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布依族的民間歌謠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陝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寧夏回族山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貳』 月亮粑粑 肚裡坐個爹爹是什麼歌,什麼歌曲的歌詞
歌名:月亮粑粑 (Live)
歌手:趙雷
作曲 : 鍾志剛
作詞 : 鍾志剛
月亮粑粑,肚裡坐個嗲嗲
嗲嗲出來買菜,肚裡坐個奶奶
寒星點點眨眼睛,月到深秋分外明
站在江邊望月亮,月亮下面是故鄉
月光揉進江水裡,想起媽媽的聲音
今年秋天來得早,風兒陣陣擾我心
月亮月亮我問你,明天我將在哪裡
什麼時候我已長大了,你卻依然很平靜
月亮月亮我問你,今年你多大年紀
什麼時候我們老去了,你卻依然還年輕
月光揉進江水裡,想起媽媽的聲音
今年秋天來得早,風兒陣陣擾我心
月亮月亮我問你,明天我將在哪裡
什麼時候我已長大了,你卻依然很平靜
月亮月亮我問你,今年你多大年紀
什麼時候我們老去了,你卻依然還年輕
月亮月亮我問你,明天我將在哪裡
什麼時候我已長大了,你卻依然還平靜
月亮月亮我問你,今年你多大年紀
什麼時候我們老去了,你卻依然還年輕
我的心充滿惆悵,不為彎彎的月亮
只為明天的村莊,唱著動人的歌謠
哦故鄉的月亮,你那彎彎的憂傷
穿透了我的胸膛,寒星點點眨眼睛
月到深秋分外明,站在江邊望月亮
月亮下面是故鄉,月亮粑粑
肚裡坐個嗲嗲,嗲嗲出來買菜
肚裡坐個奶奶,奶奶出來綉花
綉雜糍粑,糍粑跌得井裡
變雜蛤蟆
(2)馬鞍山童謠擴展閱讀:
《月亮粑粑》張東朗演唱的歌曲。
歌曲背景
《月亮粑粑》,創作靈感源於張東朗兒時的家鄉的印記,是二度創作後獻給家鄉的一首故鄉之歌;此版《月亮粑粑》歌曲的基調元素與雲南、廣西、湖南等地的版本屬於同根同源的感覺,但速度、調性和歌詞有著明顯的地域性差異;
這一版本的《月亮粑粑》曾流傳於在長江流域的巢湖、馬鞍山一代,如今已沒有人能說清楚它歷經了多少個時代和年頭。
『叄』 關於母親節的詩歌
一、遊子吟
【作者】孟郊【朝代】唐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二、歲暮到家/歲末到家
【作者】蔣士銓【朝代】清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譯文:母親愛子女的心是無窮無盡的,我在過年的時候到家,母親多高興啊!她正在為我縫棉衣,針針線線縫得密,我寄的家書剛收到,墨跡還新。一見面母親便憐愛地說我瘦了,連聲問我在外苦不苦?我慚愧地低下頭,不敢對她說我在外漂泊的境況。
三、呵,母親
【作者】舒婷【朝代】現代
你蒼白的指尖理著我的雙鬢
我禁不住象兒時一樣
緊緊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親
為了留住你漸漸隱去的身影
雖然晨曦已把夢剪成煙縷
我還是久久不敢睜開眼睛
我依舊珍藏著那鮮紅的圍巾
生怕浣洗會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溫馨
呵,母親
歲月的流水不也同樣無情
生怕記憶也一樣退色呵
我怎敢輕易打開它的畫屏
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帶著荊冠,我不敢
一聲也不敢呻吟
呵,母親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縱然呼喚能夠穿透黃土
我怎敢驚動你的安眠
我還不敢這樣陳列愛的祭品
雖然我寫了許多支歌
給花、給海、給黎明
呵,母親
我的甜柔深謐的懷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聲的枯井
作者介紹:
舒婷,女,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中國當代女詩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龔佩瑜,從小隨父母定居於廈門,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
四、別老母
【作者】黃景仁【朝代】清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譯文:把帷帳撩起,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故依依不捨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仃,眼淚也流幹了。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孝敬與母親團聚,從而開了這凄慘的分離的柴門遠去,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五、凱風
【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痊?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譯文:
飄飄和風自南來,吹拂酸棗小樹心。樹心還細太嬌嫩,母親實在很辛勤。
飄飄和風自南來,吹拂酸棗粗枝條。母親明理有美德,我不成器難回報。
寒泉寒泉水清涼,源頭就在那浚土。兒子縱然有七個,母親仍是很勞苦。
小小黃雀宛轉鳴,聲音悠揚真動聽。兒子縱然有七個,不能寬慰慈母心。
『肆』 關於麋鹿的詩歌
《首夏》
孟夏百物滋,動植一時好。
麋鹿樂深林,蟲蛇喜豐草。
翔禽愛密葉,游鱗悅新藻。
天和遺漏處,而我獨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遠道。
舊國無來人,寇戎塵浩浩。
沉憂竟何益,只自勞懷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潯陽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魚賤如泥,烹灸無昏早。
朝飯山下寺,暮醉湖中島。
何必歸故鄉,茲焉可終老。
關於一頭麋鹿走過森林(外一首)
大概五年前我寫過一首詩,
現在已經找不到了。我隱約記得,
寫的是存在與虛無——
在潮濕幽暗的原始森林裡,一頭麋鹿在走動,
它金黃的皮毛偶爾照到陽光,
顯得異常醒目。它緩步走動,
完全是森林裡一道亮麗的風景,就像模特走秀。
它嘴裡不停地咀嚼嫩葉和青草。時而低頭
飲水,時而抬起頭來警惕地張望。
但它主要是很安閑地踱步、吃草,不慌不忙。
對於我來說,它是一堆會移動的物質,沒有思想,看不出慾望,
它只是沒有到消亡的一刻,它本能地咀嚼,從這里走到那裡。
但每一個瞬間它都在呈現自己,
比如它的健美的身體,以及色彩,
每走一步,我都可以看見它翻動的皮毛下,
大塊肌肉有節奏地鬆弛、綳緊、用力,
那是一種美,顯示出另一種鮮活和力量。
走一步,這種美就顯現一次,
再走一步,這種美就再顯一次。
這頭麋鹿,在森林裡某個潮濕的地方鮮艷地緩步移動著,
沒過一會兒就不見了,只是,
在濕地上留下一串動物新鮮的蹄印,
不久蹄印也隨著光陰漸漸看不見了,
然後這地方和麋鹿沒來時,一模一樣。
是的,現在這里,
與麋鹿來到之前沒有什麼不同,
彷彿真的不曾有麋鹿來過。是的,
我有點恍惚,它來到這里,其實和沒有來,
有什麼區別?我開始懷疑,它其實根本就沒來過。
如果它真的來過,也僅僅是某種秩序的一次呈現,
是麋鹿在這個世界的一個投影……
五年前我寫過這樣一首詩,現在找不到了,
漸漸我有點吃驚,感到有點詭異,
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
真的寫過這樣一首詩?
這樣的詩,寫過和沒寫又有什麼區別?
因為即使寫了,對麋鹿的來與不來,
沒有半點影響。
而寫這首詩的人,他現在活著,
其實也只是一個虛幻的投影。
憂傷的黑麋鹿看見了一隻壇子
憂傷的黑麋鹿看見了一隻壇子
從隱瞞了事實真相的年代中呈現
在夢中,在我疲憊萬分的時辰
像是從夢中飄來了玉米的芬芳和愛慕
憂傷的黑麋鹿看見了一隻壇子
它們從令人不安的風暴中出世
在凋零過還來不及復甦的曠野里
黑麋鹿來回地巡視著,想看見壇子的過去
壇子像禱文一樣明朗地出現
彷彿剛剛被鳥的羽毛清洗過身體
它內部的生活已接近腐爛
而在它的外型上,仍舊可以看見花紋在綻放
憂傷的黑麋鹿看見了一隻壇子
被我渴慕已久的泉水,就在它內部開始涌動
黑麋鹿的午夜生活
在漆黑的籠子里,黑麋鹿終於閉上了雙眼
旁邊的溪水開始奏樂,那些吟唱的唇
晶瑩的麥管,替代了長簫插入了星空
從黑麋鹿的皮草衣中散發出身體的味道
黑麋鹿的午夜生活開始於四蹄觸角
從黑漆漆的曠野伸展出去
此刻,它的觸角多麼溫暖,多麼歡悅
夜晚多麼空曠,它的觸角就有多空曠
黑麋鹿的午夜生活必須築於荒野之上
在黑漆漆的絲網之中,幽魂們互相觸撫、廝打
那些早已盪然無存的歷史突然由夜遊者和亡靈人開始吟唱
噢,黑麋鹿的眼角突然湧出冰涼的淚水
淚水濡濕了一隻黑麋鹿的眼眶
我看見或者說我看不見了這個世界的夜色彌漫
山谷與麋鹿
長滿豐美的記憶
有一隻麋鹿
曾經為記憶駐足停留
是誰的蹄聲
叩醒山谷的寂寞
又是誰的月色
擁抱了鳴叫聲中的孤獨
今夜,月明星稀往事如昨
記憶的微笑風中飛
誰的心事在為誰枯萎
誰的眼淚在為誰零落成溪
一朵盛開的遺憾里
你,是那片
再也找不到的山谷
而我,成了那隻
再也回不去的麋鹿
《自題寫真 時為翰林學士》
我貌不自識,李放寫我真。
靜觀神與骨,合是山中人。
蒲柳質易朽,麋鹿心難馴。
何事赤墀上,五年為侍臣?
況多剛狷性,難與世同塵。
不惟非貴相,但恐生禍因。
宜當早罷去,收取雲泉身。
吳地麋鹿考
前不久,筆者有幸參觀了南通、無錫等地的博物館,館內均展示著大枝的鹿角化石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試想數千年乃至上萬年前,江南一帶該會是一個怎樣的景象呢?而主宰這片土地的大型動物會是哪些呢?似乎這枝鹿角化石說明了一切……
那麼當時生活在長江下游水網地帶的會是哪一種鹿呢?翻閱國家保護動物名單,我國所產18種鹿中有4種鹿屬於一類保護動物,即白唇鹿、麋鹿、梅花鹿和海南坡鹿。白唇鹿生長在青藏高原,坡鹿只在海南島有,再排除生長在山林里個體較小的梅花鹿,古代棲息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的鹿種會不會就是名揚天下的麋鹿呢?答案是肯定的。長江三角洲正是麋鹿的主要棲息地,這也是吳地文化形成過程中最初的原生態。
一、千年滄桑話麋鹿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哺乳綱,偶蹄目,鹿科。是我國特有的動物,也是世界珍稀動物。它善游泳,加上寬大的四蹄,非常適合在泥濘的樹林沼澤地帶尋覓青草、樹葉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棲息范圍主要在長江中下游一帶。野生麋鹿起源於距今200多萬年前,約1萬年前到距今約3000年時最為鼎盛。因麋鹿的棲息地與人類活動區域大體相同,隨著人口增長,麋鹿的生存空間被擠占破壞,為了獲取食物,人們還常常捕殺這種肉質肥美的非進攻性物種,大約從3000年前開始,麋鹿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長江口附近沿海成為野生麋鹿的最後棲息地。漢朝末年幾近絕跡。元朝皇家把僅存的野生麋鹿從東南沿海灘塗捕運到大都(北京),供皇族圍獵,從此自然界就再也見不到它們的身影了。
十九世紀末,僅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剩下二三百頭,而它們的命運幾乎就是整個近代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1865年秋,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大衛在北京南郊無意中發現了這些麋鹿,他意識到這可能是一群在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種。他以20兩紋銀買通獵苑守卒,搞到了兩只麋鹿並製作成標本。一年後,他將標本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被確認為是從未發現的新種,且是獨立的一個屬。隨後列強駐清公使及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從皇家獵苑弄走數十頭麋鹿。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濫,洪水沖垮了獵苑圍牆,許多麋鹿逃散,成了飢民的果腹之物。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南海子被劫掠一空,麋鹿在中國本土絕跡。
麋鹿從此踏上了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漫長海外之旅。那些流落於異國他鄉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惡化、種群規模縮小,越養越少。這時一位使麋鹿絕處逢生的英國人貝福特公爵出現了,從1898年起,他出重金將原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動物園的18頭麋鹿悉數買來,放養在英國倫敦以北70公里,佔地12.1平方公里的烏邦寺庄園內。有報道說:那些寄人籬下的麋鹿如同害了思鄉病,整日無精打采地呆立在湖邊水畔,拉長著「臉」,神情呆板。然而這座水草豐美、林木蔥郁、曲徑繞湖的美麗庄園,畢竟是它們唯一能正常繁衍的地方。
光陰荏苒,隨著偉大祖國的日益強盛,有識之士紛紛呼籲:讓海外遊子麋鹿早日回家。1985年8月24日,22頭麋鹿乘專機從英國烏邦寺回到故土——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實現了百年回歸的夙願。英國原首相撒切爾夫人曾把麋鹿的重返家園與香港問題的解決同列為中英外交史上的大事。原英國駐華大使高德年風趣地用中文說:「麋鹿曾因迷路到了歐洲,現在終於順利還家了,祝願它永遠不會再迷路!」麋鹿這段撲朔迷離的身世,已作為愛國主義教材載入小學六年級的語文課本之中。後來有人曾建議把麋鹿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吉祥物,以此帶動濕地生態復興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現「綠色奧運」的理念。如今位於江蘇鹽城(古稱鹿城)的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是全世界最大的麋鹿繁殖基地。
二、吳地考古尋麋鹿
考古發現,吳地文明源遠流長,江南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有上千處之多,最早的為馬家浜文化,距今約7500年左右;接下來是距今6000年的崧澤文化,以新入選「2009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張家港東山村遺址為代表,還有2002年度全國六項重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宜興新街駱駝墩遺址;而遺址最多、規模最大、特色最明顯的是良渚文化,距今5200-4100年,以1998、199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之一的崑山趙陵山遺址和無錫高城墩遺址為代表,還包括蘇州的草鞋山遺址、崑山的少卿山遺址、常熟的羅墩遺址等;再加上較晚的馬橋文化,其中全國文保單位崑山綽墩遺址就囊括包括了以上四個文化層。在1萬年至4000年前的長江流域中下游已見的人類遺址中,都曾經出土過大量的麋鹿角和骨骼,其數量大致與家豬骨骼數量相當。
著名的南通青墩遺址,出土了5000年前帶卦屬帶占卜形式的麋鹿角刻紋,有專家認為是易卦起源的初始符號,有「東方第一卦」之稱。《考古學報》1980年第4期發表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張政良教授的一篇論文,文中指出:「1979年江蘇海安青墩遺址發掘,出土骨角棲和鹿角枝上有易卦刻文八個,例如三五三三**(艮下,乾上,遁)六二三五三一(兌下,震上,歸妹)。其所使用的數目字有二、三、四,為前舉三十二條考古材料所無,說明它的原始性。這是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無論其絕對年代早晚如何,在易卦發展史上應屬早期形式,可以據此探尋易卦起源地點問題。」說明麋鹿不僅是長江流域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之一,同時還可能是重要的祭祀物品。
如果說野外考古發現的鹿科骨骼是物質遺產,那麼民間歌謠流傳就屬於非物質遺產。先民們對早期狩獵麋鹿的記憶是深刻的,其狩獵的過程也是十分愉快的,集中體現在中國遠古時期一首叫《彈歌》民歌中,向人們再現了一幅古代江南先民狩獵的生動畫面,歌中唱道: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歌詞中的「肉」字,讀音可通「鹿」,歌詞雖然簡單,但是它比《詩經》更古老,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留下的最最古老的一首詩歌。歌中僅有八個字,或許讀者都想了解這首歌應該怎麼來唱?有著民歌活化石之稱的張家港河陽山歌,保留了這首歌曲的原有風貌,河陽農民在勞作時唱的《斫竹歌》是這樣的:
杭唷,斫竹,嗬喲嗨!杭唷,削竹,嗬喲嗨!杭唷,彈石,飛土,嗬喲嗨!杭唷,逐肉,嗬喲嗨!
如果刪除歌中的襯詞,就剩下「斫竹,削竹,彈石,飛土,逐肉」10個字,內容與《彈歌》大體一致,再現了先民們載歌載舞的狩獵場面。
三、吳地文獻記麋鹿
從遠古時期的岩畫、先秦時期的青銅器、漢代的瓦當中鹿的形象來看,鹿在人們生活中十分普遍。在古代漢語中,鹿多含吉祥之意,成語有「逐鹿中原」,寓意胸懷大志、事業有成,「群雄逐鹿」指各路英雄豪傑奮勇當先,何以逐鹿?皆為「問鼎」而來,金庸的名著《鹿鼎記》即取此意。「祿」取「鹿」的諧音,指加官進爵、高官厚祿,古代中國人則以「福祿壽」作為晚年幸福的主要標志。在老百姓心目中麋鹿最是祥瑞,在民間俗稱「四不象」,其面象馬非馬,其角象鹿非鹿,其蹄像牛非牛,其尾象驢非驢,怎麼招也說不上它的名兒,所以就直接管它叫「四不象」。封神榜里姜太公的坐騎不就是叫「四不象」的神獸嗎?
中國古代經典文獻中有關麋鹿的最早的記錄在《禮記》,其中《月令》記載:「是月也,日短至。……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文中提到麋鹿在冬天解角,關於這個問題,乾隆皇帝一開始有不太理解,因為其它鹿種都在夏天解角,後來專門派人到皇家獵苑考察之後,才了解麋鹿確實在冬天解角,證明《月令》記載是正確的,於是乾隆寫了《「麋角解」說》一文,鐫刻在從南苑海子揀回來的麋角上,這支珍貴的麋角如今陳列在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內。
《孟子•梁惠王》中有:「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說明春秋戰國時期王室就有專門馴養麋鹿地方,而雄踞江南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亦有同好。
對春秋吳越歷史記載最完整、最權威的,就是約2000年前東漢人袁康、吳平編著的《越絕書》,該書卷二中有:
巫門外麋湖西城,越宋王城也。
文中提到的「麋湖西城」是春秋時期第一次出現直接以麋鹿來命名的地名,地點在蘇州城巫門外,即現在的平門以北,今蘇州市相城區一帶,是越國宋王建造的城池。再有:
麋湖城者,闔廬所置麋也,去縣五十里。
這一條更為明確,說「麋湖城」就是春秋霸主吳王闔廬的一座城邑,主要用於馴養麋鹿,麋湖城位於麋湖西城東面,離蘇州25公里左右,地點在現蘇州陽澄湖以東一帶。還有一則記載:
吳東徐亭,東西南北通溪者,越荊王所置,與麋湖相通也。
這一條直接告訴人們麋湖的具體方位,蘇州城的東面叫「徐亭」,就是現在的「唯亭」,也作「夷亭」,是越國荊王建造的,與唯亭相通的就是「麋湖」,而唯亭以北的大湖就是現在的陽澄湖。因此,環繞陽澄湖一帶曾經是春秋吳越諸王建造城邑馴養麋鹿的地方。
明代昆劇巨匠、詩人梁辰魚《慧聚寺上方和孟郊、張祜韻》詩雲:
古堞屯野色,虛窗引湖光。西望吳王宮,空作麋鹿場。
梁辰魚創作的昆劇開山之作《浣沙記》,亦稱《吳越春秋》,主要反映了春秋吳越爭霸的歷史。當作者登臨馬鞍山(在崑山市玉山鎮),面對眼前古村野景、湖光水色,遠眺蘇州靈岩山,想起吳王夫差的館娃宮已成廢墟,而吳王曾在這個山腳下豢養麋鹿的城邑也早已盪然無存,歷史的滄桑感油然而生。該詩興亡之嘆與《越絕書》的記載史實完全對應。
成書於北宋紹熙年間的《雲間志》記述:「秦始皇馳道,在縣(今上海市松江區)西北,崑山南四里。相傳有大堽路,西通吳城,即馳道也。」顯然這一遺跡,在宋代仍為通衢大道。北宋文學家梅堯臣緬懷故跡,賦詩道:
秦帝觀滄海,勞人何得修。石橋虹霓斷,馳道鹿麋游。
可以想見,秦始皇當年游歷江南時,一路之上,麋鹿在弛道邊成群結隊,何等優哉游哉。
南宋的《玉峰志》是一部著名的地方誌,該志的「城社」一章中說:
西鹿城,即今土山。山下有卜將軍廟,墓碑雲:「死,葬於西鹿城。」
這是關於崑山別稱「鹿城」的一則最早記載。清光緒《昆新兩縣續修合志》卷十五「冢墓下」中有:「南京兵部侍郎王悼墓在太倉麋場涇左。」這里提到的「麋場涇」也是以麋鹿為名的地名,現在太倉市。此外,張家港現在還保留鹿苑鎮、白鹿鄉(現張家港市楊舍鎮)等五六處以鹿來命名的地名。
有讀者會問,這神奇的麋鹿長啥樣子啊?去哪裡能看到呢?
現在想要看麋鹿的話,您可以去位於江蘇省鹽城市的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如果運氣好的話就有機會跟野生麋鹿進行一次零距離接觸,不過,還得看麋鹿對您是否感興趣了……
.
『伍』 民間歌謠
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陝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寧夏回族山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 江蘇省連雲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岩市、福州市(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陝西省
93 Ⅱ—62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陝西省藍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樂 山西省五台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地區、麥蓋提縣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
105 Ⅲ—2 秧歌(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陝北秧歌、撫順地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陝西省綏德縣
遼寧省撫順市
106 Ⅲ—3 井陘拉花 河北省井陘縣
107 Ⅲ—4 龍舞(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壇彩龍) 重慶市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四川省瀘縣
108 Ⅲ—5 獅舞(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獅子、廣東醒獅) 河北省徐水縣
山西省襄汾縣
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 Ⅲ—6 花鼓燈(蚌埠花鼓燈、鳳台花鼓燈、潁上花鼓燈) 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
110 Ⅲ—7 儺舞(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舞) 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111 Ⅲ—8 英歌(普寧英歌、潮陽英歌) 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112 Ⅲ—9 高蹺(高蹺走獸、海城高蹺、遼西高蹺、苦水高高蹺) 山西省稷山縣
遼寧省海城市、錦州市
甘肅省永登縣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陝西省安塞縣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陝西省洛川縣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119 Ⅲ—16 餘杭滾燈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120 Ⅲ—17 土家族擺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 Ⅲ—19 弦子舞(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西藏自治區
四川省巴塘縣
123 Ⅲ—20 鍋庄舞(迪慶鍋庄舞、昌都鍋庄舞、玉樹卓舞)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熱巴舞(丁青熱巴、那曲比如丁嘎熱巴) 西藏自治區
125 Ⅲ—22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區
126 Ⅲ—23 苗族蘆笙舞(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山珠) 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127 Ⅲ—24 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乞粒舞)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遼寧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 貴州省台江縣
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 Ⅲ—26 銅鼓舞(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雲南省瑞麗市
131 Ⅲ—28 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亞市
136 Ⅲ—33 卡斯達溫舞 四川省黑水縣
137 Ⅲ—34
『陸』 淮南有什麼歌謠集(帶方言的那種)
你說的淮南有兩個意思:一是淮河以南;二是淮南市。如果是前者淮河以南蘇皖兩省都有,俗稱江淮,語言小類非常多,民歌也很多。如果是淮南市民歌,那就算了,基本沒有。
如果是前者,你可以在網上搜索這些地方的小調和俗語。希望對你有幫助。
江蘇省:
連雲港市:市區、東海(西北部除外)、灌雲、灌南縣,約304萬。
鹽城市:市區、鹽都、射陽、濱海、響水、阜寧、建湖縣。
宿遷市:沭陽、泗洪(西北部除外)、泗陽縣
淮安市:市區、漣水、洪澤、金湖、盱眙縣
揚州市:市區、寶應縣、江都、高郵、儀征市
鎮江市:市區、句容、揚中市
南京市:市區、溧水縣
安徽省:
滁州市:市區、來安、定遠、全椒縣、明光、天長市
合肥市:市區、肥東、肥西、長豐縣
淮南市:市區
六安市:市區、壽、金寨(西北部除外)、霍山、舒城縣
安慶市:市區、樅陽縣、桐城市
巢湖市:市區、和、含山、無為、廬江縣
馬鞍山市:市區、當塗縣
蕪湖市:市區、繁昌、南陵縣
銅陵市:市區、銅陵縣
池州市:市區、青陽縣
『柒』 民間歌謠的名稱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陝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寧夏回族山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 江蘇省連雲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岩市、福州市(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陝西省 93 Ⅱ—62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陝西省藍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樂 山西省五台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地區、麥蓋提縣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 105 Ⅲ—2 秧歌(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陝北秧歌、撫順地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陝西省綏德縣 遼寧省撫順市 106 Ⅲ—3 井陘拉花 河北省井陘縣 107 Ⅲ—4 龍舞(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壇彩龍) 重慶市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四川省瀘縣 108 Ⅲ—5 獅舞(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獅子、廣東醒獅) 河北省徐水縣
『捌』 農歌會上馬鞍山當塗民歌叫什麼名字
大河網訊 2008年11月9日在來農村改革起源自地——安徽省滁州舉行的首屆中國農民歌會上,一位來自安徽當塗的37歲農民女歌手將一首當塗民歌《唱得綠海泛金波》唱得婉轉悠揚,令現場觀眾如痴如醉。這位農民女歌手叫做陶小妹,多次在國家和省市級民歌演唱比賽中獲獎,在當地有「民歌歌後」之稱。
陶小妹家住馬鞍山市當塗縣城關鎮五一村,當塗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譽。生在民歌的海洋,陶小妹自幼便在民歌聲中長大。懷著對當塗民歌的熱愛和執著,從農家走出來的陶小妹在2004年舉行的第二屆全國農民歌手電筒視大賽的舞台上憑著民歌《打麥歌》脫穎而出,摘得大賽二等獎以及優秀新人提名獎。
第二年,陶小妹演唱的當塗民歌《唱得綠海泛金波》榮獲第三屆安徽民歌歌會決賽業余組一等獎。當年底,受安徽省文化廳邀請,陶小妹參加了安徽省新年音樂會。2007年,陶小妹被評為第九屆當塗縣「十佳青年」。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用自己的歌聲,為我們農民自己歌唱,歌唱我們農民自己的生活,展示當塗民歌的風采和新農村的新風貌,讓更多的人去喜歡和關注民歌,讓這些優秀的民間文化能一代代傳承下去。」陶小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