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的年平均氣溫多少度
各地差異很大,從南向北平均溫度在冬季可以相差40幾度,夏季相差比較小。
Ⅱ 安徽馬鞍山平均一年中有多少天是晴天有太陽的
我國幅員廣大,有著十分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據估算,我國陸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陽輻射能約為50x1018kJ,全國各地太陽年輻射總量達335~837kJ/cm2·a,中值為586kJ/cm2·a。從全國太陽年輻射總量的分布來看,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南部、山西、陝西北部、河北、山東、遼寧、吉林西部、雲南中部和西南部、廣東東南部、福建東南部、海南島東部和西部以及台灣省的西南部等廣大地區的太陽輻射總量很大。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最大,那裡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CHMETCNV />以上,大氣層薄而清潔,透明度好,緯度低,日照時間長。例如被人們稱為「日光城」的拉薩市,1961年至1970年的平均值,年平均日照時間為3005.7h,相對日照為68%,年平均晴天為108.5天,陰天為98.8天,年平均雲量為4.8,太陽總輻射為816kJ/cm2·a,比全國其它省區和同 緯度的地區都高。全國以四川和貴州兩省的太陽年輻射總量最小,其中尤以四川盆地為最,那裡雨多、霧多,晴天較少。例如素有「霧都」之稱的成都市,年平均日照時數僅為1152.2h,相對日照為26%,年平均晴天為24.7天,陰天達244.6天,年平均雲量高達8.4。其它地區的太陽年輻射總量居中。我國太陽能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有:太陽能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都處在北緯22°~35°這一帶,青藏高原是高值中心,四川盆地是低值中心;太陽年輻射總量,西部地區高於東部地區,而且除西藏和新疆兩個自治區外,基本上是南部低於北部;由於南方多數地區雲霧雨多,在北緯30°~40°地區,太陽能的分布情況與一般的太陽能隨緯度而變化的規律相反,太陽能不是隨著緯度的增加而減少,而是隨著緯度的增加而增長。按接受太陽能輻射量的大小,全國大致上可分為五類地區:一類地區 全年日照時數為3200~330O小時,輻射量在670~837x104kJ/cm2·a。相當於225~285kg標准煤燃燒所發出的熱量。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甘肅北部、寧夏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這是我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與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的太陽能資源相當。特別是西藏,地勢高,太陽光的透明度也好,太陽輻射總量最高值達921kJ/cm2·a,僅次於撒哈拉大沙漠,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拉薩是世界著名的陽光城。二類地區 全年日照時數為3000~3200小時,輻射量在586~670x104kJ/cm2·a,相當於200~225kg標准煤燃燒所發出的熱量。主要包括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內蒙古南部、寧夏南部、甘肅中部、青海東部、西藏東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此區為我國太陽能資源較豐富區。三類地區 全年日照時數為2200~3000小時,輻射量在502~586x104kJ/cm2·a,相當於170~200kg標准煤燃燒所發出的熱量。主要包括山東、河南、河北東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遼寧、雲南、陝西北部、甘肅東南部、廣東南部、福建南部、江蘇北部和安徽北部等地。四類地區 全年日照時數為1400~2200小時,輻射量在419~502x104kJ/cm2·a。相當於140~170kg標准煤燃燒所發出的熱量。主要是長江中下游、福建、浙江和廣東的一部分地區,春夏多陰雨,秋冬季太陽能資源還可以。五類地區 全年日照時數約1000~1400小時,輻射量在335~419x104kJ/cm2·a。相當於115~140kg標准煤燃燒所發出的熱量。主要包括四川、貴州兩省。此區是我國太陽能資源最少的地區。一、二、三類地區,年日照時數大於2000h,輻射總量高於586kJ/cm2·a,是我國太陽能資源豐富或較豐富的地區,面積較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3以上,具有利用太陽能的良好條件。四、五類地區雖然太陽能資源條件較差,但仍有一定的利用價值。
Ⅲ 馬鞍山的地理環境
馬鞍山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7°C。市區年平均降水量1060
毫米,形成大氣降水總量約2.9億立方米。
Ⅳ 安徽的氣候狀況
安徽地處中緯度地帶,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綜合影響下,安徽屬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型氣候。在中國氣候區劃中,淮河以北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主要的氣候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溫多變、秋高氣爽,梅雨顯著、夏雨集中。綜觀而論,安徽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充沛的光、熱、水資源,有利於農、林、牧、漁業的發展。但由於氣候的過渡型特徵,南北冷暖氣團交綏頻繁,天氣多變,降水的年際變化較大,常有旱、澇、風、凍、霜、雹等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
一、季風明顯,四季分明
安徽省各地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的氣候明顯。若按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候平均氣溫<10℃為冬季、>22℃為夏季,10─22℃之間為春秋,那麼安徽省各地四季分配大致是:春秋各2個月,夏冬各4個月,冬夏長,春秋短。因南北氣候差異明顯,淮北冬長於夏,江南則夏長於冬。季節的開始日期,春夏先南後北,秋冬先北後南,前後約差5─15天,春季差別最大,夏季差別最小。
二、氣候溫和,雨量適中
安徽省年平均氣溫在14─17℃之間,屬於溫和氣候型。冬季1月平均氣溫在-1~4℃之間,夏季7月平均氣溫為28~29℃左右,年較差各地小於30℃,所以大陸性氣候不明顯。除少數年份外,一般寒期和酷熱期較短促。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700毫米之間,有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丘陵少等特點。淮北一般在900毫米以下,江南、沿江西部和大別山區在1200毫米以上,1000毫米的等雨量線橫貫江淮丘陵中部。山區降水一般隨高度增加,黃山光明頂年平均雨量達2300毫米。從全國降水量分布圖上看,安徽省雨量比較適中,一般年份都能滿足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
三、春溫多變,秋高氣爽
4、5月是冬季風向夏季風轉換的過渡時期,南北氣流相互爭雄,進退不定,鋒面帶南北移動,氣旋活動頻繁,天氣氣候變化無常,因此,時冷時暖、時雨時晴是我省春季氣候的一大特色。春季氣溫上升不穩定,日際變化大,春溫低於秋溫,春雨多於秋雨。3、4、5月三個月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20─38%,自北而南增大。江南雨季來得早,全年雨量集中期在4、5、6三個月,沿江西部、屯溪、祁門一帶春雨甚至多於夏雨。春溫低、春雨多,特別是長時間的低溫連陰雨,對早稻及棉花等春播作物的苗期生長不利。秋季,除地面常有冷高壓盤據外,高空仍有副熱帶暖高壓維持,大氣層結比較穩定,秋高氣爽,晴好天氣多。
9-11月降水量只佔全年降水量的15-20%左右,南北差異不大。因此,安徽省各地常出現夾秋旱和秋旱。少數年份,在夏季風撤退和冬季風加強過程中,氣旋、鋒面,帶來的秋風秋雨,對秋收秋種不利。
四、梅雨顯著,夏雨集中
梅雨期最長為(1954年)達57天,梅雨量超過正常年份降水量的1─2倍,發生了百年不黃山遇的洪澇災害。1958、1959、1966、1967、1978和1994等年,由於梅雨期很短或者空梅,造成了嚴重乾旱乃至百年未見的大旱。可見梅雨量的多寡與安徽省旱澇災害及農業生產的關系極大。
夏雨集中是季風氣候的特徵之一,是雨帶由南而北緩行的結果。我省夏雨集中的程度由南向北逐漸加大,6、7、8三個月雨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33─60%。
沿江、江南春、夏雨量幾乎相當,江淮之間夏雨佔40─50%,淮北大多數地區佔50%以上。夏季是農作物生長旺盛的季節,需水量大,夏雨集中對農作物生長有利,但過於集中,雨量過大,則易出現澇災,對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都有危害。
Ⅳ 安徽的馬鞍山年最迪和最高溫度是多少
年平均氣溫15.7°C,最高溫度36°C偶爾也會出現36+幾率較小,最低氣溫-4°C
Ⅵ 各城市年平均氣溫
太多了
自己到國家氣象局的網站看看
Ⅶ 馬鞍山城市怎麼樣
適宜居住,市區年平均氣溫為16.1℃,較常年偏低0.2℃;年內四季溫度變幅不版一,夏季氣溫較常年同期偏權高,其他季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年極端最高氣溫38.1℃,出現於7月29日(市區);年極端最低氣溫-5.9℃,出現於1月23日(市區)。
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建設試點城市、全國科技興市試點城市、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首批國家信息消費示範城市、中國詩歌之城、全國文明城市等殊榮。 。
(7)馬鞍山年平均氣溫擴展閱讀
2018年4月2日,入選創新型城市建設名單。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2019年,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入選2019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2019年,馬鞍山市下轄3個區、3個縣,常住人口236.1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111.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4.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33.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83.6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5:48.9:46.6,按年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90851元。
Ⅷ 馬鞍山的氣候與生活情況怎樣
馬鞍山最底氣溫只抄有零下幾度,不是很冷!象我一個女生最多也只要穿4件,呵---這里一般在春天快來臨時才下幾場雪,空氣質量一般,而且現在正在開發,有的地方不是很好!物價有點高,現在房價不穩呢
馬鞍山是屬於南方的,生活習慣和北方不一樣!如飲食上以大米為主等等,與人相處上沒有什麼特殊注意的地方
歡迎來馬鞍山工作哦!!!!!!!!
Ⅸ 馬鞍山冬天潮濕嗎氣候怎麼樣
馬鞍山,簡稱「馬」,是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專東臨石臼湖與屬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市接壤;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濕潤,雨熱同季。馬鞍山年平均溫度在16℃左右,最冷為1月,平均溫度3℃,最熱為7月,平均溫度在28℃左右。馬鞍山市年平均降水量有1100mm,年際變化大,最大值為1991年的1918.7mm,最小值為1978年的459.8mm,前者為後者的四倍。7月是一年中降雨量最多的月份,多年平均的月雨量為182.5mm。
馬鞍山屬於江南,冬天的平均溫度在3度左右,有一點冷,但通常只下的雪量不是很大,雪期一般來說在12月底1月初的時候。
Ⅹ 馬鞍山氣候對農業的影響
馬鞍山市市區年平均降水量1060 毫米,形成大氣降水總量約2.9億立方米。河川徑流總量達1.13億立方米。長江流經市區西部,平均年過境徑流量高達9794億立方米,是發展工農業生產最可靠的水資源。境內長江水面達21平方公里左右。其他河流、湖泊、水庫總面積約1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積1.51平方公里,池塘面積11.67平方公里,河流水面積5.7平方公里。地下水資源豐富,其流速約0.525厘米/晝夜,流量為0.22立方米/晝夜。地下水一般在深度2米左右的含砂蓄水層中,砂層之下為含水量最高的淤泥層。另外,地下水位還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變動幅度約在0.2-0.5米之間。地下水的總流向,由地勢高的東部向地勢低的西部流入長江。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7°C。
馬鞍山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南岸,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濕潤,雨熱同季。馬鞍山年平均溫度在16℃左右,最冷為1月,平均溫度3℃,最熱為7月,平均溫度在28℃左右。馬鞍山市年平均降水量有1100mm,年際變化大,最大值為1991年的1918.7mm,最小值為1978年的459.8mm,前者為後者的四倍。7月是一年中降雨量最多的月份,多年平均的月雨量為182.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