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石馬庄水庫為什麼釣魚收費,現在沒人承包
現在沒有人承包,有文件不允許垂釣,不過還有不少釣友前去垂釣,注意安全,6月份有人溺水身亡
『貳』 馬庄村的馬庄村的地理
山東省郯城縣花園鄉新馬庄村是一個自然村,面積大概在25000平方米左右的小村莊,南臨江蘇徐州市,西臨台兒庄.是山東省和江蘇省的交界處。
據記載:明朝年間馬庄村因馬氏村民居多故此得名。
馬庄村地理位置優越,氣候適宜一年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樹木密集,是一個環境非常幽雅的村莊,馬庄村「張氏」居多,「王氏」其次。
1668年震驚世界的郯城大地震就在郯城縣發生(馬庄村隸屬該縣)8.2級強烈地震導致全縣房屋所剩無幾,災民傷亡慘重。馬庄村就位於「郯盧地震帶」地球版塊較為活躍的地塊,估計一年有上萬次無感知地震發生與該地,平均數十年有一次有感知地震發生。
『叄』 馬庄鎮的介紹
馬庄鎮隸屬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位於聞名世界的泰山腳下,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祥地,南距孔子故鄉曲阜市45公里,處於一山一水一聖人黃金旅遊線中心,東距京滬、京福高速公路、104國道及津浦鐵路僅10公里,距青島港460公里,距濟南國際機場80公里,鎮境內省、市公路四通八達,交通條件十分便利。汶陽田孕育了古老的大汶口文化,大汶河傍南而過,大漕河貫穿全境,天藍、水清、樹綠、是投資經商的最佳生態環境。鎮駐地面積3.5平方公里,駐地人口2萬人,有縣級中學一處、鎮級中學一處,鎮級衛生院一處,全鎮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10000多部,中國移動通信公司、聯通公司在境內建有信號放大基站,信息觸角遍及全國,引有鄒縣電廠、石橫電廠「雙迴路」電源,電力裝機容量大,建有自來水公司,水電供應正常。商貿一條街,瓜菜專業批發市場已具規模,佔地10平方公里的泰山石膏城正在建設之中。一個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於一體,礦山企業、特色農業於一身的新型城鎮已基本成型。
『肆』 馬庄村的人文自然
據說清代博學文人張道一曾在此開館授課。每逢科舉大比之年,春夏之交,山氣蒸騰,山嵐中往往出現若隱若現的樓台亭閣,實為海市蜃樓,認為是歲應考者多有捷報,故曰:「礦山呈瑞」。後稱之為萊蕪八景之一。民國以前,礦山山體被松柏覆蓋,密不可分。後幾經戰亂,原來的粗大松柏早被砍伐。山腰有明代所建老君殿,山頂有「魁星樓」,為鄉民祈求風調雨順、禱佑一方平安文人學士、祈求科舉高中、立身廟堂,於明代萬曆年間而建。明萬曆皇帝求仙好道,在宮中廣募術士,修仙煉丹,以求長生不老,民間受其影響,廣建道觀,當時此觀亦香火鼎盛,鄉民莫不頂禮膜拜。清康、乾以後多次增修。觀內檜柏茂盛,俱有合抱之粗。「老君殿」有正殿三間,坐北南向,建於1米左右高台之上,台為石砌。此殿為磚木結構,北方常見廊廈式垂珠聯龍,雕梁畫棟,朱紅門窗,做工考究。殿門兩側門柱上各雕一五爪雲龍,龍頭探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該殿大脊大梢,排山掛角。屋角、梢頭上均飾有張口獸、哈巴狗、朝天猴等神獸。殿內大方青磚鋪地,神台之上有神像一尊,庄嚴肅穆。殿內四壁繪有精美絕倫之彩繪壁畫,內容為《封神榜》中「九曲黃河陣」,主要人物即道教始祖太上老君,跨青牛,執拂塵。壁畫中人物個個形神兼備,宛若真人一般。「老君殿」左有時大夫廟,右有龍王廟。自東拾階而上有一空地,四周為青磚花牆。其中間擺放有石桌、石凳,供香客小住休息。北有大圈門,進門而人為一廊道,上有亭狀建築稱為「文昌閣」.盡頭為一木製階梯,攀梯而上即達「魁星樓」。「魁星樓」立於礦山之最高峰,樓分兩層,高達10米。樓基座為青石長條,有蓮花山石,也有本地小青石,堅固異常。樓體為青磚壘砌,白灰抹縫。樓北壁嵌有雪蓑所書「魁」字碑,村人傳說其用腳書寫,筆力蒼勁,筆法怪異,與現今鋼城區里辛鎮棋山觀村「玄之又玄」碑有異曲同工之妙。碑上贊語系龍、鳥、草、木、蟲形的古篆,並有釋文。置身極頂,一日三景,憑欄遠眺,汶水西流,遠山如黛,心曠神怡,向為人們游棲勝地。觀中重建於礦山頂部北側的「魁星廟」原有幾幢石碑,碑文全為呂芹村呂占覺先生所書。其中一座詳細記錄重修「老君殿」經過,並銘刻有捐資人姓名。碑文柳體楷書,據村中老人講,幼時上學字帖即是從這幾幢碑上所拓。今碑身已無存,僅余雙龍戲珠碑帽。站於「魁星樓」上南望三里許,即為葯王廟,統在一條中軸線上。舊時每有新縣令上任伊始,皆上山來祭拜。每逢此時,城裡名人紳士,凡鄉之有功名者,俱一同前來拈香叩首,頗為莊重,隨後於觀中聯詩作賦,共飲茶觀景。每年三月三是礦山廟會,善男信女自四外八鄉結伴而來,人潮湧動,熙熙攘攘,香火繚繞,小商小販沿路設攤,兜售香燭、火紙、鮮果供品,另有戲班助興,唱戲三天,觀者如潮。光陰似箭,歲月如煙。「老君殿」、「魁星樓」等建築物全在戰爭年代及文革期間「破四舊,立四新」時拆毀,只余幾許地基供人憑吊懷古。1992年四鄉信徒捐資重建「老君殿」於礦山之陰,殿闊三間,雕梁畫棟,不輸前朝。礦山右山腳怪石嶙峋的老牛槽下有一半圓形洞口,洞內曲折幽暗,高低不平,直入南去,洞深不可測。據傳有膽大青年結伙,吹著喇叭,手執火把,入洞欲探其深遠。結果入洞後,再也沒有回來,大約是洞中缺氧氣,皆窒息而亡。相傳此洞與鳳凰山山之朝陽洞相連。每逢雨季,二洞生雲,扶搖直上,狀似龍形,一雲飄飄北來,一雲悠悠南往,連接於半空中,於是頓時烏雲翻滾,大雨傾盆。此景稱之為「二洞雲連」,亦為萊蕪八景之一。出村北上,約200米即狼溝。過狼溝攀援而上即為「白龍頂」,只因此處全為白砂土,起伏蜿蜒,形似巨龍,故名「白龍頂」。翻山而過即為桃花橋.,過去此處四周遍植桃樹,每逢初春,桃花盛開時節,游春踏青人流不斷,城中文人、士紳,山頂書院先生、學子,會聚於此,賞花飲酒,吟詩唱對。園中花團錦簇,蜂飛蝶舞,真可謂: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因此處地勢不平,溝壑縱橫,又是山後沙家莊、劉家莊、南白龍等村進萊城必經之地,每逢雨季,山洪暴發,道路沖毀,路人皆被阻於深溝兩側不得通行。鄰近鄉村有德高望重者帶頭募捐,村人踴躍捐資始建成此橋,並命名「桃花橋」。「桃花橋」全為石造,長兩丈,寬一丈,高有一丈五。橋墩為方正大石,平面光滑,橋底石板鋪底,橋身青石發碹,條石鋪面,堅固異常,歷數百年而無恙。此橋北曾豎有石碑記錄修橋年代及經過,現碑已無存。建國後此處被萊蕪縣確定為文物保護對象,現今被萊鋼萊蕪礦業公司選礦廠尾礦壩掩住橋之一半,水沒及橋身,人不能再觀其秀姿天工。關於「桃花橋」,當地民間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早年間馬庄及附近鄉民為生活所迫,外出謀生,曾與人互誇家鄉之美。外縣人常誇本縣古剎悠久,寶塔巍峨,名人軼事,寬暢大道,石橋堅固,滔滔不絕,甚為自豪。鄉人無言以對,急切間想起「桃花橋」,遂躍身而起,言道:「你們那地方怎比我們那兒,我們那兒有座桃花橋,高有萬丈,家雀下了個蛋落到橋半腰,小麻雀就出了飛。」一同行者猛然醒悟,更大聲而說:「桃花橋還不算高,月牙橋比它還要高。民謠曰:「桃花橋萬丈高,還達不到月牙橋半截腰。」外縣人無不驚嘆。
『伍』 馬庄鎮的介紹
馬庄鎮隸屬於山東省臨沂市費縣,位於費縣東南25公里,與蘭山區、蘭陵縣接壤,北與探沂鎮、東與劉庄鎮、西與新莊鎮和芍葯山鄉相連,屬純青石山區。全鎮轄23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6萬人,其中回族約500餘人,是費縣回族聚集地之一。有耕地2097公頃,總面積80.5平方公里,鎮境呈不規則狀。
『陸』 馬庄村的概況
侯馬市新田鄉馬庄村是侯馬市歷史悠久的村鎮之一。東隔侯張線與辛店、程王相望,西與牛村、平望為鄰,北為張村街道辦西里村,南鄰城市主幹道之一程王路。土地肥沃,民風淳樸。
據傳該村舊為春秋晉國養馬之地,馬匹供晉國公侯大夫乘騎,故而得名。馬庄在明嘉靖時屬曲沃縣牛村裡,稱馬庄;清乾隆年間、光緒年間屬曲沃縣褚牛里,為與曲沃城東的東馬庄相區別,稱為西馬庄;民國十七年屬曲沃縣三區,稱西馬庄;侯馬第三次建市後,稱馬庄。
民國十七年,馬庄52戶,男125丁,女94口。2000年馬庄336戶,1284口人,耕地面積105.7公頃,人均收入2827元。姓氏以馬、李、董等為主,民族多為漢族。
目前下轄3個居民小組,現有村民448戶,人口1580人,全村耕地面積1300餘畝,主要以耕作為主。
『柒』 馬庄村的介紹
馬庄村,山西省陽泉市郊區蔭營鎮下轄村,位於陽泉市郊區東北,溫河岸邊。北緯37 59 09 ,東經113 38 03 ,海拔700米左右,全村總面積4.23平方公里,(6349.20畝),西鄰韓庄,東接小庄,北靠西南舁鄉的大窪、張家井兩村,全村人口2007年底500人。 史上曾屬盂縣轄,在民國38年歸陽泉五區,為該區41個行政村之一。後來鄉鎮變革,歷經韓庄鄉、西南舁鄉、三郊公社、三郊鄉、蔭營鎮管轄。
『捌』 馬庄村的介紹
山東省郯城縣花園鄉新馬庄村,是一個自然村,面積大概在25000平方米左右的小村莊,南臨江蘇徐州市,西臨台兒庄.是山東省和江蘇省的交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