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巢湖市的含山縣、和縣各有多少個鄉鎮
含山縣下轄8個鎮:仙蹤鎮、林頭鎮、運漕鎮、銅閘鎮、陶廠鎮、環峰鎮、清溪鎮、昭關鎮。和縣全縣轄10個鎮:歷陽鎮、沈巷鎮、白橋鎮、姥橋鎮、功橋鎮、西埠鎮、香泉鎮、烏江鎮、善厚鎮、石楊鎮。縣政府駐歷陽鎮。
『貳』 一個縣有幾個鄉鎮
這是以前延續下來的區劃建制,沒有具體的數字規定。大的區(縣)多則二十幾個,少的則有上十個。但隨時可以申請上級進行撤並或分立
『叄』 馬鞍山有幾個縣
截至2017年底,馬鞍山市有3個縣,分別是當塗縣、含山縣、和縣。
1、當塗縣
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 地處安徽東部、長江下游東岸。東臨博望區和石臼湖,以湖中流河與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高淳區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隔江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及宣城市接壤;北與雨山區毗連。
2、含山縣
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地理位置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皖中東部、巢湖之濱。含山自唐武德六年(623年)置縣以來,已有1380 多年歷史,是春秋吳楚故地,素有吳頭楚尾之稱。
3、和縣
古名歷陽,安徽省馬鞍山市下轄縣。地處皖東、長三角地區的邊緣,皖江開發的最前沿,向為江淮水陸之要沖。東南與蕪湖市裕溪口緊連,南與無為縣接壤,西與含山縣接壤,西北與全椒縣毗鄰,東北與南京市一橋之隔,東面緊靠長江,隔江面對南京、馬鞍山、蕪湖三大城市。
(3)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有幾個鎮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1、吳、越、楚
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
2、丹陽
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縣治今當塗縣丹陽鎮)。 東晉北方戰亂,難民南遷。成帝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徒,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牛渚(今採石)。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
3、當塗
隋開皇九年(589年),將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徒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迄今相沿不變。
4、太平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佔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
明清府治隸屬不變。
5、當塗縣
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1914年)設蕪湖道,當塗屬蕪湖道。民國17年(1928年)廢道,仍直隸安徽省。
6、馬鞍山礦區
1949年4月當塗解放。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1955年8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
7、馬鞍山市
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公社外)劃歸馬鞍山市。
8、新馬鞍山市
2011年08月16日安徽省地級市巢湖市被分拆為三個部分,其中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
2012年09月05日,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安徽省調整馬鞍山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2〕103號),安徽省正式通知成立馬鞍山市博望區,管轄原當塗縣博望、丹陽和新市三個鄉鎮。
『肆』 馬鞍山市有多少鄉鎮
馬鞍山市下轄3區3縣分別是:花山區、雨山區、博望區和當塗縣、和縣、含山縣。
花山區:金回家莊街道、塘西街答道、慈湖街道、江東街道、沙塘街道、解放路街道、湖東路街道、桃源路街道、霍里街鎮,慈湖鄉。(9個街道1個鄉)
雨山區:雨山街道、安民街道、平湖街道、採石街道、 向山鎮、銀塘鎮、佳山鄉。(4個街道2個鎮1個鄉)
博望區:博望鎮、新市鎮,丹陽鎮(小丹陽)(3個鎮)
當塗縣:姑孰鎮、黃池鎮、烏溪鎮、石橋鎮、塘南鎮、護河鎮、太白鎮、年陡鎮、湖陽鎮、大隴鄉、江心鄉。(9個鎮2個鄉)
和縣:歷陽鎮、白橋鎮、姥橋鎮、功橋鎮、西埠鎮、香泉鎮、烏江鎮、善厚鎮、石楊鎮。(9個鎮)
含山縣:環峰鎮、林頭鎮、運漕鎮、銅閘鎮、陶廠鎮、清溪鎮、仙蹤鎮、昭關鎮。(8個鎮)
馬鞍山的鄉鎮級別行政單位總共48個。
『伍』 和縣屬於安徽馬鞍山什麼區
和縣直接歸屬馬鞍山市管轄,不屬於其他區管轄。
和縣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西北岸。東與南京、馬鞍山、蕪湖三大城市隔江相望,南臨蕪湖市鳩江區,西與含山縣接壤,西北與全椒縣毗鄰,東北與南京市浦口區一橋相連。和縣南北長,東西窄,全縣南北最大距離70千米,東西最大距離36.4千米,總面積1319平方千米。
和縣歷史悠久,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有和縣猿人、霸王祠、天門山、陋室等4個歷史文化景點入選中小學教科書。和縣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薈萃,北宋歌豪杜默、明末清初新安畫派的傑出代表戴本孝、「當代草聖」林散之、我國首枚奧運金牌獲得者許海峰等都是和縣的驕傲。
和縣生態環境良好,山水資源豐富,擁有雞籠山—半月湖、香泉旅遊區兩個4A級景區,霸王祠、天門山等5個3A級景區。此外,還有南梁昭明太子蕭統沐浴療痾的「天下第一湯」香泉等眾多歷史人文景觀,是中國最佳溫泉度假旅遊示範縣。
(5)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有幾個鎮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周朝屬揚州之邑,春秋、戰國屬楚。秦贏政元年,置歷陽縣,屬九江郡。漢屬淮南國,晉屬揚州淮南郡。唐為和州,轄歷陽、烏江、含山三縣,其中歷陽縣轄39個鄉和西梁山鎮,宋沿唐制。明直屬南京。清屬江南左右布政使司。
辛亥革命後,改和州為和縣,直屬省都督。1948年,成立和含愛國民主縣政府,11月,和、含分開。1949年1月成立和縣民主政府,後改為和縣人民政府,屬巢湖地區。12月,劃歸南京市管轄。1950年春,仍歸巢湖地區。
1952年,屬蕪湖地區。1958年,和縣與含山縣合並成立和含縣,劃歸馬鞍山市。1959年4月仍歸蕪湖地區,5月,和含縣劃開。1965年,隸屬巢湖專區管轄。2011年劃歸馬鞍山市,現和縣屬安徽省馬鞍山市,轄9個鎮,85個村委會、30個社區居委會。
中國共產黨組織在和縣建立較早,1927年4月,中共和縣第一個黨支部成立。同年5月,由於反革命逆流波及至縣,境內一些共產黨員仍然以各種形式,堅持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斗爭。抗日戰爭時期,和縣黨組織逐步恢復建立起來。
自1938年9月開始,先後建立和含臨時前委、和含全縣委、和江中心縣委、和含工委、江和全工委、和含中心縣委。1942年,在和含境內,建立擁有1000人槍的含和獨立團,1943年,擴建為3000人武裝的含和支隊,七師參謀長孫仲德兼任支隊人和政委,馬長炎任副支隊長。
同時,在和含中心縣委的基礎上,相繼建立了和含地委、和含專員公署。從而使這塊根據地逐漸鞏固、發展,成為集聚革命力量的一塊基地,又是溝通新四軍第二師和第七師的重要通道。1945年9月,和含根據地黨政幹部遵照中共中央的決定,在含和支隊的掩護下,安全撤離和縣抵達蘇北。
1946年7月,在蕪湖成立中共和含工委,由王訓友任書記,聯系和含地區沒有北撤的黨員和幹部,恢復革命力量。1947年10月,彭醒夢任中共和含工委書記,並組建和含支隊,積極配合華東野戰軍南下先遣支隊,進入和含地區。
1948年6月,南下先遣支隊在和縣南鄉司常庄附近,全殲國民黨安徽省保安第六團,打開了和含地區的斗爭局面。1949年2月,人民解放軍抵達長江北岸,約計35000人,分駐在烏江至裕溪口長達60公里的沿江地區。
同年4月上旬,為掃清渡江戰役的障礙,三野三十軍九十師二七〇團,參加進攻西梁山敵軍陣地。朱慕萍團長親自指揮主攻,光榮犧牲。
1949年4月23日,和縣全境解放。中共和縣縣委下轄7個區委、42個支部。7月,屬江全縣、臨江縣管轄的原和縣地域全部劃歸和縣。全縣共建7個區,1個直屬鎮,75個鄉鎮。
『陸』 安徽省有多少個市和縣
截至2021年4月,安徽省下轄16個地級市,9個縣級市,50個縣。
安徽省:
安徽,簡稱「皖」,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經濟上屬於中國東部經濟區。地理位置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地處長江、淮河中下游,長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東、沿江通海,東連江蘇,西接湖北、東南接浙江,南鄰江西,北靠山東。截至2021年4月,安徽省共有16個省轄地級市,9個縣級市,50個縣,45個市轄區,249個街道辦事處,1239個鄉鎮。
(6)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有幾個鎮擴展閱讀
建制沿革:
民國初期,安徽省分為蕪湖道、安慶道、淮泗道。
抗日戰爭時,中國共產黨領導安徽人民建立了淮北抗日根據地,淮南抗日根據地,皖江抗日根據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安徽分為皖北、皖南兩行署,皖北行署駐合肥市,皖南行署駐蕪湖市。
1952年,合並皖南、皖北行署,恢復安徽省,省會設於合肥市 。
『柒』 安徽無為縣有哪幾個鎮
截至2017年末,無為縣下轄20個鎮,分別是無城鎮、襄安鎮、陡溝鎮、石澗鎮、嚴橋鎮、開城鎮、蜀山鎮、牛埠鎮、劉渡鎮、姚溝鎮、泥汊鎮、、福渡鎮、泉塘鎮、赫店鎮、紅廟鎮、高溝鎮、鶴毛鎮、十里墩鎮、崑山鎮、洪巷鎮。具體介紹以下幾個鎮:
1、無城鎮
無城鎮,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地處皖中,位於無為縣境內,南瀕長江,北依巢湖,處於長三角經濟圈輻射范圍之內,緊鄰蕪馬銅經濟開發帶,是皖江北岸一顆璀璨的明珠。
2、襄安鎮
襄安鎮,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地處無為縣西南,面積110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2個社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集鎮,有「無為縣首鎮」之稱。
3、陡溝鎮
陡溝鎮,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位於無為縣東北部,因集鎮中心過去有陡門和溝塹,後築土壩,取名「陡溝壩」。它東臨湯溝鎮,南接白茆鎮,西連無城鎮、福渡鎮,北隔裕溪河與含山縣運漕鎮相望。
4、蜀山鎮
蜀山鎮,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位於無為縣西南部,是原蜀山區公所所在地,省道軍二路橫貫東西,市道銀崗路豎穿南北,境南西河與黃金水道長江相連,素有無為縣西大門之稱。
5、泉塘鎮
泉塘鎮,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位於縣境西南,距縣城25公里,東以永安河與襄安鎮為界,南與洪巷鄉、劉渡鎮隔西河相望,西與蜀山鎮接壤,北鄰六店鄉,全鎮總面積111平方公里。
『捌』 含山有多少個鄉鎮
截止2020年8月。含山縣下轄8個鎮,另設有3個園區,分別為:
環峰鎮、運漕鎮、銅閘鎮、陶廠鎮、林頭鎮、清溪鎮、仙蹤鎮、昭關鎮,安徽含山工業園區、安徽含山經濟開發區、含山縣褒禪山經濟園區。
含山縣:
安徽省馬鞍山市下轄縣,地處長江下游北岸,東與馬鞍山市和縣接壤,西與巢湖市相連,南與蕪湖市無為縣以裕溪河相隔,北接滁州市全椒縣。介於東經117°53′—118°13′,北緯31°24′—3l°53′之間,總面積1032.8平方千米。
歷史沿革
1949年1月21日含城解放,含山屬江淮解放區第五專區。同年6月,改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
1952年1月30日改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58年12月15日,含山縣、和縣合並為和含縣,屬馬鞍山市,縣治設歷陽鎮。1959年4月和含縣屬蕪湖專區。1959年6月1日,含山、和縣分開,各還原建制。1965年7月28日含山改屬巢湖專區(後專區改為地區、行署),1999年8月5日撤銷巢湖地區設地級巢湖市,屬地級巢湖市,2011年8月,原地級巢湖市區域調整,含山縣劃歸馬鞍山市。
(8)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有幾個鎮擴展閱讀
區劃沿革:
1980年,含城人民公社改為環峰鎮,直屬縣。
1983年4月,恢復鄉鎮政權,改人民公社為鄉、鎮人民政府。全縣設5區、22鄉(鎮)、運漕、環峰兩個直屬鎮。
1984年3月,東關鎮上升為縣直屬鎮,其餘鄉鎮不變。
1985年,黃墩、海口兩鄉劃歸運漕鎮管轄。
1988年,環峰鎮成立3個相當於鄉級管委會,即城郊、攀桂、鼓樓管委會。是年全縣轄5個區,3個直屬鎮,21個鄉(鎮),16個居民社區(其中有3個相當鄉級),221個行政村,2749個村民小組。
『玖』 和縣有幾個鄉幾個鎮幾個街道
截至2019年7月,和縣共轄9個鎮,另設有3個功能區,分別是:歷陽鎮、白橋鎮、姥橋鎮、功橋鎮、西埠鎮、香泉鎮、烏江鎮、善厚鎮、石楊鎮、安徽和縣經濟開發區、安徽精細化工產業有機合成基地、安徽和縣台灣農民創業園。
1、歷陽鎮
歷陽鎮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是和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稱亞父城,2000多年前由歷陽侯范增所建,東漢時曾為古揚州站所。
全鎮總面積164平方公里。歷陽鎮地理位置優越,東靠近南京,與馬鞍山隔江相望。省道巢寧路和滁蕪路穿境而過,乘車至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南京祿口機場、蕪湖灣里機場均不到90分鍾,境內有長江黃金水道和三條通江河流,水陸交通十分便捷。
2、白橋鎮
安徽省和縣白橋鎮,面積106.58平方公里,轄9個村委會、3個社區居委會,鎮政府駐白橋街社區。
3、姥橋鎮
姥橋鎮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鄭蒲港新區,與馬鞍山市主城區隔江相望。歷史悠久,自唐朝隸屬和州,轄8個村委會,2個社區。
鎮位於和縣南部,距和城僅3公里,滁蕪省道穿境而過;東臨長江,與馬鞍山一江之隔,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及長江深水碼頭已於2013年年底建成;南依巢蕪高速、蕪湖長江大橋,淮南鐵路近在咫尺;北靠合寧高速、南京長江三橋、屬南京1小時都市圈;西面巢寧路。
4、功橋鎮
功橋鎮位於和縣西南部,距縣城約27.0公里,東接姥橋鎮,南與沈巷鎮相對,西與含山縣接壤,北臨西埠鎮。功橋鎮屬於半山半圩區,總面積12756.7公頃,下轄9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
5、西埠鎮
西埠鎮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位於和縣西部,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帶的北側。地理環境優越,水陸交通便捷,新S105省道橫貫東西,已開工建設的北沿江高速穿鎮而過。
西埠鎮鎮域總面積157平方公里,下轄11個村,2個社區。西埠鎮有雞蘢山、九條壠、攔龍山等景點。
『拾』 安徽省巢湖和縣 多少鄉鎮
16個
依次是:綽廟鄉
善厚鄉
香泉鄉
張家集鄉
濮集鄉
腰埠鄉
城南鄉
豐山鎮
南義鄉
姥橋鎮
功橋鄉
五顯鄉
西梁山鎮
螺百鄉
深港鎮
雍鎮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