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辦發〔2013〕96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
國辦發〔2013〕9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新一屆國務院對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善公共服務作出重大部署,明確要求在公共服務領域更多利用社會力量,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經國務院同意,現就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充分認識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服務體系和制度建設不斷推進,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逐步多樣化,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同時,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相比,不少領域的公共服務存在質量效率不高、規模不足和發展不平衡等突出問題,迫切需要政府進一步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有效動員社會力量,構建多層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就是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會公眾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務事項,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備條件的社會力量承擔,並由政府根據服務數量和質量向其支付費用。近年來,一些地方立足實際,積極開展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政策指導、經費保障、工作機制等方面積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經驗。
實踐證明,推行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是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加快服務業發展、引導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徑,對於深化社會領域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整合利用社會資源,增強公眾參與意識,激發經濟社會活力,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都具有重要意義。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因地制宜、積極穩妥地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工作,不斷創新和完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
二、正確把握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總體方向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事分開和政社分開、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的要求,進一步放開公共服務市場准入,改革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和方式,推動中國特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發展,努力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二)基本原則。
——積極穩妥,有序實施。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從各地實際出發,准確把握社會公共服務需求,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有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服務供給,形成改善公共服務的合力。
——科學安排,注重實效。堅持精打細算,明確權利義務,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到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公開擇優,以事定費。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堅持費隨事轉,通過競爭擇優的方式選擇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社會力量,確保具備條件的社會力量平等參與競爭。加強監督檢查和科學評估,建立優勝劣汰的動態調整機制。
——改革創新,完善機制。堅持與事業單位改革相銜接,推進政事分開、政社分開,放開市場准入,釋放改革紅利,凡社會能辦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力量承擔,有效解決一些領域公共服務產品短缺、質量和效率不高等問題。及時總結改革實踐經驗,借鑒國外有益成果,積極推動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健康發展,加快形成公共服務提供新機制。
(三)目標任務。
「十二五」時期,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工作在各地逐步推
⑵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是什麼意思
指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把政府直接提供、適合社會力量承擔的一部分公共服務事項以及政府履職所需服務事項,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備條件的社會力量承擔,並由政府根據合同約定向其支付費用。
政府購買服務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積極穩妥,有序實施。從實際出發,准確把握社會公共服務需求,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探索多種有效方式,有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服務供給,形成改善公共服務的合力。
2、科學安排,注重實效。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重點考慮、優先安排與改善民生密切相關、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的領域和項目,明確權利義務,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3、公開擇優,以事定費。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堅持費隨事轉,通過公平競爭擇優選擇方式確定政府購買服務的承接主體,建立優勝劣汰的動態調整機制。
4、改革創新,完善機制。堅持與事業單位改革、社會組織改革相銜接,推進政事分開、政社分開,放寬市場准入,凡是社會能辦好的,都交給社會力量承擔,不斷完善體制機制。
(2)關於政府購買環境公共服務的指導意見擴展閱讀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內容為適合採取市場化方式提供、社會力量能夠承擔的公共服務,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教育、就業、社保、醫療衛生、住房保障、文化體育及殘疾人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要逐步加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力度。
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要更多更好地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凡適合社會力量承擔的,都可以通過委託、承包、采購等方式交給社會力量承擔。對應當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適合社會力量承擔的公共服務,以及不屬於政府職責范圍的服務項目,政府不得向社會力量購買。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有利於降低服務成本,有利於提升服務質量水平和資金效益的原則,在充分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基礎上,研究制定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性目錄,明確政府購買的服務種類、性質和內容,並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及時進行動態調整。
⑶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的介紹
2013年9月26日,國務院來辦公廳以國辦發源〔2013〕96號印發《關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分充分認識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重要性、正確把握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總體方向、規范有序開展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工作、扎實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工作4部分。
⑷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的解讀
2013年9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要求按照積極穩妥、有序實施、科學安排、注重實效、公開擇優、以事定費、改革創新、完善機制的原則,「十二五」時期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工作在各地逐步推開,統一有效的購買服務平台和機制初步形成,相關制度法規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到2020年,在全國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制度,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務資源配置體系和供給體系,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指導意見》要求規范有序開展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工作,要進一步明確購買主體、承接主體、購買內容,建立健全購買機制、資金管理和績效管理。各級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嚴格監督管理、做好宣傳引導,確保確定的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⑸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什麼意思言簡意賅點
9月30日,國務院公布了《關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就《指導意見》出台背景、基本定位以及意見中涉及的購買主體、承接主題等概念進行了解讀:
一、什麼是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就是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會公眾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務事項,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備條件的社會力量承擔,並由政府根據服務數量和質量向其支付費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是政府承擔公共服務的新模式,是現代國家行政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創新,是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二、《指導意見》出台的背景
答:新一屆國務院對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善公共服務作出重大部署,明確要求在公共服務領域更多利用社會力量,加大購買服務的力度。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開展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進一步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是惠及人民群眾、深化社會領域改革的重大措施,是加快服務業發展、擴大服務業開放、引導有效需求的關鍵之舉,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事、政社分開的必然要求。出台《指導意見》,對於深化社會領域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整理利用社會資源、激發經濟社會活力、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三、《指導意見》的基本定位
答:《指導意見》的基本定位是做好頂層設計,相關政策設計注重原則性、方向性、統籌性和指導性。既鼓勵支持開展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主動性、積極性,又明確一些基本原則要求,確保規范操作、穩妥推進。
四、關於「購買主體」和「承接主體」的界定?
1、關於購買主體。《指導意見》將購買主體界定為「各級行政機關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同時提出,「納入行政編制管理且經費由財政負擔的群團組織,也可根據實際需要,通過購買服務方式提供公共服務」。主要有以下方面考慮:
一是目前存在一些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如環境保護督查監管機構、海洋維權巡航執法機構等,這類事業單位的改革方向是轉為行政機關,將其納入購買主體,有利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工作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工作相銜接;
二是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如公立醫院、公立學校等,是政府設立的提供特定公共服務的主體,其中涉及的購買服務問題宜結合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進展情況逐步研究推進;
三是群團組織主要是指婦聯、工會、團委等,這些單位一直納入行政編制並按照公務員管理,經費也由國家財政負擔,雖然不屬於行政機關,但其工作職責和提供的服務也可以採取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方式。
2、關於承接主體。《指導意見》界定的承接主體為「依法在民政部門登記成立或經國務院批准免予登記的社會組織,以及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業主管部門登記成立的企業、機構等社會力量」。需要說明的是,承接主體必備的基本條件是獨立的法人,能夠承擔民事責任。承接主體的具體資質條件,地方可根據實際情況,由購買主體會同財政部門根據購買服務項目的性質和質量要求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