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馬光是什麼大臣司馬光是什麼大臣司馬光是什麼大臣
官職: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
稱號:追贈太師、追贈溫國公、謚號文正
司馬光,他寫了一本書《資治通鑒》。王安石的變法雖然從發點是好的,他的很多變法思想超越了時代,已經有了一些現代經濟控制理論了,很多變法內容思想前衛,實施細則也很明確,但他沒注意到一個問題,就是變法還是要人去實施,當時下級官史的腐敗、無能,再加上他極力求成,不管地方、經濟條件等各種差別,搞一刀切,也沒有通過充分實驗。結果不但變法失敗,還給宋朝以巨大的傷害,使得宋朝從止敗落下去了。司馬光從政多年,雖然沒有王安石目光長遠,但他人情練達,一眼就發現了王安石變法的害處。在他和王安石斗爭失敗後,一心一意寫了一本巨著《資治通鑒》,為後世治理國家,以寶貴的經驗。也給我們難得的歷史史料。
2. 馬姓的歷史人物
馬 融:東漢右扶風茂陵人,著名哲學家。
馬 良:東漢文士,學問好,才氣又高,文章動人。
馬 援: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省光平東北)人,東漢名將。
馬 武:南陽湖陽(今河南省唐河南)人,一代名將,新莽末,參加綠林起義軍,歸劉秀,被封為揚虛侯。
馬 騰:右扶風茂陵人
馬 超:字孟起,馬騰之子,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
馬謖:字幼常(190-228),襄陽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南)人。
馬鈞:扶風(治今陝西省興平東)人,魏時機械製造家,因改革綾機而聞名,曾製造翻車,指南車等,其所用機械原理比國外早七、八百年。
馬周:博州茌平(今屬山東省)人,唐代大臣
馬殷:許州鄢陵人(今屬河南省),五代時楚國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七年。
馬鈺:宋代進士。
馬遠: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縣附近)人,南宋時著名畫家。
馬 琬: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人,元末明初畫家,曾官至撫州巡府。
馬 註:雲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蘭學者,回族,對佛學和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著有《臣權》、《樗樵》、《清真指南》。
馬 歡:今浙江紹興人,明代航海家
馬 荃:清女畫家,字江香,江蘇省常熟人,馬逸妹,龔克和妻。
馬 可:當代作曲家,音樂學家。江蘇徐州人 。生於1918年6月27日,1976年7月27日卒於北京 。
馬師皇:黃帝時代著名獸醫,善醫馬,又喜醫龍,據說「乘龍仙去」。他被後世尊為獸醫始祖。
馬皇後:馬援之女(39-79),明帝的皇後。
馬瑞臨:今江西省樂平人,宋元之際著名史學家。
馬致遠: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為「元曲四大家」之一。
馬皇後:名秀英(1332-1382),朱元璋妻,朱稱帝時封後,生於宿州市北70里閔子鄉新豐里。
馬建忠:浙江省丹徒人
馬敘倫:浙江省餘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馬君武: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學者、詩人。
馬寅初:浙江省嵊縣人,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
馬連良:當代京劇演員,工老生。字溫如(1901-1966 ),北京人,回族。
3. 澳門馬大臣街大昌樓的葡文地址
澳門Macau
馬大臣街Rua de Henrique de Macedo
大昌樓Rua de Campo
4. 指鹿為馬大臣們的底線是什麼
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使用該成語形容一個人混淆是非,顛倒黑白。我認為指鹿為馬大成們的底線就是保住自己的性命
5. 大臣馬齊曾支持八阿哥,雍正為什麼還要重用他
其實很多人都覺得雍正這個人並不是知恩圖報的那種。我覺得這也是雍正給大家的一個誤會,雍正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當時大臣支持八阿哥當太子,而且還聯合了其他的大臣向康熙皇帝說這件事情在歷史上也有非常大的震動,作為八阿哥,本人來講她肯定也是非常清楚這件事情的。
馬齊這個人也非常的識趣。他非常拚命的工作,而且這些都是被雍正看在眼裡的,雍正也沒有說那麼多,繼續選擇信任他。但是馬奇也知道當時自己有點做錯了決定,而且也想辦法來彌補了,並且讓很多的官員投奔了雍正。
6. 中國歷史上姓馬的名人有哪些
1、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1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字千里,晚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後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是元代曲壇上承前啟後的重要作家,在元代散曲作家中,其的散曲數量最多、流傳最廣,創作的散曲數量比關漢卿、白樸兩人現存散曲的總和還多。其雜劇創作脫離市井,脫離平民,是無根化的創作,因而後世譽之為「馬神仙」。
對於馬致遠的散曲風格,有學者認為是「豪放」的,其實當是「曠」。就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一樣,馬致遠散曲所表現的,更多的是和蘇軾詞中相似的曠達。
2、馬琬
馬琬是元末明初畫家。字文璧,號魯鈍生、灌園人、西處士。秦淮(今江蘇南京)人,長期寓居松江府(今上海金山呂巷)。有志節,工詩善畫,詩工古歌行,畫長山水,官至撫州郡守。善畫山水人物,工詩能書。詩書畫時號「三絕」。
明洪武三年(1370),馬琬出任江西撫州知府。八年後,貝瓊看到他在撫州的近作《雲林隱居圖》,為之題跋,稱它「視南宮未可優劣」,並說他在畫上的詩「有歸老之志焉」。著有《灌園集》。約卒於明洪武年間。
3、馬注
中國清初伊斯蘭教著名學者,清代雲南第一位穆斯林學者。出身於一個小知識分子家庭,自稱系穆罕默德45世後裔,聖裔元代賽典赤·瞻思丁15世孫。
康熙八年(1669年)30歲時開始學習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專攻伊斯蘭經訓典籍,對佛學和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明末清初著名伊斯蘭教學者,用漢文譯注的開拓者之一。
4、馬歡
馬歡,回族,字宗道,號會稽山樵,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信奉回教,明代通事(翻譯官)。曾隨鄭和在1413年、1421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親身訪問占城、爪哇、舊港、暹羅、古里、忽魯謨斯、滿剌加、亞魯國、蘇門答剌、錫蘭、小葛蘭、柯枝、古里、祖法兒等國, 並到麥加朝聖。
馬歡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的文職人員,擔任鄭和使團中通事和教諭之職,通事是外事翻譯,通曉外國語言文字,進行不同語種的語言、文字的翻譯;教諭負責教化番人,傳播中華文化。
5、馬良
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馬謖之兄。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華名氣,而馬良是五人中最為出色。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稱白眉馬良。因此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贊譽。
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擔任荊州牧,徵辟為州從事。馬良與諸葛亮關系友善,曾奉命出使東吳,受到孫權恭敬接待。
7. 寫一位馬鞍山的名人
縱觀歷史,馬鞍山地區歷代皆有名人與這片土地結緣,或在此建立奇功,或寄情山水,雖為客籍,但早已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主要名人有:
(一)楚霸王叱吒風雲。
2200多年前,項羽率8000精兵從採石渡江北上征戰秦兵,創立霸業,後被劉邦挫敗,南逃至烏江,自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遂拔劍自刎。其先行渡江至東岸的烏騅馬見主人身亡,即返身躍江,鞍韉落地,留在江東。相傳,今馬鞍山即為項羽馬鞍幻化。
二)周興嗣朽撰《千字文》。
《千字文》是封建社會集識字、書法和教化為一體的問世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幼兒啟蒙教材,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作者是梁武帝的文學侍從「員外散騎侍郎」、當塗的周興嗣。
(三)李太白魂系江東。
李白曾十多次駐足馬鞍山,60多首詩文是詩人傾瀉給馬鞍山的一腔痴情。晚年,李白病逝當塗。李白是我國詩歌史上少見的天才。可以說,幾乎所有的文化人,都會熟記他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天上霜」、「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楊州」等詩句,並從中受到最早的審美啟迪。
(四)樊若水巧駕浮橋。
公元974年,江南進士樊若水經精心策劃,僅用三天時間便在採石江面上建造了一座長達6000米的跨江浮橋。這是歷史上真正的長江第一橋。宋軍藉此橋南下攻克金陵,俘獲南唐皇帝李煜。
(五)郭祥正詩風飄逸。
郭祥正,當塗青山人,北宋詩壇主將之一。郭出生於官宦之家,十九歲中進士,可謂少年得志,但因性情耿介,剛直不阿,官場卻屢屢受挫。郭詩作頻出且有李白遺風,北宋詩壇主將梅堯臣稱其為「天才如此,真太白後身」。郭有《青山集》30卷存世。
(六)虞允文智破金兵。
公元1161年,南宋江山飄搖欲墜。中書舍人參謀軍事虞允文在採石江邊慰問士兵時,面對金兵的強大攻勢,臨危不懼,親自督戰,智獲全勝,使南宋轉危為安,並延續百年之久。此戰成為戰爭史上1.8萬與40萬的懸殊取勝的千古佳話。
(七)陶主敬恪盡職守。
陶安,字主敬,當塗人。陶少時博覽群書,為官恪盡職實,以政績和品德服人,深得朱元璋賞識。陶曾為翰林院學士,負責議定禮制,終為江西參知政事,卒於任上,朱元璋親致祭文,遣使弔唁,謚封「姑孰郡公」。陶著述頗豐,有《周易集粹》、《陶學士集》(20卷)存世。
(八)邢子用「濟美」故里。
邢珣,字子用,當塗人,明進士,官至江西右參政。邢因堅持正義,抨擊權臣巨璫惡舉,終被罷官。邢回歸鄉里後,廣置義田、贍養老人,致力於慈善事業,其子邢埴、邢址皆為進士,以清謙傳世。為表彰邢氏父子濟世美德,1573年當塗知府丁懋儒等人在大邢村建7米多高的牌樓式石坊「濟美坊」,坊中央鐫刻「恩榮」二字。
(九)蕭雲從畫壇揚名。
蕭雲從,清初畫家,姑孰畫派始祖。蕭雲從以馬鞍山、蕪湖、繁昌三地沿江景點為描摹對象,畫《太平山水圖》43幅,此畫是超凡的傑作,鄭振鐸稱其「幅幅皆精」,全部收入《中國版畫史圖錄》。畫家另有長達五丈的畫《歸寓一元圖》,畫上有馬鞍山景觀22處和自題詩24首。此畫被人稱為「極品」。
(十)徐文靖治學嚴謹。
徐文靖,清史學家,少年矢志治學,青年嶄露頭角,但一生與仕途無緣。晚年靜居當塗故里潛心治學。徐敢於挑戰前人,在歷史學、地理學上多有建樹,其《竹書紀年統箋》、《禹貢會箋》等四部著作被收《四庫全書》。
(十一)黃左田勤政敏學。
黃鉞,字左田,當塗人。清進士,官司至禮部尚書、軍機大臣、戶部尚書,詩書畫自成一體。謚號「勤敏」,以彰其勤政敏學。黃鉞曾致力於書院與管理,創建蕪湖中江書院,主管徽州紫陽書院、皖西六安書院、安慶敬敷書院,為安徽教育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十二)四兄弟各有所成。
夏炘、夏炯、夏燠、夏燮四兄弟生於當塗一書香門第,其父夏鑾對四子嚴慈相融,使四子分別在理學、經學、音韻學、考據學等方面各有建樹。特別是夏燮,在歷史學上引人注目,其《明通鑒》、《中西紀事》兩部史學專著,至今仍是學習和研究明代歷史的必讀書目。
十三)林散之當代三絕。
林散之先生人稱「當代草聖」、「一代宗師」,總書記評價其書法「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其詩作與畫作也有極高造詣,故人稱其為「詩、書、畫」三絕。林老逝世後,馬鞍山市人遵其遺願,在太白樓側建林散之藝術館。主館名「江上草堂」,館內珍藏著先生的藝術作品。先生之墓位於「江上草堂」左側。
8. 馬鞍山有過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陶謙:東漢末年割據群雄之一。擢升陶謙為徐州牧加安東將軍,封溧陽侯。一時割據今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一帶,氣勢很盛。三國演義中寫到,「太守陶謙,字恭祖,為人溫厚純篤」。
周興嗣:南朝梁人,《千字文》作者。 《千字文》是封建社會集識字、書法和教化為一體的問世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幼兒啟蒙教材,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耿 詢:隋人,創造渾天儀,不假人力,以水轉之,施於暗室,候天時皆合。611年為太史丞。著有《鳥情占》。
郭祥正:北宋詩壇主將之一。頻出且有李白遺風,北宋詩壇主將梅堯臣稱其為「天才如此,真太白後身」。轉承議郎,階至朝請大夫。
潘庭堅:翰林院學士。帥府教授。慎密謙約,為太祖所稱。擢中書省博士。同知府事。主會試。
馬鞍山,簡稱「馬」,中國安徽省地級市,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1956年10月12日設立,現轄3區3縣,總面積4049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戶籍人口227.7萬人,常住人口222.9萬人。
馬鞍山橫跨長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早在六朝時期,許多名公巨卿、賢達雅士就流連駐足馬鞍山,留下眾多古跡和文化遺存。
馬鞍山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門戶城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建設試點城市、全國科技興市試點城市、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首批國家信息消費示範城市等殊榮。
馬鞍山是中國十大鋼鐵基地之一,馬鋼所在地,馬鞍山港是長江十大港口之一,皖江第一港口,是中國重要的鋼鐵流通基地,馬鞍山鄭蒲港繼上海、南京兩個深水港後,長江最後一個萬噸級深水岸線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