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五要素是什麼
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規。即鼓勵、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法律法規、政回策措施。二是公共文化基礎設答施建設。這是指政府財政預算投入的各種文化設施和設備,也包括社會自願參與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務功能的設施設備等。三是公共文化組織機構和人才。組織機構是指從事文化管理和服務的各級政府和文化事業單位;人才即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管理、輔助人員等,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動主體。作為大眾文化建設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基。五是公共文化活動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技術手段、方法和設備。六是公共事業經費。包括政府撥款、貼息、集資、社會捐助、贊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常運轉、各種文化服務得以順利開展的資金保障
⑵ 32、我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哪些問題
由於來對基層政府農村文化工作缺乏有自效考核監督機制和具體考核措施,一些地方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認識不足,領導重視程度、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都還不夠。 (2)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投入經費不足,設施不全。一些地方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投入缺乏制度約束和連續性。一些地方文化事業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偏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經費投入更少。不少鄉鎮文化站沒有經費預算,事業建設、業務活動和日常辦公等基本經費不足。 (3)全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平衡。主要是地區間不平衡,不少欠發達地區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後於沿海發達地區。 (4)鄉鎮文化站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人員隊伍不夠穩定。全省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文化員)缺編較多,平均缺編比例為22.6%;「挪作他用」與「專職不專用」現象比較普遍,兼職比例超過90%;不少地方的鄉鎮文化員為招聘人員,有些待遇落實不到位。鄉鎮文化隊伍知識和業務結構不合理,大專以上學歷的人數不到20%。
⑶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怎樣
40年間,我國公共文化設施和產品供給從相對緊缺邁入大繁榮大發展的新時代:博物館從版340多家增加權到4700多家,公共圖書館從1200多家增加到3100多家,文化館(站)從不到7000個增加到44000多個,藝術表演團體從3100多家增加到15700多家。目前,中央、省、市、縣、鄉、村六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確立。全國群眾文化機構每年開展活動近200萬次,服務群眾達5、6億人次。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不斷加大,「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精準對接群眾文化需求,服務效能大大提升。如山東東營「數字文化廣場」、上海「文化嘉定雲」,激發了民眾參與公共文化的熱情,百姓文化獲得感顯著增強。
⑷ 為什麼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版要內容,是實現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戰略布局的重大安排。
二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雙輪驅動」的「雙輪」之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環境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實現「雙輪驅動」、協調發展,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正確道路的深刻認識和自覺把握。
三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建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保障,也是履行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改善和發展文化民生的內在要求。
四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當前我國文化建設的一項戰略性工作,是各級黨委、政府肩負的重要職責,也是各級文化行政部門第一位的工作。
⑸ 如何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
——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優秀文藝作品的創作為中心環節,把黨的文藝方針政策落實到創作、表演、研究、傳播等各個環節。繼續組織「中國夢」主題創作展示活動。發揮國家藝術基金的導向作用,擴大資助范圍,豐富資助門類,突出資助重點。抓好基層公益性演出活動。
——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網路。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努力完善以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廣播電視發射(監測)台、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綜合服務中心為重點,以流動文化設施和數字文化設施為補充的基層設施網路。充分利用現有城鄉公共設施,統籌建設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配套建設群眾文體活動場地。堅持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並重,健全設施運行管理和服務標准,規范服務項目和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水平。
——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指導各地結合當地群眾需求、財政能力和文化特色,盡快制定地方具體實施標准,以縣為單位推進實施。促進城鄉文化發展一體化,均衡配置城鄉公共文化資源,實現城鄉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加大對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的支持力度。
——加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力度。開展公共文化需求調研,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群體文化需求的特點,實現精準服務。加快策劃實施一批民生分量重、社會關注度高、邊際帶動性強的公共文化項目。推進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基層融合發展試點,探索統籌數字文化建設的具體路徑,實現互聯互通,提高公共數字文化供給和服務能力。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運行機制。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協調機制建設,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共建共享,融合發展。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健全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推動基層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參與式管理,健全民意表達和監督機制。採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定向資助等措施,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對群眾自發開展的文體活動給予支持。
——加強基層公共文化隊伍建設。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機構人員編制標准。設立城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崗位,配置由公共財政補貼的工作人員。將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培訓和激勵機制。大力發展文化志願服務隊伍,構建參與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機制健全的文化志願服務體系。
⑹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體現在哪些方面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向大眾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先進文化內理論研究服務體系、文藝精品創容作服務體系、文化知識傳授服務體系、文化傳播服務體系、文化娛樂服務體系、文化傳承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等七個方面。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具有引導性意義
⑺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哪些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向大眾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先進文化版理論研究服務體系、文藝精品權創作服務體系、文化知識傳授服務體系、文化傳播服務體系、文化娛樂服務體系、文化傳承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等七個方面。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具有引導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