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意思
意思是:昔日的陶潛也不知去到哪兒了,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勞動?
出自現代詩人毛澤東的《七律·登廬山》。
全詩如下: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譯文如下:
廬山凌空挺拔屹立長江岸邊,在一路青翠中我驅車盤旋登臨。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風吹來了雨滴又灑向江面。
雲飄江河之上黃鶴當空高翔,波濤直下江東騰起裊裊煙霧。昔日的陶潛也不知去到哪兒了,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勞動?
(1)馬鞍山黃高翔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59年廬山會議前夕,毛澤東登上廬山,立足峰巔,極目遠眺,江山勝覽,盡收眼底。置身雄偉高聳、滿目蒼翠的廬山,面對開闊遼遠、雲海彌漫的景緻,詩人心中涌動著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豪邁之情,於是寫下了這首謳歌奮發的詩篇。
作品賞析
此詩起句中的一個「飛」字,用得簡直俊逸壯闊、從容橫飄,「一山飛峙大江邊」詩句凌空突拔宛若山勢挺立 ,詩意與山意渾然莫辨,雙美合而為一齊漾讀者心間。詩人一起筆就與過往詩人不同,一來就以獨有的大氣魄烘托廬山凌空欲飛的英姿。
接著從正面寫出脫穎而出,另寫進山登臨的路線,那路線盤旋環繞,盪氣回腸,一路上青翠迎接、相伴、引領朝上,清風送爽的夏日,蒼茫幽深的佳景倍添登臨之趣。
接著「冷眼向洋看世界」,詩人直抒胸臆及現實處境,在高山之巔冷漠而不動聲色地看著世界上的一切反動派所形成的反華包圍圈。都予以「橫眉冷對」,因為詩人之一生所經歷的艱難曲折的確太多了,但從未被壓垮過。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思想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❷ 冷眼向洋看世界全詩
七律·登廬山
毛 澤 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詞語注釋】
⑴躍上蔥蘢四百旋蔥蘢草木青翠茂盛這里指山頂。四百旋廬山盤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處轉彎。旋盤旋。
⑵冷冷漠。
⑶江天江和天。
⑷九派見《菩 薩 蠻 · 黃 鶴 樓》九派注。《十三經註疏》本《尚書·禹貢》「九江」注「江於此州界分為九道。」明李攀龍《懷明卿》「豫章今南昌西望彩雲間九派長江九疊山。」 毛 澤 東1959年12月29日在一封信上說「九 派 湘、鄂、贛 三 省 的九條大河。究竟哪九條其說不一不必深究。」
⑸浪下三吳浪下江水流下。古代指 江 蘇 省 南 部、浙 江 省 北 部 的某些地區具體說法不一。這里泛指長江下游。毛 澤 東 在1959年12月29日同一封信上說「三 吳 古 稱 蘇 州 為 東 吳 常 州 為 中 吳 湖 州 為 西 吳。」
⑹陶令陶淵明。曾作彭澤令88天。
⑺桃花源陶淵明《桃花源詩並記》一漁人溯著溪流而上發現盡頭處是一片桃林將一群秦朝避難者的後代與塵世隔絕他們在山中過著自給自足無優無慮的隱居生活。
【白話譯文】
廬山凌空挺拔屹立長江岸邊。在一路青翠中我驅車盤旋登臨。
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風吹來了雨滴又灑向江面。
雲飄江河之上黃鶴當空高翔,波濤直下江東騰起裊裊煙霧。
昔日的陶潛也不知去到哪兒了,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勞動。
【創作背景】
1959年 廬 山 會 議 前 夕 毛 澤 東 登 上 廬 山 立足峰巔極目遠眺江山勝覽盡收眼底。置身雄偉高聳、滿目蒼翠的廬山面對開闊遼遠、雲海彌漫的景緻詩人心中涌動著對 社 會 主 義 建 設 事 業 的豪邁之情於是寫下了這首謳歌奮發的詩篇。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繼續高漲但國際國內出現了極大的困難。國內遇到百年不遇的 自 然 災 害 人 民 公 社 和 大 躍 進 出 現「極 左」問 題 黨 在 工 作 中 出 現 失 誤。在 詩 中 毛 澤 東 針 對 當 時 國 際 國 內 的 斗 爭 形 勢 表現出 中 國 人 民 獨 立 自 主、勇 往 直 前 的 決 心 與 勇 氣。
【文學賞析】
首聯從動態入手。「飛峙」句寫山「躍上」句寫人廬山突兀凌空的雄姿登山者豪邁振奮的神情俱活現於這「飛」、「躍」二字之中。頜聯承接「躍上蔥蘢」展開登高望遠似乎世界的風雲變幻盡收眼底。「冷」是指冷靜、冷淡面對反華勢力的叫囂「熱」一語雙關既是對自然現象的描述同時也喻指當時轟轟烈烈的「大躍進」。
頸聯借想像的翅膀馳騁於長江上下西望武漢九派之上彩雲當空黃鶴高翔東眺三吳波濤滾滾煙霧繚繞。尾聯以幽默的設問來否定沒有階級斗爭的桃花源存在要在「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耕田只能是幻想。
廬山為文人薈萃之地登臨歌詠之詩層出不窮其中佳作迭出令後人望而卻步豈敢再發吟哦一試身手。但一代大詩家 毛 澤 東 就要以他的生活、經驗、才識、豪氣登臨高歌一曲《登廬山》。
此詩起句中的一個「飛」字用得簡直俊逸壯闊、從容橫飄「一山飛峙大江邊」詩句凌空突拔宛若山勢挺立 詩意與山意渾然莫辨雙美合而為一齊漾讀者心間。詩人一起筆就與過往詩人不同一來就以獨有的大氣魄烘托廬山凌空欲飛的英姿。
接著從正面寫出脫穎而出另寫進山登臨的路線那路線盤旋環繞盪氣回腸一路上青翠迎接、相伴、引領朝上清風送爽的夏日蒼茫幽深的佳景倍添登臨之趣。接著「冷眼向洋看世界」詩人直抒胸臆及現實處境在高山之巔冷漠而不動聲色地看著世界上的一切反動派所形成的反華包圍圈。都予以「橫眉冷對」因為詩人之一生所經歷的艱難曲折的確太多了但從未被壓垮過。
「熱風吹雨灑江天」詩人又把目光從國際向洋拉回了國內江天。這里的「熱風」雖是實寫夏日之風但可引申為熱情之風熱烈之風再往前就可引申為那時轟轟烈烈的「大躍進」大幹快上力爭上游加緊建設社會主義的「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巨大情懷。這股巨大的「熱風」已從這里從詩人屹立的廬山之巔灑向祖國萬里江天。詩人的巨大熱情也在感召著祖國感召著億萬人民同心協力創出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而這個世界又是通過「多、快、好、省」的「熱風」旋起來的在空中若驕陽朗照神州大地。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這兩句工仗、典麗「橫、浮、下、起」連環動感虛實相間形成立體畫面。而且詩人也對這二句比較滿意他在1959年9月7日給胡喬木的信中談到對這兩句的看法認為這兩句較好一些。同時還談到寫詩之難「經歷者如魚飲水冰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也。」
最後兩行使詩歌出現了深刻的寓意。詩人在這里妙用了陶淵明所著《桃花源記》這篇千古傳頌的美文。通過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澱「桃花源」已附添了許多象徵意義但它最主要的象徵意義是指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這種子虛烏有的社會只有告慰心靈而在人世間卻永遠無法見到。
❸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是什麼意思
這句詩意思是昔日的陶潛也不知去到哪兒了,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勞動?
出自毛澤東所作的《七律·登廬山》,全詩原文如下: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白話文釋義:廬山凌空挺拔屹立長江岸邊,在一路青翠中我驅車盤旋登臨。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風吹來了雨滴又灑向江面。雲飄江河之上黃鶴當空高翔,波濤直下江東騰起裊裊煙霧。昔日的陶潛也不知去到哪兒了,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勞動?
(3)馬鞍山黃高翔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1959年廬山會議前夕,毛澤東登上廬山,立足峰巔,極目遠眺,江山勝覽,盡收眼底。置身雄偉高聳、滿目蒼翠的廬山,面對開闊遼遠、雲海彌漫的景緻,詩人心中涌動著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豪邁之情,於是寫下了這首謳歌奮發的詩篇《七律·登廬山》。
首句「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從動態入手,前句寫山,後句寫人,廬山突兀凌空的雄姿,登山者豪邁振奮的神情,俱活現於這「飛」、「躍」二字之中。
頜聯承接「躍上蔥蘢」展開,登高望遠,似乎世界的風雲變幻,盡收眼底。「冷」是指冷靜、冷淡面對反華勢力的叫囂,「熱」一語雙關,既是對自然現象的描述,同時也喻指當時轟轟烈烈的「大躍進」。
「冷眼向洋看世界」詩人直抒胸臆及現實處境,在高山之巔冷漠而不動聲色地看著世界上的一切反動派所形成的反華包圍圈。都予以「橫眉冷對」,因為詩人之一生所經歷的艱難曲折的確太多了,但從未被壓垮過。
「熱風吹雨灑江天」這里的「熱風」雖是實寫夏日之風,但可引申為熱情之風,熱烈之風,再往前就可引申為那時轟轟烈烈的「大躍進」,大幹快上,力爭上游,加緊建設社會主義的「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巨大情懷。
這股巨大的「熱風」已從這里,從詩人屹立的廬山之巔灑向祖國萬里江天。詩人的巨大熱情也在感召著祖國,感召著億萬人民同心協力創出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而這個世界又是通過「多、快、好、省」的「熱風」旋起來的,在空中若驕陽朗照神州大地。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這兩句工仗、典麗,「橫、浮、下、起」連環動感,虛實相間,形成立體畫面。而且詩人也對這二句比較滿意,他在1959年9月7日給胡喬木的信中談到對這兩句的看法,認為這兩句較好一些。同時還談到寫詩之難,「經歷者如魚飲水,冰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也。」
最後兩行使詩歌出現了深刻的寓意。詩人在這里妙用了陶淵明所著《桃花源記》這篇千古傳頌的美文。通過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澱,「桃花源」已附添了許多象徵意義,但它最主要的象徵意義是指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這種子虛烏有的社會只有告慰心靈,而在人世間卻永遠無法見到。
❹ 陝西省宜川中學的學校校長
孫明賢,1963年3月出生於陝西省宜川縣,1983年7月參加工作。教育管理研究生學歷,中學高級教師,中共黨員。曾在牛家佃中學、甘草中學、西郊中學工作,歷任初級中學教務處副主任,縣中學團委書記、副主任、主任、副校長。2004年至今擔任宜川中學校長。 校長寄語:
開拓與創新同行,滄桑與凱歌合奏。攜帶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伴隨著洶涌的黃河波濤,宜川中學乘著教育與改革的東風,提升辦學理念,豐富教育內涵,強化改革,實現了辦學層次、辦學效益的歷史性跨越,在黃河之濱鑄就了一道高中教育的亮麗風景。
新一代宜中人,在學生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教書啟智,育人鑄魂,敬畏生命,呵護未來,努力彰顯自主的特色,努力提升生命的狀態下,讓學生體驗成長的快樂,讓教師享受教育的幸福,讓學校綻放出更加絢麗的生命之花。 張季玉(1908-1987)
男,漢族,出生於一個封建地主家庭。自幼在家塾讀書,聘有石達開等老先生專為其執教。民國十三年(1924)入宜川第一高級小學讀書,畢業後相繼完成了初中、高中學業。於二十一年(1932)考入北京朝陽大學法科經濟系讀書,二十六年(1937)畢業。當時,正值抗日戰爭爆發,因在讀書期間受進步思想影響,張季玉由雷向陽介紹參加了傅作義部的熱河抗日先遣軍暫編5旅14團任團長之職,曾返鄉聯絡愛國志士,組織兵員赴抗日前線。二十八年(1939)三月,該軍改編,任第二大隊隊長。因家事回宜再未歸隊,由軍界步入政界,加入國民黨,「特種聯系會」的特務組織。曾擔任國民黨宜川縣政府教育科科長、軍事科科長、臨時參議會副會長和國民黨宜川縣縣黨部書記之職。
在擔任教育科科長期間,曾建立在宜川縣少年隊,倡建宜川縣中學,任校長,將他家在英旺川之柏塔、交里川之陳家塬土地捐給學校。後又將縣城南門外之花園田產捐給城關小學。並在南窯家辦私立「裕德小學」,資助困難學生學習的筆、墨、紙張等費用。
李立楷(1911—1961)
男,漢族,原宜川縣第六區益枝村人(今屬延長縣羅子山鄉),北京師范大學理學院地理專業畢業生,1942年春至1944年任宜川中學校長。
霄
山西永濟人,1944年2月—1944年7月任宜川中學校長,後調任洛川中學校長。
齊濟(字濟平)
1936年畢業於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林學系,曾任華縣農校林場主任及省立鄜州師范教務主任,偕同其妻,1935年畢業於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文史學系的李仲毅回宜川執教,1944年8月—1947年7月任宜川中學校長。
王志勻(1910年2月2日—2000年12月5日)又名王夢龍,男,陝西省延長縣張家灘鎮後王家河村人。1927年在綏德師范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宜川解放後,1948年3月—7月,任宜川中學代理校長。
朱玉堂
宜川人,1942年畢業於省立鄜州師范,後一直從事教育工作,1949年曾代任宜川中學校長,1958年因歷史問題清除回家務農,1984年平反,恢復公職。
吉明超
韓城人,1950年10月—1951年11月任宜川中學校長,同年12月調陝西省教育廳。
張陶
男,宜川縣丹州鎮上降頭村人,生於1925年3月16日,漢族,中共黨員,大學文化。
1941年就讀於宜川縣初級中學,1944年畢業於陝西耀縣中學,隨後考入西北工業大學。
1948年春,參加延大宜川分校學習,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分配到黃陵中學任教。1949年春調回宜川縣初級中學任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
東克信
陝西華縣人,1955年2月—1956年7月任宜川中學校長,同年8月調渭南地區。
李世榮
(1922—1989年),宜川縣牛家佃鄉葫蘆村人,1944年宜川中學畢業,1948年參加工作,曾任交里,城關完小校長,1956年8月至1959年4月任宜川中學校長,後調文教局,調任宜川師范代校長。還曾任教育科副科長,教研室主任,教師進修學校校長。
王克儉
(1926年—1977年),中共黨員,高中文化程度,陝西省綏德縣人,生於1929年,1948年參加革命工作,先後任小學教師、教導主任、延安保育小學校長、延安師范副校長,1959年5月調任宜川中學校長,後還兼任宜川中學黨支部書記。中共宜川縣委委員。1973年6月,再度出任宜川中學革委會主任,同年11月,調任延安中學革委會副主任,1977年2月,不幸因急病去世。
吳耀堂
宜川縣黨灣鄉人,無黨派,1957年宜川中學畢業,留校擔任會計工作兼管灶務。1968年9月至1969年3月任宜川中學革委會主任,1972年至1975年任雲岩公社文教專干,1976年-1980年任延安地委黨校伙管員,1981年至1986年在吳旗縣多辦、政協等單位工作,1987年任宜川縣政協學習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任提案委員會副主任,1990年1月-1996年3月任政協宜川學習委員會主任、政協宜川縣第三、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羅傑
(1930-1989),中共黨員,陝西宜川縣集義南坡村人。1949年參加革命工作,1956年畢業於陝西師范政教系。同年分配到延長中學任教師,後任延長張家灘中學教導認行。1960年調回宜川,任中共宜川縣委宣傳部理論教員、宣傳副副部長。1969年任宜川中學革命委員會主任兼黨支部書記。後調縣委宣傳部、地委黨校工作。1980年7月調黃陵中學任校長。1984年調任宜川中學顧問。1984年任黃陵中學校長時,該校獲得地縣教學質量獎。曾任延安地區第二屆教育學會理事。1988年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1989年10月意外事故去世。
許朝榮
男,漢族,1931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原籍河南省長葛縣人,現住大荔縣雙泉鄉南龍村。1965年擔任宜川中學教導主任。1971年,他被調到雲岩中學,任教育組長。1973年任宜川中學教育組長,74-75年任革委會付主任,1976年任宜川中學校長直至1984年。
郭劍如
男,漢族,1944年1月20日生,宜川縣城南街人(原籍河南省永成縣),中共黨員,1984年5月至1988年5月任宜川中學校長。
張思福
1939年生於陝西長安縣郭杜鄉,1960年畢業於陝西師大化學系,同年分配到宜川中學任教。1986年3月,任宜川各學教導處副主任,1987年起任教導主任,同年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隨後任副校長,1988年8月,任宜川中學校長。1989年被推選批准為陝西省特級教師,1997年退休。
黃高翔
山西稽山縣人,1948年生於宜川,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1968年畢業於延安師范,同年分回宜川參加教育工作,曾在壺口、城關小學任教,後任宜川縣西郊中學教導主任、校長。
蘭愛平
男,漢族,1964年2月生,宜川縣交里鄉太泉村人,1983年7月參加工作,199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碩士學位,中學高級教師,現任延安中學校長。
❺ 蔥蘢意思是什麼
蔥蘢(亦稱"蘢蔥"或"蘢蓯"),叢聚的樣子,引申為繁密茂盛。
語出晉 郭璞 《江賦》:"涯灌芊萰,潛薈蔥蘢。"
❻ 校歌有什麼講究
1.校歌詞要體現學校地域、文化環境、學校特色、辦學思想與時代特色。
2.校歌詞創作應具有青少年特點,簡潔明快、寓意深遠、朗朗上口體現學校歷史、文化和特色。
3.歌詞一般分為兩段, 適合於合唱和齊唱等形式。
校歌是一所學校規定的代表該校的歌曲,是學校辦學理念、校園精神和學校特色的集中體現。校歌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常是一個學校對內的號召和激勵,對外的形象展示和宣言,它反映的既有辦學者、教育者的理想、要求、願望,又有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長心聲。
(6)馬鞍山黃高翔擴展閱讀:
校歌的重要性
1、校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
校歌的文化凝聚激勵功能。由校歌可以誘發形成一種巨大的向心的文化內聚力,可以有效增加學校的團結與和諧,提升整體合力,校歌還可以對人心理和情感形成巨大的精神刺激,從而形成積極的推動力。
2、積極有效地發揮校歌的育人作用
增強師生對學校的親切感和自豪感 。新生入校第一課就是教唱校歌。開展校歌演唱比賽,組織師生學習校歌,有助於深入理解校歌文化的廣博,幫助師生認識、了解學校,又能藉此機會理解校歌所蘊含的學校精神文化,將校歌文化植根於師生心中。
❼ 桃花源里可耕田是什麼意思
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勞動?
出處:《七律·登廬山》
【作者】毛澤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白話釋義:
廬山凌空挺拔屹立長江岸邊,在一路青翠中我驅車盤旋登臨。
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風吹來了雨滴又灑向江面。
雲飄江河之上黃鶴當空高翔,波濤直下江東騰起裊裊煙霧。
昔日的陶潛也不知去到哪兒了,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勞動?
寫作背景:
1959年廬山會議前夕,毛澤東登上廬山,立足峰巔,極目遠眺,江山勝覽,盡收眼底。置身雄偉高聳、滿目蒼翠的廬山,面對開闊遼遠、雲海彌漫的景緻,詩人心中涌動著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豪邁之情,於是寫下了這首謳歌奮發的詩篇。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繼續高漲,但國際國內出現了極大的困難。
國內,遇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人民公社和大躍進出現「極左」問題,黨在工作中出現失誤。在詩中,毛澤東針對當時國際國內的斗爭形勢,表現出中國人民獨立自主、勇往直前的決心與勇氣。
首聯從動態入手。「飛峙」句寫山,「躍上」句寫人,廬山突兀凌空的雄姿,登山者豪邁振奮的神情,俱活現於這「飛」、「躍」二字之中。
頜聯承接「躍上蔥蘢」展開,登高望遠,似乎世界的風雲變幻,盡收眼底。「冷」是指冷靜、冷淡面對反華勢力的叫囂,「熱」一語雙關,既是對自然現象的描述,同時也喻指當時轟轟烈烈的「大躍進」。
頸聯借想像的翅膀,馳騁於長江上下,西望武漢,九派之上,彩雲當空,黃鶴高翔;東眺三吳,波濤滾滾,煙霧繚繞。尾聯以幽默的設問來否定沒有階級斗爭的桃花源存在,要在「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耕田只能是幻想。
廬山為文人薈萃之地,登臨歌詠之詩層出不窮,其中佳作迭出,令後人望而卻步,豈敢再發吟哦,一試身手。但一代大詩家毛澤東就要以他的生活、經驗、才識、豪氣登臨高歌一曲《登廬山》。
此詩起句中的一個「飛」字,用得簡直俊逸壯闊、從容橫飄,「一山飛峙大江邊」詩句凌空突拔宛若山勢挺立 ,詩意與山意渾然莫辨,雙美合而為一齊漾讀者心間。詩人一起筆就與過往詩人不同,一來就以獨有的大氣魄烘托廬山凌空欲飛的英姿。
❽ 徵集校歌!!!!!!
這要學校自己寫得啦 你操什麼心呢
讀《中國校歌歌詞集》隨記
歌,校歌,都是由歌詞和曲譜組成的,是應當通過看、唱或聽,才能讓人真正全面領略其歌的神韻。我這里是讀,因為我看的是歌詞,而沒有曲譜,是從歌詞的角度,也就是從獨具特色的校園詩(詞)的角度,來說一些想法和認識。
校歌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常是一個學校對內的號召和激勵,對外的形象展示和宣言,它反映的既有辦學者、教育者的理想、要求、願望,又有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長心聲。
兩千多年前,孔子創辦私學,詩與樂就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弦歌不輟就成為形容學校生活的一句傳統用語。我國自近代新式學校出現以後,就有創作校歌的傳統,從著名學校到鄉村小學,大多都有自己的校歌。這一傳統延續至今。河南洛陽王天綱同志歷時數載,多方搜求,收集、篩選大中小學校歌三百餘首,現在已形成《中國校歌歌詞集》准備交出版社出版,這對豐富校園思想文化,發揚我國優良文化傳統,研究校歌創作規律,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是很有益的貢獻。
一首好的校歌,一般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同時反映著時代精神和歷史印記,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歷史與現實的統一,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統一,起著明責、勵志、抒情、奮進的教育鼓舞作用。這種作用甚至讓人一生都銘記在心。
從這些校歌歌詞中我們看到什麼呢?
(一)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環境是校歌的基本要素。
翻開校歌歌詞集,你就會發現:絕大部分校歌都標明自己學校的區位。什麼「景山門啟」,「紫禁城畔、護城河邊」,「東湖之濱、珞珈山旁」,「東攬鍾山、北擁揚子」,「峨峨五指、盪盪南溟」,「敬亭拱北、宛水環東」,「大別山麓、揚子江邊、青雲塔下、赤壁磯前」等等等等,比比皆是,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偉大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名勝古跡,隨處可見,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文化豐厚,源遠流長,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和精神力量。我國自古代形成「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和「鍾靈毓秀」的信念。學校所在地區,那怕是很普通的一座山、一條河、一片林、一塊田,都與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血肉聯系,蘊藏著他們無限的生活記憶。所以毫不奇怪,學校借當地風物以育人,引當地史事以鑄才,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學校通過校歌,把鄉土的根,深深植進生活在它懷抱的學子心中,讓他們永遠記住這個本,為桑梓,為祖國效力;同時這也拉近學校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把學校和自己生活的故土融為一體,更愛學校、更努力前進。陳鶴琴寫的江西幼稚師范校歌中有這樣的詞句:「致韻亭、鳴琴弦是我們的新伴侶,更有那古塔斜陽,武山曉翠,陶冶我們的真性靈,培養我們的熱情緒。」
許多校歌把有關鄉土寫的很具體,其立意也是十分顯明的。請看東北大學校歌:「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有此山川之偉大,故生民質朴而雄豪;地所產者豐且美,俗所習者勤與勞;願以此為基礎,應世界進化之洪潮。」河南大學校歌:「嵩岳蒼蒼,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長。濟濟多士風雨一堂,繼往開來揚輝光。」
山東農業大學校歌:「齊魯大地,孔孟之鄉。這里流淌著黃河的血脈,這里挺拔著泰山的脊樑。」西安理工大學校歌:「黃河滔滔,秦嶺莽莽,赫赫始祖恩澤,五千年文明育養。理工大學子濟濟一堂,祖國榮譽責任矢志不忘。」許昌學院校歌:「悠悠漢魏故都,莽莽神州中原,屹立著培育人才的科學聖殿」;「根值文明故土,汲取科學源泉,成長著意氣風發的時代青年。」毛主席的母校湖南一師校歌也是這樣:「衡山西,嶽麓東,第一師范峙其中,人可鑄,金可熔,麗澤紹高風。」
一些校歌更將地理名勝與師生心聲交融一起,極具抒情與激勵之力。湖北大學校歌:「沙湖水粼粼,琴園桂花香,黃鶴舞飛雲,荊楚升朝陽……,黃鶴高翔,我心飛揚,長江奔騰,我心激盪,熱血汗水共鑄明日輝煌。」河北大學校歌:「我們迎著渤海日出啟航,承載著民族復興的希望。大河吐豪氣,太行鑄脊樑,燕趙學府,播撒著智慧之光,實事求是,篤學成行,慷慨悲歌,求索無疆。」湖南理工學院校歌:「浩瀚洞庭, 匯九澤三江。 岳陽樓下,聚四海俊良。至善窮理,尚嚴圖強。憂樂懷天下,千年夢想鏡萬方。 上下求索, 何懼山高水長。上下求索,願我中華興旺。」這里涉及兩個古代文化名人范仲淹和屈原。吉林大學校歌卻是講地理空間,表達奮勇跨越的精神:「白山迎旭日,黑水泛金光,我們崛起祖國北疆……求實創新,勵志圖強,艱苦創業,奮發向上,跨越黃河,跨越長江,跨越太平洋。人比山高,腳比路長,跨越新世紀去迎接轟響的紅太陽。」歌詞酣暢淋漓地表達廣大師生立足本土,跨向前去的壯志雄心。有的中學校歌也是這樣。深圳東湖中學校歌:「風帆高揚理想的旗幟,東湖盪起歡樂的櫓槳,迎風弄潮,泛舟學海,在峰谷浪尖中實踐創新,載著那深圳河文明的底蘊,駛向那華夏五洲理想的彼岸……宇宙探秘,藝海拾貝,讓青春與智慧閃爍光芒,展開大鵬灣自強的翅膀,迎接新時代的燦爛輝煌。」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三十年代起,日本軍國主義為實現其獨吞中國的野心,發動了大規模武裝侵略,佔領了我大片國土,抗日救國,趕走和消滅日本侵略者,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最迫切要求,這在許多校歌中都有鮮明反映。西南聯大校歌更是一首頌揚愛國主義的千古絕唱,其歌詞曰:「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絕徼移栽楨干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城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中小學校歌也表達了同樣的精神。遼寧海城同澤中學校歌:「四面青山,一灣月碧,蔥籠榆柳千障,看庄嚴宏舍,直上白雲鄉。吾輩藏修作息,幸得此大好韶光。願自勵,乃文乃武,與世共爭長。試問今何日?驚濤駭浪,封豕貪狼。慨神州鼎沸,異種猖狂。指日黃龍痛飲,男子漢寶劍騰芒沙場上,無衣三首與子賦同裳。」廣西南寧高中校歌:「我校是南寧高級學府。救國乃我輩青年任務!以手腦合作推進文化,以黑鐵赤血恢復國土!」甘肅省立一中校歌:「迎頭學,莫畏難,敬業樂群,千錘百煉,養成社會之中堅。復興民族,還我河山!復興民族,還我河山!」
處於抗日戰爭最前線的革命根據地,由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學校,在校歌中,更直接更強烈地表達了人民的期盼和要求。請看抗日軍政大學校歌:「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當。同學們,努力學習,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的作風。同學們,積極工作,艱苦奮斗,英勇犧牲,我們的傳統。像黃河之水,洶涌澎湃,把日寇驅逐於國土之東,向著新社會前進,前進,我們是抗日者的先鋒!」安吳青訓班班歌:「烈火似的冤讎積在我們胸口,同胞們的血淚在交流,英雄的兒女在怒吼,兄弟們,姐妹們,你聽見沒有,敵人迫害你,群眾期待你,祖國號召你,戰爭需要你,你醒,你起!拿起你的武器,學習,工作;工作,學習,一切為勝利。今天我們在青年的故鄉,明天我們在解放的疆場。你看!我們旗幟風揚。你看!我們前途無量。」作家韋君宜在紀念此班歌詞作者胡喬木的文章中說,當時這班歌「曾使我深為感動」,每當唱起『祖國號召你,戰爭需要你』時,就覺得當年的感情洶涌而來。」雖然已時隔50年,她仍然記住全部歌詞並重新寫出「給當年也曾年輕的朋友看看。」
新中國成立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為偉大的民族振興,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和偉大共產主義理想奮斗,成為各類學校校歌的主調。如下兩首具有代表性:一是成仿吾作的中國人民大學校歌:「前進,人民的大學,繼承先烈的革命模範。艱苦奮斗,勇於登攀,為新中國做出最大貢獻。堅持無產階級政治,克服非無產階級流傳。我們永遠前進,前進,信守忠於人民的誓言。奮勇前進,爭取共產主義的明天。」二是郭沫若作的中國科技大學的校歌:「迎接著永恆的東風,把紅旗高舉起來,插上科學的高峰,科學的高峰在不斷創造,高峰要高過無窮,紅旗要紅過九重。我們是祖國的好兒女,要刻苦鍛煉,辛勤勞動,在黨的溫暖撫育堅強領導下,為共產主義事業做先鋒。又紅又專,理現交融,團結互助,活潑英勇,永遠向人民學習,學習偉大領袖毛澤東。」有的中學校歌也不錯。廣西武鳴高中校歌:「明山山高高過天,靈源水長長到海。興科學文化,育四有新人,重德智體美,長民族氣派。自古地靈出人傑,武功長鳴,文章千載。」北京101中學校歌:「我們是革命的兒女,我們從風暴中誕生,醞釀著優越的本領,鍛煉著不屈的精神。要建設共產主義的社會,要創造人類持久的和平,不怕艱難,不怕犧牲,實事求是,活潑民主,這是我們共同的生命。這是我們共同的生命。」
因應時代歷史要求的辦學理念和教育主張,在校歌中有更為具體、更為廣泛的表述。這是很自然的,只是表述的方式有所不同,一種是教育者,辦學者的直白,直接揭示自己的主張理念,另一種則是把體現教育者理念的校訓作為校歌的主題詞、主旋律。一些著名教育學家的校歌多是前一種。如陶行知寫的重慶育才學校校歌:「我們要虛心、虛心、虛心:承認我們一無所知,一無所能。我們要學習、學習、學習:達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貢獻、貢獻、貢獻:實現文化為公 ,天下為公。修練智慧之眼,磨出金鋼之啄,展開大無畏之翼,涵養一心向真之赤心。觀!靜觀大千世界。啄!啄開未知之門。飛!飛入神秘之宇宙。找!找出真理之夜明珠。銜回人間,飾在每一個人的額前,照著人類在狂風暴雨的黑夜裡,走到光明,迎接東升的太陽!得到光,得到熱,得到力,創造幸福的新中國,新世界。」黃炎培寫的中華職業學校校歌:「努力!努力!一致的努力!養成共同的生活。用我手,用我腦,不單是用我筆;要做,不單是要說,是我中華職業學校的玉律金科。」他還給上海比樂中學寫校歌,其中「太陽般熱是我們的心,鋼鐵般硬是我們的身,水乳般可融不可分是我們的感情。我們有理想在憧憬著。」陳鶴琴寫的江西幼稚師范校歌:「做中教,做中學,隨作隨習。活教材,活學生,活的教師。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工作室。還要有手腦並用,文武合一,建設我們的新目標,教導我們的小天使。幼師,幼師,前進的幼師!」鍾敬文寫的浙江民眾教育實驗學校校歌:「這兒是十字街頭的學校,我們來受新的教養,勞動的操作,科學的研究,還有那藝術的鑒賞,這一切的活動,造成我們身心的健康。去!去!快深入群眾中,使他們身心愉快,生活改善,民族前途,永慶安全。」郭子化寫的江蘇沛縣孔庄小學校歌,表達了一種新的教育觀念:「穆穆農村小學校,湖水映半環,溉域好種田。農家子,粗魯漢,不學古先賢,五穀既須分,科學要精研。勞動多生產,自給住吃穿。犁耙鋤鐮,筆墨紙硯,學習未可偏。五更要早起,黃昏誦書篇,晨天星,窗前月,徘徊共纏綿,盛夏戰酷暑,隆冬抗嚴寒,霜雪礪冰節,烈日壯心肝,從來健兒成功立業,唯在不怕難。」向警予寫的湖南漵浦女校校歌,既是向婦女界發出的號召,又是鼓舞和警示:「美哉,蘆山之下漵水濱,我校巍巍矗立當其前,我一堂姐妹相親相愛,大家有努力奮斗的精神。看,現在已是男女平等,天然的淘汰觸目驚心,願同學做好准備,為我婦女界啊大放光明 。」
許多校歌雖不是辦學者自己寫的,但是卻很明確地表達他們的理念。如清華大學校歌:「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莘莘學子來遠方,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新舊合冶,殊途同歸,餚核仁義,聞道日肥。服膺守善心無違,海能卑下眾水歸,學問篤實生光輝。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器識其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熟介紹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水木清華眾秀鍾,萬悃如一矢以忠。」北洋大學校歌:「悠長稱歷史,建設為同胞,不從紙上呈空談,要實地把中華改造。窮學理,振科工,重實驗,薄雕蟲,望前驅之英華卓犖,應後起之努力追蹤,念過去之艱難締造,願一心一德共揚校譽於無窮。」焦作工學院校歌:「太行之陽河水東,莘莘學子救國重勞工。源深流日遠,物阜民用豐。山蔥蔥,水溶溶,努力,努力,行健天同功。」西北工業大學校歌:「重德厚生,國乃盛強;千仞之牆,百煉之鋼;鏤木爍金,飛天巡洋;公誠勇毅,永矢勿忘;中華燦爛,工大無量!」西北聯大校歌:「文理導愚蒙,政法倡忠勇,師資樹人表,實業拯民窮,健體明醫弱者雄,勤樸公誠校訓崇。華夏聲威,神州文物,原從西北,化被南東。努力發揚我四千年國族之雄風!」江西財經大學校歌:「我有健全的體魄,我有皎潔的心靈,我有高尚的理想,更有奮斗的精神。德行須臻至善,學業力求猛進。言有物,行有恆,志欲剛,識欲宏。不惑,不憂,不懼,不淫,不移,不屈。立己以立人,負起時代的艱巨,莫辭建國的勞辛。信敏廉毅,敬業樂群,永葆我校光榮。」安微巢湖二中校歌展示中學教育特點:「辦規范學校,追求合格加特長。人人勤奮嚴謹,個個求實創新,拼搏進取的校風,永遠光大發揚。拼搏進取的校風,永遠光大發揚。永遠銘刻心上,銘刻心上。」湖北應城一中校歌:「德為先,勤為徑,上下求索路漫長。求超越,當自強,學海領航。經濟天下志高遠,薈萃中西展輝煌。植沃土,做棟梁,報國勿相忘。」香港公教中學校歌:「宣傳文化東西並籌,闡揚學術文質兼收。振興教育,惠及同儔。發揮道德,砥柱中流。莘莘學子,勤勉研求,弦歌諷誦,涵泳優游。白雲渺渺綠野油油,敦品勵學無間無休。蕉雨淅淅椰風颼颼,振我邦國萬世千秋。」
以校訓作為校歌中心的很多,較為典型的,武漢大學新校訓是「自強弘毅,求是拓新」,校歌則為「百年滄桑,弘毅自強,根深葉茂育桃李,滿園芬芳。」「德業並進,求是拓新,大同寰宇向未來,我創輝煌。」暨南大學的校訓是「忠信篤敬」,校歌則為:「言忠信,根在中華,行篤敬,走遍天涯。四海關愛,暖流激盪,五洲精英,匯聚一堂。劍鋒礪就桃李芬芳。」廈門大學校訓是:「自強不息,止於至善」,校歌反復詠唱:「自強!自強!學海何洋洋!誰歟操鑰發其藏?鷺江深且長,致吾知於無央。吁嗟乎!南方之強!吁嗟乎!南方之強!自強!自強!人生何茫茫!誰歟普渡駕慈航?鷺江深且長,充吾愛於無疆。吁嗟乎!南方之強!吁嗟乎!南方之強!」山東理工大學校歌也一樣,把校訓在校歌中反復吟詠。而江蘇第一師范校歌更是逐段對校訓作詳細的詮釋。至於中學的校歌以校訓做主題的則更多,這里不一一列舉了。
(三)由於學校性質、任務的不同,專業設置不同,反映在校歌中便有各自的與他校不同的特點和風格,只要一唱出,聽者就會知道屬於哪類學校,以及學生出學校後從事何種職業或工作,如教師,如醫生,如工程師,如藝術工作者等等。
師范類院校強調的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講究師道,為人師表。北京師大的老校歌:「往者文化世所宗,將來事業更無窮,開來繼往師道貫其中,誰與立,責無旁貸在藐躬。」東北師大校歌:「燃燒著青春的園丁,塑造靈魂的工匠,高舉那真理的火炬,照亮前進的方向。前進,前進,向著四化,向著世界前進,前進,向著全人類的解放。」台灣師大校歌:「教育國之本,師范尤尊崇。勤吾學,進吾德,踐吾躬。院分系列,途轍雖異匯一宗。學成期大用,師資責任重。吾儕相親相勉,終不負初衷。台灣山川氣象雄,重歸祖國樂融融。教育會其通,祖國進大同。」河南師大校歌:「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巍巍學府,人才集翔。啊,河南師大,啊,河南師大,厚德博學,止於至善,讓中華文化燦爛輝煌。」桂林師范校歌:「百年大計樹人,教育根本在心,桂林師范仁為訓,克已復禮泛愛群;易水之濱,大嶺新村,心地播種,普雨悉皆萌。」
醫學類院校突出的是人道主義,救死扶傷、除病保健。上海醫學院校歌:「人生意義何在乎?為人們服務。服務價值何在乎?為人群滅除痛苦。可喜!可喜!病日新兮醫亦日進。可懼!可懼!醫日新兮病亦日進。噫!其何以完成醫家責任?歇浦兮湯湯,古塔兮朝陽,院之旗兮飄揚,院之宇兮輝煌。勖哉諸君,功何有?利何有?其有此亞東幾千萬人託命之場。」中國醫科大學校歌:「站在衛生工作的最前線,我們是新醫學的技術工作者,我們是新中國救護的先鋒。。。。。。。同學們努力學習,勇敢前進,建設新醫學的責任,落在我們雙肩。」首都醫大校歌:「美麗校園,醫學殿堂,哺育著我們幸福成長。團結友愛,手足情長,處處飄灑著杏林芬芳。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生命責任在我身上,扶傷濟世,敬德修業,首醫精神給我無窮力量。啊,首醫,白衣天使的搖籃,人民健康的希望,載著民族和恩師的重託,我們揚帆遠航!」南京醫大校歌:「民族繁衍、福澤四方,五千年醫葯源遠流長。團結奮進、繼承創新,歧黃仁術共弘揚。啊!自信、敬業,為祖國富強,為人類健康。」
農業院校凸顯的是為三農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重擔,中國農大校歌對其表現得極其形象生動:「戴上我們的校徽,就懷揣一片綠色的嚮往。走進我們的課堂,就走進田野金色的希望。 翻開我們的書本,就聞到五穀淡淡的清香。走出我們的校門,就擔起天下飽暖和安康。 啊,燕山腳下,書聲琅琅。啊,桃李滿園,天高地廣。今天我們在這里奮發向上,明天我們從這里鋪開那萬里春光。」在東北農大校歌中表達同樣的意願:「如今滿園的綠色,蘊藏著師生綠色的夢幻;放眼校園的繁榮,綻放著服務『三農』的心願。一千次播種就要一千次豐收,一萬次采擷就要一萬次燦爛。」
其他諸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是搞飛行的,故校歌中有:「效法羲和馭天馬,志在長空牧群星。越重關,秉琴心劍膽,御風行。梧桐茂鳳凰鳴,人才聚,事業興。創一流學府,心路鵬程。智周萬物惟創造,道濟天下展經綸。鑄輝煌,夙志存高遠,勇攀登。」湖北藝術職業學院是搞藝術的,故校歌中說:「襄河水,連碧海,楚天雲,作五彩,玉宇瓊樓動管弦,江漢明月升起來,升起來!月照摘桂樓,情滿讀書台。一曲芳菲傳天外,藝苑好豐采。江漢明月升起來,升起來!紅杏樹,雲中栽,歌舞琴,耀華彩。學子如花春如海,江漢明月升起來,升起來!桃李坐春風,杏壇多英才。一曲芳菲傳天外,藝苑好豐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歌道出了學校特點:「今日學習『人生斗爭的武器』,明日架通五大洲間的橋梁。啊,廣外,我要為你爭光。」國防科技大學校歌展示了它是為國防建設培養人才的軍校:「我們勇於開拓創新,立足發展,放眼未來。向祖國交出合格的答卷,為軍旗增添新的光彩。忠於祖國,聽黨指揮,我們是繼往開來的新一代。」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是搞遠程視聽教育的,因此校歌說:「我們的校園無限寬廣,南疆北國處處桃李芬芳。我們的知識來自空中的課堂,電波飛渡,匯成心中的黃河、長江。」
(四)學校除校歌外,還衍生出其他一些相應的歌曲來,如畢業歌,運動會歌,旅遊歌,起床歌等,這些歌曲有的詞曲皆美,令人回味無窮。
自《桃李劫》電影播映後,《畢業歌》就傳唱開來,而且長盛不衰,早已成為經典了,因為它表達了千百萬學子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愛國心聲。現在幾乎成了各校畢業班必唱的歌曲了。江蘇常州冠英小學在上世紀初寫的春秋季運動會歌:「萬物由來因物競,運動要競爭。勝固可喜,敗欣然,都是弟兄們。勝不相讓,敗相救,團體要堅韌。合群起兵視此行,勖哉我學生。」歌詞開頭引用了西方進化論觀點,但對於運動的態度,則是中國一千多年前就提出的傳統觀念,今日看來,特別是同現代奧林匹克精神相比,它們多麼相似甚至一致。勝不驕敗不餒,競強扶弱,重在參與,團隊精神很值得我們玩味深思。春季旅行歌:「萬春之時作旅行,足力更奮迅,名區勝地恣遨遊,處處好印證。花花草草有精神,鶯燕都成陣。少年世界春世界,努力向前行。」這首歌充滿青春氣息和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好憧憬。安徽六安中學的起床歌,從具體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抓起,促人勤奮,催人上進,充滿新意和匠心:「起來起來快快快,晨鍾在響,曙色已開,太陽就要出來,快快快!今朝已非昨朝,時光一去不再,今朝事正等待去安排。事業重如山,學問深如海,大器待陶熔,真理待開采。快快起來,切莫懶怠!」唱著這樣的歌兒,你能不精神抖擻,開始新的一天嗎?
(五)上面是從歌詞內容方面看校歌的一些特點。如果從表達角度、表達方式看,則校歌又有以下幾種:一是學校成員共唱、合唱式;二是以學生為第一人稱的自唱式,三是辦學者、教育者的直白式。
第一種,師生共唱、合唱式,校歌常常「我們」來涵蓋師生員工,如復旦大學老校歌:「復旦復旦旦復旦,師生一德精神貫,鞏固學校維護國家,先憂後樂交相勉,交相勉前程遠,向前、向前、向前進展。復旦復旦旦復旦,日月光華同燦爛。」新校歌說:「你是復旦人,我是復旦人, 我們共同擁有新的理想。 民族的崛起,人民的富強, 未來的歷史重任在我們肩上。 」上海美專校歌:「我們感受了寒溫熱三帶變換的自然,我們承繼了四千年建設文化祖先,曾經透徹了印度哲學的中邊,而今又感受了歐洲學藝的源泉。我們要同日月常新,我們要似海納百川。我們現在徹底的受了母校的陶甄,將來要在全世界上發揚我們國光而綿綿。」上海交大校歌:「交大,交大,學府庄嚴,師生切磋共涉艱險。為飛躍而求實,為創業而攻堅。」「交大,交大,群英匯聚,同舟共濟遠航彼岸。為自強而奮發,為人類多貢獻。」這既是師生之間、同窗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勵互勉,也是學校領導對廣大師生的期望。
這類校歌有時也採取第三者客觀描述式或學校自身的內心抒發式,學生和教師唱這歌,似乎是唱給學校聽的,是對學校的贊美和感恩。如西北大學校歌:「漢唐勝地,西北上庠,風雨設帳歷滄桑。公誠勤樸傳薪火,團結民主弦歌昂。蔥蘢嘉木盛,錦綉鳳藻昌。春秋代序,懿德遠揚!人文淵藪,科技殿堂,滋蘭樹蕙滿庭芳。舊學新知融四海,鴻儒俊彥聚八方。與終南巍巍,共河漢泱泱。蜚英騰茂,山高水長!」內蒙古大學校歌也是這樣:「這里有智慧的綠樹,散發著桃李的芬芳;這里是文明的搖籃,哺育出民族的希望。多少莘莘學子不懈追求,多少慈愛師長語重心長。啊!啊!我的內蒙古大學,你裝點出草原科學的星空,你成長起社會未來的棟梁。」西北師大附中校歌:「附中,正正堂堂本校風,我們莫忘了勤慎誠勇。你是個海,涵真理無窮;你是個神,願人生大同。附中,太陽照著你笑容,我們努力讀書和作工。」這個歌可真是個性突出啊!
第二種,學生自唱式,即以學生對校園、教師的情感,對時代歷史要求的認識,以及由此產生的理想抱負追求的抒發吟唱。如寧夏大學校歌:「我們是年輕的大學生,心中裝著無數夢想,憧憬著那遠大的志向。我們聚集在賀蘭山下,為的是重振西部的輝煌。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肩負起明天的希望。探索的征程從校園啟航,奮斗的事業在這里打樁。我們珍惜分分秒秒,為的是民族的期盼,祖國的榮光。尚德勤學,求是創新,青春譜寫的是人生的華章。」遼寧實驗中學校歌:「實驗中學美麗的校園,我們把你愛在心上。這里有清泉澆灌理想,那是老師們慈祥的目光;這里有詩行寫滿大路,那是同學們腳印成雙……這里有太陽灑滿枝頭,那是同學們的想像;這里有晨星照耀前程,那是校友們輝煌榜樣。啊,今天知識給我們添雙翼,啊,明天我們為祖國添翅膀。」揚州中學校歌:「在你的懷抱中生長,怎能把你辜負。啊!為河山畫出新圖,這一切我們還生疏。啊!學習,學習,再學習!進步,進步,再進步!願你放射的光輝永遠照耀人間。揚州中學,我親愛的母校,我生命的搖籃,六年似水的光陰,多麼值得眷戀。願你美妙的青春,永遠駐足校園;願你放射的光輝,永遠照耀人間。」北京師大附屬實驗小學校歌,學生把自己比作為快樂的風,五採的風,去尋找智慧的樹,去升起理想的星。
第三種,辦學者自白式,即直述自己的教育理想,辦學主張以及對學校成員的要求。教育家作詞時校歌多是這一類,前邊己述,不再重贅。下面幾例,可作補充。
光華大學校歌:「科分教育翼薪傳,更加文理究人天。復以商業擴其用,眾才分道揚先鞭。父兄師保瘁心力,乃致美且全。光我中華萬億年,毋讓他人前。」山西左權中學校歌:「民主團結緊張活潑我們的作風。哦 ,掌握科學服務人民我們的方向。同學們,努力學習,使頭腦像漳河水那樣清亮;同學們,加緊鍛煉,使意志像太行山那樣堅強。努力,努力,前進!前進!爭雙學習的模範。努力,努力,前進!前進!要成青年的榜樣,建國的棟梁。」揚州東關中心小學校歌,看似學生自我吟詠 ,實際是長者對學生的叮嚀、提醒:「光陰似流水,不一會,落 日向西垂,課畢放學歸。我們細想一回,今天功課明白未?老師講的話可曾有違背?父母望兒歸,我們一路莫徘徊。將來治國平天下,全靠吾輩。大家努力吧,同學們明天再會。」
❾ 詩詞《登廬山》
登廬山五老峰【唐】: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
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北】:謝靈運
山行非有期,彌遠不能輟。
但欲淹昏旦,遂復經圓缺。
積峽忽復啟,平途俄已絕。
巒壠有合沓,往來無蹤轍。
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登廬山【明】:唐寅
匡廬山高高幾重,山雨山煙濃復濃。
移家欲往屏風疊,騎驢來看香爐峰。
江上烏帽誰涉水,岩際白衣人采松。
古句摩崖留歲月,讀之漫滅為修容。
登廬山【宋】:晁補之
丹碧沉沉虎豹閑,松幢引度九重關。
人間未覺渾無路,天上還驚更有山。
瑤草紅泉供挹酌,金風白露送躋攀。
良游自嘆平生誤,便欲歸家鬢已斑。
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峯詩【南北】:江淹
廣成愛神鼎。淮南好丹經。
此山具鸞鶴。往來盡仙靈。
瑤草正翕赩。玉樹信蔥青。
絳氣下縈薄。白雲上杳冥。
中坐瞰蜿虹。俛伏視流星。
不尋遐怪極。則知耳目驚。
日落長沙渚。曾陰萬里生。
藉蘭素多意。臨風默含情。
方學松柏隱。羞逐市井名。
幸承光誦末。伏思托後旍。
登廬山詩【南北】:鮑照
訪世失隱淪。從山異靈士。
明發振雲冠。升嶠遠棲趾。
高岑隔半天。長崖斷千里。
氛霧承星辰。潭壑洞江汜。
嶄絕類虎牙。巑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韜樹必千祀。
雞鳴清澗中。猨嘯白雲里。
瑤波逐穴開。霞石觸峯起。
回亘非一形。參差悉相似。
傾聽鳳管賓。緬望釣龍子。
松桂盈膝前。如何穢城市。
七律·登廬山 毛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❿ 湖北大學校歌歌詞
湖北大學之歌
歌手:群星
作詞:曾騰芳
作曲:陳國權
歌詞:
沙湖水水粼粼,琴園桂花香桂花香
黃鶴舞白雲,荊楚升朝陽升朝陽
莘莘學子齊歡聚,沐浴著新時代的燦爛陽光
風雨坎坷百尺竿頭,現代化召喚我們奮發圖強
啊!黃鶴高翔我心飛揚,長江奔騰我心激盪
黃鶴高翔我心飛揚,熱血汗水共鑄明日輝煌明日輝煌
歲月花爛漫,豪情高萬丈高萬丈
春風育桃李,學子托希望托希望
燦爛青春火樣紅,實現著振興中華偉大理想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新時代召喚我們揚帆遠航
啊!黃鶴高翔我心飛揚,長江奔騰我心激盪
黃鶴高翔我心飛揚,熱血汗水共鑄明日輝煌明日輝煌
熱血汗水共鑄明日輝煌
(10)馬鞍山黃高翔擴展閱讀:
《湖北大學之歌》是由群星演唱,著名作曲家和音樂人曾騰芳作詞,湖大集體改詞,湖北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陳國權作曲的一首歌曲。
1931年,學校前身湖北省立教育學院在武昌誕生,此後迭經國立湖北師范學院、湖北省教育學院、湖北省教師進修學院、湖北師范專科學校、武漢師范專科學校和武漢師范學院等時期。1984年8月,更名改制為湖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