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共秩序的區別
兩者是一樣的沒有區別。
公共秩序也稱「社會秩序」。為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由法律,行政法規,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規章制度等所確定。
主要包括社會管理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場所秩序等。遵守公共秩序是中國公民的基本義務之一。公共秩序關繫到人們的生活質量,也關繫到社會的文明程度。
國際私法上的公共秩序,主要是指法院在依自己的沖突規範本應適用某一外國法作準據法時,因其適用的結果與法院國的重大利益、基本政策、基本道德觀念或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而拒絕或排除適用該外國法的一種保留制度。因此它有時又被稱為「公共秩序保留」。公共秩序制度,在國際私法中又被稱為「安全閥」制度。
維護公共秩序,既要依靠道德規范,也需要法律規范的制約。然而最重要的仍是人們正確的道德觀,這能夠幫助人們增強遵守法律的概念,從而使維護公共秩序得到真正的實現。
遵守公共秩序是公民應有的道德,是一種行為習慣,也是一種擔當精神,是城市文明進步的縮影。
2017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城市公共汽車和電車客運管理規定》,明確禁止從事下列危害城市公共汽電車運營安全、擾亂乘車秩序的行為:
1、非法攔截或者強行上下城市公共汽電車車輛。
2、在城市公共汽電車場站及其出入口通道擅自停放非城市公共汽電車車輛、堆放雜物或者擺攤設點等。
3、駕駛員的正常駕駛。
4、違反規定進入公交專用道。
5、擅自操作有警示標志的城市公共汽電車按鈕、開關裝置,非緊急狀態下動用緊急或安全裝置。
6、妨礙乘客正常上下車。
7、其他危害城市公共汽電車運營安全、擾亂乘車秩序的行為。
運營企業從業人員接到報告或者發現上述行為應當及時制止;制止無效的,及時報告公安部門處理。 城市的和諧進步、健康發展。
需要我們從自身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帶動身邊的人,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以文明抵制陋習,用禮儀帶動文明,爭做文明市民,在全社會形成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風氣。
㈡ 居住小區公共秩序維護的內容,公共秩序維護人員的要求
小區公共秩序維護服務的內容
1. 防範管理服務
防範管理是指物業服務企業為防盜、防破壞、防意外及應急處置而對所管轄的物業區域進行值勤監控、巡視等一系列管理服務活動。防範管理服務的對象主要是人為造成的事故與損失。
為了達到物業區域防範管理服務的目的,必須從防範管理服務的「硬體」和「軟體」兩方面下功夫。物業區域防範管理服務的硬體是指根據防範管理服務工作的實際需要所必須配備的一整套硬體設施,防範管理服務的軟體是指物業服務企業內部的專職秩序維護人員及其實現防範管理服務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規定和制度。
2. 消防管理
消防管理包括防火和滅火兩個方面,物業服務消防工作的重點應放在火災災情發生後採取何種措施才能將損失降低到最小;另一工作重點是防患於未然,即將防火工作做在前頭,並從人力、物力、技術等多方面做好隨時滅火的充分准備。物業消防管理服務的主要內容有:消防宣傳教育;消防隊伍建設;消防制度的制定;消防設施、器材的配置及管理;災情發生後的處置措施等五個方面。
建立一支以物業服務企業員工為主、業戶為輔的高素質的專群結合的義務消防隊伍,是落實區域消防工作的組織保證,其任務是進行消防值班、消防檢查、消防培訓、消防器材的管理與保養、協助消防部門開展滅火工作。
3. 道路交通管理
道路交通管理主要包括道路管理、交通管理、車輛管理和停車(庫)場管理四個方面。
(1)道路管理是指對物業服務區域內道路設施進行日常管理,對非法佔用道路的行為進行糾正和處置。
(2)交通管理的任務是正確處理人、車、路的關系,在可能的情況下做到人車分流,保證物業服務區域內交通安全、暢通,其重點是機動車輛管理。
(3)車輛管理包括機動車、摩托車、助動車和自行車的管理,主要職責是禁止亂停亂放和防止車輛丟失、損壞。
(4)停車(庫)場管理包括地面停車和地下停車兩大類,其管理服務任務主要是對(庫)場內的車位劃分、行駛標志、進出停車(庫)場車輛、存放車輛的防損和防盜工作進行管理服務。
公共秩序維護服務的基本要求
1. 安全
安全是物業服務的第一需求,也是秩序維護服務的第一需求。物業服務企業應該樹立積極防範的態度,不斷提高自身安全防範的能力,配合公安部門和當地政府做好治安、消防工作,努力使業戶有一個安全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2. 有序
在物業區域內,業戶不僅需要物業的設備設施運行有序,也需要往來的人流有序、車流有序。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時,更需要秩序維護人員忙而不亂,及時有序的應對,及時妥善的處置。這種安全有序的工作與生活的環境必將給業戶帶來一種舒適的感覺。
3. 親情
物業服務的公共秩序維護服務對盜竊與破壞者來說是一種威懾力量,但對業戶與社會公眾來說應充滿親情。物業服務企業的秩序維護人員應像愛護家人一樣愛護業戶與業戶的財產,為業戶提供熱情周到的優質服務,讓業戶有遠親不加近鄰的感覺。
4. 形象
秩序維護服務是物業服務的第一形象。良好的物業秩序維護服務、整齊的秩序維護隊伍、優秀的秩序維護人員素質能提高物業服務和物業服務企業的層次,使業戶有安全感。不僅如此,秩序維護服務的形象還能增加物業及物業服務企業在社會公眾中的影響,使物業保值增值,使物業服務企業得到良好的口碑。
公共秩序維護人員的基本要求 在崗盡責,熟悉域情,防範到位,舉止文明。
㈢ 公共服務包括哪些
目前,公共服務這一措詞已被相當廣泛地使用,但是,對什麼是公共服務,卻有不同的見解,在很多情況下是含糊不清的,而概念上的混亂又助長了實踐中的混亂。
公共服務與公共管理
所有涉及到國家管理的行為與活動都在公共管理的涵蓋之內。公共服務管理屬於公共管理的組成部分。但公共服務管理與公共行政管理是不同的,是兩種不同性質與形式的公共管理。例如,對公辦教育或公立學校的管理屬於公共服務管理,但政府對教育的執法與行政管理則屬於公共行政管理。
公共服務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
這四項職能都是國家應承擔的,都屬於由公職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在廣義上,可以將公職人員使用公共權力與資源所從事的各項工作都看作是公共服務。當國家是建立在普遍的公民主權基礎之上的時候,國傢具有公共性質,國家存在的目的和職能,就是為全體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務。在這個意義上,由國家的公共性質所決定,國家體系中的所有機構,如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人們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在中國,這意味著在人大、法院、國務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國家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但是,對公共服務的概念只有作狹義、具體和明確的界定才能在理論和實際操作上具有實質性意義,即提供公共服務是國家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並且可與政府或國家的其他職能相區分。也就是說,公共服務只是同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相並列的國家的又一項職能。
狹義的公共服務不包括國家所從事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一些職能活動,即凡屬政府的行政管理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監管行為,以及影響宏觀經濟和社會整體的操作性行為,都不屬於狹義公共服務,因為,這些政府行為的共同點,是它們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種具體的直接需求得到滿足。公民作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則是公民活動的間接需求,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公共服務滿足公民生活、生存與發展的某種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如果教育過程中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屬於教育公共服務。但是,諸如執法、監督、稅收、登記注冊以及處罰等政府行為,雖然也同公民發生關系,也是公民從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政府工作,但這些類別的公共活動卻並不是在滿足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公民也不會從中感到享受,只是公民活動的間接公共需求的滿足,所以類似政府行為都不是公共服務。筆者的研究所採用的公共服務的概念是狹義的,即能夠滿足公民直接需求的由國家介入的服務活動,如教育、醫療保健、社會保障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
公共服務的類別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㈣ 什麼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 (public order)也稱「社會秩序」。為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由法律,行政法規,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規章制度等所確定。主要包括社會管理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場所秩序等。遵守公共秩序是中國公民的基本義務之一。公共秩序關繫到人們的生活質量,也關繫到社會的文明程度。
㈤ 基本公共服務都包括哪些內容
公共服務的范圍比較廣,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設的能力大小而專定,但基本上屬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產品和公用設施建設,還包括解決人的生存、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所需要的社會就業、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設。
(5)公共秩序服務包括擴展閱讀: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
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
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
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㈥ 公共秩序是指什麼
公共秩序指的是人們在工作、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為維護公共事業和集體利益所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是在執行後對所有人都有益的秩序。
公共秩序包括社會秩序、公共場所秩序、治安秩序、公共衛生秩序、交通秩序等。
社會公共秩序代表著全體公眾的共同利益和社會生活的正常要求,建立良好公共秩序是促進社會穩定有序發展的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和鮮明標志。
㈦ 公共秩序包括
主要包括社會管理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場所秩序等。遵守公共秩序是中國公民的基本義務之一。公共秩序關繫到人們的生活質量,也關繫到社會的文明程度。
國際私法上的公共秩序,主要是指法院在依自己的沖突規範本應適用某一外國法作準據法時,因其適用的結果與法院國的重大利益、基本政策、基本道德觀念或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而拒絕或排除適用該外國法的一種保留制度。
(7)公共秩序服務包括擴展閱讀:
國內公共秩序與國際公共秩序之分。援引公共秩序制度不應與他國主權行為相抵觸,也不應與我國對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一貫持肯定的態度。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的重要行為准則;法律由國家行使立法權的立法機關依據立法程序制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
維護公共秩序,既要依靠道德規范,也需要法律規范的制約。然而最重要的仍是人們正確的道德觀,這能夠幫助人們增強遵守法律的概念,從而使維護公共秩序得到真正的實現。
我國依法處罰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並根據情節輕重和認錯態度的好壞,分別給予一定處罰。公共管理處罰的種類分為:警告、罰款、行政拘留、吊銷公安機關發放的許可證;共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