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

馬鞍山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

發布時間:2021-07-20 05:53:37

Ⅰ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拆遷條例多久修改一次沒有固定的期限。現行的拆遷條例是2001年公布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在2007年開始修改,擬出台新的拆遷管理條例,2010年1月份,國務院法制辦發布《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2010年12月15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了《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二次公開徵求意見稿)》全文,再度就「新拆遷條例」立法徵求公眾意見。

馬鞍山市39號令房屋補償怎麼補償

自貢市人民政府令第

「自貢市城市建設徵用土地補償金的安置辦法第15屆會議2009年9月24日在自貢市人民政府第67次常務會議通過,現在發行,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

市長

2009年10月19號

自貢市建設征地補償安置辦法??授予

總則

為了加強城市建設用地的征地補償補助安置管理,保障土地收購的順利發展,保護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土地管理法」中國人民共和國,人民共和國中國法規實施的土地管理法,中國物權法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辦法「以及國家,省和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的有關規定。
第二次在全市范圍內本行政區域?土地補償補助安置適用本辦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省另有規定外,規定為准。
收集全市行政區域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市,縣,區人民政府在縣按照法律。土地的徵收工作,區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負責實施土地收購人民政府,市,縣,區承辦。
征地工作四川自貢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在四川自貢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負責組織實施,並確定該單位負責土地承包的實際執行情況。
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可能自己的土地收購。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土地徵用工作的領導,管理和監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土地徵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會同社會保障計劃的相關部門負責被征地農民的編制,審查和執行;發展改革,公安,財政,規劃和建設,民政,農業,林業,水,畜牧,統計,價格和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鄉鎮(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良好的土地徵用補償金安置村(居)民委員會應補助以及與土地收購的承辦人。
條徵用土地的補償安置工作的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所應遵守的市,縣和區人民政府按照土地法,進行了其登記,及時收集各種補償和補助,以接受安置投降的時間。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阻礙了市,縣,區人民政府按照土地的法律。
第五土地徵用工作應當堅持依法,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按照法定程序。
a>
土地徵用手續

條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土地供應政策,建設的需要擬批次或項目實施土地收購,土地和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以書面形式就擬征土地范圍內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通知徵用土地的縣(區)。第七條的
被徵收土地收購通知之日起由鄉(鎮),從人民的政府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業人口的門 - 到 - 門登記,張榜公示,並在按照有關規定,確認該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
土地收購承辦人徵收在年輕,附件及房屋庫存,登記,Kanzhang,驗證;與相應的土地測繪資質的單位委託的邊界內的邊界范圍內的土地面積,土地徵收一流的現場測量,並擬徵收土地的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佔地面積的土地類型,權屬調查,土地權屬,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確定的類型和面積。第8條
徵收的土地說,調查結束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市,縣(區)按照國家,省的有關規定,按照徵用土地的結果,報道權的人民政府批准批准。
依法批準的徵用土地方案,人的市,縣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應在收到土地徵用的土地收購計劃,計劃在鄉(鎮)的位置的土地,村(社區),組發布徵用土地公告。的
第九條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村民和其他權利人應是徵用土地公告土地證或依法指定的地方征地補償登記的審批程序,在規定的期限內未安排徵用的土地補償費,補償內容,徵收土地主辦單位的調查結果。第十條市,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批準的土地收購計劃徵用土地公告之日起45天內制定土地補償費和安置方??案和土地的所有權,收取每人,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社區),組應宣布聽徵用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
第11條農村集體土地經濟組織,農村村民和其他權利人要求舉行聽證會,對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計劃內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土地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公布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向市,縣(區),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與土地和資源的土地和資源聽證規定「組織聽證。
徵收土地補償安置方案公告,縣(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實施的征地和移民安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風險評估報告。
徵收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方??案報人民政府批准後,市,縣,具體實施土地收購承辦的第12條。 13
土地收購費用應徵收的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方??案,在三個月內全額支付被徵收土地的農村村民和其他權利人的批准日期。

章土地徵用補償金

第十四條區土地面積的實測值(水平投影)。分類土地分類目前的土地使用分類,計算出的賠償,補貼成本的基礎上。
第十五屆產值的土地徵用標准統一的年度產值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的土地收購標准為准。
第16條青苗補償費計算按照年產值徵用土地的統一標准。年復一年,一年的產值和青苗補償費的四分之一;年兩個賽季,兩個賽季超過6個月,年產值青苗補償費,不補償青苗沒有。
徵用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倍數17以下。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每畝耕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10倍計算標准。根據人均耕地的安置補助費,徵收土地的集體經濟組織,按照以下標准計算:人均耕地超過1畝的,每畝耕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為6倍,人均耕地1畝,每個安置人口的6倍,每畝耕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計算。兩種補償被徵收耕地的倍數,小於16倍,16倍。
徵收非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按照上述標准減半計算。
18日地面附著物補償,經濟林木,果樹,建築物,構築物,補償標准(見附件1)補償標准(見附件2),鮮花鮮花補償標准(見附件3),執行木材木其他附著物補償標准(見附件4)。
搶地公布之日起徵收的情況下種植農作物的種植農作物,經濟林木,果樹和其他地上附著物補償。第19條
同一地塊種植,根據種植最大的一個或多個經濟林木,果樹,花卉和花卉木材和其他附件的電影,而不是庫存的品種,規格,數量,登記和記錄天花板根據該地區的品種數量來補償。涉及部分承包後
第二十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耕地是土地的徵收,調整根據的調整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由土地收購承辦的工作量支付承包土地調整費。

人員安置

條徵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同時滿足下列條件,並確定了由本集體經濟組織可能是一個農村集體他們的安置補助金,經濟組織的成員參加的土地補償費的分配如下:
(一)被徵用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的永久居留;
(二)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利用,重大事項決定權分配的權利;
(三)按照法律規定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的義務的承諾。
第22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被視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參與分配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
(一)從目前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招募服務的應征入伍者的士官和兩名士官;
(b)一名成員的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目前正在服刑的監禁,或通過勞動再教育;
(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校大學生錄取;
(d)建立婚姻關系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照法律規定的成員通常進入或按照法律規定產假的工作人員; <BR / (五)法律規定的對國家的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尚未行使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人員。耕地或土地
第23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應當繳納的所有成員所有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批準的土地形成的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土地徵用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人員安置後, 。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應保存記錄的登記,宣布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和債務,債務,提供成員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分享或承擔的成員。
第24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依法征的一部分,人員安置的農民數量除以收集量前人均土地佔有量的土地的土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徵收。
城市規劃區和一個單獨的位置外項目征地,土地徵用,更多的可耕地資源,人均耕地畝以上的基礎上,在農業安置的意願,尊重農民的土地。
第25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的征費,土地補償費直接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用於發展生產,安排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引起的徵用的土地,不能被聘用人員的生活補助和繳納社會保險費用,待開發的具體措施,以及其他任何單位不得截留挪用或變相保留挪用。參加社會保險的人員需要安置補助費被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生產,生活安置,安置的,安置補助費首先用於繳納社會保險費用,搬遷費用的剩餘部分是保留給個人的生活。
第26條徵用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費用的資金將承辦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徵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規定應該是在鄉(鎮),村務監督下的法律指導,合理分配和使用,並宣布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並接受監督的征地補償費的收支和分配的平衡。農業,民政等部門要加強監管的分配和使用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第二十七條被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因征地所在地的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按照城鎮居民的管理,並納入城鎮社會安全系統。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在國家,省,市規定的。
第二十八條農民人員由當地民政部門批準的殘疾人士的五保戶,保證家庭,孤兒,和六(2B級)每人一次性1500-2000元的土地徵用承辦額外的生活津貼。
第29條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個人拒絕接受代表徵用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個人,特別是家庭存儲的土地徵用費及相關費用的通知中規定的期限內,被視為補償費和安置。
章房屋拆遷補償和安置

第30條法律規定的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農村房屋拆遷的土地,房屋拆遷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處理,房屋拆遷補償和安置的成員。
下面的人參與農村房屋拆遷,房屋拆遷補償和安置的范圍應包括:
(一)符合第21條規定的人員。工作人員:

(b)永久居住在徵用土地的村,組,戶拆遷戶頭的配偶,子女,父母,和長期生活在一起的情況下,無遮無其他地方,和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唯一的兒子,唯一的女兒在按照法律規定,進入婚姻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住房的土地,並沒有享受或參與分配宅基地的使用權,他們的原籍地,法律家屬需要與子女同住;
提出的「事實婚姻」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孩子的撫養權納入法制化的舉動;
原本屬於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實施本集體經濟組織失地農民,但工作人員沒有進行房屋拆遷補償和安置;
4。在符合第22條的規定,這樣的工作人員。
由於建設用地的房屋拆遷,一直實行貨幣補償或房屋後再次征地拆遷安置,安置人員不得在安置人員的范圍。然而,實施自拆,涉及住房的二次拆自建的安置方式的除外。
第31條按照法律規定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土地,以及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該地區的城市規劃近期建設控制的一部分?農村房屋拆遷,不得採取從自我安置被拆遷戶的拆遷從以下兩個方面自願選擇安置方式:
(一)貨幣安置
拆遷戶選擇貨幣安置的被拆遷房屋合法產權面積,結構應為30平方尺人均增加一些米,超過30萬平方米,人均補償重置成本標准框架,磚,磚,木材,電線桿,其他結構秩序的一部分1.5倍,重置成本補償標准(見附件5)。
貨幣安置的被拆遷戶,不包括房屋重置價格補償,也應該是,受人口被拆遷戶應放在拆遷戶總脂肪買家補助。購機補貼計算,30平方米,每人均補貼1036元每平方米。
補償費和購買的的更換價格補貼,一次性付款被逐出土地徵用承辦的購買自己的拆遷戶,剩餘價值所擁有的土地徵用單位的房屋拆遷安置, 。
(二)房屋沉降
土地徵用承辦或土地收購承辦的委託有關業主統一規劃實施拆遷房屋和安置房屋產權交換拆遷戶的安置房,安置房建設的基礎。
拆遷戶選擇安置房,住房安置標准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人均家庭應放在人口安置區的產權,安置人口和安置45平方米的套1設置。應放置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人口根據實際安置人口的安置區。在人均安置標准面積內拆遷戶的合法所有權住房的框架,磚,磚,木材,電線桿,和其他結構的順序和安置實施的股權交換。
家庭安置房建築面積不得超過30平方米,每人應安置面積。應該是移民安置區的一部分?10平方米按成本價以下的被拆遷戶,安置當地商品房的平均銷售價格的一部分,它被驅逐出超過10平方米比實際安置區的詳細信息。
剩下的法定所有權的房屋拆遷的股權置換後面積增加了1.5倍,不同結構房屋的重置價標准補償。房屋拆遷補償,房屋剩餘價值歸所有取得土地的單位。
第32部分徵收城市規劃近期建設控制之外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農村房屋拆遷,實行自拆自建的安置需要。
自我,自拆的法律被拆除房屋的所有權的規模和結構的基礎上,落實安置根據房屋置換增加了0.5倍的價格標准,以彌補。
一次性支付賠償金的土地收購承辦的拆遷戶安置房,房屋剩餘價值歸被拆遷戶所有被驅逐的重置價格。
第33條建築物及構築物拆遷補償的「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的」房屋所有權證「或已批準的法定程序,並根據需要,該地區委託單位徵收土地管理器」或國家監管要求的Kanzhang批準的
第三十四條拆遷的同時滿足以下所有條件的合法房屋,根據生產辦公(非住宅),商業運作和使用,為生產實施補償:
(a)批準的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辦公,商業的經營宗旨;
(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批准,生產,辦公,商業的經營宗旨;
(C )行政主管部門的工商營業執照和營業場所的位置,位置和大小的面積?規劃,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一致批准;
(d)由稅務行政主管部門辦理稅務登記納稅的基礎上的。
生產,附件5中規定的辦公空間的方式來重置價格標准,增加了2.5倍執行的補償標准,補償標准為商業企業空間三倍的性能的提高附件5中規定的重置價格的方式。
第35條的下列建築物,構築物不予補償的拆遷進度失事:
(一)到期的臨時建築物,構築物;非法
(二)違法建設的建築物,構築物;
(三)徵收土地公告日期,搶建的建築物,構築物。第36條的
拆遷的的時間內提前搬遷,征地拆遷承辦單位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的土地單位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征地和移民安置工作的人員給予適當的獎勵。
過渡性安置房屋拆遷條37被拆遷內的的過渡營業額成本的設區的市級分發了12個月的過渡期,過渡期超過12個月,在此期間增加了土地收購承辦分布式過渡周轉費,每人每月100-150元。結算貨幣拆遷自我拆遷戶,已發行到3個月的過渡周轉費由土地收購承辦的。
第38條的臨時建築不超過批准使用期限,按指明的方式來補償附件6標准;,打灶,失去了收入補貼附件7標准中規定的方式進行補貼。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建設徵收,使用土地的法律補償,安置的,當事人拒不搬遷,根據四川省,中國土地管理法「實施辦法人民共和國」,由人民的政府以上的縣級土地和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責令限期搬遷逾期未搬遷,批準的人民政府縣級以上的水平,實施強制搬遷的,可在3000元以上至20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40條在征地過程中,當事人不遵守國家有關法律和規定,在下列情況之一的,情節輕微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公共安全法將受到處罰的,由公安機關,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騙取土地徵用補助金的補償和移民安置資金;
(二)煽動鬧事,擾亂社會秩序,阻礙國家建設;
(三)阻礙國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
第41條土地的單位和其工作人員的疏忽,濫用他的權力,挪用,截留,挪用土地徵用補償金,安置費用的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依法追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42條規定有爭議的土地徵用補償,市,縣,區人民政府裁決。征土地的補償的補貼安置爭議不影響土地收購計劃的實施。
第七章附則

第43條鄉(鎮),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集體經濟單位的建設不會改變佔用集體土地,地上附著物可以參考這樣所需的最低標准補償;改變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單位,參照本辦法規定的一次性補償金的下限標准。
富順縣,榮縣人民政府第44條的規定製定實施細則,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第四十五條本辦法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自貢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政府,2004年6月9日在自貢市城市建設徵用土地補償金的安置辦法「(自貢市人民政府令第58號)同時廢止。

附件:1。自貢市建設的地上建築物,構築物,補償標准
自貢市建設徵收土地的補償標準的經濟果樹
3。自貢市建設征地鮮花,鮮花補償標准
自貢市建設土地收購木材和其他附著物補償標准
自貢市建設自貢市建設徵收徵收土地房屋拆遷補償補貼
征地補償標准
7自貢市建設用地上的臨時建築收購的舉動,打爐,誤工補貼

Ⅲ 馬鞍山市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辦法(45號令)

是不是43號令
馬鞍山市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辦法
安徽省馬鞍山市人民政府

馬鞍山市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辦法

馬鞍山市人民政府令第43號

《馬鞍山市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辦法》已經2008年12月16日市政府第23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予公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市 長 周春雨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馬鞍山市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土地徵收管理,維護當事人各方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市市轄區內徵收集體所有土地和拆遷集體土地上房屋、附著物(以下簡稱「征遷」)的補償安置,適用本辦法。

征地撤組後剩餘土地征遷的補償安置,亦適用本辦法。

國家和省確定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對征遷補償安置標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 市政府統一領導全市征遷工作。

市國土資源局統一管理征遷補償安置工作,其所屬的市土地征遷事務管理機構負責征遷補償安置管理的事務性工作。

各區政府負責組織本級政府有關部門和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實施轄區內征遷工作,其成立的土地征遷事務機構負責轄區內征遷補償安置的具體事務工作。慈湖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負責其管理的昭明村、楊家村集體土地的征遷實施工作。

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征遷相關工作。

第四條 被征遷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村民或其他權利人應當服從社會經濟發展對建設用地的需要,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積極協助做好征遷工作。

第五條 建立征遷補償安置保障聯席會議制度,由區政府(慈湖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牽頭,市國土資源、勞動保障、財政、公安、規劃、房產、農林、監察等有關部門參與,定期研究解決征遷工作中的有關問題。

第二章 征地程序

第六條 征地按下列程序辦理審批手續:

(一)申請征地單位按照征地報批要求准備報件,送市國土資源局。市國土資源局應按照市政府確定的年度用地計劃及農用地轉用計劃安排組織報批。

(二)市國土資源局統籌擬定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征地方案(單獨選址的項目,供地方案一並擬訂、報批),報經市政府審核同意後,依法上報有批准權的政府審批。徵收林地的,應當先徵得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第七條 征地方案經依法批准後,在被徵收土地所在村、組內以市政府名義予以公告。其中,徵收鄉鎮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土地的,在鄉鎮政府所在地進行公告。

第八條 被征地的集體經濟組織、農村村民或其他權利人應當在征地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或其他有效證明到指定的地點辦理征遷補償登記手續。未如期辦理征地補償登記手續的,以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調查結果為准;未如期辦理被拆遷房屋及附著物補償登記手續的,以征遷事務機構調查結果為准。

第九條 根據批準的征地方案,依照本辦法規定的補償安置標准,市國土資源局統籌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征地所在地公告,聽取意見。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方案經市政府批准後,由各區政府(慈湖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組織實施。

第十條 征地的各項費用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全額支付。征地補償安置費用沒有足額到位前,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村民或其他權利人有權拒絕交地(集體經濟組織、農村村民或其他權利人無正當理由拒絕領取補償安置費的除外);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村民或其他權利人應當自征地各項費用付清之日起30日內交付被征土地。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征地方案的實施。

第十一條 征地公告後,有關部門、單位和個人應在征地范圍內暫停辦理下列事項:

(一)審批宅基地和其他建設用地;

(二)審批新建、改建、擴建房屋;

(三)辦理入戶或分戶,但因婚姻、出生、士兵退伍以及刑滿釋放、解除勞教等情況必須入戶或分戶的除外;

(四)核發工商營業執照;

(五)批准房屋過戶、土地流轉;

(六)變更房屋、土地用途。

第十二條 對征遷補償、安置爭議的協調、裁決,責令交出土地及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等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三章 征地補償和人員安置

第十三條 征地實行區片綜合地價方式補償。

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由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兩部分組成。其中,土地補償費為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的40%,安置補助費(含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基金)為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的60%。

第十四條 土地補償費按以下規定支付和使用:

被徵收土地屬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設立財務專戶,由鄉鎮、街道管理,所有人使用。屬村民組所有的,土地補償費總額的70%由集體經濟組織按村民自治規定,自行組織分配給應安置人員,用於被征地農民的生產、生活支出。餘下的30%納入村集體經濟組織公積金,用於歷次征遷遺留等問題的處理,其使用、管理由區政府(慈湖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負責監督。

第十五條 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征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征地單位人均佔有耕地的數量確定。被征地單位總人口為征地公告之日在籍的符合安置條件的常住農業人口。被征地單位征地前耕地總數量以國土資源部門調查成果為准。

耕地是指菜地、水田、旱地、經濟作物地。精養魚塘(含魚苗塘)按耕地計算。

第十六條 被征地單位的下列人員屬於應安置人員:

(一)常住農業人口以及出生和合法婚入人員;

(二)原有常住農業戶口的現役義務兵;

(三)原有常住農業戶口的勞改勞教人員;

(四)1995年8月1日前戶口遷入被征地村民組,有承包地和住房,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並承擔農業義務的人員。承包地未達到所在村民組承包地人均水平的,按實佔比例予以安置;

(五)國家政策性移民中初始遷入地的農業人口;

(六)本市市區政策性遷移為小城鎮戶口的「自理口糧戶」,在原居住地仍有承包地和住房的人員;

(七)征地轉戶時屬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以轉戶花名冊為准),在歷次征地中應安未安人員。

下列人員不屬於應安置人員:

(一)歷次征地已安置人員和征地轉戶後婚入及出生的自然增長人員;

(二)1982年10月15日後遷入人員不符合前款第四項規定條件的,不予安置。但可以辦理戶口農轉非;

(三)自費農轉非人員和戶口遷出的在校全日制大中專學生。

第十七條 應安置人員由村民委員會提出,在被征地村民小組公示後,由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審核,區政府(慈湖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確認後,抄送市土地征遷事務管理機構備案。

第十八條 征地時,安置補助費在支付下列費用後,剩餘部分由區政府統一繳入市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基金專戶:

(一)不滿16周歲人員(含政策性移民時隨父母生活統一農轉非人員),一次性發給撫養補助費1.2萬元;

(二)16周歲(含16周歲)以上人員,一次性發給自謀職業補助費1.5萬元;

(三)無固定工作或無穩定收入的自費農轉非人員、原征地撤組轉戶時不滿16周歲未安置人員和戶口遷出的在校全日制大中專學生,一次性發給生活補助費8000元。

第十九條 將下列人員應得的補償安置費一次性撥給區民政部門,由區民政部門按規定安置或發放生活費:

(一)未滿16周歲的孤兒;

(二)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的孤老人員;

(三)持有殘疾證明、喪失勞動能力且無監護人的人員;

(四)經縣級以上醫院證明患有精神病且無監護人的人員。

第二十條 經批准安置的農業人口,由公安部門及時就地辦理農轉非,納入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體系、城鎮就業服務體系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體系。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執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二十一條 經批准佔用國有農場農用地,導致原使用單位受到損失的,應按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標准,支付土地、青苗、附著物補償費、農業人口安置補助費,其人員不納入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體系。

佔用林地補償按《安徽省林地保護管理條例》執行。

第四章 青苗、附著物、住房補償

第二十二條 征地應依法據實支付青苗和附著物補償費,青苗和附著物補償費歸所有者所有。

經依法批准臨時使用農村集體土地的,用地單位應按本辦法支付租金、青苗及附著物補償費等費用。

第二十三條 青苗補償費,按一季農作物的產值乘以征地時實際種植面積計算,無青苗的不予補償。擅自佔用耕地,改變耕地用途,栽種樹木或挖塘養魚等,按原使用用途計算青苗補償費。

零星名貴觀賞樹木可以移植的,付給移植費;不能移植的,給予適當補償。

零星栽種的樹木按實補償。

第二十四條 農田水利及機電排灌設施,需要復建的,由用地單位復建;電力、廣播、通訊設施等附著物能遷移的,付給遷移費。不需復建和不能遷移的附著物,依據重置價結合成新據實補償給所有權人。

需遷移墳墓的,應當予以公告。遷移費用按市民政部門核實的標准執行。

第二十五條 拆遷宅基地上合法住房按重置價結合成新予以補償。

第二十六條 拆遷非住宅房,對用地、建設手續合法的產權人按下列規定進行補償。其中,被拆遷人為企業的應持有工商營業執照:

(一)拆遷非住宅房,拆遷補償款按住房補償標准結合各類結構層高計算補償。拆遷非住宅房中的附房、披房不加價;

(二)被拆遷工廠、站場、倉庫堆棧中的設備、設施屬破壞性拆除的應以評估價為依據給予補償;

(三)拆遷企業的停產停業費按徵收公告日期前3個月稅後利潤計補3個月,需搬遷設備的,搬遷、安裝費按拆遷企業設備總價值的5%給予補償;

(四)拆遷學校、醫院、敬老院、村委會(社區)辦公等公共服務用房,應當按城市規劃要求予以重建或置換,不需要重建或置換的,按拆遷非住宅房補償標准執行。

被拆遷人將房屋出租的,拆遷實施單位僅對被拆遷人進行補償,有關承租人補償費用由被拆遷人支付。

第二十七條 拆遷個體工商戶自有營業用房及連家店的,被拆遷人需提供土地使用權證、房屋產權證、工商營業執照,如土地使用權證上載明的土地用途為宅基地的,按住房補償標準的1.1倍計算,不再另行安置和支付停業搬遷損失等其它補償;如土地使用權證載明為其它用途的,按第二十六條規定補償。

第二十八條 下列青苗、附著物、住房不予補償:

(一)未依法取得用地批准、規劃許可或在批准、許可的面積外違法建設的附著物、住房;

(二)徵收土地公告後搶栽的花草、樹木;

(三)超過批准使用期限,臨時用地上的附著物;

(四)天然野生雜叢。

第二十九條 徵收郊區專業菜地,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標准為5000元/畝。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由各區按規定用途專款專用。

第五章 住房拆遷安置

第三十條 拆遷住房應給予住房安置。符合下列條件的,屬於住房安置對象:

(一)征地公告前依法辦理用地批准、規劃許可或持有建房證、房屋產權證的被拆遷房屋的所有人;

(二)符合第十六條規定的應安置人員和1982年10月15日後遷入,有合法住房的人員。

原有常住農業戶口,後轉為非農戶口,仍在其原居住房屋生活且有合法產權登記手續的,比照應安置人員予以住房安置;但已享有城鎮住房福利(含福利分房、住房補貼、單位集資建房)的除外。

第三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於住房安置對象:

(一)房屋未被拆遷的;

(二)暫住戶或雖是常住戶口但屬租房居住的;

(三)通過繼承、贈予、買賣等方式取得房屋所有權或實際使用權、收益權,但不是拆遷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

(四)歷次征遷中已予住房安置或住房貨幣安置的;

(五)1982年10月15日後遷入,無合法住房的。

第三十二條 住房拆遷安置實行貨幣化加配購安置房方式或產權調換安置方式,被拆遷人可選擇兩種方式中的一種。

(一)住房拆遷貨幣化加配購安置房方式:

拆遷合法面積住房按重置價支付補償款給被拆遷人。

對應予住房安置的人員按每人3萬元計付住房安置款,獨生子女和喪偶者另加1.5萬元。配購安置房面積為每個符合拆遷安置人員20平方米,獨生子女和喪偶者另加10平方米。

特困戶住房拆遷補償安置費用總額不足以購置應安置標准內安置房的,差額款由用地單位全額支付。

(二)住房拆遷產權調換安置方式:

每個應予住房安置人員按30平方米實行等面積產權調換,互不支付差價。對於被拆遷原合法住房面積(不含披房、附房)低於應安置面積的,按原面積予以調換安置;高於應安置面積的,高出部分按拆遷住房重置價補償給被拆遷人。

第三十三條 遠郊、線型工程等特殊情形不適宜實行貨幣安置和產權調換安置的,經市政府批准可按自拆自建方式安置。

實行自拆自建方式安置的,由區政府負責組織實施,被拆遷房屋按重置價的120%標准予以補償。自拆自建宅基地征遷補償、「三通一平」及公共設施建設等費用按每戶4.6萬元由區政府統籌包干使用。

第三十四條 被拆遷戶分戶安置原則和人均被拆遷住房合法面積認定依據市政府關於集體土地上房屋產權登記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五條 拆遷人拆遷房屋,應支付被拆遷人搬遷補助費;被拆遷人需臨時自行安置過渡的,應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過渡費);被拆遷人在拆遷公告規定的最後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的,拆遷人可按規定標准給予一次性搬遷獎勵費。

第三十六條 被拆遷人的子女就讀小學、初中,因住房拆遷需要轉學的,持市土地征遷事務管理機構出具的《馬鞍山市住房拆遷戶子女轉學證明》,教育部門應根據其拆遷後的實際過渡住址,按就近入學原則安排就讀,不得收取跨地區借讀費。

第三十七條 實行住房貨幣安置的住房安置款或實行產權調換方式調換應安置面積的購房款均由用地單位支付給區政府。

第三十八條 被拆遷人辦理安置房產權證時,持市土地征遷事務管理機構出具的《馬鞍山市拆遷安置證明》,財稅部門應按有關規定減免契稅。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關部門責令改正,依法追究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違法所得依法予以追回:

(一)征地公告後,有關部門、單位或個人在征地范圍內違法違規辦理第十一條暫停辦理事項造成後果的;

(二)被征地單位、有關部門或個人謊報數據,在征地過程中弄虛作假、冒名頂替騙取征遷補償費用,或者截留征遷補償費用的;

(三)侵佔、挪用征遷補償費用的;

(四)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實施征遷補償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權力、徇私舞弊的;

(五)建設用地單位或個人擅自進行征遷補償安置的;

(六)阻撓或破壞征遷工作,妨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

第七章 附 則

第四十條 征地區片綜合地價、青苗、房屋及附著物拆遷等具體補償標准,由市政府另行發文公布。

第四十一條 征遷事務機構工作人員經業務培訓,考核合格後,由市國土資源局核發《馬鞍山市征遷人員上崗證》。從事征遷的工作人員須持證上崗。

第四十二條 項目征遷可實行包干方式(包時間、包經費、包事務)。實行征地包乾的項目,按測算的征遷成本總費用收取4%的不可預見費(其中1%作為包干獎勵費)。

第四十三條 征地管理費按省政府有關文件規定收取,返還地方部分,市土地征遷事務管理機構、區土地征遷事務機構按4.5:5.5分成。拆遷事務費按省有關規定執行,支付給經辦的拆遷事務機構。

第四十四條 本辦法施行前已辦理征地批准手續且已公布征地補償安置、拆遷補償安置方案的,按原方案執行。

第四十五條 當塗縣政府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縣實際情況制定當塗縣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辦法。

第四十六條 本辦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2002年2月24日市政府第39號令發布的《馬鞍山市徵用土地補償安置辦法》及其配套文件同時廢止。

Ⅳ 2017最新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規定是怎樣的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城市房屋拆遷的管理,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建設項目順利進行,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城市房屋拆遷必須符合城市規劃,有利於城市舊區改造和生態環境改善,保護文物古跡。
第四條
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安置;被拆遷人應當在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本條例所稱拆遷人,是指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
本條例所稱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遷房屋的所有人。
第五條
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房屋拆遷工作的部門(以下簡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互相配合,保證房屋拆遷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負責與城市房屋拆遷有關的土地管理工作。

Ⅳ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
(2001年10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11號發布)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目的和依據)
為了加強對城市房屋拆遷的管理,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建設項目順利進行,根據《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 (適用范圍)
凡在本市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適用本細則。
第三條 (有關用語的含義)
下列用語在本細則中的含義:
(一)拆遷人,是指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
(二)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
(三)房屋承租人,是指與被拆遷人具有合法租賃關系的單
位和個人。
第四條 (基本原則)
城市房屋拆遷必須符合城市規劃,有利於城市舊區改造和生態環境改善,保護文物古跡。
第五條 (拆遷當事人的權利義務)
拆遷人應當依照本細則規定,對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給予補償安置;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應當在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第六條 (拆遷管理部門)
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以下簡稱市房地資源局)對本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區、縣房屋土地管理部門(以下簡稱區、縣房地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業務上受市房地資源局的領導。
第七條 (協同實施)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照本細則的規定,互相配合,保證房屋拆遷工作的順利進行。

第二章 拆遷管理
第八條 (拆遷范圍內不得進行的活動)
規劃管理部門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確定拆遷范圍後,拆遷范圍內的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下列活動:
(一)新建、改建和擴建房屋及其附屬物;
(二)改變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建立新的房屋租賃關系;
(四)分列房屋租賃戶名。
第九條 (停止建設的通知和暫停辦理有關手續的申請和公告)
規劃管理部門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後,應當通知拆遷范圍內已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件的單位和個人停止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新建、改建和擴建。
建設單位可以憑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向拆遷房屋所在地的區、縣房地局申請暫停辦理改變房屋和土地用途的審批手續,以及房屋租賃合同的登記備案手續。暫停辦理有關手續的期限不超過一年。
區、縣房地局收到建設單位申請後,應當在拆遷范圍內以公告形式公布本細則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和暫停辦理有關手續的期限。
第十條 (重大市政建設項目暫停辦理有關手續的申請)
因重大市政建設項目拆遷房屋的,建設單位可以憑市發展計劃委員會或者市建設和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市建委)的批准文件,向規劃管理部門申請辦理停止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新建、改建和擴建的通知手續,並向拆遷房屋所在地的區、縣房地局申請暫停辦理改變房屋和土地用途的審批手續,以及房屋租賃合同的登記備案手續。
第十一條 (暫停辦理有關手續的期限順延、解除和延期)
暫停辦理有關手續的期限內,建設單位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暫停辦理有關手續的期限順延至拆遷期限屆滿日;暫停辦理有關手續的期限屆滿時,建設單位未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暫停措施自行解除。
建設單位需要延長暫停辦理有關手續的期限,應當在期限屆滿日的30日前向拆遷房屋所在地的區、縣房地局提出申請。經審核批準的,由區、縣房地局在期限屆滿日的10日前予以公告。
延長暫停辦理有關手續的期限累計不超過六個月的,由區、縣房地局審批;累計超過六個月的,由區、縣房地局報經市房地資源局審核後批准。
第十二條 (房屋拆遷許可證的申請)
需要拆遷房屋的建設單位應當向拆遷房屋所在地的區、縣房地局提出申請,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後,方可拆遷房屋。重大市政建設項目拆遷房屋的,應當向市房地資源局提出申請。
建設單位申請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時,應當提交下列文件:
(一)建設項目批准文件;
(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
(四)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
(五)本市銀行出具的補償安置資金專用存款帳戶的存款證明;
(六)產權清晰、無權利負擔的安置用房證明。
本條第二款第五項規定的存款金額不得低於補償安置資金總額的30%。該存款金額與安置用房價值之和不足補償安置資金總額的,建設單位應當在拆遷方案中明確資金分期到位的時間。
本條第二款第六項規定的安置用房應當符合國家質量安全標准和本市公共建築設施配套要求。
第十三條 (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審核和頒發)
市房地資源局和區、縣房地局應當自收到拆遷房屋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核。經審核符合條件的,由區、縣房地局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
拆遷房屋申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區、縣房地局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應當報經市房地資源局審核:
(一)被拆除房屋建築類型為新式里弄、成套獨用新工房、花園住宅、公寓的;
(二)拆遷期限超過一年的;
(三)市人民政府規定由市房地資源局審核的其他情形。
房屋拆遷許可證應當載明拆遷人、拆遷范圍和拆遷期限等事項。
第十四條 (拆遷公告)
區、縣房地局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同時,應當將房屋拆遷許可證中載明的拆遷人、拆遷范圍、拆遷期限等事項,以房屋拆遷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布。
區、縣房地局和拆遷人應當及時做好拆遷政策、拆遷方案的宣傳解釋工作。
第十五條 (拆遷范圍的變更)
拆遷人應當按照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實施拆遷,不得擅自擴大或者縮小。確需擴大或者縮小拆遷范圍的,應當按規定辦理規劃、土地批准手續,並向頒發原拆遷許可證的區、縣房地局申請變更拆遷范圍。
拆遷范圍經批准變更的,區、縣房地局應當將變更後的房屋拆遷許可證的相關內容予以公告。
第十六條 (拆遷期限的延長)
拆遷人應當在拆遷期限內完成拆遷。確需延長拆遷期限的,應當在拆遷期限屆滿日的15日前,向區、縣房地局提出延期拆遷申請,區、縣房地局應當在收到延期拆遷申請之日起10日內給予答復。
拆遷期限累計超過一年的,延期拆遷申請由區、縣房地局報經市房地資源局審核後給予答復。
拆遷期限經批准延長的,區、縣房地局應當將變更後的房屋拆遷許可證的相關內容予以公告。
第十七條 (自行拆遷和委託實施拆遷)
拆遷人可以自行拆遷,也可以委託取得市房地資源局頒發的房屋拆遷資格證書的單位(以下簡稱拆遷單位)實施拆遷。區、縣房地局不得作為拆遷人,也不得接受委託實施拆遷。
拆遷人委託拆遷的,應當向被委託的拆遷單位出具委託書,並訂立拆遷委託合同。拆遷人應當自拆遷委託合同訂立之日起15日內,將拆遷委託合同報區、縣房地局備案。
被委託的拆遷單位實施拆遷時,應當出示委託書。
被委託的拆遷單位按其實施的拆遷勞務收取拆遷服務費,拆遷服務費標准由市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市房地資源局制定。
被委託的拆遷單位不得轉讓拆遷業務。
第十八條 (拆遷工作人員的培訓和考核)
拆遷人和拆遷單位內從事拆遷工作的人員應當通過有關法律、業務知識的培訓考核,取得市房地資源局頒發的上海市房屋拆遷工作人員上崗證後,方可從事拆遷工作。
第十九條 (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當事人)
拆遷人應當與被拆遷人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拆遷租賃房屋的,拆遷人應當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共同訂立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拆遷人應當與被拆遷人、
房屋承租人分別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一)拆遷執行政府規定租金標準的公有出租房屋且被拆遷
人選擇貨幣補償的;
(二)拆遷執行政府規定租金標準的私有居住房屋的;
(三)拆遷房管部門依法代管的房屋的;
(四)拆遷宗教團體委託房管部門代理經租的房屋的。
第二十條 (被拆遷人和房屋承租人的確定)
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以房屋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合法有效的房地產權證、租用公房憑證、房屋租賃合同計戶,由拆遷人按戶進行補償安置。
與拆遷人簽訂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以房地產權證所載明的所有人和租用公房憑證、房屋租賃合同所載明的房屋承租人為准。
第二十一條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主要內容)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內容應當包括:
(一)被拆除房屋的建築面積;
(二)貨幣補償金額;
(三)補償安置方式;
(四)搬遷期限;
(五)當事人需要約定的其他事項。
實行房屋調換的,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內容還應當包括安置房屋的價值金額、面積、地點和層次等事項。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示範文本由市房地資源局制訂,供拆遷當事人參照使用。
拆遷期限屆滿後的30日內,拆遷人應當將其訂立的所有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報區、縣房地局備案。
第二十二條 (居住在拆遷范圍外的私房所有人的通知)
被拆除私房的所有人居住在拆遷范圍外的,由其代理人、房屋使用人負責通知該私房所有人辦理拆遷補償安置手續;屬於空關房屋的,由拆遷人負責通知。
房屋拆遷許可證第一次經批準的拆遷期限屆滿,仍無法通知到被拆除私房的所有人的,拆遷人做好被拆除房屋的勘察記錄,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補償費提存,並提出對房屋使用人的臨時安置方案,經區、縣房地局核准後,可先行拆遷騰地。
第二十三條 (仲裁、訴訟和先予執行)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訂立後,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未在協議約定的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的,拆遷人可以依法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訴訟期間,拆遷人提供相應安置房屋的,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行。
第二十四條 (裁決)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經當事人申請,由被拆除房屋所在地的區、縣房地局裁決。裁決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作出。
居住房屋的拆遷補償安置爭議,應當裁決以房屋調換。非居住房屋的拆遷補償安置爭議,可以裁決以房屋調換,也可以裁決以貨幣補償。
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在裁決書送達之日起60日內向有管轄權的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在裁決書送達之日起3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拆遷人依照本細則規定已對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提供安置房屋或者給予貨幣補償的,行政復議、訴訟期間不停止裁決的執行。
第二十五條 (裁決後的強制執行)
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完成搬遷的,經區、縣房地局申請,由區、縣人民政府責成區、縣房地局和公安機關等有關部門強制執行;或者由區、縣房地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區、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執行的,應當提前通知當事人。
實施強制執行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除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二十六條 (市政建設項目的拆遷糾紛處理)
市政建設項目拆遷房屋,按照先拆遷騰地、後處理糾紛的原則辦理。被拆遷人及其上級主管單位必須服從建設需要,按工程建設要求,保證按期搬遷。
第二十七條 (遷出房屋使用人的義務)
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應當在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或者裁決確定的搬遷期限內,負責將房屋使用人遷出。房屋使用人未遷出的,視同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未完成搬遷。
第二十八條 (特別規定的執行)
拆遷中涉及軍事設施、教堂、寺廟、文物古跡以及外國駐華使(領)館房屋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二十九條 (建設項目轉讓的處理)
建設項目在拆遷期限內發生轉讓,應當經區、縣房地局同意後,辦理房屋拆遷許可證變更手續;區、縣房地局應當將變更後的房屋拆遷許可證的相關內容予以公告。
建設項目轉讓人尚未將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或者裁決載明的有關權利、義務履行完畢的,由受讓人繼續履行;項目轉讓人與受讓人應當書面通知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並自轉讓合同簽訂之日起30日內予以公告。
因其他情形引起建設單位在拆遷期限內發生變更的,均按本條規定處理。
第三十條 (拆遷補償安置資金使用的監督)
拆遷補償安置資金應當全部用於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不得挪作他用。
市房地資源局和區、縣房地局應當加強對拆遷補償安置資金使用的監督,出具拆遷補償安置資金存款證明的銀行應當協助監督。
第三十一條 (拆遷活動的監督檢查和檔案管理)
市房地資源局和區、縣房地局應當加強對房屋拆遷活動的監督檢查。拆遷人、拆遷單位有義務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
市房地資源局和區、縣房地局應當建立、健全房屋拆遷檔案管理制度,加強對房屋拆遷檔案資料的管理。拆遷人和拆遷單位應當根據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建立房屋拆遷檔案,及時報送有關資料,並接受監督檢查。

第三章 拆遷補償與安置
第三十二條 (拆遷補償安置方式)
拆遷補償安置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與貨幣補償金額同等價值的產權房屋調換(以下稱價值標准房屋調換);拆遷居住房屋,還可以實行以房屋建築面積為基礎,在應安置面積內不結算差價的異地產權房屋調換(以下稱面積標准房屋調換)。
拆遷用於非公益事業房屋的附屬物,不作房屋調換,由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
拆遷補償安置方式,由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按照本章規定進行選擇。
實行房屋調換的,拆遷人應當提供兩處以上經區、縣房地局審核的安置用房,供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選擇。
第三十三條 (居住房屋的貨幣補償金額)
拆遷居住房屋,貨幣補償金額應當根據被拆除房屋的房地產市場評估單價和被拆除房屋的建築面積確定。
執行本細則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第三十七條第一款和第三款規定時,適用被拆除房屋的房地產市場單價和價格補貼。被拆除房屋的房地產市場單價為房地產市場評估單價,房地產市場評估單價低於最低補償單價標準的,按最低補償單價標准計算。
最低補償單價標准,為被拆除房屋同區域已購公有居住房屋上市交易的平均市場單價。
本條所稱的單價,是指每平方米建築面積的價格。
已購公有居住房屋上市交易的平均市場單價,由各區、縣政府按其劃定的區域范圍定期公布。
價格補貼標准,由市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市建委、市房地資源局制定。
第三十四條 (價值標准房屋調換的差價結算)
實行價值標准房屋調換的,應當按照本章規定的貨幣補償金額與安置房屋的房地產市場價結算差價。
第三十五條 (未出租私有居住房屋的補償安置)
拆遷未出租的私有居住房屋,拆遷人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安置,其貨幣補償金額的計算公式為:(被拆除房屋的房地產市場單價+價格補貼)×被拆除房屋的建築面積。
第三十六條 (協商議定租金標準的出租居住房屋的補償安置) 拆遷由租賃雙方協商議定租金標準的出租居住房屋,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協議解除租賃關系的,拆遷人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安置,其貨幣補償金額的計算公式為:(被拆除房屋的房地產市場單價+價格補貼)×被拆除房屋的建築面積。
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對解除租賃關系未達成協議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實行房屋調換。安置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被拆遷人應當與原房屋承租人重新訂立房屋租賃合同。
第三十七條 (執行政府規定租金標準的公有出租居住房屋的補償安置)
拆遷執行政府規定租金標準的公有出租居住房屋,被拆遷人選擇房屋調換的,由被拆遷人安置房屋承租人,租賃關系繼續保持,其貨幣補償金額的計算公式為:(被拆除房屋的房地產市場單價+價格補貼)×被拆除房屋的建築面積。
拆遷執行政府規定租金標準的公有出租居住房屋,被拆遷人選擇貨幣補償的,租賃關系終止,其貨幣補償金額的計算公式為:被拆除房屋的房地產市場評估單價×被拆除房屋的建築面積×20%。
拆遷執行政府規定租金標準的公有出租居住房屋且被拆遷人選擇貨幣補償的,拆遷人應當按下列規定對房屋承租人進行補償安置:
(一)房屋承租人選擇貨幣補償或者價值標准房屋調換的,其貨幣補償金額的計算公式為:(被拆除房屋的房地產市場單價×80%+價格補貼)×被拆除房屋的建築面積;
(二)符合本細則第三十九條規定的,房屋承租人還可以選擇面積標准房屋調換。
第三十八條 (執行政府規定租金標準的私有出租居住房屋的補償安置)
拆遷執行政府規定租金標準的私有出租居住房屋,租賃關系終止。
被拆遷人可以選擇貨幣補償或者價值標准房屋調換,其貨幣補償金額的計算公式為:被拆除房屋的房地產市場評估單價×被拆除房屋的建築面積×100%。
房屋承租人的補償安置按照本細則第三十七條第三款規定執行。
第三十九條 (面積標准房屋調換)
被拆除房屋屬於舊式里弄房屋、簡屋以及其他非成套獨用居住房屋,符合拆遷房屋所在地的區、縣人民政府規定條件的下列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可以選擇面積標准房屋調換:
(一)未出租私有居住房屋的所有人;
(二)執行政府規定租金標準的公有居住房屋承租人,但被拆遷人選擇房屋調換的除外;
(三)執行政府規定租金標準的私有居住房屋、由房管部門代理經租的宗教團體房屋、由房管部門依法代管房屋的承租人。
面積標准房屋調換的應安置面積,以被拆除房屋的建築面積為依據,按照下表所列的百分率增加安置面積:
第五章 附 則
第六十六條 (被拆遷居民的公假)
在職職工因房屋拆遷搬家,憑區、縣房地局的證明,所在單位可給公假兩天。
第六十七條 (征地後的房屋補償安置)
徵用集體所有土地後拆遷房屋及其附屬物的,補償安置辦法另行規定。
第六十八條 (具體應用解釋)
本細則的具體應用問題,由市房地資源局負責解釋。
第六十九條 (施行日期)
本細則自2001年11月1日起施行,1991年7月19日市人民政府發布的《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1997年4月22日市人民政府發布的《上海市個體工商戶營業用房拆遷安置補償辦法》以及1997年12月8日市人民政府發布的《上海市危棚簡屋改造地塊居住房屋拆遷補償安置試行辦法》同時廢止。市人民政府其他有關拆遷管理的規定與本細則不一致的,以本細則為准。

Ⅵ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是否已經作廢

已經2001年6月6日國務院第40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總理 朱鎔基
二00一年6月十三日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城市房屋拆遷的管理,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建設項目順利進行,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城市房屋拆遷必須符合城市規劃,有利於城市舊區改造和生態環境改善,保護文物古跡。
第四條 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安置;被拆遷人應當在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本條例所稱拆遷人,是指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
本條例所稱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遷房屋的所有人。
第五條 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房屋拆遷工作的部門(以下簡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互相配合,保證房屋拆遷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負責與城市房屋拆遷有關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二章 拆遷管理
第六條 拆遷房屋的單位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後,方可實施拆遷。
第七條 申請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的,應當向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交下列資料:
(一)建設項目批准文件;
(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
(四)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
(五)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出具的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證明。
市、縣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經審查,對符合條件的,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
第八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在發放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同時,應當將房屋拆遷許可證中載明的拆遷人、拆遷范圍、拆遷期限等事項,以房屋拆遷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布。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和拆遷人應當及時向被拆遷人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第九條 拆遷人應當在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和拆遷期限內,實施房屋拆遷。
需要延長拆遷期限的,拆遷人應當在拆遷期限屆滿15日前,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出延期拆遷申請;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延期拆遷申請之日起10日內給予答復。
第十條 拆遷人可以自行拆遷,也可以委託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拆遷。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不得作為拆遷人,不得接受拆遷委託。
第十一條 拆遷人委託拆遷的,應當向被委託的拆遷單位出具委託書,並訂立拆遷委託合同。拆遷人應當自拆遷委託合同訂立之日起15日內,將拆遷委託合同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備案。
被委託的拆遷單位不得轉讓拆遷業務。
第十二條 拆遷范圍確定後,拆遷范圍內的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下列活動:
(一)新建、擴建、改建房屋;
(二)改變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租賃房屋。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就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暫停辦理的書面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拆遷人需要延長暫停期限的,必須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批准,延長暫停期限不得超過1年。
第十三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和補償金額、安置用房面積和安置地點、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拆遷租賃房屋的,拆遷人應當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第十四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代管的房屋需要拆遷的,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必須經公證機關公證,並辦理證據保全。
第十五條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訂立後,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的,拆遷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訴訟期間,拆遷人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行。
第十六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或者拆遷人、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經當事人申請,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裁決。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的,由同級人民政府裁決。裁決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作出。
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自裁決書送達之日起3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拆遷人依照本條例規定已對被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或者提供拆遷安置用房、周轉用房的,訴訟期間不停止拆遷的執行。
第十七條 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
實施強制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除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十八條 拆遷中涉及軍事設施、教堂、寺廟、文物古跡以及外國駐華使(領)館房屋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十九條 尚未完成拆遷補償安置的建設項目轉讓的,應當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同意,原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中有關權利、義務隨之轉移給受讓人。項目轉讓人和受讓人應當書面通知被拆遷人,並自轉讓合同簽訂之日起30日內予以公告。
第二十條 拆遷人實施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資金應當全部用於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不得挪作他用。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拆遷補償安置資金使用的監督。
第二十一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拆遷檔案管理制度,加強對拆遷檔案資料的管理。
第三章 拆遷補償與安置
第二十二條 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
拆除違章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不予補償;拆除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二十三條 拆遷補償的方式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房屋產權調換。
除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款、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外,被拆遷人可以選擇拆遷補償方式。
第二十四條 貨幣補償的金額,根據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五條 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的,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的規定,計算被拆遷房屋的補償金額和所調換房屋的價格,結清產權調換的差價。
拆遷非公益事業房屋的附屬物,不作產權調換,由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
第二十六條 拆遷公益事業用房的,拆遷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城市規劃的要求予以重建,或者給予貨幣補償。
第二十七條 拆遷租賃房屋,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賃關系的,或者被拆遷人對房屋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拆遷人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
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對解除租賃關系達不成協議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產權調換的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被拆遷人應當與原房屋承租人重新訂立房屋租賃合同。
第二十八條 拆遷人應當提供符合國家質量安全標準的房屋,用於拆遷安置。
第二十九條 拆遷產權不明確的房屋,拆遷人應當提出補償安置方案,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審核同意後實施拆遷。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遷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三十條 拆遷設有抵押權的房屋,依照國家有關擔保的法律執行。
第三十一條 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支付搬遷補助費。
在過渡期限內,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自行安排住處的,拆遷人應當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使用拆遷人提供的周轉房的,拆遷人不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
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二條 拆遷人不得擅自延長過渡期限,周轉房的使用人應當按時騰退周轉房。
因拆遷人的責任延長過渡期限的,對自行安排住處的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應當自逾期之月起增加臨時安置補助費;對周轉房的使用人,應當自逾期之月起付給臨時安置補助費。
第三十三條 因拆遷非住宅房屋造成停產、停業的,拆遷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四章 罰則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未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擅自實施拆遷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停止拆遷,給予警告,並處已經拆遷房屋建築面積每平方米20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五條 拆遷人違反本條例的規定,以欺騙手段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吊銷房屋拆遷許可證,並處拆遷補償安置資金1%以上3%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六條 拆遷人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停止拆遷,給予警告,可以並處拆遷補償安置資金3%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房屋拆遷許可證:
(一)未按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實施房屋拆遷的;
(二)委託不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拆遷的;
(三)擅自延長拆遷期限的。
第三十七條 接受委託的拆遷單位違反本條例的規定,轉讓拆遷業務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合同約定的拆遷服務費25%以上50%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違反本條例規定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的,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後不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或者對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則
第三十九條 在城市規劃區外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四十條 本條例自2001年11月l日起施行。1991年3月22日國務院公布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同時廢止。

Ⅶ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內容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城市房屋拆遷的管理,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建設項目順利進行,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城市房屋拆遷必須符合城市規劃,有利於城市舊區改造和生態環境改善,保護文物古跡。
第四條 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安置;被拆遷人應當在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本條例所稱拆遷人,是指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
本條例所稱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遷房屋的所有人。
第五條 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房屋拆遷工作的部門(以下簡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互相配合,保證房屋拆遷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負責與城市房屋拆遷有關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二章 拆遷管理
第六條 拆遷房屋的單位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後,方可實施拆遷。
第七條 申請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的,應當向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交下列資料:
(一)建設項目批准文件;
(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
(四)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
(五)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出具的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證明。
市、縣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經審查,對符合條件的,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
第八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在發放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同時,應當將房屋拆遷許可證中載明的拆遷人、拆遷范圍、拆遷期限等事項,以房屋拆遷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布。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和拆遷人應當及時向被拆遷人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第九條 拆遷人應當在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和拆遷期限內,實施房屋拆遷。
需要延長拆遷期限的,拆遷人應當在拆遷期限屆滿15日前,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出延期拆遷申請;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延期拆遷申請之日起10日內給予答復。
第十條 拆遷人可以自行拆遷,也可以委託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拆遷。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不得作為拆遷人,不得接受拆遷委託。
第十一條 拆遷人委託拆遷的,應當向被委託的拆遷單位出具委託書,並訂立拆遷委託合同。拆遷人應當自拆遷委託合同訂立之日起15日內,將拆遷委託合同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備案。
被委託的拆遷單位不得轉讓拆遷業務。
第十二條 拆遷范圍確定後,拆遷范圍內的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下列活動:
(一)新建、擴建、改建房屋;
(二)改變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租賃房屋。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就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暫停辦理的書面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拆遷人需要延長暫停期限的,必須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批准,延長暫停期限不得超過1年。
第十三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和補償金額、安置用房面積和安置地點、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拆遷租賃房屋的,拆遷人應當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第十四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代管的房屋需要拆遷的,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必須經公證機關公證,並辦理證據保全。
第十五條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訂立後,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的,拆遷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訴訟期間,拆遷人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行。
第十六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或者拆遷人、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經當事人申請,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裁決。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的,由同級人民政府裁決。裁決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作出。
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自裁決書送達之日起3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拆遷人依照本條例規定已對被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或者提供拆遷安置用房、周轉用房的,訴訟期間不停止拆遷的執行。
第十七條 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
實施強制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除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十八條 拆遷中涉及軍事設施、教堂、寺廟、文物古跡以及外國駐華使(領)館房屋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十九條 尚未完成拆遷補償安置的建設項目轉讓的,應當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同意,原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中有關權利、義務隨之轉移給受讓人。項目轉讓人和受讓人應當書面通知被拆遷人,並自轉讓合同簽訂之日起30日內予以公告。
第二十條 拆遷人實施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資金應當全部用於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不得挪作他用。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拆遷補償安置資金使用的監督。
第二十一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拆遷檔案管理制度,加強對拆遷檔案資料的管理。
第三章 拆遷補償與安置
第二十二條 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
拆除違章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不予補償;拆除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二十三條 拆遷補償的方式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房屋產權調換。
除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款、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外,被拆遷人可以選擇拆遷補償方式。
第二十四條 貨幣補償的金額,根據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五條 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的,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的規定,計算被拆遷房屋的補償金額和所調換房屋的價格,結清產權調換的差價。
拆遷非公益事業房屋的附屬物,不作產權調換,由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
第二十六條 拆遷公益事業用房的,拆遷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城市規劃的要求予以重建,或者給予貨幣補償。
第二十七條 拆遷租賃房屋,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賃關系的,或者被拆遷人對房屋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拆遷人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
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對解除租賃關系達不成協議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產權調換的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被拆遷人應當與原房屋承租人重新訂立房屋租賃合同。
第二十八條 拆遷人應當提供符合國家質量安全標準的房屋,用於拆遷安置。
第二十九條 拆遷產權不明確的房屋,拆遷人應當提出補償安置方案,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審核同意後實施拆遷。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遷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三十條 拆遷設有抵押權的房屋,依照國家有關擔保的法律執行。
第三十一條 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支付搬遷補助費。
在過渡期限內,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自行安排住處的,拆遷人應當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使用拆遷人提供的周轉房的,拆遷人不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
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二條 拆遷人不得擅自延長過渡期限,周轉房的使用人應當按時騰退周轉房。
因拆遷人的責任延長過渡期限的,對自行安排住處的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應當自逾期之月起增加臨時安置補助費;對周轉房的使用人,應當自逾期之月起付給臨時安置補助費。
第三十三條 因拆遷非住宅房屋造成停產、停業的,拆遷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四章 罰則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未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擅自實施拆遷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停止拆遷,給予警告,並處已經拆遷房屋建築面積每平方米20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五條 拆遷人違反本條例的規定,以欺騙手段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吊銷房屋拆遷許可證,並處拆遷補償安置資金1%以上3%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六條 拆遷人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停止拆遷,給予警告,可以並處拆遷補償安置資金3%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房屋拆遷許可證:
(一)未按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實施房屋拆遷的;
(二)委託不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拆遷的;
(三)擅自延長拆遷期限的。
第三十七條 接受委託的拆遷單位違反本條例的規定,轉讓拆遷業務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合同約定的拆遷服務費25%以上50%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違反本條例規定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的,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後不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或者對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則
第三十九條 在城市規劃區外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四十條 本條例自2001年11月l日起施行。1991年3月22日國務院公布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同時廢止。

Ⅷ 最新2009馬鞍山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馬鞍山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

馬鞍山市人民政府令

第40號

《馬鞍山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已經2003年11月14日市人民政府第4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予發布,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市 長 姚玉舟

二○○五年六月九日

馬鞍山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我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城市建設項目順利進行,根據《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05號)、《安徽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省政府令第153號)等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在本市城市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拆遷人應當依照本辦法的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安置;被拆遷人應當在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本辦法所稱拆遷人,是指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

本辦法所稱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遷房屋的所有人。

第四條 市房地產管理局是本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對本市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其所屬的房屋拆遷管理機構負責拆遷管理的日常工作。

建設、國土、規劃、公安、工商、物價等部門和各區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各司其職、互相配合,保證房屋拆遷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第二章 拆 遷 管 理

第五條 需要拆遷房屋的單位,應當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申請辦理房屋拆遷許可證,並提交下列資料:

(一)建設項目批准文件;

(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

(四)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

(五)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出具的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證明。

前款第(四)項規定的拆遷計劃,包括拆遷范圍、方式、期限等;拆遷方案,包括被拆遷房屋狀況、各種補償和補助費用概算、產權調換房屋安置標准,新建安置房屋平面設計圖和地點、臨時過渡方式及具體措施等。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拆遷申請之日起20日內,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頒發拆遷許可證;對不符合條件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第六條 房屋拆遷許可證一經發放,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將房屋拆遷許可證中載明的拆遷人、拆遷范圍、拆遷期限等事項,以房屋拆遷公告形式予以公布。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和拆遷人應當及時向被拆遷人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第七條 拆遷人應當在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和拆遷期限內實施拆遷,確需擴大或縮小拆遷范圍或者延長拆遷期限的,應當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申請辦理拆遷變更手續。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將變更的范圍或期限及時公布。

第八條 拆遷人可以自行拆遷,也可以委託具有房屋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拆遷。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不得作為拆遷人,也不得接受委託實施拆遷。

第九條 拆遷人委託拆遷的,應當向被委託的拆遷單位出具委託書,並訂立拆遷委託合同。拆遷人應當自拆遷委託合同訂立之日起15日內,將拆遷委託合同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備案。

被委託的拆遷單位不得轉讓拆遷業務。

第十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公布拆遷公告,確定拆遷范圍後, 拆遷范圍內的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下列活動:

(一) 新建、擴建、改建房屋;

(二) 改變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 租賃房屋;

(四) 工商注冊登記;

(五) 房屋分戶。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在公布房屋拆遷公告的同時,就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暫停辦理的書面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不得超過一年;拆遷人需要延長暫停期限的,必須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批准,延長暫停期限不得超過一年。

有關部門在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書面通知載明的暫停期限內,就本條第一款所列事項辦理的相關手續不作為拆遷補償安置的依據。

第十一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依照本辦法的規定,就房屋及其附屬物拆遷補償安置事項簽訂書面協議。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應當載明以下內容:

(一) 拆遷補償方式、貨幣補償金額及其支付期限;

(二) 安置用房面積、標准和地點;

(三) 產權調換房屋的差價支付方式和期限;

(四) 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

(五) 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

(六) 違約責任和爭議解決方式;

(七) 當事人約定的其他事項。

拆遷租賃房屋的,拆遷人應當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第十二條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訂立後,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的,拆遷人可以依法申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訴。訴訟期間,拆遷人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行。

第十三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均可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申請裁決。裁決應當在受理申請之日起30日內作出。

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拆遷人已依法對被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或者提供拆遷安置用房、周轉用房的,復議或訴訟期間不停止拆遷的執行。

第十四條 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報請市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實施強制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除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十五條 市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的,按照下列規定進行:

(一)拆遷人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出強制拆遷申請;

(二)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強制拆遷申請之日起10日內進行現場查勘,提出強制拆遷意見,並附房屋拆遷許可證、裁決書等有關材料,報市政府;

(三)市政府自收到強制拆遷意見之日起10日內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做出強制拆遷決定,並責成房屋拆遷管理、行政執法、公安等部門和區政府、街道辦事處等單位組織實施強制拆遷;

(四)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在實施強制拆遷的7日前通知拆遷當事人;

(五)實施強制拆遷時,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製作筆錄,記明強制拆遷過程和搬遷的財物,由執行人、被執行人簽名;被執行人拒絕簽名的,應當在筆錄中註明。

第十六條 拆遷人在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或者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不得對未搬遷的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實施停止供水、供電、供氣等影響生產、生活的行為。

第十七條 城市房屋拆遷涉及公共設施或者各種管線遷移的,其所有人應當在房屋拆遷許可證規定的拆遷期限內自行遷移,所需遷移費用由拆遷人給予補償。

第十八條 尚未完成拆遷補償安置的建設項目轉讓的,應當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同意,原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中有關權利、義務隨之轉移給受讓人。項目轉讓人和受讓人應當書面通知被拆遷當事人,並自轉讓合同簽定之日起30日內予以公告。

第十九條 拆遷人實施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資金應當全部用於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不得挪作他用。拆遷補償安置資金存入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指定的銀行專戶,拆遷人使用拆遷補償安置資金,應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審核同意。

第二十條 房屋拆除應當由具備保證安全條件的建築施工單位承擔,由建築施工單位負責人對安全負責。市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建築管理部門應加強對房屋拆除安全的監管。

第二十一條 拆遷人補償、安置被拆遷人後,被拆遷人應當將被拆遷房屋的產權證交給拆遷人,由拆遷人到房屋產權管理部門辦理產權注銷手續。

第二十二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拆遷檔案管理制度,加強對拆遷檔案資料的管理。

第三章 拆遷補償與安置

第二十三條 房屋拆遷補償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房屋產權調換。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被拆遷人有權選擇拆遷補償方式。

第二十四條 被拆遷房屋的貨幣補償金額根據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由具有法定資質的房地產評估機構以市政府公布的貨幣補償基準價為依據,結合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面積、建築結構、成新等因素評估確定。

房地產評估機構由拆遷當事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採取隨機抽取方式確定。評估所需費用由拆遷人承擔。

貨幣補償基準價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會同物價、國土部門制定,報市政府批准,定期公布。

第二十五條 拆遷當事人對評估結果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評估結果之日起10日內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申請鑒定,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鑒定申請之日起10日內組建房地產估價鑒定委員會進行鑒定。

拆遷當事人申請鑒定的,以鑒定結論作為裁決機關裁決的依據;未申請鑒定的,以評估結果作為裁決機關裁決的依據;鑒定費用由鑒定申請人承擔。

第二十六條 被拆遷房屋的建築面積和用途以被拆遷房屋的產權證等有效證件記載的建築面積和用途為准。

1990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施行前已改變房屋用途並以改變後的用途延續使用,根據房屋所有權人的申請,經負責房屋產權登記的管理部門變更登記的,按照改變後的用途認定。

第二十七條 拆遷住宅房屋,被拆遷房屋的建築面積不足30m2的(含)按40 m2計算,30 m2以上40 m2以下的按45 m2計算,40 m2以上50 m2以下的按50 m2計算。

拆遷戶屬城市低保戶的,由拆遷人安置一套不小於50m2的住房,50m2以內不補結構差價。

第二十八條 拆除違章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不予補償和安置;拆除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按照被拆除建築的工程造價結合剩餘期限給予適當補償。

第二十九條 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的,依照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分別計算被拆遷房屋的補償金額和所調換房屋的金額,雙方按差價結算。

拆遷非公益事業用房的附屬物,不作產權調換,由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

第三十條 拆遷公益事業用房的,拆遷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城市規劃的要求予以重建,或者給予貨幣補償。

第三十一條 拆遷租賃房屋,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賃關系的,或者被拆遷人已對房屋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拆遷人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

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對解除租賃關系達不成協議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實行產權調換,產權調換的房屋由原承租人承租,被拆遷人應當與原房屋承租人重新訂立房屋租賃合同。

第三十二條 拆遷設有抵押權的房屋,依照國家有關擔保的法律執行。

第三十三條 被拆遷房屋產權不明或者有其他糾紛的,拆遷人應當提出補償安置方案,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審核同意並就被拆遷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後,方可實施拆遷。所調換的房屋或者貨幣補償款,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代管。

第三十四條 用貨幣補償款購買的住宅房屋和產權調換的住宅房屋,與被拆遷房屋建築面積相等的部分,辦理產權證時免繳有關稅費。

第三十五條 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房屋使用人支付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實行產權調換的,住宅房屋過渡期不得超過18個月,非住宅房屋過渡期不得超過24個月。在過渡期內,拆遷人未提供周轉房的,拆遷人應當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臨時安置補助費的月數從其搬遷之日起至被安置後的4個月內計算;由拆遷人提供周轉房過渡的,拆遷人不付給臨時安置補助費。實行貨幣補償安置的,由被拆遷當事人自行過渡,拆遷人支付8個月臨時安置補助費。

第三十六條 拆遷人不得擅自延長過渡期限,周轉房的使用人應當按時騰退周轉房。

由於拆遷人的責任使被拆遷人延長過渡期限的,拆遷人應從逾期之日起給予二倍的臨時安置補助費;對由拆遷人提供周轉房過渡的使用人,應當自逾期之日起給予臨時安置補助費。

第三十七條 拆遷非住宅房屋造成停產、停業的,拆遷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三十八條 搬遷補助費、臨時安置補助費、停產停業補償費標准,由市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會同市物價管理部門制定,報市政府批准,定期公布。

第四章 罰 則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未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擅自實施拆遷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停止拆遷,給予警告,並處已經拆遷房屋建築面積每平方米20元以上50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條 拆遷人違反本辦法的規定,以欺騙手段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吊銷房屋拆遷許可證,並處拆遷補償安置資金1%以上3%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一條 拆遷人違反本辦法的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停止拆遷,給予警告,可以並處拆遷補償安置資金3%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房屋拆遷許可證:

(一)未按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實施房屋拆遷的;

(二)委託不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拆遷的;

(三)擅自延長拆遷期限的。

第四十二條 接受委託的拆遷單位違反本辦法的規定,轉讓拆遷業務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合同約定的拆遷服務費25%以上50%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三條 房地產評估機構未按照本辦法規定對被拆遷房屋進行評估的,評估結果無效,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重新評估,並可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報請頒發資質證書的部門降低其資質等級或者取消其資質。

房地產評估機構有前款所列行為,對拆遷當事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四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違反本辦法規定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的,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後不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或者對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 則

第四十五條 在本市城市規劃區外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四十六條 當塗縣政府可以根據法規、規章的規定,結合本縣實際情況制定當塗縣城鎮房屋拆遷管理辦法。

第四十七條 本辦法具體應用中的問題由市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負責解釋。

第四十八條 本辦法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1990年12月30日發布的《馬鞍山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以及2000年2月2日市政府發布的《馬鞍山市城市住宅房屋拆遷貨幣化安置試行辦法》同時廢止。

Ⅸ 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至今,最新的也就是2001年國務院頒布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網上可下載,現全文轉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305號)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已經2001年6月6日國務院第40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總理 朱鎔基
二00一年6月十三日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城市房屋拆遷的管理,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建設項目順利進行,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城市房屋拆遷必須符合城市規劃,有利於城市舊區改造和生態環境改善,保護文物古跡。
第四條 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安置;被拆遷人應當在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本條例所稱拆遷人,是指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
本條例所稱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遷房屋的所有人。
第五條 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房屋拆遷工作的部門(以下簡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互相配合,保證房屋拆遷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負責與城市房屋拆遷有關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二章 拆遷管理
第六條 拆遷房屋的單位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後,方可實施拆遷。
第七條 申請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的,應當向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交下列資料:
(一)建設項目批准文件;
(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
(四)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
(五)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出具的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證明。
市、縣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經審查,對符合條件的,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
第八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在發放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同時,應當將房屋拆遷許可證中載明的拆遷人、拆遷范圍、拆遷期限等事項,以房屋拆遷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布。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和拆遷人應當及時向被拆遷人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第九條 拆遷人應當在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和拆遷期限內,實施房屋拆遷。
需要延長拆遷期限的,拆遷人應當在拆遷期限屆滿15日前,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出延期拆遷申請;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延期拆遷申請之日起10日內給予答復。
第十條 拆遷人可以自行拆遷,也可以委託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拆遷。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不得作為拆遷人,不得接受拆遷委託。
第十一條 拆遷人委託拆遷的,應當向被委託的拆遷單位出具委託書,並訂立拆遷委託合同。拆遷人應當自拆遷委託合同訂立之日起15日內,將拆遷委託合同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備案。
被委託的拆遷單位不得轉讓拆遷業務。
第十二條 拆遷范圍確定後,拆遷范圍內的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下列活動:
(一)新建、擴建、改建房屋;
(二)改變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租賃房屋。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就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暫停辦理的書面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拆遷人需要延長暫停期限的,必須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批准,延長暫停期限不得超過1年。
第十三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和補償金額、安置用房面積和安置地點、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拆遷租賃房屋的,拆遷人應當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第十四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代管的房屋需要拆遷的,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必須經公證機關公證,並辦理證據保全。
第十五條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訂立後,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的,拆遷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訴訟期間,拆遷人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行。
第十六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或者拆遷人、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經當事人申請,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裁決。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的,由同級人民政府裁決。裁決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作出。
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自裁決書送達之日起3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拆遷人依照本條例規定已對被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或者提供拆遷安置用房、周轉用房的,訴訟期間不停止拆遷的執行。
第十七條 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
實施強制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除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十八條 拆遷中涉及軍事設施、教堂、寺廟、文物古跡以及外國駐華使(領)館房屋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十九條 尚未完成拆遷補償安置的建設項目轉讓的,應當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同意,原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中有關權利、義務隨之轉移給受讓人。項目轉讓人和受讓人應當書面通知被拆遷人,並自轉讓合同簽訂之日起30日內予以公告。
第二十條 拆遷人實施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資金應當全部用於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不得挪作他用。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拆遷補償安置資金使用的監督。
第二十一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拆遷檔案管理制度,加強對拆遷檔案資料的管理。
第三章 拆遷補償與安置
第二十二條 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
拆除違章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不予補償;拆除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二十三條 拆遷補償的方式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房屋產權調換。
除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款、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外,被拆遷人可以選擇拆遷補償方式。
第二十四條 貨幣補償的金額,根據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五條 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的,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的規定,計算被拆遷房屋的補償金額和所調換房屋的價格,結清產權調換的差價。
拆遷非公益事業房屋的附屬物,不作產權調換,由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
第二十六條 拆遷公益事業用房的,拆遷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城市規劃的要求予以重建,或者給予貨幣補償。
第二十七條 拆遷租賃房屋,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賃關系的,或者被拆遷人對房屋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拆遷人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
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對解除租賃關系達不成協議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產權調換的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被拆遷人應當與原房屋承租人重新訂立房屋租賃合同。

第二十八條 拆遷人應當提供符合國家質量安全標準的房屋,用於拆遷安置。
第二十九條 拆遷產權不明確的房屋,拆遷人應當提出補償安置方案,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審核同意後實施拆遷。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遷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三十條 拆遷設有抵押權的房屋,依照國家有關擔保的法律執行。
第三十一條 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支付搬遷補助費。
在過渡期限內,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自行安排住處的,拆遷人應當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使用拆遷人提供的周轉房的,拆遷人不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
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二條 拆遷人不得擅自延長過渡期限,周轉房的使用人應當按時騰退周轉房。
因拆遷人的責任延長過渡期限的,對自行安排住處的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應當自逾期之月起增加臨時安置補助費;對周轉房的使用人,應當自逾期之月起付給臨時安置補助費。
第三十三條 因拆遷非住宅房屋造成停產、停業的,拆遷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四章 罰則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未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擅自實施拆遷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停止拆遷,給予警告,並處已經拆遷房屋建築面積每平方米20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五條 拆遷人違反本條例的規定,以欺騙手段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吊銷房屋拆遷許可證,並處拆遷補償安置資金1%以上3%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六條 拆遷人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停止拆遷,給予警告,可以並處拆遷補償安置資金3%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房屋拆遷許可證:
(一)未按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實施房屋拆遷的;
(二)委託不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拆遷的;
(三)擅自延長拆遷期限的。
第三十七條 接受委託的拆遷單位違反本條例的規定,轉讓拆遷業務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合同約定的拆遷服務費25%以上50%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違反本條例規定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的,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後不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或者對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則
第三十九條 在城市規劃區外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四十條 本條例自2001年11月l日起施行。1991年3月22日國務院公布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同時廢止。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廉政談話講話稿 瀏覽:979
轉讓優思明 瀏覽:583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