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怎樣
40年間,我國公共文化設施和產品供給從相對緊缺邁入大繁榮大發展的新時代:博物館從版340多家增加權到4700多家,公共圖書館從1200多家增加到3100多家,文化館(站)從不到7000個增加到44000多個,藝術表演團體從3100多家增加到15700多家。目前,中央、省、市、縣、鄉、村六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確立。全國群眾文化機構每年開展活動近200萬次,服務群眾達5、6億人次。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不斷加大,「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精準對接群眾文化需求,服務效能大大提升。如山東東營「數字文化廣場」、上海「文化嘉定雲」,激發了民眾參與公共文化的熱情,百姓文化獲得感顯著增強。
②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是真的嗎
五年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各地各有關部門堅持政府主導版、社會參與權、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補齊短板、提高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
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顯著提高。上海打造「文化上海雲」,讓海量公共文化信息形成公共文化大數據;青島、成都、焦作等地文化超市採取個性化、「訂單式」服務,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北京、天津、合肥、大連、青島、泉州、惠州等地發行「文化惠民卡」,將優惠文化產品打包,給群眾自主選擇權。
③ 論述怎樣理解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其特點
一、如何理解「政府主導」
《意見》在基本原則中強調政府主導。如何理解政府主導呢?通常的看法是,所謂政府主導就是通過財政投入,按照政府部門的設計,為公眾提供文化產品。這是認識上的誤區。我認為,政府主導是指政府有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要直接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西方公共管理理論有這樣一個人們熟知的觀點,就是「政府並不保證提供公共產品,政府只保證公共產品被提供」,這句話意思是說,政府的責任是保證公共產品被提供,但公共產品誰來提供是另外一回事,政府並不是提供公共產品的唯一主體。公共文化產品也一樣。從公共文化產品提供方式看,公共文化產品提供方式大致有四種方式:一是由政府提供,二是由社會組織提供,三是由企業提供,四是由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企業共同提供。所以,把政府主導簡單理解為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文化產品是不準確的。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而不是按照公眾的意願來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由此造成效益低下。
以農家書屋為例。農家書屋是政府有關部門為滿足公眾讀書看報需求於2007年實施的文化惠民重大工程。要求全國64萬個行政村,每村建立一個農家書屋,可借閱的實用圖書不少於1000冊,報刊不少於30種,電子音像製品不少於100張。據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截止2012年,全國已建成60萬家農家書屋,國家財政投入120億元,社會資金60多億元。政府投入的財力不可謂不大。這些農家書屋運行狀況如何?社會各界都很關心。2014年春節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於春節期間發揮農家書屋作用 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農家書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延長農家書屋開放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以滿足春節期間返鄉農民工和放假學生的旺盛文化需求。為了解各地落實《通知》的情況,光明日報記者和大學生志願者組織的調查組,到各地走訪調查,共走訪了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廣西、青海等地14個行政村。記者發現,他們所走訪的14個行政村,11個村的農家書屋不是大門緊閉,就是無人問津。書屋建成,不見讀者的情況十分普遍。其餘3個村根本就沒有建立農家書屋。2014年2月26日,光明日報以《農家書屋生存狀況堪憂 大多數大門緊閉無人問津》為題,報道了此次調研的情況,這篇報道產生了很大反響。
近幾年,我作為文化部聘請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去過不少農村地區調研農家書屋運行情況。有做得不錯的,但多數地區與光明日報的報道大體一致。實際上,不僅是農家書屋,「5+1」的項目之一——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效益低下的問題也很嚴重。在我調研中,就有地方黨委政府部門負責人就跟我說,建議中央有關部門取消這個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情況?問題出在這些文化惠民工程是政府部門按照主觀願望設計的,並不是真正源於公眾的文化需求。於是就出現了政府的願望很好,但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
④ 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的文件背景
2015年1月14日,中國政抄府網公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該《意見》分總體要求、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動力、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融合發展、創新公共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力度7部分26條。
⑤ 如何構建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由「盼」文化向「辦」文化的轉變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廣大農民經濟上富起來了,不愁吃不愁穿,求知、求樂、求美成了農民的普遍願望和期盼,不僅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當代農民需要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要俏」,需要通過文化美化生活,追求時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美好;「要笑」,需要享受喜聞樂見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服務,笑逐顏開,快樂開心;「要跳」,需要唱歌跳舞,參與文娛和體育活動,愉悅身心;「要鬧」,需要熱熱鬧鬧,通過參與各種文化活動及服務,痛快地抒發感情;「要造」,希望得到公益性文化的學習和培訓,造就新的素質,提高致富的能力和本領。這就要求政府與群眾上下結合聯手辦文化,將期盼和需求變成現實。辦文化,農民要唱主角,充分激發農民的創造性和參與熱情。政府主導,農民主辦,是發展繁榮農村文化的基本方向。政府應主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資金投入、資源配置、設施建設、服務內容,以及人才、技術和政策保障等各方面的工作,承擔第一位的責任。要按照業余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農閑、節日、集會,廣泛開展農民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各種文化活動。同時,要積極鼓勵和支持農民自辦農民書社、文化專業戶、文化大院、電影放映隊、農村業余劇團等,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如果只「盼」不「辦」,有要求,沒行動,繁榮農村文化就會落空。
由「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過去主要是採取「送」文化的形式,如送戲下鄉、送科技下鄉、送電影下鄉等為農民服務。這種送的形式不僅要保持並加大力度和覆蓋面,同時要更注重「種」文化的形式。即在農村「種」下公共文化服務的種子,增強其自身的「造血功能」。「送」是引導,「種」是根本;「送」是暫時,「種」是長遠;「送」是雪中送炭,「種」是錦上添花。如果只有政府「送」文化,沒有農民「種」文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缺乏持久生命活力的。「種」文化首先要培育農村文化人才。由農村自辦文化必須有人來辦,有較專業、農民歡迎的文化人才。要重視和培養各類文化人才,如農民演藝人員、畫家、歌唱家、文藝創作人員、民間藝人等。同時,要積極培育新型農村文化主體,支持農民興辦各類文化團體,鼓勵農村文化活動積極分子,扶持鄉土文化能人,為開展農村文化活動夯實基礎。而且,還必須建立農民自辦文化的長效機制,如建立組織機構、設立相關制度、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經費支持,提供必備的保障措施和條件,使農村文化活動能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由「借」文化到「掘」文化的轉變
農村文化活動不能只簡單借用或復制城市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而應當深入開掘本地的文化資源和項目,保持農村文化的本色和特質。現在我國許多農村的文化建設大體上都模仿城市文化的套路,把城市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簡單搬到農村來。城市流行什麼,農村也追逐什麼;城市熱衷什麼,農村也力推什麼;城市忘記什麼,農村也缺失什麼,造成城市、農村文化建設「一窩蜂」「一斬齊」的現象。比如,簡單把都市白領喜歡的電影搬到農村,把城市的娛樂文化、休閑文化、對歌星的追逐、搞笑等也搬到農村;把明星演唱、歌舞節會等也移植到農村。這固然有縮小城鄉差距的一面,但總體上,由於缺少鄉音、鄉風、鄉韻,農民對此並不真正認同和感興趣。這些脫離農民實際需求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多因深受城市文化的「濃妝艷抹」而很難在農村流傳。要改變這種狀況,一定要由「借」文化轉到「掘」文化上來。事實上,各地農村都有豐厚、數不清的文化資源、項目、名品等可供開發、挖掘和利用。開發本地的文化資源,如劇目、歌舞、年畫、習俗、工藝等,形成特色文化產品,可以大放異彩;開發挖掘文化項目,如鄉土文化體驗、民族文化尋根、文化休閑旅遊等,不僅農民需要,也會廣泛吸引具有鄉愁情結的城裡人;開掘本地的文化精神和優良傳統,如晉商的誠實守信、辛勞勤奮,浙商的經世致用、義利並生,徽商的勵精圖強、不畏艱苦,粵商的自由開放、務實創新,以及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等,可形成本地獨特的文化軟實力。
⑥ 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堅持五個基本原則,下面哪個選項是錯誤的
這個是具體幹嘛用的呢?老秘寫了幾十年了,沒問題。把那個意見給俺吧
⑦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出哪些主要措施
構建現復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制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路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績效考核機制。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
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