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駝峰是什麼
就是駱駝背上像小山一樣的那個,是脂肪組織的聚集,是一個巨大的儲存庫,這也是為什麼駱駝是沙漠的交通工具
Ⅱ 駝峰嶺天池的簡介
阿爾山有兩個天池,一個叫阿爾山天池,離遊客中心比較近,所以一般遊客游覽的就是此處。一個叫駝峰嶺天池,距離遊客中心40km,距離觀天池處,垂直高度有400米左右。一般遊客去的比較少。但是景色非常美。
駝峰嶺天池是火山噴發後,火山口積水而形成的高位湖泊,這里水面海拔1284米,湖面象人的左腳形狀,東西寬約450 米,南北長約800 米,面積為26公頃,這個湖也屬於瑪珥湖,形成30萬年左右。在這里我們可看到浮石,大家可以選一選,石頭放在水裡不沉的即是浮石。說起駝峰嶺的浮石還有一段感人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池腳下住著一戶人家,老額吉和女兒桑日勒相依為命,一晃,姑娘到了婚嫁的年齡,老額吉十分著急,人煙在哪呢?一天,老額吉牽來一頭駱駝,喂飽後,跟它說了心事,果然這頭駱駝非常有靈氣,它睜大了雙眼,打著響鼻。姑娘知道了此事,把自己心愛的一枚銅鏡系在了駝峰間,並囑咐駱駝,記住,第一個能照在我銅鏡上的人就是我的心上人,駝鈴由近到遠,越來越弱,消失在山林中。
Ⅲ 駝峰分布在那個省
你是想問駝峰航線吧。抗日時這條航線主要從印度向西南運送物質,途中會跨國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所有我國境內主要經過雲南、四川、西藏
Ⅳ 駝峰是在中國哪個地區
駝峰航線"又被飛行員們稱為死亡航線,它是「二戰」期間三條著名國際航線中(另兩條為阿拉斯加航線、北大西洋航線)最具危險性的一條。該航線西起印度的汀江,東到中國的昆明、敘府(宜賓)、瀘州、重慶等地。該條航路大部分是在平均海拔5000—6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及橫斷山脈上空穿越,而當時所用飛機,滿載後飛行高度幾乎和地勢平均高度等同,甚至還要低於所經山峰高度,飛行艱險和飛行難度可想而知!由於要在連綿起伏的山谷間穿行,無論是飛行線路還是所經地形都猶如駱駝的駝峰,「駝峰航線」由此得名。
在這個被稱為「上帝的棄地」之地,飛行員們要在820公里(南線)和1150公里(北線)的航線上飛行。由於南線遭受日本戰斗機攻擊,故後來飛行員們要繞路飛北線,這就更增大了因惡劣氣候所造成的困難和損失。每次飛行,飛行員們要面對崇山峻嶺、急流峽谷、強勁的升降氣流和高空風,以及每年長達5個多月的雨、霧季節,加之受當時飛機性能所限,以及幾乎毫無通訊、氣象、導航保障,飛行員既要操縱飛機,又要時刻警惕日本戰斗機攻擊,「駝峰」飛行只能用兩個字形容——悲壯!
「駝峰」飛行主力是先期的美國陸軍航空兵第10航空隊及美軍後來部署在印度的印中聯隊和中國航空公司,所用主力機型是DC-3 、C-46、C-47、C-54,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向抗戰中的中國運送戰略物資。此外,還有一些任務需要他們飛越「駝峰」,比如赴美受訓的中國空軍的往返,接收美國援助飛機的進出,中國遠征軍第二次赴印受訓,美軍第20航空隊移師成都,第14航空隊在中印間往返、由中國和美軍共同組建的中美混合團赴美培訓的去回,國民政府要員出訪、國際友人來華訪問,無不經過「駝峰航線」。
抗戰期間的中國對外交通線
1938年9月以前,中國主要的進出口通道是香港到廣州。日軍侵佔武漢和廣州後,這條通道被迫中斷。
此後,中國政府盡一切可能又開辟了三條對外陸路通道——一條經越南海防到河內再到中國的昆明,另一條是聞名中外的滇緬公路,再一條是新疆到蘇聯。但隨著日軍相繼佔領海防、河內和緬甸,以及1941年6月德國突然向蘇聯發動進攻,1942年2月以後,中國所有的對外陸路交通均遭封鎖。
中國確確實實到了一個四面楚歌的境地——戰略物資運不進來,出口物資運不出去。一個即將全部被封鎖的中國!一個在日本人眼中即將投降的中國!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國民政府決定開辟新的國際運輸線,中國航空公司為探索「駝峰航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42年4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正式致電中國政府,同意開辟中印(中國和印度)空中通道,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駝峰航線」。 採納哦
Ⅳ 駝峰的特點
特點:駱駝的駝峰是用來儲存水和脂肪等營養成分的。
駱駝背部隆起像山峰狀的部分,裡面儲藏了大量脂肪,可供維持正常行動,因此駱駝可以較長時間不吃食物。同時集中聚集在一處的脂肪,可以使駱駝的體溫保持恆定,而不會使身體各處過度發熱。
與駱駝的高度耐脫水相適應,在駱駝的血液中有一種特殊的高濃縮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具有很強的保水能力,在駱駝極度失水的情況下,這種血漿蛋白仍能維持血液中的水分,保證血液循環的正常運行,保證體核向體表的熱擴散,增加了高溫脫水狀態下的存活力。
(5)馬鞍山駝峰山擴展閱讀:
駱駝體溫范圍很廣,適應於晝夜溫差大的沙漠環境和減少水分損失的需要。在白天,駱駝的體溫隨環境溫度的升高而升高,最高可達到41℃,到夜間又隨環境溫度的下降而下降,最低可達到34℃,體溫波動范圍為7℃,而且這種體溫的波動越是在脫水的條件下越明顯。
但它並不能表明駱駝恆溫機制的原始性,而是建立在恆溫基礎上的更為精巧的體溫調節方式。
高溫環境中,提高體溫可縮小動物體與環境間的溫差幅度,減少外界熱量的流入。同時駱駝體溫的升高也起到了貯存熱量的作用,而這部分貯存的熱量又可以在夜間通過傳導、輻射擴散到周圍的環境中以代替蒸發,其結果是減少了維持體溫恆定可能導致的蒸發失水。
一隻500kg的駱駝比熱為3.35KJ/kg·k,體溫升高7℃就相當於貯存了1.26×107J的熱量,如果是通過水分蒸發散失這部分熱量就要損失5L水。
Ⅵ 駝峰 打一安微地名
駝峰(打一安徽地名) 馬鞍山
Ⅶ 駝峰的特點和作用是什麼
一、特點
駱駝背部隆起像山峰狀的部分,裡面儲藏了大量脂肪,可供維持正常行動,因此駱駝可以較長時間不吃食物。同時集中聚集在一處的脂肪,可以使駱駝的體溫保持恆定,而不會使身體各處過度發熱。
二、作用
經解剖證實,駝峰中貯存的是沉積脂肪,不是一個水袋。而脂肪被氧化後產生的代謝水可供駱駝生命活動的需要。因此有人認為,駝峰實際存貯的是「固態水」。
經測定,1g脂肪氧化後產生1.1g的代謝水,一個45kg的駝峰就相當於50kg的代謝水。但事實上脂肪的代謝不能缺少氧氣的參與,而在攝入氧氣的呼吸過程中,從肺部失水與脂肪代謝水不相上下。
這一事實說明,駱峰根本就起不到固態水貯存器的作用,而只是一個巨大的能量貯存庫,它為駱駝在沙漠中長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消耗的物質保障。
駱駝的瘤胃被肌肉塊分割成若干個盲囊即所謂的「水囊」。有人認為駱駝一次性飲水後胃中貯存了許多水才不會感到口渴。而實際上那些水囊,只能保存5~6L水,而且其中混雜著發酵飼料,呈一種粘稠的綠色汁液。
這些綠汁中含鹽分的濃度和血液大致相同,駱駝很難利用其胃裡的水。而且水囊並不能有效地與瘤胃中的其他部分分開,也因為太小不能構成確有實效的貯水器。從解剖觀察,除了駝峰和胃以外,再沒有可供貯水的專門器官。因此可斷定,駱駝沒有貯水器。
(7)馬鞍山駝峰山擴展閱讀:
一、精巧的體溫調節方式
駱駝體溫范圍很廣,適應於晝夜溫差大的沙漠環境和減少水分損失的需要。在白天,駱駝的體溫隨環境溫度的升高而升高,最高可達到41℃,到夜間又隨環境溫度的下降而下降,最低可達到34℃。
體溫波動范圍為7℃,而且這種體溫的波動越是在脫水的條件下越明顯。但它並不能表明駱駝恆溫機制的原始性,而是建立在恆溫基礎上的更為精巧的體溫調節方式。
高溫環境中,提高體溫可縮小動物體與環境間的溫差幅度,減少外界熱量的流入。同時駱駝體溫的升高也起到了貯存熱量的作用,而這部分貯存的熱量又可以在夜間通過傳導、輻射擴散到周圍的環境中以代替蒸發,其結果是減少了維持體溫恆定可能導致的蒸發失水。
一隻500kg的駱駝比熱為3.35KJ/kg·k,體溫升高7℃就相當於貯存了1.26×107J的熱量,如果是通過水分蒸發散失這部分熱量就要損失5L水。
二、有效的隔熱屏障
駱駝長而蓬鬆的駝毛,在其體表形成了一個有效的隔熱屏障,駝毛間不流動的空氣層影響傳導和對流,降低了低溫條件下體熱的散失和高溫條件下外熱的流入。
有實驗表明,一隻毛厚不到1cm的駱駝每天每100kg體重平均失水3L,而毛長3~14cm的駱駝,每天每100kg體重失水只有2L。駝毛的有效隔熱,間接減少了水分蒸發。
除此以外,駱駝的鼻粘膜面積大,增加了呼出氣體中水分的再吸收,減少了呼吸失水;濃縮的尿液減少了排泄廢物中水分的消耗;乾燥的糞便也為減少水分起了一定的作用。
駱駝在長期進化中,適應了沙漠這一極端缺水環境,形成了獨特的適應性特徵,既保證了體內「貯存」大量的水,又保證了體內水分不致於過度散失,從而有效地解決了「水」這一沙漠動物生存所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同時駱駝也作為適應高溫缺水環境的典型動物為人們所研究和探討。
Ⅷ 駝峰山到底有多高
225米
駝峰山,因山似駝峰而得名,位於紹興市北20公里馬鞍鎮境內,海拔225.9米,佔地方圓十餘里,是紹興北部頻海一座最高山脈。
Ⅸ 什麼是駝峰
駱駝背部隆起像山峰狀的部分,裡面儲藏大量脂肪,可供維持正常行動,因此駱駝可以較長時間不吃食料
詳細解釋
1. 亦作「 駝峯 」。亦作「駞峰」。1.駱駝背上的肉峰。古代作為珍饈之一。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酒食》:「將軍 曲良翰 ,能為驢鬃駝峯炙。」 宋 周密 《癸辛雜識續集上·駝峰》:「駝峰之雋,列於八珍。」 清 朱彝尊 《題顏司勛光敏寫照》詩:「訡羹削駝峰,貰釀攪牛潼。」
2. 駝形的山峰。
宋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十:「 蔡太師 父 准 葬 臨平山 ,為駞形,術家謂駞負重則行,故作塔於駞峰;而其墓以 錢塘江 為水,越之 秦望山 為案,可謂雄矣。」
3. 指鐵路調車用的土坡。車輛可以憑本身的重力自動溜到各股鐵道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