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也就是政府花錢請人來進行一些公共性的服務,請問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對政府職能
政府購買服務復是指政府在社會公共制服務預算中拿出經費,向各類提供公共服務的社會服務機構,直接撥款資助服務或公開招標購買社會服務。好處是可以避免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弊端(如貪污腐敗等),提高服務的工作效率。同時這種行為能激發市場和民間公益力量,形成政府、企業、民眾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體系,能提高服務質量,豐富服務方式,激發市場活力,同時也為政府減負了,使政府從參與者轉變為監督者的角色。
B. 基本公共服務都包括哪些內容
公共服務的范圍比較廣,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設的能力大小而專定,但基本上屬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產品和公用設施建設,還包括解決人的生存、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所需要的社會就業、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設。
(2)公共服務社會力量擴展閱讀: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
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
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
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C.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涉及到的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所以叫公共,它的形式是服務版類而非商品類,比如權大病醫療保險等,向社會力量購買是推動市場化改革,要知道我們的國企和私企在政府采購項目上地位並不平等,審批服務大廳應該是政府職能而非商業項目,在我國,政府采購是保持經濟增長的一種措施,但政府向國企購買,那對私企是不公平的,推進市場化不僅在於價格可以有限制幅度的彈性波動,更在於市場參與者能公平的竟爭
D. 如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教育,衛生,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服務外包」是實現政府與企業合作的重要形式,政府直接通過招標購買的版方式由社會力量直接權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目的是要通過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公共購買,培育「替代性生產者」,形成體制內機構與體制外社會力量的競合關系;通過體制外的經驗示範激發體制內文化資源存量的活力。目前,政府購買的服務大概有設計研發業務、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運營業務、演出業務等多種。
由於政府不斷放寬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土地、資金、稅收政策等,各地社會力量投資文化實體的積極性增高,民辦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書畫院等文化機構大批涌現。
隨著城鄉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豐富自身的文化生活也越來越重視,群眾自發地組織起來,組成各種文化社團、文化志願者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最具典型的就是廣場舞、健身舞等文化形式。另外,目前校園也積極參與公共文化建設。
各地大型的公益文化活動由一些企業進行贊助。通過文化與企業的合作,文化增強了發展的動力,企業獲得冠名或享受稅收優惠的同時,也獲得了展示和宣傳,實現了企業與文化活動的雙贏。
E. 如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一、創新運作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創新思路,尋求文化活動開展的新模式,如通過政企合作、資源共享的方式,聯合舉辦文化活動,藉助企業冠名等方式提高文化活動影響力。用各區各型各類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我省各地公共文化產品的數量和種類,構築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大小節點,不斷充實和擴展文化活動的滲透力和覆蓋面。
鼓勵企業或個人投資建設公共文化館、博物館、藝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資助公益性的文化創作、演出、展覽、交流、節慶、網路文化內容等項目;以博物館、群藝館、文化館等文化機構的工作人員等為骨幹,培養街鎮(社區)的公共文化積極分子。
吸引和利用社會力量組織公共文化產品生產。採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委託生產等形式,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質優價廉、安全適用的公共文化產品,滿足群眾多層次的文化需要。採取購買服務、委託承辦、項目外包等形式,吸引社會文化團體、非盈利文化機構在政府部門的引導、監督下向群眾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務。採用政府補貼、資助的辦法,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的文化場館向公眾免費或者優惠開放。
二、充分利用民辦非企業機構開展服務。相對於直接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各類民辦非企業機構、社會團體更有開展公益性文化服務的願望與潛力,要關注其日常業務工作的社會公益面和服務面,加強引導和支持,利用政府資源搭建平台,使其在服務市民的同時自身得到發展壯大。
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鼓勵和支持群眾團體和社會組織各展所長,發揮社會各界人士的獨特作用,共同推動文化建設。在全省各地發展公共文化服務輔助隊伍,簡化行政審批程序,鼓勵成立各類民間文化社團,壯大社會文化力量。加強對各類文化社團的管理和監督,引導其朝自我約束、行業管理、規范運行的方向發展,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強大後備力量。
三、拓寬服務渠道,延伸公共文化服務。以公共文化服務為導向,拓寬服務渠道,以政府補貼的形式鼓勵社會力量幫助開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並形成激勵機制,引導社會民間力量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主體,拓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渠道,並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化和優質化。
四、積極吸引社會捐助。落實《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民政部關於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通知》等國家和省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私營企業和個人對公共文化事業的捐贈,暢通社會力量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渠道,加強對捐贈款項的監督管理,形成全社會捐助公共文化的良好氛圍和有效機制。
五、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打造文化企業融資新模式。建議由各市金融辦牽頭提供服務和信息,信用擔保機構作為中介和紐帶、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三方聯手為中小文化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同時,建設一批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台,扶持一批骨幹文化企業和重點文化基地,實施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和對外文化產業工程,推出一批文化品牌、產品,構建積聚優勢資源和品牌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文化產業園區、文化產業項目集群,使幾個重點城市成為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文化中心。
六、加快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人才關繫到社會力量辦文化的實際效果和質量,甚至關系其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對民辦公益文化單位業務人員,要加強業務培訓,實行資格認證制度,幫助提高整體素質。政府部門要對有突出貢獻的民辦文化經營管理、藝術創作和工程技術人才設立獎勵基金,採取文化技術、創作成果等要素參與分配的辦法,調動民辦各類文化人才的積極性。在強化社會文化人才建設的同時,民辦公益文化單位也要建立、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和承諾服務制度,規范自身行為,提高服務質量,以增強社會責任和社會公益意識,提高社會公信力。
F. 基本的公共服務都包括哪些
1、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
2、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3、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
4、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
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6)公共服務社會力量擴展閱讀: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目標
1、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
2、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再就業,加強勞動保護,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
3、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解決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這也是構築社會安全網的需要。
4、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收入分配調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促進走共同富裕道路。
5、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6、強化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包括整頓葯品生產和流通秩序,加強食品、葯品、餐飲衛生監管,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大力推進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建設。七要繼續加強道路、電力、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條件。
G. 我國為什麼大力推進向 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
大力推廣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但在中國當前社會發展階段,政府購買服務面臨諸多現實障礙,有待於一系列外部制度條件的成熟。
H.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是什麼意思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就是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把政府直接向回社會公眾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務事答項,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備條件的社會力量承擔,並由政府根據服務數量和質量向其支付費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是政府承擔公共服務的新模式,是現代國家行政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創新,是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