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有哪些水電站
1、三峽水電站
三峽水電站,即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又稱三峽工程。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西陵峽段與下游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
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三峽水電站的功能有十多種,航運、發電、種植等等。
2、溪洛渡水電站
溪洛渡水電站是國家「西電東送」骨幹工程,位於四川和雲南交界的金沙江上,工程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攔沙和改善上游航運條件等綜合效益,並可為下游電站進行梯級補償。
電站主要供電華東、華中地區,兼顧川、滇兩省用電需要,是金沙江「西電東送」距離最近的骨幹電源之一,也是金沙江上最大的一座水電站,裝機容量與原來世界第二大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1400萬千瓦)相當,是中國第二、世界第三大水電站。
3、白鶴灘水電站
白鶴灘水電站位於四川省寧南縣和雲南省巧家縣境內,是金沙江下游幹流河段梯級開發的第二個梯級電站,具有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攔沙、改善下游航運條件和發展庫區通航等綜合效益。
水庫正常蓄水位825米,相應庫容206億立方米地下廠房裝有16台機組,初擬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602.4億千瓦時。 電站計劃2013年主體工程正式開工,2018年首批機組發電,2022年工程完工,電站建成後,將僅次於三峽水電站成為中國第二大水電站。
4、烏東德水電站
烏東德水電站位於四川會東縣和雲南祿勸縣交界的金沙江河道上,是金沙江水電基地下遊河段四個水電梯級——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和向家壩水電站的第一梯級,上距觀音岩水電站253公里,下距白鶴灘水電站180公里。
控制流域面積40.61萬平方公里,占金沙江流域面積的86%;多年平均流量3850 立方米/秒,徑流量1200億立方米。
5、向家壩水電站
向家壩水電站位於雲南省水富縣與四川省宜賓縣交界的金沙江下遊河段上,距水富縣區僅1500米,是金沙江水電基地最後一級水電站,這座水電站由三峽集團修建,上距溪洛渡水電站壩址157公里, 電站攔河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高程384米,最大壩高162米,壩頂長度909.26米。
壩址控制流域面積45.88萬平方公里,占金沙江流域面積的97%,多年平均徑流量3810立方米/秒。水庫總庫容51.63億立方米,調節庫容9億立方米,回水長度156.6公里。
⑵ 巍山泰龍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巍山泰龍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為開發歪角河流域、鐵廠河流域水電資源而成立的專業公司,公司目前屬初創階段,注冊資本金為500萬元,公司下設開發、財務、運營三個部門,有各類專業人員15人。公司地址位於巍山縣巍城西路105號聯華購物廣場二樓,為了方便歪角河流域的開發,在馬鞍山鄉政府設立了工程指揮部。歪角河流域的開發,按照大理州人民政府的批復,共建四至五級電站,總裝機為25500千瓦。其中採石場至龍潭村為二級電站,即為准備動工興建的電站,該級電站裝機為5000千瓦,投資為3500萬元,包括擋水壩一座、隧道3500米、調壓井一口、壓力管線600米及廠房一套。四級電站的總投資為1.8億左右,年發電能力為1億1仟萬度電,年毛收益為2000萬元左右,投資周期為5年,投資回收周期為18年。 歪角河流域的水電開發是在嚴格的科學規劃設計基礎上進行的。一年多來,我們委託南方地質勘察公司對歪角河進行了全流域的勘察,對大壩、廠房、遂道都進行了鑽、查、探,並作出地質災害評估報告。雲南和諧環保有限責任公司大理分公司對全流域進行環境檢測和評估,採取了相應的預防措施,確保工程的安全性和永久性。以長遠看,通過電站攔水壩的建設,加強了蓄水和調供能力,減少了水土流失,減少了洪災和旱災。二級水電站屬經流式電站,也是償試的電站,我們將根據二級電站的實際動作情況,確定一級電站和三級電站調節庫的建設規模,使這兩個具有調節能力的電站的蓄水量更加科學和合理。 歪角河流域的電站建設是一項比較長的投資項目,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建設期間和建成後,都會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一些比較大的拉動作用。我們一定盡心盡力,開發一地造福一方,為當地的經濟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法定代表人:泮志敏
成立時間:2010-02-10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3292710000193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雲南省大理州巍山縣南詔鎮聯華購物廣場二樓
⑶ 中國有哪些水電站,主要分布在哪
1、中國第一個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位於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海口鎮螳螂川上游)——石龍壩水電站一廠於1910年(庚戌年)7月開工,1912年5月28日發電,最初裝機容量為480 千瓦。2006年05月25日,石龍壩水電站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彈指一揮間,100年過去了,2012年5月28日,這座中國第一座水電站的馬達依然在轟鳴,已累計發電量超過10億千瓦時,見證著中國水電百年的歷史。
⑷ 胡佛水壩,把水往下倒為何卻又發現水流又會往上流回來呢
胡佛水壩,把水往下倒為何卻又發現水流又會往上流回來呢?原因主要如下。
另外,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這樣一種“怪坡”,比如馬鞍山、日照、河南等地方都有,在這些地方,越是質量大的物體,越是能夠自己“上坡“,聽起來很是神奇,引來遊客爭相打卡,拍攝神奇的視頻。但實際上,這些怪坡也是利用了上述的視覺錯覺,才造成這種情況的。地球上還沒發現真正脫離重力影響的神奇地方。
⑸ 馬鞍山打的去烏溪要多少錢
安徽省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部,地處北緯31°46'42''~31°17'26''與東經118°21'38''~118°52'44''之間;東臨石臼湖與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縣接壤。至蕪湖市區30公里;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具有臨江近海,緊靠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的優越地理位置。馬鞍山市最北點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點在黃池鎮水陽江中心航道線上,最西點為江心洲與和縣之間長江主航道中心線,最東點處於石臼湖中心線。全市總面積1686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縱距54.4公里,東西最大橫距46公里。 甘肅省馬鞍山位於正寧縣宮河鎮西面3公里的山上。 傳說山形是天神化的,孫行者大鬧天宮時玉皇大帝為了收買他,給他封了個弼馬溫。孫悟空不曉得此為何等職銜,官屬幾品,一問左右才知是個管馬的,是天宮最小最不起眼的官。老孫怒氣難忍,一下甩掉烏紗,回花果山做他的「齊天大聖」去了。這一下,無人管的天馬便得了自由,滿天飛奔,有一匹正沖出南天門的灰馬,看到東南方向有一汪清凌凌的池水,一高興便縱身洗將起來,濺出的小泥點落下來不一會就成了座馬鞍形的山。後來就把這山叫作馬鞍山。沿山道峰迴路轉,穿過碧翠的山腰,走過花葉掩映的山林,來到溝底,眼前豁然亮出一個綠油油、清亮亮的攔溝大壩。清風徐徐,壩中錦鱗飛躍,碧波鱗鱗,水面如綢,似鏡反光,整個山形、草木花葉全倒映水中。天光水色,被點點游魚縱橫穿梭成一幅翡翠色的綾帕。壩里已投放20多萬尾魚苗,最重的已達10多斤。真是旱塬山溝里的「小江南」。遊人尚且流連忘返,當年縱身洗滌的天馬豈能捨得離開? 馬鞍山(Ma On Shan),屬於香港十八區的沙田區,是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分。位於烏溪沙的青年營,數十年來都是度假及小學旅行的勝地。現在馬鞍山則是大型住宅所在地。區內同名山峰馬鞍山有兩個山峰,較高的俗稱馬頭頂,高702米,它是新界東部最高的山峰,而副峰為牛押山,六百多米高,兩峰之間形成一條很長的弧線,形如馬鞍,故被稱為馬鞍山。根據王崇熙新安縣志(卷四)亦提及馬鞍山名字源由:「馬鞍山在縣東八十里,枕東洋,形如馬鞍。」馬鞍山最初是一個小小的村落,居民從事農業、漁業等傳統鄉村經濟活動。近代日本企業來到這里開采磁鐵礦,使馬鞍山頓時成為工業重鎮,鼎盛時期有幾千個工人在此居住。但到了1970年代,因為石油危機、新市鎮發展等事件,開礦成本大增,加上港英政府決定開發馬鞍山為新市鎮,礦場也隨之在1976年結束。現在,經過政府幾十年的努力,馬鞍山成為屋邨、商場林立的大型住宅區。馬鞍山三寶:廣西馬鞍山雄峙於柳州柳江南岸,東西走向,長約1500多米,海拔270米。山形東西峰突兀,中間凹,形似馬鞍。登上山頂,回環若襟帶的風光盡收眼底,大有「群山生足下,雲氣漫胸前」之感。唐宋以來,馬鞍山就是柳州名山,是歷代著名游覽勝地。山西側如合掌的「梓 岩」為道教遺址,有梓 帝君神龕和「黑肌而赤脈」的棋盤石,傳說八仙中的漢鍾離和呂洞賓在此對弈,並在岩口留下仙人腳印,岩間有許多題詠刻石,宋朝方信孺「釣台」篆書摩崖、王安中《新殿記》摩崖均立於此。前臨古靈泉背靠梓 岩的靈泉古剎在宋代寺院中稱為「廣右第一」。山北近山頂處儼若廣廈的仙弈岩,面積約300平方米,洞口高朗寬敞,洞內鍾乳石形成的石柱、石幔、石花似人狀物,千姿百態。唐朝柳宗元對此曾有詳細的生動的描述。貴州馬鞍山位於長順縣,海拔1444米,地處東經106°22′30",北緯26°12′50",距縣城27公里,馬鞍山腳即廣順鎮。明代前馬鞍山稱為馬嶺,清代改稱天馬山,書寫天馬呈圖,民國以後統稱為馬鞍山。「綉林十景」之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城內龍蓋山與筆架山之間,形如馬鞍而得名。傳說之一:三國時,東吳年輕的大將陸遜,首次領兵與蜀漢交鋒,黃勇病況善戰,智謀超人,一舉攻破了劉備的七百里邊營,取得驍亭夷陵之戰的大勝。殺得劉備敗退白帝城,惶惶不安。陸遜因防曹兵偷襲,不得不率兵回師。他順江而下,星夜兼程,來到曾是吳王之妹投江的石首,於兩峰之空間屯下營來,暫作休整。誰知剛剛停馬解鞍,當夜有「蠻陌」之寇,蜂湧而從背後襲來。陸遜之馬因受驚躥入江中,天黑流急,無法救起,陸遜看到心愛的伴隨自己征戰不懈的戰馬,被滔滔的江水吞沒,一氣之下,把馬鞍和韁鞭亦投入江中,讓它隨馬流去。不料,陸遜離此去後不久,突然一夜
⑹ 三峽大壩以下有幾座長江大橋
目前三峽以下有47座長江大橋,其中位於湖北20座,湖南1座,江西3座,安徽7座,江蘇14座,上海2座;其中在建的有12座;位於二省交界處的有6座;只跨越長江一半的有4座。
按從上游到下游排列:
西陵長江大橋
葛洲壩三江大橋
夷陵長江大橋
宜昌長江鐵路大橋
宜昌長江大橋
枝城長江大橋
荊州長江大橋
荊州長江二橋(在建)
荊岳長江大橋
武漢軍山長江大橋
武漢黃家湖長江大橋(在建)
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
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在建)
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在建)
武漢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二橋
武漢二七長江大橋
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
武漢陽邏長江大橋
黃岡長江大橋(在建)
鄂黃長江大橋
鄂東長江大橋
黃石長江大橋
九江長江三橋(在建)
九江長江二橋
九江長江大橋
望東長江大橋(在建)
安慶長江大橋
安慶長江鐵路大橋(在建)
銅陵長江大橋
銅陵長江公鐵大橋(在建)
蕪湖長江大橋
馬鞍山長江大橋
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三橋
南京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二橋
南京長江四橋
潤揚長江大橋
五峰山大橋(在建)
泰州長江大橋
江陰長江大橋
滬通鐵路長江大橋(在建)
蘇通大橋
崇海大橋(在建)
崇啟大橋
上海長江大橋
(查資料不易,望採納)
⑺ 馬鞍山有多大
安徽省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部,地處北緯31°46'42''~31°17'26''與東經118°21'38''~118°52'44''之間;東臨石臼湖與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縣接壤。至蕪湖市區30公里;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具有臨江近海,緊靠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的優越地理位置。馬鞍山市最北點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點在黃池鎮水陽江中心航道線上,最西點為江心洲與和縣之間長江主航道中心線,最東點處於石臼湖中心線。全市總面積1686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縱距54.4公里,東西最大橫距46公里。
甘肅省馬鞍山位於正寧縣宮河鎮西面3公里的山上。 傳說山形是天神化的,孫行者大鬧天宮時玉皇大帝為了收買他,給他封了個弼馬溫。孫悟空不曉得此為何等職銜,官屬幾品,一問左右才知是個管馬的,是天宮最小最不起眼的官。老孫怒氣難忍,一下甩掉烏紗,回花果山做他的「齊天大聖」去了。這一下,無人管的天馬便得了自由,滿天飛奔,有一匹正沖出南天門的灰馬,看到東南方向有一汪清凌凌的池水,一高興便縱身洗將起來,濺出的小泥點落下來不一會就成了座馬鞍形的山。後來就把這山叫作馬鞍山。沿山道峰迴路轉,穿過碧翠的山腰,走過花葉掩映的山林,來到溝底,眼前豁然亮出一個綠油油、清亮亮的攔溝大壩。清風徐徐,壩中錦鱗飛躍,碧波鱗鱗,水面如綢,似鏡反光,整個山形、草木花葉全倒映水中。天光水色,被點點游魚縱橫穿梭成一幅翡翠色的綾帕。壩里已投放20多萬尾魚苗,最重的已達10多斤。真是旱塬山溝里的「小江南」。遊人尚且流連忘返,當年縱身洗滌的天馬豈能捨得離開?
馬鞍山(Ma On Shan),屬於香港十八區的沙田區,是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分。位於烏溪沙的青年營,數十年來都是度假及小學旅行的勝地。現在馬鞍山則是大型住宅所在地。區內同名山峰馬鞍山有兩個山峰,較高的俗稱馬頭頂,高702米,它是新界東部最高的山峰,而副峰為牛押山,六百多米高,兩峰之間形成一條很長的弧線,形如馬鞍,故被稱為馬鞍山。根據王崇熙新安縣志(卷四)亦提及馬鞍山名字源由:「馬鞍山在縣東八十里,枕東洋,形如馬鞍。」
馬鞍山最初是一個小小的村落,居民從事農業、漁業等傳統鄉村經濟活動。近代日本企業來到這里開采磁鐵礦,使馬鞍山頓時成為工業重鎮,鼎盛時期有幾千個工人在此居住。但到了1970年代,因為石油危機、新市鎮發展等事件,開礦成本大增,加上港英政府決定開發馬鞍山為新市鎮,礦場也隨之在1976年結束。現在,經過政府幾十年的努力,馬鞍山成為屋邨、商場林立的大型住宅區。
馬鞍山三寶:
廣西馬鞍山雄峙於柳州柳江南岸,東西走向,長約1500多米,海拔270米。山形東西峰突兀,中間凹,形似馬鞍。登上山頂,回環若襟帶的風光盡收眼底,大有「群山生足下,雲氣漫胸前」之感。唐宋以來,馬鞍山就是柳州名山,是歷代著名游覽勝地。山西側如合掌的「梓 岩」為道教遺址,有梓 帝君神龕和「黑肌而赤脈」的棋盤石,傳說八仙中的漢鍾離和呂洞賓在此對弈,並在岩口留下仙人腳印,岩間有許多題詠刻石,宋朝方信孺「釣台」篆書摩崖、王安中《新殿記》摩崖均立於此。前臨古靈泉背靠梓 岩的靈泉古剎在宋代寺院中稱為「廣右第一」。山北近山頂處儼若廣廈的仙弈岩,面積約300平方米,洞口高朗寬敞,洞內鍾乳石形成的石柱、石幔、石花似人狀物,千姿百態。唐朝柳宗元對此曾有詳細的生動的描述。
貴州馬鞍山位於長順縣,海拔1444米,地處東經106°22′30",北緯26°12′50",距縣城27公里,馬鞍山腳即廣順鎮。明代前馬鞍山稱為馬嶺,清代改稱天馬山,書寫天馬呈圖,民國以後統稱為馬鞍山。
「綉林十景」之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城內龍蓋山與筆架山之間,形如馬鞍而得名。
傳說之一:三國時,東吳年輕的大將陸遜,首次領兵與蜀漢交鋒,黃勇病況善戰,智謀超人,一舉攻破了劉備的七百里邊營,取得驍亭夷陵之戰的大勝。殺得劉備敗退白帝城,惶惶不安。陸遜因防曹兵偷襲,不得不率兵回師。他順江而下,星夜兼程,來到曾是吳王之妹投江的石首,於兩峰之空間屯下營來,暫作休整。誰知剛剛停馬解鞍,當夜有「蠻陌」之寇,蜂湧而從背後襲來。陸遜之馬因受驚躥入江中,天黑流急,無法救起,陸遜看到心愛的伴隨自己征戰不懈的戰馬,被滔滔的江水吞沒,一氣之下,把馬鞍和韁鞭亦投入江中,讓它隨馬流去。不料,陸遜離此去後不久,突然一夜之間,風雨大作、雷掣電閃,此地長出了一座淺峰,先現馬頭,後現馬身,再現馬尾,宛如陸遜的那匹戰馬,卧於兩山之間,把那龍蓋山和筆架山連了起來,此後,人們一度把它叫作陸馬山,後雙根據形狀,叫成馬鞍山
傳說之二:明代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張璧是石首人,他曾是就馬鞍山寫過一首詩,詩曰:「蔓出群峰詎可攀,峨然疊嶂倚雲端。(此二句寫山的現狀)舊傳蠻陌曾為冠,記得將軍此解鞍,投轡等閑空歲月,積塵從此起岡山。(此四句寫山形成的傳說 )馬頭流落江南岸,往事多訛問俗難。(此二句疑為訛傳不可考)」
張閣老詩中的意思,是以為此馬鞍山的形成和命名,多有訛傳,難以問俗了。這里的「問俗」恐怕就是指的民間傳說。
7崑山馬鞍山。山上有妙峰塔玉宇瓊台景色優美
⑻ 三峽大壩上下油城市
三峽上游 主要城市包括青海玉樹、雲南麗江、四川攀枝花市、宜賓。 長江中游嚴格意義上講包括從四川宜賓至湖北宜昌江段。主要城市包括四川瀘州、直轄市重慶
下游包括從湖北宜昌至江西九江。主要城市包括湖北荊州市、湖南嶽陽市、湖北省會武漢、湖北黃岡市、鄂州市、黃石市、江西九江市。 主要城市有安徽安慶市、池州市、銅陵市、蕪湖市、馬鞍山市、江蘇省會南京、鎮江市、江陰、南通市、直轄市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