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國各省的簡稱
我國劃分為23個行政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各省的簡稱為黑龍江省,簡稱「黑」,吉林省,簡稱「吉」,遼寧省,簡稱「遼」,河北省,簡稱「冀」,甘肅省,簡稱「甘」,青海省,簡稱「青」,陝西省,簡稱「陝」,河南省,簡稱「豫」,山東省,簡稱「魯」,山西省,簡稱「晉」,安徽省,簡稱「皖」,湖北省,簡稱「鄂」,湖南省,簡稱「湘」,江蘇省,簡稱「蘇」,四川省,簡稱「川」,貴州省,簡稱「黔」,雲南省,簡稱「滇」,浙江省,簡稱「浙」,江西省,簡稱「贛」,廣東省,簡稱「粵」,福建省,簡稱「閩」,台灣省,簡稱「台」,海南省,簡稱「瓊」。
省份簡稱的命名由來
一種是以歷史名稱命名:如滬、渝、桂、冀、晉、魯、豫、鄂、粵、瓊、秦、蜀等,一種是以以境內河湖山脈名稱命名:如贛、湘、貴、浙、隴等,還有一種是以全稱中的一或多個字代替。
『貳』 中國一線城市有哪些
一線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廣州。
新一線城市: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西安、天津、南京、鄭州、長沙、沈陽、青島、寧波、東莞和無錫。
在一線城市當中,不僅僅是經濟實力超群,更是在政治、社會活動中處於重要地位的城市,並且能夠輻射周邊、帶動周邊城市的中國乃至國際大都市。
(2)馬鞍山吳囯堂擴展閱讀:
如果用非學術范疇的經濟概念去解釋一線城市,那就是中國房價最高的城市。在最新的中國2018新一線城市發布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熟悉的排名也變成了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根據數據顯示,上海以188.55的分數高居第一,而北京、深圳、廣州分別以186.62、119.97、119.67位居二三四名。
一線城市人才聚集,並不是好事。對於中國來說,最理想的人口分布情況應該是——高新科技、高端製造業、文化創意等產業都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至於旅遊、農業以及能源等和資源相關的產業,以及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製造業和服務業,則分布在中小城市和農村。有一半人口分布在一二線城市,才是對中國比較理想的結果。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一線城市
『叄』 三國演義的賞析
三國演義》中最精闢的十句話賞析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一共八個字卻稱贊了兩件事物,足可見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而且朗朗上口,婦孺皆宜。後來關羽雖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沒聽別人這么說過,估計作者肯定是呂溫侯的FAN,否則也不會這么肉麻。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馬家五個兒子,為大家熟知的只有馬良,馬謖哥倆。馬良的確才華出眾,為劉備坐穩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較早。馬謖雖說智商較高,也一度取得諸葛亮的賞識,只可惜後來一步棋走錯,丟了街亭。因此當人讀起這一句話時,一則嘆馬良死得過早,二則嘆馬謖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有人說《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里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諸葛亮後期六齣祁山無力回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義》里,周瑜是心胸狹窄,永不服輸的代名詞,也只有當他病入膏肓,不久於人世時,才會由口及心地發出這樣的感慨。只不過這句話過於自卑,長了諸葛志氣,滅了自己威風。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們主中格式化了。
「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這是趙雲迷們最津津樂道的評語,原因是在《演義》里趙雲並不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對象,但由於他每回出場都是英姿颯爽,攻無不克,能得到主子這么一句肯定,當然是高興得找不到北了。不過也可以看出劉備沒有知人之能:趙雲跟了自己這么多年,到這時才知道他的膽識,平時只給他一些壓糧運草,打掃戰場,保護家屬的雜活,真是埋沒英雄。
「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一向看好諸葛亮和龐統,曾經把諸葛亮比成姜尚,張良,所以這話從他嘴裡說出來一點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經天緯地的本事,因此這么說也不過份。奇怪的是劉備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策當政時常常霸氣有餘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還有些識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眾人,臨死時還給孫權留下了這樣的忠告,深刻看出了兩人的處事風格。事實也驗證了他的准確性,張昭主外事時主張投降曹操;周瑜主內事時把孫權的妹子糊里糊塗地嫁給了劉備。而二人各行其事時卻做得近乎完美。
「生子當如孫仲謀」
小時候看三國,很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倒底是在誇孫權還是在罵孫權。稍大了一點後才知道,曹操其實和孫權他爹孫堅是一輩的,這么說沒什麼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誇孫權能守住父兄基業,跟袁紹和劉表的那幾個敗家子不同。怪不得辛棄疾很是欣賞孫權,並在自己的詞里引用了這句話。
「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個人認為,在曹操說過的所有的話裡面,這句話是最精闢的。難怪劉備會嚇掉勺子,連蒼天也打了個冷戰,以為泄露了天機。其實曹操也就是這么一說,試探一下而已,後來又被劉備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來說過的最正確的一句話。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一句話,不僅給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國安邦之臣,在亂世則是獨霸一方的軍事首領。而曹操聽到這話面露喜色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說他能成為皇帝,而他也不願登基稱帝,在史書上成為王莽、董卓一類的人。
『肆』 三國演義主要人物的外貌描寫,性格特點和主要事跡。
諸 葛 亮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卧龍,漢末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雲: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後,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准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魯 肅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縣)人。從小喪父,靠祖母撫養。他少有大志,輕財好施,喜歡習武騎射,所以,在當地頗有名,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特任命他為東城長。魯肅辭不受命。周瑜任居巢(今安徽桐城)長,曾請魯肅資助軍糧。魯肅慷慨地指給他一個裝有三萬斛糧食的大糧倉。周瑜感激不已,遂結為知己。
公元200年,魯肅在周瑜的引薦下歸附孫權。孫權非常器重魯肅,與他「合榻對飲」,議論時事。魯肅勸孫權「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三國志.吳志.魯肅傳》)孫權很佩服他的才能。公元208年赤壁大戰時,魯肅為贊軍校尉。他首先向孫權提出了聯劉拒曹的戰略方針,並出使劉備處,以促成孫劉聯盟。公元210年,周瑜病逝,魯肅被任命為奮武校尉,領周瑜軍,駐扎在江陵。後來,轉屯陸口,被授予漢昌太守、偏將軍。次華(214年),轉橫江將軍。公元215年,駐兵益陽(今湖南益陽市)。公元217年,魯肅病逝。
魯肅也是三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績是倡導、促成並終身不易地竭力維護孫劉聯盟,使三足鼎立之勢能夠形成。
赤壁之戰,孫劉兩家以弱勝強,打敗了曹操,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魯肅和諸葛亮的精心謀劃。赤壁戰後,曹操的實力仍然比劉備、孫權強大。作為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魯肅對此非常清楚。他認為,無論是東吳孫權還是占據荊州的劉備,都不足以與曹操抗衡。擺在兩家面前的有三條路:一是聯合抗曹;二是各自為戰;三是不戰而降,歸附曹操。只有走聯合抗曹的道路,才是正確的選擇。所以,他終生不渝地堅持這一戰略方針,並為之竭盡全力。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這次「單刀會」,經戲劇家、小說家敷衍,關羽成了英雄,魯肅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軟膽怯的侏儒。那是藝術家的創造,並非歷史。魯肅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並為之「守之終身而不易」(王夫之語)。所以,劉備、孫權都逐漸強大,建立了與曹魏抗衡的蜀、吳二國,中國歷史上才出現了三國時期。
周 瑜
周瑜,生於公元一七五年,死於公元二一○年,東吳大將。字公瑾,廬江舒(今安徽訪廬江東南)人。出身官宦之家,儀表英俊,聰穎過人,多謀略,人稱周郎。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吳蜀聯合,火燒赤壁,大破曹軍,名傳華夏。後進取南郡時,被曹仁的伏兵射傷。為人器量狹小,陰狠刻毒,見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處處加以暗算。後被諸葛亮三次激怒,箭瘡發作而死。
曹 操
曹操(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出生自一個大官僚地主家庭,長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改姓曹。亦因這種關系,曹操自幼便有機會接觸官宦子弟。日後的勁敵袁紹亦是曹操年少時朋友。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須。自幼放任盪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當年,汝南有個善於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誅殺殺宦官時,反被伏擊。而此時有西涼之狼稱號的董卓帶領大軍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劉協,是為獻帝。大部份大臣紛紛逃出洛陽。曹操亦逃至陳留,集結義兵,聲討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