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死了都沒人埋,歷史上的營妓到底有多悲慘
營妓就是在軍中侍奉軍人的妓女,她們基本沒什麼尊嚴,除了倒酒,跳舞外,還需要給士兵消遣,除了平日的飯食外,都沒人去管她們別的需求,自然死了也沒人理睬。
㈡ 常遇春是哪裡人
常遇春,(1330~1369) ,漢族,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
中文名: 常遇春
別名: 常伯仁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安徽懷遠
出生日期: 1330
逝世日期: 1369
職業: 將領
主要成就: 攻破大都,滅元
生平簡介
常遇春,(1330~1369) ,漢族,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跟隨在一位名叫劉聚的強盜頭目左右,後見劉等人實在沒有出息,乃在和陽投降了朱元璋。在回軍途中病死於河北柳河川,其後裔和部署遂留在北京駐守.
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
相傳,常遇春率軍隊進駐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於是,他親自帶領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現,無從查考。但是常遇春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後人有詩可證: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嗚。何年留古砦,猶復說開平。
大破陳友諒
據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防備。陳友諒統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於六泉口。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這次戰役不僅恢復了皖南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漢軍龜縮於武漢不敢再犯。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誇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常遇春當年設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並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隱高。結廬親冢側,只為報劬勞。
病卒柳河川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們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其他記載
常遇
春傳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賜後人冰鐵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後有開平王常寶童痛打嚴嵩)。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他也是公認的一位「天下奇男子」。
鏖戰衢州
常遇春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麾下的一員驍將。他身為軍中前鋒,作戰勇猛,席捲幽燕,直搗上都。由於他曾攻克了開平府(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被封為開平王鄂國公。洪武二年(1369),年僅39歲的常遇春因得「卸甲風」,而暴死於柳河川軍中。朱元璋痛失愛將,以詩悼之:「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並將其作為陪葬明孝陵的勛臣,擇墓於南京太平門外,賜給祭田。後又在南京雞籠山下建的功臣廟中,將其居於首位以祀之,甚見尊禮。
元至正十九年(1359)七月,朱元璋攻取金華後,派遣大將軍常遇春進兵攻取衢州。常遇春率部一路殺將而來,首先攻取了龍游城。他在戎馬倥傯間,還吟賦《龍游道中》一詩以紀行:「策蹇龍游道,西風妒旅袍。紅添秋樹血,綠長旱池毛。比屋豪華歇,平原殺氣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鬢須搔。」字里行間,流露出英雄豪氣。
當常遇春率領馬、步、水三軍到達衢州城下時,但見城垣壁壘森嚴,固若金湯。
常遇春率部在城下樹柵欄,建奉天旗,從陸上、水上將衢州6座城門團團圍住。常遇春又造呂公車、仙人橋、長木梯、懶龍爪等攻城軍械,「擁至城下,高與雲齊,欲階以登城」,他又在大西門城下「穴地道攻之」。伯顏不花的斤面對常遇春部的猛烈進攻,憑借堅固的城垣,「以束葦灌油燒呂公車,駕千斤秤鉤懶龍爪,用長斧砍木梯,築夾城防穴道」,雙方交戰激烈,常遇春久攻不克。
後來,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毀其所架之炮,攻圍甚急。元軍支持不住,遣使密約投降,衢州路院判張斌夜出小西門,迎常遇春大軍入城。這樣,元軍甲士萬人,才迅速崩潰。
常遇春攻取衢州城後,立「金斗翼元帥府」,設元帥和樞密分院判官,元朝在衢統治勢力遂盪然無存。
南下立功,升任元帥
勇猛敢戰,這是常遇春戎馬生涯的最大特點,並貫穿於歷次重大戰役。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軍渡江南下,在著名的採石磯(在今馬鞍山市之南、長江東岸)戰役中,面對著元朝水軍元帥康茂才(不是康茂才)的嚴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著亂箭揮戈勇進,縱身登岸,沖入敵陣,左右沖突如入無人之境,朱元璋即揮軍登岸,元軍紛紛潰退,緣江堡壘紛紛歸附。朱元璋乘勝率軍攻佔太平。次年三月,又攻佔集慶,改為應天府。集慶及其周圍地區的佔領,使朱元璋獲得一塊財富之區,為在江南的繼續開拓和壯大奠定了基礎。這一階段的戰斗,常遇春鋒芒初露,立了頭功,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
西征陳友諒,戰功卓著
西征陳友諒,常遇春再立大功。陳友諒占據上游,精兵大艦,雄心勃勃,是朱元璋開拓事業的主要威
常遇春像
脅。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陳友諒率水軍數十萬直取應天,在南京城西北的龍灣與朱元璋軍展開一場惡戰。朱元璋以弱御強,便設計用伏,誘敵深入,常遇春奉命與馮國勝率帳前五翼軍三萬人設伏,為全軍主力。經過一場鏖戰,在龍灣登陸的陳友諒兵,遭到常遇春、馮國勝伏兵的沖殺,死傷慘重,潰不成軍。正值江水落潮,龍灣水淺,陳友諒一百多艘巨艦全部擱淺,朱元璋揮水陸軍並進,陳友諒大敗而逃。龍灣大捷,朱元璋轉危為安,並壯大了力量。常遇春大破敵陣,戰功卓著,不久,升行省參知政事。
龍灣戰後的第三年,1363年,陳友諒以號稱六十萬大軍傾巢來攻,在鄱陽湖與朱元璋軍進行了一場持續三十六天的決定生死存亡的水上大決戰。朱元璋先是派兵封鎖敵人的歸路,交戰中,陳友諒軍船大、堅固,但速度慢,朱元璋軍船小、速度快,操作靈活,兩軍相持,難解難分。一次朱元璋座船擱淺,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率船隊來圍攻,情況危急。常遇春奮勇當先,射傷張定邊,又用自己的戰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戰斗中常遇春奉命積極組織火攻,發揮小船優勢,乘風縱火,陳友諒的艦隊被燒得烈焰沖天,兵將損失過半,湖水盡赤。陳友諒率殘艦撤往湖口,又受到朱元璋諸將的追擊和常遇春的迎頭堵截。陳友諒在混戰中被流矢射中死去。這場決戰扭轉了雙方力量的對比,陳友諒覆滅,使朱元璋成為群雄中之強者。常遇春因功受賞,得金帛田地甚厚。不久,升為平章政事。
東征北伐,攻取元大都
至正二十四年(1364)七月,常遇春先是隨徐達率軍攻佔廬州。接著,又與鄧愈會合征服江西的新淦、吉安、贛州、南安等郡縣,嶺南韶州、南雄等地望風降附。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奉命與鄧愈率軍攻取湖北的安陸、襄陽;十一月與徐達率軍攻佔了泰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兵二十萬東征張士誠。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達、常遇春的軍隊先攻取了湖州和杭州等地,翦除了張士誠的羽翼,平江(今蘇州)孤立無援,經過長達十個月的圍攻,平江城破,張士誠敗死。常遇春以功進封為鄂國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率二十五萬大軍出師北伐。當時北方元朝軍事力量已經大大削弱,所以,徐達、常遇春出師三個多月,即平定山東。洪武元年四月,明軍在洛陽的塔兒灣與元軍遭遇,常遇春單騎突入敵陣,麾下壯士從之,勇猛沖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算,史稱塔兒灣大捷。這一仗,佔領了河南和潼關,奪取了陝西的門檻,為攻取元大都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形勢。
洪武元年閏七月,徐達、常遇春率馬步舟師由臨清沿運河北上,連下德州、通州。元順帝攜後妃、太子等逃奔上都開平(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八月二日,徐達、常遇春一舉攻佔大都,改為北平府。稍事休整即又揮軍西進,攻取山西。與精銳的擴廓帖木兒軍進行了艱苦的搏戰,平定山西。洪武二年三月,西征軍進攻陝西,元將李思齊由鳳翔奔臨洮,力竭投降。元順帝乘明軍主力長驅秦晉之機,命丞相也速率軍向北平反撲,兵鋒已抵通州。常遇春又奉命與李文忠率步卒八萬、騎士一萬馳救北平,元軍聞訊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軍追奔千里,大獲全勝。為了覆其巢穴,最終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徑取元上都開平,順帝逃奔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常遇春奪取開平,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
洪武二年(1369)七月,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龍關縣西),得暴病卒於軍中,年僅四十歲。朱元璋聞喪大為震悼,賜葬鍾山之下,並親自出奠。書報大將軍徐達回京參加會葬。為表彰常遇春的功績,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忠武。又封子常茂為鄭國公,歲祿二千石。常茂隸宋國公馮勝北征納哈出,不奉約束,被削爵,安置在廣西龍州;又別封次子常升為開國公,建文末,以抗靖難師安置雲南臨安(今雲南建水),憂死。
編輯本段
「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常遇春自從1355年追隨朱元璋,參加採石磯渡江戰役,到1369年奪取元上都開平,暴卒於柳河川為止,十四年戎馬生涯,轉戰南北,可以說無役不從,戰無不
勝。常遇春「為人沉鷙果敢」,被譽為當時的天下奇男子。他曾自負地說:「我率十萬人便可橫行天下」,軍中送他一個綽號叫「常十萬」。他不僅有勇,而且也有智謀,常常以智取勝。或者設伏,使用疑兵;或者聲東擊西,出敵不備。在歷次戰役中都不乏其例。比如1359年七月,常遇春率兵攻衢州,元將宋伯顏不花悉力守備,常遇春使用各種攻城器具,仍久攻不下,乃以奇兵出其不意,挖穴道進入南門瓮城,毀敵所架炮,又策動元將張斌約降,內外夾擊,乃奪得衢州。再比如,1360年五月,常遇春與徐達一起攻破了陳友諒的樅陽水寨,陳友諒率大軍前來報復,四處揚言要攻取安慶。常遇春經過分析,認為其中有詐,這是陳友諒要奪取安慶附近的池州,是聲東擊西之計。同徐達商議後,決定將計就計,設伏誘敵,陳友諒果然中計,腹背受敵之下大敗而逃。這都是常遇春以智謀取勝的典型戰例。所以史書上說,常遇春「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克敵制勝之方皆中節度」。
常遇春「愛撫士卒」,「每與敵戰,出則當先,退則殿後,未嘗敗北,士卒樂為之用」。這是自古名將幾乎所共有的一個優點。與此相應就是兵有紀律,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不擾民。他很同情百姓的疾苦,這同他出身農家有關,也是朱元璋在開拓事業中一貫嚴格要求的。常遇春與胡大海一起曾向朱元璋建議,免收百姓給軍隊交納的糧草——寨糧,朱元璋採納了這個建議,注重發展屯田事業,以解決軍隊的糧餉,從而減輕了佔領地區百姓的沉重負擔。
在和同僚之間的關繫上,常遇春處理得也比較好,在作戰中能夠節制諸將又能虛心與諸將研究對策,集思廣益。他身為副將軍,與大將軍徐達一起征戰,非常尊重小他兩歲的徐達,謙遜地「奉節制,進止赴期不敢爽毫發,大將軍雅敬愛之」,始終無小間。當時,徐達、常遇春兩員大將並稱,「一時名將稱徐、常」。一個以謀略持重著稱;一個以勇猛果敢聞名。朱元璋很會用將,以徐達為正,常遇春為副,用其所長,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也特別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勛「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常遇春也善於處理同主子的關系。1365年二月,當常遇春率軍征服江西上流未附郡縣班師之後,朱元璋對常遇春「頒賞賜勞」,特意表彰他「勤勞於外,南平諸郡,兵不失律,民無所擾」的功勞。常遇春對答頗為得體,他說,這是「皇上成算,所至輒克,非臣所能」。貌似寬厚心實險狠的朱元璋自然最愛聽這樣的話了。
永流大地
常遇春的英年早逝,是明朝初期的一大損失,因當時還有元朝的殘余勢力還未完全消滅,還有一些硬仗等著他去打。但對他個人來說,逃脫了朱元璋的謀殺,保全了他的榮譽,使他的英雄業績得以流芳百世,與日月同輝,也是一件幸事。
《明史》贊曰:「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再中山(徐達)下,而公忠謙遜,善持其功名,永為元勛之冠。身衣日月剖符錫土若王者,可謂極盛矣!」
常遇春逝世消息由信使用最快速度於七月二十三日上午送達應天,朱元璋聞訊驚倒於龍椅上,對於遇春之死極為悲慟,並怕遇春之妻藍氏接受不了,次日一早,馬皇後就到遇春家且一直陪伴藍氏。
次日。朱元璋也未上朝,召來劉基、李善長、宋濂等人商量安排常遇春後事,提出按宋太宗為韓王趙普的治喪禮儀來為遇春治喪。
朱元璋追封常遇春為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日忠武。配享太廟。朱元璋給常遇春最高榮譽。古至明代,封鄂謚忠武,只有唐朝尉遲氏、宋朝岳飛。遇春公是第三個。朱元璋還賦詩一首,表露其對常遇春逝世的極度悲哀。「朕有千行生鐵汁,平生不為兒女泣。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 此後朱元璋令宮廷畫師為遇春公繪制身穿龍袍的全身像。自此開平王常遇春便永遠長眠於鍾山之上,永遠的休息了。
常遇春逝世後,全國很多地方懷念他的功績為他建祠祭祀。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20年)乾隆皇帝親筆御提「勇動風雲」四字,頒詔常遇春家鄉建開平王廟,三層大殿,巍峨壯觀。於乾隆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由尹繼善到懷遠常遇春祠堂安位主祭。其奉旨題聯一副:「將十萬眾之威名,常誦都人仕女;居七八分之功業,永留大地河山。」
中國冷兵器時代十大勇將天下奇男子--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信仰回教的漢族,說他是回族不精確,因為他不是色目人後代,是土生土長的漢族人,安徽懷遠人。金庸的《倚天屠龍記》里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常遇春,而歷史當中的他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戰功僅在次於徐達。1355年,參加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破集慶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
在1356年2月,採石磯大戰中,元兵守將蠻子海牙借地利擊退義軍的數次沖擊,這時常遇春乘一艘小船,左手持盾,右手揮戈冒著亂箭直沖而上,沖到跟前時一躍而上,刺死守磯頭目老星卜喇,左沖又突如入無人之境,這時義軍一涌而上擊潰蠻子海牙部。這一戰常遇春名聲大振,此謂常將軍力拔採石磯,採石磯現在有一個「大腳印」的景點,據說是常遇春登岸時用力過猛留下的。
1357年,攻寧國,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婺州等城。隨朱元璋軍救援安豐的劉福通,到達時呂珍已殺死劉福通,率兵據守,朱元璋左右軍都戰敗,常遇春橫擊其陣,三戰三勝,俘獲兵士馬匹無數。
1363年秋,朱元璋在鄱陽湖與陳友諒的60萬大軍進行了一場持續36天的大決戰,此戰之慘烈,雙方投
常遇春墓
入力量之大在中國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這一戰,朱元璋麾下諸多勇將都名載史冊了,常遇春與眾將奮勇作戰,呼聲震天動地,無不以一當百。陳軍占據上游,軍船大而堅固,裝備精銳,朱軍的船小而靈活,雙方相持,難解難分,一次朱元璋乘的船擱淺,陳友諒手下勇將張定邊直沖到朱元璋船邊,形式十分危急,這時常遇春一箭射傷張定邊,然後又用自己的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但是自己船卻擱淺了,他乘敗退下來的船隻再戰,轉戰三天,朱軍以火攻陳軍船隻,湖水被映成紅色,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陳友諒死於亂箭之中。這一戰扭轉了局勢,朱元璋一躍成為群雄之首。
1367年徐達為主將,常遇春為副將率二十五大軍北伐,要徹底推翻元朝,大軍從安徽一路打到元大都(現在的北京),北伐期間,在洛陽塔兒灣與元軍遭遇,常遇春單騎沖入敵陣,一箭射死起前鋒大將,麾下士氣大振,猛沖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算,史稱塔兒灣大捷。後在奪取大都後西進與元猛將擴廓帖木兒(就是趙敏的哥哥王保保)軍進行了艱苦的搏戰,平定山西,陝西。元軍反撲大都,常遇春又回救大都,向北追擊敵軍千餘里,為了覆其巢穴,最終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徑取元上都開平(內蒙古多倫縣西北),順帝逃奔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常遇春奪取開平,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從上都凱旋歸來的途中暴斃於軍中,年僅40歲,按《倚天屠龍記》的說法是張無忌給治的折了一半陽壽。
常遇春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一生從未敗北,被譽為「天下奇男子」。他曾自負地說:「我率十萬人便可橫行天下」,軍中送他一個綽號叫「常十萬」。朱元璋評價常遇春「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明史·常遇春傳》
常遇春,字伯仁,懷遠人。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初從劉聚為盜,察聚終無成,歸太祖於和陽。未至,困卧田間,夢神人被甲擁盾呼曰:「起起,主君來。」驚寤,而太祖適至,即迎拜。時至正十五年四月也。無何,自請為前鋒。太祖曰:「汝特飢來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請。太祖曰:「俟渡江,事我未晚也。」及兵薄牛渚磯,元兵陳磯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飛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應聲,奮戈直前。敵接其戈,乘勢躍而上,大呼跳盪,元軍披靡。諸將乘之,遂拔採石,進取太平。授總管府先鋒,進總管都督。
時將士妻子輜重皆在和州,元中丞蠻子海牙復以舟師襲據採石,道中梗。太祖自將攻之,遣遇春多張疑兵分敵勢。戰既合,遇春操輕舸,沖海牙舟為二。左右縱擊,大敗之,盡得其舟。江路復通。尋命守溧陽,從攻集慶,功最。從元帥徐達取鎮江,進取常州。吳兵圍達於牛塘,遇春往援,破解之,擒其將,進統軍大元帥。克常州,遷中翼大元帥。從達攻寧國,中流矢,裹創斗,克之。別取馬駝沙,以舟師攻池州,下之,進行省都督馬步水軍大元帥。從取婺州,轉同僉樞密院事,守婺。移兵圍衢州,以奇兵突入南門瓮城,毀其戰具,急攻之,遂下,得甲士萬人,進僉樞密院事。攻杭州,失利,召還應天。從達拔趙普勝之水寨,從守池州,大破漢兵於九華山下,語具《達傳》。
友諒薄龍灣,遇春以五翼軍設伏,大破之,遂復太平,功最。太祖追友諒於江州,命遇春留守,用法嚴,軍民肅然無敢犯,進行省參知政事。從取安慶。漢軍出江游徼,遇春擊之,皆反走,乘勝取江州。還守龍灣,援長興,俘殺吳兵五千餘人,其將李伯升解圍遁。命甓安慶城。
先是,太祖所任將帥最著者,平章邵榮、右丞徐達與遇春為三。而榮尤宿將善戰,至是驕蹇有異志,與參政趙繼祖謀伏兵為變。事覺,太祖欲宥榮死,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義不與共生。」太祖乃飲榮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愛重遇春。
池州帥羅友賢據神山寨,通張士誠,遇春破斬之。從援安豐。比至,呂珍已陷其城,殺劉福通,聞大軍至,盛兵拒守。太祖左右軍皆敗,遇春橫擊其陣,三戰三破之,俘獲士馬無算。遂從達圍廬州。城將下,陳友諒圍洪都,召還。會師伐漢,遇於彭蠡之康郎山。漢軍舟大,乘上流,鋒銳甚。遇春偕諸將大戰,呼聲動天地,無不一當百。友諒驍將張定邊直犯太祖舟,舟膠於淺,幾殆。遇春射中定邊,太祖舟得脫,而遇春舟復膠於淺。有敗舟順流下,觸遇春舟乃脫。轉戰三日,縱火焚漢舟,湖水皆赤,友諒不敢復戰。諸將以漢軍尚強,欲縱之去,遇春獨無言。比出湖口,諸將欲放舟東下,太祖命扼上流。遇春乃溯江而上,諸將從之。友諒窮蹙,以百艘突圍。諸將邀擊之,漢軍遂大潰,友諒死。師還,第功最,賚金帛土田甚厚。從圍武昌,太祖還應天,留遇春督軍困之。
明年,太祖即吳王位,進遇春平章政事。太祖復視師武昌。漢丞相張必先自岳來援。遇春乘其未集,急擊擒之。城中由是氣奪,陳理遂降,盡取荊、湖地。從左相國達取廬州,別將兵略定臨江之沙坑、麻嶺、牛陂諸寨,擒偽知州鄧克明,遂下吉安。圍贛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諭遇春:「克城無多殺。苟得地,無民何益?」於是遇春浚壕立柵以困之。頓兵六月,天瑞力盡乃降,遇春果不殺。太祖大喜,賜書褒勉。遇春遂因兵威諭降南雄、韶州,還定安陸、襄陽。復從徐達克泰州,敗士誠援兵,督水軍壁海安壩以遏之。
其秋拜副將軍,伐吳。敗吳軍於太湖,於毘山,於三里橋,遂薄湖州。士誠遣兵來援,屯於舊館,出大軍後。遇春將奇兵由大全港營東阡,更出其後。敵出精卒搏戰,奮擊破之。襲其右丞徐義於平望,盡燔其赤龍船,復敗之於烏鎮,逐北至升山,破其水陸寨,悉俘舊館兵,湖州遂下。進圍平江,軍虎丘。士誠潛師趨遇春,遇春與戰北濠,破之,幾獲士誠。久之,諸將破葑門,遇春亦破閶門以入,吳平。進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
復拜副將軍,與大將軍達帥兵北征。帝親諭曰:「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不慮不能戰,慮輕戰耳。身為大將,顧好與小校角,甚非所望也。」遇春拜謝。既行,以遇春兼太子少保,從下山東諸郡,取汴梁,進攻河南。元兵五萬陳洛水北。遇春單騎突其陣,敵二十餘騎攢?朔刺之。遇春一矢殪其前鋒,大呼馳入,麾下壯士從之。敵大潰,追奔五十餘里。降梁王阿魯溫,河南郡邑以次下。謁帝於汴梁,遂與大將軍下河北諸郡。先驅取德州,將舟師並河而進,破元兵於河西務,克通州,遂入元都。別下保定、河間、真定。
與大將軍攻太原,擴廓帖木兒來援。遇春言於達曰:「我騎兵雖集,步卒未至,驟與戰必多殺傷,夜劫之可得志。」達曰:「善。」會擴廓部將豁鼻馬來約降,且請為內應,乃選精騎夜銜枚往襲。擴廓方燃燭治軍書,倉卒不知所出,跣一足,乘孱馬,以十八騎走大同。豁鼻馬降,得甲士四萬,遂克太原。遇春追擴廓至忻州而還。詔改遇春左副將軍,居右副將軍馮勝上。北取大同,轉徇河東,下奉元路,與勝軍合,西拔鳳翔。
會元將也速攻通州,詔遇春還備,以平章李文忠副之,帥步騎九萬,發北平,徑會州,敗敵將江文清於錦州,敗也速於全寧。進攻大興州,分千騎為八伏。守將夜遁,盡擒之,遂拔開平。元帝北走,追奔數百里。獲其宗王慶生及平章鼎住等將士萬人,車萬輛,馬三千匹,牛五萬頭,子女寶貨稱是。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太祖聞之,大震悼。喪至龍江,親出奠,命禮官議天子為大臣發哀禮。議上,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制曰「可」。賜葬鍾山原,給明器九十事納墓中。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忠武。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二。
遇春沉鷙果敢,善撫士卒,摧鋒陷陣,未嘗敗北。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長於大將軍達二歲,數從征伐,聽約束惟謹,一時名將稱徐、常。遇春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又稱「常十萬」雲。
㈢ 我今年十一歲,小學六年級,女生。我喜歡一個男生,那個男生也向我表白了,算不算是初戀或早戀。
樓主請你釋放你心裡的感受,不要讓遺憾繼續和蔓延,樓主其實我跟你是一樣的,你的心情我能明白,如果你想找到答案的話,我就跟樓主說下我的初戀,我的遺憾,我中學的時候喜歡過一個女生,那時的我很害羞,很愛面子,不敢跟那個女生告白,所以就一直關注著她,在她的背後心疼的看著她的喜怒哀樂,自己卻只能在她的背後默默的看著她的背影,就這樣時間過的很快,我升初3了要畢業了,有可能再也見不到她了,時間來不及了,我想和她告白,可我是個壞學生,不良少年只限在老師的眼裡,家境也不好,根本配不上她,只能做著白日夢,所以就一直拖著,不敢和她告白,就只能祈禱每天早上上學,上體育課,去食堂吃飯,放學以後,能夠見到她就是給我最大的安慰和鼓勵,就這樣日子一天一天過去轉眼就要初3畢業考了,我很焦慮,我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再畢業考試的前一天晚上能和她告白,我喜歡她很久很久,所以我想了各種辦法,拖關系拖朋友終於弄到了她的QQ賬號,因為我決定,既然現實的我不敢和她告白,那就用QQ和她告白,所以這樣小白的我一直等到放學就直奔去了網吧,開了台電腦,上起了網,上網的時候想了很多事這3年終於要跟她告白了心裡好激動,就一直激動到到晚上8點,等到她的QQ在線,我Q了她並向她告了白:XXX我喜歡你很久很久了,你一直都很好。。。。。。就這樣她居然接受了我的告白,我想她當時應該是感動的哭了,這是我後來和她閑聊的時候才知道的,就這樣我約她在晚上10點見面,一起出來走走,當時的我真的好單純,終於到了晚上10點我跟她見了面,聊了很多趣事,聊的很開心,有說有笑的。可是和她聊的開心,我的心理就越是難受,心疼,我心疼一想到中學畢業以後我和她就再也見不到面了,只能化為人生的美好邂逅,心裡總有說不出來的感受,就這樣我理理了情緒牽了她的手去了公園走走,還去打了電動。。。。。。直到凌晨3點我送她回家,(送她回到她的家),看著她的背影慢慢的離我而去,心裡想說的話卻又說不出口,我的眼淚不禁的流了下來,心裡的自己說到再見了我的愛,再見了我暗戀的她,再此之後我和她再也沒見過面,再也沒有聯系,直到4年後,我偶然申訴找回了4年前被盜了的Q號,驚奇的發現她的Q還在我的好友列表裡,就這樣我跟她聯系了,我心裡想著難道她的Q4年都沒換嗎。。。。。樓主我回憶的太累了,我中間就跳過了,就這樣我和她見了面互相問好,也是問好,我問她,她回應,人生錯過的永遠都還是要錯過。寫到這里樓主你也應該明白了吧,樓主不要再錯過了,大多數人都沒有樓主這樣的機會,請樓主不要讓遺憾度過你的一生,那怕是她或者你變了,你能原諒自己心裡的那個她他嗎,樓主去聽下五月天的(突然好想你)樓主就該明白了
㈣ 馬鞍山市軍分區在河底有哪條路可以到達
兄弟。我作為南京軍區1個現役軍官。我可以非常正確地負責任地告知兄弟:馬鞍山軍分區隸屬於南京軍區下面的安徽省軍區管轄。是個正師級單位!從兄弟的發問可以看...
㈤ 武則天當皇帝是哪一集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荊州武氏小女如意選入大唐後宮。時逢先皇後長孫皇後忌日,武則天
武則天
宮廷里正在排《蘭陵王》之舞,如意以絕妙的舞姿艷壓群芳,並與大唐開國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邂逅於承慶殿上,太宗賜名於媚娘,是年,武媚娘十四歲,太宗三十九歲,一段鮮為人知、曠古凄美的傾世之戀,伴隨著大唐帝國的盛世畫卷娓娓展開。
大祭當晚,秀女鄭婉言死於非命,所有證據指向如意是殺人兇手,她飽受酷刑,被發配掖庭冷宮。在冷宮中,如意結識了太宗的老乳娘彭氏,彭氏因為當年「玄武門之變」太宗弒兄殺弟而始終不願原諒他,老死也不願相見。而媚娘成為了太宗和老乳娘的情感紐帶,結開了太宗的心結。老乳娘死,媚娘出冷宮,太宗冊封她為才人,媚娘一時成為後宮所有女人的眾矢之的,身陷各種爾虞我詐的宮廷陰謀。
貞觀十九年,太宗皇帝率大軍親征高句麗,媚娘男扮女裝隨行於軍中。在冰天雪地、戰火紛飛的東遼之地,媚娘和太宗共經生死,相伴相依,兩人的感情迸發到最極致。而媚娘也展現了其出色的軍事和政治謀略,奇招制勝,萬眾歸心,兵中將領們都折服於這個女人。
大軍班師回長安,媚娘被視作妖媚惑主、狼子野心。朝中眾臣長孫無忌等人卻以「唐三代,武王代之」的預言來離間太宗和媚娘的關系。高句麗一戰後,太宗的身體日益衰老,與媚娘的分離更讓他愁思難解,積染重病,兩人的愛情歷經著生死離別的考驗。人生走到終點的太宗終於意識到:權力、政治和帝國都是會枯竭衰老的,唯有愛情,可以延綿永生……
㈥ 明朝開國有哪些著名將領
1.李善長(1314-1390年),明代鳳陽定遠(一說歙縣)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在滁陽參加朱元璋起義,擔任幕府掌書記,主管餉糧,參與機要,深得朱元璋信任,歷任參謀、元帥府都事、江南行中書省參議、參知政事。凡軍國要務之議決,無不參與其中。朱元璋征戰於外,多令其留守城池。在他的主持下,轉調兵餉之事鮮有乏,將吏帖服,居民安家樂業。朱元璋常將其比作蕭何。1367年,朱元璋稱吳王,拜其為右相國。他革除舊弊,訂立鹽、茶、鐵諸法,益饒國用而又不致睏乏其民。吳元年封宣國公,後改左相國。曾受命與劉基裁訂律令,頒布《大明律》。太祖即皇帝位之後,李善長被授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之職。他與諸儒臣制訂禮制、官制,奉命監修《太史》、編《祖訓錄》、《大明集札》諸書。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雖無攻城陷地之軍功,「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被封為韓國公,並獲賜免死鐵牌。當時被封公者僅有6人,而李善長位居六公之首。洪武九年,臨安公主嫁與其子,李家榮耀為世人驚羨。左丞相胡惟庸為李善長同鄉,受其舉薦,二人交往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發,被牽連者甚眾,惟獨李善長免遭劫難。然而,據明史記載,李善長屢遭他人彈劾,後又有惡奴盧仲謙等作證,指其與胡惟庸有染。於是,77歲高齡的李善長及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多人全部被誅。後世學者們普遍認為李胡相私通乃欲加之罪,當時並未查實,系朱元璋兔死狗烹之舉。 2.藍玉(?-1393),安徽定遠人,大將常遇春妻弟,初在常遇春部下,立軍功甚多。洪武二十年(1387年)任大將軍,多次領兵出征,在打擊元朝殘余軍事力量及對西北、雲南的征戰中立有大功,如逼降遼東納哈出,對蒙元捕魚兒海之役,隨沐英、馮勝等征平雲南等,被封為涼國公,後為太子太傅。藍玉自恃有功,專恣橫暴,所為多不法,舉止傲慢,無人臣禮。洪武二十六年,被錦衣衛指揮蔣讞所告,以謀反罪被殺。明太祖乃藉此興藍黨大獄,死一公十三侯二伯,株連被殺者一萬五千人。經胡惟庸、藍玉二案,明之開國勛臣,幾盡為太祖所誅殺。 3.馮勝(?~1395)明朝將領。初名國勝,又名宗異,定遠(今屬安徽)人。雄勇多智略,與其兄馮國用俱喜讀書,通兵法。元末農民紛紛起義,馮勝與其兄組織武裝結寨自保,朱元璋巡視到定遠妙山,馮勝與兄率部投奔。兄弟二人從朱元璋攻克滁(今安徽滁縣)、和(今安徽和縣),南下渡江戰三叉河、板門寨、雞籠山,皆有功,積功為元帥。朱元璋對馮氏兄弟十分信任,委任馮國用統率親兵。後馮國用卒於軍,朱元璋十分悲慟。洪武三年(1370)迫封郢國公,肖像功臣廟位第八。遂命馮勝襲兄職,為親軍都指揮。此後,出援軍解安豐圍,決戰鄱陽湖,下武昌降陳理,克平江俘張士誠,以功遷右都督。洪武初,從大將軍徐達北伐,攻克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擒元平章蔡琳,論功列第二。中原平定,封宋國公。洪武五年任征西大將軍,帥副將軍陳德、傅友德等出西道,取甘肅,至蘭州,大敗元軍,元將上都驢迎降。元太尉納哈出擁眾數十萬據松花河(今松花江)北,為害遼東邊境。洪武二十年(1387),勝任征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將軍。帥南雄侯趙庸等以步騎20萬平定遼東地區,降元將納哈出部20萬人。洪武二十五年,偕傅友德於山西、河南屯田練兵,置衛防邊,諸公、侯皆聽節制。當時,詔列勛臣德高望重者八人,馮勝位居第三。太祖晚年多猜忌,馮勝功最多,漸失帝意。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發,召馮勝回京,洪武二十八年賜死。 4.傅友德(?~1394)明開國功臣,明初著名將領。其先宿州(今安徽宿縣南)人,後徙居碭山(今安徽碭山東)。元末參加農民起義,先從劉福通部李喜喜入蜀,李喜喜敗,歸明玉珍,後從陳友諒。元至正二十一年, (1361),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九江),友德率所部降,以才被用為將,從常遇春攻取廬州(今安徽合肥)。得勝後進軍武昌,率數百人一舉奪下高冠山(蛇口),以功授雄武衛指揮使。隨後轉戰於江淮,屢建戰功,晉江淮行省參加政事。二十七年從徐達北征,破沂州,下青州,取萊陽、會昌。洪武元年 (1368)攻佔山東諸地後,又連克汴梁(今河南開封)、衛輝(今河南汲縣)、彰德(今河南安陽),臨淮(今江蘇盱眙縣西北)、德州、滄州等地,從通州(今北京通縣)入大都。遂將兵偵邏古北諸隘口,攻取保定、真定(今河北正定),守定州(今河北定縣),又攻山四,平陝西。三年,從徐達攻定西,大破擴廓帖木兒軍。繼而進軍蜀地,攻取漢中。論功授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府事,封潁川侯。次年,充征虜前將軍,統軍l0萬伐蜀,平略蜀地。五年與馮勝征西涼大勝。十四年充征南將軍,率兵騎30萬入滇,滅元梁王軍主力,平定雲南。十七年,晉封穎國公。以後數征西北,練兵山、陝,屯田大同,所至有功,加太子太師。二十五年,因請懷遠田於畝,觸怒朱元璋,於次年召還。二十七年賜死。 5.徐達(1332~1385) 明朝開國大將。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出身農家,少時與朱元璋為友。元至正十三年(1353),從朱元璋起兵反元,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十五年,隨朱元璋渡長江,克採石,取太平(今安徽當塗),下集慶(今南京)。繼又率軍攻佔鎮江(今屬江蘇)等地,戰果顯著,授淮興翼統軍元帥。十七年,領兵東進,屢敗吳王張士誠部。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作戰中,沖鋒陷陣,打敗號稱60萬的陳友諒軍。二十四年,因功升中書省左相國。次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占淮東,平浙西,連戰皆捷。二十七年九月,圍攻平江(今江蘇蘇州),俘張士誠及其將亡25萬,滅亡東吳政權。還師後封信國公。同年十月,以征虜大將軍率軍25萬北伐元軍,先取山東,旋揮師河南,乘勝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迫元順帝北走,滅亡元王朝。明洪武元年(1368),太祖朱元璋為防備退居漠北的元殘余勢力卷土重來,注重戰守,大力興修長城。徐達奉命主持重建居庸關,規制關城城周6.54米,高 14米,以防蒙古騎兵突襲。三年,率軍出潼關,趨定西(今屑甘肅)進剿元將擴廓帖木兒,經一月激戰,大敗元軍,擒郯王、濟王以下文武官員1 800餘人。將士8.6萬餘人。論功升中書右丞相參理國事,改封魏國公。次年,赴北平等地練兵、築城、備邊,總領北方軍事。元殘余勢力經過幾年休養生息,勢力又漸恢復,不斷出兵南犯,明臨塞諸地不得安寧。五年,徐達奉命以征虜大將軍出雁門關,進軍漠北。徐達遣都督藍王為先鋒,擊敗元兵於上刺河(今蒙古國土拉河),後因輕敵冒進,遭元軍伏擊大敗,死傷數萬人,被迫退入邊牆。六年,復率諸將北伐,敗元軍於答刺海(今內蒙古達來諾爾湖)。還軍後戍守長城山海關一帶。十一年,領兵在古北口築關設防,憑借山勢走向,建周長24米,設有東、北、南三個關門的關城,使其成為保衛京都的重要屏障。十四年,督修山海關關城,先後建成翼城、羅城、瓮城和烽火台等,加大了防禦縱深,從而構成一套堅固、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善治軍,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 (《明太祖實錄》卷一七—)。十八年二月病卒,年54歲,追封中山王。 6.常遇春(1330~1369)明朝開國名將。字伯仁,懷遠(今屬安徽)人。回族。相貌魁梧,勇力過人,善於騎射,元至正十二年 (1352),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南)、集慶(今江蘇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二十年,在池州(治今安徽貴池)之戰中,設伏大敗陳友諒軍,升行省都督馬步水軍大元帥。取婺州後,轉為同僉樞密院事,堅守婺州。二十二年,參加鄱陽湖之戰,他救出被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率軍封鎖湖門,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友諒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二十七年,克平江(今江蘇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人。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同年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討元,轉戰山東、河南;次年八月,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與大將軍徐達統兵進攻太原,率精騎夜襲擴廓帖木兒,俘獲甲士4萬人,擴廓帖木兒逃往大同。後常遇春又率軍北取大同,與馮勝合軍,西攻鳳翔。二年奉太祖命自鳳翔回師北平率步騎9萬北征,攻克大興州,占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迫元帝北逃,常遇春追趕數百里,擒獲元宗王及平章鼎住等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年僅 40歲,被贈中書右丞相。常遇春沉勇果敢,治軍有方,善撫士卒,勇敢善戰,沒有打過敗仗。自言能率領10萬大軍,橫行天下無敵手,所以軍中又稱他為「常十萬」。
㈦ 馬鞍山移動電視《快了說天氣》的女主持趙靜茹是不是有來頭啊怎麼老是放她的節目,你們覺得她的節目如何
馬鞍山形象代言人第一屆冠軍
她現在是卓越廣告公司的
我覺得長的一般
㈧ 歷史專家請進,知道明初歷史的請進……
S
㈨ 重案六組裡面第一部的人分別都是怎麼死的
說一下哈!季然沒有死!~~~死的是白玲!
話說我佩服樓主呀!我們重犯都沒有這樣詳細的記錄。。。。。。
㈩ 於氏起名!!!!!大家幫想想啊 !!
於子聰(男)
於子慧(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