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鞍山60年來的變化800字作文
建國六十年來,我國人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從原子彈、氫彈的爆炸,到衛星的上天,標志著我們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再也不畏懼強國的凌虐。特別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人民大力發展國民經濟,,「雜交水稻」試驗成功,舉世矚目的「三峽」水壩建成「神七」飛向太空,「青藏鐵路」的全線貫通,香港、澳門的回收,海峽兩岸「大三通」。這一個個重大創舉標志著我們國家強大了。我們不是東亞病夫,我們是鋼鐵巨人。我們中華兒女更是發揚我們的勤勞精神,不斷的造就輝煌,從鄉村到城市到處是一片欣欣向榮,人民生活水平,身體素質大大地提高了,我們又成功地舉辦了舉世矚目的奧運會、世博會,並在奧運會上取得了金牌第一的好成績。建國60年來,中華民族終於以嶄新的面貌與姿態,屹立於世界的前列。祖國,我為你的改革開放驕傲;祖國,我為你的堅韌不拔驕傲;祖國,我為你的無私奉獻驕傲;祖國,我為你的繁榮昌盛驕傲!
更讓我切身感受的是,爺爺奶奶經常說,你們現在是神仙過得日子了。還要經常去吃什麼「肯德基」,過去他們常年吃的是窩頭,鹹菜,遇到災荒,糧食減產,還不夠吃呢!到了我爸爸這一代飯雖是能糊上口了,但是菜主要是蘿卜,白菜。市裡一個月每個人只供應250克肉,平常不捨得吃,逢年過節或家裡來客人,才捨得弄一點兒嘗嘗!如今我們每天不僅能吃飽飯、吃好飯、吃出花樣來,還講究營養和環保呢!爸爸也經常說,過去做夢都想要一部「BB」機,現在連小學生都用起了手機,真是時代進步了。
B. 馬鞍山的變化
是要寫牛津8B第一單元的報告吧~,我也在寫呢!這是我的,按照書上P22提示寫的,僅供參考。
------------------------------------------
Changes in Maanshan
Maanshan is a medium city with a very long history. It is in the east of Anhui, it』s also very close to Nanjing,Jiangsu,so the changes in this city is more and more bigger over these years.
Maanshan was set up in 1956, because of this; some people think the city has no culture. But in fact Maanshan has become a modern living place since dynasty Han. The war made people can』t live peaceful. SO There is no doubt Maanshan has no history.
After 1949, the PRC has been set up, Maanshan has more attractions. The government developed this area and let it become a modern city.
People in here were also very poor. My parents told me that there was even no shop in such a huge district! The number of the bus or the car is small, of course. Luckily, because of the special location, Maanshan got a number of techno lodge, talented persons etc.
The city changed a lot. Now Maanshan has lots of tall buildings. The department stores set everywhere even a small community! We can go shopping more easily. Bus Company is from Nanjing. They have lots of experience and made the traffic in our city become more convenient.
I like the environment changes, the sky is pure and blue, the water is clean, and the air is fresh. People live here happily and sweetly now.
C 徽州火虎@皖南飛鴻版權所有
C. 馬鞍山作文
我的家鄉馬鞍山,是一座風景秀美的城市。它有景色宜人的雨山湖公園;有專高聳巍峨的采屬石磯公園;還有風景如畫的濮塘風景區……這些景點點綴著我的家鄉,使她顯得格外美麗動人。
夜幕中的馬鞍山更是燈火通明,光彩奪目。道路兩邊的樹木都裝上了五顏六色的小彩燈,一閃一閃地就像星星眨著眼,可愛極了。商場被彩色燈帶勾畫出清晰的輪廓,使這座城市充滿了神秘色彩。
每當金秋時節,整座城市都散發著濃郁的桂花香,使人們心曠神怡。
我們家鄉的特產是採石磯茶干,遠近聞名。歡迎大家前來品嘗。
這就是我可愛的家鄉馬鞍山,我愛我的家鄉!
D. 講述馬鞍山近來發展成就的作文
我的家鄉華容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馬鞍山新區是華容的一顆美麗的明珠,她座落在華容縣城關版之西,是權華容縣政府大樓的所在地。新區的環境優美,景色宜人,不多說了,咱們一起來走進這風景如畫的馬鞍山新區吧。
首先,我們去人民廣場,參觀參觀九龍柱吧。九龍柱,顧明思義,就是九根雕刻的柱子,每根柱子上的龍都栩栩如生,那張牙舞爪的樣子,好像隨時都會飛走似的。
在九龍柱的東邊,是一座假山,假山的前面是一條小溪,小溪兩邊翠柳成蔭,柳絲像一條條綠色的綢帶,在微風中飄動。
再向北望去,一座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的大樓,這就是縣政府大樓。從台階拾級而上,就可以到大樓的正門。在台階上還有幾個水池,裡面還有不小金魚呢!
西邊有一個噴泉,噴泉被花壇簇擁著,花壇里有各種各樣的灌木組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其中有活化石——銀杏樹呢!
每當春天到來時,全城的風箏高手便來到這里,這時,這里便成了風箏的展覽館,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風箏一齊在空中飛翔,形成了一幅別具一格的畫面。
這里還是鍛煉身體的好地方,每天早晚有許多人們在這里鍛煉身體。
啊,我愛你,華容的明珠——馬鞍山!
E. 家鄉的冬天(馬鞍山)
家鄉的冬復天現在越來越制不像是冬天了,記憶中小時候雖然我們這里也算是江南小城,可是冬天也一樣的寒冷。不過我們小孩子都很喜歡,打雪仗,堆雪人。。。。。可是現在也許是溫室效應把,一個冬天都難道見到幾次真正意義上的雪!所以---我還是懷念小時候的冬天!
F. 我的家鄉馬鞍山有哪些習俗
江南人的習俗基本上都一樣啊!難道馬鞍山和蕪湖和合肥有什麼大的差別嗎?
G. 馬鞍山近幾年的變化
最主要的是東擴,南擴為主。
其中東擴以二中為主,承接秀山新區
南擴以新市政府為主,承接雨山區經開區,濱江新區。
加之,大量涌現的商業廣場,可以說是日新月異
H. 我的家鄉在安徽它的名稱經歷了這樣一段歷史變遷
夏商周
安徽分屬不同的部落和諸侯國。
安徽濱湖新區(8張)
西周出現了吳國、六國、舒國3個諸侯國。
東周出現了越國、楚國、吳國、蕭國、桐國5個諸侯國。
春秋、戰國
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分屬宋國、楚國、蔡國、徐國。[4]
秦
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屬泗水郡、碭郡、陳郡。
秦末至楚漢相爭期間,增置鄣郡、衡山郡、廬江郡,並為九江、西楚、衡山等諸侯國分領。
漢
西漢,安徽先後分屬為淮南國、廬江國、衡山國、六安國、荊國、
安徽城市風貌(18張)
淮陽國、梁國。[4]
東漢,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豫州。[4]
三國至南北朝
三國鼎立期間,分屬孫吳、曹魏二國。[4]
東晉時期,淮北地區分屬「五胡十六國」中的劉漢、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後燕等國,常守舊制,仍為徐、豫(含東豫)2個州分領。
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均先後收復過淮北地區,領有江南地區,並長期以江淮地區為南北紛爭的戰場。陳朝後期則以長江為限,江淮及以北地區分屬北齊、北周。南朝後期,安徽長江以北先後分屬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
隋、唐
隋統一中國後,境內分置廬江、譙郡、汝陰、淮南、鍾離、戈陽、同安、宣城、新安、歷陽。
唐分中國為十道,安徽分屬河南道、淮南道、江南東道。
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先後分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區)先後分屬吳國和南唐國。[4]
宋元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屬江南東路、京西北路、京東西路、淮南西路、淮南東路5個路。宋室南渡,宋金對峙,金人據有淮北,南宋據有淮南、江南。
元代實行行省制,安徽先後分屬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4]
明
明中都
明朝,屬南直隸,安徽分屬廬州府(合肥)、鳳陽府、安慶府、太平府、池州府、寧國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廣德府。
鳳陽府為明朝的陪都明中都。[4]
清
清初滅南明,廢南京,以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含上海)、安徽二省,安徽省(巡撫衙門駐安慶)轄廬州府(今合肥)、安慶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鳳陽府、徐州府、廣德府、和州府、滁州府。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慶、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簡稱「皖」。
太平天國在安徽境內佔領區建政是採取省、郡(州)、縣三級管理體制,改清代的府為郡。[4]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州、道,北京政府初期實行省、縣二級管理,今安徽境內碭山、蕭縣仍屬江蘇省,其餘60個縣仍屬安徽省。
民國3年(1914年),碭山、蕭縣屬江蘇省徐海道;長江以北屬淮泗道、安慶道,江南屬蕪湖道。[4]
民國21年(1932年),實行首縣制;10月10日,實行行政專員督察區(專區)制。[4]
抗日戰爭期間,省境建政根據地分屬皖中(江)、淮北、淮南。
日偽、汪偽政權時期,今省境分屬淮海省、安徽省。[4]
解放初期,長江以北分屬皖西邊區、江淮邊區、豫皖蘇邊區。[4]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4月15日,安徽省長江以北地區解放。1949年4月20日,安徽全部解放,設皖北、皖南行署區兩個省級行政區。
1952年8月7日,皖北行署區與皖南行署合並成立安徽省政府,並將省會設在合肥。[4]
1955年4月14日,為了更好治理洪澤湖,安徽的盱眙縣和泗洪縣劃歸江蘇,作為交換,蕭縣和碭山縣劃給了安徽。
1966年1月,安徽省人民委員會中斷。196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復辦公。
1983年,安徽實行市管縣體制,設立合肥、蚌埠、安慶、淮南、蕪湖、馬鞍山、淮北、銅陵8個地級市。
1987年-2000年,增設黃山、滁州、阜陽、宿州、六安、巢湖、亳州市、池州、宣城9個地級市。
2011年,撤銷地級巢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