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遵義屬於那個省
遵義市屬於貴州省,位於貴州省北部。
遵義,簡稱「遵」,位於貴州省北部,是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南臨貴陽市,北倚重慶市,西接四川省,是昆築北上和川渝南下之咽喉。處於成渝—黔中經濟區走廊的核心區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橋頭堡、主陣地和先行區。是西南地區承接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重要交通樞紐。全市轄3個區、9個縣、2個縣級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溫涼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遵義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世界自然遺產赤水丹霞。享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厚朴之鄉、中國金銀花之鄉、中國高品質綠茶產區、中國名茶之鄉、中國吉他製造之鄉等稱號。曾獲得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多項殊榮。
遠古時期,遵義一帶即有人類棲息繁衍。在桐梓縣岩灰洞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發現的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測定,為距今20.6~24萬年。桐梓縣馬鞍山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中,也發掘出大量石器骨器,還有豐富的用火遺跡,年代距今為1.8萬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習水縣境內,也先後發現許多石斧、石錛、石網墜等古人類工具。
公元前8至5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或分別屬於牂柯、巴、蜀、鱉、鰼等邦國。戰國時期,今遵義一帶屬於「大夜郎國」范圍。
景點
遵義旅遊區是大西南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川渝黔金三角旅遊區的重點景區,也是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熱點中生態旅遊的理想之地。初步統計,遵義市共有自然生態,人文景觀和社會資源3個大類、40個品種、100多個景區(點),其中,有國家級資源14處、省級資源75處。遵義山川秀麗,風光獨特,尤以山、水、林、洞為主要特色。
民俗
踩山節: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時間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第一天上午,要舉行立竿儀式,是在山坡中央豎起一根系著松柏枝條和鮮花彩旗的花桿,作為採花山的標志。花桿豎好後,年長者向人們敬酒祝福,同時鑼鼓聲聲、鞭炮齊鳴、蘆笙悠揚,男女老少跳起蹬腳舞,耍獅燈,一片歡騰。晚上,篝火雄雄,人們圍坐在篝火旁飲酒對歌,通宵達旦。苗族同胞吹蘆笙、跳舞、對歌、盡情歡笑,聚親會友,共慶新春。
砍火星節:苗族傳統節日,節日內容主要是規定鄉規。根據不同姓氏,節日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大致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戶,輪流值年,值年負責召集大家商討鄉規和有關大事,然後值年家要備酒殺雞,請大家喝「合心酒」,並把雞頭敬給下一屆值年。循環輪流輪到誰家值年,就在誰家舉行聚議和飲"會心酒"。
祭山節:農歷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歸來,萬物復甦,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時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的村寨為單位各自組織。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長房世襲主持;多姓雜處的寨子,則輪流主持,每年由數戶共同當值,用拈鬮方式確定當值者,主持人面對神樹,恭恭敬敬地獻祭,呼請名山神來享受祭物,並祈禱山神保佑全寨清潔平安、五穀豐收、六畜興旺、男子會犁牛打耙、女子會紡紗織布、多生子女。
神樹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視為神聖之地,備受愛護,人們不得放牛馬去踐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樹木,也不能隨意進山砍柴割草,客觀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吃新節:孟秋季節,繁忙的農田管理基本結束,作物初熟,豐收在望。仡佬族人認為,這是天地、祖宗保佑的結果,所以新糧一熟就懷著喜悅、感激之情,迎請天地與祖宗嘗新。這就是仡佬族 「吃新節」的由來。吃新的具體時間各地不一。多數在農歷七月初七,少數在七月第一個辰日,如遇閏月,則在八月的第一個巳日。
七月初一,即發麥芽、豆芽、谷芽,掛堂屋中柱前迎接祖先回家,一直供至七月十三。吃新節當天摘取新谷穗、包穀、豆莢等一齊獻祭,並把紙做的金山銀山放桌上,點香燃紙念請祖宗享用,將仡佬族傳統的吃新節與漢族的七月半祭鬼活動聯系起來。
Ⅱ 九頂山的主要景點
水煮金沙:一汪水潭,潭底有清泉不斷向上湧出,沙翻水滾,很是奇特。且潭水冬暖夏涼,在海拔2400m的山腰上,潭水冬天還冒著熱氣。
抓坪:當地人叫牛場,面積很大,地勢平坦,草色青翠、上面開滿了各色野花,坪上有溪水蜿蜒而出,形狀如龍,當地曾建過龍王廟,草坪海拔2650m
二道坪:位於抓坪的上邊,草色青翠,百花盛開,坪上的樹木如盆景,有的一棵樹竟有多樹並生,掛者不同的樹葉,很是好看,它和對面的長草坪相連,森林、草地相得益彰,樺木林、杜鵑林皆自成一景。
一碗水:藏在深山的樺木林中,水細如線,一塘積水不多不少只有一碗,周圍森林覆蓋,林幽草靜,為一清涼之地。
立立爬:也叫驢驢爬。一條直達山頂,如從天上垂直而下的線,草坡上黃花似金,杜鵑開在岩邊上,視野開闊,是登山攀爬的好去處
石門坎:四周是山,中間一草甸向下凹著,一岩石在邊上兀起,如門坎一般。
雞爪棚:海拔3600m,位於雞公山腳下,下邊是高山灌木林,上邊是高山草甸,向四周望去,山山相疊,對面的石碉樓、太子墳、神仙路等盡收眼底,由於它位於雞公山腳下,形狀如雞爪而得名,是高山景區的中轉點。
雞公山:海拔3988m,山頂如一高昂的雞頭,山上經常雲霧繚繞,有如仙境,雲開霧散則南新鄉盡收眼底,對面的九頂山更是清澈可見,山頂上還有紅軍構築的戰壕,據說,紅軍以其作為制高點,活動了幾個月。山下的草甸適宜高山滑草運動。
黑龍池:在海拔3800m的山凹處,水面40餘畝,水清又略呈黑色,故名,水常常濃霧緊鎖,晴天則波光瑩瑩,池邊為草甸和杜鵑林,當地人對其很神秘,有「欺山不欺水」之說,冬天能結尺余厚的冰,氂牛能在上面行走。
白龍池:海拔3240m,和黑龍池上下呼應,最長約300m,寬180餘m,周圍植被茂盛,池水清澈,呈綠油油的顏色,水中色彩紛呈,青綠相間,池中的進水和出水相隔數尺,冬消夏漲。池的四周為草甸、草坡和茂盛植被。
十二河:因有12條小溪而得名,地勢平緩,海拔不高,內有廣闊的樺木林,杜鵑林和成片的草坪,景色優美,適宜開發為高山森林公園。
杜鵑林:遍及九頂山的高山草甸生長線以下的地帶,呈帶狀環繞,分布極廣,無邊無垠,種類多為高山大羊角,約三萬余畝,花開各羊,粉紅、粉白相間,下面的花謝了,上面的才結出花蕾,層層盛開,花期前後可達4個月之久。
水塌子:在沒腳的溝的兩邊,以寬廣的高山草甸為主,四周為松樹、樺木和杜鵑林、從中穿過的沒腳溝在懸崖之間形成一瀑布,水從石上飛下,珍珠四濺,下積一潭,水從潭出,蜿蜒如蛇。
六墩子:為一森林包裹的高山草甸,地勢起伏不定,面積較大,傳說六天官在那裡開金廠而得名,有六個山坡相連,形如 礅。
小丫口:有上、下兩個草坪,一邊為樹木森林,一邊為懸崖,草坪上有蟲草、貝母等野生葯材,對面山樑斜向而下,形成了數十個禿頂的山峰,如打坐的的和尚,有一石懸立岩上,像從空中飛來落在上面一樣,雲霧在下邊行走,晃如仙石。
三股水:海拔3260m,四周奇險無比,於一高達千仞的懸崖上,三股水分別從相鄰的三個岩孔里噴涌而出,兩邊大小間大,水白如銀,在黑褐色的岩石映襯下光芒閃爍,頗為壯觀。如在夏天,雨水一多,其它的岩孔也會出水,據向導介紹,多時可大10多股。
水伊:在和彭州、什邡交界的南天門腳下,三山相連,成一倒放的「凹」形,凹處為一平地,地中有一水池,池水清涼透骨,水中長有苔蘚,在陽光下色彩各異,一塵不染。池邊為草地,多為高山淺草,色青耐寒,沿山腳是杜鵑灌木,山上積雪依稀可見,東、北山樑上有積雪溶化的飛瀑飛瀉而下,嘩嘩著響,似白練飛舞一般。
高山洞穴:在水伊的下邊,一座大山的腳下,洞分為兩處,一處在岩中,深不可測,曾有一野牛誤入其中,幾天後仍只聞叫聲不見出來,另一處在露天的草叢里,如「天井」一般,深不見底。
八陣圖:因高山山峰崩塌而成,於一山頂平緩處,無數巨石無狀而立,分布復雜,人入裡面如入迷宮,如遇大霧,根本無法走出來。
四十里塘:位於文鎮大峽谷南面,森林茂密,為一原始森林地區,面積廣,松、竹、樺木相間,是一良好的自然生態景點。
文鎮大峽谷:谷尾與雁門大峽谷相連,谷深無限,水流湍急,谷中幽深,奇、險、峻集為一體,時有飛瀑布傾瀉而下,谷中野生動物、植物豐富。 其餘的南天門、太子墳、火焰山、神仙路、馬鞍山、元寶山等景點也於形似和神似之間,各具形態,它們還因承載了無數的傳說而顯得神秘厚重,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太白金星廟:太白金星是古代傳說中的神。自然界中指接近太陽的地內行星,早於朝陽而出,遲於夕陽而落,顏色銀白。民間傳說中的太白金星為玉帝的特使,負責傳達指令,善於解決仙界凡間的各種矛盾及難題,面目慈善,和藹可親,是個很受人尊重的白鬍子老頭。之所以專門修建金星廟,其實是百姓表達一種對善人的尊敬之意。
這座小廟修建在一個長約20米,寬約8米,由10層精打青石壘建的平台上。小廟長闊各4米,前有1米出廈,出廈的中間有兩根紅色的木柱支撐,木柱下方的柱礎為圓鼓狀。廟門為木質實門,兩面的窗戶為傳統的格棱式木窗。走進小廟屋內,看到正中位置供奉著太白金星神像,應是近年新塑,做工一般,牆壁周圍繪有壁畫,但牆皮斑駁,內容無法辨清。小廟屋前的供台邊,橫躺著一塊完整的石碑,由於正面朝下,分量極沉無法翻轉觀看,也就不知道這塊石碑記載的什麼內容。在小廟西南方向,也有幾塊殘破的石碑,上面依稀能看到「大清濟南府長清縣」等字跡,至於金星廟更加詳細的信息就無從查考了。據一塊鑲嵌在金星廟出廈東牆上的石碑記載,這座小廟的建設年份是清光緒十年,算來已有130年的歷史了。從前面觀看這座小廟,小巧玲瓏,青石青瓦,屋頂好似起脊,到後面一看,才知道是一座平屋,只是出廈部分的屋頂做成了斜坡樣。出廈最前沿的紅色瓦片是村民近期維修時買不到青弧瓦而不得不用上了現代的紅瓦。從太白金星廟平台下來,向東毗鄰的另一座建築就是呂師殿所在地了。呂師殿也叫呂祖殿或叫祖師殿,主要是紀念好人呂洞賓的。這座建築有三開間,建築樣式和普通平頂民房一模一樣。進得屋內,正前方是一石質供台,供台上供奉著新塑成的神像,東西兩山鑲嵌著兩塊豎碑,豎碑上全部記載著當年建修該建築捐資人的名錄。就在北牆供台上方的中間位置,鑲嵌著一塊長方形的石匾,高約60厘米,寬約130厘米,在匾的左側寫著:「思則古,文則經。傳爾執筆上乘乎,列星天道耶、人事耶、會萃乎筆墨之靈。晉在,壬申孟秋之月,仿青蓮學士望後生求學之意,塗於松雲軒下。因工程告竣,錄樂捐善士於兩壁,以志永遠後世紀念雲」。此文共計13行,76個字,全為石刻陽文,筆體流暢大氣。大致意思是說,「思考過去,文從經典,傳承有價值的文化才是上乘之事,星相神靈既是天道,更是人間事物,這樣薈萃各方精華的筆墨才能具有靈氣。謹在壬申年陰歷七月,仿照李白大學士希望年輕人讀書求知的意思,題寫於松雲軒下。現在工程完工,將樂善好施人的名字刻錄在東西兩牆上,以便永遠讓後人加以紀念」。在石匾的右側位置,有一個面形醜陋、小鬼模樣的人正踢腿揮舞,仔細看來,這正是中國民間由不同漢字組成的一個圖形,從左到右,從上至下,可以看出這個圖形是由「克己復禮」、「正心修身」以及「斗」字共同組成的。這個圖形經考證應當是民間傳說中主宰文化昌運的魁星,這個圖案叫魁星踢斗,也叫魁星點斗,所隱含的寓意為讀書人應禮仁修養,自身誠心後方能服務於社會,管理好國家。「克己復禮」出於孔子《論語》「克己復禮曰仁」,「正心修身」出於《大學》「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塊石匾製作精細,字跡清晰,所有的文圖疏密有致,是一塊十分珍貴的文化藝術傳石,製作年代據推斷應為民國壬申年即民國21年也就是公元1932年。一池清泉伴小廟就在金星廟和祖師殿下方不遠一處空地上,有一池清泉狀如翡翠,晶瑩剔透,鑲嵌在九頂蓮柱山北麓的山坡上。這里是一處斷崖,崖旁就是這方清泉,當地村民把這處泉水叫南泉,是因為這兒位於王莊村南,也有人叫清泉。眼下這方泉池長約4米,寬約2米半,泉池上方有挖有溝槽的石欄桿8根,石欄板6塊,欄桿和欄板採用卯榫結構連接。泉池最早的建造年代不詳,上世紀70年代,王莊村為了春天栽種地瓜取水方便,便將這個泉池向四周進行了擴展,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泉池,就是那時擴展後的模樣。
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坐落在龍門山中段,主要分布於彭州和什邡境內。此地岩層上古生界地質現象發育,厚度大,層層展現地球上古老地質的演變過程,為地球地質演化過程的活檔案。經同位素測定,此地閃長岩年齡為20.43億年,花崗岩年齡為10.27億年,雜岩為6.54億年——7.67億年,奧陶系大理岩不整合地覆蓋其表面上,在岩體邊緣有白雲母偉晶岩出露,晉寧中期花崗岩入侵於前震旦系變質岩中,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地質大觀園。2002年,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在彭州九隴鎮正式掛牌。
龍門山是四川強烈地震帶之一。自公元1169年以來,共發生破壞性地震25次,其中里氏6級以上地震18次。龍門山東部迎風坡雨澤充沛,是四川著名的鹿頭山暴雨區所在地。西部背風311坡岷江河穀雨水稀少,氣候十分乾燥。龍門山東、西坡民族也不同,東坡是漢族分布區,西坡為羌族聚居地。龍門山也為大熊貓和多種珍稀動物產地,已建有北川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面積不足1萬公頃,保護對象為大熊貓、金絲猴和綠尾虹雉等。龍門山的煤、鐵、銅、硫鐵礦、磷、石棉、水泥用灰岩也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