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憑證服務生產公共服務

憑證服務生產公共服務

發布時間:2021-07-21 05:11:40

㈠ 電子化的網路時代,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快捷便利的服務,電子社保卡有什麼用

電子化的網路時代,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快捷便利的服務,而電子社保卡的出現,也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一、電子社保卡的功能和用途


卡系統軟體包括密鑰管理系統、、數據網路傳輸、清算管理、發卡管理系統、卡管理維護系統、交易管理介面、卡內查詢系統、管理HIS、異常交易處理功能等。硬體體系結構主要包括:工作終端、伺服器、讀卡設備等。

該卡要求採用密碼演算法,採用晶元技術合作,有很嚴格的密鑰管理體系和審批程序,造假可能性極低。

具有金融功能的電子社保卡是國家賦予個人社會保障權益的載體,把卡借給別人等同於把自己的銀行卡借給別人,對自己的權益是損失,也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土壤,請大家保護好自己的權益。

公共服務項目資金是由誰管理的

第三章 資金管理與使用
第八條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專項資金主要用於直接面向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重點人群衛生服務、基本衛生安全保障服務等三大類八個項目工作的補助。八個項
目包括:開展健康教育、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計劃免疫預防接種、重大傳染病防治、婦女衛生保健服務、兒童衛生保健服務、慢性病與老年人動態健康管理、食
品和飲用水等衛生監督監測以及公共衛生信息收集與報告。
第九條 衛生部門、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財政部門撥付的專項資金也要實行專賬管理,建立健全財務、會計制度,規范資金管理。
第十條 各鄉鎮衛生院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年12月底前要編制下一年度項目工作計劃和用款計劃,並連同當年專項資金使用情況報縣(區)衛生行政部門,由縣(區)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匯總後,報同級財政部門核定,形成縣(區)年度項目工作計劃和用款計劃。
第十一條
各縣(區)衛生部門會同財政部門於每年4月底前向省衛生廳提出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資金補助的書面申請,並提供本地區當年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資金的預算
安排和自籌資金繳存財政社保專戶的憑證。市湖濱新城開發區曉店鎮納入宿豫區申報,宿遷經濟開發區三棵樹鄉納入宿城區申報。原則上,泗陽、泗洪、沭陽三縣直
接將申報材料報省衛生廳,由省衛生廳與省財政廳進行審核;宿城區、宿豫區報市衛生局與市財政局初審後,報省衛生廳與省財政廳進行審核。
第十二條 各縣(區)要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專項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省補助資金下達後,各縣(區)財政部門要連同當地財政籌集的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配套資金一起納入社保專戶,進行統籌使用。
第十三條
各縣(區)財政部門根據項目工作核定的項目用款計劃,於每年6月底前將全年70%的專項資金下達同級衛生行政部門,並按照工作進程和國庫集中支付的有關
要求及時撥付;衛生行政部門收到財政撥款後,按鄉鎮衛生院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進度,及時將項目資金下撥使用。下撥採取每月核定發放,6月底前要將
財政撥付的70%的專項資金全部下撥到各鄉鎮衛生院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用;其餘資金待年終考核後清算。補助資金的清算應根據醫療衛生機構實際提供基
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來進行。
第十四條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資金下撥的依據為各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月上報的工作量月報表及各項工作清單明細,清單明細要記錄服務對象、服務
提供人、服務提供日期等詳細信息,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簽字認定。各縣(區)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工作量月報表與清單明細進行初審,然後
報同級財政部門終審認定,由衛生行政部門歸檔備查。
第十五條
省衛生廳、省財政廳每年將對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進行考核,各縣(區)衛生局、財政局也要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進行考核。在農村基本公共
衛生服務省考核補助資金(即省補助的30%部分)下達10日內,財政部門要將城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剩餘30%資金與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剩餘資金
一並撥付衛生部門使用。原則上,年度項目工作專項資金要在當年12月底之前下撥使用完畢,補助到村衛生室與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資金不低於全年總資金的
30%。

㈢ 服務發票怎麼做憑證

如果該項服務是你們的主營業務的話:

借:應收賬款(或銀行存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服務

繳納稅金時:
借: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貸:應交稅金-應交營業稅
借: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如果是外資的話)
貸:其他應交款-應交地方教育附加費

㈣ 國家醫保電子憑證有啥用

可以在醫保參保人往定點醫院或者是葯店進行消費時,可以無需攜帶醫保實體卡,只要出示醫保電子憑證就可以完成支付了。

不用依託實體卡,參保人可通過國家醫保 APP,或者通過微信、支付寶等經由國家醫保局認證授權的第三方渠道激活使用,十分方便。

醫保電子憑證廣泛應用於醫保查詢、參保登記、報銷支付等各類場景中,一張電子憑證可以服務於所有的醫保業務場景。

(4)憑證服務生產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醫保電子憑證具有身份憑證、信息記錄、自助查詢、醫保結算、繳費及待遇領取、辦理醫保業務等功能,確保群眾能夠在互聯網上高效、安全地享受醫療保障部門的各項公共服務。參保人可通過國家醫保App,或者通過微信、支付寶等經由國家醫保局認證授權的第三方渠道激活使用。

在安全性上,醫保電子憑證通過實名、實人認證,採用國產加密演算法,數據加密傳輸,動態二維碼展示,確保個人信息和醫保基金使用安全。它由國家醫保信息平台統一生成,標准全國統一,跨區域互認,參保人可依此在全國辦理有關醫保業務,堪稱「一碼在手,醫保無憂」。

㈤ 憑據管理服務是什麼服務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當我們訪問某些站點時會被要求輸入用戶名和密碼;但很多時候,這不僅加重了記憶負擔,而且重復的輸入也會讓人煩不勝煩。還好,憑據管理,它能幫助我們管理密碼,提高工作效率。下面

㈥ 關於推進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思考

姚華軍

(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摘要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服務型政府,對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提出了更大、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地質資料服務具有一定的資料館藏基礎,數字化資料服務作用日益明顯,但也存在資料共享與服務體系不健全等一系列的問題。統籌規劃,健全地質資料信息共享與服務體系,樹立「大服務」理念,充分發揮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的龍頭和核心作用,推進實施「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工程」,加快建設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是當務之急。

關鍵詞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

1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提出了更大、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1.1 地質資料需求日趨旺盛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呈現出對地質工作的旺盛需求;地質資料作為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體現和地質工作公共服務的主要載體,理所當然地成為這種需求的目標指向。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地勘工作逐步復甦,尤其是2003年以來,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對礦產資源、工程建設等需求大幅度提高,相關的地質工作需求不斷攀升。據統計,2003年以來,世界非燃料固體礦產勘查投入年均增長速度為30%左右,2007年達105億美元。在我國,自《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2002]第349號)頒布以來,尤其是《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出台後,地質工作投入大幅度上升,由2002年的222億元快速上升至2007年的620億元,6年間翻了3倍,年均增長速度同樣為30%左右(表1;圖1)。

表1 2001~2007年中外地勘投入情況

註:世界的數據為MEG(加拿大金屬經濟集團)統計的非燃料固體礦產勘查投入;中國的數據為《國土資源綜合統計》提供的非油氣勘查投入。

圖1 2001~2007年中外固體礦產勘查投入變化

2007年,中外固體礦產勘查投入雙雙突破百億。

與此同時,地勘投入沉澱的資料量與地質資料的服務量也增長迅速。以全國地質資料館為例,成果地質資料年接收量從2001年的1003種,上升到2005年的6153種,增長了5倍多;總服務量從2001年的768人次,上升到2007年的59692人次,增長了76 倍多;借閱資料份數從2001年的2093份,上升到2007年的20190份,增長8.65倍多(圖2)。

圖2 地質資料服務變化

1.2 建立服務型政府迫切要求進一步加強地質資料公共服務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政府主要職能在調控經濟運行、進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是指政府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的總稱。按照公共服務的主要性質和功能分類,可分為維護性公共服務、經濟性公共服務和社會性公共服務三大領域。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行性工作,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資源基礎、工程基礎和環境基礎,其成果資料服務主體屬於政府公共服務范疇,在公共服務的三大領域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表2)。為此,必須充分發揮地質資料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作用,將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與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1.3 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制度逐步強化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地質資料相關制度已經完成從過去的注重匯交保管到目前越來越注重開發利用的轉變。2002年頒布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確立了「統一匯交、公開利用和權益保護」三項基本制度,將地質資料公開利用與服務提高為制度層面的要求。2006年出台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推進地質資料開發利用」,並將其作為新時期我國地質工作六大任務之一(表3)。

表2 公共服務與地質工作的對應關系

表3 地質資料管理制度演化階段

2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具有一定基礎,但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

2.1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具有一定的基礎

2.1.1 地質資料價值巨大,館藏量較豐富

地質資料形成成本高,應用范圍廣,可反復利用,其經濟社會效益潛力巨大。新中國成立59年來,我國已累計投入地勘費5013億元,形成了大量的地質資料。對豐富的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作出了重要貢獻。美國地質調查局研究表明,即使按最小價值計算,地質圖的價值是填圖成本的25~36倍。大慶石油管理局近年來通過對100多口鑽井資料的重新開發利用,擴大了石油儲量2億噸,為國家節省勘探費用30億元。截至2007年底,我國國家級、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收藏的各類成果地質資料已達20餘萬種。其中,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近11萬種,涉及我國最近的1個多世紀以來地質工作形成的相關成果(表4)。

表4 全國地質資料館成果地質資料館藏量情況

2.1.2 數字化地質資料服務作用日益凸顯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地質資料表現形式正從傳統的以紙質為主,向紙質、聲像電磁介質並舉轉變。目前,隨著地質資料電子文檔匯交力度的加大和已有圖文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的穩步推進,館藏地質資料的數據量大幅度增加。僅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數據已達26TB(含備份數據),且每年以2個多TB的速度增長;已數字化的地質資料達2.2萬種,建成國家重要基礎地學資料庫近20種(表5),成為推進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更加方便快捷的條件。

隨著數字化資料的增加,地質資料的服務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2007年,全國地質資料館接待到館閱者,以及通過電話、電子郵件和網站接待的閱者共近6萬人次,比2006年增加近1倍。其中,網站訪問量就達到5萬人次,佔80%以上,電子數據服務同比增長3~5倍(表6,表7)。數字化圖文地質資料在服務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逐漸凸顯。2006年數字化圖文資料復制量和紙質資料復印量相接近;2007年,只佔館藏量的20%數字化資料,復制量卻是紙質資料的近2倍。數字化圖文地質資料也為在線服務提供了基礎。目前,共有5000餘種圖文地質資料實現了全文公開上網瀏覽下載服務,2006~2007年2年瀏覽下載累計3.7萬人次。在2007年召開的中國礦業大會上,全國1:20萬、1:25萬、1:5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和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也全面開放,提供全社會使用。

表5 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的主要資料庫

地質資料服務方式也日趨多元化。全國地質資料館在開展傳統窗口借閱服務和在線目錄檢索服務基礎上,近年來又開展了網路瀏覽下載、產品郵寄服務,並與部分客戶簽訂了長期服務協議,2008年又發放借閱證,提供憑證服務(表7)。

表6 全國地質資料館近兩年服務結構變化

表7 全國地質資料館近年服務方式變化

目前,地質資料服務工作雖然具有一定的基礎,但是,相對於日益旺盛、多元化的地質資料服務需求而言(表8),還存在許多不適應的方面(圖3)。

表8 被調查者希望得到的服務方式的統計(2007年)

圖3 地質資料服務存在的問題

2.2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2.2.1 服務組織管理體系不健全

部分地質資料管理機構和館藏機構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順。按照《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的規定,目前我國現行的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機構主要為中央(國家)級、省級兩級體系,未能很好地融入國土資源四級管理體制之中;實物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管理薄弱,未能與成果地質資料在機構上實行一體化管理;地質資料管理與現代信息技術管理銜接不夠。

2.2.2 服務標准政策體系不完善

服務制度與技術標准不完善、不配套,是影響服務水平和規模上台階的重要因素。我國現行的相關保密、保護的政策法規,與強化服務要求極不配套,尤其是有關地理要素方面的保密政策,導致大量附有測繪地理要素的地質成果無法公開提供利用。按照現行保密制度,全國地質資料涉密清理工作完成後,許多地方的地質資料公開利用范圍可能會進一步縮小;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缺乏具體可操作的匯交管理與服務辦法;成果地質資料服務辦法不完善,產品價格機制不健全,服務收費不統一;資料數據信息交換與服務、協作共享機制尚未建立;加工處理與研發等相關技術標准匱乏、不配套;數據資源管理分散,壁壘嚴重,「信息孤島」、「數據煙囪」等問題十分突出;資料庫、軟體類項目成果,項目階段性成果的匯交管理與服務辦法亟待制定或完善。

2.2.3 服務基礎支撐體系薄弱

當前,地質資料系統,無論是管理部門,還是館藏機構,力量都相當薄弱,不適應加強服務工作的需要。以作為地質資料信息公共服務主體的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為例,美國地調局(USGS)僅「地球資源與科學數據中心」(EROS)就擁有600名雇員從事數據處理和信息發布工作;英國地調局共800名員工,500名專業技術人員,其中有100人從事數據信息工作;分別佔美國和英國地調局隊伍總量的6.5%和12.5%。中國地質調查局(CGS)系統專門從事資料信息工作的人員約100人,僅占隊伍總量的1.5%。相比之下,我們的差距十分巨大。省級館藏機構專門從事資料數據服務工作的人員也嚴重不足,人員結構也亟待優化。

資料公共服務日常業務經費短缺,基礎設施保障體系落後,缺乏適應現代服務要求的保管和服務基地;存儲、加工處理等必備的公共服務設備陳舊且數量不足。服務雖已成為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的一項重要職責任務,但在經費、裝備、基礎設施等保障方面,與國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印度地調局第10個五年計劃(2002~2007)中信息傳播經費占其總經費支出的11.82%,而我國僅佔3%左右。

2.2.4 服務數據源的數量和質量不能滿足需要

與旺盛的服務需求相比,當前存在著「新資料少、電子文檔少、高質量資料少」的現象。重要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力度急需加大,館藏機構服務不時出現「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建設進展緩慢:截至2007年底,全國平均水平只有30%左右,全國地質資料館僅完成2.2萬份,約佔全部館藏資料的20%。1:5萬、1:25萬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建設力度亟待加快。為礦業所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地面物化遙資料庫,以及國家急需的油氣資源系列資料庫尚未開展工作。缺乏滿足政府、社會公眾需要的數據產品。資料數據的深加工與開發工作尚未起步。

2.2.5 服務觀念、方式手段落後

「重收藏、輕利用,重保管、輕開發」的傳統思想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成果服務宣傳不夠,客戶需求調查、客戶服務計劃和服務反饋等機制不健全。未建立產品和用戶的分級分類管理與服務制度。服務面狹窄,專業服務強;政府服務、社會公眾服務弱。缺乏現代營銷模式,產品服務方式單一,服務方式和技術手段較落後。網路服務的信息量和質量低。從中美兩國地質調查局的網站2001~2005年的訪問量對比來看,同一時段內USGS大約是CGS的600倍。

圖4 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服務體系建設思路

3 完善服務體系,推進地質資料信息共享與服務

3.1 統籌規劃,明確思路

進一步明確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服務體系建設思路:以提高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與服務程度為目標,以海量地質資料數據資源的清理、整合和資源建設為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組織、政策、標准制度體系建設為保障,以推進「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工程」為契機,以建設「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為平台,逐步建立健全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服務體系(圖4,圖5),形成一支高素質的服務隊伍,進一步加大服務力度、拓展服務領域,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資料的需求。

廣義的地質資料服務體系包括地質資料組織管理體系、技術標准政策制度體系和基礎支撐體系三大體系。目前,必須進一步加強地質資料組織管理體系、技術標准政策制度體系和基礎支撐體系建設,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現代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社會化服務體系。

圖5 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服務體系圖

3.1.1 強化組織管理體系

加強國家級、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的組織機構建設和服務能力建設。理順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管理體制,明確其公益性公共服務單位地位;加強傳統的地質資料館藏機構與現代信息機構的融合,推進成果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服務一體化;充實地學專業技術力量、信息技術力量,積極培養綜合性服務型人才,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提高服務素質。

修訂《地質資料管理條例》,構建中央、省(市、自治區)、地(市)、縣(市)四級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體系,明確各級管理與服務職責任務,切實將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納入國土資源管理體系,強化基層對重要實物資料、原始資料、工程勘查資料管理與服務的責任。

3.1.2 完善技術標准政策制度體系

盡快研究出台重要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與服務辦法;完善成果地質資料服務辦法;建立產品價格機制、資料數據交換與協作利益共享機制;修改地質資料數據保密、保護的政策法規;統一研究制定數據加工、處理技術標准,規范資源建設、運行管理、維護更新、研究應用和服務體系;建立資料匯交與項目管理相互聯動制約機制,出台資料庫、軟體類項目成果、階段性成果的匯交管理與服務辦法;建立實用、高效的地質資料採集、加工、處理、存儲機制,完善國家地質資料數據資源的建設、存儲管理政策。

3.1.3 夯實基礎支撐體系

進一步加大地質資料日常性基礎業務的經費投入,改善保管和服務環境,增加更新存儲、加工處理與服務設備。按照「統一標准、重點突出、急用先行」的原則,加快加強地質數據資源建設;加大圖文地質資料數字化力度;加大全球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投資環境信息服務系統的建設力度;加快數字化進程;加快1:5萬、1:25萬地質圖資料庫建設;開展鑽孔地質資料庫、實物地質資料圖像資料庫、海洋基礎地質調查與海洋礦產資源調查資料庫、遙感影像資料庫建設。

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開展「送出去」與「請進來」、定期與不定期、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等多種形式的培訓,大力普及信息技術知識,努力提高地質資料工作人員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建立有利於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勵機制,造就一支規模和結構能夠適應現代服務需要的技術隊伍;創新人才共享機制,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各自的技術優勢。

3.2 更新觀念,樹立「 大服務」意識

地質資料成果服務的多領域、多功能,專業性、時效性強等特點,要求必須樹立最終成果與階段成果服務並重,館藏機構的常規服務與專業機構的專題服務相結合的「全方位、全過程」大服務理念;建立館藏機構的常規服務與專業機構專題服務相配合、優勢互補的「大服務體系」。

為此,必須進一步更新觀念,轉變角色,變過去的「倉庫保管員」為現在的「超市銷售員」;加大成果服務宣傳力度,開展用戶和產品的分類分級,建立客戶服務計劃和服務反饋機制;進一步拓展服務面,加大為政府服務、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力度;積極探索地質資料數據公共產品的多元化供給方式和途徑;建立現代營銷模式,改變產品服務方式單一、服務的技術手段較落後的局面。以政府管理工作需求、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公眾的需要作為項目立項出發點和依據,加大為政府服務和社會公眾服務的力度,在立項之初即明確「為誰服務、服務什麼」的問題,要把需求程度作為檢驗工作效果的標准和落腳點;盡快出台國家財政出資的長周期的大項目、大資料庫的階段成果及時提供服務的辦法。

3.3 建立「 服務型國家地調機構」,充分發揮龍頭與核心作用

明確建設「服務型國家地調機構」的目標定位,充分發揮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公益性、基礎性地質資料數據方面的採集、加工處理和服務的龍頭與核心作用。

主要基於三點考慮。一是創建「世界一流地質調查局」的需要:「世界一流地質調查局」首先要「服務一流」,只有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高質量服務,才能逐步讓國內認可、國際認同。二是地質調查工作性質的要求:地質調查工作是地質工作的基礎,具有明顯的超前性、基礎性、區域性、服務多功能性和公益性等特徵,主要屬於公共產品的生產與服務范疇,是公共服務領域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型的第三產業。國家地調機構是地質調查工作的主要組織實施者,是地質調查、科學研究與信息服務機構。三是順應世界地質調查工作的發展趨勢的要求:「從調查到服務」是當今世界國家地質調查機構職責定位發展的主要態勢,發達國家地調機構的發展演化經歷了「礦產型—資源環境型」,到今日強調「服務型」理念的過程,較好地適應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我國的地質調查工作也必須順應這一國際化的大趨勢。當前,應重點抓好以下幾點:

3.3.1 構建覆蓋全局的服務體系

以建立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為契機,研究編制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料、信息工作中長期發展規劃,將原來「1+1+6」的服務體系進行擴充。當前,急需將環境監測院、航遙中心、海洋局(所)等專業服務單位納入局服務體系,依託中國地質調查局三級骨幹網路和信息服務平台,逐步形成以單位、專題、區域、服務類型等為主線「一站分布式服務」,構建覆蓋全局的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系統整體服務優勢。

3.3.2 將基礎地學數據採集更新作為立局之基和服務之本

科學部署「基礎—礦產—環境」三元結構的地質工作,將基礎地學數據採集更新作為立局之基和服務之本,積極推進建立國家基礎地質圖件更新機制,形成國家財政對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的經常性經費長效補給制度。加強中國地質調查局網站建設,統籌規劃、明確局機關業務部室的分工協作,集成局屬單位專業網站內容,加大數據系列產品、專業內容和英文網頁建設與服務力度,構建統一的服務平台。

3.3.3 加大資料數據加工處理、研究開發力度

積極開發區域地質圖系列產品、基礎地質數據產品、礦產地質數據產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數據產品、災害環境地質、農業地質、城市地質等成系列的地質資料產品;緊密圍繞重要成礦區帶、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等重大專項,組織專門力量,開展成果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等專項再開發、再研究利用;針對礦業權管理工作需要,開展專題性地質資料深度綜合開發利用;充分運用現代理論、方法和技術,開展綜合分析研究,進一步整合、加工數據資源,提高對以往地質工作研究的程度。

3.4 加快建設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搭建信息共享與服務平台

加快推進「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實體建設,形成地質資料數據資源的積累存儲、加工處理、研發服務一體化,構建以國家級、省級和專業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為主體的網路服務與信息共享體系。

3.4.1 建立組織,落實責任

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和《全國地質勘查規劃》,由國土資源部、地調局有關管理部門牽頭,全國地質資料館具體負責,盡快成立「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工程」研究論證小組,明確責任分工,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充分吸收測繪、地震、海洋、氣象等公共服務單位資料數據中心建設與服務經驗,實質推進「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實體建設。

3.4.2 精心設計,明確框架

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體系應該包括「國家級中心」、「地區分中心(省級)」、「專業分中心」和「行業分中心」四大體系。國家級中心為核心層,由全國地質資料館、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以及地調局所屬六大區地質資料分館和專業資料數據中心(海洋、航遙、環境)構成,包括成果地質資料及數據、重要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和數據,以及全國成果、實物、原始地質資料全部目錄資料庫;通過建立健全相關的政策法規、技術標准和工作規范,搭建網路平台,與地區分中心(省級)、專業分中心和行業分中心實現資料數據的統一、協調和規范化管理。通過網上在線服務與地質圖書、檔案和文獻進行開放式數據交換,逐步建立與國際地學資料數據中心之間的開放式數據交換機制。

3.4.3 夯實基礎,完善網路服務體系

建立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公共服務門戶及公共服務系統,在統一標准、統一規范的基礎上,通過網路鏈接各個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門戶和服務平台,最終目標是形成一個依託公共網路的、虛實相結合的多級(三級)地質資料數據共享交換網路體系,為全國地質資料數據的網路化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支撐,為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和管理打好基礎。推進館藏成果地質資料的涉密清理;更新全國成果地質資料目錄庫;開展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的調查清理;開展原始、實物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建設工作。

㈦ 支付寶醫保電子憑證怎麼激活家庭成員

醫保電子憑證是網上電子醫保憑證,可以通過手機來使用醫保電子醫療保障服務,醫保電子憑證全國通用,方便快捷,目前許多人在使用醫保電子憑證,個人進行免費申領之後是可添加家庭成員,如何操作呢,下面一起了解下流程:

1601272856846144.jpg

醫保電子憑證如何領取激活
參保人可通過「國家醫保服務平台」APP、湖北省醫療保障局公眾號、微信、支付寶、合作銀行的APP進行醫保電子憑證的申領激活。

步驟1:微信搜一搜「湖北醫療保障」

步驟2:以武漢市為例,選擇參保城市,進入激活界面,授權個人信息,進行人臉識別

步驟3:完成激活,領取醫保電子憑證

1601272855501903.jpg

醫保電子憑證如何添加家庭成員
步驟1:在「國家醫保服務平台」APP、湖北省醫療保障局公眾號、微信、支付寶、合作銀行的APP的個人信息裡面添加就是開通「醫保親情賬戶」,就可以幫家人激活醫保電子憑證。

步驟2:點擊底部菜單欄【我的】進入個人中心頁面,在【我的家庭成員】版塊點擊圖標「+」添加親情賬戶。並確認無誤後點擊【我已閱讀並同意】按鈕進入家庭成員信息填寫頁面。

步驟3:准確填寫家庭成員的姓名、身份證號,選擇家庭成員與本人關系。確認上述信息准確無誤後,點擊相機圖標並按照示例上傳個人承諾書、本人戶口本及被綁定人戶口本。

1601272856208576.jpg

醫保電子憑證是什麼?
醫保電子憑證是全國統一醫保信息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辦理醫保線上業務唯一身份憑證,由國家醫保信息平台統一生成,一人一碼,一單位一碼,全面適用於醫療保障各項業務。

國家醫保局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超過13.5億人,隨著全國電子醫保時代的加速進行,未來參保人可通過醫保電子憑證實現身份認證和授權、醫保掃碼支付、診間結算、互聯網醫院慢病續方結算、醫保查詢等多場景使用。

國家醫保電子憑證有什麼特點?
醫保電子憑證具有方便快捷、應用豐富、全國通用、安全可靠等特點。

推廣應用醫保電子憑證,不僅可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滿足群眾大量異地和線上醫保服務需求,還可為做實參保數據、打擊欺詐騙保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將有效助力提升醫保治理現代化、科學化、精細化的能力和水平,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發展。

㈧ 通過工行辦理法律、會計、咨詢或公共關系服務收入的結匯需要哪些憑證

結匯憑證分別為:捐贈:經公證協議、合同;贍家款:直系親屬關系證明或經公版證贍養關系證明、權收入證明;遺產繼承:法律文書或公證書;保險外匯:保險合同、保險公司付款證明;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收入、法律/會計/咨詢或公共關系服務收入:付款證明、協議、合同;職工報酬:僱傭合同、收入證明;境外投資收益證:投資外匯登記證明文件、利潤分配決議或紅利支付書或其他收益證明;其它經常項(除貨款):相關證明、支付憑證。

㈨ 全國醫保電子憑證用戶突破5億,醫保電子憑證在使用中有何優點

醫療保險電子憑證是在全國統一醫療信息平台上發放的醫療保險相關單位、工作人員、醫生、葯師、護士、醫院、葯店、醫葯企業等的統一標識信息。醫療保健電子憑證可以與身份證、二維碼、人臉等生物特徵關聯,支持所有醫療保健相關業務,跨國家、跨渠道通用。現在,醫保電子憑證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啟用。

醫療電子憑證是在醫療保障線上應用的一種有效的電子憑證,它與醫療保險參保人員的身份信息一一對應,並由國家醫療保障局平台統一發放和管理。通過身份認證、信息記錄、自助查詢、醫保結算、繳費和待遇領取、醫保業務辦理等功能,使廣大群眾能在網上高效、安全地享受到醫保部門提供的各項公共服務。

安全可靠。醫保電子憑證通過實名和真人認證,採用國內加密演算法,加密數據傳輸和動態二維碼顯示,保證了個人信息和醫保資金的安全。為了方便參保人員使用醫保電子憑證,國家醫保局開發了相應的全國醫保服務平台APP,參保人員可以在各大主流APP商城和應用商店下載使用。

推廣應用醫保電子憑證,不僅可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滿足群眾大量異地和線上醫保服務需求,還可為做實參保數據、打擊欺詐騙保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將有效助力提升醫保治理現代化、科學化、精細化的能力和水平,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發展。

㈩ 其他服務業(發票上的) 是什麼意思

  1. 概念在理論界尚有爭議。一般認為服務業即指生產和銷售服務產品的生產部門和企業的集合。服務產品與其他產業產品相比,具有非實物性、不可儲存性和生產與消費同時性等特徵。在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實際工作中,將服務業視同為第三產業,即將服務業定義為除農業、工業之外的其它所有產業部門。

  2. 2013年5月第二屆京交會暨全球服務論壇北京峰會上,李克強指出要最大限度"松綁"服務業。

  3. 發票是指一切單位和個人在購銷商品、提供或接受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中,所開具和收取的業務憑證,是會計核算的原始依據,也是審計機關、稅務機關執法檢查的重要依據。收據才是收付款憑證,發票只能證明業務發生了,不能證明款項是否收付。

  4. 發票是指經濟活動中,由出售方向購買方簽發的文本,內容包括向購買者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名稱、質量、協議價格。除了預付款以外,發票必須具備的要素是根據議定條件由購買方向出售方付款,必須包含日期和數量,是會計賬務的重要憑證。中國會計制度規定有效的購買產品或服務的發票稱為稅務發票。政府部門收費、征款的憑證各個時期和不同收費征款項目稱呼不一樣,但多被統稱為行政事業收費收款收據。為內部審計及核數,每一張發票都必須有獨一無二的流水賬號碼,防止發票重復或跳號。

  5. 簡單來說,發票就是發生的成本、費用或收入的原始憑證。對於公司來講,發票主要是公司做賬的依據,同時也是繳稅的費用憑證;而對於員工來講,發票主要是用來報銷的。

閱讀全文

與憑證服務生產公共服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廉政談話講話稿 瀏覽:979
轉讓優思明 瀏覽:583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