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外如何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世界各國由於傳統、國情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與模式,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
(1)政府主導模式。
這種模式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均設有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有垂直領導關系和非垂直領導關系,各級政府文化部門文藝團體進行有限的資助並提供比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此種模式以法國和日本為典型代表。
(2)民間主導模式。
政府沒有正規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門,主要以政策法規營造良好文化生態,鼓勵各類文化團體或機構自我生存。政府財政對文化的投入主要通過各類准行政機構進行分配,這種機構通常被稱為「國家藝術理事會」。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機構是開展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中堅力量,此種模式以加拿大、美國、瑞士為典型代表。
(3)政府與民眾組織的分權化(Decentralization)模式。
政府以「一臂之距」 (Arm』slength)與民眾組織合作,將文化資源進行分配,並共同管理文化事項,提供文化服務,此種模式以英國、澳大利亞為典型代表。「一臂之距」這一概念用到公共文化政策上多是指政府對公共文化撥款的間接管理模式,它要求政府對公共文化採取一種分權化的管理體制,「一臂之距」原則的基本要義便是從集中管理到分權管理。
《芬蘭文化政策》指出,「一臂之距」原則具有「垂直」和「水平」的兩種分權向度。所謂「垂直分權」涉及中央政府與其所屬行政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的縱向分權關系:即一方面,中央政府將文化政策制定和實施的主要權力以及部分文化撥款的責任交給其所屬的文化相關部門;另一方面,它還要求各級地方政府行使相應的權力或承擔相關的責任。譬如,英國中央政府90年代對文化領域的年平均預算為l0億英鎊,而同期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這四個大行政區對文化的年資助額超過了10億英鎊。在芬蘭2000年的公共預算中,中央政府對廣義文化產業的財政支持占支出總額的58.6%,地方政府文化財政支出佔41.4%。而從對狹義藝術生產的資助來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佔一半。
「水平分權」是指各級政府與文化方面的非政府公共組織的橫向分權關系。這類組織是介乎政府與具體文化單位之間的一級中介機構。它有兩個基本特性:其一,這類組織通常接受政府委託,為政府提供文化政策咨詢,甚至向政府提供文化政策設計,並策劃具體的文化政策實施方案。同時,它還負責把政府的部分文化撥款落實到具體文化單位。就此而言,它是代理政府具體管理文化的准政府組織。其二,這類組織往往由藝術方面和文化產業方面的中立專家組成,它雖然接受政府委託,但卻獨立履行其職能,從而盡可能使文化發展保持自身連續性,避免過多受到政府行政干預,這些非政府組織之間通常不具有隸屬關系。
英國是最早實行「一臂之距」文化政策的國家,隨後「一臂間距」原則得到了發達國家的廣泛接受。「國際藝術理事會和文化機構聯盟」的文件指出:「目前在世界各地,無論窮國還是富國,也不論英語國家還是非英語國家,都普遍建立了對文化藝術進行資助的准政府國家機構。」在發達國家的文化政策中,加拿大、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芬蘭、瑞典、瑞士等國明確聲稱採用這一原則。
3西方公共文化治理機制
隨著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的開展,美國、澳大利亞以及歐洲各國的公共文化國家治理也開始引入新的治理機制,將市場經濟的機制如委託——代理關系、公私合作關系和公共股份公司等方式廣泛引入公共部門,嘗試性地構建起一系列公共文化治理機制。
(1)公共文化基金會制
文化基金會制是由非政府組織與國家合作,通過政府對項目進行資助或企業、私人的捐助而設立的非營利性文化管理機制。文化基金會通常比政府更能滿足公眾差異化文化需求,並且能夠對政府的文化職能進行補充。它通過對文化政策施加影響,在政府與社會之間建立起一條良性互動的渠道。政府通過文化基金會組織,以協議的方式對公共文化部門提供基金,並以稅收政策引導社會捐助公共文化部門,以此來促進公共文化事業建設。公共文化基金會制是目前西方
國家公共文化部門普遍確立的一項制度,幾乎所有的公共文化部門都會設立自己的基金會組織。
(2)公共文化託管制
託管制是一項傳統的商業信用制度,由委託人將財產權轉移於受託人,受託人依信託目的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信託財產的制度。公共文化託管制是由委託人將財產委託於公共文化託管機構,由其代為經營和管理。公共文化託管制有利於公共文化經營管理的專業化,豐富國家公共文化的內容。英國議會以託管制建立的大英博物館,是早期以私人託管方式籌建的一座國家博物館,它通過政府的財政撥款來實施國家的公共文化政策。
(3)公共文化招投標制
公共文化招投標制是一項由招標人公開進行的公共文化項目招標形式,中標人對發包者支付承包金,並按照合同規定自主經營這一公共文化項目。這一方式保留了公共文化部門對公共文化項目的所有權和非盈利性,實現了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引入競爭機制,提高了公共文化項目的運營效率。歐洲不少地方政府的公共文化機構都採用招投標制方式,保留文化機構設施所有權和對承包者的監督權,至於日常經營、人員僱傭則一切由承包者負責。
(4)公共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制
公共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制是根據股份有限公司制而形成的公共文化管理制度,它將公共文化公司的資本分成等額股份,國家等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度承擔債務責任,公司也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將現代公司制度運用於公共文化領域再次實現了所有權同經營權相分離,同市場化競爭相適應,有利於公共文化部門的體制改革。瑞典、紐西蘭等國家的國有公共文化企業紛紛推行公共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制,一些文化部門還創立了其分支部門的有限公司。
② 美術館公共教育及公共文化服務有怎樣的了解
基層公共文化復服務,是指區制級文化部門依託區、街道、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向公眾提供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和公益性文化產品、文化活動及相關文化服務。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包括:地方財政投資興辦的用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區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等設施,街道級文化服務中心設施(文化體育中心、社區文化中心、綜合文化站、文化廣場),社區文化活動室設施和文化廣場;公益性文化產品包括文藝作品、藏書藏品、出版物、影視廣播節目等;公益性文化活動包括文藝演出、圖書閱覽、群眾文化活動、陳列展覽、文化藝術教育、影視廣播節目播放等。
③ 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 急需!!!!!!!!!!!!!!!!!!!
在冷戰時代結束之後,美國作為一個文化產業大國的地位冉冉升起,人們驚呼——難道世界文化已經「美國化」了嗎?這究竟是一種文化「全球化」,還是一種「文化帝國主義」?如果是文化「全球化」,那是否就是一種「美國製造」的全球化?如果是「文化帝國主義」,那麼,美國文化究竟能否代表一種文化「普世主義」?進而帶來的思考是,為什麼美國這個只有幾百年文化史的國家可以利用全球的文化資本,而中國這個千年的文明古國卻用不上?這裡面的深層原因在哪裡?
從「他者」地位對這種文化同質化的憂慮,恰恰證明了美國文化已佔定了全球文化輸出的高地,文化產業已經取得了全世界的霸權地位。這不僅是由於全球政治格局的深刻變革(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不僅是由於經濟全球化的充分擴張(美國領導著全球經濟浪潮),而且更有其文化自身的意義。尤其是近些年來,美國文化產業的經營總額高達幾千億美元,其中,好萊塢的巨制電影、三大電視網的娛樂節目、時代華納的流行音樂更是侵佔了營業額的大頭。在每年美國商品的出口項目當中,文化產業視聽產品的出口額(緊隨航空業和食品業之後)總是名列前茅,它同時為美國國內提供了1700多萬個就業崗位。就拿紐約市來說,唯一能與華爾街的經濟效益抗衡的恐怕只有文化產業了,每年就約有上百億美元的資金在文化市場中流通。由此可見,在美國文化產業所需的成本中,無論是資本的投入和產出,還是技術信息抑或人力資源,都在全世界獨居榜首。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美國文化產業何以雄霸全球呢?從各自的領域出發,經濟學家、政治學者和文化學者或許都會提出自己的答案。但他們都不會否認,這種產業霸權地位的取得是由商業、外交、政策、技術和文化等各種因素雜糅在一起而共同成就的。
(一)自由經濟與跨國資本互動
文化產業,首先就是一種產業化的商業形式,它必然受到整個美國經濟的統領和牽制。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尤其是柯林頓政府上台後,美國特別倡導一種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這就為文化產業的擴張提供了經濟基礎和政策支持。或許可以這樣說,自由主義經濟就是支撐美國文化產業的構架。與此同時,文化產業所產出的是一種文化,因而,「資本主義,從消費文化的視角看,就不僅僅是個經濟系統,而且是一種幾乎使每種事物都服從於消費的文化」。[①] 可見,文化產業所遵循的是一種「文化經濟學」原則。
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在美國執政者看來,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一種大勢所趨,而美國更應該在其中成為領銜者。歐美執政的新保守主義政黨、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人們,都竭力為這種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搖旗吶喊。跨國公司的經營者、發達資本主義的政治領袖,他們異口同聲地為這種資本的全球贏利而喝彩。他們都認定,經濟全球化會促進整個人類的福利的巨大發展,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會從中收益,它不僅會實現經濟上的「雙贏」,而且還會帶來政治和文化上的「互惠」。在這些倡導者的聲音背後,自由主義的經濟模式是主導性的。在2000年召開的達沃斯國際會議上,美國總統柯林頓堅定地認為,全球化對每一個參與夥伴都是福音,全球化打破了國家間的壁壘,使經濟運作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他的論據是,過去幾十年中,只有推崇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國家才真正獲得了成功,才能踏上富裕之路,「開發市場」和「自由貿易」是促使全球繁榮的最好方式。[②] 這是對美國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最佳表達,它暗含的意義是:要想全球化就要經濟自由化,經濟自由就要順應市場規則來行事,而美國則自然能以其強勢經濟而在所謂的「自由競爭」中占據主導。
就在同一會議上,形成尖銳對峙的是,印度尼西亞總統卻激進地表示「發展中國家正面臨著全球化的陷阱」。會議的東道國瑞士聯邦主席奧吉也清醒地旁觀道,許多人對經濟全球化抵觸,是因為它造成了貧富差距的越來越大。這些批評全球化的人士認為,全球化進程帶來的好處過多地流向了發達國家,而且制定的游戲規則的是那些富裕國家。本來全球化應該是世界大同,但現實卻是金融市場對一個個經濟體的蹂躪,外國競爭對手擠垮本國企業,以及發達國家所做的決定把一個個社會搞得翻天地覆。這些異議的聲音,主要來自那些人口佔多數、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他們迥異的立場與歐美諸國形成爭吵之勢。他們的論證邏輯就是:全球化,究其實質是一種美國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就是美國的經濟侵略。
文化問題也如出一轍,但卻有其特殊的地方。有趣的是,對美國文化全球化意見頗大的,反倒不是那些第三世界國家,而是那些歐洲盟友和美洲鄰居,它們倒具有更高的文化自覺。1998年6月,在加拿大的渥太華召開了一次由19個國家聯合參加的會議,會議的參與者既包括英國這樣的歐洲文化大國,又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這些近鄰國家,議題就是討論美國文化入侵的問題。從策略上來說,該次會議的主要探討了——如何減少由降低貿易壁壘而帶來的外國文化入侵。在此次會議不久之前的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也曾召開了一次主題相近的會議,該次會議迫切希望在「多邊貿易協議」中增加關於文化產品的特殊條款,甚至將文化產品從這一全球貿易協議中刪除掉。這就形成了美國一家與其他國家相互對峙的觀點,在美國的眼光看來,對文化這種特殊的資源需要設置壁壘嗎?答案是否定的。但實質上,如今的文化資源在早已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經濟資本,在處於下風的諸國看來,至少對文化產業實施貿易限制是必需的。好像惟獨在文化問題上,山姆大叔失去它所有的經濟聯盟和政治盟友,而幾乎成為孤家寡人。這又是為什麼呢?顯而易見。美國要求將自由經濟的策略在文化產業領域照常適用,認為自由貿易是民族國家間協同的最基本原則,文化當然不能逃離在外。而在反對國家名單中,既有那些支持經濟自由的「高生產—高消費」國家,例如法國首倡著名的「文化例外」原則,從而試圖將文化排除在貿易自由之外;又有那些對自由貿易持保留態度的低消費的國家,它們更多是訴諸於一種政治的呼籲。恰恰是這些文化上的反美呼聲,折射出美國文化產業在全球取得的文化霸權是多麼的強大!
然而,美國文化產業的神話就是美國經濟「自造」的嗎?商業事實恰恰提供了相反的答案,美國文化產業的投資者,無論是好萊塢的電影製片廠還是流行音樂的唱片公司,其實都是以外來跨國資本為主的。這就涉及到美國文化產業的政治經濟學問題。德國著名社會哲學家哈貝馬斯曾在1997年做過一份報告,他認為全球化是「世界經濟制度的結構性轉變」,主要依據於國際貿易、金融市場、跨國公司、高技術產業等層面的不同指標來運行。[③] 依據於此,我們來勘查美國文化產業之所以雄霸全球的主要經濟原由。
首先,在對外貿易方面,美國文化產業依賴於國際貿易的全球互動的趨成,這是美國文化產業最具優勢的方面。
只要一想到經濟全球化,人們自然就會想到商品「賣」的方面。的確,美國文化產業給人最初的印象就是美國文化商品的四處泛濫,好萊塢的大製作電影、FOX的電視新聞、MTV頻道的流行音樂、《時代》雜志封面、ESPN的體育直播、廣告形象和包裝形式、牛仔褲風格......都被打上了「美國製造」的商標。而且,這種文化商品的傳播又跨越了地域時空的限制,在地球衛星的覆蓋之下,可以說五大洲的每個角落美國文化都能達及,難怪根據1994年的報道美國CNN電視網已經在南大西洋上的聖核勒拿島(或許是世界上最後的一個偏僻的角落)上著陸了。但是,由此就得出結論說,這是美國文化產業單向輸出的結果,恐怕還為時過早。因為,國家貿易本身是個雙向的過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貿易的互動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哈貝馬斯說得好,「市場全球化」的第一項指標就是「國際貿易,尤其是工業產品貿易在不同區域市場上的地理擴展和相互影響的加強,促使各國國民經濟日益依賴於世界經濟。同時,貿易的內涵發生變化:新的信息通訊技術的應用使勞務貿易國際化,使遠距離的生產、倉儲和消費成為現實」。同理可見,美國文化產業的全球化首先就是指文化貿易在世界范圍內造成的文化相通與流動,這是一個不平衡的過程,主要是美國以其文化產業優勢向那些文化低勢國家傾銷。與此同時,美國仍是一個較大的文化進口國,比如美國每年要向國外購買20億美元的西班牙歌曲,美國西班牙語電視節目的市場空間也頗為巨大。而且,由於語言和風俗的民族差異,並不是所有的美國文化商品都能在其它國家取得市場成功,這里還有一個本土化過程中文化強化與弱化的問題。但美國文化產業在全球貿易中的確是最大的贏家,它的霸權地位至今在世界上無可匹敵,這種霸權所依賴的首要就是全球化的貿易。在美國文化產業的製造方面,整個文化產業也並非是完全「國產」的,而是特別依賴於「勞務貿易國際化」。近年來,由於美國本土的製作成本日益升高,因此很多文化產業都在本土創作的同時,將錄像製品拷貝之類的工業遷至那些低成本的國家去完成。這就使得美國文化產業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是全球貿易輸出,以供全世界的更多消費大眾去消費;另一方面則是全球文化生產,以使美國文化產業投入再生產。最近的例證是,美國電影業已經開始把生產製作移至本土之外,以降低電影製作的巨大成本,同時利用第二市場試圖通過隨機價格來增加收入,這便是一種全球生產與銷售一體化的商業策略。
其次,在資本支持方面,美國文化產業依賴於金融市場的全球緊密流動,這種依賴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的。
所謂經濟全球化,主要是指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經濟相互關聯、相互促動、相互融通,從而趨成世界化之經濟整體的過程。具體來說,經濟全球化就是經濟活動在全球范圍內的相通與互動,是世界市場和國際分工的全面形成以及資本、商品和人員等自由流動的跨國化。其中,全球化的金融市場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它的全球化的程度最深。美國文化產業便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如若沒有大量資金的投入,整個文化產業的運作便無從談起。哈貝馬斯指出,「市場全球化」的第二項指標就是「金融市場的全球網路化推動了短期投資,加速了資本流動,致使流動性成為增強的資本更容易擺脫各國稅務部門的監控;各國政府本身則遇到國際貿易的壓力,後者能對利率和預算作出反應。」只有在金融全球化時代,美國文化產業才能獲得了更大的資本來源,從而在國際市場上繼續立於不敗之地。事實證明,近些年來美國好萊塢影片的製作成本越來越高,那些更重人文內涵的小製作影片則受到排擠,大製作影片的投資達到了天文級的數字。那麼,這些膨脹的資金必定被製片商轉嫁給市場的資本融合,依靠強有力的金融市場來支撐美國電影產業。只有在這個時期,才能出現象《泰坦尼克》這樣的超億美元的大手筆,當然,面對全球票房的18億美元的總收入,這一投資又是小巫見大巫了。而這種大收益,較之普通商業盈利更為巨大和迅速,這更加劇了投資者對美國文化產業的信心,大投資的持續使得文化產業在美國經濟總產值中的地位居高不下。而且,「國際金融在80年代成為一項有巨大創造性的業務,有許多新的、常是大膽的發明設施和一些新市場的創造。在此工作不僅需要技術設備的良好狀況,需要新型的經驗,還需要非常專業的跨國的亞文化。在這些亞文化中,這些發明可以傳播,被人們接受、獲得成功,直至被購買」[④] 美國文化產業不僅受益於各種發明設施和市場創造(如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對電腦特技的利用),而且依賴於全球亞文化群體的共同支持(好萊塢網羅了世界各地的IT人才),這些都與金融全球化密切相關。
再次,在運作機制方面,美國文化產業依賴於跨國公司的增多及其外來投資的增長,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個方面。
在很大程度上,如今的美國文化產業更多是由跨國公司來運作的,而這些跨國公司的大部分又都不以美國為主體。這似乎是一種悖謬:美國文化產業既然背靠跨國公司從全世界獲利,但最終控股的公司卻掌握在其它國家商人的手中,雖然對國家而言美國仍是最大的收益者。在好萊塢最具實力的電影製片廠之中,哥倫比亞三星(Columbia Tristar)的老闆是日本的sony公司,福克斯(Fox)的老闆則是澳大利亞的新聞集團(New Corporation)。在流行音樂產業部門更是如此,除了美國的WEA公司之外,更多在美國市場上賺取鈔票的是日本的Sony、荷蘭隊Polygram、德國的BMG、英國的Thorn -EMI公司等等。難怪哈貝馬斯認定「市場全球化」的第三項指標就是「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歸因於跨國公司的增多。這類公司在作決策時日益不依賴於所在國,因為它們能夠採用新的撤資辦法(並以此相要挾)。」顯然,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各種生產要素以越來越大的規模、越來越快的頻率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重新配置,各國和各地區越來越被納入到不斷擴大的、日漸統一的世界市場經濟之內。美國文化產業得此風氣之先,它的電影與音樂等產業部門對外來資本的依賴尤甚。在外國某些學者如黑默林看來,「文化同步化的過程與資本主義的擴散,兩者自有關聯。......跨國公司是主要的玩家:『當代文化同步化的主要代理人,主要是大多數來自美國的跨國公司,它們設計了模擬全球的投資計劃與營銷策略。」[⑤] 但他們並沒有看到文化產業中的跨國公司很大部分都是非美國籍的,但這些跨國公司又都是受美國所馴化和支配的。美國文化產業的商業神話,背靠的不僅是國內資金的集中,而且更有賴於外來投資的激活和推進。
此外,在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方面,美國文化產業還依賴於文化人才與高新科技的輸入。這種勞動崗位出口和大眾傳媒的互動,在以下部分中將得到論述,這里恕不贅言。但毋庸置疑的是,美國文化產業霸權的獲得,主要依靠的是對外貿易的全球化、資本支持的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商業運作,經濟因素對文化產業而言是首要的和基礎性的,這是一種全球化的「文化經濟學」。
(二)開放戰略與政治權利運作
雖然,美國文化產業以一種「文化經濟學」為基石,但它同時又相關於一種「文化政治學」。因而,對美國文化產業進行一番「政治文化」的考量亦是重要的,特別是解析美國獨倡的文化戰略更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所謂「政治文化就是指政治對文化的影響和文化對政治的影響。更專業地說,政治文化包括在社會的政治秩序中扮演角色的價值、信仰、觀念和實踐。」[⑥]
眾所周知,絕大部分的國家都設有專門統管文化事業的政府部門,那些政治一統型國家自不待言,即使是按經濟自由軌跡運行的國家如英法也是如此。反而,象美國這樣的政府職能完善的文化產出大國,卻單單沒有所謂的文化部。 「雖然各種(包括國家和亞國家)政府是文化政策形成的基本場所,但私人提倡也可能非常重要,在一些國家(例如美國)可能是最為重要。此外,獨立的組織,即非政府組織藝術家協會等,在政策形成過程中也可能具有影響力。近年來許多國家中經濟活動向私人方面的轉移,表明在文化政策的形成過程中,需要在政府、公司和社區外加入新成員,因為過去純粹以國家為基礎來制定文化政策的方法,已被更廣泛的跨地區和多層次的方法所代替。」[⑦] 更辯證來看,文化的「自律」發展仍需政策法規之類的「他律」來規約,只有在一定引導和限制的基礎上,文化才能獲得更健康的發展。但是,文化問題確實更具有全球性,文化政策的制定在某種程度上還要超出單純國家的限定,尤其在全球化的時代更是這樣。美國則是以一種極端的形式出現的,在政府職能上闋失文化之維,在文化政策上看似「無為而治」。
這在美國看來,自有其一套貫徹到底的邏輯:他們聲明之所以不設文化管理部門,甚至不制定文化政策,就是為了保護言論自由和產業自由。其實,以美國高仰著的眼光,是根本看不到那些邊緣化國家中文化問題之凸顯的,他們還感受不到那種民族文化受傾軋的危機,因此美國自身無需文化保護的策略。這就是中心與邊緣的不同的文化感知。然而,這種表面上沒有策略本身不就是一種文化戰略嗎?這種「無策略的戰略」不就是一種更有效的「無法之法」嗎?的確,美國這種開放的文化策略隱匿了更深層的意識形態性。這一國度盤踞著全球文化的制高點,本身就是全球文化游戲規則的操縱者。它即使無需任何一種文化政策,任憑文化產業隨著市場規則來獨自運轉,也會在全球市場中獨占鰲頭。實質上,這是一種更深層、更有效的文化霸權戰略。美國由於在文化產業上具有經濟主導性,因而,他們反倒無需文化上的特權,而只需其它國家和地區不設置文化保護之類的障礙即可。他們深知,自身不設文化監管部門也是一種表率,假若其它國家的政府也如法炮製,那美國將無疑是更大的受益者。由美國自身文化霸權所決定,在同樣多方位開放的文化市場之間,美國的巨大壓強必定使其文化向其它國家滲透和轉移,而根本不必擔心自身受欺的問題。這種驅除了文化限制的自由市場訴求,會為美國文化產業大開方便之門,其實就是要求文化服從於市場。這樣,美國的貌似空白的文化策略也就轉化為一種市場策略了,它是一種高度的「開放戰略」。
在全球化的時代,健康的文化策略就應當在政府與非政府之間取得平衡。除了傳統的政府間的文化交流之外,各種跨國運動和國際組織、亞社會和種族團體、跨社會的准團體、跨國公司和其它產業之間的夥伴關系,在文化政策中佔有愈來愈主要的位置。在當今美國,例如傳播者協會、文化組織者協會,藝術家協會這樣的專業群體和組織,它們的活動由於以籌款(而非贊助)形式進行從而獲得了獨立。但完全規避掉政府的治理,就會徹頭徹尾地遵循市場規則來運行,勢必會造成市場對文化的操縱,美國文化及其產業就是最明顯的例證。對其它國家而言,全球化的開放文化市場是一把雙刃劍,它或許可以產生創造性的積極影響,亦可能帶來相反的社會文化效果。這就要看,接受者對美國文化是消極的認同,還是真正的掌握了。但有一點是無可非議的,那就是要對美國文化產業(及其對地區文化的影響)採取辯證態度,趨利避害,以便制定相應的文化政策來保證文化生長和經濟繁榮。
美國政府雖然沒有文化部門,但卻對文化產業給予了鼎力的扶持,否則美國文化產業也不會具有如此龐大的規模。然而,這種支持是並非是(來自政府)自上而下實現的,而是自下而上來完成的,政府只是提供了寬松的外部環境和嚴格的法律保障。在這種自由和安全氛圍的促進下,美國對文化產業採取的是多方投資和多種經營的方式,鼓勵非文化部門和外來資金的投入,難怪美國文化產業在世界上最依賴於境外的投資了,這凸現在美國文化產業經營的跨國化上。而且,只有這樣的投資環境才能吸引更大的投資,才能使流動的資本繼續集中在文化產業中尋覓商機。其實,美國政府仍沒有忽略對文化的政策性支持,他們用於資助文化事業的經費亦有嚴格的審批程序,先由政府核定,再由議會審查批准。如果政府和議會就某一文化議題產生爭議,那麼,法院將出面對沖突予以裁決。顯然,「三權分立」原則在文化領域亦貫徹到底了。在1999年,紐約市政府就曾為500個藝術團體撥款1400萬美元,以資助它們為市民的公共生活提供服務。美國政府更注重的是文化及其產業是否合乎法律的規范,凡是違法的政府有權給予取締,而對侵犯知識產權(如盜版)的行為更是嚴懲不怠。當然,美國這個法治國度對文化也有道德的監督,比如電影的等級制和MTV的監察制等等,在影視中對性和暴力的描寫到底要佔多大比重,一直是美國社會樂此不疲的爭論焦點。
在經濟支撐之外,美國文化產業帶有不可避免的政治因素,人們因此將其帶來的文化後果命名為一種「文化帝國主義」。顧名思義,「文化帝國主義」是文化話語與政治話語的結合,它強調的是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大國藉助文化產業來輸出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這一話語的言說具有多種途徑,根據湯林森的分析,文化帝國主義既是「媒介帝國主義」的一種話語,又是一種「民族國家」的話語,既是批判全球資本主義的一種話語,又是對現代性的一種批判話語。[⑧] 可見,無論是大眾傳媒還是全球經濟的視角,無論是民族性還是現代性視野,這些話語形式都是力圖站在(或本已站在)文化霸權主義之外,對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的文化強權採取了一致的批判態度,盡管出發點各不相同、內外有別。在根本意義上,我們所說的「文化帝國主義」是相對於早期帝國主義而言的,它不同於列寧意義上帝國主義時代的武力征服和政治干涉,而更加註重資本主義文化模式的入侵。簡言之,文化帝國主義就是以文化取代武力、政治手段的帝國主義,它是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畸形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現,僅僅動用武力來貫徹自身意志往往只能短期收效,而通過推行文化戰略來控制對方的文化才是長久之計。特別是文化產業在第三世界國家的大量傾銷,已經成為美國最重要的文化滲透的手段,它在鶯歌燕舞中來實施文化侵略。這類文化滲透具有潛移默化性,它不強求外在的同一,而是通過使人們「心嚮往之」的方式對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道德信仰主動認同。從文化輸出來看,這種「主動」其實是一種「被動」,亦即對資本主義文化價值觀的被動服從,心甘情願地成為文化產業的順民。這樣,推行文化帝國主義的國家不僅在全球范圍內賺取了金錢,而且通過文化輸出鞏固了自身制度的統治。
在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退居次席後,美國成為在世界上領導文化帝國主義的超級大國,它不僅倡導的聲音最響而且從中收益最大。美國當選政府很早就意識到了文化在其全球戰略中的份量,文化產業既是商業的搖錢樹又是政治的傳聲筒。早在1964年,就出版了這樣一份美國的外交事務委員會的報告——《贏得冷戰:美國的意識形態攻勢》,其重點是指出:「在外交事務中,有些目標通過直接和外國的人民接觸能夠比和它們的政府接觸更好地達到,在今天,通過通訊技術和工具的中介,有可能接觸到其他國家人口中重要而富有影響力的那部分人,從而給他們傳達消息,左右他們的態度,甚至能成功地促使他們採取某些果斷的行動。然後,這些團體就有能力對他們的政府施加相當大的影響。」雖然冷戰時代已經基本結束,但精明的美國執政者仍然看到了文化侵略在全球范圍內的功用,文化霸權從政治強權中脫胎出來。正如後來的一位美國政府的高參亨廷頓所見,也就是1993年發表的聞名遐邇的《文明的沖突》一文所表述的,冷戰後國際沖突的起因可以定格為一種「文明的沖突」,它將在歐美文明與儒教文明、伊斯蘭文明之間凸現出來。[⑨] 雖然,冷戰思維在這位哈佛大學教授腦中仍在繼續,但它的確看到了美國霸權在新時代的轉型。可以說,美國的全球戰略在從「強權性的霸權」向一種軟性的「滲透性的霸權」轉換。這不僅是美國自身權衡利弊的政治抉擇,而且也是冷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動造成的。
實質上,美國倡導的文化帝國主義具有復雜的「縱橫結構」。一方面,就美國與以第三世界為代表的國家群體關系而言,美國文化帝國主義與這些國家形成「縱向」的等差關系。美國文化試圖控制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的文化生活系統,從而重塑受動群體的價值觀念、行為准則甚至社會身份,這是一種巨大的不對稱性。但另一方面,美國這種文化帝國主義還與那些發達國家形成「橫向」關聯,在冷戰之後這種關聯更加趨於一種互惠和雙贏。也就是說,不同於傳統霸權那種此消彼長、惟我獨尊式的爭奪,美國的文化霸權在同路者之間形成了一種文化向心力。面對美國的自由主義策略,那些與之差距不大的次等強國更自願地接受美國的文化領導,從而形成一種較為透明的權力制衡機制。但在20世紀九十年代後,美國與這些協同國之間的文化矛盾也日益加深,法國和加拿大政府公開聲明對美國文化產品(好萊塢大片、搖滾音樂等)採取抵制。盡管這種表態只是文化保護的一種姿態,絕非與美國文化的決裂,但全球文化帝國主義系統的確處在一種變動的格局之中。這樣,美國就受到了縱向和橫向兩類文化的反擊,美國文化產業在全球竟然有一種孤軍奮戰的性質。
從權力的視角看,美國的文化霸權是一種意識形態統治的工具,是美國輸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手段。根據伊格爾頓將「權力」概念加入「意識形態」概念中的新解說,所謂「意識形態是由權力迫切之需而產生的或被扭曲的一種思想形式......意識形態是各種話語的策略,它對統治權力會感到難堪的現實予以移置、重鑄、抑或欺騙性的解說,它竭力使統治權力得以自我合法化。」[⑩] 可見,意識形態與權力壓抑是緊密相連的,這種福柯意義上的「權力」在文化控制中形成一種四面擴張、無所不在關系網路,從而自下而上地支配著被控制者。美國文化產業就是如此,它在全球實施文化控制到哪裡,就同時將權力網撒播到哪裡。這種支配性的文化滲透甚至是無意識的,比如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的崇洋心態往往就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相比較而言,美國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控制更為深入和強化,而在與之協作的次等強國中實現的則是一種文化的驅趕,亦即通過商業力量用自身文化占據對方的市場。但無論怎樣,美國文化霸權中的權力控制卻始終是無所不在的,它表現出一種文化政治與文化經濟學相結合的雙重問題。
最後,援引詹姆斯·彼得拉斯在《二十世紀末的文化帝國主義》開篇所說的一段話,來作為這種政治經濟學分析的結束語:「美國文化帝國主義有兩個主要目標,一個是經濟的,一個是政治的。經濟上是要
④ 美國的文化價值觀是什麼
多元文化(包括民族包容,宗教包容,人種包容,文化包容等)
公民自由(包括個人價值的實現,個人自由,多黨競選等)
限制公權力
美式價值觀的核心差不多就是這些,其它的,像愛國主義、人權、民主等,算是普世價值觀,大部分現代國家都有。
--------------
順便說一句,一個國家宣傳的價值觀,不等於這個國家真能做到,我國是這樣,美國也是這樣。
美國也有愛國主義教育。民主寫在24字核心價值觀里,人權寫在我國憲法里。愛國主義不是我國獨有的,民主、人權也不是美國獨有的,這些不要搞混了。
⑤ 美國歷史與文化
要了解美國的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此消彼長,不得不從美國的歷史說起。美國最早的移民,都是歐洲移民過來的虔誠清教徒,自由主義的開國精神是內含在基督教傳統之中的。羅伯特•貝拉在其名著《心靈的習性》裡面分析說,在美國的歷史傳統裡面,有深厚的基督教和共和主義傳統,美國的個人主義是以這兩種傳統為自身基礎的:「古典共和主義提出了為公共利益盡心盡力的積極公民形象,宗教改革的基督精神,以清教主義與教派主義的形式,倡導以個人的自願參與為基礎的政府觀念。然而,以上兩種傳統都把個人的自主性置於道德與宗教責任的背景之下。」 個人主義與基督教的內在結合,使得美國直到1950年代,一直是一個在道德價值上非常保守的國家。所謂的保守,實際上是一種以基督教為背景的個人主義,或者崇尚個人價值的基督教主義:既尊重個人的道德自主性,同時個人又對家庭、社群、國家和上帝負有責任。美國是一個有著共同宗教背景和價值觀的文化大熔爐,新的移民不管你來自什麼樣的文化背景,都要融入這個以基督教為主流價值的自由社會。
然而,1960年代的文化反叛和種族平權運動,使得美國發生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反叛和種族平權,雖然是兩場相互平行的運功,前者是青年一代對上一代人所奉行的基督教價值的文化反抗,後者是黑人為代表的少數族群爭取社會經濟權利的平等,但二者在精神目標上卻有著內在的默契和聯系:解構以基督教為核心的社會主流價值,為文化相對主義和文化多元主義打開決堤的閘門。《白宮中的上帝》作者哈切森這樣寫道:「60年代文化反叛造成的根本變化之一,乃是新教主流派與美國社會的主流利益之間互相支持的關系,變成了一種憤怒的敵對關系。……面臨激增的多元化和在公眾生活中明顯缺乏以宗教為基礎的價值觀,猶太-基督教傳統受到明顯的侵蝕,隨之造成了公共道德的衰退。這一衰退正是美國基督教中日益發展的福音派潮流主要關心的事情」。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時代重心,戰後的美國,如果說1950年代的重心在意識形態冷戰,1960-1970年代在種族平權的話,那麼,1980年代以後的社會焦點,就逐漸轉移向宗教、道德和文化價值的分歧。由於美國的早期移民具有基督教的共同背景,而二戰以後的新移民大量來自非基督教民族,美國成為了一個文化多元主義與基督教福音主義同時並存的國家,因而在文化價值上似乎也分裂成了兩個美國:一個是文化激進主義和文化多元主義的美國,它存在於學院和媒體,在地域上主要分布於東西海岸,另一個是基督教福音主義的美國,它紮根於美國的草根社會,占據了南方和中部這些腹部地區。近年來,圍繞著墮胎、同性戀等問題的大爭論,正是兩個美國之間的文化較量,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小布希與克里較量的「勝負手」所在。
一方面是文化激進主義乃至虛無主義的波濤洶涌,以及多元文化傳統提出的「差異的政治」和「承認的政治」,另一方面是基督教福音主義的強烈反彈,夾在中間的自由主義真是左右為難,苦於應付。作為建制化的自由主義,本來作為「公民的宗教」,本來在文化價值上與基督教個人主義並不沖突,而且後者還是自由主義的倫理基礎之一,然而,如今被文化激進主義一沖擊,自由主義就陷入了價值上的尷尬境地:正如甘陽所分析的:「以羅爾斯為代表的美國自由主義近年來可以說一直在辯護兩個多少有點矛盾的立場。即第一他們要維護美國的新政自由主義傳統,從而論證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合理根據;但第二他們作為對六十年代種族、性別、文化問題上所謂『文化多元化』的支持者,則強烈論證國家不能幹預道德宗教文化領域。」(《政治哲人施特勞斯:古典保守主義政治哲學的復興》)。
已故的哈佛名教授羅爾斯作為美國自由主義的一代理論宗師,在《正義論》裡面做的前一項工作:論證國家要在經濟領域實行合理的干預,實現「公平的正義」;而在《政治自由主義》一書中,重點論證的是後一項工作:在一個價值多元化的自由民主社會中,如何達成關於正義的「重疊共識」?作為建制化的意識形態,自由主義一方面要回應後現代主義和文化多元主義的挑戰,將價值的諸神時代作為一個合理的事實予以確認,另一方面又要應對基督教傳統和文化保守主義的批評,避免滑落到價值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為社會整合找到一個共識的基礎。羅爾斯在自由主義思想史上做出了一個重大的調整:將自由主義從一個整全性的倫理政治學說,改變為僅僅是一種政治社會的組織原則。自由主義首先將善(good)與正當(right)這兩種不同的價值區別開來,對於什麼是好、什麼是善,什麼是人性、什麼是美好的人生這些倫理價值問題,自由主義沒有任何特定的立場。自由主義只是堅信:人是有理性的,他能夠為自己決定什麼是最好的價值,只有自主選擇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因而,各種互相沖突的宗教、道德和哲學,從它們各自的價值立場來說都是可理解的、合理的、可證成的。自由主義對它們保持完全的價值中立。不過,對於什麼是正當、什麼是正義這些政治價值問題,自由主義容不得半點的價值相對主義,它堅信「正當優先於善」,不管你在信仰的私人領域里供奉的是哪路神仙,或者什麼也不相信,在政治的公共領域,必須遵從由憲法的核心觀念和程序規定的公共理性,遵從普遍的正義原則。而這一普遍的正義,是各種不同的宗教、道德和哲學通過公共討論和對話,反復的「反思平衡」最終達成的「重疊共識」。
羅爾斯雖然是一個學院派知識分子,但他所論證的政治哲學,正是當代美國自由主義的理論基礎。「公平的正義」乃是從羅斯福新政到六十年代種族平權法的合法性論證,而政治自由主義則是多元文化時代解決公共認同問題的自由派綱領。在這次美國總統大選中,以克里為代表的民主黨自由派人士,正是按照這一思路來回應同性戀、墮胎等辣手的價值沖突問題。然而,這次克里的敗選,表面上是民主黨的政治失敗,從深層來說,乃暴露了政治自由主義深刻的理論困境。
自由主義放棄了自己特定的整全性學說,退而成為社會政治層面的組織原則,本來期望收到雙刃劍的效果:以價值中立主義回應多元文化,以正義的「重疊共識」整合社會,與文化虛無主義劃清界限。但是,從這幾年美國國會、總統大選中,保守主義屢屢得勝、自由主義連續失敗之中可以看到,在道德價值這一當今時代焦點問題上,政治自由主義顯得蒼白無力,交不出一張令選民滿意的答卷。為了使正義原則在一個多元價值的社會中能夠獲得最廣泛的認同,政治自由主義不惜放棄自己的整全性,將價值問題擱置起來,把它驅逐到私人領域。然而,從前門被公共事務驅逐的東西,又從後門溜回來了,不僅回來,而且成為公共領域各方輿論矚目的主角。
以當今爭得一塌糊塗的墮胎和同性戀問題來說,按照政治自由主義的邏輯,這些都屬於私人的價值偏好,屬於個人的懷孕意向或性取向,與公共領域的正義問題無涉。不過,自由派人士忽略了,在這個政府權力空前擴張的時代裡面,過去屬於宗教或道德管制的私人事務,如今統統變成了由法律和政治來管理的公共事務:墮胎是否合法?幾個月大的胎兒享有不可剝奪的生命權?同性戀可以合法化嗎?他們(她們)是否享有與異性戀同等的合法婚姻權利?――這一系列高度分歧的社會文化問題,保守主義的回答十分乾脆,而政治自由主義則像克里在大選中的回答一樣,含含糊糊,莫棱兩可。文化價值不僅是個人的取向,也同時是公共事務,任何個人的價值選擇都離不開公共的價值標准,政治自由主義的善與正當二分的基本預設,雖然在理論上可以成立,但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卻處處碰壁,文化沖突的本質就是政治,政治背後也是文化的分歧,所謂的「文化政治」是也。
當然,羅爾斯早就預見到私人的價值(善)與公共正義(正當)之間並非那樣井水不犯河水,他所論證的政治自由主義,設定了一條核心的基本原則:「正當優先於善」。也就是說,當自己的宗教、道德或哲學學說與社會正義原則發生沖突的時候,普遍的正義相對於特殊的善,擁有無可爭辯的優先性。然而,問題在於,「正當優先於善」,只是自由主義的特殊信念,而不是社會普遍的規范認同,不要說各種宗教學說堅信信仰的絕對優先性,社會的正當性只可能來自宗教價值上的善,而且連社群主義、施特勞斯的古典政治哲學等各種保守主義,都反對抽離善的價值觀念來預設正當的優先性。「正當優先於善」這條政治自由主義的第一原理,在一個價值多元的自由主義社會裡面,它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甚至是不可通約的分歧性。當今美國社會的主要分歧,幾乎都發生在文化道德領域。那些善與善之間的價值沖突,以「是否正當」的政治方式體現出來,而且無法用法律或政治的普遍正義原則來裁定它們。
政治自由主義的正義原則,來自各種宗教、道德或哲學學說的重疊共識,然而,由於價值上的分歧,有些可以通過理性的合理對話形成重疊共識,有些則不可通約,難以形成共識,比如同性戀問題、墮胎問題就是這樣,越是涉及到世界觀的核心價值,就越是難以找到共通點。羅爾斯之所以認為在不同信仰的人群中間,能夠形成「重疊共識」,乃是有一個「政治人」的預設:相信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有可能按照公共理性來進行公共對話,以「正當優先於善」的方式進行價值選擇。然而,即使美國這個有著兩百多年立憲民主歷史的國家,由於多數人依然是基督教徒,凡是涉及到文化政治的諸多社會問題,他們更多地不是從法律的程序正當性,而是從上帝那裡尋求選擇的答案。薛涌在書中分析說,美國是一個基督教立國的國家,但後來的歷史發展使得宗教一分為二,一個是理性宗教,相信政教分離,他們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精英,基本上是一批投票給克里的自由派,主要分布在東西海岸的大都市裡,特別是新英格蘭地區。另一個是情感宗教,其信徒大多是一些投票給小布希的基督教福音主義者,他們雲集在南部和中部地區,生活在半封閉的小城鎮里,每個周末要上教堂,向上帝祈禱。
兩個美國,兩種宗教。克里所抓住的只是理性化的美國,這個美國相信羅爾斯,相信「正當優先於善」。就像很多中國人以為紐約、波士頓、洛杉磯就是美國一樣,他們也以為理性化的自由主義代表了美國精神。殊不知還有另外一個美國,另外一種美國精神。那就是小布希所依靠的美國,基督教福音主義所代表的情感宗教精神。這些生活在鄉下的傳統「楊基佬」,平時是沉默的大多數,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這些全國性大報上,看不到他們的蹤影,聽不見他們的聲音。但是他們確確實實在地存在,每當選舉年的時候,這些相信信仰高於一切、善優先於正當的虔誠教徒們,就成為了左右白宮的力量。這次決定布希和克里最後命運的俄亥俄州,雖然經濟衰退,但多數選民最終還是選了布希。他們所作的選擇,不是功利自由主義的「經濟人」選擇,也不是政治自由主義的「政治人」選擇,而是虔誠地相信上帝、相信信仰高於一切的「宗教人」選擇。正如一位俄亥俄州選民所說:「這四年我收入少了三分之一,但我不會責怪布希。工作來了又去,但信仰卻是永恆的」。
在文化道德問題上,政治自由主義的價值中立政策,實際結果是對文化激進主義和價值虛無主義的寬容。自由主義對它們的步步退讓,使得後者不斷挑戰政治和法律的底線:先是自由墮胎,然後是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大麻合法化?自由克隆後代?…這些在政治自由主義看來屬於個人自由選擇的非公共性問題,已經或者即將成為公共問題的焦點。難道生活倫理真的僅僅是私人事務?難道在什麼是美好的生活、什麼是有價值的人生這些問題上,真的什麼都行?文化激進主義者當然會這樣認為,自由主義者雖然內心不贊成,但礙於價值中立主義的原則,只能保持寬容,就像克里對待切尼副總統的女兒同性戀的態度一樣,有著過多的曖昧。
當文化激進主義步步緊逼,而自由主義只能對此保持綏靖政策的時候,就產生了保守主義的強烈反彈,保守主義在精英層中,表現為施特勞斯的古典貴族政治哲學對羅爾斯主流自由主義的挑戰,在民間草根階層,則是基督教福音主義的再度崛起。這兩股勢力,一個是強烈置疑從自由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的保守主義思潮,另一個是訴諸信仰和情感的宗教大眾,它們正是小布希政府的理論基礎和社會基礎。
這些保守主義的力量,本來是一盤散沙,分散在學院的邊緣和民間的草根,不要說沒有建制化,連組織化都談不上。然而,小布希政府上台以後,以白宮為中心,保守主義終於獲得了建制化的機會。特別是9•11以後,小布希以反恐戰爭為借口,為美國製造了一個外部的敵人――自由制度和基督教文明的敵人,並且大打新「政治正確」的愛國主義牌,試圖以保守的基督教價值觀,重新將上帝召喚回世俗社會,整合美國的道德基礎和價值基礎。
去年,亨廷頓發表了他的新書《我們是誰?美國國家認同面臨的挑戰》(此書已由新華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中譯本),這位美國學院保守主義權威人物將「文明沖突」的視線從國際社會外部轉向了美國社會內部。在他看來,美國的國家認同,過去有四個組成部分:民族(不列顛民族)、種族(白人)、文化(基督新教)和政治(美國憲法),經過一個多世紀中歐、南歐、東歐移民、拉丁美洲移民和亞洲移民所帶來的文化多元主義的沖擊,如今只剩下一個東西:共同的政治信念。這也是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立論的基本事實基礎。不過,在亨廷頓看來,僅僅靠政治信念立國是非常危險的,當初的羅馬帝國、蘇聯帝國就是因為缺乏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而靠國家意識形態的粘合力維持整合,最好這些帝國無一例外,通通崩潰解體。為美國之未來憂心忡忡的亨廷頓大聲疾呼:要堅決抵制國家認同中的文化多元主義和政治自由主義,堅定地捍衛盎格魯-基督新教文化在美國社會中的核心地位,這一由「五月花號」船帶來的原初定居者的文化,正是美國國家的立國之本。顯然,亨廷頓這本書提出的觀點,為白宮的基督教復興作了理論上的背書。
一方面是文化激進主義的咄咄逼人,另一方面是保守主義的強大復興,自由主義何去何從?相信價值中立的自由派何去何從?這次民主黨的敗選,不僅是克里個人的失敗,而且是其背後的政治自由主義理論的重大挫折。自由主義所預設的「正當優先於善」只能是一半美國人的公共理性,無法整合另一半美國人,因而在如今沖突最激烈的道德價值問題上,自由主義顯得左右為難,拿不出一個讓多數人服氣的方案,這正是政治自由主義的現實困境所在。
在政治社會經濟權利的公平安排上,自由主義基本實現了不同的宗教、道德和哲學學說之間的重疊共識,但是在更核心的道德價值問題上,因為各自有各自對善的理解,重疊共識何其之難!政治自由主義的重疊共識,其背後的價值基礎是比較單薄的,雖然它有其道德基礎:對人的尊重和對不同信仰的尊重,但當不同的信仰發生沖突時,中立的自由主義就很難像解決分配公正一樣,給予弱勢者以適當的補償。善的失落、美好生活的喪失,是無法用任何其它的物質或精神方式所能補償的。
理性的美國,情感的美國。這是兩個美國,也是同一個美國,分別體現了美國精神的兩個側面。這是美國有活力之處,也是麻煩之處。搞得好,理性與信仰、精英與草根,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動和平衡的互補;搞得不好,沖突頻頻,威脅國家的社會道德整合。自由主義如今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整合另一個美國,另一個信仰的美國、基督教的美國;是如何回應文化道德價值問題,不再是用消極的辦法,用括弧將善的問題擱置起來,將之放逐到私人領域,而是積極地面對價值的分歧,重新將之置於公共領域予以對話和討論,尋找自由民主生活最一般的倫理基礎和價值底線。
馬克斯•韋伯當年指出現代性就是「祛除魅力」的過程,自由主義本質上是一種「祛魅」的產物,是世俗化時代的公共宗教。它相信隨著世俗化的發展,人會越來越告別傳統的宗教、信念和情感,成為「理性人」,這也是自由主義對自由民主秩序理性王國樂觀其成的緣由所在。然而,自由主義忘記了韋伯當年對「祛魅」以後「價值諸神」沖突的憂慮,世俗化越是深入,神聖、超越這些價值之物不僅沒有退出歷史舞台,反而以更尖銳的方式表現出來。自由只能提供給人選擇的可能,民主賦予人以平等的尊嚴,但它們並不能因此給人的生活帶來意義,告訴你美好的價值何在。而只有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才是完美的人生。然而,現代性的世俗化以工具理性的方式摧毀了人的內心世界和社會道德生活的完整性,使得價值危機在民主化以後格外地凸現出來。9•11事件所觸動的是世界不同文明之間「世俗社會最深處的一根宗教神經」,(哈貝馬斯語) 而布希、克里之爭所反映的,正是在一個多元文化的民族國家內部同樣的問題:世俗社會的「價值諸神」沖突。
2004年美國總統的選舉,預示著美國的自由主義不得不面臨新的突破,在實踐層面期待著一位像羅斯福、肯尼迪一樣能夠改變美國歷史的偉大總統,在理論層面則期盼著一位自洛克、康德、羅爾斯以後有能力開創自由主義新生命的一代大師。不過,這一切都可望不可即,或許幾年,或許幾十年,將是下一代人看到的故事。
⑥ 哪位能給我些美國主要大城市文化方面的資料,萬分感激
紐約的文化生活
-董樂山-
美國一些大城市為了激發市民對城市的自豪感,常常提出一句口號作為號召,比如紐約市是「我愛紐約」,舊金山是「我把心留在了舊金山」等等。在「我愛紐約」這句口號中,愛是用一隻蘋果來代替字母「O」的。因為紐約的外號叫「大蘋果」。
這個外號出典何來,沒有人查考過。據《美國俚語辭典》,任何大城市都可叫做「大蘋果」,因此不僅僅指紐約。在第二義中又指一個城市的主要商業和娛 樂區。另有一義是指一九三六年左右一度流行過的一種節奏快的爵士音樂舞蹈吉特巴格舞。為什麼把這種舞蹈叫「大蘋果」,則與紐約有些關系。原來五十年前爵士音樂在美國流行時,許多在全國各地小城鎮巡迴演奏的樂師都渴望到紐約演出,以獲得成名的機會。當時他們中間流行一句話:「樹上有許多蘋果,但到紐約去演奏是演奏大蘋果。」於是一個名叫「大蘋果」的吉特巴格舞誕生了。接著紐約黑人區哈姆萊開張了一家叫「大蘋果」的夜總會。從此「大蘋果」成了紐約市的外號,但它主要的含義還是各行各業藝術家證明自己成就的試驗場的意思。
因為紐約是個世界文化中心,紐約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
一提到紐約的文化生活,特別是娛樂生活,首先想到的莫不是百老匯。百老匯是紐約一條略為傾斜的南北向的大道,是英語大道的譯音,但如今已成了戲劇中心的同義詞。由於這里徹夜鶯歌燕舞,燈光明亮如同白晝,所以又有白光大道之稱。在曼哈頓城中百老匯大道左右的第六號大道和第八號大道與第四十一號街和第五十二號街交叉的一個地區里,約有三十家劇院每天晚上在演出節目,其中有正經八百的話劇,也有載歌載舞的音樂劇。音樂劇幾乎成了百老匯一個經久不變的特色,有的劇目一演就是好幾年,上千場。最著名的如根據肖伯納名劇《賣花女》改編的《窈窕淑女》就演了好幾年,甚至有些話劇也是如此,如六十年代的《同父親一起的日子》,其中少年演員因為年齡增長而中途更換。
在百老匯演出的,不論藝術上或商業上,一般都是成熟的作品。有些藝術上創新或嘗試而在商業上沒有把握的作品,往往先在「外百老匯」作實驗性演出,一炮打響了以後再搬到百老匯來。外百老匯是指分散在曼哈頓的一些小劇場,或甚至會議廳,總數大約有二十個左右。除此之外,還有規模更小些的「外外百老匯」,總共有一百個之多,分布更廣,地區不同,如遠至昆士、布魯克林、斯塔騰島各區。場地也不同,有空倉庫、地下室、教堂、學校,有的地方只能容二十來個觀眾。演出質量參差不齊,但許多創新之作都發軔於此,後來才成為轟動百老匯名作的。許多名演員最初也是在這里初露頭角的。
在百老匯看一場戲,票價是夠驚人的,高的需要好幾十美元,一般也在三十至五十美元之間。從早上十點到開演前可以在劇場售票處買票,如果通過旅館或代售處,則需付一筆服務費,一般是二點五美元,也有高達二十美元的,視該節目的票是否容易購得而定。一般觀眾多半利用時報廣場第四十七號街街口的一個代售處,名叫時報廣場劇場中心,簡稱TKTS,專門代售百老匯各劇場的門票,而且價格便宜,買兩張只需付一張票價。代售處每天下午營業,不預售,只售當天票。一般觀眾,特別是外地遊客,都是在此購票以後到附近去逛街,然後找一家飯館吃頓飯,再去劇場看戲的。
因此在百老匯一帶飯館林立,高低中檔和各色風味齊全,都是靠劇場而生意興隆的。飯館靠劇場做生意。有個膾炙人口的故事,雖然不是發生在百老匯,但很有典型意義。那是在二十年代不景氣的時候,馬薩諸塞洲昆西地方一家叫霍華德·約翰生的飯館,因為生意清淡。瀕臨倒閉,這時飯館對面一家劇場來了一個巡迴劇團上演美國著名作家尤琴·澳尼爾的新作《奇異的插曲》。該劇演出時間長達八小時半,中間休息一次以便觀眾到外面飯館充飢。由於劇目轟動一時,觀眾甚多休息時都到霍華德·約翰生飯館來吃飯,使飯館生意興隆,免於倒閉。從此霍華德·約翰生發了家,賺了錢,在全國各地開設分店,兼營旅館和快餐生意,他的姓名也成了快餐店或食攤的同義詞了。不過,這是題外話。
紐約的文化生活除了戲劇,接下來就是博物館。紐約究竟有多少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說出來也許使人咋舌:一共有一百一十五個。因此,你若上紐約逗留一年,每周參觀兩個博物館,一年到頭的時候,博物館還沒有參觀完。這些博物館中有世界聞名的綜合大博物館,如大都會博物館,也有專題小博物館;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有歷史的,也有當代的。總而言之,形形色色,一應俱全,足使你流連忘返。
其中最大和最著名的當然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這是個綜合性的博物館,展品種類繁多,幾乎每一展廳都經常變換展覽內容,有埃及的古廟、英國的傢俱、歐洲的繪畫、中國清代服裝……
純粹藝術性的博物館有現代藝術博物館(附設藝術電影院)、古根納姆博物館(螺旋上升的畫廊是名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傑作)、專收二十世紀作品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和專收文藝復興時期銅像等的私人的弗立克博物館等等。
歷史性的博物館有自由女神像下的美國移民博物館、美國印地安人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南街海港博物館等等。
紐約市博物館、紐約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布魯克林博物館是較大的綜合性博物館,而較小的專業性博物館則數不勝數,有修道院博物館(一磚一瓦由法國和西班牙運來,然後重建的十二世紀建築)、錢幣博物館、玩偶玩具博物館、聖經博物館(內有最老的古登伯格印刷機)、帆船博物館、消防博物館、軍械博物館、鎖博物館、警察學院博物館、烏克蘭博物館、愛倫坡故居博物館、吉尼斯世界記錄展覽廳、廣播博物館、全息攝影博物館、體育博物館、歌曲作者博物館等等。
至於畫廊更是不記其數,主要集中在麥迪遜大道與第五十七號街交口處附近和蘇荷區的百老匯街附近。世界著名的藝術品拍賣行蘇索比開設在麥迪遜大街和第七十九號街口,它附近的畫廊也對外開放。以上一切有關材料都可到中央公園西南角哥倫布圓場的大會館與遊客局索取,該局所在地也是一家現代畫廊的舊址。
豐富多採的音樂會與芭蕾舞演出是紐約文化生活的又一絢爛特點。位於哥倫布圓場附近的林肯中心是六十年代拆遷破敗建築後興建的一個嶄新藝術聖地,耗資一億八千五百萬美元。這里有光彩奪目的可以容納四千觀眾的大都會歌劇院,除了演出歌劇,也演出芭蕾舞,都是世界著名的劇團;挨著的是紐約州劇院,這里是著名的紐約市芭蕾舞團的基地,有時也有其它舞劇團演出;至於音樂會的演出廳名叫阿佛里·費希廳和愛麗斯·杜萊廳,紐約愛樂樂團經常在這里演出。一九七九年林肯中心落成二十周年時,曾舉行了各種演出三萬一千場,觀眾達五千二百萬。中心附近的一個朱麗亞特音樂學院,舉世聞名,許多傑出的音樂天才都是從這里培養出來的。
當然,紐約的音樂生活並不限於林肯中心,正如作曲家詹姆斯·布萊克的歌詞所說:「遍及全市各地。」比如在第七號大道和第五十七號街口上的卡內基大廳,在那裡演奏一向就是所有音樂家一心嚮往的事業成就的最高目標。位於布魯克林區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也有一個聲譽昭著的大音樂廳,經常有國內外著名交響樂隊和歌劇、舞劇團的演出。甚至許多教堂也經常有質量非常高的音樂演奏會,內容也不僅僅限於宗教音樂。比如公園大道和第五十號街交叉處的聖巴塞洛繆教堂的管風琴,曾是後來成為名指揮的斯托科夫斯基在美國開始他的音樂生涯時使用的樂器。最後還有一個坐落在洛克菲勒中心附近的無線電音樂廳也必須一提,這恐怕是全世界最大的劇場,經常演出場面浩大的音樂劇,有時也放映特別賣座的電影,如美國片《甘地》。在賓州車站附近的麥迪遜廣場公園,其實不是個公園而是個體育館,面積很大,除了用於體育活動外,還租給民主黨舉行過全國性代表大會,租給林格林兄弟巴農巴萊大馬戲團演出過。這個馬戲團規模大,而這個場地也大,因此經常是三場馬戲表演同時演出。盛況令人觀止。
當然,在這燦爛面的背後,也有陰暗的一面。比如百老匯大道從時報廣場到第四十二號街一帶是各種下等酒館、色情影院集中的地方,也是紐約夜生活的一個特色,如果作為紐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未免美中不足。
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whichfile=884&typeid=49
http://www.ccme.com/bbs/dispbbs.asp?boardID=10&ID=7483
自由又包容 舊金山多元文化成移民天堂
澳洲近來發生反外來移民導致的種族沖突,但是在移民人口眾多的美國舊金山,卻呈現出極為融合的景象,許多移民都認為,舊金山文化多元包容性強,簡直就是他們第二個家鄉。
叮叮咚咚的電車,是美國舊金山永恆的象徵之一,而彎彎曲曲的之字形道路,堪稱是全世界最崎嶇的道路,還有漁人碼頭,大海氣息的海鮮,當然不能忘了金門大橋,這些都是舊金山的著名形象。
18世紀末期維多利亞式建築,也成為舊金山的建築象徵,60年代的嬉皮風,更是起源於此,但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舊金山那股令人舒適的自在風情,一名舊金山旅遊局官員表示∶「這里有自由的精神,自由,包容性強,一個讓人感到自在的地方。」
舊金山擁有大量移民人口,多元文化,各地的語言在此處流通,像是一名便利超商職員,兩年前從尼泊爾移民至此,就愛上了這里,他說∶「我非常喜歡這邊,喜歡這個地方,舊金山很棒。」另一位印度移民在舊金山開了一家餐廳,專門賣印度與巴基斯坦美食,他說∶「舊金山真是個好地方,包容性超強,有許多不同的多元文化。」
舊金山的移民人口中,華人佔多數,也喜歡聚集在唐人街,過去唐人街住的都是老一代移民,現在可不同了,一名華人移民說∶「我搬進這里(唐人街),搬到我媽長大的地方,感覺上就像在這里重新尋根一樣。」
一名在餐廳工作的烏克蘭移民表示,雖然他在舊金山的同鄉不多,但是他在這里,還是有家的感覺,他說∶「我可以留在這里,在這邊工作,而且不會跟外界斷絕溝通,這里就是我的國家。」
對許多人來說,舊金山是移民天堂,這樣的形容並不為過,不過大家也承認,他們必須更加賣力工作,才能有好生活,因為舊金山可說是全球物價最高的城市之一,也讓移民感嘆,在大城市生活實在不容易。
http://news.ezseo.net/cn/2005/12/13/11183-1881212.htm
芝加哥是美國主要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大市區內有95所大專院校,建於1891年的芝加哥大學享有國際聲譽,該校的東方研究所和博物館以收藏東方藝術珍品著稱;還有伊利諾伊大學、伊利諾伊理工學院、西北大學等著名學府。其他重要文化設施有藝術學院、藝術博物館、科學和工業博物館、謝德水族館、阿德勒天文館、歷史協會等。聳立在城中心的古老水塔是芝加哥城1871年大火後倖存的歷史文物。
http://www.chujingyou.com/usa/jiage.htm
除了享譽世界的芝加哥交響樂團,這座城市裡還有大大小小數十家的歌劇院。此外,芝加哥也是爵士樂的故鄉,每到周末晚上,無論你走進哪家酒吧,都能聽到地道的爵士樂演奏。位於芝加哥市中心的美術館收藏了上千幅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其規模之大絕不亞於巴黎盧浮宮。
⑦ 歐洲的工作文化和美國的工作文化有什麼不同呢
公開示愛(PDA):在倫敦,我看到一對情侶在公交車站差點親熱。在布魯塞爾,我在公交車上看到的那對夫婦一直在親吻,直到其中一人下車。那美國呢?好了,不多。我在芝加哥地區和華盛頓地區都住過。我看到的最多的就是情侶們偶爾親吻一下,僅此而已。和歐洲相比,美國的PDA非常少,這讓我很吃驚。我觀察到的有趣現象是,很多使用PDA的人都是來自保守國家的遊客,他們以為可以在美國放縱自己。
義大利的警察
⑧ 有關美國的文化習俗習慣
(1)美國人的家庭
美國家庭被稱為「核心家庭」。核心家庭包含了先生、太太和小孩子,今日美國的家庭有二個或三個小孩。在美國極少有超過一個家庭同住。
(2)美國人的婚姻
美國人重視婚姻合同:結婚前,男女雙方到律師事務所簽定一份「婚姻合同」,涉及婚後的錢財歸屬、家務分擔、離婚的前提條件等。
(3)美國人送禮風俗
美國人節日、生日、婚禮或探視病人時送禮。探病贈鮮花,也贈盆景。如果自己親自去慰問,不必附名片;如果請花店直接送去,就附上名片。
(4)美國人約會的習慣
美國人辦事講求效率,重視有計劃地安排每天的時間。什麼時間做什麼,已預先安排妥當。因此不希望突然來訪,打亂計劃,只有至親好友可例外。不僅平時,星期天也如此。
(5)美國人赴宴的風俗
美國人邀約誠懇,但拜訪前事先電話聯系,確定時間。若接到正式的邀約,請柬上印有"R.S.V.P.",去與不去需電話通知。大型活動請柬印有Regrets only,不參加時須通知。
(6)美國人給小費的風俗
搭計程車、到餐廳吃飯、服務生或機場人員代提行李,都須給小費。到餐廳吃飯,付小費約為百分之十至十五左右。晚間用餐小費需比白天多一些。
⑨ 美國文化
美國
全稱: 美利堅合眾國USA(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國歌:星條旗之歌("the star-spangled banner"曾譯《星條旗》歌),歌詞是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美國律師在英美戰爭時,透過戰場上的硝煙看到星條旗經過英軍炮轟後仍在要塞上空高高飄揚時感慨萬分而即景寫下的。曲譜是「進行曲之王」蘇薩的著名代表作。《星條旗永不落》於1931年被美國國會正式定為國歌。
國旗:星條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9:10。主體由13道紅、白相間的寬條組成,7道紅條,6道白條;旗面左上角為藍色長方形,其中分9排橫列著50顆白色五角星。紅色象徵強大和勇氣,白色代表純潔和清白,藍色象徵警惕、堅韌不拔和正義。13道寬條代表最早發動獨立戰爭並取得勝利的13個州,50顆五角星代表美利堅合眾國的州數。1818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國旗上的紅白寬條固定為13道,五角星數目應與合眾國州數一致。每增加一個州,國旗上就增加一顆星,一般在新州加入後的第二年7月4日執行。至今國旗上已增至50顆星,代表美國的50州。每年6月14日為「美國國旗制定紀念日」。在這一天,美國各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對國旗的敬重和對合眾國的熱愛。
國徽:主體為一隻胸前帶有盾形圖案的白頭海雕(禿鷹)。白頭海雕是美國的國鳥,它是力量、勇氣、自由和不朽的象徵。盾面上半部為藍色橫長方形,下半部為紅、白相間的豎條,其寓意同國旗。鷹之上的頂冠象徵在世界的主權國家中又誕生一個新的獨立國家——美利堅合眾國;頂冠內有13顆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國最初的13個州。鷹的兩爪分別抓著橄欖枝和箭,象徵和平和武力。鷹嘴叼著的黃色綬帶上用拉丁文寫著「合眾為一」,意為美利堅合眾國由很多州組成,是一個完整的國家。
國花:玫瑰花,象徵著美麗、芬芳、熱忱和愛情。1985年經參議院通過定為國花。
國石:藍寶石
國鳥:白頭海雕(禿鷹)。美國是世界上最先確定國鳥的國家。白頭雕最早出現於美國的旗幟上是在獨立戰爭期間。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陸會議發表了《獨立宣言》並決定新生的美國必須有一個特殊的國徽。1782年6月20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把北美洲特有的白頭海雕作為美國的國鳥,並把這種鳥作為國徽圖案的主體。白頭雕外觀美麗、性情兇猛,頭上有豐滿的羽毛,它的最大特點是兩頭白,即白頭白尾。它代表著勇猛、力量和勝利。
國名釋義:美國因洲名而得名。在英語中,亞美利加和美利堅為同一詞「America」,只是漢譯不同,前者指全美洲,後者指美國。
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
最大城市:紐約市 .紐約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最大的海港,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曼哈頓區是紐約的象徵。
官方語言:美式英語(非法定)
政治體制:聯邦共和制 自由民主制
現任總統:喬治·沃克·布希 (George Walker Bush)
國慶日:7月4日(美國獨立日,1776年)
獨立
宣布獨立 1776年7月4日
承認獨立 1783年9月3日
面積
總 計 9,631,420 km²
水域率 4.87%
人口
2006年估計 300,000,000人(第3名)
密度 32/km²(第140名)
GDP(PPP) 2006年估計
總計 13.05萬億美元(第1名)
每人 43555 美元(第3名)
HDI(2003年) 0.944(第10名) – 高
貨幣 美元
時區 UTC-5 至 -10
夏時制 UTC-4 至 -10
國際域名縮寫 .us .gov .e .mil .um
國際電話區號 +1
美國本土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及墨西哥灣。其首都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美國源自於1776年從英國統治下脫離而出的北美殖民地,13州的殖民地代表們一同發表了《美國獨立宣言》,在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於1783年與英國簽訂了巴黎協約,從此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
政治
美國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憲政立憲共和國,有世界上最早並仍在運作的成文《憲法》。在《憲法》授權下,政府通過國會運作代議民主制。政府分為三級架構: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三級政府中的官員由選民進行不記名投票選舉產生,或者由民選官員任命。行政長官和立法機構官員從單一選區多數制選舉產生,司法系統和內閣官員由行政長官任命並經立法機構批准產生。在某些州,司法系統官員也通過多數制選舉產生。
聯邦政府本身有三個分支,互相制約和平衡:
立法機關:即國會,由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部分組成;
行政機關:即總統,總統提名和參議院批準的內閣官員及其下屬,負責行使基於聯邦法律的治理權;
司法機關:即最高法院和較低級別的聯邦法院,法官由總統提名並參議院批准。
美國國會實行兩院立法體制。眾議院設435個席位代表各自的國會選區,任期2年。眾議院席位根據人口分布,每10年重新劃分一次,每個州最少都會分配到1個眾議院席位:目前有7個州只有1個議席,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則有高達53個議席。而無論人口眾寡,每個州在參議院都有2個席位,加起來共一百席,任期6年;每隔2年,重選三分之一的參議員。
在聯邦體制內,州與聯邦政府的關系很復雜。根據美國法律,各州是主權實體。然而,在美國內戰和「德克薩斯對懷特案」建立的規則是,州無權脫離聯邦;根據憲法,也無外交權。美國聯邦法律在經過憲法授權的領域要高於各州所制訂的不同的法律,但是聯邦政府的權力只能在憲法規定的范圍之內行使;所有未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由州政府和人民自行保留。
美國憲法以及權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維護公民自由:包括言論、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審判的權利;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選舉和財產權。雖然美國所珍視的西方意識形態追求人權,在具體實踐中也有爭議:直到1964年《民權法案》才立法禁止種族歧視。
一般而言,州內事務的主導權完全在各州政府手中。這包括了內部通訊;關於財產、工業、商業以及公共設施的法規;州的相關法律,諸如死刑;以及州內部的工作情況。很多州立的法律在各州之間都十分相似。在還有一些領域中州的管轄權與聯邦政府的管轄權有重疊。
最近幾年,聯邦政府在醫療、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發展等領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憲法與聯邦憲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細節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了人權和政府組織。而在商業、金融、公共服務和福利機構等方面,州憲法往往比聯邦憲法更為詳細。
美國的聯邦和州政府主要有兩個政黨競爭:共和黨和民主黨。一些小黨的參選人有時也有可能當選。中間偏右的共和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社會保守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古典自由主義。中間偏左的民主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自由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進步主義。美國人一般會傾向支持兩黨中的其中一個,不過一些人也會支持獨立的小政黨和候選人,包括了自由黨、綠黨、改革黨等。除了2001至2002年由民主黨在參議院暫時佔多數外,共和黨自從1994年以來一直保持在兩院的多數優勢,目前的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屬於共和黨籍,而在2006年中期選舉後,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民主黨取代共和黨成為參眾兩院的多數黨。
行政劃分
除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兩個州外,其餘48個州位於美洲大陸,並彼此相連,這些州又稱美國本土。一些人將阿拉斯加也視為「本土」州,因為雖然它和「下方的48州」之間被加拿大隔離,地理上她仍是北美大陸的一部分。所有這些用詞通常都包括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第五十個州夏威夷州則位於太平洋的群島上。
美國也佔有其他土地、地區、和佔領區,最特別的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但本身卻沒有州的地位。其他的海外島嶼領土包括美屬薩摩亞、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巴爾米拉環礁是美國唯一的合並領土,但目前並無人居住。美國本土外小島嶼則由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許多無人居住的島嶼組成。此外,自1898年始,美國在古巴的關塔納摩灣擁有一個龐大的海軍基地。
之前由美國佔領的地區包括巴拿馬運河區域,自1903年至1979年一直屬於美國領土。另外,菲律賓群島從1898年至1935年間也屬於美國領土,美國在那裡建立了菲律賓國協作為轉型至完全獨立的國家前的過渡形式,最後在1946年菲律賓正式獨立。
除了美國的實際州和領土外,有數個國家自願加入為美國的聯合邦(Associated States),包括了密克羅尼西亞聯邦(1986年以來)、帛琉(1994年以來)、以及馬紹爾群島(1986年以來),這些國家都保有國際法的主權以及對於國土的最高控制權力。不過,這些國家的政府都允許美國提供防衛和金融協助,美國也給予這些國家特殊待遇,提供許多加入美國國內政策計劃的機會,包括災害防治、救災、和重建等計劃。這些自由聯合邦都依賴美國提供的金融協助以維持政府運作和資金需求。
外交
美國具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的外交關系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以色列、英國、加拿大、和日本被視為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只有少數國家沒有與美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包括古巴、伊朗、朝鮮、索馬里和蘇丹。
美國革命期間,美國與一些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說服了法國、西班牙、和荷蘭協助對抗英國。在接下來的開墾年代裡,美國一直在親法或親英兩個選擇間搖擺不定。當時美國對歐洲事務不願插手,專注於北美的疆土開拓。後來以門羅主義削弱歐洲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以確保在美洲地區事務的支配權。美國的擴張政策陸續引發了與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戰爭,兩戰均以美國的勝利告終。在南北戰爭中,美國指責英國和法國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堅聯盟國、並試圖佔領墨西哥,但在內戰結束後,美國在北美洲的主導地位就再未受過挑戰。
隨著國力漸增,美國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海外,尤其是對外貿易的開拓。為此,美國佔領了太平洋的許多領土,包括夏威夷和菲律賓,迫使日本開放貿易,並與歐洲列強競爭在中國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聯合國的創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成為安全理事會的五名永久會員之一。
冷戰期間,美國最初試圖限制蘇聯於世界各地的影響力。為了遏制蘇聯,美國、加拿大和10個西歐國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聯合盟國對抗任何向北美和歐洲的軍事入侵,後來又有14個歐洲國家陸續加入了這一共同防禦聯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華沙條約成員國以及部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出於政治上的現實考量,美國也與對抗蘇聯的共產主義國家結盟,例如中蘇分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年來,美國專注於自身的邊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和非法販毒進入國內—尤其是針對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國家。美國也致力於對抗恐怖主義和避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但其主要目標仍為保護在國內外的國家利益以及公民安全。
軍事
美國軍隊分為四個軍種:陸軍、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全都由國防部管理。海岸警衛隊在和平時期由國土安全部管轄,戰爭期間歸海軍部。
美軍雖然在20世紀到今天這100多年來經歷過了一戰、二戰,韓戰,越戰,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大小戰爭,多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如在海灣戰爭中將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但美軍因為這些戰爭、維和行動陣亡的士兵人數加起來的總和也不足50萬人,而美國本土幾乎沒幾個美國平民在1900年以來因戰爭原因死亡,可見美軍對內的保護和對外的科技軍事實力。
在蘇聯垮台後,美軍的軍事力量之強大,在全球沒有任何國家能比。美軍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迅速將軍事力量投射至全球。雖然法國和英國也有一定的軍事投射力量,但美軍是唯一一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角落進行大規模區域戰爭的軍隊。美國也擁有世界上能夠使用的最龐大的核武器庫,並且是世界上唯一曾經在實戰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二戰末期在日本的廣島市、長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
美軍的軍事潛力也表現在物流管理上,在這方面的龐大優勢使美軍能夠迅速集結部隊應付戰爭。美國空軍有C-5、C-17等巨型空運載具,並且裝備世界最先進的F-22猛禽戰斗機。美國海軍有12艘現役大型航空母艦,配合軍事力量投射的原則,使美軍能對任何可能的威脅作出迅速反應。美國在1949年4月4日加入地區性軍事防衛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使美國本土有了一層除美軍外的軍事保護屏障。
美國軍隊目前有現役軍人140萬,另有幾十萬預備役部隊和國民警衛隊兵員。美國實行志願兵役制度,在戰時曾實施過義務兵役。美國的軍事開支名列世界第一,2005年的軍費超過緊隨其後的14個國家的總和。然而,美國的軍事預算僅占其GDP的4%。美國在全球有七百多個軍事基地,包括在和美國沒有外交關系的古巴也有軍事基地,遍及除南極洲外的各大洲。
比起冷戰期間,由於政治制度內部的軍事思想變化,美國對軍事上的開支和態度已經改變許多。單純以物質資源衡量,美軍目前的開銷小於20年前的規模。然而,美軍依然被世界視為訓練有素、裝備最為先進的部隊。與潛在的敵手相比,美軍在科技上擁有絕對優勢,這種優勢是經過常年的大量研究投資所累積的。與國防相關的研究促成了許多技術突破,包括太空探險、電腦、網際網路、超文本系統、核能源、全球定位系統、低可偵測性、防彈背心、甚至是微波爐,以及近來致力開發的雷射武器。對美軍而言,這些在科技研究經費通常高於戰斗人員開支。軍事技術與民間經濟保持了緊密的連結,促成了美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經由技術轉移,其他國家往往也因此受益。
歷史
殖民時期以前(1607以前)
在兩萬多年前, 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 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 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 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2,000萬, 其中有大約1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 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 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 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 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 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1607~1753) 1607年, 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 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 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 定居於沿岸地區, 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 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 18世紀中葉, 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 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 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 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擴張, 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 自覺到英國的迫害, 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4年, 來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費城, 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 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 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 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 並接受處分. 1775年, 在麻州點燃戰火, 5月, 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 並發表有名的獨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這也是最後致勝的要素. 1781年, 美軍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783年, 美英簽定巴黎條約, 結束了獨立戰爭.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 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 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 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 他們採取一項原則, 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 同時, 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 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 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 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 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 即立法、行 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 數以千計的人, 越過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動, 有些開拓者, 移居到美國的邊界, 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 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沖突(1850~1869)
引起內戰的原因, 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 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 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 對這個國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驗. 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 南北之間, 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 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 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 金融的中心, 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 另組政府, 北方則表示, 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1861年, 內戰爆發了, 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 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 1865年, 北方戰勝了, 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一, 而且, 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29)
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她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 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 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 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 1914 年, 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 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0~1959)
經濟大恐慌, 影響的不只是美國, 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 經濟大恐慌, 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 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 工廠商店關門, 銀行倒閉,一片蕭條. 1932年, 羅斯福當選總統, 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 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 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二次大戰, 才蘇醒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美蘇兩國, 關系日趨惡化, 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 加緊准備, 一如戰時, 這種狀態, 被稱為"冷戰".
70年代中期, 經濟一度復甦, 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 美國建國200周年, 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 1981年4月12日, 美國成功地發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1985年, 里根連任總統, 在日新月異的人類發展史中,美國將展開新的一頁.
經濟
縱觀美國經濟史,是一個從成功的殖民地經濟於20世紀過渡到世界最大的工業國的歷程。
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發達國家。
在全國各地區,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洛杉磯是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中西部是製造業和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葯研究、旅遊業和建材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美國的服務業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國(12%)、墨西哥(11%)和日本(8%)緊隨其後,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而美國的證券市場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雖然美國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但財富相對集中,與西歐相比,40%的人口相對更為貧困,而前20%的人則更富裕。自1975年以來,社會流動程度較低,勞動力市場兩極化,經濟增長的成果流向收入較高的20%的家庭,這種差距是因為相對而言更高的經濟自由所產生的。不過,如同基尼系數顯示的,美國的家庭平均收入仍遠高於絕大多數的工業化國家。而且在聯合國發表的《2006年人類發展報告》當中的美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中,美國最窮的20%的人的人類發展指數也與自稱「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共產主義國家古巴的人類發展指數相同。
自從1980年代隆納·里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科學和科技
美國在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了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其他重要的發明還包括飛機、電燈泡、電話。美國還在20世紀策畫了著名的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在二次大戰時期,美國最早研製出原子彈,將人類科技帶入原子時代的新紀元。冷戰開始後,美國最先在太空科學和技術領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競賽中領跑,從而導致了火箭技術、武器研究、材料科學和計算機等領域的重大進步,1969年7月,當尼爾·阿姆斯特朗從阿波羅11號飛船中走出,成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時,標志著競賽達到巔峰。美國為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發展史上貢獻至豐,包括二戰中發明的計算機、初期的軍事化應用,到今日個人電腦發展與革新,美國國防部創辦的ARPA網是網路技術的先驅。
在科學研究方面,美國學者贏得了大量的諾貝爾獎,特別是在生物和醫學領域。國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國生物醫學的聚焦點,業已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使人類對腫瘤、阿茲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癒研究進入重要階段。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機構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之類的私營企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交通運輸
由於汽車產業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早(比較起其他西方國家),美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顧慮到了將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路的設計。為了連結廣闊的國土,美國設計並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國的國家交通系統主要便是依賴這些高速公路網。當中最重要的是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經由當時的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授權建造。根據2004年的數據,美國的公路總長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美國雖然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但自美國從英國獨立後,因美國想與前宗主國英國劃清界線,加上「右上左落」(左駕右駛) 的法國間接支持美國獨立,所以不跟隨英國的「左上右落」(右駕左駛) 的原則,而將道路通行方向定為「右上左落」(左駕右駛),這個規劃亦影響其他國家,例如加拿大和中國。
大城市裡也有建設公共交通的系統,紐約市的地鐵網路是當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載客量最為沉重的捷運網路之一。而區域鐵路和公共汽車網路則延伸至長島、紐約上州、新澤西州、和康乃狄克州,都成為了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國城市的公共交通相對其他發達國家較為薄弱,人們出行更多的使用私人汽車。
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網路,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於客運用途。美國的鐵路貨運系統是世界最繁忙和先進的,且美國的鐵路總長度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美國鐵路的客運並不如西歐和日本那般發達,部分原因是出自美國國土的遼闊;若要到達數千英里以外的大城市,搭乘飛機會比搭乘鐵路還要省時。美國政府的分析便認為空中客運是導致客運鐵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連倒閉的主因。
空中運輸是長途旅行的更好選擇。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機場中就有17個位於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亞特蘭大哈茲菲爾德-傑克遜國際機場。以運貨量而言,在同一年裡,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就有12個在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國際機場(MEM)。
許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於美國;最繁忙的是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港和長堤港,以及紐約港,它們全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五大湖也有許多船運交通,每大湖都與密西西比河的河網路廣泛連接,河的最下游直通大西洋。而第一個連接五大湖與大西洋的伊利運河(Erie Canal)則促成了美國中西部的快速農業和工業發展,並使得紐約市成為美國的經濟中心。
地理
美國的國土面積是世界第三大,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美國國土東至大西洋、西至太平洋、南至墨西哥灣、北至加拿大。阿拉斯加州也與加拿大接壤,南至太平洋而北至北冰洋。夏威夷州則處在太平洋的群島上,位於北美大陸的西南方。
美國國土地形變化多端,尤其是在西部。東海岸沿岸地區有著海岸平原,在南部較為寬廣,而在北部較為狹窄,海岸平原在新澤西州以北並不存在,不過在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積平原。
⑩ 美國大學中哪些有設置跨文化交流或公共關系專業
要看LZ准備申請的是哪個學科下的跨文化交流了
如果by交流,lz means communication,那麼許多學校的com studies都設這個方向
其實intercultural的東西可以用很多不同的approach來做,比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