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的一般性指標包括哪些內容
考核重點抄 指標內容國民襲經濟 GDP總量、人均值及其增長率 產業結構 就業率人民生活 人均收入及其增長狀況 基尼系數 貧困人口所佔比重、社會保障實施狀況科技 科技的進步、發明創造及應用教育 適齡兒童入學率、大學畢業生占總人口的比重文化 文化設施、文化產業產值衛生 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及衛生防疫生態環境 人均綠地的面積及增長量,清理垃圾的數量社會治安 重大案件和事故其他指標 成本的計算 公眾滿意度民眾對公共部門的評價依據有:服務態度,工作效率,依法行政,工作作風,制度建設,監督機制,廉政建設,人員素質
② 怎樣理解公共部門績效評估" 4e"指標的選擇
眾所周知,效率是公共行政追求的目標之一。早在一百多年前,行政學的創始人威爾遜就指出,行政學研究的目標在於:①政府能適當地和成功地進行什麼工作;②政府怎樣才能以盡可能高的效率和在費用或能源方面用盡可能少的成本完成這些適當的工作。可以說,效率原則對落實責任政治、克服官僚主義、推動經濟與政治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由於政府行政的特殊性使效率原則作為政府行政工作評估的尺度有很大的局限性。鑒於此,著名的行政管理學者西蒙指出:「對公共管理而言,我們必須尋找另一種衡量價值的方法。」這另一種方法就是績效評估.1
在績效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是績效評估,而績效評估中最困難的莫過於建立合理的評估指標體系。從理論上講,構建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可以使用「四要素」的模式:①各種必要資源或成本的「輸入」(Input);②資源或成本的轉換「過程」(Processes);③組織活動或提供服務的「輸出」(Output);④產出或服務所產生的影響或「後果」(Outcome)。上述模式雖然可以在一個側面反映一個組織的績效,但是更常見的,是用反映公共部門績效的價值取向的「4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Equity)概念來構建指標體系。2
1 黎民.公共管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2卓越.公共部門績效評估-公共管理碩士系列教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
【正文】
20世紀60年代,美國會計總署率先建立了以經濟(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為主的3E評價法。這也是學者芬維克於1995年概括指出績效測量指標所應該包括的三個層面。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公共行政學派提出社會公平價值觀,偏向經濟性等硬指標而忽視了公平、民主等軟指標的3E評價法因此受到了質疑。在隨後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中便納入了公平(Equality)指標,逐漸發展為福林於1997年所概括的4E評價法。「4E」指標的具體內容如下:
1.經濟(Economy)。經濟指標一般指組織投入到管理項目中的資源量。經濟指標要求的是以盡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與維持既定數量和質量的公共產品或服務。
2.效率(Efficiency)。效率指標通常包括:服務的提供,活動的執行,服務與產品的數目,服務的單位成本等。效率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例關系,效率關心的是手段問題,而這種手段經常以貨幣形式體現。
3.效能(Effectiveness)。效能通常是指公共服務實現標的的程度、公共服務符合政策目標的程度,通常以產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加以衡量。
4.公平(Equity)。公平作為衡量績效的指標,它關心的主要問題在於「接受服務的團體或個人能否都受到公平的待遇,需要特別照顧的弱勢群體是否得到了更多的社會照顧」。
「4E」指標是一個整體,缺少任何一項都會使得績效評估工作的不完美。我國公共部門的績效評估工作雖然嚴格按照「4E」指標行使,但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首先,政府部門的產出難以量化。「4E」指標中的任何一項都離不開產出,公共部門也十分關注產出,但是所有績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現,在私營部門不構成問題,政府部門的績效評估遠比私營部門復雜。著名公共行政學家詹姆斯.威爾遜認為:「要度量一個機關的輸出量常常是很困難的,實際上即使是只對什麼是國家部門的輸出做一番設想都足以令人頭暈目眩。」由於行政組織是一種特殊的公共權力組織,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或服務是一些「非商品性產出」。它們進入市場的交易體系不可能形成一個反映其生產機會成本的貨幣價格,這就帶來對其數量進行正確測量的技術上得難度。3
其次,公共部門的決策者和管理人員抵制評估。「4E」指標中的公平(Equity)指標意味著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要進行績效評估,但是由於績效評估會鑒別出決策者和管理人員能力的高低,這種鑒別使他們感到威脅,擔心自身利益受到損害,因而抵制評估,這就大大降低的績效評估的公信力。
再次,績效評估作為新興領域,還未形成規范化、制度化的評估體系,這就給開展具體評估工作帶來很多操作上的困難。 3趙國軍.績效管理方案設計與實施[M].化學工業出版社
最後,公共部門的績效管理缺乏人本思想。公共部門本位理念淡化了人文關懷,偏離公共性,專注於評估中單純的經濟指標,護士了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公眾滿意程度等社會、人文發展指標。4
【結論】
「4E」指標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更應該將其靈活運用。當今社會經濟、效率、效能、公平固然重要,但歸根到底也是為人服務,只按指標辦事,而不考慮人的實際情況必然會引起爭議。所以,「4E」指標也應該具有生命力,與其他定性指標結伴前行。為了完善「4E」指標,給出關於績效管理的建議如下:
1.公共部門的績效主要內容應凸現人的全面發展。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貫徹和實施政府績效評估工作的基本前提。政府績效不等同於單純的經濟增長,應包括經濟、社會、政治三個具體維度,重視人在發展中的主題地位,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在物質、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公共部門績效評價必須重視公眾的滿意度。公共部門的目標與計劃是否實現,實現地如何,最有發言權的是廣大公眾。好的績效指標體系不僅包括投入、產出、結果和效率等定量指標,還包括公平、民主、服務質量以及公眾滿意度等一些定性的指標。
③ 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指標是什麼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是服務,是踏踏實實地為群眾服務,這就要求我們內在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容中始終要把群眾的文化權益放在第一位,要把如何為群眾服務放在第一位。這方面,許多地方都做了許多值得推廣的工作。如北京西城區文化館,每年初,他們都會把一張張調查表發到各個街道和社區,了解當地居民的文化需求。然後,根據群眾的文化需求安排一年的工作。廣東東莞的同志們一切工作都從當地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東莞是個外來工非常多的城市。外來工已經成為當地的主人。不管哪一天的晚上,你都會在一個個東莞的文化廣場上,看到一群群在文化的海洋里陶醉的打工族。在一個鄉鎮的廣場上,我曾看到圖書館的同志把一本本圖書擺在廣場上,讓打工族隨便閱讀。這是真正地為群眾服務。
④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中控制性指標和指導性指標的區別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建築面積分為控制性和指導性指標。為確保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的落實,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的指標為控制性指標,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不計公共綠地)占居住區總用地的百分比不低於16%。
控制性指標一指居住區在規劃、設計和建設時,必須設置項目的指標。
指導性指標一指居住區在規劃、設計和建設時,可根據標準定位和市場需求實指標。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內容
(1)文化設施
主要指由政府投資(含區文化局和總工會),向社會開放,組織和指導群眾文化活動的公益性文化機構,包括文化科技站、圖書館、青少年活動設施等。
(2)體育設施
主要指向社會開放的公共活動場所。
(3)教育設施
包括高中、初中、小學及幼兒園。在控規中高中、初中及小學要落實,幼兒園一般不落實用地但在圖則上應用符號表示。
中學用地面積一般為3.0ha,小學一般為0.8ha。容積率控制在0.2左右。
(4)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主要包括門診所、衛生站、醫院。門診所在居住區一級必須設置,居住小區建議設置,醫院設置,衛生站在居住組團級別必須設置。一般門診所需要落實在用地上,衛生站在中用符號表示。
(5)商業設施
應將商業設施的建築面積指導性指標,通過市場行為進行配置和調節。商業設施的分類宜粗不宜細。餐飲、菜場等對居民有影響的設施不應與住宅結合設置。
(6)行政管理設施
居住區的行政管理設施配套主要包括街道辦事處、派出所、居委會、工商管理事務等。這些設施不需落實用地,只需在圖則中用符號表示。街道辦事處多與派出所起布置,其佔地及面積依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規范》規定。
⑤ 公共管理領域研究問題有哪些方面
一、服務原則「服務精神」是公共行政管理的本質和靈魂。「服務」之所以成為公共行政管理的靈魂,根本在於服務本身與政府管理密不可分,二者血脈相連:「管理就是服務」、「服務是政府職能的必然選擇」。政府是公民間契約的產物,在本質上是一種為公民和社會共同利益服務的組織;服務是政府的首要職能。公共行政管理視野下,政府服務的對象是公民、國家與社會。一要為公民服務。政府一定要為公民服務,反映公民的意願,為公民利益盡心工作,完全是應有之義,應有之舉。二要為國家服務。具體形式多種多樣:代表國家利用暴力工具強制被統治階級服從國家的意志、法律和政策;採取改善福利等措施協調和緩解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保護內部的安全和穩定,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等等。三要為社會服務。現代民主社會,國家要為社會服務,政府則代表國家執行這種服務職能。二、依法管理原則法治是一種特定的治理國家的方式,法律高於任何權威,國家公共事務的治理必須依據法律的規范進行,任何公共權力都在法律的軌道上運行,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個人、組織和集團。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必須確立法律優先原則:(1)在已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任何其他法律規范,如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均不得與法律相抵觸。(2)政府抽象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3)在政策和法律規定發生沖突時,政府應當首先維護法律的至上性,不能隨意用政策解釋或取代法律。三、公開透明原則基本要求和核心思想是政府掌握的個人與公共信息向社會公開。政府機關的所有活動,從立法、執法、提供資訊、社會服務,以及政府所掌握的個人信息,除了必須保密以及涉及個人隱私的部分外,都有義務向社會公眾開放。管理透明的內容包括:(1)政府組織的公開,即政府組織程序和權力構架必須公開。從權源的角度來看,一切權力來自於人民,人民享有對政府事務的知情權和參與權。(2)政府決策的公開,政府決策不能搞「暗箱操作」,決策的制定過程必須接受公眾、企業的參與和監督。(3)政府管理的公開,市場經濟發展到了今天,「看不見的手」已經不能獨立指揮國民經濟的運行,政府的「有形之手」必須對市場的無序狀態適時進行宏觀調控。政府的這種管理行為,由於更多地採取了市場的手段,眾多市場主體必然要求政府管理符合公開的規則,徹底摒棄「暗箱操作」。(4)行政行為的公開,既提高了國民的政治參與意願、激發政治參與的熱情、促進政治民主化的發展,又可以有效地監督、制約、規范政府行為,確保政府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四、管理高效原則一方面,公共行政管理要追求高效率,這里的效率指的是行政效率,它是行政機關和行政人員從事行政管理活動所得的勞動成果、社會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比例關系。另一方面,公共行政管理還要追求高效能,效能是衡量公共服務的一個重要指標。效能關心的問題是「情況是否得到改善」,它通常是指公共服務標的的程度,如福利狀況的改變程度、使用者滿意程度、政策目標的成就程度等。在公共行政管理實踐中,要提高行政效能:在角色上,政府必須進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實施角色的轉換;在性質上,政府從權力的集中代表者轉變為公共服務的執行者;在職能上,從維護政治統治轉向履行社會管理職能;在地位上,從以自我為中心到以服務社會為中心;在信念上,從「父母官」轉變為承擔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代表民意的責任。五、勇於負責原則勇於負責,即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權力,從事行政管理的過程中為自身行為的後果承擔起行政責任。政府承擔的責任主要有:(1)道德責任。即公共行政組織及其公務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與承擔的道德責任。(2)政治責任。即行使公共權力者因違反政治義務而承擔的政治上的否定性後果。(3)行政責任。在我國,行政主體以及公務人員違法行使職權引起行政責任時,行政責任以補救為主。行政部門內部的公務人員承擔的行政責任一般也叫行政政紀責任,行政處分是行政政紀責任的主要形式,行政處分共分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種類。(4)訴訟責任。在現代民主政治中,政府承擔訴訟責任,或者司法機關對政府行使行政權力進行審查,對違法活動通過司法活動予以糾正,並對由此給公民、法人權益造成的損害予以相應補償,同時追究政府違法的法律責任,已成為責任政府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制度設定。(5)賠償責任。在民主政治體制下,政府作為為公共利益服務、為公民服務的公法人,是法律關繫上權利義務的主體之一,當政府機關的行為侵害人民權利時,應像其他法人組織一樣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⑥ 將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轉嫁給社會屬於ppp模式的核心嗎
,ppp模式是指政府和社會資本為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而建立的公私合作模式,要是說那句話不完全對,ppp模式的核心是讓社會資本參與進來進而給政府提供便利也給社會資本帶來效益
⑦ 什麼是政府績效評估的核心
績效評估有許多不同的分類,這里介紹其中一種分類,這種分類可以分為三類:普適性的機關績效評估、具體行業的組織績效評估、專項績效評估。(1)普適性的機關績效評估。普適性的機關績效評估的明顯特徵是績效評估作為特定管理機制中的一個環節,並隨著這種管理機制的普及而普遍應用於多種公共組織,如目標責任制、社會服務承諾制、效能監察、效能建設、行風評議等。(2)具體行業的組織績效評估。這種組織績效評估一般應用於某個行業,具有自上而下的單向性特徵,即由主管部門設立評價指標體系,組織對所屬企事業單位進行組織績效的定期評估。例如,衛生部為設立的績效評估體系,為各級各類學校設立的績效評估體系等。(3)專項績效評估。專項績效評估是針對某一專項活動或工作某一方面的績效評估。例如,對普通中小學實施的素質教育評價,科技部制定的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
⑧ 公共部門績效管理的核心是什麼
公共部門績效管理的核心是群眾滿意度; 例如:公共衛生間即以使用者每次使用意願為指標,做為績效;
⑨ 如何評價公共服務對象的滿意程度
當今世界,機遇與挑戰並存。為了順應「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時代浪潮,各國政府紛紛將目光聚焦於不斷地改進並完善自身的公共服務職能之上,全身心地致力於打造一個現代意義上的高效、公平、透明、問責、以人為本的新型政府。有鑒於此,筆者為應對「建設服務型政府」這一項劃時代的挑戰而提出了一條新穎的思路。以「公共服務的服務對象滿意度」為本文的視角和切入點,依循著公共領域內所隱藏著的服務價值鎖鏈的指引,同時在滿意度所蘊含著的鏡面效應之下,筆者全面、深入地探索了經由服務對象對公共服務的滿意通向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任與信心的路徑。 本論文由五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義、方法、框架,以及對論文所涉及的一些相關理論與概念進行了一番梳理與總結,提出並且界定了「公共服務的服務對象滿意度」這一本文的核心概念;第二部分中,筆者建構了本文的公共服務的服務對象滿意度模型。首先從私人領域內的顧客滿意度模型入手,筆者分別地介紹了瑞典、美國、歐洲以及中國的顧客滿意度模型框架。再選取其中最著名的美國顧客滿意指數(ACSI)為典型,深入地剖析並解讀了這一模型。遵循著「先解構後建構」的內在邏輯思路,筆者建立了公共服務的服務對象滿意度模型:第三部分主要介紹了國外公共服務滿意度的指標內容。在參考了大量西方各國公共服務領域內顧客滿意度與市民滿意度的調查報告以及相關資料的基礎上,筆者歸納出了服務質量、服務態度、服務效率與公共價值這四大類滿意度指標;第四部分在分析了各級各類滿意度指標的必要性與主要內涵的前提下,筆者設計並建立了本文的公共服務的服務對象滿意度指標體系(CQEV)。其中,公共服務的服務對象滿意度為唯一的一級指標,態度、質量、效率與公共價值為四個二級指標,此外還包括了八個三級指標以及若干個四級指標;第五部分中,筆者進一步地論述了本文的公共服務的服務對象滿意度保障機制,主要涉及了以下四個方面:服務對象滿意與公務員滿意的互動、服務對象滿意與公共組織以及公務員績效評估相掛鉤、公共服務承諾制、「一站式」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