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公共管理理論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區別
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1、建立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型政府2、借鑒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來版管理政府權3、以市場為調節機制,優化社會資源配置4、以目的為導向,建立有效的責任機制與績效評估體系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其理論基礎與以往的行政理論有很大的區別。如果說傳統的公共行政以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行政二分論和韋伯的科層制論為其理論支撐點的話,新公共管理則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公共管理是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公共事務是公共管理的起點,決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態勢。近年來,國內學界對公共管理的一些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總體上看,公共管理對我們還是一個新課題,公共管理學科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
②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服務而不是掌舵。
2、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主要目的和任回務,但不答是由政府自己參與生產或 壟斷公共服務的提供。
3、戰略性的思考,民主的行為。
4、為公民而不是顧客提供公共服務。
5、並非簡單的責任與義務。
6、重視公民,而不僅僅將公民看成是生產力。
7、重視公民關系,將公共服務的提供臨駕於「企業家關系」之上。
③ 新公共管理理論效率優先於公平嗎
一、調整對效率與公平關系的理論 認識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我國擺脫貧困、加快 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十大 寶貴經 驗, 其中 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 是寶貴經驗之一。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 關系問題, 是黨中央和全國人民所關注的一個重要 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 系中有關怎樣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怎樣正確對待和 處理人民群眾自身利益的原則性問題。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 而且是具有十多億人口 的發展中大國, 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 力。而發展生產力應做到低投入高產出, 提高勞動 生產率和經濟效益, 也就是要提高生產效率。提高 效率是增加社會財富的有效途徑。而財富的增加, 為提高收入分配提供了物質基礎。也就是人們常說 的把蛋糕做大了, 每個人所分到的一份才能增大。 但是, 能否實現這個理念或關系, 取決於收入分配 制度是否公平合理。我們看到, 無論是資本主義國 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 都存在這樣的事實: 生產力 快速發展了, 社會財富大幅度增加了, 但隨之出現 了財富向比例較小的家庭集中、貧富差距擴大的趨 勢。資本主義國家, 無論蛋糕做得多大, 也不能消 滅剝削和貧富分化的現象。而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 家, 要防止兩極分化, 緩解和消除近些年來收入差 距不斷和過於擴大的趨勢, 要使我國改革和發展的 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社會主義國家應當做到也能夠 做到這一點。這就需要有正確的、科學的理論指 導, 並採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在理論指導和發展方 針上, 強調更加重視社會公平, 重視分配公平是其 必要的一環。在十七大報告中, 關於效率與公平關 系的論述, 應當看作是對這幾年來我國學界對這一 問題不斷爭論的總結。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 觀點, 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 會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報告既提出 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 平結合起來, 又指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 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 顯然, 這是對流行多年的 效率優先, 兼顧公平、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分配注重公平 提法的重 要調整。筆者認為, 對這種調整是必要的、正確 的。我一直不認同流行多年的 優先 與 兼顧 的提法。在我發表的論著中, 始終主張效率與公平 並重和統一, 堅持生產重效率, 分配重公平的 觀點。 我之所以不認同關於 效率優先, 兼顧公平 的提法, 是出於下述理論和實際的思考: 第一, 發展生產, 發展經濟, 應重視效率, 這 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不能因為重視效率就忽視或 輕視社會公平、分配公平。特別是我國作為社會主 義國家,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消除兩極分化和逐步 實現共同富裕。而要實現這一要求, 要以實現社會 公平、分配公平為必要條件。公平正義是人類美好 的追求, 更應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
第二, 重視效率, 不一定要強調效率優先。正 如同我國現在強調 更加重視社會公平, 並不需 要提出 公平優先 的原則。而且, 如果講 優 先, 首先要弄清優先於什麼, 對誰優先。如果講 5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07 年第 12 期 發展經濟應使效率優先於片面追求速度、產值或 GDP , 那是可以的。而原來講 效率優先, 是指 優先於公平, 把公平放在一個 兼顧 一下的次要 地位。也就是說, 把 效率優先 不是放在生產領 域、經濟領域, 而是放在了分配領域, 結果使其成 為我國社會主義分配只重效率而不重公平, 甚至借 口效率優先損害公平的潛規則, 這不符合社會主義 的本質要求。
第三, 在分配領域強調效率優先於公平, 不重 視公平, 必然會弱化對收入差距不合理擴大趨勢的 關注, 淡化對弱勢群體民生問題的關注與解決, 使 我國改革和發展的成果不能惠及廣大勞動群眾, 不 符合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第四, 強調效率優先於公平, 有利於資本而不 利於勞動。主張效率優先、淡化分配公平的理論思 想, 是西方新自由主義學派如哈耶克、弗里德曼等 人的主張。他們所強調的效率只是市場配置資源的 效率, 所重視的實質上是資本的效率。他們所講的 公平, 實質上是資本獲取利潤的公平。因此, 他們 只強調機會公平而反對政府幹預分配公平。按照他 們的理論見解, 資本越大, 資本效率越高, 利潤總 量越大。這種通過 機會公平 取得的高額利潤收 入被認為是公平的。如果政府對此進行干預, 通過 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結果的公平即收入分配的公平, 被認為是會損害公平的分配均等化。他們主張收入 分配應完全由市場決定。然而, 這種理論思想, 既 受到重視分配公平的西方學者的否定, 也沒有被西 方有關政府採納。
第五, 強調效率優先於公平, 會給我國實際經 濟生活中帶來某些不利於勞動者特別是弱勢群體的 負面效應。在外資和私營企業主那裡, 效率優先就 是利潤率優先, 既然效率重於和優先於公平, 他們 就會漠視甚至有的嚴重侵犯職工應有的權益, 如違 反勞動法, 壓低並剋扣和拖欠工資, 延長勞動時 間, 隨意加班加點而不付合理報酬, 甚至剝奪工人 人身自由。受僱工人失去了勞動和收入的公平權 利, 也失去對公平訴求的權利。某些地方官員和開 發商聯手低價強取農民土地, 中飽私囊, 使成千上 萬農民失去生活所系的土地。效率優先被扭曲為開 發商利益優先, 漠視和侵犯農民的公平經濟權益。 當然, 不應把這種霸權現象簡單歸咎於 優先 兼顧 的提法。但由於可以通過各自的理解乃至 錯解, 使它成為被利用於損害弱勢群體權益的理論 支持和借口。
第六, 我們講效率, 重視效率, 既包括資源配 置的宏觀經濟效率, 也包括經濟單位的微觀經濟效 率, 如勞動效率、管理效率、科技效率、資源利用 效率等。應重視資源配置效率, 而提高資源配置效 率主要靠市場機製作用, 提高經濟單位的效率就需 要通過分配公平來促進。平均主義的分配, 既失去 公平, 也損害效率。收入高低懸殊的不公平分配, 職工得不到公平合理的與其貢獻相適應的報酬, 也 會損害其勞動和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從而損害經濟效率。輕視、漠視分配公平, 會使 效率優先 轉向反面。 第七, 過去將 效率優先, 兼顧公平 具體闡 述為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分配注重公平。 然而, 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趨勢和貧富分化的出現, 正是初次分配不公平的結果, 靠再分配是無法扭轉 這種趨勢真正實現分配公平的。何況我國的社會保 障制度還不健全, 不完善。對廣大低收入的困難群 體來說, 通過再分配所得到的彌補只能是杯水車 薪, 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 初次分配就應 重視公平, 以公平促進效率, 以效率帶動公平。再 分配也存在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 但其主要功能 是關注弱勢群體, 更加註重社會公平。
④ 什麼是新公共服務
「新公共服務」指的是關於公共行政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理念。也就是說,它重點闡述公共行政與公民的關系、公共行政與公共治理系統的關系。
「新公共服務」理論源於四個基礎理論,即民主社會的公民權理論、社區和公民社會模型理論、組織人本主義和組織對話理論及後現代公共行政理論。
(4)新公共服務理論效率與公平擴展閱讀
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建立社會遠景目標的過程並不能只委託給民選的政治領袖或被任命的公共行政官員,廣泛的公眾對話和協商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的作用將更多地體現在把人們聚集到能無拘無束、真誠地進行對話的環境中,共商社會應該選擇的發展方向。這樣才能建立具有廣泛基礎的社區、國家或民族的遠景目標,才能為未來提出指導性的理想。
相比之下,通過這種協商過程來形成一系列簡單的目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該過程促使行政官員、政治家和公民處於思考社區和國家預期發展前景的過程之中。此外,政府還肩負著道義責任,即確保經由這些程序而產生的解決方案完全符合公正和公平的規范。
換言之,政府的作用將是確保公共利益居於主導地位,確保解決方案本身和提出解決方案的過程符合公正、公平和平等等民主價值准則。政府應當積極地提供這樣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公民能夠通過對話清楚地表達共同的價值觀念,並形成共同的公共利益觀念。
公共行政官員不應該僅僅通過促成妥協而簡單地回應不同的利益需求,而應該鼓勵公民採取一致的行動。這樣,他們就可以理解各自的利益,具備更長遠、更廣博的社區和社會利益觀念。
⑤ 新公共服務理論是怎樣發展新公共管理理論的
我來說一點吧,其實這些是政府行政的問題,我們知道政府的具體行為經過幾個內過程,容簡而言之:決策,管理,服務。而這一演變過程是由於近代民主思想的深入而形成的,中國也是這樣子的,我們都說中國政府政治改革落後,最主要的是因為人民民主思想的深入的同時,政府行政觀念沒有變的原因。簡而言之是從只注重經濟效益發展到注重人民權利了......你可以去看看行政學方面的書,通讀之後會發現的....加油啊!!
⑥ 新公共服務理論與新公共管理理論相比有哪些不同其基本觀點如何
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不同:
(一)理論基礎不同
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是經濟學基礎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經濟學理論是以公共選擇理論中的 「委託-代理」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理論為重點的。經濟學理論的這些共同特徵是強調市場機制的優越性,提倡政府應該減少對市場的干預,所以,新公共管理理論崇尚大量地依靠市場機制去引導公共項目。20世紀以來,隨著信息化、知識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加劇,對西方國家的私營部門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私營部門為了適應環境,很快進行了管理變革,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公共管理者認為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不存在本質區別,在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上,私營部門還要比公共部門更勝一籌,因此,私營部門中的一些管理方法如績效管理、戰略管理、目標管理、靈活且具有彈性的組織模式、顧客至上、結果控制等方法都卓有成效,並紛紛被引入公共部門的管理之中。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一個理論基礎是民主公民權理論。公民權被看作是一種包含對社區及其成員的承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水平以及把公共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的生活方式。新公共服務理論重視民主公民權,實際上是對更加積極和更多參與的公民權的復興。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另一個理論基礎是社區與公民社區理論越來越受到關注。西方社會日益多元化,社區被視為促進統一和利益綜合的重要途徑。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社區的形成和發展。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第三個理論基礎是組織人本主義思想。基於傳統的官僚層級制限制了人類活動的視野,不利於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因此,人本主義試圖把公共組織改變為更少的受權威控制和支配的、更利於個人積極性和靈活性發揮以及自我實現、自我滿足的組織。
(二)價值取向不同
新公共管理有眾多不同的名稱,但其核心價值取向是共同的,即市場化是新公共管理的首要價值取向。「新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組織的運作中,即實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新公共管理主張用市場的力量改革政府,將市場機制引入公共部門,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展開競爭,縮小政府規模,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效率。新公共管理認為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主要途徑是民營化和合同制。市場化成為新公共管理理論倡導改革、緩解政府壓力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新公共管理的另一個價值取向是顧客導向。政府不是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官僚機構,而是由責任感的企業家,公民即為其顧客和消費者。只有以顧客為取向,才能提供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並提高政府服務質量。
新公共服務理論對公民權利更是倍加重視。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在公共組織尊重公民的基礎上,只要通過合作和分享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實現公民權利的手段是公民參與。
⑦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理論簡評
新公共服務理論提出和建立了一種更加關注民主價值與公共利益,更加適合版現代公共社會權和公共管理實踐需要的新的理論選擇;
1.吸收了傳統公共行政的合理內容,承認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於改進當代公共管理實踐所具有的重要價值,但擯棄了新公共管理理論特別是企業家政府理論的固有缺陷;
2.把效率和生產力置於民主、社區、公共利益等更廣泛的框架體系中,
3.對傳統的公共行政理論和目前佔主導地位的管理主義公共行政模式都具有某種替代作用。
4.有助於建立一種以公共協商對話和公共利益為基礎的公共服務行政。
⑧ 怎樣看待新公共管理理論與新公共服務的理論爭辯
(一)新公共管理理論
新公共管理理論是相對於傳統管理理論而言,以全新的視角、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價值觀審視去和研究公共行政的現實和未來發展。其基本特徵是在公共領域引入市場機制和私人企業的管理方法,如對公有企業的私有化改造、下放管理權力、增加透明度、政府業務合同外包、政府績效評估等。主要以經濟學理論、私營部門的管理理論作為理論支撐,體現了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新格局,成為了西方國家主導性的政府公共行政實踐方式;解決西方社會現實問題的產物,也是對公共管理時代要求回應的產物,具有發展運用的現實基礎;反映政府職能定位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使得民主行政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趨勢。
(二)新公共服務理論
新公共服務是在以往各種管理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真正的以公民為本位的政府運作模式。新公共服務提倡公共利益、公民權利、民主程序、公平和公正、回應性等理念。它強調「公民優先」,在此基礎上明確區分了「顧客滿意」和「公民滿意」原則,表達了一種對民主價值的全新關注。主張政府的職能是服務,而不是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在思想上要具有戰略性,在行動上要具有民主性、為公民服務,而不是為顧客服務等。
⑨ 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理論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政府改革,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重塑政府運動」、「企業型政府」、「政府新模式」、「市場化政府」、「代理政府」、「國家市場化」、「國家中空化」等,只是對這場改革的不同稱謂。人們普遍認為,區別於傳統公共行政典範的、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正在出現。赫克謝爾(C.Heckscher)指出,政府改革打破了單向的等級指揮關系,建立了互動交流和導向管理,並開始向「後官僚組織」變遷[1]。而巴扎雷(Michael Barzelay)說,摒棄官僚制的時代已經到來,公共管理由重視「效率」轉而重視服務質量和顧客滿意度,由自上而下的控制轉向爭取成員的認同和爭取對組織使命和工作績效的認同[2]。「重塑政府」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奧斯本和蓋布勒總結美國改革地方政府和聯邦政府的經驗,宣揚政府管理的新方式[3]。胡德(Christopher Hood)把西方國家的政府改革所體現出來的政府管理新模式稱作新公共管理典範[4]。「新公共管理」實踐催生出不同於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理論新範式。這就是新公共管理理論。自上世紀中葉開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福利國家」制度。它們運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指導國家的經濟活動,試圖依靠政府的作用來彌補市場的不足。然而過了多年,「福利國家」制度並未取得如願的經濟增長和社會滿意度。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經濟滯脹、政府擴大支出產生高稅收、政府公共服務無效率,造成社會普遍不滿,最終導致意識形態變革。人們開始從政治上批判「福利國家」的政策基礎,主張以自由市場、個人責任、個人主義來重塑國家和社會。
在意識形態上崛起的「新右派」思想,主要來源於自由經濟思想、新制度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經濟學。它強調自由市場的價值,批評政府幹預的弊端,主張用市場過程取代政治或政府過程來配置社會資源並且做出相應的制度安排。它認為國家和政府作為非市場力量,會扭曲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高稅收將資源從「創造財富」的私營部門轉移到「消費財富」的公共部門,妨礙經濟增長和削減社會福利。只有讓市場進行資源的最佳配置,讓消費者和生產者決定福利的供給和需求,才能促進社會和經濟的繁榮。於是,市場化成為政府改革的必然選擇。公共企業的私營化、公共服務的市場化、公共部門之間的競爭、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的競爭,廣泛進入西方國家的政府改革策略。
市場化改革,從一定意義上講,是在為政府減負,同時也意味著政府放權。在現代國家,政府扮演著雙重角色,即「社會福利的提供者」與「經濟穩定和增長的主舵手」。政府在社會保障、社會公平、教育平等、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等方面依然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仍然支配著巨大的社會資源。社會要求政府「花費更少、做得更好」,更有效地使用公共財政資源。對此,政府必須積極從內部管理上挖潛,尋找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私營企業優良的管理績效和先進的管理方法,自然地成為政府進行管理創新的改革選擇。西方國家的政府改革鼓吹市場化和效法私營企業管理,最終導致新公共管理典範的誕生而不同於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
在這場改革運動中,英國是先行者。1980年,撒切爾政府推行以縮小政府規模和進行「財政管理創新」為中心的改革,其後的梅傑政府(「公民憲章運動」)、布萊爾政府(「第三條道路」)繼續推進政府改革,進一步發揮市場化作用;紐西蘭則在1988年開始以「政府部門法案」為藍本的改革;加拿大在1989年成立「管理發展中心」,並於次年發表題為「加拿大公共服務2000」的政府改革指導性綱領;美國於 1993年成立「國家績效評估委員會」,用來指導政府改革,後於1998年更名為「重塑政府國傢夥伴委員會」(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Reinventing Government)。這些改革的重要特徵就是,發揮市場機制在公共服務領域中的作用,積極借鑒私營管理的技術和方法,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 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其理論基礎與以往的行政理論有很大的區別。如果說傳統的公共行政以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行政二分論和韋伯的科層制論為其理論支撐點的話,新公共管理則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首先,新公共管理從現代經濟學中獲得諸多理論依據,如從「理性人」(人的理性都是為自己的利益,都希望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利益)的假定中獲得績效管理的依據;從公共選擇和交易成本理論中獲得政府應以市場或顧客為導向,提高服務效率、質量和有效性的依據;從成本—效益分析中獲得對政府績效目標進行界定、測量和評估的依據等等。其次,新公共管理又從私營管理方法中汲取營養。新公共行政管理認為,私營部門許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為公共部門所借用。如私營部門的組織形式能靈活地適應環境,而不是韋伯所說的僵化的科層制;對產出和結果的高度重視,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產出;人事管理上實現靈活的合同僱傭制和績效工資制,而不是一經錄用,永久任職,等等。總之,新公共管理認為,那些已經和正在為私營部門所成功地運用著的管理方法,如績效管理、目標管理、組織發展、人力資源開發等並非為私營部門所獨有,它們完全可以運用到公有部門的管理中。
在公共選擇和交易成本理論與新管理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出不同方向的新公共管理的理論。
一、弗里德曼和哈耶克的「小政府理論」。在「政府失靈論」蔓延的背景下,這兩位學者指出,政府應縮小管轄的空間范圍,其活動內容只是提供那些市場做不了也做不好的服務,即提供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當然,政府的「小」只是空間范圍上的小,並不意味著政府能力以及競爭力的弱小。
二、哈默和錢皮則發展出「流程再造」理論,主要針對官僚制,強調對官僚制進行重新改造和超越。其理論內容主要有:
1、對工作流程進行重新設計,以提高效率,效能和質量。
2、以業務流程為改造對象和中心,以顧客需求和滿意度為目標、對現有業務流程進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徹底的再設計,以打破傳統的職能型組織結構,建立全新的過程型組織結構,從而實現組織在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三、另有學者——霍哲把政府績效作為切入點,提出把績效評估作為改進績效的一種管理工具。他設計了一整套具體的績效評估流程,同時還強調,在績效評估的過程中要提高公民的參與度,因為這樣的績效評估結果和績效信息將會對政府政策和項目管理有更大的意義。
四、霍哲還研究了另一個重要的理論——基於回應性的政府全面質量管理。即建立起一套在以顧客為中心,持續改進,強調授權和協作基礎上的全面質量管理。其目的在於通過引入政府全面質量管理,消除由於官僚制、利益集團以及專業化的結構所帶來的回應性障礙,建立更具回應性以及以顧客為中心的公共機構。
五、奧斯本和蓋布勒的「重塑政府」理論,他們在《改革政府》中將「新公共管理」看做單一的模式概念,並指出「新公共管理」模式包含以下十大基本原則或基本內容: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劃槳
2、社區擁有的政府:授權而不是服務
3、競爭性政府:把競爭機制引入到提供服務中去
4、有使命的政府:改變按章辦事的組織
5、講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撥款
6、受顧客驅使的政府:滿足顧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需要
7、有事業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費
8、有預見的政府:預防而不是治療
9、分權的政府:從等級制到參與和協作
10、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通過市場力量進行變革。
因此,應用企業家精神去改造政府,並且能夠把企業經營管理的一些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來,使政府這類公共組織能像私人企業一樣,提高效率。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顧客為中心,即強調服務提供者應對他們的顧客負責,在提供服務過程中不斷進行革新,尋求減少成本和增進質量的方法,聆聽顧客的呼聲,授權顧客作出選擇,把資源放在顧客手裡讓他們挑選。 1.公共政策領域中的專業化管理。這意味著讓管理者管理,或如胡德所言「由高層人員對組織進行積極的、顯著的、裁量性的控制」。對此最為典型的合理解釋是「委以責任的前提是對行為責任進行明確的區分」。
2.績效的明確標准和測量。這需要確立目標並設定績效標准,其支持者在論證時提出「委以責任需要明確描述目標;提高效率需要牢牢盯住目標」。
3.格外重視產出控制。根據所測量的績效將資源分配到各個領域,因為「需要重視的是目標而非過程」。
4.公共部門內由聚合趨向分化。這包括將一些大的實體分解為「圍繞著產品組成的合作性單位」,它們的資金是獨立的,彼此之間在保持一定距離的基礎上相互聯系。「在公共部門的內部與外部」,既可對這些單位進行管理又可以「獲得特定安排所帶來的效率上的優勢」,其必要性證明了這種做法的合理性。
5.公共部門向更具競爭性的方向發展。這包括了「訂閱合同條款以及公開招標程序」,其合理性則在於「競爭是降低成本和達到更高標準的關鍵所在」。
6.對私營部門管理方式的重視。這包括「不再採用『軍事化』的公共服務倫理觀」,在人員僱用及報酬等方面更具有彈性,這種轉變的合理性在於,「需要將私營部門『經證實有效的』管理手段轉到公共部門中加以運用」。
7.強調資源利用要具有更大的強制性和節約性。胡德將這看做是「壓縮直接成本,加強勞動紀律,對抗工會要求,降低使職工順從企業的成本。「對公共部門的資源需求進行檢查,少花錢多辦事」的必要性證明這種做法是合理的。 1、以顧客為導向,奉行顧客至上的全新價值理念。新公共管理完全改變了傳統模式下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政府不再是發號施令的權威官僚機構,而是以人為本的服務提供者,政府公共行政不再是「管治行政」而是「服務行政」。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務的「顧客」,政府以顧客需求為導向,尊崇顧客主權,堅持服務取向。新公共管理關注政府項目實施的有效性,表現出一種目標導向的趨勢,行政權力和行政行為從屬和服務於「顧客」的滿意度這一中心。政府以提供全面優質的公共產品、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務為其第一要務。在新公共管理看來,政府是負責任的「企業家」,而公民是其尊貴的「顧客」。這是公共管理理念向市場法則的現實復歸。作為「企業家」的政府並非以贏利為目的,而是要把經濟資源從生產效率較低的地方轉移到效率較高的地方,「由顧客驅動的政府是能夠提供多樣化和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的政府」。對公共服務的評價,應以顧客的參與為主體,注重換位思考,通過顧客介入,保證公共服務的提供機制符合顧客的偏好,並能產出高效的公共服務。
2、治道變革,政府職能由「劃槳」轉為「掌舵」。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在公共行政中應該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執行政策,政府應該把管理和具體操作分開。用《改革政府》的作者戴維·奧斯本等人的話說,就是政府的角色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他們認為傳統政府低效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忙於劃槳而忘了掌舵,做了許多做不了、做不好、舍本求末的事情。正如彼得·德魯克在其名著《不連續的時代》中所寫道的:「任何想要把治理和實干大規模地聯系在一起的做法只會嚴重削弱決策的能力。任何想要決策機構去親自實乾的做法也意味著干蠢事。」至於掌舵的主要途徑,新公共管理認為要通過重新塑造市場,不停地向私人部門施加各種可行和有利的影響讓其「劃槳」的方式來進行。
3、公共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傳統公共行政力圖建立等級森嚴的強勢政府,強調擴張政府的行政干預。新公共管理則主張政府管理應廣泛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通過市場測試,讓更多的私營部門參與公共服務的提供,提高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實現成本的節省。以競爭求生存,以競爭求質量,以競爭求效率。競爭性環境能夠迫使壟斷部門對顧客的需要變化作出迅速反應。相對於動用政府本身的公務員來說,合同外包是允許政府實驗各項政策的全新供給體系,通過市場測驗可以判斷出新政策的合意性。「風險規避,尤其是政治風險的迴避,是公共行政人員推行民營化的主要動機」。
4、重視效率追求。追求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公共管理在追求效率方面主要採取三種方法:(1)實施明確的績效目標控制。與傳統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規、輕績效測定和評估的做法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張放鬆嚴格的行政規制,實行嚴明的績效目標控制,既確定組織、個人的具體目標,並根據績效目標對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2)重視結果。傳統的官僚主義政府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結果。他們往往只會花掉預算分解的每個項目的資金,對結果和收益毫不關心。新公共管理根據交易成本理論,重視管理活動的產出和結果,關注公共部門直接提供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主張對外界情況的變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主動、靈活、低成本、富有成效的反應。(3)採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手段。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廣泛採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經驗,如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強調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質量管理、強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5、改造公務員制度。新公共管理主張對公務員制度的一些重要原則和核心特徵進行瓦解:(1)通過推行臨時僱傭制、合同用人制等新制度,打破傳統的文官法「常任文官無大錯不得辭退免職」的規定。(2)廢棄公務員價值中立原則。新公共管理「主張放棄政府的與邏輯實證論相聯系的表面上的『價值中立』(value-neutrality)」,它正視行政所具有的濃厚的政治色彩,認為不應將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截然分開。強調公務員與政務官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和滲透關系,主張對部分高級公務員應實行政治任命,讓他們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並承擔相應的責任,以保持他們的政治敏感性。新公共管理認為正視行政機構和公務員的政治功能,不僅能使公務員盡職盡責地執行政策,還能使他們以主動的精神設計公共政策,使政策能更加有效地發揮其社會功能。
6、創建有事業心和有預見的政府。新公共管理認為「政府必須以收費來籌款,通過創造新的收入來源以保證未來的收入」。不僅如此,政府還必須轉變價值觀,在把利潤動機轉向公眾使用的基礎上,盡可能使政府公共管理者轉變為企業家,學會通過花錢來省錢、為獲得回報而投資。與此同時,新公共管理認為,傳統公共行政只注重提供服務而不注重預防,結果當問題變成危機時,再花大量的金錢、精力去進行治療。新公共管理認為社會更需要預防,即解決問題而不是提供服務。為此,政府應該把更多的工作放在預防上。有預見的政府會做兩件根本的事情:(1)使用少量錢預防而不是花大量錢治療;(2)在作出重要決定時,盡一切可能考慮到未來。 新公共管理理論在發展的過程中遭到了不少的批評,但這並不影響它作為公共行政發展的總趨勢。它通過推進改革管理的整體的多元化和公共管理手段的企業化,促使政府不再擔當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惟一提供者,而是擔當公共事務的促進者和管理者,它有助於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新公共管理」範式的出現構成了對傳統的公共行政學範式的嚴峻挑戰,它改變了傳統行政學的研究范圍、主題、方法、學科結構、理論基礎和實踐模式,日益成為當代西方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領域的主流。「新公共管理」有其新穎、合理之處,它反映了當代西方公共管理實踐的發展趨勢,體現了公共部門管理研究的新成就。與傳統的公共行政學相比,「新公共管理」範式具有一系列創新,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第一,「新公共管理」為公共部門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奠定了更廣泛、堅實的理論基礎;第二,「新公共管理」開闊了公共行政學的理論視野,具有一系列主題創新;第三,「新公共管理」建立起一個更加全面、綜合的知識框架;第四,「新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種當代公共部門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實踐模式。
新公共管理在三個方面表現出了防止行政權力腐敗的趨向:(1)新公共管理的服務定位將導致特權的消失和特權意識的弱化;(2)新公共管理的顧客至上改變了原先行政體系的主體中心主義,這種主體的邊緣化使腐敗喪失了發生的根據;(3)新公共管理由於實行公共服務的公開競標,將增加行政行為的透明度,使不透明地行使公共權力的機會最小化。總之,新公共管理已經顯示出這樣的趨勢,即建立起一種以公共利益為中心的管理體制。此外,新公共管理還力圖從根本上解決管理行政公平與效率不可兼得的矛盾。新公共管理可能代表著走向一種全新的公共行政模式的方向,是政府變遷中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官僚制模式在西方發達國傢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不可能完全被新公共管理模式所替代。這是因為:首先,正如奧斯本和蓋布勒清醒地認識到的那樣,政府行政部門與私人企業是「根本不同的兩種組織機構」,二者之間有一定不可泯滅的界限。同時政府行政部門在政策管理、規章制度、保障平等、防止歧視、保持全社會的凝聚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企業無法替代的。在政府行政體系及其運行機制中可以引進「企業家精神」,但卻絕對不能使政府等同於企業。其次,正如韋伯早就注意到的那樣,「官僚制本身純粹是一種精密儀器」,「由於它內部的徹底理性化結構,使對它的『革命』愈來愈不可能」。因此,當代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的行政改革,只不過是要消除政府行政體系的官僚制過度發展帶來的弊病,而根本談不上廢除或准備廢除官僚制。新公共管理的出現被稱為行政管理範式的轉換。作為一種新的理論範式,它涉及到以往的公共行政領域所未涉及的大量專題,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服務供給、理性人、交換範式、制度選擇、政府失敗、自給型公共組織等,成為當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主導理論。?
第一,政府的管理職能「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倡通過「政府公共政策化」將政府從管理的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從根本上解決機構臃腫、預算超支、效率低下、官僚主義與腐敗盛行的頑症。「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政策組織與規制組織的職能是負責「掌舵」,而服務提供組織與服從型組織的職能是「劃槳」。這樣做可以自然而然地達到消腫減肥的目的,減少開支、提高效率。?
第二,將企業化的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門。「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企業先進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服務理念都可以為公共部門所用。應該打破政府部門的壟斷,通過公開競標的方式將公共服務承包出去,實行全面質量管理和目標管理;對產出和結果高度重視,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產出;人事管理上實現靈活的合同僱傭機制和績效工資制,而不是終身任職。
第三,營造「顧客導向」的行政文化。「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政府的社會職責是根據顧客的需求向顧客提供服務,政府服務以顧客或市場為導向,只有顧客驅動的政府才能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並促進政府服務質量的提高。於是,「新公共管理」理論改變了傳統公共行政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政府不再是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封閉的官僚機構,而是負責任的企業家,公民則是其「顧客」。?
第四,採用授權或分權的方式進行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倡以授權、分權的辦法來對外界變化迅速做出反應。與集權的機構相比,授權或分權的機構有更多優點,比集權的機構有多得多的靈活性;對於新情況和顧客需求的變化能迅速作出反應;比集權的機構更有效率;比集權的機構更具創新精神;能夠比集權的機構產生更強的責任感、更高的生產率。?
第五,實施明確的績效目標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論主張放鬆嚴格的行政規制,實行嚴明的績效目標控制。即確定組織、個人的具體目標,與之簽定績效合同,並根據績效目標對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這是組織由過去的「規則驅動型」向「任務驅動型」轉變。?
第六,考慮外部性問題。「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由於公共產品消費的非排他性,政府可以將一些公共產品實行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實行公共產品消費低收費制,從而減少人們對公共產品消費,增加私人產品消費,同時也改變公共服務者激勵機制,減少公共產品帶來外部性。?
第七,強調人力資源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人力資源管理,提高了在人員錄用、任期、工資及其他人事管理環節上的靈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替代常任制,實行不以固定職位而以工作實績為依據的績效工資制等。?
「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進行公共管理信息化改革,主要目標是建立電子化政府。隨著知識爆炸性的增長,政府原有的管理模式和運轉方式越來越難以適應,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效能,為改革這種狀況,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和實現社會信息化,已成為各國政府的共識。?
新公共管理理論在西方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首先,自20世紀70年代由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弱、西方各國高額的財政赤字、福利國家的不堪負重以及一系列新的政治、經濟問題的浮出水面,成為引發政府改革的直接原因;其次,經濟全球化對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西方政府改革的重要推動力;再次,自二戰以後,由於政府職能的不斷擴張,政府規模的無限膨脹,使得西方各國政府普遍臃腫,效率低下;最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要求西方各國對政府組織作出適應信息時代的變革與調整。這些因素共同促成西方各國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浪潮,西方國家普遍進入新公共管理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