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要點有哪些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
第一,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實行減稅政策,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在適當增加必要的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的同時,主要用於彌補降稅帶來的財政減收,保障政府應該承擔的支出責任。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降低融資成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優化信貸結構,完善匯率形成機制。
第二,產業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製造強國建設、加快服務業發展、提高基礎設施網路化水平等,推動形成新的增長點。要堅持創新驅動,注重激活存量,著力補齊短板,加快綠色發展,發展實體經濟。
第三,微觀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要做好為企業服務工作,在制度上、政策上營造寬松的市場經營和投資環境,鼓勵和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創新發展,保護各種所有制企業產權和合法利益,提高企業投資信心,改善企業市場預期。要營造商品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市場環境,破除市場壁壘和地方保護。要提高有效供給能力,通過創造新供給、提高供給質量,擴大消費需求。
第四,改革政策要實,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要完善落實機制,把握好改革試點,加強統籌協調,調動地方積極性,允許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發揮基層首創精神。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抓好改革舉措落地工作,使改革不斷見到實效,使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第
五,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線。要更好發揮社會保障的社會穩定器作用,把重點放在兜底上,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
② 旅遊供給側改革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了嗎
面對蓬勃興旺的新需求,旅遊供給側也開始全面改革。2500多個旅遊回集散中心答、3000多條旅遊風景道路,以及正在各個景區不斷推進的「廁所革命」,都在提升整個國家的公共服務水平。
ofo最新的騎行大數據顯示:假期期間,人們通過這種黃色的共享單車,已經減少碳排放7.8萬噸。而且假期期間,人們的使用頻率也比平時上升了15.4%。悠閑的假期中,選擇共享單車出行。這種方式不僅更加環保,或許也是回歸「慢」生活、返璞歸真的一種體現。
③ 如何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
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疊加,以往過度強調需求側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理論體系和改革路徑已難以實現適應當前國情,一方面長期以來的「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策略帶來了產能嚴重過剩,環境污染嚴重、經濟結構失衡等不良反應,另一方面,對於需求側的過度強調與干預,造成了民眾「剛需」難以被滿足的社會問題,同時對經濟調整與提振的效果也並未達到預期。
因此,這次中央財經工作會議適時對改革發展的思路和著眼點進行調整,不單單體現了決策層對於破除經濟問題積弊的決心和思路,同時也是決策層將「以人為本」理念充分融入社會經濟文化改革中的又一次體現。
「供給經濟學派」在世界上誕生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了,在相關的論述與思考比較多,而當前中國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在於:供給經濟學派如何與當前中國國情相結合,如何穩步推進供給側改革的落地。對此我有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完善創新創業體系。創新創業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不但有助於提升供給側參與主體「質與量」,同時還對供給側模式的完善和豐富有積極意義。一方面,雙創中涌現出一波又一波活躍的市場主體,讓供給側參與主體的數量得到了不斷的提升。另一方面,創新創業催生出的新技術新思路,也在不斷幫助供給的改善和質量的提升。此外,創新創業所帶動的商業模式迭代,也為供給側改革不斷提供借鑒和參考:以打車軟體為例,在通過效率提升改善了供給,同時還挖掘了市場中新的需求。
第二,給予公共服務業發展一定的政策空間。一直以來,社會對於公共服務領域供給側改革呼聲最為強烈,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務在供給總量和供給分布上所存在的問題也由來已久。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破題的關鍵,在於要給予公共服務業發展一定的政策空間,堅持凡社會能辦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力量承擔,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務的合力,在政府相關部門監管的前提下,鼓勵更多市場主體進入供給側,釋放改革紅利,進而促進社會整體公共服務水平的改善,讓多樣化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從而擴大公共服務的受益范圍。
第三,各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協同。在我看來,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改善各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讓各要素得到更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從而實現社會生產總體成本的降低和總體效率的提升。由於生產要素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資本、人才、技術等,這就需要通過不斷深化金融、教育、科研等領域的改革,促進要素向朝陽行業有效集聚,進而通過多領域改革的協同,讓供給側改革落到實處。
總的來說,從「三駕馬車」到「供給側改革」的轉變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而更好的推進供給側改革則需要:積極發揮創新創業體系在新動力的核心作用尋找「增量」;逐步給予公共服務業發展一定的政策空間優化「存量」;不斷深化促進各領域改革謀求「協同」,在「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不斷踐行,實現社會總供需的良性互動,通過多層次多渠道提高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從而推動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共同富裕。
④ 如何進行供給側改革(高一經濟生活)
第一,完善創新創業體系。創新創業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不但有助於提升供給側參與主體「質與量」,同時還對供給側模式的完善和豐富有積極意義。一方面,雙創中涌現出一波又一波活躍的市場主體,讓供給側參與主體的數量得到了不斷的提升。另一方面,創新創業催生出的新技術新思路,也在不斷幫助供給的改善和質量的提升。此外,創新創業所帶動的商業模式迭代,也為供給側改革不斷提供借鑒和參考:以打車軟體為例,在通過效率提升改善了供給,同時還挖掘了市場中新的需求。第二,給予公共服務業發展一定的政策空間。一直以來,社會對於公共服務領域供給側改革呼聲最為強烈,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務在供給總量和供給分布上所存在的問題也由來已久。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破題的關鍵,在於要給予公共服務業發展一定的政策空間,堅持凡社會能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力量承擔,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務的合力,在政府相關部門監管的前提下,鼓勵市場主體進入供給側,釋放改革紅利,進而促進社會整體公共服務水平的改善,讓多樣化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從而擴大公共服務的受益范圍。第三,各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協同。在我看來,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改善各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讓各要素得到更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從而實現社會生產總體成本的降低和總體效率的提升。由於生產要素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資本、人才、技術等,這就需要通過不斷深化金融、教育、科研等領域的改革,促進要素向朝陽行業有效集聚,進而通過多領域改革的協同,讓供給側改革落到實處。總的來說,從「三駕馬車」到「供給側改革」的轉變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而更好的推進供給側改革則需要:積極發揮創新創業體系在新動力的核心作用尋找「增量」;逐步給予公共服務業發展一定的政策空間優化「存量」;不斷深化促進各領域改革謀求「協同」,在「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不斷踐行,實現社會總供需的良性互動,通過多層次多渠道提高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從而推動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共同富裕。
⑤ 旅遊供給側改革會提升公共服務的水平嗎
據報道,國家旅遊局最新發布的數字顯示:今年雙節長假前7天,全國已累計接待國內遊客6.63億人次,面對蓬勃興旺的新需求,旅遊供給側也開始全面改革,2500多個旅遊集散中心、以及正在各個景區不斷推進的「廁所革命」,都在提升整個國家的公共服務水平。
專家表示,從「產品時代」走向「服務時代」,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服務」,將走出一條旅遊供給側改革的新路徑,開創促進旅遊新消費的新格局,創新服務模式,改善服務質量,是旅遊供給側改革的題中之義。
⑥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革涉及哪些領域
看似天花亂墜,實際上是純粹的早期資本主義經濟理論。其核心只有一點,那就是對生產資源包括勞動力分配的改革。也可以說是對生產資料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革。
⑦ 什麼是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
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意味著從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出發,創新供給模式和供給機制,推進結構調整,提高供給質量,有效滿足社會需求。
報告《城域開放眾創空間:創新2.0時代智慧城市建設新路徑》提出,開展基於創新2.0的開放眾創和智慧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政府2.0的服務轉型,推進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報告還以共享單車、導航軟體應用等案例為加快政府2.0轉型,推進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建設智慧社會進行了論述。
政府2.0通過開放數據推動各方參與眾創可以更好解決社會治理難題。比如高德、網路等商業導航移動應用,通過互聯網企業的創新應用開發和眾多司機智能手機導航應用,在整個城市空間創新了基於實時交通流量數據的交通社會化參與調控模式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又如讓綠色出行回歸城市的共享單車。共享單車正是依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通過企業、社會、政府共同參與眾創共治解決城市難題,不僅是一個商業創新、更是一個社會創新,也是「五位一體」智慧城管服務轉型的生動詮釋,更是創新2.0時代群眾路線的新探索,新網路、新數據環境下依託城域開放眾創空間構建智慧社會解決城市治理難題的一個典型樣本。
共享單車的出現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由於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的缺陷、配套公共服務、相關制度與管理的缺失等原因,導致共享單車亂停亂放、人流密集地塞滿了共享單車等問題。這不是共享單車的錯,也不僅是企業的責任,更需要面向創新2.0的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特別是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側改革。
我們需要思考,城市精細化管理、制度供給和公共服務是否還存在不足與錯位,城市是為車而建還是為人而生,交通疏堵關鍵在「堵」與「限」還是在服務與管理,城市是否是人本尺度和以人為本,為人行、騎行和社會交往提供了足夠空間,政府是否在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建中發揮了應有作用?我們如何基於創新2.0推進開放眾創、社會共治,讓城市出行與交往空間更加美好?
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需要政府2.0的服務轉型。眾創發展中的問題需要在眾創發展中去持續解決,在創新2.0時代技術、社會以及管理與制度的互動中去解決,通過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眾創和共治去解決,如同共享單車這樣的眾創所已經解決的問題一樣。在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建過程中,公共服務與制度供給的完善、社會治理的精進、智慧社會的建設也絕非一日之功。推動以社會為舞台的開放眾創,需要構建面向創新2.0的「政用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政府在其間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實現面向創新2.0的政府2.0服務轉型。創新2.0時代的人民政府一定是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建者、創新生態賦能者、智慧社會培育者。
⑧ 如何教育供給側改革,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教育供給側改革本身就是降低准入門檻,以開放的姿態引入各方資源投入辦學,對於老師們有什麼影響呢?
盡管保障和發展義務教育是政府的責任,但是由政府提供義務教育經費,並不意味著必須由政府直接來辦學校。換句話說,政府主導的義務教育也可以由多種方式來實現。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學生和家長的需求是多樣化的,而主動對社會開放,允許不同類型的教育機構存在,也有利於形成良性競爭機制 。 如近年來,民辦教育有了較大發展,但仍有一些不盡合理的機制束縛著民辦教育的發展。
一是對現有民辦學校的限制,比如像公辦學校一樣對民辦學校的生源進行劃片,這對民辦學校而言,顯然是不合適的;二是對成立民辦教育機構的限制 , 與發起設立公司相比,社會資本發起設立一家民辦教育機構的難度還比較高 , 尤其是在用地等方面。
可以通過推行學券,促進公辦學校之間展開競爭。
學券制度的要害是學校撥款機制的改變。政府可以給每位適齡兒童頒發學券 , 學校憑借最終的入學人數 ——也就是學券的多少來向政府申請辦學經費。在這種制度下,各個學校就更有動力提高教學水平,獲得更多學生的認同。如果學生對學校不滿意,可以轉入其他學校。在這種機制下,學生有了選擇權,學校失去了壟斷地位。更為重要的是,學校之間對學券的競爭,會在整體上推動教育水平的提升。
此外,可以通過教育集團化推進基礎教育資源均等化。
在現有的體系中,優秀的教育機構很難跨區域提供服務——既無法跨區域招收學生,也很難跨區域開設分支機構。假如現在基礎教育領域可以像教育培訓機構那樣,通過「連鎖經營 」實現跨地域經營,那麼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盡管目前很多城市已經在推進教育集團化,但並不普遍。需要指出的是,集團化不是很多人說的優質教育資源的稀釋,而是通過優質校管理水平的提升,讓更多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 。
人民對市場經濟的滿意,來自於市場競爭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自由,相信教育供給側改革也將給受教育者更多、更好的選擇。如果能深入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相信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程度會有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