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馬鞍山公園(350字日記)
我家附近有一處迷人的休閑勝地——馬鞍山公園。早晨的馬鞍山公園空氣清新專,尤其是現在,春天來了屬,空氣中還夾雜著鮮花的芳香。
星期六,阿姨帶著我一起去觀賞春天的馬鞍山。
剛到馬鞍山腳下時,我就感覺到一陣輕松,愜意。迎面和煦的春風拂過我的面頰,就像母親的手輕輕的撫摸著我。沿路,楊柳枝在道路兩旁隨風舞動,好像在歡迎著我們的到來。楊柳樹下的野草早已鑽出來了,五顏六色的小花迫不及待地爭相開放。半山腰處的涼亭是專門供人棲息的,進入涼亭,你會發現它座落在懸崖邊上,往下看蔥蔥鬱郁的一片,就像綠色王國一樣。繼續拾級而上,不久來到拐彎處,映入你眼瞼是一片花的海洋,紅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各色各樣,形態各異,讓我不忍再向前行。最後終於來到了山頂,一大片草坪呈現在我面前,老們在打太極,小孩們你追我趕,我也立馬融入到這幅畫中去了。
天空忽然飄下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孩子們更加歡快地跳了起來,此時的馬鞍山變得更中熱鬧了……
『貳』 關於爬馬鞍山的周記400字
爬馬鞍山的周記,作文如下:
今天,我本來要睡個懶覺。爸爸媽媽早早的把我叫起來,我本來是不想起床的。他們說我們要去爬馬鞍山。我就興高采烈的起床了。我用了最快的速度刷完牙和洗完臉。我們就出發了。
我們先吃了早飯,然後爸爸的同事就開車拉我們去的。我們費了一個多小時才到了那裡。馬鞍山看起來很陡,但是一點都不陡。我和媽媽才爬了一點就氣喘吁吁的,可是爸爸還很好,說:「你們就是缺乏鍛煉。」我們爬到半山腰的時候,我的力氣已經快沒了,有點走不動了。我就坐在一塊大大涼涼的石頭上喘氣。然後我們就繼續往上爬,爬呀、爬呀。終於爬上山頂了,媽媽看見了許多酸棗,就開始給我摘。媽媽摘幾個我就吃幾個,酸棗酸酸的、甜甜的,真好吃。
爬到山峰的時候,我看見一個大鍾,旁邊還有木頭,我就拿起一個木頭來,開始敲鍾。由於木頭太沉我有點搬不動,所以我敲不打響鍾。我站在最高處喊:我勝利了,我爬上來了!
然後我們就開始下山。我們本來想原路返回,可是有個馬鞍山的指導員說:那一面也可以下山。我想,我們那面沒走過,走那面吧。我們下山時,都不知道朝那面走了。我們走了很長時間,才走下去的。我們走下去的時候已經十一點多了,我說:「我餓了。」我們就一起去吃飯。我們吃完飯,已經二點多了。就這樣我們就開車回來了。今天我玩的好高興哦!
『叄』 國慶節日記500字爬馬鞍山
今天,陽光普照、晴空萬里,爸爸開著車帶著我、媽媽、姥姥、姥爺去爬馬鞍山,到了那裡,一眼看見馬鞍山的主峰直插雲霄。
下面我介紹一下馬鞍山:馬鞍山位於淄川區淄河鎮,主峰海拔618米,總面積25平方公里,是集歷史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和自然風光於一體的名勝風景區。馬鞍山山峰奇險,形若馬鞍。峰頂險峻峭立,巍然壯觀,山下淄河奔流,似玉帶繞身。
一進了大門,裡面有成千上萬個台階,因為是向上爬的,爬的很慢,我和爸爸體力最好,就跑到了最前面,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我和爸爸看到了第一個景點——革命烈士博物館,裡面的圖畫講述了馬鞍山的抗日故事,1942年的11月9日,幾千名日軍掃盪沂蒙山區返回時包圍了馬鞍山,向馬鞍山發起攻擊。當時,守山的八路軍傷病員及家屬只有30餘人。在一位八路軍副團長王鳳麟的指揮下,山上的傷病員、家屬、小孩、老人都行動起來,用手榴彈、石頭和僅有的幾支槍阻擋敵人,戰斗到傍晚,擊退了日軍多次進攻,敵人傷亡慘重。第二天,附近的敵人前來增援,加強了力量。在激烈的戰斗中,山上大部分人英勇犧牲了。見形勢危急,王鳳麟決定把做軍衣剩下的布撕成條擰成繩,重病號和老少家屬趁夜幕降臨時,拽著繩子從山上滑下轉移。由於布繩長度不夠,滑下去的很多人都犧牲了,只有少數僥幸逃生。王鳳麟也英勇戰死。在這場兩天一夜的激戰中,守山的27名同志壯烈犧牲。敵人以付出100多條性命的代價奪得了一座空山,敵師團參謀長也在戰斗中一命嗚呼。這一戰斗,在淄川的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終於爬到了馬鞍山主峰的最高處,有一個玉皇頂,進去你的正前方是玉皇大帝,兩邊是:二郎神、托塔李天王、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我挨個拜了拜,又到了比最高峰稍低一點的山峰,它的最高處又有三個神仙,她們是:泰山奶奶、送子娘娘、眼光奶奶,下來了兩個主峰,到了平坦的地面,我看見了齊長城,古代雄偉的齊長城,經歷了風風雨雨,現在只剩下一點牆了
回到家,馬鞍山的風景我忘不了,馬鞍山的抗日故事我更加忘不了,我愛你美麗的馬鞍山,我愛你雄偉的馬鞍山,我愛你充滿抗日故事的馬鞍山!
『肆』 寫一篇去馬鞍山旅遊日記
11月末,正是秋末冬初的時候,我們文學社去朱然墓、採石磯和林散之紀念館進行了采風。
第一站:朱然墓
雨輕輕地下著,彷彿不願大煞周圍的風景。我和其他幾位文學社成員漫步在朱然墓公園里。
朱然墓於1984年在安徽省馬鞍山雨山鄉發掘,是三國時期東吳左大司馬、右軍師、當陽侯朱然的陵墓。而且朱然墓是迄今發掘的吳墓中等級最高的一座,對研究東吳的埋葬制度甚有價值。
聽導游講:陳列館為一座漢代風格的仿古建築,由南京工學院古建築研究所劉敘傑教授設計。館以墓體為基礎,古樸凝重。館內大廳中央部分是墓穴,穴中置棺木一尊。四周陳列有墓中出土的文物和有關朱然墓研究的圖片、中外文獻資料等。朱然墓內共出土隨葬器物140多件,有漆木器、瓷器、陶器、銅器等,其中漆木器約佔57%。許多漆器上彩繪人物故事和動植物紋圖案。正當我欣賞著這些其中的青瓷器時,導游突然喊我們集合了,我只得意猶未盡地離開了。
第二站:採石磯
採石磯位於馬鞍山市區西南約5公里的採石公園里的翠螺山莊,採石磯的得名據說是因三國東吳時.此處曾產五彩石,又因其形狀如蝸牛,又有「金牛出渚」的傳說,故又名牛渚磯.它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這里曾發生「宋金採石之戰」。
採石磯分為翠螺山、太白樓和三元祠三個景點;由於時間有限,我們只游覽了翠螺山上的三元祠。三元祠(又稱三官洞)是採石磯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在蛾眉亭西側岩下,洞傍山臨江嵌在崖壁間,下落無地,如自水出。江水拍擊洞邊崖壁,浪花飛濺,令人眩目。洞內上下兩層,洞內有洞,可通大江,環境別致,四季景色迥然各異,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內還設有茶室。
我們因時間有限就只游覽了一個小時左右就走了。
第三站:林散之紀念館
「草聖」林散之先生是江浦縣林山鄉人,他一生潛心藝道,不倦求索,在詩、書、畫方面均有很高造詣,趙朴初先生譽其為「三絕」。特別是他的草書氣勢奔放,獨步當今,啟功先生贊嘆「林老寫字真如大鵬展翅」;日本著名書法家青山杉雨先生訪華時稱「草聖遺法在此翁」。「草聖」林散之先生生前熱愛祖國,情系家鄉,親自將書畫珍品210幅捐贈給江浦。林散之藝術館是中國草書大家,有當代草聖之稱的林散之先生的作品陳列館。林散之先生祖籍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一生酷愛山林,早年受益於書畫大師黃賓虹,他每遇山水佳境,必登臨、吟詠、圖貌之,得寫生畫稿八百餘幅,詩作二百餘首,尤精於書法。他六十歲起始作狂草,卻功深力到,妙造自然,享譽海內外,有一代宗師之譽。先生生前曾十餘次放歌採石,心儀先賢,素有「歸宿之期與李白為鄰」的願望,因此,在他百年之後,馬鞍山市為他設館於採石公園內,以遂其願。
「草聖」林散之紀念館在山林之間,山上多竹,四季常青,象徵著林散之先生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品格和不畏冰霜雨雪的風骨。佔地面積一萬兩千多平米的紀念館在翠綠的竹海中,恬淡脫俗、質朴自然,給遊人一種塵襟盡滌、俗慮俱消的感覺。曲徑通幽,花香陣陣,引遊人走到「散之山房」,這是主展廳,陳列著「草聖」林散之書畫精品400多幅。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整張丈二宣紙,45平方尺,通篇用枯筆寫成,是紀念館的鎮館之寶。
我們游覽至一點左右便隨著冬風回家了。
窗外,冬風依然在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