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徽省行政區劃的馬鞍山市
馬鞍山市轄3個市轄區、3個縣。市人民政府駐雨山區。花山區(霍里街道)
雨山區(雨山街道)
博望區(博望鎮)
當塗縣(姑孰鎮)
含山縣 (環峰鎮)
和縣 (歷陽鎮)
② 安徽馬鞍山市行政區域分為哪幾個
金家莊.雨山.花山.向山,佳山
③ 安徽有哪些縣
安徽的縣有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廬江縣、無為縣、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五河縣、固鎮縣、懷遠縣、壽縣、鳳台縣、含山縣、當塗縣、鳳陽縣、明光市、天長市、定遠縣、來安縣等等共54個縣。
1.肥東縣,隸屬於安徽省合肥市,東望南京,南濱巢湖,西融合肥,北襟蚌埠,有「吳楚要沖、包公故里」之譽。
2.肥西縣隸屬於安徽省合肥市,位於安徽省中部。1948年建縣,因位於合肥之西而得名。有「淮軍故里、改革首縣、花木之鄉、巢湖明珠」之美譽。
3.長豐縣位於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境北部。東與定遠縣、肥東縣接壤,北與淮南市交界,西與壽縣、肥西縣毗連,南與合肥市廬陽區、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為鄰。
4.廬江縣,隸屬於安徽省合肥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南部,毗鄰巢湖市、無為縣、樅陽縣、桐城市、舒城縣、肥西縣,毗鄰水域包括巢湖和長江。介於東經117°01′—117°34′、北緯30°57′—31°33′之間,總面積2348平方千米。
(3)馬鞍山行政區劃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州、道,北京政府初期實行省、縣二級管理,今安徽境內碭山、蕭縣仍屬江蘇省,其餘60個縣仍屬安徽省。
民國3年(1914年),碭山、蕭縣屬江蘇省徐海道;長江以北屬淮泗道、安慶道,江南屬蕪湖道。
民國21年(1932年),實行首縣制;10月10日,實行行政專員督察區(專區)制。
抗日戰爭期間,省境建政根據地分屬皖中(江)、淮北、淮南。
日偽、汪偽政權時期,今省境分屬淮海省、安徽省。
解放初期,長江以北分屬皖西邊區、江淮邊區、豫皖蘇邊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4月15日,安徽省長江以北地區解放。1949年4月20日,安徽全部解放,設皖北、皖南行署區兩個省級行政區。
1952年8月7日,皖北行署區與皖南行署合並成立安徽省政府,並將省會設在合肥。
1955年4月14日,為了更好治理洪澤湖,安徽的盱眙縣和泗洪縣劃歸江蘇,作為交換,江蘇的蕭縣和碭山縣劃給安徽。
1966年1月,安徽省人民委員會中斷。196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復辦公。
1983年,安徽實行市管縣體制,設立合肥、蚌埠、安慶、淮南、蕪湖、馬鞍山、淮北、銅陵8個地級市。
1987年-2000年,增設黃山、滁州、阜陽、宿州、六安、巢湖、亳州市、池州、宣城9個地級市。
2011年8月,撤銷地級巢湖市。設立縣級巢湖市,原地級巢湖市所轄的一區四縣分別劃歸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管轄。
2015年10月12日、12月3日,國務院分兩次批復同意安徽省銅陵、安慶、六安、淮南四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
參考資料:網路-安徽
④ 安徽省有哪些市
安徽省共轄15個省轄市和2個地區。省轄市和地區管轄42個市轄區、7個市、56個縣。省會合肥是安徽省最大和經濟最發達的城市,最有特色的城市是:安慶、亳州、黃山、宣城。
一、安慶市是一個很有旅遊價值的城市,文明海外等黃梅戲的發源地就是這里,當然,這里不僅人文景觀有趣,自然景觀也非常美麗,像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文博園與「萬里長江第一塔」的振風塔都是非常值得一觀的。
四、宣城位於安徽省南部地區,毗鄰江蘇、浙江,是中國東南沿岸地區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 宣城國內有著豐富的宣紙文化,在這里產生的宣紙被稱為中國的寶物,是中國書畫藝術的主要材料,因宣城的宣紙、徽墨等也很有名,宣城被稱為「文房四寶之鄉」, 作為一個優秀的旅遊城市,宣城國內還有敬亭山、太極洞、鱷魚湖等景區,宣城因其美麗的環境被稱為山水園林城市。
⑤ 安徽馬鞍山有行政區劃到南京嗎
沒有,南京最近一次行政區劃是1983年1月18日,將高淳、溧水兩縣由原鎮江專區劃歸內南京市,南京終於成為十區五縣容的行政區劃格局,全市鎮和人民公社分別增至23個和126個,總面積增至6597平方公里,人口達449萬。
⑥ 我國的行政區劃分幾級
憲法規定我國分為中央、省、縣、鄉四級,而實際是五級。
國務院(中央人民政府) 、省政府(同級:直轄市政府、民族自治區政府) 、地區級市政府(同級:地區行政公署、州) 、縣政府(同級:縣級市政府、縣級區政府) 、鄉政府(同級:鎮政府)。
1949年以來,全國行政區劃歷經多次變動。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全國共劃分為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
(6)馬鞍山行政區劃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實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組織體系。
省會150公里之外,如果有較大的區域(3萬平方公里以上)和較多人口(1000萬以上/容易培育300萬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均應培育新的中心城市,將中心城市升級為副省級城市,並適時設立以中心城市為省會的新省級行政區;
同時,建設以新省會為樞紐的交通干線(尤其是「米」字形高鐵樞紐)、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等,實現全國都市的均衡合理分布、增強全國城市體系中的重要節點城市。
從根本上防止全國的人口只集聚在現有的省會或直轄市,使大城市病和大城市群病越來越嚴重(城市群內中心城市間的距離大於200公里,才能較好避免城市群病)。
同時存在大片被邊緣化區域越來越貧困、矛盾越來越激化(合理布局建設重要的節點都市圈,使各都市圈之間的距離不大於400公里,是防治邊緣化、貧困化、風險化的最佳選擇)。其中,徐州、贛州、宜昌、宜賓和桂林等城市,均是培育重要節點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理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