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是太原起兵的策劃者
原起兵
隋義寧元年(617年)五月,隋太原留守李淵起兵,開始了其推翻隋王朝,建立唐朝的征程。
李淵是隴西大貴族,其祖父李虎在西魏時曾官至太尉,後助宇文泰建立北周政權,是著名的「八柱國」之一,死後被追封為唐國公。李淵繼承祖爵,隋代周後,仍襲唐國公。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楊廣派李淵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後為太原留守,駐節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擔負北御突厥和鎮壓當地農民起義的重任,成為權傾一方的封疆大吏。
此時,農民起義烽火已燃遍全國各地(參見隋末農民起義),並逐漸形成以李密、竇建德、杜伏威為首的三支主力農民起義軍,他們分別活動在今河南、河北、山東和江淮一帶,以摧枯拉朽之勢瓦解著隋王朝的統治,將隋統治集團及其軍隊主力分隔於江都(今江蘇揚州)、洛陽、長安三處,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一些隋貴族和地方官吏見隋朝大勢已去,也乘機而起,占據郡縣,建立割據政權,稱王稱帝,隋王朝的統治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在這種形勢下,早就心懷異志的李淵父子也開始做起兵的准備。
太原是西北邊防的重鎮,「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為河東之根本」(《讀吏方輿紀要》卷40),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隋朝在這里儲存了大量布帛糧谷,為起兵提供了物質保證。李淵赴晉陽上任時,留長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於河東,潛結英俊,以擴大自己的力量;次子李世民隨侍晉陽,李淵也授意他密招豪友,廣攬人才,晉陽令劉文靜、晉陽宮監裴寂、行軍司鎧武士鸌以及逃避征遼、負罪在逃的右勛衛長孫順德、右勛侍劉弘基、左親衛竇琮等人亦紛紛投靠李淵,皆勸其盡早起兵。
義寧元年四月,李淵見時機成熟,乃命劉文靜偽造隋煬帝敕書,征太原、西河(治隰城,今山西汾陽)、雁門(治雁門,今山西代縣)、馬邑(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四郡20至50歲的男子為兵征高麗,以激怒人民起來反隋。而後又借口劉武周占據汾陽宮,命李世民、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募兵,10天之內有近萬人應募。李淵還秘密派人將李建成、李元吉和在長安的女婿柴紹召到晉陽。李淵父子的起兵准備引起煬帝派來監視其行動的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猜疑,他們拉攏晉陽鄉長劉世龍,企圖利用在晉祠求雨的機會,將李淵殺死。李淵得到劉世龍密報,乃決定立即採取行動。五月十四日夜,李淵命李世民率精兵500埋伏於晉陽宮城東門的左邊,加強戒備。十五日晨,命劉文靜和鷹揚府(一說開陽府)司馬劉政會出面,控告王威、高君雅謀反,私通突厥,勾引突厥兵南攻。高君雅剛申辯,劉文靜、長孫順德和劉弘基等人立即將他們逮捕。旋將其斬首,宣告起兵。
2. 隋朝在太原的事
公元589年-隋朝,中國再次統一了。隋朝(公元581-617)的統治時間很短,人們因它殘暴的統治而常常把它比作是早期的秦朝。
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了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統一了全國。隋統一後,社會安定下來,南北經濟文化得到了交流。 隋朝時候,經濟有很大發展。耕地面積大量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長安、洛陽官倉里儲糧多的達千萬石,少的也有數百萬石。手工業有新的發展,造船技術達到很高水平,能造起五層樓的宏偉戰艦。洛陽的商業盛極一時,居住著數萬家富商。封建經濟呈現繁榮的局面。
為加強南北的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通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全長四五千里,以東都洛陽為中心,東北通到涿郡,東南到餘杭,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經濟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隋煬帝奢侈腐化,濫用民力,他即位第一年,每月就役使200萬人營建東都洛陽,修造華麗宮殿和花園。 他還三次乘坐大龍舟到江都巡遊,隨行船隻幾千艘,綿延200多里,沿路州縣,都必須供應食物。隋煬帝還發動了對高麗的戰爭。繁重的兵役和徭役,迫使農民大量離開土地,農田荒蕪,造成飢荒。611年,山東長白山農民首先起義,各地紛紛響應。起義軍逐漸匯合成幾個強大集團,最主要的是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瓦崗軍在河南瓦崗起義,攻佔隋朝大糧倉興洛倉,把糧食發給農民。隋朝政權搖搖欲墜。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政權覆滅了。
隋朝的迅速消亡是政府對人民進行殘酷統治的結果,人民承擔著沉重的苛捐雜稅和義務勞動。人民不堪重負,在開鑿大運河、重建長城、修築其他的許多建築等工程中耗盡了體力。
7世紀早期,隋朝因耗資巨大但損失慘重的對朝戰爭而實力大減,同時連續不斷的大型起義、暗殺活動和皇室內訌更加速了隋朝的分裂。
隋文帝很節儉,本身是立楊勇為太子,但楊廣為了上皇位,竭力迎合隋文帝的喜好,知隋文帝不許皇族人太奢華,便把自己變得很窮的樣子來哄隋文帝老倆口。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楊勇被廢,他當上了太子。
他殺死文帝及兄長楊勇後繼位。在位14年,被農民大起義的浪潮困於江都(今江蘇揚州市),為部下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縊殺,終年50歲,葬於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北15里的雷塘側。 隋煬帝楊廣,又名楊英,小字阿摩,公元581年封為晉王,在南下滅陳和抵禦北方突厥的過程中,他立有大功,並籠絡了一批人材,一心要取代兄長楊勇的太子地位。楊勇由於生活奢侈,漸漸失去了隋文帝的歡心。楊廣就迎合文帝的心意提倡節儉,偽裝出生活儉朴,不好聲色的樣子。每當文帝到他府中,他就把濃裝艷抹的姬妾鎖進裡屋,王府中只安排幾個又老又丑的婦人,穿著粗布衣服,在左右侍候,他又故意將樂器的弘弄斷,使樂器上布滿了灰塵。放置在引人注目的位置上。文帝見了以為楊廣象自己,十分稱心。有一次,楊廣外出狩獵,正逢大雨。侍衛給他送上油衣(雨衣),他拒絕著說道:「兵士們都在大雨中淋著,我一人豈能穿上獨自避雨呢?」文帝聽了以為楊廣還具備仁愛之心,日後能成大事,更加喜愛,與此同時,楊廣又勾結和楊勇不和的越國公楊素,在文帝和獨孤皇後面前極力中傷楊勇,誣陷楊勇在文帝生病期間,說他盼望父皇快死。文帝聽後逮捕了楊勇,於公元600年廢為庶人,改立楊廣為太子。楊廣篡位的第一步成功。 公元604年7月,文帝病重卧床,楊廣認為登上皇位的時機已到,迫不及待地寫信給楊素,請教怎樣處理將要到來的文帝後事。不料送信人誤將楊素的回信送給了文帝。文帝讀後大怒,馬上宣召楊廣入宮,要當面責問他。此時,宣華夫人衣衫不整地跑進來,哭訴楊廣乘她換衣時無恥地調戲她,使文帝更醒悟到受了楊廣的蒙騙,拍著床子大罵:「這個畜生如此無禮,怎能擔當治國的大任,皇後誤了我的大事。」急忙命在旁的大臣柳述、元岩草擬詔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楊廣得到安插在文帝周圍的爪牙的密報,忙與大臣楊素商量後,帶兵包圍了皇宮,趕散宮人,逮捕了柳述、元岩,謀殺了文帝。楊廣又派人假傳文帝遺囑,要楊勇自盡,楊勇還沒有作出回答,派去的人就將楊勇拖出殺死,就這樣,楊廣以弒父殺兄的手段奪取了皇位。史稱煬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大業」。 楊廣一奪到帝位,就顯露出荒淫奢侈,殘虐人民的本性,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浪子、暴君。 楊廣即位的第一年,就決定遷都洛陽。他命楊素營建東京宮室,又命宇文愷與封德彝等造顯仁宮。每月役使200萬人營建洛陽。又徵集各地的奇材異石,運送洛陽。農民被迫運輸,千里絡繹不絕,使許多人活活累死在路上。他下令在洛陽西郊建築一座西苑,佔地二百多畝,苑內有海,海中修造三個仙島,高一百多尺,島上建築亭台樓閣,十分壯觀。海的北面有龍鱗渠,渠水曲折流入海中,沿渠修建了16個別院,建築非常華麗,每院由一個妃子主管。整個西苑被點綴得四季如春,秋天,用彩綾剪成花葉,掛滿樹枝。冬天,楊廣所到的宮院,池沼中的冰得趕快鑿掉,用綵綢剪成蓮葉荷花布置在上。苑內還飼養著各種珍禽異獸,供楊廣游獵、觀賞。晚上,楊廣經常帶著幾千騎馬的宮女,吹奏著樂曲,到西苑游覽、夜宴。 同一年起,楊廣為了遊玩和加強對南方的統治,征調一百多萬民工,歷時六年,修建了一條東北起自涿郡(今河北省涿縣),東南到蘇杭,全長四千多里的大運河。河的兩旁開辟大道,道旁種上榆樹和柳樹,岸邊每隔兩個驛站設置一座供楊廣休息的行宮。自洛陽到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共設置了40多座行宮。開鑿大運河,共用了約1億5千萬個人工,平均當時每戶百姓要出近20個人工,還有許多開挖運河的民工累死在河中。有一段河道挖得淺了些,楊廣竟下令將挖掘這一段的官吏和民工五萬多人全部捆住手腳,活埋在岸邊。在客觀上,這條用無數勞動人民血汗修建成的大運河,起著便利南北交通,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國家統一的重要作用。 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八月起,楊廣三次通過大運河到江都巡遊,他乘著長二百尺,高四十五尺,上下四層的大龍舟。 隨行的嬪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分別乘幾千艘華麗的大船,首尾相望,綿延二百多里,拉船的纖夫就有八萬多人,兩岸還有騎兵護送,旌旗蔽日,熱鬧非凡。一到晚上,燈火通明,鼓樂喧天。楊廣在船上縱情飲酒作樂,觀賞兩岸風景。沿途五百里以內的百姓,被迫奉獻食品。珍貴美味的食品吃不完,開船時就挖一個坑掉了事。許多百姓被弄得傾家盪產。 有一年,楊廣從陸路去北方巡遊,帶了50萬大軍,特地征調了十幾個郡的民工。開鑿太行山,修起一條大道。又征調了一百多萬人,限期二十天,修築長城,以保護他的安全。到了北方,沒有行宮,他命令巧匠宇文愷建造了一座活動宮殿,稱觀風行殿,上面可容幾百人,可隨時裝拆,下有輪子轉動。 楊廣先後三次發動了對高麗的戰爭。在朝鮮半島,隋朝時分高麗、百濟、新羅三國,高麗最強,煬帝繼位後,徵召高麗王入朝不至,煬帝率大軍征討。 大業八年(公元612年),楊廣進行了第一次征討。出兵以前,他征調大批工匠在山東東萊(今山東省掖縣)海口大規模造船。工匠被迫在水中不分晝夜地勞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亡的有十分之三、四。他還征調江淮以南的民工和船隻,把黎陽倉,洛口倉的糧食運到涿郡,船隻前後相繼,長達一千多里。奔走在路上的民工和兵士,經常有幾十萬人。很多人倒斃路旁,屍臭不絕。准備就緒後,隋軍一百多萬人分海、陸兩路進攻高麗,大敗,只有2700人逃回。 大業九年正月,楊廣第二次征討高麗,四月煬帝再渡遼水,六月國內楊玄咸起兵攻洛陽,煬帝因後顧之憂,只好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國內農民起義席捲大東南北。煬帝妄想以對外勝利來扭轉危亡的命運。對高麗進行了第三次征討。但當時農民起義軍遍地皆是,徵集的士兵或因道路阻隔不能到達;或沿途逃散。以致兵員不足,無法進軍,只好與高麗和議,乘勢收兵。 同時,楊廣為了表示隋朝的富足強盛,他利誘西域使者和商人入朝,沿途郡縣奉命耗費巨資迎送。公元610年,西域各國使者和商人齊集洛陽。從正月十五夜間開始,楊廣命令在皇城端門外大街上置設盛大的百戲場,為西域人演奏百戲,戲場大至周圍五千步,奏樂人多至18000人,幾十里外都能聽到樂聲,燈光通明如同白晝,直演奏到正月底結束。西域人到洛陽東市做交易,楊廣命令本市商人盛飾市容,廣積珍貨,商人都服裝華美,連地攤上的賣菜人也得用龍須席鋪地。西域人經過酒食店門前時,店主都得邀請他們入座吃飽喝足,不收分文,還說隋朝富饒,酒食照例不要花錢。市內樹木也都用帛纏飾,以示富足。西域人問道:「你們隋朝也有赤身露體的窮人,為什麼不用這些帛給他們做衣服穿,卻白白用來纏樹?」市人無言以對。就這樣,隋文帝時期積累起來的巨量財富和民力被楊廣無限止地揮霍和消耗著。而無止境的徭役和兵役,又迫使千千萬萬的農民離開家園,大量田地荒蕪,廣大農民無法生活,只得吃樹皮,樹葉,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 楊廣又言無又無信。公元615年,他再次去北部邊境巡遊,突厥幾十萬騎兵突然來襲,把他圍困在雁門(今山西小代縣),他只能抱著幼子楊杲日夜啼哭,束手無策。最後接受了大臣蘇威等建議,下詔書保證不再出兵攻打高麗,並重懸賞募兵,各地縣令紛紛應募,領兵前來求援,使他才得解圍。但是,他回到洛陽後就推翻諾言,不給賞賜,並下令再次攻打高麗。 楊廣如此暴虐的統治,終於在公元611年激起了農民大起義。但楊廣卻仍不加收斂,依然奢侈殘暴,而且拒絕臣下的勸諫,他自以為才學傑出,對侍臣說:「別人說我只不過是繼承先帝的遺業,其實,即使和士大夫比才學,我也應該做皇帝。」又說:「我生性不喜歡別人勸諫。如果是達官,再想以進諫來求取聲名,我更不能饒他們。如果是一般百姓,我還可以饒他些,但決不讓他有出頭之日。」開國功臣高穎,賀若弼、宇文弼等重臣因為不滿煬帝的奢侈,被煬帝加上誹謗朝政的罪名處死。公元616年,他不顧隋朝的安危,再次巡遊江都,臨出發時,小官崔民象上表諫阻,他把崔民象殺了。走到汜水(今河南省滎陽縣),小官王愛仁上表勸諫,他又殺死王愛仁,繼續前行。到了梁都(今河南開封),有人攔路上書,說你如果定要去江都,天下就不是你的了,他又殺死了上書人,最後,他來到江都。 農民大起義的烽火越燃越烈,楊廣預感末日臨頭,一直膽戰心驚,晚上他難以安睡,睡夢中又常驚呼有賊。要幾個宮女象哄孩子那樣哄著,搖撫著才能入睡。一天夜裡,大業殿起火,他以為是農民軍殺了進來,慌忙逃入西苑,藏在草叢中,直到大火熄滅以後才敢出來,逃到江都後,他更加荒淫無度,在宮中建造了一百多座殿房,各居美女多人,每天輪流由一房作東,他帶著後妃侍女一千多人前去飲酒,整天酒不離口,日夜昏醉。他不願聽到不利的消息,但這仍消除不了心頭的,常常對蕭皇後說:「外面有不少人想計算我,且別管他,還是快快活活地飲酒吧。」有一次,他拿起一面鏡子獃獃地照了良久,對蕭皇後說:「我這顆頭顱不知道誰來砍它呢?」 蕭皇後驚恐地問他為什麼說這話,他強作笑容說:「貴賤苦樂沒有一定,砍頭也不算什麼。」當然,他是不肯束手待斃的。眼見隋朝的大部分土地已被起義軍所控制,隋軍只是困守著洛陽、江都等幾座孤城,他怕江都不安全,准備遷都到長江南面的丹陽(今江蘇省南京市),命令民眾給他修建宮室。楊廣的禁衛軍將士都是關中人,早已怨恨煬帝的久居江都,現在見他還要南遷,都愈加思念家鄉親屬,紛紛謀劃逃歸故里,一時軍心浮動,眾叛親離。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3月3日,將作少監宇文智與郎將司馬德勘,直閣裴虔通等人,乘機推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為主,煽動士兵,於傍晚時殺入宮中,楊廣聞變,倉皇改換服裝,逃入西閣,叛將裴虔通、元禮、馬文舉等從宮女口中得知煬帝所在,引兵趕到西閣,只見煬帝和蕭皇後正並坐在一起哭泣,楊廣還責問叛將道:「我犯了什麼罪,你們要如此對待我?」叛將們說:「你窮兵黷兵,遊玩不息,窮奢極侈,荒淫無度,相信姦邪,拒絕忠言,使男子枉死戰場,婦女兒童死於野外,百姓失去生計,天下大亂,你還說沒有罪嗎?」楊廣說:「我確實對不起百姓,至於你們,跟著我享盡了榮華富貴,我沒有對不起你們,今天的事,是何人為首?」叛將說:「天下人對你這個昏暴之君都恨之入骨,豈止是一個人帶的頭。」說完就上前拉楊廣下閣。這時,叛官封德彝趕來傳宇文化及的命令說「這種昏君,用不著帶來見我,趕快結果了他。」蕭皇後哀求說:「皇上實在不賢,但看在以往對你們的恩情上,叫他讓位,降為三公,留他一條命吧。」叛將們不允,以裴虔通為首,提刀要殺楊廣,楊廣叫喊道:「你們別動手,讓我喝毒酒自盡吧」裴虔通不準,說毒酒不如刀鋒省事。楊廣哭著說:「我怎麼也是一位天子,就讓我留個全屍吧。」說完解下了自己的巾帶,馬文舉接過巾帶,和士兵們一起將他擁入內室勒死。 事後,蕭皇後叫宮女拆去床做成棺材,暫時裝殮楊廣的屍體,不久,宇文化及將他葬於江都宮西面的吳公台下。唐朝建立後,遷葬於雷塘旁邊。
3.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會,太原有什麼歷史名人
姬虞(前?-前?),史稱唐叔虞,周武王姬發幼子,周成王之弟。成王時,唐(今山西翼城西)人作亂,周公平亂,把唐封給他,並賜予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允許他在戎狄間立國。後其子燮父,徙居晉水旁,改稱晉侯,為晉國的始祖。
廉頗(前?-前?),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戰國時趙國將領,以勇敢善戰聞名於諸侯。
天下王氏出太原。始祖太子晉,約生於公元前 565年,乃周靈王太子,本姓姬,名晉,字子喬,為黃帝第42世後人,曾避居太原。
秦有上卿郝晏,相傳是子期的後裔,其孫郝瑗,任太原守,世居太原。
西漢時以廉潔知名的郝子廉,太原人。
東漢有郝絮,太原人,好危言高論。
三國時魏有將軍郝昭,亦為太原人等等。
隋、唐至宋、元時,郝姓人開始向今山東、四川、江蘇、浙江、河南等地發、分布。
介子推 春秋時晉國人,晉公子重耳因家事內爭,在出亡途中飢餓難行,無處覓食,從臣介子推曾割自己股熬湯奉君解飢。在外流亡19年後,重耳於公元636年返回晉國,即侯位晉文公。介子推隱居後,晉文公曾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山,介不出,母子相抱被燒死。過人為紀念介子推,每年清明節前二日不舉火,進冷餐。寒食節風俗流傳至今。
祁奚(公元前620-公元前532年)。字黃羊,大約生存於晉靈公至平公時代。春秋時晉國大夫,任中軍尉。公元前570年,請求告老,推薦了他的仇人解狐接替他的職務。不料,未及任命,解狐便猝然去世。祁奚又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祁午。當時人稱「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後世也把他奉為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的楷模。閻名村北有祁奚父子墓。
王允(137——192年),字子師,東漢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他出身於名門旺族的官僚家庭,飽受封建教育,從小好大節,習經傳,練騎射,立志報國,被同郡人介休郭泰譽之為「王佐才也」。靈帝時任豫州刺史。獻帝即位,任為司徒,後與呂布
密謀誅殺董卓,不久,為董卓部將李榷、郭汜所殺。故里修善村有王允衣冠冢,供後人憑吊。戲劇《鳳儀亭》即由他的故事敷演而成。
常惠,西漢並州太原人。生卒年不詳,是活躍在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動家。隨蘇武到達匈奴後,分而治之,拘遣蘇武於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牧羊,囚笞常惠於官府牢獄,以繁重的苦役折磨他。直至漢昭帝繼位,匈奴與漢重新和好,匈奴單於才將不辱使命,十九載如一日的蘇武和常惠釋放,厚待以禮,送回漢朝。
王昶《三國志•王昶傳》曰:「王昶字文舒,太原也。」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為魏王,明年,曹丕立為魏太子。曹丕為太子,王昶為太子文學,遷中庶子。曹丕稱帝,王昶徙散騎侍郎,為洛陽典農,遷兗州刺史;曹睿即位,加揚烈將軍,賜爵關內侯。昶雖在外任,心存朝廷,以為魏承秦、漢之弊,法制苛碎,不大釐改國典以准先王之風,而望治化復興,不可得也。乃著治論,略依古制而合於時務者二十餘篇,又著兵書十餘篇,言奇正之用,青龍年間奏之。
孫楚(約218—293),西晉文學家,字子荊,太原中都(山西平遙縣)人。出身於官宦世家,祖父孫資任魏驃騎將軍,父孫宏為南陽太守。孫楚才藻卓絕,爽邁不群,少欲隱居。四十餘歲始作參鎮東軍事,後選衛將軍司馬,官至馮翊太守。能詩賦,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孫馮翊集》,有賦十六篇,多半屬於詠物;雜文二十五篇,有對孔子的頌,有對管仲、樂毅、白起、韓信等人的贊。有詩,但僅存六首,其中《除婦服詩》,非常感人。《征西官屬送於陟陽候作詩》一篇,為孫楚名作,曾屢被鍾嶸、沈約等大批評家所稱引,被譽為「子荊零雨之章」,即指此詩「晨風飄歧路,零雨被秋草」開始二句。
孫盛(308-379),字安國,晉代太原中都(今平遙)人。西晉文學家孫楚之孫。父孫恂,潁川太守。孫盛十歲隨家族渡江,客居江東。著有《魏氏春秋》廿卷,《晉陽秋》卅二卷,文集十卷。世評《晉陽秋》為"良史","詞直而理正"。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對其見解深為敬重。當某事需評議時,往往以"孫盛論曰"引其原說,表示贊同。關於三國時史事即有數處。
孫綽(314—371),字興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縣)人。東晉著名玄言詩人。隱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性好山水,博學多才,有隱逸之志,游放十餘年,作《遂初賦》以表達自己的情趣。後被征西將軍庾亮請為參軍,並補章安令。不久又征詔為太學博士,升為尚書郎。之後歷任建威長史,右軍長史、永嘉太守、散騎常侍領著作郎等職。官至延尉卿。明人輯有《孫廷尉集》。
溫嶠 (288——329),東晉太原祁縣(今祁縣)人。初在並州為劉琨謀主,抵抗劉聰、石敦等異族侵略。明帝即位後,任中書令,很受朝士推崇。王敦專制朝政,他與庾亮平定蘇竣、祖約之亂。不久病故於武昌。會善村舊有「溫嶠故里」、「溫嶠絕裾處」兩座石牌坊。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根據溫嶠軼事,寫成雜劇《玉鏡台》。
祝英台:東晉會稽上虞人(祖籍山西太原),小字九娘。女扮男裝,與會稽梁山伯同游學三年。後梁山伯知其為女兒身,欲娶為妻,而英台已許配他人,遂鬱悒而終。次年,英台出嫁過山伯墓,其臨墓慟哭,墓地忽裂,遂與山伯同穴。宰相謝安上奏朝廷,封為義婦冢。
王尊業,生年不詳,卒於北魏武泰元年(528年)。祖籍太原(今太原市南),北魏著名文史學家。
王尊業的祖父王慧龍,北魏時曾任龍驤將軍,父親任北魏中書令。出生於封建官僚之家的王尊業,從小受儒家傳統教育,成年後以儀表清秀,擅長經史而聞名。他在朝中初任著作佐郎,與司徒左長史、史學家崔鴻同修《起居著》。王尊業以文才譽滿京城,應詔作《試殿伺宴詩》。王尊業在朝中名望很高,與中書令袁翻、尚書王誦共同指令黃門郎,被時人譽稱「三哲」。
王僧辯(?—— 555),南朝梁將領。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人。
溫大雅(約572年——629年),字彥弘,唐初並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大雅出身官宦士族之家,其父溫君悠,北齊時即步入宦海,任文林館學士。入隋為泗州司馬,大業末謝病離任返歸原籍。在其父的教誨下,大雅並其兩個弟弟大臨(即溫彥博)、大有,自小飽讀經史,及至長大成人,都以學識淵博、品行高尚、能文善寫而稱著。
溫彥博,字大臨,生於北周建德二年( 573年),卒於唐貞觀十一年( 635年),並州祁縣(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
武士彟(577——635),唐朝大臣。武則天的父親。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
王度 (585?——625年?),原籍太原祁縣(今祁縣)人,後遷絳州龍門(今河津縣),唐初著名小說家。
武則天(624——705年),並州文水人,唐初工部尚書武士huo的女兒,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唐代女政治家。性巧慧,多權術。
王皇後(628?——655年),並州祁縣(今山西省祁縣)人,羅山令王仁佑的女兒,母柳氏。唐高宗李治的皇後。
狄仁傑(630-700),唐朝名相,太原狄村人。一生剛直不阿,政績頗豐,是武則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後世稱其為「狄梁公」。
王翰(?-?),唐朝詩人,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時著名邊塞詩人。其詩《涼州詞》中「葡萄美酒夜光杯」為後人廣為傳誦。
王之渙(688-742),唐朝詩人,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後遷居絳縣。其詩《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登顴雀樓》最為人稱頌。
王昌齡(698-約756),唐朝詩人,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所寫邊塞軍旅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
王維(701-761),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盛唐時著名的詩人、畫家和音樂家。
白居易(772-846),祖籍太原,與李白、杜甫並稱唐代三大詩人。16歲時寫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千古名句。
白居易生前,作文、寫詩署名時常常自稱為太原白居易。就是在朋友之間,也都稱之為"太原白公"。曾經為太原白氏寫過傳記《太原白氏家狀二道》,其中提到了自己家族和名城太原的關系:白氏遠祖是秦朝名將白起,歷史上秦趙長平之戰中,他利用反間計,打敗趙國,坑殺四十萬趙卒。因為有大功於秦,被封為武安君。後來受人誣陷,賜死於杜郵。秦始皇醒悟過來,非常後悔,念其大功封其子白仲於太原,其子孫遂為太原人。天下白氏出太原,由此而來。
白行簡(775——826年),字知退,大詩人白居易的弟弟。
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並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唐代溫彥博之裔孫,我國古代著名詞人,兩《唐書》有傳。溫庭筠雖為並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游江淮,後定居於雩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客。
關於溫庭筠的生年,史籍無載。溫集舊注斷為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夏承燾《溫飛卿系年》以為生於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陳尚君《溫庭筠早年事跡考辨》雲生於德宗貞元十七年(8O1年)。梁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以溫庭筠生干貞元十七年算,卒於咸通七年(866年),則他享年66歲。
李存勖(885~926) 中國後唐開國皇帝,軍事統帥。出生於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沙陀部人。唐河東晉王李克用之子。善騎射,少時隨父出征凱旋,唐昭宗授檢校司空、隰州刺史。後梁開平二年(908),襲晉王位。
石敬瑭(892-942),五代時後晉建立者,太原人。
劉知遠(895-948),五代時後漢建立者,太原人。開運四年(947),稱帝於晉陽(今太原西南)。
劉崇(895-954),五代十國時北漢建立者,太原人。
王全斌,生於五代梁太祖開平二年( 908年),卒於宋太祖開寶九年( 976年),並州太原(分屬山西)人,是五代至宋初的著名將領。先後在後唐、後晉、後周任職。在宋初統一中國的過程中作出了貢獻。
慕容延釗,字化龍,生於五代後梁開平二年( 908年)或貞明二年( 916年),卒於北宋乾德元年( 964年),太原(分屬山西)人,北宋初軍事將領。
王溥(922-982),五代後周和北宋大臣字齊物。後漢乾佑進士,後周太祖時官中書郎,平章事。世宗時為參知樞密院事。恭帝時,加右僕射。北宋初,任宰相,進位司空。一生好學,有藏書萬余卷,著《唐會要》100卷,《五代會要》30卷,開史學「會要」體例之始。
郭守文(935~989),字國華,並州太原人。太祖建隆初為西頭供奉官。歷官西上閣門使、武州團練使。太宗雍熙四年(九八七)拜宣徽北院使。端拱初,改南院使、鎮州路都部署。又為北面行營都部署兼鎮定、高陽陰雨路排陣使。端拱二年卒,年五十五。事見《小畜集》卷二八《郭公墓誌銘》,《宋史》卷二五九有傳。
楊業(?-986),北宋將領,太原人。是廣為傳誦的「楊家將」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
呼延贊(?-1000年),並州太原人,是北宋有膽有勇、性格剛強的著名武將。
楊延昭( 958——1014),北宋將領。本名延朗,楊業子,稱楊六郎。
寇準(961-1023)字平仲,華州(今陝西渭南)人。另有一說是並州榆次人
楊文廣(?——1074),字仲容,太原人,楊業之孫,楊延昭之子。
米芾(1051-1107),北宋書畫家。祖籍太原,遷居襄陽。與蔡襄、蘇軾、黃庭堅並稱宋四家。
郭文振 金朝太原人,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進士,官至遼州(山西樂平、昔陽)刺史、中都(北京)副留守。興定四年(1220)三月,金宣宗封文振晉陽公。正大年間卒於衛州。郭文振懷抱經世之才,生逢金元亂世,雖難實現報國安民之志,但治世之才,御敵之志,深為世人稱道。
郭若虛,北宋畫家,太原人。著有《圖畫見聞錄》。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於元憲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韓岩村人。他是700多年前我國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
喬吉(約1280-1345),也稱喬吉甫,冀寧路陽曲(今太原市)人。元代著名的劇作家、戲曲理論家。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太原清徐人。元末明初傑出的古典小說家,撰有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演義》、《三遂平妖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等。
王瓊(1459-1532),太原人。歷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個皇帝,與於謙、張居正並稱為明代三重臣。
傅山(1607-1684),清初學者。先世居大同,後徙於忻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太原陽曲(今太原)西村。博通經史、諸子、佛道、醫葯之學,亦工詩文、書畫、金石,尤以音韻見長。
戴廷拭(1618-1691)。明末清初傑出的民族主義者、學者和藏書。家明亡,建立丹楓閣,交結顧炎武、傅山等,以反清復明為政治目的。「一時名滿天下」,一生著述很多,現僅有《半可集》傳世。
閻若璩(1636-1704),清初著名學者,清代漢學(或考據學)發軔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山西太原人。著有《日知錄補正》、《孟子生卒年月考》、《潛丘札記》等。
孫嘉淦(1682——1753),字錫公,清代太原府興縣(今興縣)入。清代大臣,敢於直言爭辯,扶正祛邪,不畏權貴,處理多起冤案。
康基洲(?—— 1779),清代太原府興縣(今興縣)人。清代地方官。他在任上「辦官事如家事」,善於調查研究,權衡利弊,找出原因,定出措施。在引水灌田、興學育人、拯救女嬰等方面都有政績。
孔祥熙(1880——1967),山西太原府太谷縣人,早年經營錢庄。畢業於耶魯大學。
4. 太原有什麼歷史名人
1、郭淮
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濟。太原陽曲(今山西太原)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東漢末年,郭淮被舉為孝廉,先後任平原郡府丞、五官中郎將門下賊曹、丞相兵曹議令史、征西將軍司馬。
征西將軍夏侯淵戰死時,郭淮收集殘兵,與杜襲共推張郃為主將,得以穩定局勢。曹魏建立後,獲封關內侯,又任鎮西長史。諸葛亮伐魏時,郭淮料敵准確,多立戰功。
正始元年(240年),擊退姜維,升任左將軍、前將軍。嘉平二年(250年),升任車騎將軍,進封陽曲侯。正元二年(255年),郭淮去世。追贈大將軍,謚號「貞」。
5. 杭州市工商局商標分局的電話是多少
上城區 0571-87827130 浙江省杭州市延安路36號 310000
下城區 0571-85386711 浙江省杭州市東新路337號 310000
江干區 0571-86023000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太平門直街29號 310000
拱墅區 0571-88316660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長樂路20弄25號 310000
西湖區 0571-85119311 浙江省杭州市體育場路593號 310000
濱江區 0571-56687958 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江陵路609號 310000
餘杭區 0571-86227733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南苑街道藕花洲大街167號 311100
蕭山區 0571-83899188 浙江省蕭山區金城路255號 311200
臨安市 0571-63722055 浙江省臨安市錦城街道臨天路298號 311300
富陽市 0571-63322062 浙江省富陽市富春街道富春路1號 311400
桐廬縣 0571-64220136 浙江省桐君街道江南經濟開發區中杭路388號中心廣場 311500
建德縣 0571-64721055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街道新安路127號 311600
淳安縣 0571-64812506
6. 太原東方智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招聘信息,太原東方智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怎麼樣
釘釘企典數據來源於企業徵信機構,包含企業風險數據,公司官網,公司簡介,更多公司招聘信息詳詢公司官網,更多公司電話地址企業郵箱可在釘釘企典進行查詢
• 公司簡介:
太原東方智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07-12,注冊資本110.00萬人民幣元,法定代表人是張團旺,公司地址是太原市小店區平陽路186號飛雲現代城1單元808號,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與稅號是91140100073082510T,行業是文具用品零售,登記機關是太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小店分局,經營業務范圍是文化用品、辦公用品、金銀製品、工藝美術品的銷售;廣告業務;會務、展覽展示服務;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太原東方智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工商注冊號是140100200602972
• 股東:
張團旺,出資比例90.00%,認繳出資額是99.000000萬
張俊芳,出資比例10.00%,認繳出資額是11.000000萬
• 高管人員:
張團旺在公司任職執行董事兼總經理
張俊芳在公司任職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