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破圩是什麼意思
被堤壩圍住的水位漫過了壩體。
圩讀作[ wéi ],指防水護田的堤岸,這里的破並不是破壞的意思,而是突破;破除的意思,破圩就是突破了抵擋洪水的控制。
洪水水位超過河湖堤防高度,從頂部漫溢泄流的現象。伴隨洪水漫堤,常引起堤防潰決,造成嚴重的洪水災害。這是非常危險的狀態,堤壩的建造高度是經過了嚴格的設計,已經達到了最安全的強度,洪水漫過了就超出了堤壩的承受力,有潰堤的危險。
圩地起源於先秦,吳越交戰,吳國在固城(今江蘇高淳)築城、圍湖為田,是太湖地區最早的圩地;三國孫吳築圩地以充軍需,設督農校尉專司其事,是安徽沿江築圩的肇端;南宋晚期至元代,兩湖及江漢西部的江陵、荊門一帶,開始興起圩地。也就是說,圩地由長江下游地區向中游地區擴展,依次為太湖地區、江淮地區和漢江流域。
圩地的開發與當地獨特的地理條件分不開。圩區所在地區通常水資源豐富;湖盪眾多、水網密布,通江貫海,便於水運;氣溫溫和,無霜期長,土地肥沃,宜於作物生長,適合人類生產、生活。
Ⅱ 馬鞍山市當塗縣大公圩是不是要撤里群眾
雨再下要破圩了
Ⅲ 什麼是破圩破圩水位
破圩意思指圩被江水漫過去了,圩被大水沖垮了,或者圩上有漏洞,等等。
圩(wéi),中國江淮低窪地區周圍防水的堤
圩區----圈圩築堤,抵禦洪水,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
在沿江濱湖的低窪地區,河湖的洪水水位高於田面高程,必須築堤擋水,才能正常生產。骨幹排水河溝把窪地分割成許多小塊,每小塊周圍都要築堤保護,形成一個獨立的生產區域,長江下游地區稱為「圩子」或「圩」,長江中游地區稱為「垸子」或「垸(yuàn)」。
(3)馬鞍山破圩擴展閱讀:
長江中下游地區均系江湖沖積平原,土壤肥沃,水網密布,湖泊眾多,水源充沛,加上一般年份雨量豐富,所以自古以來,勞動人民就在江河兩岸和沿湖灘地築堤圍墾,形成了大面積的水網圩區,是我國水稻的主要產區。
圩區地區特點是地形平坦,大部分地面高程均在江、河(湖)、洪枯水位之間,每逢汛期,外河(湖)水位常高於田面,圩內漬水無法自流外排,往往漬澇成災;特別大水年份,還常決口泛濫,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Ⅳ 馬鞍山南圩多少畝田地
馬鞍山當塗南圩有25000畝土地,所以在出現決堤現象後破圩了,內部群眾和巡查的人員已撤離
Ⅳ 馬鞍山怎麼那麼破
小城市嘛,市政建設上自然不會有大手筆的
Ⅵ 2020年桃溪鎮哪個地方破圩
2020年7月2日下午5時許,安徽省舒城縣桃溪鎮豐樂河孔圩村段發生破圩,「撕裂」的口子達30多米,桃溪鎮孔圩、紅光、四圩、棗林四村轉移1300戶,人口6000,受災面積1.5萬畝。
Ⅶ 馬鞍山市當塗縣大公圩屬於哪個鄉
大公圩位於當塗縣東南部,比鄉鎮大,全圩轄六鎮:黃池、烏溪、石橋、塘南、大隴、護河。
大公圩位於當塗縣東南部,長江下游右岸,除西北角臨青山外,四面環水,北濱上姑溪河,東臨丹陽湖南、北圩及運糧河,南瀕黃池河,西隔青山河與蕪當聯圩相望,系青弋江、水陽江水系下游第一大圩,也是皖南第一大圩。
大公圩堤防長78.2千米,圩區面積363平方千米、耕地2.08萬公頃,人口25萬。地處亞熱帶北部,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溫和濕潤、雨量充足。
(7)馬鞍山破圩擴展閱讀
大公圩的初始——古丹陽湖的圍墾。大公圩的前身是古丹陽湖。古丹陽湖區域涵蓋今天的丹陽、石臼、固城、南漪四湖,以及沿湖圩區,約3000平方公里。大公圩位於古丹陽湖的西北部,位於黃池和大青山之間。
在三國時期,東吳在古丹陽湖屯兵墾殖,拉開了大公圩的圈墾序幕,這也是大公圩最早的「官圩」背景。
歷史上,從西晉年至宋代,北方戰亂,有過三次移民南遷。北方移民來到當塗,將目光投向古丹陽湖,開辟圩田。大公圩因此也從西晉到兩宋不斷擴展。
Ⅷ 蕪湖二壩今天是不是破圩了
蕪湖二壩昨天下午破圩了
Ⅸ 傳說馬鞍山大公圩差點成南京城
多少年來,大公圩地區一直流傳著與明朝都城有關的各種傳說。如:「大公圩有幾道陡門,南京城就有多少道城門」、如「大公圩建都選址樣土中滲草木灰"、如「劉伯溫數山頭選都址」,如「塘泥濺龍身、血洗邰朱村"、如「端午節門頭插菖蒲和艾草避邪的風俗"等等,要想知道這些說法的詳實情況,還得從朱元璋渡江至當塗說起。
公元1355年,朱元璋渡江至當塗,在當塗名士陶安的建議下力取集慶路(金陵)。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路,改稱應天府。再經過12年的艱苦奮戰,他終於打垮長江中下游的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於公元1368年正月稱帝,為洪武元年,國號大明,以應天府為南京。直至洪武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議都城之事。朱元璋最想在其老家臨濠定都,當時劉伯溫已經看出朱元璋是坐定江山以後必殺功臣的過河拆橋之人,他不想讓朱家王朝長久興盛,極力勸說朱元璋放棄定都鳳陽的計劃,改南京為京師,作為都城。
南京雖是六朝古都,但都是沒有超過60年的短命王朝,因為南京是一個燕子窩形狀,成不了大器,朝代不會長久。朱元璋從定都南京的第一天起,心裡就不踏實,更有一個心病困擾著他。明皇城大內為填燕雀湖而成,地勢下沉,朱元璋認為這破壞了風水,對子孫後代不利,覺得南京非大明的萬年帝都。所以,他一直想著遷都。遷都往何處?有謀臣獻策:南京以南200里處的大公圩,西靠青山為龍居,正北有南朝第一帝劉裕重挫盧循的聖地護駕墩,四周更有八十八座山峰環繞,正合皇上生日重八,不但是龍興之地,而且會長久興盛,可建都城。
洪武三年三月(公元1370),朱元璋派劉伯溫前去大公圩考察地形,劉伯溫領命後,登上大公圩北面的最高山峰,細數大公圩四周林立的山峰,卻故意不數自己腳下的山峰,數來數去,只有八十七座山峰。劉伯溫回南京向朱元璋匯復命說大公圩四周只有八十七座山頭,與皇上生日不合,非龍興之地。想不到朱元璋退而求其次,執意要在大公圩修建都城。劉伯溫又使一計,說大公圩周圍環水,若建都城需粘性土質方可。四月,朱元璋又派大臣前往大公圩考察,取些土樣帶回。劉伯溫則提前派人到大公圩悄悄放出風聲,說大公圩若建都城,所有鄉民將失去土地並無法生存。當地鄉民恐失去土地,冒死在樣土之中添加了草木灰。劉伯溫以大公圩土質過於松軟無法修建城牆為由,再次反對在大公圩修建都城。
劉伯溫在建都、遷都的事情上,每次都與朱元璋意見不一致,朱元璋心中己有不快,但又不便說出。朱元璋決定親自到大公圩進行考察,看大公圩到底是否適宜修建都城。
五月初三,朱元璋自帶五十內廷親兵從南京乘官船出發,初四至大公圩護駕墩碼頭。朱元璋命眾人在船上待命,自己僅帶一位將士著便裝從護駕墩碼頭上岸微服私訪。朱元璋漫步在繁華古鎮的石板路上,眼裡看到的簡直就是一幅江南的清明上河圖,心情非常愉快。主僕二人出了東關口,過了護駕墩橋,放眼東望,河水波光粼粼,楊柳夾岸青青。朱元璋邊走邊欣賞護駕墩的水鄉風光,不知不覺已經東出古鎮兩里開外。經過一個村莊,村莊前面的河面更加開闊,有四五鄉民立木船之上在河中打撈塘泥。朱元璋手搖摺扇沿河堤而行,興致漸濃,他正准備與船上撈泥的鄉民打招呼,不料從船上扔來一坨塘泥,濺得岸上主僕二人滿身是泥。朱元璋的興致立馬盪然無存,因是微服私訪不能暴露身份,只得悻悻而歸。回來路過村口一戶門前,戶里一對老人看到主僕二人全身是泥,滿頭是汗,就邀二人坐在門前柳樹下休息,並贈每人一碗茶解渴。老人又讓二人脫下外套幫其浣洗,時值晌午,日頭正烈,不一刻衣服就涼幹了。喝茶休息時,看見老人門前堆放了一些從田埂和水邊收割的柴草,朱元璋告訴兩位老人,自己是做生意的,見多識廣,說門前柴草中的菖蒲和艾草有避邪的作用,端午節前插在門頭上可避邪保平安,並反復叮囑老人,明天就是端午節了,今天晚上一定要在門頭上插好。朱元璋走後,老人就在自家門頭上插上了菖蒲和艾草,隔壁的一戶人家也學著老人在門頭上插了菖蒲和艾草。當天夜裡,五十個蒙面人悄悄潛進村莊,挨家挨戶進行屠殺。第二天早上,只有門頭上插了菖蒲和艾草的兩戶人家開了門,且全家人口平安。這兩戶一家姓邰,一家姓朱,這次劫難之後,這個村就改名為「邰朱村",並一直沿用至今。此所謂「先有護駕墩,後有邰朱村。"端午節門頭插菖蒲和艾草避邪保平安的習俗也從此在大公圩和江南地區傳開和保留至今。
再說朱元璋來大公圩的目的是考察地形是否適合建都城,哪知節外生枝,考察不成反遭當地人大不敬,甚是惱怒。他回到南京後,從此不再提遷都大公圩之事。殊不知這仍是劉伯溫使的計。五月初三那天,劉伯溫在朱元璋乘船去大公圩的同時,就派人快馬加鞭從陸上於當天趕到大公圩散布消息,說皇上又派人明天到大公圩私訪考察地形,並說要想不在大公圩建都城,鄉民們必須對私訪者捉弄一番,私訪者必定向皇上匯報大公圩的壞話,只有這樣,大公圩才不會被定為都城。所以才會出現「塘泥濺龍身,血洗邰朱村」的悲劇。
洪武四年(公元1371),因遷都分歧和其他原因,朱元璋罷去劉伯溫所有官職,賜告老還鄉。此後20年間,朱元璋仍有遷都之意。後來,御史鬍子祺又推薦以西安為都,認為「舉天下莫關中若也」。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朱元璋特派太子朱標去三秦視察,考察長安是否適合作為都城。然而,朱標到了長安發現時過境遷,關中地區已非漢唐時代之關中,長安過於偏西,遠離富庶的經濟中心,漕運艱難,長安只有戰略優勢,卻無經濟優勢。朱元璋只好打消了定都長安的計劃。
從此以後,朱元璋徹底斷了遷都的念頭,但是南京風水問題仍困撓著他。於是他請當時最有名的風水大師廖均卿想辦法改化南京的風水,廖均卿經過占卜,告訴朱元璋,若要大明王朝長久興盛,必須做到兩點:一是南京城的城門數和方位要與大公圩的陡門數和方位相同。二是只要大公圩不破,則大明江山不敗。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朱元璋參照大公圩十三座陡門數和方位對南京城的城門進行了重新整修。直到現在,大公圩人人皆知「大公圩有幾道陡門,南京城就有多少道城門"的說法。同年,朱元璋征調民夫35.9萬人、石匠4900餘人,對固城湖東的胥溪河道進行疏浚13.3公里,並在胥溪河上游修建東壩,以石閘啟閉,既利通航,又可節制水流。次年,又征調民夫近萬人,從石臼湖東北岸開鑿胭脂河,貫連秦淮河。從此,水陽江水系之水經固城湖和石臼河後三處分流,東由胥溪河經太湖入東海,東北由胭脂河經秦淮河入長江,西由丹陽湖經姑溪河入長江。朱元璋在改化大明江山風水的過程中,卻無意中修建了堪與都江堰媲美的水陽江水系水利工程,使水陽江下游諸圩永絕洪澇之害。大公圩也由此進入歷史發展的鼎盛時期。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南京為陪都。死鬼朱棣遷都北京後,明王朝不再重視水陽江水系治理,胥溪河、胭脂河河床又漸漸被淤塞,導致下江(太湖流域)洪災時有發生。明太祖朱元璋大浚胥溪河兩個甲子後的正德七年(公元1512),早已忘記了祖訓的明王朝,以絕蘇錫常地區水患為由,將胥溪河上的東壩築高三丈,至此水陽江水系不復東流,汛期山洪只能全由丹陽湖經大公圩北岸的姑溪河流入長江。每到汛期,固城湖下游石臼湖、丹陽湖、姑溪河水位陡漲,大公圩因此水患不斷,圩堤屢遭潰決,經濟和文化長久衰退。
東壩的抬高,徹底切斷了水陽江至太湖的水系,也切斷了明王朝的龍脈。大明王朝氣運也隨著大公圩的屢次潰破而逐漸衰退。公元1644年,明王朝滅亡,正應了風水大師廖均卿當初的預言:「官圩始破時,大明過半世。」
Ⅹ 馬鞍山破嗎
你是要去馬鞍山上抄學嗎? 馬鞍上還可以,個人認為挺適合生活的一個中小城市。 逛街幹嘛的走著一會就到,解放路什麼的。 現在在弄新區 東區。 沃爾瑪 歐尚 都有了。 商場也不缺。大華廣場等。 有山有湖 公園多,而且都免費,衛生。 比較文明。 景點也有,對有馬鋼,我去參觀過幾個廠址。一般的工資,生活足夠了,挺愜意。如果你有大城市的夢想,馬鞍山滿足不了你。
在那裡呆了3年多,離開也已經2年多了,挺懷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