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太白墓

馬鞍山太白墓

發布時間:2021-06-13 12:21:17

Ⅰ 安徽當塗李白墓中有李白的屍體嗎

安徽當塗李白墓中有李白的屍體。

李白墓是唐代詩人李白的墓地,位專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屬縣城東南的青山西麓。唐代宗寶應元年,李白去世。

時為當塗縣令的李陽冰將他葬於城南龍山東麓。唐元和十二年,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作之子范傳正與時任當塗縣令諸葛縱合力遷葬於與龍山相對的青山。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馬鞍山太白墓擴展閱讀:

關於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

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

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系。

Ⅱ +100關於李白和太白墓(有好答案絕對追加分)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摘要:採石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約5公里的翠螺山麓,古稱牛渚磯,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 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來到馬鞍山市西南的唐賢街,過鎖溪橋,即見平地拔起的翠螺山。 山西北臨大江】 採石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約5公里的翠螺山麓,古稱牛渚磯,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 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來到馬鞍山市西南的唐賢街,過鎖溪橋,即見平地拔起的翠螺山。 山西北臨大江,三面為牛渚河環抱,海拔131米,猶如一隻碩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傳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間林木蔥綠,蔚然深秀,西麓突兀於江中的懸崖峭壁就是著名的採石磯;西北臨江低凹之處,人稱西大窪,北邊山脊樑叫蝸牛尾,山勢險峻;南麓林木蔥郁,亭閣隱隱,太白樓等文物古跡均分布在這一帶,最高處是翠螺峰。 太白樓面臨長江,背連翠螺,濃蔭簇擁,雄偉壯觀。它與湖南嶽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合稱為江南著名的「三樓一閣」。 太白樓是為紀念我國唐代詩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清雍正八年重建,改名為「太白樓」,亦稱作「唐李公青蓮祠」。現存建築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太白樓高18米,長34米,寬17米,採用我國傳統的古建築式樣,主樓三層,一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後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後為太白祠,由迴廊相連,二、三樓閣檐下置郭沫若書寫的「太白樓」和張愷帆書寫的「謫仙樓」匾額,各具神韻,十分醒目。進門檐下兩壁嵌有一塊清代重修太白樓碑記和一塊記載李白生平的碑文。進入大廳迎面大屏風繪有太白漫遊來石圖,壁上掛著太白游蹤圖,樓上設兩尊黃楊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還有太白手書拓本和各種版本詩集陳列,以及歷代名士文人的詩篇、楹聯、匾額和繪畫。 太白樓西側是廣濟寺。綠樹掩映之中的「觀音閣」是已毀的廣濟寺僅剩的建築,內供觀音菩薩像。閣前左側有一口「赤烏井」,是採石磯最為古老的歷史文物。 廣濟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於北宋,已有900多年歷史。亭內有數方珍貴的古碑。蛾眉亭據險而臨深,憑高而望遠,景色秀麗。亭前左前方臨江之處是聯璧台,此石嵌在蔥郁陡峭的絕壁上,伸向江中,險峻異常。民間傳說詩人李白是在這里跳江捉月,騎鯨上天的,故又稱「捉月台」或「捨身崖」。 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朴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 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採石磯時留下的。 翠螺山半山腰還有李白衣冠冢,墓用青石壘砌,基高2米,直徑5米,墓碑上鐫「唐詩人李白衣冠冢」。四周松柏簇擁,芳草菲菲,環境幽靜。 三元祠,是採石磯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又稱三官洞,在蛾眉亭西側岩下,洞傍山臨江嵌在崖壁間,下落無地,如自水而出,江水拍擊洞邊崖壁,浪花飛濺,令人眩目。洞內上下兩層,洞內有洞,可通大江,環境別致,四季景色迥然各異,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 距馬鞍山市區20公里的青山腳下,是「詩仙」李白長眠之處。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勢崢嶸,峰巒遙接,林木蔥郁,泉水潺潺。史載南齊詩人、宣城太守謝眺酷愛其勝,謂之"山水都",曾築室山南。唐詩人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曾有"宅近青山同謝公"的夙願。李白逝世後,原葬於龍山之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李白墓遷至青山西南。李白墓呈圓形用方塊青石壘成。墓前有清代花紋碑一方,上刻有"唐名賢李太白之墓"據傳是詩聖杜甫的手筆。據考證,墓內有唐代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所刻唐碑一塊及李白仙骨。歷代慕名前來憑吊者絡繹不絕,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1954年李白墓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李白墓園佔地90餘畝,分前區、中區、後區三部分。前區主要景點:全青石牌坊、甬道及兩旁十二幅反映李白生平壁畫,太白碑林、眺青閣、青蓮湖等景點;中區是太白祠,內有李白漢白玉塑像及宋碑一塊;後區主要景點有攬勝亭、太白林、青蓮書院、十詠亭、盆景園等。 為紀念詩仙,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旅遊事業,促進對外交流與合作,自1989年起,每年農歷重陽節,馬鞍山舉辦國際吟詩節。每年都吸引著大批國內外遊客來馬鞍山旅遊觀光。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已成為安徽省五大旅遊節慶活動之一。 李白墓園枕著鬱郁蔥蔥的青林山,面對奔流不息的青山河,山青水碧,環境幽雅,與採石磯、天門山形成李白文化旅遊線。園內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閣、太白祠,李白墓、青蓮書院、十詠亭、盆景園等景點。李白墓完整地保存了唐代名人墓葬形制,太白祠、享堂集中展現了明清宗族祠堂的建築風格,「宋碑」則詳細記載了李白生平身世和詩歌成就,「太白碑林」鑲嵌著著名書法家書寫的李白各個時期經典詩碑106方。 走進墓園,春看杜鵑、夏賞青蓮、秋聞金桂、冬品臘梅,亭台樓閣、竹林流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詩魂背枕的青林山,林壑優美、鳥道紆曲、百鳥鳴啁,由南遠眺如展瓣芙蓉,婀娜多姿,由北遙望若朝天雙闕,直入雲霄。 今天的李白墓,始建於公元817年,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研究李白及其詩文,欣賞書法作品,品味園林藝術的江南著名文化旅遊景點。 李白的死有兩種說法,一說在安徽馬鞍山採石醉酒跳江而死,一說是病死在安徽當塗附近 一、採石遺跡 (一)牛渚磯 又名採石磯,在當塗縣城西北17公里的採石鎮西翠螺山西南部(今馬鞍山市雨山區境內)。高約50米,峭壁臨江,山石嶙峋,與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早在1500多年前,南朝蕭梁詩人王僧儒在《至牛渚憶魏少英》詩中,就贊譽牛渚磯如「懸石」、「危島」,磯上「楓林暖如畫」,水邊「江岸凈如掃」。 (二)聯璧台 原名捨身崖,又名捉月台,位於採石磯頭燃犀亭右前方臨江處,為一嵌於峭壁上巨石,翹首凌空,突兀江干,險峻異常。上鐫刻「聯壁台」3字,字徑1尺2寸,題字下方刻有明嘉靖三十一年自稱天台狂客蔡景堯、關中東州紀元凱的詩句:「峨嵋峭孤絕,遊子往不歇。又見謫仙人,空江自明月」。 (三)望夫山 望夫山又稱小九華山,位於採石鎮西北1公里濱江處,海拔157米,周圍7.5公里,山形似棗狀。又稱棗子磯。 (四)白壁山 又名石壁山,位於當塗縣城西北23公里左右濱江處(今馬鞍山市雨山區境內),北鄰馬鞍山,南連小九華山。山有三峰,中峰最高,海拔165.8米,呈白色似龜狀,俗名龜山。南峰峭峻如壁,巍峨壯觀,北峰下有一洞,洞內怪石如佛形,故名千佛洞。唐天寶六年(747)秋,李白乘舟自金陵溯江而上,過慈姥山,至白壁山賞月吟詩,寫下《自金陵溯流過白壁山玩月,達天門,寄句容王主簿》一詩。詩中以清新、形象的語言,細致而生動地描繪了白壁山一帶的月夜秋景。 (五)慈姥山 原名鼓吹山,又名慈母山,位於馬鞍山——和縣汽車輪渡北約1.5公里,瀕臨長江。山高59.4米,從江中望去,山形頗似頭枕江流,身卧江畔的大貓,俗稱貓子山。《括地誌》曰:慈姥山積石臨江,岸壁峻絕,山上出竹堪為簫管,屑樂府,名為鼓吹山。慈姥山所產的慈姥竹,體圓節疏,是專供宮廷作簫管之用的貢品。干百年來,慈姥竹曾為許多文人名士所景慕吟頌。梁吳均、宋沈括、明周忱等,都有題詠慈姥竹的詩作。唐天寶十三年(754),李白游當塗時作《姑孰十詠》,中有《慈姥竹》一詩,把慈姥竹簫管之樂比作「龍吟」、「鳳曲」,為後人交口傳誦,慈姥竹今已絕生。 (六)太白樓 又名謫仙樓、青蓮祠,位於當塗縣城西北古鎮採石(今馬鞍山市雨山區屬地)西南1公里處,背倚翠螺山,面臨長江,濃蔭簇擁,是一座金碧輝煌、宏偉壯觀的古建築。 (七)李白衣冠冢 位於翠螺山南麓。冢基用青石壘砌,基高2米,直徑5米,周長約40米,形體為圓籠屜狀,四周有石欄圈圍,松柏簇擁,芳草菲菲,環境幽靜。冢前立一漢白玉大理石碑,上鐫隸書「唐詩人李白衣冠冢」,系書法家林散之手書。 (八)橫江館 原在採石鎮下江口,即今鎖溪河旁橫江街一帶,與古歷陽橫江浦(今和縣縣城東南13公里處)隔江相望,是古代官府傳遞文書時更換馬匹與休息、住宿之所。唐天寶年間,李白欲在此渡江前往歷陽,被風濤阻隔,詩人遂寫下著名的《橫江詞六首》。其中一詩雲「橫江館前津吏迎」即指此橫江館。宋元以後,橫江館幾易其名。明為皇華驛,清改為採石驛,後地毀不存。1978年,採石公園在三元洞上方半坡處(玉皇殿遺址)重建橫江館。新館坐東面西,磚木結構,古雅大方。「橫江館」三字匾額懸掛大門上方,館前地勢開闊平坦,為青石鋪砌,館周圍綠樹交映,環境敞朗幽靜。 橫江館因李白詩而名聲大振,歷代文人途經採石,無不到館一游。唐杜牧、宋柯芝、明王世貞、張弼等均有《橫江館》詩作。
麻煩採納,謝謝!

Ⅲ 馬鞍山濮塘和青山李白墓遊玩路線和攻略

沒有私家車是吧。公交車7路到濮塘,建議打車去,公交太慢了要開將近回一個半小時。打答車大概40塊錢。公交車下車哦,路邊有摩托拉車的,你說去燒烤。她就會帶你去的,你到了就可以直接租,那兒燒烤架多得是,不過價格好貴,我沒記錯的話是50元租一個小燒烤架,雖然送木炭和引火物,但是價格確實是貴了點,如果樓主決定租的話,建議提前准備好需要考的肉食類,香腸類等,再買點小瓶裝的作料,如胡椒,孜然等。濮塘一天可以玩的差不多,但是你要是又去濮塘在去李白墓的話,怕你來不及哦。兩個方向相差太遠。去李白墓坐公交車的話,可以到火車站(或是採石的205國道那)就有城際巴士,從馬鞍山火車站開到當塗,在當塗長途汽車站下車,售票員會告訴你,然後去進車站坐去太白鎮的車。
呵呵,希望能幫到你~

Ⅳ 李白墓在哪裡

唐代詩人李白的墓地,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城東南的青山西麓(太白鎮太白村),於唐元和十二年(817年)遷葬於此。

Ⅳ 誰知道太白墓在哪兒啊

在馬鞍山太白鎮 在馬鞍山坐到石橋的車就能到了
李白的衣冠冢在馬鞍山最知名的古鎮採石,傳說李白常在採石磯登磯飲酒賞月,一次醉酒,見江水中漂浮不定,若隱若現的月影,誤為月落,便跳江捉之,剛落江里,卻有一頭巨鯨從江底飛起,載著李白升天,這就是著名的"跳江捉月,騎鯨升天"的傳說.此後人李白的衣冠被江上漁夫撈起,葬於採石鎮內。1972年被遷葬於採石磯上。墓前碑刻「唐詩人李白衣冠冢」幾個大字,既蒼勁有力,又隱飄逸脫俗之氣,為現代著名書法家林散之手書。山下有太白樓一座,初為唐代紀念李白常游採石磯而建。李白衣冠冢與太白樓,吸引了歷代遊人。許多詩人騷客游此,常將李白投江捉月的傳說故事加以發揮,彷彿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之死,只有按傳說故事的結局才符合李白的歸宿。最具代表性的要算宋代詩人梅堯臣詩:「採石月下逢謫仙,夜披錦袍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不應暴落飢蛟涎,便當騎鯨上青天。」

李白墓在馬鞍山市當塗縣的太白鎮,原葬於當塗縣城南5公里的龍山東麓。唐元和十二年(817),李白生前好友范作之子范傳正,時為宣歙觀察使,因念與李白有通家之情,經過幾年的明察暗訪,得知李白兒子李伯禽雖然定居當塗,曾為其父守孝,但已於25年前離開人世。李白孫子離家出走,不知所終,唯有兩個孫女,也已「一為陳雲之室,一乃劉勸之妻。」她們告訴范傳正:「先祖志在青山,殯於龍山東麓,地近而非本意。」范傳正得知此事,立即前往青山勘察。

青山位於當塗縣城東南7.5公里處,亦名青林山(今當塗縣太白鄉太白村前),高372米,北臨姑溪河,東傍丹陽湖,西隔青山河與龍山對峙,南視平野。方圓30公里的青山,又名謝公山,環顧四周群巒迭翠,芳草如茵,茂林盛樹,景色清幽。南朝齊著名詩人、宣城太守謝朓游歷至此,被青山景色陶醉,遂於青山南麓建造故宅一處(今謝公祠)。在《草堂集》中,李白對青山情有獨鍾,說「一生低首謝宣城」,「青山日將暝,寂寞謝公宅」,「宅近青山,同謝朓公之脫骨」。范傳正為了遂李白的遺願,他同當塗縣令諸葛縱合力將李白墓遷葬於青山西麓。范傳正親自為新墓撰文,「謝家山兮李公墓,異代詩流同此路。」給予李白很高評價。墓前建了享堂一座(今太白祠)。

採石磯上的李白衣冠冢,太白樓和青山的李白墓、太白祠構成了一實一虛相互映襯的獨特的墓葬人文景觀,共屬李白墓所引發的墓葬文化組成部分,是無可非議的,也為歷代所認可的。

Ⅵ 馬鞍山李白墓園進去要門票嗎

您好 你說的 是不是 青山腳下的 李白墓 印象中 是要的 以前不要 現在 好像 維修了 一下 馬鞍山 市區 有李白墓嗎 貌似 還真不 知道 有這個 呵呵

Ⅶ 太白墓真的葬有李白嗎

關於李白的籍貫問題。從李白本人的詩文自述中得知,他有三種說法的籍貫,即祖籍、原籍和客籍。對祖籍隴西成記,客籍山東任城,這是早已明確的問題,於此不贅。關於原籍四川江油,原本也沒有什麼疑義。然從對李白的出生地發生爭議後,對他原籍的看法,自然也會發生影響,因為籍貫是指祖居地和出生地而言。

李太白出生地中亞碎葉城。
李白墓是唐代詩人李白的墓地,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城東南的青山西麓。唐寶應元年(762年),李白去世。時為當塗(今安徽省當塗縣)縣令的李陽冰將他葬於城南龍山東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作之子范傳正與時任當塗縣令諸葛縱合力遷葬於與龍山相對的青山。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所以,太白墓葬有李白是可信的。

Ⅷ 在馬鞍山市怎麼去李白墓詳細些可以嗎

到長途汽車站坐到黃池的車中途下~和司機說聲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太白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
英樹創造101投票 瀏覽:596
農業銀行卡有效期怎麼看 瀏覽:194
中威客車侵權 瀏覽:831
佛山市聯信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368
相鄰權糾紛民事起訴狀 瀏覽:526
兵團心理咨詢師證書查詢 瀏覽:863
徐州金連春合同糾紛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