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些部門是公共服務部門
公共服務是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的社會生產過程。公民及其組織的各種直接需求,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生產過程予以滿足。在這些社會生產過程中,通過資源的配置和組合而達到產出。這些社會生產過程就是提供服務的過程(這里所指的服務同產出是否實物形式無關)。在一個社會中,由公民及其組織產生對服務的總需求。這個社會的總服務供給是由民間服務和公共服務兩部分構成的。公共服務只是社會總服務中與民間服務相對的一個部分。假如一個社會生產過程沒有使用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是純粹民間行為,屬於民間服務而不是公共服務。政府體現和行使的是公共權力,公共資源則是由國家所有的各種資源和資金。假如一個社會生產過程中有政府以某種方式的介入,如財政資金、產權或特許等,並在某種程度上貫徹著國家意志,那麼就屬於公共服務。譬如,不僅政府和公立機構提供的教育是公共服務,民間教育機構假如有政府特許或者使用了公共資源,那麼也是在提供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一定是公民所需的,能夠使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得到滿足的,使公民受益的和得到享受的。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
公共服務的對象是公民及其組織。公民的各種直接需求,在很多情況下是通過組織起來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公民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分別表達了公民的經濟需求和社會需求。公民的經濟組織即各種形式營利性的企業,公民的社會組織即各種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這兩種組織形式構成了民間的組織。在中國,目前分別被稱作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政府為滿足公民及其組織的直接需求所開展和介入的活動,即為公共服務。假如某政府機構是在為政府本身的需要而工作,其服務對象是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那麼就不屬於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滿足的是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對服務的需求可以是無限的,但卻並不能要求由公共服務去滿足所有那些需求。公共服務只須保障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的滿足,而其它部分的直接需求則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去決定。譬如,公共服務應該對每一個公民及其被監護人保證基礎教育的供給和基本社會保障的供給,在此之外的教育和社會保障可以留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決定。也就是說,保障社會弱勢群體或者窮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權利是公共服務的目標,富人則可以通過民間供給機制去滿足其更多的或更高的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公共服務水平和優先事項安排是由該社會的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價值取向、社會經濟體制以及發展戰略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公共服務的種類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性公共服務;經濟性公共服務;社會性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性公共服務是指那些公民及其組織從事經濟和社會活動、或者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有某種政府行為介入的基礎性服務,如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等。經濟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或生產活動所提供的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社會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的生活、發展與娛樂等社會性直接需求提供的服務,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福利以及環境保護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的服務
㈡ 從上到下國家的公共安全職能部門有哪些
1.公安部,是國務院的組成部分和職能部門,英文名稱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負責經濟犯罪偵查、治安管理、邊防管理、刑事犯罪偵查、出入境管理、消防管理、公共信息網路安全監察、監所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公安法制、裝備財務、國際合作、禁毒工作、科技訓練、鐵道管理、交通管理、民航管理、森林管理、緝私工作等。
內設機構:辦公廳、紀檢監察局、警務督察局、人事訓練局、宣傳局、經濟犯罪偵查局、治安管理局、邊防管理局、刑事偵查局、出入境管理局、消防局、鐵道部公安局、公共信息網路安全監察局、監所管理局、交通部公安局、民航總局公安局、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法制局、國際合作局、裝備財務局、禁毒局、科技局、海關總署緝私局等。
2.公安廳(局),是各省、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組成部分和職能部門,與公安部業務范圍大致相同。
3.公安局,是各縣市人民政府的組成部分和職能部門,與公安廳的業務范圍大致相同。
4.派出所,在各鄉鎮人民政府、縣市街道辦事處的組成部分和職能部門,業務上受所屬公安局領導。
㈢ 公安部門的職能和作用
公安機關是人民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行政機關,同時它又擔負著刑事案件的偵查任務,因而它又是國家的司法機關之一。
一、職能
公安部門具有民主與專政兩個方面的基本職能:
1.專政職能,主要是指公安機關有依法對蓄意破壞社會主義制度的敵對勢力和其它犯罪分子實施打擊、制裁、監控和改造的社會效能;
2.民主職能,即公安機關有依靠人民、保護人民、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為人服務,充當人民公僕與衛士的社會效能。
二、作用
1.預防、制止和偵查違法犯罪活動;防範、打擊恐怖活動;
2.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會治安秩序的行為;
3.管理交通、消防、危險物品;管理戶口、居民身份證、國籍、入境事務和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居留、旅行的有關事務;
4.維護國(邊)境地區的治安秩序;
5.警衛國家規定的特定人員、守衛重要場所和設施;
6.管理集會、遊行和示威活動;
7.監督管理公共信息網路的安全監察工作;
8.指導和監督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重點建設工程的治安保衛工作,指導治安保衛委員會等群眾性治安保衛組織的治安防範工作。
(3)公共安全服務部門擴展閱讀:
一、公安機關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工具
公安機關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工具,這是公安機關的階級屬性,也是它的根本屬性。因為它表明了公安機關的階級本質,是公安機關性質的核心內容和本質特徵。公安機關的這一階級屬性表明:
第一,公安機關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公安機關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工具必須堅持對人民實行民主,保護人民的利益;對極少數危害國家、危害人民利益的敵對勢力、敵對分子實行專政。
第二,公安機關在國家政權中占據重要地位。公安機關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軍隊、法庭、監獄等國家強制機構一道構成了國家政權,在這個政權中,軍隊與警察是最主要的支柱。周恩來講:「國家安危,公安系於一半。」[2]
第三,公安機關是國家意志的忠實執行者。在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公安機關是依據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建立的,忠實地執行人民的意志、國家的意志,以國家賦予公安機關的任務為公安工作的總根據、總目標,以國家政策和法律為全部活動的依據,因而是國家意志的忠實執行者。
公安機關的這一階級屬性,使它與剝削階級國家警察機關劃清了界限:
第一,兩種警察所維護的階級利益不同。人民警察是維護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最長遠利益的,因而他們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剝削階級警察是維護剝削階級利益的,他們為剝削階級的金錢所僱傭,成為剝削階級的打手。
第二,兩種警察在專政對象上不同。人民警察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向敵對勢力和一切敵視社會主義制度和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破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這種專政是大多數人對極少數人的專政。剝削階級警察的專政對象是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群眾,是剝削者極少數人對大多數勞動人民的專政。
第三,兩種警察在專政的目的上不同。人民警察所代表的人民民主專政目的是為了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乃至最終消滅剝削制度,消滅階級壓迫,實現共產主義,因而這種專政是革命的專政。剝削階級警察所代表的剝削階級專政的目的,是維護剝削階級的私有制,維護剝削階級的政治統治。
第四,兩種警察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不同。人民警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他們是人民的公僕和忠誠的衛士,因而得到群眾的信賴和支持。剝削階級警察是壓迫人民的工具,所以他們與廣大人民群眾是對立的。他們為了緩和同人民群眾的尖銳矛盾,也要做一些為公眾服務的事,但這僅僅是將此作為一種統治手段和策略,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維護剝削階級的政治統治,同人民警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有著本質的區別。
二、公安機關是國家的治安行政機關和刑事執法機關
(一)公安機關是國家治安行政機關
在我國,公安機關是國務院和各級人民政府領導下的行政職能部門,是國家行政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公安機關不同於普通的行政機關,它是掌管社會治安,行使國家治安管理權的專門機關。治安管理是國家行政管理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其范圍非常廣泛,涉及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社會的各個階層;其作用極其重要,涉及社會秩序、國家安全、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鞏固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的大局。與此相適應,國家賦予公安機關以不同於普通行政機關的各種強制手段,以完成公安機關所擔負的治安管理的職能,同時也使公安機關成為國家其他行政管理活動的堅強後盾。
(二)公安機關是國家刑事執法機關
我國的公安機關不同於其他國家的警察機關。我國的公安機關不單純屬於行政執法機關,而是兼有刑事執法職能的行政機關。根據我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承擔偵查和執行刑罰的職能,與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共同完成懲罰犯罪的任務,因而公安機關又是我國刑事司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刑事執法機關。
三、公安機關具有武裝性質
公安機關的武裝性質,主要表現為公安機關是擁有武裝性質的警察組織,執行武裝性質的任務,配備武器裝備。公安機關盡管有武裝性質,但它與軍隊是有區別的:一是分工不同。警察的職能是對內,軍隊的職能是對外。二是完成任務的手段不同。警察是通過執法手段來完成任務,軍隊是通過戰爭手段來完成任務。
公安-網路
㈣ 公共安全局和公安局有什麼區別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公安就是公共安全的簡稱。
所謂公共安全局我國沒有這樣稱呼的機構,網上的說法是敏感字替換的結果。一般網上說的公共安全局就是公安局的意思。
㈤ 公安局就是公共安全局嗎
公安部或者公安局就是他本身的稱謂,其全稱就是冠上相應的行政區劃名稱,如公安部全稱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XX省XX市公安局、XX市公安局XX分局
涉及國家安全的是獨立部門,如國家安全部,行使的職責是偵查、預審、執行逮捕等基於法律明確規定的國家安全案件
㈥ 公共安全誰負責
所謂公共安全,是指社會和公民個人從事和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和交往所需要的穩定的外部環境和秩序。所謂公共安全管理,則是指國家行政機關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共安全各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及社會各項活動的正常進行而做出的各種行政活動的總和。
㈦ 公共安全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公眾出行規律安全、避難者行為安全,人員疏散的場地安全、建築安全、城市生命線安全,惡意和非惡意的人身安全和人員疏散等。
公共安全事件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
公共安全,是指社會和公民個人從事和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和交往所需要的穩定的外部環境和秩序。所謂公共安全管理,則是指國家行政機關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共安全各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及社會各項活動的正常進行而做出的各種行政活動的總和。
(7)公共安全服務部門擴展閱讀:
相應對策
1、居安思危,預防為主
要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機制,健全監測、預測、預報、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加強專業救災搶險隊伍建設,健全救災物資儲備制度,搞好培訓和預案演練,全面提高國家和全社會的抗風險能力。
2、強化法治,要用法治來確保公共安全
即加快規章制度建設,健全與完善關於維護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辦事。要加快應急管理的法制建設,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法制體系,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
3、依靠科技。高度重視運用科技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把科技產品運用到維護公共安全上面去。用高科技對安全高發區進行監控、警報等預防。
4、協同應對,快速反應
建立公共安全應急救援體系,制定公共安全應急預案,搞好安全技術培訓,提高安全防範和管理水平。使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組織,快速反應,高效運轉,臨時不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公共安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公共安全
㈧ 公共安全行業主要是以服務為目的還是以營利為目的
公共安全行業的領域很廣泛,不能一概而論。既有本著為民服務,不以盈內利為目的的政府容機關,如公安部門(舉辦活動要提前跟公安報備,人家是不收費的,義務辦公)、消防安全機構等。當然也有衍生的以利益為主要運轉動力的相關機構,如保安公司(如上海中城衛)、安防工具公司(如滄州德安防爆)、安全風險評估公司(如廈門百川信)、安檢門供應商(如廣東安頓)等,不賺錢不盈利,這些公司如何生存。
㈨ 國家保護公共安全的部門在哪些
公安部門、武警、檢察院、法院、安監局、消防局等
㈩ 公共安全誰負責…………
所謂公共安全,是指社會和公民個人從事和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和交往所需要的穩定的外部環境和秩序。所謂公共安全管理,則是指國家行政機關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共安全和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及社會各項活動的正常進行而做出的各種行政活動的總和。
公共安全標志規范每個人的各種安全行為
中國公共安全問題突出絕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國社會轉型期的深層社會矛盾及反映這些矛盾的社會問題的表徵。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體制轉型期內產生的社會震盪。我國正處於由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向新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期,在此過程中,價值觀的多元化,客觀上增加了社會控制的困難。
其二,收入差距拉大產生的變態利益需求取向,使社會心理出現失衡,產生了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沖突與矛盾,利益沖突的加劇必然使違法犯罪行為增多。
其三,大規模社會人口流動產生的附帶性社會治安問題。當前,除了農村民工潮之外,某些城市人口也加入了人口流動大軍,給人口管理和治安帶來巨大困難。在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中,不可避免出現某些社會犯罪現象。
其四,政府職能轉換期內產生的社會調控能力弱化。政府職能轉換還沒有完全到位,在某些方面造成社會調控能力弱化,從而影響社會治安的調控和整治。
其五,國際犯罪活動對國內產生的沖擊。
相應對策
第一,健全體制,明確責任。各地區各部門要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各級政府要把加強應急管理擺在重要位置,把人力、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用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嚴格安全生產行政許可制度,落實各級領導安全生產責任制。
公共安全標志
第二,居安思危,預防為主。要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機制,健全監測、預測、預報、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加強專業救災搶險隊伍建設,健全救災物資儲備制度,搞好培訓和預案演練,全面提高國家和全社會的抗風險能力。
第三,強化法治,要用法治來確保公共安全,即加快規章制度建設,健全與完善關於維護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辦事。要加快應急管理的法制建設,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法制體系,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