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當塗這個地方怎麼樣
在安徽算不錯的縣城了 景點比較拿得出手的有太白墓 離馬鞍山就半小時車程 雖然沒什麼大商場 但是想購物遊玩可以去馬鞍山
Ⅱ 北京有幾個地方發臘八粥
應該是全部的寺廟都要為臘八過節,都要喝臘八粥
Ⅲ 安徽風俗
安徽各類節慶、服飾、飲食起居、婚喪、宗教信仰等構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民版俗風情權圖畫,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美學價值。
安徽民俗文化涵蓋婚嫁習俗、歲時節令習俗、社交往來習俗、烹調飲食習俗等許多方面,展示了安徽人民追求幸福、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景。
皖南的跳鍾馗、疊羅漢,皖北的肘閣、旱船等不僅地域特色鮮明,而且有極強的觀賞性。
一種是在喜慶節日用紅紙剪作裝飾的,如窗花、門箋、燈花、喜花等,內容多系象徵吉祥與喜悅、或隱喻。
另一種是作為鞋巾冒、圍嘴、兜肚等兒童服飾上的刺綉底樣,取材一般為花卉、鳥、蟲等。
(3)馬鞍山臘八擴展閱讀:
安徽省阜陽地區的剪紙,應用范圍很廣。
阜陽剪紙善於運用粗細線組合,陰陽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國北方剪紙的粗壯渾厚和南方剪紙纖巧秀麗的風格,形成了剛柔兼備、節奏和諧、朴實優美的地方特色。
Ⅳ 安徽有什麼特產
我也是安徽的。推薦一些吧!
歙縣的名硯, 涇縣的宣紙, 徽州的香墨,
: 祁門的名瓷, 宣城的宣筆, 績溪的蠶絲,
: 曹索功御墨, 天柱山靈芝, 金寨的天麻,
: 歙縣的貢菊, 潁上的泥人, 阜陽的剪紙,
: 合肥真發綉, 劉麻子剪子, 歙縣磚石雕,
: 懷遠的石榴, 靈璧的奇石, 黟縣古徽綉,
: 胡開文墨錠, 岳西桑皮紙, 界首的陶瓷,
: 蕪湖的鐵畫, 九華山佛像, 南溪鎮靈芝,
: 祁門的祁紅, 臨泉的生薑, 徽州的雪梨,
: 休寧竹木器, 蒙城黃牛肉, 新安芝麻糖,
: 亳州古井貢, 淮北口子酒, 固鎮大花生,
: 黃石溪名茶, 來安的板鴨, 大別山茯苓,
: 石台天方茶, 渦陽的苔干, 東至雲尖茶,
: 舒城的蘭花, 桐城小花茶, 琅琊寺素齋,
: 石台雲霧茶, 屯溪臭鮭魚, 安慶雪木畫,
: 蕪湖牡丹皮, 鳳陽的鳳畫, 徽州臭豆腐,
: 淮南火烙畫, 樅陽黃花菜, 徽州八碗八,
: 屯溪炸肉圓, 皖西的綠茶, 寧國的烏早,
: 蘇埠的大麻, 太和香椿芽, 潛山的舒席,
: 定遠的橋尾, 宣州宣木瓜, 蕪湖的香樟,
: 天柱山葯材, 巢湖蝦米蝦, 板橋的草席,
: 無為的板鴨, 壽州的香草, 霍山的黃芽,
: 採石磯茶干, 滁縣貢菊茶, 琅琊的酥糖,
: 金寨鴨蛋干, 巢湖玉帶糕, 蕭縣大葡萄,
: 繁昌醬菜好, 九華山素齋, 碭山的酥梨,
: 岳西縣厥菜, 績溪徽菜幫, 鳳台縣鐵鍋,
: 涇縣的竹雕, 桐城的絲棗, 寧國的筍干,
: 霍邱的柳編, 亳州的中葯, 利辛尼龍網,
: 水東的蜜棗, 蕭縣葡萄酒, 馬坑的香蘑,
: 東至葛根草, 廣德的板栗, 亳州的煙草,
: 富岱的楊梅, 休寧的孔雀, 長豐的草莓,
: 黟縣的香榧, 六安白蒜多, 滁州滁貢菊,
: 太和的香椿, 休寧的筍尖, 明光的綠豆,
: 肥東的花生, 臨泉的貢柿, 鳳台淮王魚,
: 貴池的鹿群, 廬江的蜂蜜, 金寨的鱖魚,
: 明光的特曲, 阜陽的皮絲, 黃山的石耳,
: 合肥的切糕, 利辛的泡桐, 蒙城的牛肉,
: 霍山的石斛, 亳州的白芍。
: 霍山根樁盆景, 金寨推光漆器, 廣德的竹根雕, 宣城的山核桃,
: 瓦埠湖的銀魚, 黃山的獼猴桃, 桐城的水芹菜, 休寧的松蘿條,
: 阜南戀思蘿卜, 潁州的紅櫻桃, 歙縣金竹貢菊, 天柱山盞兒糕。
: 潛山的扒蹄膀, 桐城的麻豐糕, 壽縣的大救駕, 安慶江毛水餃。
: 胡玉美蠶豆醬, 黃山的松子糕, 銅陵的薄皮姜, 休寧縣的松蘿,
: 績溪的玫瑰酥, 余良卿的膏葯, 毫州雪湖貢藕, 合肥麻餅烘糕,
: 馬鞍山絲綿畫, 界首的古彩陶, 包河的魚蓮藕, 符離集的燒雞,
: 天堂寨的吊鍋, 八公山的豆腐, 桐城縣的絲棗, 安慶五香牛肉,
: 泗溪的三大寶, 鳳台縣肥王魚, 歙縣琥珀蜜棗, 亳州的蘇趙梨,
: 蕭縣的貢葡萄, 黃音坑綠牡丹, 東至縣獼猴桃, 南陵西山丹皮,
: 橫山鎮的長棗, 黃山銀鉤石耳, 宿松涼亭雪棗, 五河沱湖螃蟹,
: 阜陽玉器瑪瑙, 蕪湖清水荸薺, 郎溪的水辣椒, 阜南黃崗柳編,
: 臨泉高產薄荷, 貴池的翠微茶, 英坑的竹蜜棗, 寧國的山核桃,
: 阜陽的枕頭饃, 亳州觀堂大蒜, 齊雲山野味好, 巢湖銀魚珍珠,
: 碭山縣的梨酥, 萬佛湖的鰱魚, 滁州市的蜂蜜, 肖家橋餅油酥,
: 九華山的冰姜, 黃嶺區的大蔥, 郎溪的瑞魁草, 歙縣極品炒青,
: 六安的瓜片好, 黃山極品毛峰, 蕪湖迎春瓜子, 黃山綠牡丹茶,
: 霍山小峴春茶, 亳州觀堂大蒜, 懷遠縣的蘆筍,
: 屯溪的猴魁茶, 涇縣宣筆宣紙, 歙縣的金桔大。
: 六郎中華絨螯蟹, 天長甘露油餅好, 邢塘脫水蒜姜優,
: 無為紗燈工藝精, 鳳陽御液酒馳名, 合肥小劉瓜子香,
: 蕪湖傻子瓜子精, 宣州的板栗個大, 舒城的貢席進京,
: 霍邱柳編堆滿城, 南溪鎮的靈芝多, 新港茶干味正濃,
: 桐城的鮦蒜鮮紅, 安慶墨子酥有名, 涇縣醬菜家常備,
: 明教寺佛茶水聖, 黃山極頂雲霧茶, 歙縣頂谷大方茶,
: 涇縣涌溪火青茶。
: 休寧的虎皮毛豆腐, 齊雲山的白葯黃芽, 涇縣育才醬菜製品,
: 歙縣黃山綠牡丹茶, 屯溪市的腌鮮鱖魚, 亳州豪門貢菊冰茶,
: 合肥的虎皮金桔蛋, 歙縣漳潭三潭枇杷, 懷寧縣的頂雪貢糕,
: 安徽祁紅屯綠名茶, 渦陽的高爐大麴酒, 黃山的特級毛峰茶,
: 臨泉水洗芝麻蒜片, 亳州的穿心紅蘿卜,唐模杏樹千年不老,
: 齊雲山木耳石雞名。
Ⅳ 作文:家鄉春節的習俗。要求只寫一個特點
我的家鄉在潮州的日子裡,有許多美好的回憶,最令我難忘的要屬今年的春節了。
除夕傍晚,「孩子們,出來放鞭炮了!」爺爺大聲的喊道。我、姐姐和哥哥聽到爺爺的聲音,高興地從房間里跑出來。出來一看,爺爺正站在門口,手裡拿著打火機和一盒鞭炮。爺爺看見我們,著急地說:「快點來!我們去公園放吧!」我們異口同聲地答應了。
到了公園,放鞭炮的人還真不少!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笑之中。「瞧,那有個飲料罐!」哥哥指著遠處說道。我們順著哥哥指這那個方向看去,只見一個飲料罐靜靜地躺在地上。我們走過去,撿起了飲料罐。爺爺疑惑地問道:「拿它干什麼?」姐姐笑著說:「爺爺,我們可以把鞭炮放在飲料罐里放啊!」爺爺拍手說道:「好建議!」哥哥擰開飲料罐的蓋子,把裡面剩餘的飲料倒掉,放在了地上。爺爺把鞭炮和打火機遞到我們面前,問:「你們誰來?」哥哥自告奮勇:「我來吧!」爺爺就把鞭炮和打火機給了哥哥,他接過鞭炮和打火機,先從裡面鞭炮盒裡取出一根,蹲了下來,然後按住打火機的開關,打火機里立刻噴出火,哥哥再把鞭炮伸向火。鞭炮點著了,他看準了飲料罐的口,迅速把鞭炮扔了下去。姐姐呼喊道:「快後退!」我們往後退了幾步。「啪!」飲料罐跳了起來,隨後就落地了。過去一看,飲料罐已經黑了。
姐姐又提了個建議:「我們把鞭炮插在土裡放吧!」我們全贊同了。「那這次要誰來呢?」哥哥邊盯著我,邊問。爺爺拍拍我的肩膀,說:「偉偉,你試試吧!」我搖搖頭,皺著眉說:「不要!」姐姐勸道:「勇敢點啊!你看看哥哥都沒事。」「是啊!男孩子就應該勇敢點,什麼都要去嘗試!」哥哥也勸我。我只好勉強地點了點頭。「給你!」哥哥把鞭炮和打火機給了我。我拿著鞭炮,手拚命地顫抖,好像手中的鞭炮隨時都會爆炸,我有點後悔了。「怎麼了?」哥哥問我。我結結巴巴地回答到:「沒……啊!」姐姐告訴我:「那裡有土,你去那邊放吧!」我聽了,慢慢地走過去。然後,從地上找了根木棍,挖了一個小坑,從盒子里拿出一根鞭炮,插在小坑裡,接著把旁邊的土按實。我的手好像沒力氣了,按不住打火機的開關,頭上也冒出了冷汗。我停了下來,心裡默念道:「勇敢點!加油!」我鼓起勇氣,按住打火機的開關,點燃了鞭炮,我趕緊跑走。鞭炮響了,同時也響起掌聲,爺爺對我豎起大拇指,表揚道:「你成功了!」我自信地笑了笑。
吃年夜飯了!一家人圍坐餐桌上,餐桌上的菜勾走了我的魂。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桌上有我最不喜歡吃的一個東西——雞蛋,看到它,我頭都大了。「你們想不想要壓歲錢啊?」奶奶手上拿著三個紅包,問我們。我們叫道:「要!」奶奶詭異地說:「想要紅包,就要回答我的問題,你們知道春節的傳說嗎?」哥哥激動地說:「我知道!以前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他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每到除夕,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當『年』獸象往年一樣准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燃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便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奶奶遞給哥哥一個紅包,說:「真棒!」搞得我和姐姐既羨慕又嫉妒。這時,奶奶笑了,她說:「開個小玩笑,看你們對春節的了解有多深,答不出來,紅包還是照樣給的!」說完,奶奶把紅包也遞給了我和姐姐。爸爸批評道:「收了奶奶的紅包,該說什麼?」我們就愧疚地對奶奶說:「謝謝!」所有人都笑了,歡笑聲在屋裡回盪……
這個春節我過得很開心,一家人其樂融融,是多麼溫馨的畫面啊!
Ⅵ 中國有哪些特產
A . 安丘大姜 . 安徽特產 . 安福火腿 . 安陸白花菜 . 艾德萊絲綢 . 奧斯曼草 . 安陽狗皮膏葯 . 安岳竹席 B . 八廟溫泉 . 八度筍靈山芝麻餅 . 八渡筍 . 北京宮燈 . 北京料器 . 北京酥糖 . 北京雕漆 . 北珠 . 博山水餃 . 博陸黑魚 . 寶慶丸子 . 巴丹杏 . 布福娜 . 扒雞 . 抱羅粉 . 板湖鎮 . 板鷂 . 柏楊豆乾 . 畢節湯圓 . 白雲春毫茶 . 白峴吊瓜子新密金銀花 . 白桃 . 白水貢糖 . 白沙綠茶丁家粉蒸肉 . 白玉汾酒 . 白粬 . 白蓮 . 芭蕉扇 . 鯿魚 . 波波糖 . 保寧蒸饃 . 彬縣酒棗 . 蚌埠玉雕 . 貝雕畫 . 白糖李 . 白蒲茶干 . 寶岩楊梅 . 版納地毯 . 斑銅製品 . 寶珠梨 . 巴山核桃 . 巴山大麴 . 保字醋 C . 滄州冬菜的傳說 . 吃茶 . 崇明水仙 . 崇武魚卷 . 巢湖銀魚 . 巢湖鴨 . 常山胡柚 . 昌黎豬 . 春不老 . 曹縣燒餅 . 曹杏脯 . 朝陽麻花布 . 楚味鴨頸 . 池上飯包 . 澄碧湖 . 炒米塊 . 程酒 . 纏絲鴨蛋 . 翠香園板鴨 . 呈貢寶珠梨 . 茶洞豆腐 . 茶糕 . 草席 . 菜牛 . 赤磷魚 . 長白山野生平蓋靈芝 . 採石磯茶干 . 錯橋果核雕 . 長安板栗 . 長壽米 . 長沙三絕 . 長蘆板鴨 . 陳年道菜 . 陳集山葯 . 蒼南馬蹄筍 . 常山油茶 . 蒼南紫菜 . 長島皺紋盤鮑 . 長樂海蚌 . 長興青梅 . 藏王刀 . 滁州花籃 . 長島球石 . 翠螺 . 潮陽和平蔥餅 . 長裙竹蓀 . 蟲草 . 蒼山杜鵑花 . 川芎 . 川明參 . 川木香 D . 大邑桃蘑芋 . 東豐農民畫 . 東北土特產品交易中心 . 東陽博士菜 . 丹朱鎮 . 代馬 . 侗族織錦 . 冬果梨 . 冬菜 . 凍梨 . 地理標志產品 . 多味花生 . 大列巴 . 大城驢肉 . 大板黑瓜籽民勤紅棗 . 大縱湖醉蟹 . 大腸湯 . 大荔花生 . 大通茶干 . 大麥茶 . 定軍茗眉 . 定軍茗眉茶 . 岱山食鹽 . 店集芹菜 . 當歸之鄉 . 德州西瓜運城池鹽 . 德惠市同太鄉 . 德惠草編 . 德陽樓竹雕工藝品 . 段畝硯 . 段潭荸薺 . 獨流老醋 . 電子年貨 . 董家菜刀 . 豆參 . 道僧天雲 . 道口燒雞 . 頂市酥 . 頂雪貢糕 . 大梨糕 . 東至香菇 . 德化野生紅菇 . 大足龍水刀 . 岱山大黃魚 . 定遠梅魚 . 東山塢豆腐皮 . 吊尾魚 . 東坡臘乳狗 . 都勻太師餅 . 稻香村茶食 . 董糖 . 丹陽封缸酒 . 大理雪梨 . 大理草帽 . 傣族燒魚 . 傣族竹編 . 大茴香 . 傣族筒帕 . 大理石工藝品 . 滇八件點心 E . 餌快粑 F . 仿南宋官窯青瓷 . 仿古鐵器 . 佛坪山茱萸 . 鳳翔臘驢腿 . 奉節臍橙 . 富平靛藍印花布 . 富春江鰣魚 . 富陽紙琉璃料器 . 富順豆花 . 汾州小米 . 汾州核桃 . 汾州香小米 . 汾陽三櫻椒 . 汾陽長山葯 . 汾雁香 . 法拉費 . 福州特產 . 福州線面 . 翻簧竹刻 . 肥桃 . 茯苓夾餅 . 費縣奇石 . 風干牛肉 . 奉化翻簧竹刻 . 福州脫胎漆器 . 阜南板鴨 . 阜陽皮絲 . 富平瓊鍋糖 . 撫遠大馬哈魚籽 . 風鵝 . 肥西老母雞 . 阜寧大糕 G . Gefilte魚 . 丐幫叫化雞 . 古銅鏡 . 古鎮麻花 . 古雷扇貝 . 固始茶菱 . 固鎮石雕茶壺 . 廣德笄山筍 . 廣西大化彩玉石 . 掛綠荔枝 . 果下馬 . 桂林毛尖茶 . 狗不理包子 . 罐罐菌 . 觀音豆腐 . 貢椒 . 貴妃杏 . 高平絲綢 . 高要草席 . 鼓浪嶼餡餅 . 龜山枸杞酒 . 固鎮綠豆餅 . 冠縣大尾寒羊 . 廣豐特產 . 果蒸棕 . 高郵雙黃蛋 . 過橋米線 . 廣木香 . 廣漢纏絲兔 H . 賀蘭石硯 . 會寧白杏 . 會昌保鮮豆乾 . 會昌醬干 . 會理石榴 . 候馬蝴蝶杯 . 合川桃片 . 合川粉葛 . 和子四珍 . 和田地毯 . 和田玉棗 . 哈爾濱紅腸 . 懷鄉三黃雞 . 懷地黃 . 懷遠石榴 . 戶撒煙 . 旱藕粉 . 旱藕粉絲 . 杭州絲綢 . 杭州貓耳朵 . 杭扇 . 杭白菊 . 杭粉 . 橫縣大粽 . 漢中紅香米 . 漢源花椒 . 河口冬棗 . 河田雞 . 河陰石榴 . 洪瀨雞爪 . 海南粉 . 海南紅豆 . 海宴蓮藕 . 海水珍珠 . 海珍品魚翅 . 海紅密 . 海蜈蚣衙口花生 . 湖北特產 . 湖南湘西密桔 . 湖南湘西泥鰍鑽豆腐 . 湖南湘西金香柚 . 湖南衡陽 . 潢川貢面 . 火晶柿子 . 火燒粑 . 環江香豬 . 琥珀金絲蜜棗 . 紅三刀 . 紅寶枸杞湖南湘西葛粉 . 紅河大翼橙 . 花園蟠桃 . 花豆 . 茴香豆 . 荷包肉 . 輝縣香稻 . 黃橋燒餅 . 鶴慶乾酒 . 黃土坎鴨梨 . 黃埭元寶菱 . 黃岩蜜桔 . 黃帝柑 . 黃河口大閘蟹 . 黃河奇石館 . 黃甘桃 . 黃石港餅 . 黃里石榴 . 黑杜酒 . 黑棗 . 黑釉瓷器 . 黑龍江特產 . 紅瓜子 . 黃姚豆豉 . 懷寧頂雪貢糕 . 懷寧龍鳳貢面 . 含山絞股藍茶 . 黃山野生葛粉 . 鶴溪楊梅 . 海陽銀杏 . 杭州荷花酥 . 衡東土菜 . 賀蘭石 . 淮南麻黃雞 . 含山紅瓜子 . 海椰子 . 河北血杞 . 河南特產網 . 河南名優特產網 . 滸關草席 . 紅木雕刻 . 紅橘酒 . 黃龍香米 . 猴頭攻 . 黑芥 . 紅花 . 合川大紅袍 J . 九華石雕 . 九江茶餅 . 九黃餅 . 井岡山翠綠茶 . 京彩松花皮蛋 . 叫化雞 . 吉安堆花特曲 . 吉安薄酥餅 . 建德燒餅 . 建甌蘆柑 . 晉州鴨梨 . 江山白菇 . 江津米花糖 . 江津花椒 . 江蘇特產 . 江西特產 . 涇縣醬菜 . 涇河大糕 . 濟美醬菜 . 界首茶干 . 稷山螺鈿新絳雲雕漆器 . 精武鴨脖 . 縉雲燒餅 . 蕨麻 . 金丹醬板鴨 . 金絲小棗 . 金冢子鎮 . 金華火腿 . 金壇封缸酒車厘哥夫紐 . 金牛千張皮 . 金陵金箔 . 錦州小菜 . 靜寧大餅 . 靜寧洋芋 . 雞樅 . 菊花牌冰糖麻餅 . 晉風晉韻 . 吉山老酒 . 絳州澄泥硯 . 叫花童雞 . 金鄉圓蔥 . 吉林紅腐乳 . 吉林黃苓 . 金陵神罐 . 九龍豆腐 . 靖江肉脯 . 醬菜 . 劍川木雕 . 金川雪梨 . 雞齎 . 卷煙 . 劍門火腿 . 劍南春 K . 口孜大蒜 . 喀左陳醋 . 孔明菜 . 客家紅蜜酒 . 岢嵐五加皮 . 開化板栗 . 開江綠豆皮 . 抗浪魚 . 挎包火燒 . 昆侖凍石 . 昆明特產 . 楷雕 . 苦芝干 . 可可西里肉蓯蓉 L . 臨安竹筍 . 臨川菜梗 . 臨武龍須草席 . 臨沭綠茶 . 臨澤縣 . 臨潼火晶柿子 . 六合泰枕頭 . 六祖甜茶 . 蘭州冬果梨 . 蘭州市博物館 . 蘭州碑林 . 蘭州香桃 . 蘭特椰思信息網 . 臨朐西瓜 . 蘭考葡萄 . 利津水煎包 . 李干 . 來安花紅 . 瀘州特產 . 洛陽燕菜 . 洛陽青枇杷 . 瀏陽夏布 . 瀏陽菊花石 . 潞城草帽辮 . 靈丘莜麥面 . 靈寶蘋果蜜汁鮮桃 . 靈山大粽 . 靈源萬應茶餅 . 留蘭香油 . 籃球鴿蛋 . 綠酒 . 羅漢餅 . 羅貫中隱居地 . 老鴨湯 . 臘肉 . 荔枝 . 荔波涼席 . 萊陽梨 . 落別鄉 . 撈刀河刀剪 . 遼寧特產 . 郎岱醬 . 雷公山天麻 . 雷官板鴨 . 魯南菜煎餅 . 鸕鳥蜜梨 . 龍興鋪 . 龍南紫皮大蒜 . 龍尾硯 . 龍山小米 . 龍池硯 . 龍豬 . 龍門米餅 . 綠動山西特產網 . 蘭球鴿蛋 . 麟游布爾羊 . 臨桃 . 臨泉毛筆 . 萊蕪白皮蒜 . 荔波風豬 . 萊州草藝品 . 臨泉貢柿 . 臨朐紅絲硯 . 理合冬棗 . 連江縊蟶 . 臨沭太子參 . 臨朐全蠍 . 臨朐煎餅 . 臨清蓼花 . 廬山竹絲畫簾 . 羅源肉鬆 . 靈水菜脯 . 樂清白象香糕 . 靈武長棗 . 拉馬登石榴 . 龍口粉絲 . 利民調料 . 駱坑筍 . 綠舍神農 . 鹵汁豆腐乾 . 靈山芝麻餅 . 瀘州曲酒 . 瀘州桂圓 M . 墨晶石雕 . 孟津梨 . 岷州天地 . 明水白蓮藕 . 明溪肉脯干 . 木版畫 . 梅花石 . 眉茶 . 睦州雲霧 . 綿竹 . 蒙古特產 . 蒙古餡餅 . 蒙洱茶太和鴨 . 面醬 . 閩紅 . 麵塑 . 馬壩油粘米 . 馬水桔 . 麥餅 . 麻葉羹 . 馬鞍山綠松石 . 蒙山野生螞蟻 . 蒙蟬蛻 . 明光芡實 . 閩侯橄欖 . 閩清檀香橄欖 . 閩侯臍橙 . 木糠布甸 . 蒙古靴 . 穆賽來斯 . 玫瑰鹵酒 . 民族服裝服飾 . 麻辣牛肉 N . 寧波豆酥糖 . 內黃縣二安鄉 . 南豐蜜桔 . 南丹瑤雞 . 南京板鴨 . 南京桂花鴨 . 南京鹽水鴨 . 南充米粉 . 南康甜柚 . 南崑山毛茶 . 南果梨 . 南水梨 . 南灣魚 . 南瓜籽油 . 南盪雞頭米 . 南通白蒲茶干 . 南酸棗糕 . 南陽玉雕 . 南雄煙葉 . 女媧銀峰 . 年貨 . 牛忠喜燒餅 . 牛筋腰帶野山參 . 那榔酒 . 寧海牡蠣 . 南匯水蜜桃 . 南瓜豆沙糕 . 寧波草席 . 寧化玉扣紙 . 內蒙牛肉乾 . 南京彩燈 . 內黃大棗 . 納西披星戴月衣 . 南充竹簾畫 P . 平邑大紅石榴 . 坪山柚 . 平涼紅牛靜寧地毯 . 平和三絕 . 平壤溫飯 . 平川酒棗 . 平林油桃 . 平泉石 . 平遙漆器 . 平遙牛肉 . 平邑 . 沛縣狗肉 . 炮台紅甜瓜 . 莆田枇杷 . 萍鄉炒粉臨渙棒棒茶 . 蓬溪姜糕 . 沛縣美食 . 磐安白術 . 平陽馬蹄筍 . 平潭貝雕 . 普洱茶 . 皮蛋 Q . 全南荷包豆 . 奇瓦瓦市 . 嵌桃麻糕 . 曲陽湖 . 曲面 . 杞縣醬菜 . 清江魚 . 清流陶瓷 . 清溪花鱉 . 牽牛山柚 . 瓊鍋糖 . 秋林里道斯 . 秦巴霧毫 . 秦欄鹵鵝 . 秦鎮米皮 . 蘄春四寶 . 衢州柑橘 . 衢州椪柑 . 衢州玉露茶二壩鎮 . 衢式月餅 . 青城絲毯 . 青島貝雕 . 青州府花邊 . 青海特產 . 青鹽 . 黔桐 . 全球特產 . 青陽黃石溪名茶 . 青州敞口山楂 . 清流豆腐皮 . 全椒酥笏牌 . 千陽胡蘿卜 . 青龍甘栗 . 清城竹筍 . 青方腐乳 R . 如皋香腸 . 榕江西瓜 . 瑞昌山葯 . 榮昌摺扇 . 瑞安盤菜 . 瑞安白銀豆 . 乳山巴梨 . 榮昌陶器 . 如皋白園蘿卜 . 染山竹簾 . 榮縣嫦酒 S . 三七粉 . 三鳳橋醬排骨 . 三北藕絲糖 . 三花一島 . 三門青蟹 . 上杭蘿卜干 . 上海全蛋薩其馬 . 上海民間工藝 . 山西土特產 . 上海崩瓜 . 十八箭紅米 . 四川板鴨 . 孫渡板鴨 . 宋錦 . 山東春山茶 . 山東特產 . 山東省陽信縣鑫悅實業 . 山伢兒 . 山參 . 山核桃 . 山珍老鴨湯 . 山稔 . 山葯 . 山西特產 . 山西貓耳朵 . 山西琉璃 . 山黃皮果 . 手剝筍 . 柿油傘 . 桑家堯村 . 梭子蟹蟹糊 . 水泡梨 . 水漏榛子 . 沙櫻桃 . 沙毛裘皮 . 沙湖鹽蛋 . 沙芥菜 . 深深寶A . 深深寶B . 燒禾蟲 . 三門麥焦 . 睢縣馬泗河西瓜 . 石佛洞牛肉乾 . 石磨火燒 . 紹興特產 . 紹興花邊 . 紹興貢瓜 . 紹興香糕 . 紹興麻鴨 . 紹興黃酒 . 綏中白梨 . 舒筋散 . 蘇仙石鴨蛋豆腐乾 . 藠頭 . 賽里木湖冷水魚 . 邵永豐 . 邵芝岩毛筆 . 酥李 . 酥油餅 . 酸嘢 . 陝西省特產網 . 陝西青茶 . 食餅筒 . 熟梨糕 . 蔬菜片 . 莘縣凱特杏 . 上海牙雕 . 蒜沾面 . 酸湯水餃 . 神園葡萄 . 石阡綠豆粉 . 十足全蠍 . 松花湖浪木根雕 . 水化柿 . 綏德黑粉 . 酥油 . 四川省南江黃羊特種場 . 四川省南江縣旭日南江 . 陝西特產網 . 沙坊粉 . 水鬼重豆腐 . 山裡香 . 山前豆腐乾 . 蘇燈 . 蘇扇 . 水城辣椒 . 蜀箋蜀綉 . 四川粉絲 . 四川甘橘 . 宋筆 . 燒風度 . 三七 . 燒豆腐 . 砂仁 . 燒火腿 . 鬆口蘑 . 四川榨菜 . 蜀錦 . 佘江荔枝 T . 台黨參 . 台灣牡蠣 . 唐橋豆腐乳 . 土牛膝 . 土特產 . 坦埠綹子煙 . 塔川村 . 天台山雲霧茶石板米 . 天坪筍干 . 天寶櫻桃 . 天星醋 . 天柱山葯材 . 天目烘青豆 . 太湖珍珠 . 太湖白蝦 . 太西煤 . 太谷餅 . 桃片糕 . 桐油 . 檀弓 . 汀州八干 . 泰和烏雞 . 泰和醬菜 . 泰山赤鱗魚 . 泰州三麻 . 泰州麻餅 . 灘羊皮 . 特產 . 特產折扣網 . 特釀香羅田柿餅 . 甜橙 . 甜水蘿卜 . 田七花茶 . 田螺醬 . 田陽 . 突尼西亞軟籽石榴 . 胎生貝湖魚 . 桐廬特產 . 天津板栗 . 桐鄉檇李 . 泰順刀豆乾 . 桐城小蘭花茶 . 糖油板栗 . 桐廬天尊貢芽 . 太陽餅 . 脫胎漆器 . 郯城板栗 . 天津衛韭 . 駝毛 . 太湖蒓菜 . 泰興白果 . 桃花塢木刻年畫 . 太倉糟油 . 太倉肉鬆 . 太湖石 . 潼南黃桃 . 騰沖玉器 . 糖油果子 . 天府花生 . 太湖井曬醋 W . 烏葯 . 五台台參 . 五味茶 . 五城茶干 . 五峰虎獅茶葉有限責任 . 五果 . 吳常昌牛肉巴 . 威寧火腿 . 婺源茗眉綠茶 . 文十六玉林牛巴 . 無為板鴨 . 無為淡水珍珠 . 無敵膏 . 無核白 . 無核紅棗 . 無錫排骨 . 武功山雲霧茶 . 武平豬膽干 . 蝟蟹羅津有縐海帶 . 王橋豆腐 . 王致和臭豆腐 . 碗托 . 蕪湖瓜子 . 蕪湖鐵畫 . 碗耳糕 . 襪底酥 . 魏庄麻糖 . 瓦屋香椿芽 . 文成兔肉鬆 . 威海蠓子蝦醬 . 五香豆豉 . 濰河銀魚 . 萬載夏布製作技藝 . 薇菜 . 烏蓮 . 無眼菠蘿 . 五胖鴨 . 文君酒 X . 信宜魚古 . 修水哨子 . 興化桂圓 . 興隆紅果 . 咸亨涌黃酒 . 咸寧桂花 . 咸金棗 . 宣木瓜 . 宣筆 . 尋烏蜜桔 . 小林黃姜 . 小港甘蔗老實人瓜子 . 小紅毛花生 . 峽山道菜 . 忻州甘草 . 懸鈴花 . 新會柑滎陽柿子 . 新會葵扇 . 新會陳皮 . 新興縣 . 新疆地毯 . 新疆無花果 . 新疆葡萄 . 新都桂花糕 . 昔陽大麴 . 杏七茶新鄭大棗 . 杏石 . 杏脯 . 湘蓮 . 熏豆腐 . 熙春園 . 細雪花梨 . 蕭山楊梅 . 蕭山蘿卜干 . 蕭山霉乾菜 . 蟹殼黃 . 西塑 . 西夏貢米 . 西山紙 . 西泠印泥 . 西湖綢傘 . 西湖藕粉 . 謝村黃酒 . 雄精雕刻 . 雪餃 . 雪魔芋 . 新疆薄皮核桃 . 霞美牡蠣 . 鞋底兒燒餅 . 香椽 . 香水梨 . 香禾 . 香辣豆瓣醬 . 香醋 . 香饢 . 仙游冰糖 . 廈門鼓浪嶼餡餅 . 下塘龍蝦 . 邢棗仁 . 西牛麻竹筍 . 小寶栗子 . 西部特產網 . 香肚 . 窨酒 . 小孩酥糖 . 錫制工藝品 . 宣威火腿 . 香芋草烤雞 . 象牙芒果 . 敘府小磨麻油 . 敘府陳年糟蛋 Y . 葉榭軟糕 . 一品齋 . 一品玉帶糕 . 嚴州乾菜鴨 . 雲岡絹人 . 雲南18怪 . 雲南大理特產 . 原平梨 . 原平酥梨大晉棗 . 葉城石榴 . 油光栗 . 宜城醬板鴨 . 岳陽樓啤酒 . 御土荷葉雞 . 揚州牛皮糖 . 揚州醬菜 . 永城辣椒 . 永定菜乾 . 永川高粱酒 . 永福羅漢果 . 沂南黃瓜 . 油底肉 . 沿庄鞭炮 . 煙台蘋果 . 玉堂春酒 . 玉林香蒜 . 玉環文旦 . 玉米皮編 . 沂蒙黑山羊 . 瑤鄉臘三珍 . 禹州粉條 . 羊岩勾青 . 羊肉泡饃 . 胭脂蘿卜 . 越南三寶越南牛角梳 . 銀色珍珠白豌豆 . 銀飾 . 陽城頭曲 . 陽江三寶 . 陽澄湖大閘蟹 . 雁北山葯旦 . 雁北蕎麥 . 雁北莜麥 . 雨花茶嵊縣硅藻土 . 潁州櫻桃 . 鴨塘魚 . 鴨梨 . 鴨血糯 . 鷹嘴岩 . 鷹窠青頂茶 . 越南牛角梳 . 煙台特產 . 英都麻糍 . 永安筍干 . 玉環敲魚面 . 黟縣臘八豆腐 . 義烏南棗 . 鄖縣羅非魚 . 英吉沙小刀 . 雲浮特產 . 一品晉寶山西特產網 . 原甜油 . 揚州絨花 . 虞山綠茶 . 雨花茶 . 揚州漆器 . 銀魚 . 牙雕製品 . 羽毛畫 . 宜賓麵塑 . 楊林肥酒 . 雲南山茶花 . 雲南圍棋子 . 雲南白葯 . 燕窩絲 Z . 棕櫚芯 . 中國當歸之鄉 . 中國檸檬之鄉 . 中國湖州國際湖筆文化 . 中國馬鈴薯之鄉 . 中江手工掛面 . 中江掛面 . 中牟大蒜 . 周崗雪棗 . 周禮粉條市場 . 張巷狗肉 . 枕頭饃 . 漳州水仙 . 澡溪紅米 . 煮洋芋 . 狀元糕 . 豬肉脯 . 豬膽干 . 豬血丸子 . 章丘薄殼核桃 . 竹葉多糖 . 竹筒茶 . 竹米 . 紙皮核桃 . 諸暨亂彈 . 趙坡綠劍 . 醉夫 . 錐栗 . 鎮江三怪 . 鎮江香醋 . 駐馬店小磨香油 . 棕櫚心 . 中國玫瑰之鄉 . 渣海椒 . 豬油糖 . 舟山貝雕 . 鄒城牙皂 . 豬扒包 . 重慶怪味胡豆 . 張家港鳳凰水蜜桃 . 漳州木偶頭 . 智利葡萄酒 . 正興德茶葉 . 彰德陳醋 . 扎染布 . 自貢毛牛肉 . 硃砂蓮 . 澤瀉 . 自貢方便食品調料 . 竹藤器
Ⅶ 安徽的民風民俗
1、九華山廟會
自唐代以來,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吉誕日)前後,佛教徒和當地工商界都聯合舉辦盛大紀念活動,遠近朝山拜佛者和遊人紛至。1983年廟會制度恢復,至1989年共舉辦7屆。1989年廟會為期1個月,舉辦各種活動12項。
大型的佛事活動有:百歲宮金堂佛像和無瑕真身開光儀式、水陸法會、紀念金地藏(金喬覺)誕辰1294周年法會、祗園寺傳授三壇大戒和佛教禪宗二祖慧可法師道場地址證會等。聯誼活動有首屆中國四大佛山聯誼會、海內外高僧大德座談會等。
拓展資料:
1、中國巢湖漁火音樂節
中國巢湖漁火音樂節將在安徽合肥巢湖舉行,從中廟到姥山島的巢湖湖面漁火映湖美景;湖畔舉辦「大湖之夜」音樂會、湖鮮美食嘉年華、舞龍舞獅大賽、光影巢湖攝影大獎賽等諸多精彩活動,為合肥市民呈現一場視聽盛宴。
2、中國黃梅戲藝術節
是針對我國著名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而開展的一個文化藝術節,1992年10月6日誕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是中國第一個黃梅戲藝術節,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交流展示的重要藝術節之一,是安徽省安慶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標志性的文化形象。
3、中國(蕭縣)伏羊節
伏羊節是於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持續一個月。按農歷的節氣推算,「夏至」後第三個庚(一庚九天)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三伏」,即「末伏」。在這一個月里,蕭縣、宿州、淮北等地的人們集中在各個酒店,飯庄以及專門的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4、中國國際吟詩節
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繼承和發揚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遺風,增進國際友誼與文化交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安徽馬鞍山市從1989年起,在每年金秋重陽節期間,舉辦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吟詩節。
Ⅷ 宋文化的宋代書法
宋代書法,承唐繼晉,上技五代,開創了一代新風。宋太宗時留意書法翰墨,購摹古先帝王名賢墨跡,命王著刻工為十卷,以棗木鏤刻之,是為《涼化秘閣法帖》。有了帖,便打破了現書必真跡的限制,同時打破了前人法度,專門注重意趣,強調主觀表現,從而開辟了新的道路。
綜觀宋代書法,尚意之風為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宋書不是簡單否定唐人,也不是簡單回歸晉人,禪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響了宋人的書法觀念,而詩人、詞人的加入,又給書法注入了抒情意味。在強調意趣的前提下,宋代書法家重視自身的修養,胸次高,讀書多,見識廣,詩詞、音樂方面的功力也為前人所不及。 在宋代,佛教在民間開始傳播,逐漸世俗化,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有:
1.吃湯圓的習慣起於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湯丸」、「湯團」,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2.普通老百姓中興起了一股食素的風氣,李之彥《東谷所見》曰:世人以茹素為齋戒,豈知聖賢之所謂齋者,齊也,齊其心之所不齊;所謂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為了適應這種風氣,汴京、臨安等地都有專門經營素食的素食店、素分茶,其烹制的食品有寺院齋食,凡麩筍乳蕈飲食,充齋素筵會之備。此外,更有專賣素點心從食店。同時,民間吃葷遭受報應的傳說也隨之流行。如光孝宮道人章道隆,生平喜食鱔魚,經托夢而不悟,後為軍人以煮鱔湯灌口而死.
3.與食素之俗相關的還有開葷習俗。王琳《野客叢書》卷二二《解菜》載:今人久茹素,而其親若鄰設酒餚之具,以相暖熱,名曰開葷,於理合曰開素。此風已見六朝。觀東昏侯喪潘妃之女,閹豎共營餚羞,雲為天解菜。正其義也。
4.宋代是我國風箏的發展階段。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經濟的繁榮和民間手工業的興起,二是宋代提倡傳統的節日風俗,這就為風箏的發展和進入節日的娛樂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據《東京夢華錄》載,在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門報曉……諸趨朝入市之人,聞此而起,用太平車或驢馬馱之,從城外守門入城貨賣,至天明不絕。」現存的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也充分反映了當時東京療梁清明時節繁榮熱鬧的景象。
5.宋代,除夕送禮在民間已成風俗。那時稱「饋歲」、「別歲」。除夕這天,鄰里鄉親相互饋贈少量米面,表示新的祝賀,相互邀請飲酒,辭舊迎新。展示了中國人珍惜年華、重人情的淳厚質朴的風俗。
6.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 宋代踏青之風盛行,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京都人民踏青遠足的熱鬧情景。 宋朝的清明節,除了街市上所賣的稠餳、麥糕、乳酪、乳餅等現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製一種燕子形的麵食,稱為「棗錮飛燕」,據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7.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 正式的傳統節日只有以下幾個
除夕
農歷 12月30(或12月29) 春節 農歷1月1日 元宵節 農歷正月15 清明節 公歷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 農歷春分之後15日 端午節 農歷5月5日 七夕節 農歷7月7日 中秋節 農歷8月15 冬至節 公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眾基礎。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託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 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等等。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里。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於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有增加了戲曲表演。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 「橘燈 」、 「絹燈 」、 「五彩羊皮燈 」、 「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始於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經過歷代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鞦韆格、卷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一百餘種,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元宵分實心和帶餡兩種。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釀元宵、以肉餡、豆沙、芝麻、桂花、果仁製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蔥、芥、蒜、韭、姜製成的象徵勤勞、長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斗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使清明成為一個富有詩意的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由無數恆星組成的銀河象一條天河橫亘夜空,人們說,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織女隔開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搭成一座鵲橋,他們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這一夜還有觀天河祈禱五穀豐收的習俗,有些地方還舉辦「青苗會」。
農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復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乾、桂圓肉、百合、蓮子等,通宵熬煮,香飄十里。除臘八粥外,還有臘八面、臘八蒜等風味食品。它們即可滋補身體,又是喜慶豐收的一種形式,拉開了春節的序幕。 造船術起源久遠。在原始社會,人類已懂得「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千百年來,它始終是各個時代、各個國家以及各個民族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當時中外商人所乘海船多為「宋朝製造」
中國造船歷史悠久,遠在兩千年前的漢代,中國古代造船就達到了第一個高峰期,而且曾遠航至南洋。發展到一千年前的宋代,我國古代造船業在技術與製造量上又登上一個新的高峰,造船工藝有了巨大進步,出現了很多造船業中心,反映了當時經濟的巨大增長和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特別是海船的質量已達到領先於世界的高水平,為推動當時的經濟發展和商品貿易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南宋時的大海船可載重幾萬石(一石約合現在的110斤,2萬石就達千噸級以上),深闊各幾十丈。周去非《嶺外代答》說,渡南海航行的海船,舵長數丈,一船載幾百人,積一年糧食,還能在船上養豬和釀酒。這種巨型的海舶在當時世界上是罕見的。而且南宋時出現的具有優良水密艙結構的商船,即使從現代船舶的設計理論角度來評價,它的性能及工藝水平都是無可挑剔的。
正由於宋代造船業的發展和航海技術領先於世界,所以中外商人所乘用的海船很多是「宋朝製造」。「中國船」運載量大、穩定性強、安全可靠、航速也很快,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都願乘坐中國大海舶。而在唐朝時中外商人僧侶還多乘外國「蕃舶」。
宋代海外貿易與造船業互進互榮。宋代海外貿易興盛,遠遠超過前代。宋在廣州、杭州、明州設市舶司,合稱「三司」,類似近代的海關。當時海外貿易是國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由於宋代農業、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導致剩餘產品增多,進入流通領域,有一部分投入國內市場,另一部分拓展到海外市場獲取利潤。造船業的發達,促使遠洋航行技術不斷進步,正為同國外的商品貿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促進了宋代商品經濟的活躍和城市的繁榮。
宋代每年打造各式船隻多達數千艘 。北宋建都開封,每年需要大量漕船載運東南的糧食等貨物。所以宋代在很多地方設立了造船場,特別是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明州、溫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製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場,也有很多民間的造船場。宋太宗至道末(997),各州歲造船三千三百三十七隻。
官營作坊打造戰船、漕船等,民營作坊打造商船、遊船。兩浙的明(今浙江寧波)、溫、台(今浙江臨海)、婺(今浙江金華)等州,江西的虔(今江西贛州)、吉州(今江西吉安),荊湖的潭(今湖南長沙)、鼎(今湖南常德)等州,陝西的鳳翔府斜谷(今陝西眉縣西南)等地,都已成為造船業的中心。福建沿海四個州軍都生產海船,海船質量居全國首位。長江兩岸交通要沖還設有專門修船的場所。
官營船場的產品有綱船(漕運船)、座船(官員客船)、戰船、馬船(運兵船)等類,供官府自用。北宋以綱船為主,到了南宋,運河漕運額銳減,綱船產量隨之下降,同時因江防海防的任務突出,戰船的產量與質量都有提高。宋朝官營船場分布很廣,北宋真宗末年綱船年產量為2916艘,其中江西路虔州(後改名贛州)、吉州計1130艘,比例最大。
宋代對各地造船數量也有規定。如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就曾規定溫州、明州等地每年定額建造船舶600艘。因此各地造船數量很多。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福建安撫使張浚曾上書宋高宗說已在福州造了千艘大海舶,准備航海至山東以從側翼攻擊金兵。
宋代先進造船技術獨步世界
為了修理船隻,宋代在金明池(開封西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船塢,並創造運用了滑道下水的方法。
宋代舟船的製造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高,比以前具有更多特色:船體更巍峨高大,結構更堅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趨完善,裝修更為華美,特別是開始使用指南針進行導航,開辟了航海史的新時期。宋代舟船船頭小,尖底呈V字形,便於破浪前進;身扁寬,體高大,吃水深,受到橫向狂風襲擊仍很穩定;同時,結構堅固,船體有密封隔艙,加強了安全性。底板和舷側板分別採用兩重或三重大板結構,船上多檣多帆,便於使用多面風。大船上又都設有小船,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救生、搶險。每隻船上都有大小兩個錨。行船中也有探水設備。這些極適合於遠洋航行。
宋代造船業從設計到施工,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有了一套科學化的工作程序。能把載重多少作為設計指標,沒有相當純熟的工藝水平,顯然是辦不到的。當時設計船舶主要以載重多少石為准,再依據行江航海等實際需要,計算長度、寬度等等數據,畫成「船樣」(圖紙)。並且估算用料若干,人工若干,共計造價若干,以便官府支撥錢糧。如船舶造得好,宋廷往往向別處船場頒發「船樣」,命令仿造。載重量大的用料多而大,載重量小的用料少而小,久而久之,「大料」和「小料」就成了載重量大小的代名詞。
宋代所造一般的海舶叫「客舟」,「長十餘丈,深三丈,闊二丈五尺,可載二千斛粟」,「每舟篙師水手可六十人」。內部有獨特的水密艙構造。客舟分三個艙:前一艙底作為爐灶與安放水櫃之用。中艙分為四室。後艙高一丈余,四壁有窗戶。「上施欄楯〔shǔn吮〕(即欄桿),采繪華煥而用簾幕增飾,使者官屬各以階序分居之。上有竹篷,平日積疊,遇雨則鋪蓋周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宋代海船設置了隔離艙,使用了稱為「轉軸」的桅桿,從而增強了戰勝逆風惡浪的能力。在動力方面,除帆和槳外,南北朝時期陳代發明的踏車得到了推廣和提高。
宋代千噸「神舟」巨輪令高麗人「傾國聳觀」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造大船極其不易。北宋時內河航運出現的「萬石船」,是長江最大的航船。當時所造海船船形下側如刃,便於破浪,船上設備齊全,包括拋泊、駕駛、起碇、轉帆和測深等方面。
大船的結構也相當復雜,且以宋徽宗時出使高麗招募的六艘二千料客舟為例。「皆以全木巨枋攙疊而成,上平如衡,下側如刃」。全船分三艙,中艙又分四室。防水隔艙很早以來已由中國人首先發明,這次發掘的「泉舶」更分了十三艙。「客舟」船頭用石丁石作錨,「上綰藤索,其大如椽,長五百尺」。拋錨起錨則使用滑輪。如遇「風濤緊急」,還須加拋「游矴」。船尾的正舵有「大小二等,隨水淺深更易」,另加設兩個「三副舵」。船舷兩側「傅大竹為橐以拒浪」。裝載人與貨,則以竹橐當吃水線,「水不得過橐」。主桅桿高十宋丈,前桅桿高八宋丈,共裝帆110幅,正風用帆,「稍偏則用利篷」。「風有八面,唯當頭不可行」,可見是高效率的航帆。此外,又用鳥羽測風向,以鉛硾測水深,尖底船「海行不畏深」,最怕是擱淺傾覆。這六艘船是兩浙路和福建路先進海船業的傑作,現代大海船可以看作工業技術展覽會,當時的大海船也同樣起著手工業技術展覽會的作用。
泉州發掘的宋船估計載重為200噸,約摺合宋時3636料,由於計料都用整數,應是三千六百料的海船。《夢粱錄》卷12《江海船艦》載:「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一般大船載重約275噸,比這艘船更大,五千料決非大船的極限。北宋神宗時,荊湖地區有一艘內河「萬石船」,「錢載二千(應為『十』)萬貫,米載一萬二千石」,其載重約660噸。
宋神宗派使節去高麗,命「明州造萬斛船二隻」。宋徽宗時出使高麗,又造了兩艘更大的海船,號為「神舟」。《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沒有交待神舟的載重,但不妨與同行的那六艘「顧募客舟」作比較。這六艘船各「長十餘丈,深三丈,闊二丈五尺,可載二千斛粟」。「神舟之長闊高大、什物器用、人數,皆三倍於客舟」。如按長、深、闊各三倍於客舟計算,其容積和載重應為二千料船的二十七倍。當然,這種簡單化的計算與實際必有誤差,如作保守的估計,神舟也應是二萬料以上的大船,載重1100噸以上。南宋時,內河車船有長達三十六宋丈的,約合111米。神舟的長度約四十宋丈上下,即使以現代的眼光看,也相當可觀了。在當時,真成了「超冠今古」的龐然大物,「巍如山搬,浮動波上,錦帆鶴首,屈服蛟螭」。高麗人聚集海岸,觀看遠航的友好使船,「傾國聳觀」,「歡呼嘉嘆」。
南宋戰艦「日行千里」
車船也是中國古代人民重要的發明創造之一,它是在唐德宗(公元780~805年在位)時由荊南節度使李皋最早設計製造成功的,可稱是現代輪船的始祖。
車船是一種戰艦,它有兩個木輪槳,每側一個,一輪叫一車,以人力用腳踩踏,帶動輪槳轉動,使船行駛,前進速度很快。史稱「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舊唐書·李皋傳》)。宋朝時輪槳增多,有4輪、6輪、8輪、20輪、24輪以至32輪之多。李綱說,荊湖南、北路一帶的車船「其大有至三、四十車者」,每車有兩個輪,「鼓蹈雙輪勢似飛」,「施於大江重湖,以破長風巨浪,乃其所宜」。「飛虎戰艦,傍設四輪,每輪八楫,四人旋斡,日行千里」。楫就是翼片,每輪有八個翼片擊水。每一雙翼輪設於船舷兩側,貫軸一根,謂之一「車」。船艙里的軸上當設有踏板,供人「鼓蹈」。
飛虎戰艦是小船,只兩車四輪,每車兩人蹬踏,即可「日行千里」,當有誇張,但其速快是一定的。車船不能航行淺水,也未用於航海,其優點是速度快。車船裝備了最原始的螺旋槳,是近代明輪汽船的祖宗。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楊么軍曾以車船痛擊官軍。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宋金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境內)之戰中,宋軍就是使用車船戰勝金兵的。南宋虞允文命戰士踏車船至瓜洲,往返巡視,宋船在中流上下繞金山三周,回轉飛駛,迅速靈巧,金兵看到,無不驚駭。
南宋末,陸秀夫、張世傑等宋臣擁立趙昺〔bǐng丙〕為帝,流亡遷徙於南海崖山,宋廷百官及20萬軍民退守水域,住於艦船之中。宋有船1200餘艘,內大船極多。宋主將張世傑以舟師碇海中,其巨艦千餘艘,中艫外舳,貫以大索,四周起樓棚,如城堞,奉帝昺居其中。這用大鐵索連起來的千餘艘戰艦,護衛著御舟,成為龐大的水上城堡,決一死戰。 後宋軍士食干糧已十餘日,飲海水,水咸,飲其嘔吐。腹背受敵,宋軍傷亡慘重。情況緊急,陸秀夫見帝昺舟大,且諸舟環結,料不能脫身,即背負七歲幼帝昺蹈海死,後宮從死者很多,千艘戰艦沉海底。余舟尚存800艘。七日後,屍浮海上有十餘萬人。張世傑率艦至南海也投水殉國。南宋亡……
宋朝。由於陸上交通被少數民族佔領,絲綢之路斷絕,貿易無法展開,而過多的開支迫使宋朝政府對外展開貿易,當時唯一的出路就是海洋。宋朝,尤其是南宋,海洋事業發展迅猛,眾多航海技術被應用,比如指南針,而航線也遠至阿拉伯國家。當時在廣東碼頭,各國家來貿易的人都有。宋朝是我國歷史上技術進步最快,唯一沒有抑商的一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