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構建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由「盼」文化向「辦」文化的轉變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廣大農民經濟上富起來了,不愁吃不愁穿,求知、求樂、求美成了農民的普遍願望和期盼,不僅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當代農民需要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要俏」,需要通過文化美化生活,追求時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美好;「要笑」,需要享受喜聞樂見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服務,笑逐顏開,快樂開心;「要跳」,需要唱歌跳舞,參與文娛和體育活動,愉悅身心;「要鬧」,需要熱熱鬧鬧,通過參與各種文化活動及服務,痛快地抒發感情;「要造」,希望得到公益性文化的學習和培訓,造就新的素質,提高致富的能力和本領。這就要求政府與群眾上下結合聯手辦文化,將期盼和需求變成現實。辦文化,農民要唱主角,充分激發農民的創造性和參與熱情。政府主導,農民主辦,是發展繁榮農村文化的基本方向。政府應主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資金投入、資源配置、設施建設、服務內容,以及人才、技術和政策保障等各方面的工作,承擔第一位的責任。要按照業余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農閑、節日、集會,廣泛開展農民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各種文化活動。同時,要積極鼓勵和支持農民自辦農民書社、文化專業戶、文化大院、電影放映隊、農村業余劇團等,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如果只「盼」不「辦」,有要求,沒行動,繁榮農村文化就會落空。
由「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過去主要是採取「送」文化的形式,如送戲下鄉、送科技下鄉、送電影下鄉等為農民服務。這種送的形式不僅要保持並加大力度和覆蓋面,同時要更注重「種」文化的形式。即在農村「種」下公共文化服務的種子,增強其自身的「造血功能」。「送」是引導,「種」是根本;「送」是暫時,「種」是長遠;「送」是雪中送炭,「種」是錦上添花。如果只有政府「送」文化,沒有農民「種」文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缺乏持久生命活力的。「種」文化首先要培育農村文化人才。由農村自辦文化必須有人來辦,有較專業、農民歡迎的文化人才。要重視和培養各類文化人才,如農民演藝人員、畫家、歌唱家、文藝創作人員、民間藝人等。同時,要積極培育新型農村文化主體,支持農民興辦各類文化團體,鼓勵農村文化活動積極分子,扶持鄉土文化能人,為開展農村文化活動夯實基礎。而且,還必須建立農民自辦文化的長效機制,如建立組織機構、設立相關制度、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經費支持,提供必備的保障措施和條件,使農村文化活動能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由「借」文化到「掘」文化的轉變
農村文化活動不能只簡單借用或復制城市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而應當深入開掘本地的文化資源和項目,保持農村文化的本色和特質。現在我國許多農村的文化建設大體上都模仿城市文化的套路,把城市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簡單搬到農村來。城市流行什麼,農村也追逐什麼;城市熱衷什麼,農村也力推什麼;城市忘記什麼,農村也缺失什麼,造成城市、農村文化建設「一窩蜂」「一斬齊」的現象。比如,簡單把都市白領喜歡的電影搬到農村,把城市的娛樂文化、休閑文化、對歌星的追逐、搞笑等也搬到農村;把明星演唱、歌舞節會等也移植到農村。這固然有縮小城鄉差距的一面,但總體上,由於缺少鄉音、鄉風、鄉韻,農民對此並不真正認同和感興趣。這些脫離農民實際需求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多因深受城市文化的「濃妝艷抹」而很難在農村流傳。要改變這種狀況,一定要由「借」文化轉到「掘」文化上來。事實上,各地農村都有豐厚、數不清的文化資源、項目、名品等可供開發、挖掘和利用。開發本地的文化資源,如劇目、歌舞、年畫、習俗、工藝等,形成特色文化產品,可以大放異彩;開發挖掘文化項目,如鄉土文化體驗、民族文化尋根、文化休閑旅遊等,不僅農民需要,也會廣泛吸引具有鄉愁情結的城裡人;開掘本地的文化精神和優良傳統,如晉商的誠實守信、辛勞勤奮,浙商的經世致用、義利並生,徽商的勵精圖強、不畏艱苦,粵商的自由開放、務實創新,以及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等,可形成本地獨特的文化軟實力。
② 農村公共服務是什麼
1、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
2、提供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
3、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比如電網、公路網、水利網、鐵路網、通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屬於公益性的部分政府需要直接承擔起提供責任)。
4、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務。
(2)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擴展閱讀
著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認識,強化服務意識。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公共需求,是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人們的生活質量。
各級政府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效能、提高服務水平為中心,樹立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努力實現由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轉變。
在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農民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為導向,為農民創新創業創造條件,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手,有序推進農村公共服務發展。
2、加大財政投入,突出公共服務供給重點。有力的財政支撐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基本保障。有效解決農村公共服務投入不足問題,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要求各級政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增加農村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的總量與比例。
3、創新供給方式,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方式多樣化。
③ 怎樣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真正重視農村文化工作,制定文化行動綱領,建立行政推動機制。要深入調研、科學規劃、版制定政策權、落實措施,切實加大農村文化建設力度。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有所積累、有所發展、有所創新;
加大財政保障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機制。針對農村文化建設基礎普遍薄弱這一狀況,縣、鎮兩級黨委政府要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將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列入公共財政預算,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為輔的投入和獎勵機制;
借用信息技術平台,建立文化共享機制。要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作為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一個新的重要手段,對鄉鎮(街道)、村(社區)創建「共享工程」進行補助性獎勵,使「共享工程」基層中心得到較快發展。
④ 當前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經濟發展緩慢。
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基礎設施不完善。
⑤ 什麼是"1+6"村級公共服務體系
"1+6"村級公共服務體系:指將村兩委和便民服務中心、綜治維穩中心、讀書閱覽中心、遠程教育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網路服務中心集中在一起的綜合項目。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整合社會事業項目,鞏固和發展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成果,滿足農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
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政府主導,整合資源,規劃先行;二是因地制宜,便民實用,分類指導;三是堅持標准,保證質量,體現特色;四是群眾參與,完善機制,可持續發展。
(5)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擴展閱讀
"1+6"村級公共服務體系制定的意義:
統籌兼顧,提高效益:
1、規劃先行。把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集鎮建設和土地利用總體發展規劃。
2、統籌兼顧。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的規劃建設應注意與城鄉風貌改造、精神文明建設、新農村建設等工作結合進行;在強調政府主導、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的同時,要充分發動群眾,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在強調統一標准、保證質量的同時,要堅持因地制宜,便民實用;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加強長效管理制度建設和人才培訓工作;要注意與農村長遠發展相結合,既滿足當前需要,又預留發展空間。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制:
為確保按時按質完成,鄉政府全面落實建設任務,負責本鄉建設工程實施工作,承擔建設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工作的直接組織領導責任。
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落實人員,切實加強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要具體抓,協調解決有關問題,統籌工作進度。
將項目建設作為對領導班子年度業績考核和幹部獎懲的重要依據。組織村黨支部等基層組織、幹部參與到建設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工作中,制定有力可行的措施,切實提高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⑥ 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包含哪些
根據文化產品的分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大致可以分成二類:
一是公版益性公共文化權服務,是指其內容意義的「公共性」特別高,即直接關繫到國家文化主權、文化信息安全或社會穩定,或與國家和民族文化創新、傳承直接相關的文化產品服務。這些文化服務,必須由政府直接控制管理或由政府直接投入經費加強建設和發展,如中央電視台、中央電台的新聞頻道、國家信息網路、各類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美術館、紀念館等。
二是准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是指其內容意義的「公共性」較低,並且與國家主權、文化信息安全關聯不大、還可以通過培育市場,並通過市場采購獲得的文化產品服務,如娛樂、電影、演出、展覽、美容、健身等。
⑦ 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措施有哪些
(一)繁榮發展農村文化。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集市、文明戶、志願服務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農民崇尚科學、誠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風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勤勞致富、扶貧濟困的社會風尚。加強農村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
(二)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完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經費保障機制,保障經濟困難家庭兒童、留守兒童特別是女童平等就學、完成學業,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健全縣域職業教育培訓網路,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廣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大力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農村教育。增強高校為農輸送人才和服務能力,辦好涉農學科專業,鼓勵人才到農村第一線工作,對到農村履行服務期的畢業生代償學費和助學貸款,在研究生招錄和教師選聘時優先。保障和改善農村教師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健全農村教師培養培訓制度,提高教師素質。健全城鄉教師交流機制,繼續選派城市教師下鄉支教。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加強遠程教育,及時把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
(三)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重點辦好縣級醫院並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向農民提供安全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定向免費培養培訓農村衛生人才,妥善解決鄉村醫生補貼,完善城市醫師支援農村制度。堅持預防為主。加強農村葯品配送和監管。積極發展中醫葯和民族醫葯服務。重視健康教育。加強農村婦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補助政策。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和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
(四)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力度,做到應保盡保,不斷提高保障標准和補助水平。全面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確保供養水平達到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農村受災群眾救助制度。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伍軍人等優撫政策。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發展農村老齡服務。加強農村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促進農村殘疾人事業發展。
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五年內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逐步形成城鄉公交資源相互銜接、方便快捷的客運網路。推進農村能源建設,擴大電網供電人口覆蓋率,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加快改水、改廚、改廁、改圈,開展垃圾集中處理,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推進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積極發揮信息化為農服務作用。發展農村郵政服務。健全農村公共設施維護機制,提高綜合利用效能。
(六)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實行新的扶貧標准,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把盡快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並實現脫貧致富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首要任務。重點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對沒有勞動力或勞動能力喪失的貧困人口實行社會救助。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繼續開展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和東西扶貧協作,充分發揮企業、學校、科研院所、軍隊和社會各界在扶貧開發中的積極作用。
(七)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強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地震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完善處置預案,加強專業力量建設,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高災害處置能力和農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排澇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快農村危房改造,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准和責任。全力做好汶川地震災區農村恢復重建工作,加大投入,對口支援,發動群眾,加快受災農戶住房重建,搞好農業生產設施重建,盡早恢復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
(八)強化農村社會管理。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農民權益機制,拓寬農村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做好農村信訪工作,加強人民調解,及時排查化解矛盾糾紛。農村廣大幹部要進村入戶做好下訪工作,切實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加強農村政法工作,推進農村警務建設,實行群防群治,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健全農村應急管理體制,提高危機處置能力。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反對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勢力干預農村公共事務,堅決取締邪教組織,嚴厲打擊黑惡勢力。
⑧ 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什麼意思
內容摘要: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文體教育服務內、公共衛生服容務、養老幼托服務、環境治理以及信息服務等子體系。本文對完善這些子體系分別提出建議,以拓展農村公共服務功能,使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