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怎樣能夠認定合同不是某簽訂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呢
只要合同雙方主體合格、是其真實意思的表示、不違背社會公共利益就是有效的,簽訂日期與落款日期不一致,屬於有暇疵,但不影響合同效力。
因為判斷合同的有效性應依合同法及民法通則的規定認定,只要系合同各方真實意思表示且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就為有效合同。
依據《合同法》:
第三十二條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
第三十四條承諾生效的地點為合同成立的地點。
採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營業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沒有主營業地的,其經常居住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第三十五條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地點為合同成立的地點。
以上,只要合同不違法法律,合法合規,自訂立時真實有效。
(1)工商登記非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五十八條 合同無效或被撤銷的法律後果
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五十九條 惡意串通獲取財產的返還
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
第六十條 嚴格履行與誠實信用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第六十一條 合同約定不明的補救
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第九十五條 解除權消滅
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第九十六條 解除權的行使
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
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第九十七條 解除的效力
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第九十八條 結算、清理條款效力
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不影響合同中結算和清理條款的效力。
第九十三條 合同約定解除
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九十四條 合同的法定解除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⑵ 合同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是什麼意思
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將其產生、變更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意思表示於外部的行為。所謂意思表示真實,是指表意人的表示行為真實地反映其內心的效果意思。換言之,表示行為應當與效果意思相互一致。意思表示真實是合同生效的重要構成要件。因為合同本質上乃是當事人之間一種合意,此種合意是否符合法律規定,依法律可以產生法律拘束力,則取決於此種意思表示是否同行為人的真實意思相符合,也就是說意思表示是否真實。在大多數情況下,行為人表示於外部的意思同其內心真實意思是一致的。但有時行為人作出的意思表示與其起初意思不相符合,此種情況稱為「非真實的意思表示」、「意思缺乏」或「意思表示不真實」。意思表示是合同能夠生效的重要條件。在實踐中具體確認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是否有效,應依據法律的規定,既要考慮如何保護表意人的正當權益,又要考慮如何維護相對人或第三人的利益,維護交易的安全。一般來說,如果當事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違反了法律的強行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那麼應當確認此種意思表示無效。但如果不真實的意思表示不具有違反現行法律強行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內容,那麼原則上麻將此種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作為可撤銷的合同對待,這樣更有利於保護相對人的利益,維護交易的安全。但無論如何,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都不是確切有效的合同。
⑶ 買賣合同不是基於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達可能影響合同的效力嗎
我國對意思表示不真的的處理分兩種,第一種,當事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違反了法律的強行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則應當認定此種意思表示無效。第二種,不真實的意思表示不具有違反現行法律強行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內容,如欺詐、脅迫、乘人之危...
⑷ 意思表示真實但簽名虛假的變更登記應該撤銷嗎
意思表示真實但簽名虛假的變更登記應該撤銷嗎?
案情:
甲公司前任法定代表人孫某於2011年5月25日向省工商局舉報,稱房某(甲公司現法定代表人)在申請法定代表人及股權轉讓變更登記中向公司登記機關提交虛假材料並隱瞞重要事實,請求公司登記機關撤銷其變更登記。
經查,甲公司2007年3月27日設立,法定代表人是李某,注冊資本500萬元,主要經營房地產開發、銷售;有兩名股東,李某以貨幣投資300萬元、占注冊資本60%,宋某以貨幣投資200萬元、占注冊資本40%。2009年7月21日,李某到公司登記機關辦理了變更登記,把法定代表人由李某變更為孫某,並將其名下股權無償轉讓給孫某。2009年10月26日,甲公司辦理第二次變更登記,把法定代表人由孫某變更為房某,並將孫某名下的股權轉讓給房某。同年11月30日,甲公司第三次辦理變更登記,公司登記機關變更為省工商局。2010年1月7日,甲公司增資,公司注冊資本增加到800萬元,股東房某佔有75%股權,宋某佔有25%股權。
調查結果:
辦案機關調取登記卷宗和詢問當事人發現,在第一次變更登記中,孫某和宋某均不知情,甲公司向市工商局提交的變更材料中,包括變更申請登記表、股東會決議、公司章程修正案、股權轉讓協議等,孫某和宋某都沒有簽字。對於此後的3次變更登記,宋某稱均不知情,甲公司向公司登記機關提交的相關材料上的簽名並非宋某本人所簽。孫某和宋某委託的律師向省工商局出具了關於簽名虛假的司法鑒定。
2011年7月27日,省工商局認為甲公司4次向公司登記機關提交虛假材料騙取變更登記行為事實成立,情節嚴重,向甲公司下達聽證告知,擬對其違法行為罰款30萬元,撤銷4次變更登記。甲公司提出聽證要求。
聽證情況:
辦案機關在聽證會上進一步查明,李某和宋某是母女關系,甲公司設立時宋某正在外地求學,甲公司實際由宋父經營,李某協助經營。2009年7月7日,宋父與乙公司法定代表人孫某簽訂協議,約定乙公司向甲公司投資800萬元,甲公司法定代表人由李某變更為孫某。甲公司完成第一次變更登記後,孫某未投資,協議經宋父和孫某簽字同意作廢,但甲公司未及時辦理法定代表人變更登記,導致甲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孫某的營業執照一直延續,直到2009年10月26日才變更為房某。甲公司與乙公司的協議解除後,雖然營業執照上的法定代表人為孫某,但孫某實際上與甲公司沒有任何關系,李某和宋父一直掌管著甲公司的營業執照正副本(原件)和甲公司的全套印章,是甲公司的實際操控人。
在第二次變更登記中,市工商局要求前法定代表人和擬任法定代表人到場,但孫某與甲公司沒有關系因而缺席,宋父冒充孫某簽字並應公司登記機關要求出具保證書,宋某的簽名由李某代簽,房某在此次變更中沒有造假行為。第三次變更登記和第四次變更登記中,宋某因長期在外地就學無法到場,經電話征詢同意後,房某讓甲公司的會計代替宋某簽字。房某最終成為甲公司的實際投資人之一,其投資額占公司注冊資本的75%,對甲公司的房地產開發項目進行了籌備和運作。
此外,房某在聽證中舉報,稱甲公司在第一次變更登記中同樣提交了虛假材料。經調查證實,在第一次變更登記中,孫某沒有在股東會決議、股權轉讓協議、公司章程修正案、公司變更登記表等相關材料上簽字,而是由乙公司工作人員代簽。
也就是說,甲公司在上述4次變更登記中均向公司登記機關提交了虛假材料。然而,雖然相關人員的簽字是虛假的,但公章卻是真的,實際變更的事項是甲公司時任股東的真實意思表示,房某擔任甲公司法定代表人也是李某和宋父的真實意思表示,所有變更手續都是李某經辦的。
處理意見:
這起案件涉及4次變更登記行為,當事人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在股東意思表示真實而簽名虛假的情況下,相關變更登記是否應該撤銷?
一種意見認為,甲公司在4次變更登記中均向公司登記機關提交虛假材料隱瞞重要事實,應當認定為多次故意違法,屬於違法情節嚴重,依法應當處以罰款並撤銷4次變更登記。
另一種意見認為,在現實生活中,讓他人代簽的現象大量存在,判斷簽字是否有效要看代簽人是否取得被代理人的授權或追認。從表象上看,這4次變更登記中都存在代簽行為,但變更事項均已徵得相關股東同意,事後又經過相關股東以實際行動履行,應當認定是真實意思表示。而且,這種代簽行為情節輕微,沒有造成其他社會危害後果,甲公司股東還主動舉報違法行為請求予以糾正。鑒於甲公司資本充實,現處在正常業務運作當中,從維護穩定、促進企業發展的角度考慮,應適用《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行政處罰」。
省工商局經過多方論證,最終採納了第二種意見,責令甲公司各股東改正其虛假簽字,向相關公司登記機關提交真實簽字的變更登記材料,糾正上述4次變更登記的違法行為,對甲公司提交虛假材料取得登記的違法行為不予處罰。
思考與啟示:
在現實中,不乏虛報注冊資本、提交虛假材料或者採取其他欺詐手段隱瞞重要事實騙取公司登記的行為。對於這種行為是簡單地依據公司登記法規進行處罰,還是兼顧社會效益處理?如何客觀公正地處理好這類問題是登記機關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是工商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只有堅持查清事實,尊重法律,才能客觀公正辦案,准確定性執法,正確掌握處罰尺度。在本案中,第一種意見關於情節嚴重的認定和擬作出撤銷登記的處罰,就是僅僅停留在簽字虛假的表面現象上,沒有對當事人的真實意願深入調查。通過聽證及進一步調查,辦案機關查清了當事人的真實情況,准確地把握了材料瑕疵與意思表示真實的處理尺度,較好地貫徹了過罰相當這一行政處罰的基本原則。最終的決定,裁量適當,符合公平正義、合理行政的執法原則和理念。
執法的根本目的不是辦大案、收罰款,而是規范經營行為,教育經營者守法經營,激勵經營者公平競爭。公平、正義是依法行政永恆的追求。鑒於甲公司處於正常運營中,且已進行先期投入,辦案機關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基本原則,從追求公平正義、維護穩定社會秩序和促進企業發展的角度考慮,責令當事人各股東改正其虛假簽字,向相關登記機關提交真實簽字的變更登記材料,糾正變更登記中的違法行為是正確的。
相反,如果撤銷甲公司的4次變更登記,將導致甲公司不能正常運營,其客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造假者宋父、李某不但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反倒坐享他人投資、勞動的成果。這樣做顯然是不公平的。
□吉林省工商局法規處王淑英
⑸ 在法律上什麼叫做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要素,指行為人慾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內在意思表現於外在的行為。簡單的說就是當事人真實的意願。
意思存於內心,是不能發生法律效果的。當事人要使自己的內心意思產生法律效果,就必須將意思表現於外部,即將意思發表。意思表示所發表的意思,是體現為司法效果的意思,亦即關於權利義務取得、喪失及變更的意思。
(5)工商登記非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擴展閱讀:
意思表示生效原則:
一、無相對人之意思表示: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何時生效,民法未設明文規定,解釋上應認與意思表示成立之時同時生效。
二、有相對人之意思表示:通過經過四個階段,A意思表示的作成,B意思表示的發出,C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D意思表示的意思為相對人所了解。
1、對話意思表示:了解原則
對話人為意思表示的,其意思表示,以相對人了解時,發生效力。
2、非對話的意思表示:到達原則
(1)到達及撤回。非對話而為意思表示的,其意思表示,以通知達到相對人時,發生效力。但撤回之通知,同時或先於到達者,不在此限。分二點言之:
(2)意思表示發出通知後表意人死亡、喪失行為能力,或其行為能力受限制。此時,表意人的意思表示,不因之失其效力。所謂發出,拽表意人已作成使其內心意思表示於外部的行為。
⑹ 起訴不是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
你無法證明不是原告真實意思表示。訴權確實應當當事人獨立自主形式,但只要起訴書,原告簽字,除非原告撤訴,否則你如此主張,法院是不會採納的,退一步講,即便起訴的時候不是真實意思表示,開庭時原告是否撤訴都由原告自己決定,你無法控制。
⑺ 各國合同法對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的處理方案
我國對意思表示不真的的處理分兩種,第一種,當事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違反了法律的強行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則應當認定此種意思表示無效。第二種,不真實的意思表示不具有違反現行法律強行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內容,如欺詐、脅迫、乘人之危,重大誤解等,則應當認定此種意思表示為可撤銷的意思表示。
⑻ 合同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是什麼意思
自願,沒有受到欺詐、脅迫的情況下的意思表達
⑼ 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的抗辯理由有哪幾種
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的抗辯理由有:
1、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具有一定職責的工作人員,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在執行職務時不可避免地對他人的財產或人身造成傷害,不構成侵權行為。
例如,醫生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肢體切除,工商人員依法對收繳的假冒商品進行銷毀,公安人員在追捕逃犯過程中將逃犯擊傷等。
2、正當防衛行為。這是指根據法律規定,為了保護公共利益、自身或他人的合法利益,對於正在進行非法侵害的人給予適當的還擊,以排除或減輕違法行為可能造成的損害。
例如甲在面對乙對其實施的傷害行為時,奮起反抗,將乙擊傷。正當防衛行為是合法行為,因此,民法通則第128條規定: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3、緊急避險行為。所謂緊急避險,是指在危險情況下,為了使社會公共利益、自身或他人的合法權益免受更大的損害,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採取的致他人或本人損害的行為。
(9)工商登記非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擴展閱讀:
抗辯理由作為被訴請承擔民事責任的當事人在承認加害事實的情況下,據以主張對方當事人訴訟請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相反事實。可分為正當理由和外來原因兩類。前者如免責事由、時效屆滿事實等;後者如不可抗力事實、不具備因果關系的事實、受害人過錯的事實等。
須是積極的事實,即證明某種客觀情況存在的事實,單純的否認性事實不能作為抗辯事由;須具有對抗性,足以導致對方的訴訟請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單純請求諒解的事實也不能成為抗辯事由。
所謂外來原因,是指損害並不是被告的行為造成的,而是由一個外在於其行為的原因獨立造成的,如意外事件、不可抗力、受害人過錯和第三人過錯等。有學者將抗辯事由之正當理由稱為一般抗辯事由,將外來原因稱為特別抗辯事由。
⑽ 怎麼鑒定合同中的非真實意思表示取證應該不容易吧
舉證應該說和普通的都差不多!只要能證明你現實情況和合同的表示不同就行!
比如說,你表面上說將某物贈與別人,但是,你卻已經叫人買這件東西了,這顯然就是開玩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