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城鎮化公共服務

城鎮化公共服務

發布時間:2021-06-23 09:19:51

㈠ 如何運用ppp模式的優勢,在城鎮化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上發揮作用

現金ppp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導,因此產生了一個問題,政府主導的ppp項目大多數內是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當地容人基礎設施、獲取中央資金而做,並不能達到樓主所說「城鎮化推進」。到今後真正完善的ppp項目,應該是社會資本發起的,社會資本發起的項目不只是對社會資本有利,好的社會資本設計的東西不一定比zf差,對城鎮化推進更有好處。

㈡ 什麼是城鎮化為什麼要建設實現城鎮化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城鎮化的意義

一、城鎮化建設是實現新農村建設戰略目標的重要前提,一個地方城鎮化水平越高,新農村建設步伐就越快,農村發展和改革已進入新階段,加快城鎮化進程,深入貫徹國家工業反哺農業、城鎮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有利於較快改變農村落後面貌。

二、城鎮化建設有利於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能有效轉變農村自然經濟發展格局,形成區域性經濟、人口和公共服務的中心,不斷加強對周邊農村的產業和就業的集聚能力。

三、城鎮化建設能夠使農村勞動力向非農化轉移,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可以增加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量,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城鎮化建設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重要渠道。

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越來越多,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城鎮化轉移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相對於大城市而言,小城鎮與農村具有較密切的空間聯系,就業成本和定居成本比較低,在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城鎮化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談到城鎮化建設,在縱觀我國城鎮化的歷史,我們把它分為三個階段:

1、(1986~2000)政府主張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小城鎮的城鎮化發展道路。這個階段的主張,造成了中小城市發展迅速,但大城市發展滯後。

2、(2001~2005)政府強調要兼顧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鎮的協調發展,解除了對於大城市的發展限制,從允許農民工進城到鼓勵支持態度的轉變,推動了城鎮化的加速發展。

3、(2006~至今)政府主張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㈢ 新型城鎮化建設包括哪些方面啊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後正式實行城鎮化體制改革,上海浦東,蘇州等應運而生。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單純從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鎮化,就是指涉及社會方方面面、關繫到大至都市,小到農戶的產銷、合作、互動、和諧的新型社會關系。

一要以人為本,加快農民工等城市邊緣人群的城市融入。農民工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特殊產物,這一群體已達到2.53億人(2012年)。盡管政府已經採取不少措施改善農民工境遇,但由於涉及長期積累的深層矛盾,許多農民工還是難以較好地融入城市。
接下來,要進一步推進城市經濟尤其是服務業發展,為農民工等群體創造更多就業和提高收入的機會;要持續加強保障房建設,為農民工等群體在城市安家提供基本條件;要大幅提高農民工社保水平和覆蓋面,減少其在城市落戶生活的後顧之憂;要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財政保障,使其與市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加速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進程。

二要統籌城鄉,促進城鎮和農村良性互動、共同發展。城鎮化不能以犧牲「三農」為代價。糧食等農產品的安全供給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包括城鎮化的基礎,時刻不能放鬆;廣大農村地區即使再經過二三十年仍將有數億人口居住,絲毫不能忽視。因此,新型城鎮化必然是「以城帶鄉」的城鎮化,要大力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生活水平和生產條件的差距:要加快推進農村征地制度等相關制度改革,使農民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分享更多收益:要進一步調動農業生產積極性,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確保糧食等農產品供應安全,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要大小並重,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當前許多城市面積急劇擴大,而管理服務水平則相對較低,不少大城市交通擁擠、環境惡化、資源緊缺,而人口仍在不斷湧入: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則由於經濟實力較弱、公共服務不足而發展遲緩。
據統計,目前我國還有20%的小城鎮無集中供水,86%的小城鎮無污水處理設施,小城鎮的人均市政公用設施投入僅為城市的20%。接下來,一方面要推進城市建設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提高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一方面則要根據我國人口眾多的現實,引導產業在不同規模城市間合理布局,降低城鎮化的門檻,避免形成畸大畸小、畸重畸輕的城鎮格局。
四要集約節約,在資源能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推進城鎮建設。我國規模龐大的城鎮化既是空前的機遇,也必將伴隨資源環境的巨大挑戰。以土地資源為例,2000年至2011年,我國城鎮面積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人口的增長幅度,城鎮人口密度不升反降,土地資源浪費嚴重。
顯然,若繼續以類似方式使用資源能源,我國城鎮化將難以持續。為改變這一現狀,要盡快推進資源能源的價格改革,使其能合理反映資源能源的稀缺程度;要鼓勵引導形成循環利用資源、節約使用能源的生活方式和產業體系;要加快節能建築發展、推動新能源的普及應用,使我國城鎮化走上綠色、低碳的健康發展之路。
毫無疑問,我國城鎮化已經取得了巨大成績,也毋庸諱言,我國城鎮化還存在著很大不足,但只要我們把握住新型城鎮化的方向,採用日益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全力推進,相信城鎮化一定能給廣大民眾帶來生活的巨變,也給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㈣ 我國的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應包括哪四項基本內容

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居於整個模型的核心,它是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和自身發展性基本公共服務的集合,B、C、D、E與A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系統。

二、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處於模型的最下方,是整個模型的基礎性模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首先要滿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後才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看,B獨立生成A的子系統。

三、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位於模塊的左方,是A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二者構成對立統一的整體。

四、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居於模塊的右邊。公共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沒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與措施,整個社會將處於無序狀態。

(4)城鎮化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構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確保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

政府轉型是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基礎。政府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公共服務職能不斷發展並成為重要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將大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

首先,政府職能轉型的核心是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於服務型政府來說,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必須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成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住房保障等領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㈤ 如何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實現公共服務的均衡化

(一)整合各方資源,實現項目集中投放。圍繞繞城沿線、城市出入口、旅遊景點內周邊的改造提升等容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工作、重點項目、重點區域,統一規劃,整合資金項目,集中投入,整體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項目集聚放大效應。(二)健全服務網路,實現公共服務可及性。村級(新型農村社區)是農村最基層的單位,也是公共服務最薄弱的地方。(三)鼓勵服務創新,加速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四)建立一體化政策體系,推進城鄉公共服務發展。(五)加大轉移支付,合理配置公共財政資源。(六)多元化供給,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需求。(七)健全測評體系,促進城鄉公共服務更加均衡合理。

㈥ 國務院關於城鎮化政策有哪些

國務院關於城鎮化政策有:1積極穩妥推進戶籍改革。2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3切實加強土地利用管控和綜合整治。4加快推進城市市政建設設施。5不斷強化城鎮領域國際合作。6組織編制國家城鎮化規劃。

㈦ 什麼叫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城鎮化是指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這個過程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城鎮數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內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伴隨農業活動的比重逐漸下降、非農業活動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逐漸轉移這一結構性變動。城鎮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社會化、現代化和集約化。城鎮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勞動。城市的形成、擴張和形態塑造,人的活動始終貫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從它開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對人進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變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而不是建高樓、建廣場。農村人口轉移不出來,不僅農業的規模效益出不來,擴大內需也無法實現。
新型城鎮化的本質是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城鎮化建設。

友情提醒:注意,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㈧ 城市化和城鎮化的區別

城市化也被稱為城鎮化,兩者是沒有區別的。

城市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城鎮化過程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之有不同的解釋,就目前來說,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的概念分別從人口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予以了闡述。

2011年12月,中國社會藍皮書發布,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首次超過50%,標志著中國城市化首次突破50%。

(8)城鎮化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城市化的合理布局:

要使城市有較強的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其城區人口規模應在200萬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稅費,提供較好的公共服務,否則服務不足或腐敗;

這也正是人們都湧向北上廣深成渝等特大城市的根源),最好是300萬以上(才能支撐較發達的公共交通業,比如地鐵和航空等);

當城區人口超過1600萬人口時,會發生較嚴重的城市病;

當城市群(200公里范圍內)的人口超過5000萬時,也會有較嚴重的城市群病,尤其是環境問題(城市廢棄物難以就近消納)和住房問題、交通問題等。

中國有約14億人口,至少將會有10億城鎮人口,只有均衡布局更多的大都市區(中心城市200-1600萬人口,200公里范圍內1000-5000萬人口),建設更多(50個左右)的大都市區(可增設新省或直轄市),才能使中國的人口相對均衡分布,使城鎮廢棄物就近消納(200公里內),並從根本上解決城鎮化與城市病的矛盾。

「城」輻射帶動「鎮」的合理半徑以不大於200公里為宜(方便鄉鎮(或城區)人員到城區(或鄉鎮)辦事能當天來回);

所以,現有特大城市(特別是省會)200公里之外,如果有較大的區域(3萬平方公里以上)和較多人口(1000萬以上/容易培育200萬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均應培育新的中心城市(比如增設為新省的省會)、建設交通干線樞紐(尤其是是高鐵)、建設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等),以實現全國城鎮的均衡合理分布,從根本上防止全國的人口只集聚在現有的省會或直轄市(使城市病和城市群越來越嚴重)。

其中,以徐州、宜昌、贛州、桂林和宜賓等城市為中心的區域均是培育新的大都市區的理想區域

另外,要使「中心鎮(縣城)」能有效帶動全縣鄉村,「中心鎮(縣城)」到縣域邊界以20—30公里(公交的合理距離)為宜。

城市化-網路

㈨ 城鎮化是什麼的必由之路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

閱讀全文

與城鎮化公共服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