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具體指什麼
具體指:好公益性與經營性、均衡化與個性化、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三對關系。
1、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是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服務的公益屬性決定公共文化服務必須將公共利益置於首位,而不能以盈利為主要目的。
2、處理好均衡化與個性化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著眼於滿足社會成員的公共文化需求,應在區域空間、社群之間以及社會個體之間盡可能實現均衡的文化資源配置,盡力做到公平公正。
3、處理好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應用PPP模式,是要增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以下簡稱「PPP模式」)推廣應用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從政府供給向合作供給、從單一投入向多元投入轉變。
(1)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更加擴展閱讀
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是一項重要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當前,亟須澄清模糊認識、克服不良傾向,引導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健康發展。
在PPP模式的實際運行中,受經濟利益驅動,社會資本往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缺乏足夠重視,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營利化傾向。如何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保證公益性的主體地位,約束社會資本過度的營利行為,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主要應用於市場化程度較高、經濟較為發達的中東部城市地區。這些地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個性化需求較強,但在個別領域出現了個性化文化服務規模盲目擴張、布局失衡的現象。
從實施情況看,一些社會資本沒有處理好公共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為提高自身效率隨意縮減服務項目和服務人群范圍,導致服務質量不同程度地下降
⑵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五要素是什麼
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規。即鼓勵、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法律法規、政回策措施。二是公共文化基礎設答施建設。這是指政府財政預算投入的各種文化設施和設備,也包括社會自願參與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務功能的設施設備等。三是公共文化組織機構和人才。組織機構是指從事文化管理和服務的各級政府和文化事業單位;人才即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管理、輔助人員等,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動主體。作為大眾文化建設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基。五是公共文化活動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技術手段、方法和設備。六是公共事業經費。包括政府撥款、貼息、集資、社會捐助、贊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常運轉、各種文化服務得以順利開展的資金保障
⑶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怎樣
40年間,我國公共文化設施和產品供給從相對緊缺邁入大繁榮大發展的新時代:博物館從版340多家增加權到4700多家,公共圖書館從1200多家增加到3100多家,文化館(站)從不到7000個增加到44000多個,藝術表演團體從3100多家增加到15700多家。目前,中央、省、市、縣、鄉、村六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確立。全國群眾文化機構每年開展活動近200萬次,服務群眾達5、6億人次。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不斷加大,「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精準對接群眾文化需求,服務效能大大提升。如山東東營「數字文化廣場」、上海「文化嘉定雲」,激發了民眾參與公共文化的熱情,百姓文化獲得感顯著增強。
⑷ 如何理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代性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現代」,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在基本文化理念層面,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社會公共交往、促進社會共識、培養現代公民、培育核心價值方面的積極作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方面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休閑娛樂需要、獲取信息的需要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需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各類公共文化活動,形成公共文化空間和公共文化生活,促進對社會公共價值和核心價值的認同,提升全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質量。
在制度建設層面,一是建立法治框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各種制度與程序安排,須通過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確立有關各方共同遵守的規則與行為規范。對有關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類公共組織機構、各類非營利社會組織以及市場組織,須予以不同的法律地位、法定許可權與責任,在充分發揮其各自職能的同時給予必要的制約與限制。二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參與機制,創造條件鼓勵各類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政府和社會、市場之間的適度平衡和良性互動關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方式須從僅僅依靠政府提供的單一方式向多種方式轉變,逐步實現由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和廣大公民共同來提供,這也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與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的不同之處。如果說,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那麼,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各類文化主體的關系,其中包括公共文化主體和文化市場主體。三是引入競爭機制,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也須實行競爭,但競爭的條件應該對各類服務主體都是公平公正的。
在現代技術運用層面,要充分利用現代數字網路技術,推進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建設,如數字公共文化服務平台、數字網路化文化信息管理系統、特色資源資料庫等,以有效整合各類文化資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
⑸ 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在傳播中華文明、豐富百姓文化生活方面取版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也產生權了一些新問題,應當引起重視。」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韓鳳芹表示,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所需的費用,是由中央財政與地方政府共同分擔的。中央財政每年安排補助資金約50億元,但有些地方上應分擔資金沒有到位,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上打了折扣。
「中央財政將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結合公共文化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情況,更加突出績效導向,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支持機制。」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積極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構建多層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努力將「政府端菜」變為「群眾點菜、政府買單」。來源:人民日報
⑹ 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將更豐富了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韓鳳芹認為,實行免費開放,是中央財政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一項具體舉措,有利於推動公共文化機構苦練內功,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實行免費開放,進一步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形成了一批優秀服務品牌,也帶來了博物館、圖書館經營方式的多元化。近年來,國內涌現出「復興之路」「海昏侯墓文物展」「陝西古代文明」等一批精品主題展覽。去年,多家博物館聯合央視推出的文博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取得了8億人次收看的轟動效應,拉近了文物和觀眾的距離。百集文物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在電視和網路上持續熱播,為觀眾奉上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來源:人民日報
⑺ 申論提出對策練習題:如何讓「公共文化服務」更好的服務於百姓
您好,中政教育為您解答:
給定材料:
居住在北京的王建國今年65歲了.退休後,他愛和老伴一起到附近的公園里散步、跳舞、下棋.說起離得不遠的文化中心,他卻搖搖頭說,人少,玩意兒少,不愛去.
像老王這樣,熱衷於自發組織活動的城市居民很多,但會頻繁光臨文化館乃至博物館、美術館的就少了.對許多老百姓而言,這些"高大上"的處所與自己的關聯甚少,不少人對其所屬范疇和職能也並不十分了解.
為此,新鮮出爐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首先對公共文化服務進行了開宗明義的規定:本法所稱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
當然,只是概念的明確遠遠不夠.如果公共文化設施只顧清高自處,與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相距甚遠,效能不高,這樣的服務顯然是不到位的.
對此,文化部部長助理於群坦言,這是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里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將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寫入了總則,同時在政府責任、制度建設方面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於群指出,法律首先明確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導責任."這是解決效能問題的關鍵.公共文化服務具有公益性質,是政府的責任.政府不履責的話,效能不可能提高.因此,這部法律明確規定了政府在設施建設、產品生產、服務提供等方面的法定責任,以督促各級政府依法履職盡責."
此外,法律還明確要求建立反映公眾文化需求的征詢反饋制度、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准制度、公眾參與的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能考核評價制度、公共文化機構年報制度等."這些規定的實施,將對提高效能起非常大的作用."於群說.
"重設施建設,輕管理使用,恰恰是老百姓的文化需求與政府的公共文化供給錯位的表現."專家指出,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者應當以這部法律的出台為契機,設法建立機制走出去,在社區環境和城市文化體系中更加醒目,更有存在感.
問題:
如何讓"公共文化服務"更好的服務於百姓?
要求:所提建議具體簡明、有針對性、切實可行,不超過300字.
【參考答案】
措施:
1.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者應當以相關法律的出台為契機,設法建立機制走出去,在社區環境和城市文化體系中更加醒目,更有存在感.
2.用社會力量壯大服務隊伍.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依法成立公共文化方面的社會組織,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和專業化服務,要建立管理評價教育培訓和激勵保障措施.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單位也要主動、積極地建立文化志願服務機制.
3.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為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發展,法律規定國家扶助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同時,要求各級政府應當根據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和流動人口等群體的特點與需求,提供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
⑻ 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對樹立政府威信的作用
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確立公眾至上意識,塑建公眾為導向的政府服務文化,建立服務性政府。確立公眾至上意識,塑建公眾為導向的政府服務文化,既是政府開展各項具體公關實務的一個重要前提,也是政府公關實務的重要內容。政府服務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它是指一個政府組織全體成員所共有的服務價值觀和共同的行為模式的總和。組織服務文化建立的前提是組織服務意識和服務精神的確立。服務意識和服務精神決定並引發相應的價值觀,為一個政府組織及成員的存在價值提供基本的精神向導,使組織內部全體成員具有共同的信念、信仰和追求。樹立 政府工作人員的「公眾至上」意識主要應樹立「公眾選擇意識」、「契約意識」和「政務公開意識」,而政務公開是重中之重。加強政務公開意識,實行政務公開,體現了政府的「公眾至上」意識和真心實意為公眾服務的態度。政務公開才能使公眾對政府的辦事制度、服務態度、工作效率的監督落到實處,防止官僚主義,遏制腐敗蔓延。政務公開是政府與公眾實行雙向溝通的一種必要方式。雙向溝通加深了政府與公眾互相間的了解,縮短了彼此間的心理距離,有利於密切政府與公眾間的血肉關系,有利於建立服務性政府。
二是要多辦實事,取信於民,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到具體工作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政府公共關系的宗旨。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是政府的最高利益,而群眾都是以現實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作為對政府官員評判的標准,只有勤政為民,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才能得到群眾真心實意的擁護。首先,應該將公眾最關切、最關心、意見最大、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辦實事的重點,限期解決,取信於民。其次,要完善各種便民措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務態度。
三是要言必信,行必果,講求信譽。政府對公眾服務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體現在制定和執行有利於公眾切身利益的社會、經濟政策。保持政策穩定,才能取信於民。公眾對政府官員總算「聽其言,觀其行」,因此,政府能否說到做到很重要,它會直接影響著政府及其官員的聲譽和形象。
四是要加強廉政建設,糾正不正之風,形成良好的從政風尚。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政府還必須不斷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克服官僚主義,消除腐敗現象,糾正不正之風,才能保持政府的良好形象。要依靠國家的法律手段和行政監察手段,要形成社會監督的機制,發揮公眾輿論監督、新聞輿論監督的作業,加強對政府和官員的監督,形成良好的從政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