料質地優良,當地人稱為「馬山石」,如今的「馬山石林」景觀,便是這個小山丘的截面。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馬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