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農業面源污染工商局

農業面源污染工商局

發布時間:2021-07-20 05:08:55

❶ 什麼是農業面源污染

為通過徑流過程而匯入受納水體並引起水體富營養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

面源污染溶解的以及固體的污染物從非特定的地點,在降水(或融雪)沖刷作用下,通過徑流過程而匯入受納水體(包括河流、湖泊、水庫和海灣等)並引起水體富營養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

相對點源污染而言,面源污染主要由地表的土壤泥沙顆粒、氮磷等營養物質、農葯等有害物質、秸稈農膜等固體廢棄物、畜禽養殖糞便污水、水產養殖餌料葯物、農村生活污水垃圾、各種大氣顆粒物沉降等,通過地表徑流、土壤侵蝕、農田排水等形式進入水體環境所造成。

(1)農業面源污染工商局擴展閱讀: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相關要求規定:

1、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綜合防治技術,建立安全用葯制度,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開展以蟲治蟲、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示範,採取誘殺等農業防治措施,盡量減少農葯使用量。

2、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及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增加有機肥施用量,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結合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大力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加強管理,減輕農業面源污染。

❷ 如何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措施如下:

1、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對畜禽糞便實行綜合利用,做到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根據環境的承受能力適時控制養殖規模,設立禁養區、限養區和非限養區。

2、科學施用農葯和化肥

盡量減少農葯使用量。增加有機肥施用量,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加強管理,減輕農業面源污染,回歸「綠色農業」。

3、農村飲用水源保護

加強城鎮和農村人畜飲用水源地規劃建設,制定嚴格保護措施,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管理,切實保障農村人畜飲水安全。

4、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加強農田林網建設,綠化村莊,房前、屋後和庭院栽花種草,提高林木覆蓋率和生態效益。讓農戶基本都能利用沼氣和太陽能等潔凈能源。

(2)農業面源污染工商局擴展閱讀

農業面源污染的成因:

1、農村面源污染對農村的生產與生活有著直接關聯,但由於人們缺乏必要的面源污染防治意識,使得本應是面源污染防治主體的農民最終成為了農村環境的污染者。

2、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的制度建設不完善。農民既是環境的污染者,又是環境污染的受害者,因此,不論是搜集證據,還是責任認定,都存在較大障礙。

3、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存在技術障礙。受地形條件、氣候特徵、水文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農村面源污染不論是空間范圍,還是時間范疇都會存在一定的不均勻性與不確定性。

❸ 造成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農村面源污染是指農村地區在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未經合理處置的污染物對水體、土壤和空氣及農產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徑、數量不確定,隨機性大,發布范圍廣,防治難度大等特點。主要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居民生活廢物,包括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農葯、化肥、殘留在農田中的農用薄膜和處置不當的農業畜禽糞便、惡臭氣體以及不科學的水產養殖等產生的水體污染物。

農業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積物、農葯、廢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對水層、湖泊、河岸、濱岸、大氣等生態系統的污染。與點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范圍更廣,不確定性更大,成分、過程更復雜,更難以控制。

❹ 農業農村部擬如何遏制農業面源污染

2018年7月26日,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在農業農村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為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農業農村部近期出台了《關於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全面部署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重點任務中,有一些是久治不愈的老問題,這就需要創新思路,走出一條農業綠色發展的路子。高尚賓指出,要緊盯農業綠色發展的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實施綠色發展行動,點面結合、整縣推進,著力解決農業環境突出問題。

2017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農膜回收和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等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

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截至目前已支持了300個畜牧大縣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同時,建立畜禽規模養殖場直聯直報信息系統,實現畜牧大縣、規模養殖場監管全覆蓋,對大規模養殖場進行在線監管。

安徽省懷寧縣是全國商品豬生產基地縣,當地持續開展生態養殖、循環利用等多種模式的綜合治理,2017年末全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68%,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71.6%。「污水處理後,一部分用作沼氣,一部分經過6級沉澱,沉澱出來的水清澈見底,可以用於農田灌溉。」懷寧當地畜禽企業負責人介紹,這樣既減少了污染,也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前,農業面源污染尚未根本遏制,支撐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至2030年)》。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也是重要內容之一,包括重點研發、集成示範、推廣應用等具體要求。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的任務,在推進過程中還面臨一些新問題、新矛盾。」廖西元說,在技術上,單項技術多、綜合技術少,傳統技術多、替代技術少,科技支撐能力總體不強。在政策上,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金融、價格、用地、用電等政策還未取得明顯突破,亟待建立農業綠色政策支持體系。在機制上,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的市場主體少,市場培育的激勵機制還不健全,制約了社會資本、企業主體參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積極性。

為此,廖西元認為,要加快構建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構建農業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建立農業產業准入負面清單、耕地休耕輪作、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制度。構建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制度體系。推動建立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轉移防控機制,構建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制度體系,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構建多元環保投入制度體系。建立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推動財政資金投入向農業農村領域傾斜。培育新型市場主體,推動農業農村污染第三方治理。

高尚賓認為,要推進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任務和技術需求對接,開展「集團軍」式科研攻關。發布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開展示範展示,組織觀摩交流。

農業面源污染監測也是一項重要工作。廖西元介紹,下一步要做好第二次全國農業污染源普查,摸清農業污染源基本信息,掌握不同農業污染物的區域分布和產排情況。以農田氮磷和畜禽養殖排放為重點,完善農業環境監測網,開展農業面源污染例行監測,構建資料庫和信息化平台,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預警機制。

❺ 簡述農業面源污染的定義及應對思路

農村面源污染是指農村地區在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未經合理處置的污染物對水體、土壤和空氣及農產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徑、數量不確定,隨機性大,發布范圍廣,防治難度大等特點。主要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居民生活廢物,包括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農、化肥、殘留在農田中的農用薄膜和處置不當的農業畜禽糞便、惡臭氣體以及不科學的水產養殖等產生的水體污染物。

農業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積物、農、廢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對水層、湖泊、河岸、濱岸、大氣等生態系統的污染。與點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范圍更廣,不確定性更大,成分、過程更復雜,更難以控制。

❻ 農業面源污染指的是什麼如何防止

一、農業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積物、農葯、廢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對水層、湖泊、河岸、濱岸、大氣等生態系統的污染。與點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的時空范圍更廣,不確定性更大,成分、過程更復雜,更難以控制。當前,在我國農業活動中,非科學的經管理念和落後的生產方式是造成農業環境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如劇毒農葯的使用、過量化肥的施撒、不可降解農膜年年棄於田間、露天焚燒秸稈、大型養殖場禽畜糞便不做無害化處理隨意堆放等。這些污染源對環境的污染,尤其對水環境的污染影響最大,據統計,農業面源污染占河流和湖泊富營養問題的60%~80%。
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發展生態農業可以使農業生產中的能量和物質流動實現良性循環,實現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對農業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實現資源化處理,可以使其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減少到最小。具體措施:1.推廣科學施肥。施用化肥並非施得愈多愈好,農田投入養分過大,盈餘部分並未起作用,而最終是進入土壤和水環境,造成土壤和水環境的污染。據有關調查研究,一般當農田氮素平衡盈餘超過20%、鉀素超過50%即會分別引起對環境的潛在威脅,因而防治重點應在化肥的減量提效上。從技術上指導農民,嚴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平衡氮、磷、鉀的比例,減少流失量。科學施肥要重點抓住以下幾個環節:化肥的施肥方法、數量,要根據天氣情況、土地干濕情況、農作物生長期及農作物的特異性等決定,實現高效低耗,物盡其用。另外把農家肥和化肥混合使用,也可提高肥效,增加農作物產量,同時又能改良土壤。 2.在農業病蟲害防治方面,提倡綜合防治。主要包括:利用耕作、栽培、育種等農事措施來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利用生物技術和基因技術防治農業有害生物;應用光、電、微波、超聲波、輻射等物理措施來控制病蟲害。但鑒於目前農葯的不可替代性,在使用農葯時,噴葯前要仔細閱讀農葯使用說明書,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使用,並注意自身安全,認真檢查噴霧器有無損壞;噴葯要在清晨或傍晚為宜,避免強風噴灑;噴葯時,不吃東西、不喝水、不抽煙,不要讓兒童或禽畜進入正在噴葯的農田中;噴葯後,不要在噴霧器內存放農葯,噴霧器應及時清洗干凈;用完後的農葯玻璃瓶應該打碎,金屬罐桶應該壓扁,掩埋在1米深的土中,嚴禁用洗後的空瓶、空罐盛放食物;清洗所用的抹布應該掩埋或焚燒,防止二次污染。 3.實現有機肥資源化利用、減量化處置。最大限度地將畜禽糞便等有機肥料用於農業生產,並實現以沼氣為紐帶的畜禽糞便的多樣化綜合利用。另外,對規模化養殖業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提倡「清污分流,糞尿分離」的處理方法。在糞便利用和污染治理以前,採取各種措施,削減污染物的排放總量。 4.制定法規,加大宣傳。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農葯、化肥中對環境有長期影響的有害物質的含量,控制規模化養殖畜禽糞便的排放。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特別是廣大農民對面源污染的認識,引導農民科學種田、科學施肥、噴灑農葯等,盡量減少由於農事活動的不科學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中殘余污染物的增加。建立健全面源污染的檢測、研究機制,為更有效地防治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www.sxhn.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88 33K 2007-12-9 - 網路快照

❼ 有沒有解決農業面源污染的系統方案

要實現生態自貢建設的目標,讓自貢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離不開全市農村環境的根本改善,而農村環境治理的重中之重就是面源污染問題。農業面源污染是指農業生產中使用化肥、農葯,畜禽養殖造成的污染以及農膜、農作物秸稈、人糞尿、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雖然近年來我市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城鄉環境面貌得到了極大改善,但農業面源污染這個問題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生態自貢建設步伐。因此,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實現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的根本改變,是生態自貢建設系統工程中亟需加強的重要環節。
一、目前我市農業面源污染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面源污染認識不足,防治意識欠缺。經過廣泛搜集和多方了解,尚未找到有關我市農村面源污染的統計數據和分析材料,由此可見,面源污染問題在我市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其治理工作也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的規劃和設計,而是處於相對滯後的狀態。
2、過度或不當施肥和施用農葯污染農村環境。調查顯示,全國1/6耕地受到金屬污染,面積達2000萬公頃,開礦及化肥農葯均是污染源。通過幾年來的努力,測土配方施肥已經在全市進行了試驗推廣,但還沒實現真正的廣泛應用。有一部分人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濫用禁止施用的農葯,以及農民施葯不當導致作物和環境的污染。
3、沼氣普及率較低,畜禽排泄物污染農村環境。由於畜禽養殖場建設管理不規范,畜禽養殖業污染監管體系不健全,種養脫節導致畜禽糞便污染環境。2012年全市沼氣普及率只佔宜建農戶的53%左右。
4、農作物秸桿和殘體污染農村環境。目前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低,只有35%,全市有25%的農作物秸稈野外焚燒,有14.9%農作物秸稈亂置亂堆,造成面源污染。
5、生活污水直排,生活垃圾沒有集中管理和處理造成環境污染。在農村人們對面源污染無視情況大量存在,人們無視面源污染的情況大量存在。目前我市在場鎮開展生活垃圾、生活廢水集中處理,但更多散居農戶垃圾還沒集中收集處理,污水仍然直排。
二、科學決策,切實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面源污染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須加以科學決策,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方能見效。
1、多措並舉,確保治理工作取得實效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認識。加強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傳,增強全民生態環境意識和參與意識,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從根本上改善隨意施用農葯、化肥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二是分工協作齊抓共管。環保部門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農業部門具體負責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加快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步伐;農科部門要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關及推廣應用;建設部門要加大農村村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林業部門負責農田林網和濕地保護工作。發改、財政、貿易、工商等部門都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職責,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支持力度,在項目立項、資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三是明確工作責任。市級有關部門、各區縣要根據任務分工,負責編制和組織實施本區域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方案,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治理面源污染協同、聯動機制。把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納入各區縣、各部門及鄉鎮工作考核范疇,將績效指標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考核內容之中。四是強化監督檢查。要建立健全檢查和督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開展農村面源防治工作督查,對工作得力、成效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工作不力的單位予以通報批評,並依法依紀追究責任。
2、強化指導,從嚴控制化肥農葯的使用
一是加強科技服務指導。政府要加強對農業生產者的技術指導和培訓。通過宣傳和培訓,引導農民科學用葯、合理施肥、慎用激素。控制氮肥的施用量,調整氮、磷、鉀的施用比例,大力推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鼓勵使用農家肥和新型有機肥,鼓勵使用生物農葯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二是嚴格化肥農葯監管。倡導和鼓勵農民減少農葯、化肥使用量,積極探索生態農業發展道路。通過政策措施,在重要水源保護區和流域制訂並執行限定性的農業生產技術標准,嚴格規定施肥量和施肥時間、品種及方式,切實加強農葯生產、銷售與使用的有效管理與監督。
3、科學規劃,切實減輕養殖業帶來的污染
將畜禽養殖污染納入環境統計和污染總量控制,建立完善畜禽養殖環境標准體系,實施畜禽養殖廢水生態還田綜合利用工程項目。要按照國家環保部頒發的《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的規定,結合實際,科學劃定禁養區,依法限期關停和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改變人畜混居現狀。規模化養殖場要全面實施排污許可、排污申報和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對不能達到環保要求的養殖場要限期治理。同時,積極爭取國債資金,以規模化養殖場為重點,加大農村沼氣推廣力度,確保補助資金落實到位。
4、科技引導,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途徑
積極引導和扶持秸稈綜合利用,將已經比較成熟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逐步向農村推廣。如肥料化利用,包括機械化直接還田、覆蓋還田、快速腐熟還田、稻麥雙套還田、堆漚還田、加工有機肥等;能源化利用,用於發電、沼氣、氣化、固化成型和炭化等;原料化利用,製成各種各樣的低密度纖維板材、裝飾板材和一次成型傢具等。在有條件的農村,引導、扶持、建立像糧食收購站一樣的秸稈收集處理中心,落實秸稈收儲組織、秸稈收集專業戶等事項,加快發展秸稈綜合利用,促進我市農村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和農業循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5、加大投入,加快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及時清運集中堆放生活垃圾
要加大生活垃圾收集力度和垃圾收集覆蓋面,各級財政要根據需要加大投入,配夠垃圾轉運車和車輛運行費用,確保集中堆放的垃圾能夠及時清運。圍繞「五十百千示範工程」建設,以「進村社」活動為載體,配合相關部門利用「村收、鎮集、縣處理」或「統籌規劃、適當集中、區域共享」等方式抓好農村生產、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合力打造示範樣板,發揮示範效應,帶動全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要多方籌措資金,多渠道解決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力爭早日實現各鄉鎮均有污水處理設施,同時,要加強對已建成污水處理設施的管護力度,確保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充分發揮作用,從根本上解決鄉鎮污水問題。

❽ 我國農業污染是由哪個部門管的呢求答案

尚未形成健全的農村面源污染監測制度。大多數人認為,農業是綠色部門,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可以美化環境,而沒有意識到對環境的嚴重影響。但實際上這種認識只是對傳統農業的理解,現代農業主要通過農葯化肥的投入,來獲得高產出,而化肥農葯恰恰是農業面源污染的來源。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片面認為多施肥、多打葯就能增加產量,並沒有意識到污染會引起耕地質量退化、影響產量。因此,出現了不講科學盲目加大投入,導致了農業面源污染程度加重的現象。
各級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忽視農業面源污染的傾向,認為工業和城市環境污染治理才是重點,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無關大局,在資金投入上重工業治理、輕農業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涉及農業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等多個部門,目前,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從中央到地方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體系,沒有明確規定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主管部門。這就導致其各自為政,缺少協調。
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起步晚,基礎設施薄弱,監測手段和技術落後,尚未形成健全的農村面源污染監測制度,難以對農村面源污染實行有效的全程監測。

❾ 農業面源污染

對於養殖場, 如果可以對禽畜糞便稍加處理, 就不會產生多少面源污染吧.
基本上大型養殖場都會進行處理的

閱讀全文

與農業面源污染工商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廉政談話講話稿 瀏覽:979
轉讓優思明 瀏覽:583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