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安徽馬鞍山人文地理

安徽馬鞍山人文地理

發布時間:2021-05-29 20:37:34

A. 憶小可從事油氣地質研究的歷程

嚴重敏

(華東師范大學西歐北美研究所,上海200062)

我對地質學知之不多,但我與朱夏(小可)45年夫妻。盡管實際相聚僅三分之一時間,且有半數日子他在病貧之中,但從他的言行和詩詞中我能理解他的思緒起伏,茲略記於後。

小可出身於文學世家,先翁以古體詩著名,一生從事教育,先姑也擅長文學,小可幼年時,父母即授以古詩詞,10歲即能集句作詩,並隨父母游富春江等名勝,對山高水長的自然景觀,萌發奇想。

由於良好的家庭教育,小可未進小學,4年完成中學學業,15歲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由於年輕不習慣車床等工業勞動,並在校圖書館閱讀到地質書籍,了解了地質學的作用及聯想到童年時游歷山水之趣,遂於次年(1936年)至南京考入中央大學地質系,開始了他踏遍青山的地質生涯。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最重要的抉擇。

1940年大學畢業後,考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在黃汲清教授指導下先後參加了川、黔、湘等地的地質、礦產調查和中國地質圖的編制工作,提高了實際工作能力,獲得了長者的贊評。但由於工作繁重、收入微薄,同時需負擔兄弟在復旦大學就讀的部分生活費,因營養不良、體質下降,時有疾病纏身。1943年前後友人成我青、劉璜先後謝世以及同事在貴州調研考察時遭匪徒殺害等一系列不幸遭遇,使他於1944年告別北碚至中央大學任助教,一度曾萌發從文(翻譯、著作)棄「地」的思想。

我1942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理系。在校期間,因地質、地理同屬理學院,課問時有相遇,但從未交談。1944年小可回中大工作期間,我在沙坪壩南開(當時稱南渝)中學任教。一次偶然共同參加中大同學婚禮的機會,再次相遇而至相知,並於1945年10月在北碚結為夫婦,小可正於此前重返地質調查所工作。

同年抗戰勝利,社會各界積極准備「勝利復員」,地質調查所須分批東行,而我因工作的學校無復員計劃,須待學年結束後始能離校。期間,小可來沙坪壩等我教學任務結束後同還上海。這時候正逢國民黨教育部在全國舉行留學生選拔考試,且南開中學是考場之一。這樣我們就近參加了考試,翌年發榜小可錄取赴瑞士:的公費生,我被錄取為結官價外匯的自費生。這樣,從1947年起我們先後赴瑞士留學。小可在蘇黎世瑞士聯邦理工高校(E.T.H.)地質研究所,師從凡·斯托布(Staub)教授研究構造地質,同時到納沙泰爾大學受教於威格曼(E.Wegmann)教授。名師指導和勤奮學習,結合在國內從事實際工作的實踐經驗,使他在地質理論上有長足進步。平時很少做筆記的他,其時卻記錄了厚厚兩大本的外文讀書心得。當時我就讀於蘇黎世大學研究院學人文地理。在這近二年的時間里,除了關心國內解放戰爭和家人平安外,過著緊張的學習生活。但好景不長,1949年公使館就拒付公費,也不能結匯,幾經交涉,每人只獲得回國的路費。這是又一次考驗我們作出何去何從的重要抉擇。相當一部分留學生如彭國慶、袁錫等利用路費延長學習,迄今仍未回國。我們兩人路費相加,要維持一段生活然後尋找出路也未嘗不可。何況E.T.H.是愛因斯坦曾經工作過的學校,在國際上知名度很高,其地質系也享有盛譽。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地學工作應為祖國建設服務的信念使我們在欣聞上海解放後就決心籌劃歸國。在全國尚未解放、海道仍受封鎖的困難情況下,我們謝絕了導師的挽留,於1949年10月回到新中國的懷抱。

新中國重視礦產資源的開發。朱夏歸國後,應浙江朱庭祜先生之約,到杭州協助組建浙江地質調查所,任副所長,並對浙江北部進行地質礦產調查,我在浙江工礦廳資料室任工礦報道編輯,過著相對平靜的生活。這期間小可工作和健康情況都很好。記得1951年調上海籌建華東地質調查所時,每日早晨至外灘華東工業部上班。進出里弄,鄰居都說他英俊瀟灑像個大學生,體質比解放前有很大提高。這期間,他對山東、安徽馬鞍山、大別山等地區的金、銅、鐵、黃鐵礦等進行了實地勘察。不久機構調整,華東地質處撤銷,他調任北京地質部地礦司,主持煤田地質勘探,並到河南平頂山、山西義棠、內蒙古石拐子等重點地區進行調查、指導工作。為了照顧兩老和撫養三個子女,我留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任教,開始了漫長的三十年分居生活。

1955年,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封鎖,石油無法進口,外國反動學者又鼓吹「中國貧油論」。當地質部召開全國石油普查會議之時,小可出於愛國和反駁國外反動言論之心,自告奮勇去大西北勘探油礦等資源。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抉擇。

1955至1958的4年中,當時西北地區交通困難,裝備簡陋,其艱辛程度是今天的年青人難以想像的。一個國外歸來的遊子,坦然面對生活條件方面的很大變化。為了祖國建設的需要,他率隊勘察新疆准噶爾盆地北部,獲得良好油氣遠景,為建設克拉瑪依油區作出了貢獻;之後至青海柴達木盆地作全面油氣普查,並於1957年獲得冷湖淺鑽中出油和馬海鹽湖的天然氣等業績;同時還對藏北、昆侖山北坡開展石油以外的金屬礦產等調研,並穿越昆侖、可可西里和唐古拉山到藏北工作。在這整整4年時間里,除了到北京匯報工作之餘短期回家外,再無任何節假日,有一年裡春節也未能回家。在高寒山區的日子裡,夜間帳篷中茶水凍冰,只能以酒代茶,車行受阻,脫下棉衣填輪前行,更無新鮮食品營養,以致體質日衰。為維持必要的營養和禦寒,只得以高價罐頭食品和酒來補充能量。在影響寄家工資數時,戲稱他負擔我一人生活費,由我負責全家生活費。為了保證他的健康,我們無怨無悔,不足之時,先翁變賣部分藏書補缺,但從不對外聲張。在此期間,他以樂觀主義的精神面對困難,不但在工作中成果累累,還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至今仍為地質界許多同仁津津樂道。1959年和1960年奉調至東北松遼盆地,與關士聰先生一起為大慶油田的發現和建設夜以繼日地工作。作為大慶油田發現的有功人員之一,他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世紀60年代初,他對南方各地的油氣地質進行了調研,並參加華東地質研究所的籌建工作、主持華東各省1∶20萬地質圖幅的野外驗收與報告審定,進行了區域地質礦產的廣泛研究。在此期間,業治錚先生、劉光鼎先生先後調至海洋地質研究所,住在同一院內,在業務上相互交流,為他們在學術上長期合作打下了基礎。此時,華東所在李公儉所長領導下,工作開展比較順利,但好景不長。文革開始,他和許多知識分子一樣遭受了各種不公的遭遇,然而,他仍念念不忘探索中國油氣地質和大地構造的理論。在特殊困難的情況下,他率先介紹板塊構造學說並運用於中國油氣盆地的研究。在文革後期,他得悉崔振東同志來江蘇主持石油勘探工作,欣然接受邀請,重新到江蘇石油勘探指揮部一線工作。1975年前後,他抱病隨王震副總理至黑龍江、山東等地視察金礦勘探,後因病情加劇到上海診治,卻因醫療關系在南京,不能在滬住院治療。此時腹痛難以行動,只能向里弄借了板車由子女推進送至華山醫院作局部治療。文革結束後,因胰膽劇痛,進入南京工人醫院治病。隨著政治上的撥亂反正,他的醫療條件也不斷得到改善,治病期間曾得到原地礦部石油地質局和江蘇省科委領導、江蘇石油勘探指揮部和華東地質研究所等領導、同事們的關懷和幫助。仰仗工人醫院醫師高超的醫術,經過長達12小時的手術,終於切除了病灶。但因體質虛弱,術後高燒等反復多次,九死一生。但不管處境如何,健康狀況如何,他對石油地質和大地構造的研究從不間斷。1978年起的最後12年時間里,他對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的關注從未停止。他在致力於江蘇的油氣勘探的同時,結合生產實際,就「石油普查的廣闊領域」與「對石油普查工作部署的設想」提出了重要的工作建議。在塞風同志主持的第二輪油氣普查工作會議上,他的意見受到了高度重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此期間,他有機會先後赴法國、荷蘭和加拿大等國參加有關國際學術活動。他在第26屆世界地質大會上作大會報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84年,他調回上海任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技術顧問,並兼任同濟大學教授,指導博士研究生開展「中國大陸邊緣構造演化的研究」,同時將他在勘察調研和理論研究中總結的學術論點結集發表為《朱夏論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及《板塊構造基本問題》的專著出版。八十年代中期,他對西北地區情有獨鍾,更為新疆的油氣發展高興。在他重返新疆會晤李奔同志、再次探察歸來,因腸梗阻在華東醫院又一次開刀後,體質明顯下降,但他仍對全國的石油勘探事業十分關心,並不斷提出重要的工作建議。他不但籌建了石油地質研究所,並主持和領導了無錫的盆地研究室,系統地開展對中國油氣盆地形成發展動力機制的理論研究以指導勘探決策,還通過中國石油學會組織原石油工業部和地質部的有關專家研究和探討中國油氣盆地的形成條件和油氣分布,主編出版了《中國中、新生代的盆地構造和演化》一書。特別是由他主編的《中國沉積盆地》一書,由於是《世界沉積盆地叢書》的首卷,其外文版在荷蘭埃爾賽偉出版社出版。朱夏作為主編,不僅要對整體布局及結構進行協調,還要花大量時間對文字特別是外文文稿進行潤色以及與出版社聯系等。他每天坐在沙發上,躬著身進行閱讀修改,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他的找油哲學認為:「對一個找油者來說,應該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不斷地探索求知,他的責任永遠是面向未來,探索途徑」。這也是他多年來執著追求的。多年來,他利用能閱讀英、德、法、俄多國文字的條件,密切關注著國內外學術思想的最新發展,並有多篇譯著。在工作中,他十分樂意將自己的心得體會與有關同志進行交流,以期促進國內油氣勘探事業和學術思想的前進。記得1990年之初,他已因病體質日益下降,他忍著病痛,堅持去無錫中心實驗室在4月17日做了一次關於「活動論構造的歷史觀」的報告,還想整理完成,終因病情日重而未能親自全部整理成文。當5月20日返滬時,小可的雙腳已腫至膝蓋,醫生立即囑其住院,他真可謂為石油地質事業做到了鞠躬盡瘁!此前,為了與編制《中國海區及鄰域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的同志探討,常常一談三、四個小時,常引起我小孫子的不安,感到祖父太累了。小可不是共產黨員,但他以黨外布爾什維克要求自己。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科學院學部委員,他對工作極其負責,尊重前輩學者,虛心求教,也善於同性格各異的同人團結共事。對年青的朋友和學生,他甘為人梯,悉心幫助,因此易與人相處,被人認為良師益友。

小可在致力於地質科學的一生中,一直愛好他從童年時就深為嚮往的詩,並在一生中寫下了不少詩詞,其中他自認為有兩首可以借用來概括他的為人。其一是他五十年代在柴達木盆地寫的:

席地幕天任所之,

魯戈在手夜來遲,

山經石理商量遍,

獨向寒崖索小詩。

寫的是當時的情境,但不妨看作是他內心世界的反映,也就是以開闊的思維,做堅韌的工作,在寬廣的學識基礎上,探索獨到的知識。另一首是他的「題紅色大理石」:

未許蒼山染黛青,

還愁冷麵白無情,

此身願與珊瑚伴,

銀燭秋光暖畫屏。

這是他年將七十時寫的,題外之情,似乎在詠嘆著一個高潔持身而又熱情待世的詩人學者正以銀鬢盈顛,青春盡獻之身,在地質工作者叢中,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地質進步的「畫屏」中不斷送著溫煦的暖意。這充分表現出他熱愛生活,熱愛地質工作事業。不幸的是病魔卻過早奪走了他的生命。可以告慰於他的是,祖國的經濟建設正蒸蒸日上,他昔日辛勤勘測的「西氣」即將「東輸」,為祖國建設和人民服務,東海天然氣已為浦東工業和人民服務,陸上各地區的石油勘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新疆塔河還發現了億噸級大油田。在這十年祭時,更有眾多的同行學者和學生在懷念他,並在應用和發展他的理論方面不斷有新的建樹,為祖國建設事業作出了更大的貢獻!

B. 中國地圖全圖大圖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對中國地圖的圖面范圍、國界線、重要島嶼的繪內制等有著嚴格的規定。容

不僅是正式出版的地圖作品,普通網民製作和傳播的(尤其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中國地圖也應該嚴格遵循這些規定,以保持中國疆域領土的完整性。

中國地圖指著重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以及疆域內各類地理要素的分布的地圖。

按照地圖的一般分類方法,中國地圖分為政區地圖、地形圖、自然地理地圖、人文地理地圖、衛星影像地圖等類型。

(2)安徽馬鞍山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中國地圖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1、准確反映中國領土范圍。

(1)圖幅范圍:東邊繪出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匯處,西邊繪出噴赤河南北流向的河段,北邊繪出黑龍江最北江段,南邊繪出曾母暗沙(漢朝以前的歷史地圖除外);

(2)中國全圖必須表示南海諸島、釣魚島、赤尾嶼等重要島嶼,並用相應的符號繪出南海諸島歸屬范圍線。比例尺等於或小於1:1億的,南海諸島歸屬范圍線可由9段線改為7段線,即從左起刪去第2段和第7段線,可不表示釣魚島、赤尾嶼島點。

2、正確表示中國國界線與地貌、地物、經緯線、色帶等要素之間的關系,正確標注國界線附近的地理名稱。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地圖

C. 怎麼學習地理

平時多看看世界地圖,記記主要的地理位置,著名的山脈,河流,多看看關於地理的視頻,看看課本

D. 高一地理

(1)季風水田農業 熱帶企業化種植園農業
(2)水稻 水熱 沖積平原 勞動力 人口 種植水稻
(3)秦嶺-淮河 洪澇 乾旱

E. 安徽地理具體情況

安徽,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的省份,簡稱「皖」,省會合肥市。公元1667年因清代江南省(明代南直隸)東西分置而建省。省名取自安慶府、徽州府(今黃山市)首字。中華民國沿襲清代建置,仍置安徽省。對日戰爭期間曾分置皖北行政公署、皖南行政公署。1949年,以長江為界分設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重建安徽省。安徽跨長江下游、淮河中游,長江流經安徽段俗稱「八百里皖江」,以長江、淮河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河南。

自然地理
安徽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是華東地區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境內山河秀麗、人文薈萃、稻香魚肥、江河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橫卧江淮,素為長江下游、淮河兩岸的「魚米之鄉」 。 靈秀而繁盛的合肥市[1]全省面積居華東第3位,全國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萬平方公里,長江流域6.6萬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萬平方公里。省內地形呈現多樣性,全省分為五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區、長江下游平原區以及皖南山區。長江流經安徽中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淮河流經安徽北部,境內全長430公里。

人文地理
根據《安徽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省常住人口為5950.1萬人。其中,男性人口為3024.6萬人,佔50.83%;女性人口為2925.5萬人,佔49.1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3.39;0-14歲人口為1069.9萬人,佔17.98%;15-64歲人口為4274.5萬人,佔71.84%;65歲及以上人口為605.7萬人,佔10.18%;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程度的人口為398.5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641.0萬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2261.9萬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1662.9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政區地理
安徽省共有16地級市,6縣級市,45市轄區,56縣。截止2009年底,鄉鎮級區劃單位供計905個鎮,357個鄉,258個街道辦事處。
撤銷原巢湖市
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宣布撤銷地級巢湖市,並對原地級巢湖市所轄的一區四縣行政區劃進行相應調整,分別劃歸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管轄。[2]此次撤銷的地級巢湖市位於安徽省中部,瀕臨長江,因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得名,下轄廬江、無為、和縣、含山四縣和居巢區。
為理順巢湖管理體制,專門成立了巢湖管理局,統一管理巢湖規劃、水利、環保和巢湖流域主要控制設施管理事務。從8月22日起,安徽省將全面啟動行政區劃調整的對接實施工作,計劃9月10日前基本完成人員安置等主要工作。

歷史地理
安徽建省
安徽於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由原江南省分治安徽,江蘇兩省),從原江南省的安慶府、徽州府各取兩個首字,簡稱為「安徽」,首府定於安慶府,安徽地名由此出。又因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而「皖」為「美好」之意,故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象徵著江淮大地永世美好而繁盛。
順治二年(1645年),清設江南省,置江南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駐江寧府,右布政使駐蘇州府。今安徽境內所屬府、州、縣隸屬左布政司,右布政司管轄今江蘇。康熙六年(1667年),改左布政司為安徽布政司,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7府及滁州、和州、廣德3直隸州,從此安徽省正式建立,與江蘇省分治。
文化地理分區 秀色江南、徽風皖韻安徽人傑地靈、歷史文化多元。由於歷史地理因素導致安徽全省分為若干不同的文化區域。皖西南地區,以安慶市(古時稱宜城)為中心,屬於古皖文化發源地。皖東地區(滁州、馬鞍山、蕪湖)由於歷史地理因素屬於淮揚(即淮左)、西吳文化區、南京都市圈成員。皖中地區(合肥、六安)屬於江淮文化淮右區。皖南地區則是江南吳越文化和浙、贛文化的相互融合,徽州(黃山市、績溪縣、江西婺源縣)文化和浙江文化有一定的聯系,故今天的浙江文化與之相類似。皖北(宿州、阜陽、亳州、淮南、淮北、蚌埠等)地區由於歷史上是北方人南遷的聚居區,文化上保留了古淮河文化,同時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和齊魯文化。
正是基於多元的文化,形成了安徽豐富繁榮的文化資源,和淵遠流長的燦爛歷史。不同地區的人們在安徽這片江淮大地上,團結努力,相互借鑒,共同發展,創造了安徽繁榮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燦爛文化
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在蚌埠市禹會區發現的禹墟距今約4000年,乃是中華封建歷史的開端。產生於淮河流域的老莊道家學派,與儒家學說一起構成我國傳統文化兩大支柱。春秋戰國時代的吳越文化和楚文化都在安徽大地上熠熠生輝。新安江流域的徽州文化是安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明清時期最有影響的文化流派,有力地詮釋了儒家文化與經商之道的結合真諦,開創了「儒商」典範。徽商縱橫華夏,徽州文化更是廣播萬里。徽州培養出的狀元、進士更是數不勝數。如今,徽學與藏學、敦煌學並稱當代中國三大地方學。長江流域的安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渾厚的底蘊,安慶文化博大包容、深沉細膩,桐城派可以說是安慶文化在明清時期的一個不小的結晶,安慶文化是長江中下游一朵美麗的奇葩。安徽的戲劇文化豐富多彩,底蘊深厚,徽劇(發源於安徽徽州、池州與當塗,發展於安慶石牌)是京劇的主要源流之一,黃梅戲(發源於安徽安慶-湖北黃梅一帶的長江流域)是中國四大戲曲門類之一,淮河兩岸流行的花鼓燈被譽為「東方芭蕾」,揚劇和越劇在安徽大地上也得到了廣泛地傳播和發展。

建置沿革

區域/朝代 淮河以北 江淮之間 長江以南
西周 宋國、蔡國、徐國 吳國、六國、舒國 吳國
東周 宋國、楚國 越國、楚國 越國、楚國
秦 泗水郡、陳郡、碭郡 九江郡 九江郡、廬江郡、彰郡
西漢 沛郡、豫州、徐州 揚州 揚州
東漢 沛郡、豫州、徐州 揚州 揚州
三國 曹魏豫州、沛國、徐州、揚州 魏國揚州、吳國揚州 吳國揚州
西晉 沛國、豫州、徐州 揚州 揚州、東揚州
東晉、十六國 後趙、前秦 東晉 東晉
南北朝 北朝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南朝宋 南朝宋、齊、梁、北周 南朝宋、齊、梁、陳
隋 汝陰郡、譙郡 鍾離郡、江都郡、歷陽郡、廬江郡、同安郡 丹陽郡、宣城郡、新安郡
唐 河南道 淮南道 江南西道、江南東道
五代十國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吳國、南唐國、後周 吳國、南唐國
北宋 京西北路 淮南路(後分淮南西路、淮南東路) 江南路、江南東路
金、南宋 金朝南京路 南宋淮南西路、淮南東路 南宋江南東路
元 河南江北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 江浙行省
明 南京(南直隸) 南京(南直隸) 南京(南直隸)
清(含太平天國) 江南省,安徽省 江南省,安徽省 江南省,安徽省
中華民國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皖北行署,安徽省 皖北行署,安徽省 皖南行署,安徽省

交通地理
公路
安徽交通發達,水網密布,公路密度居全國前列。公路客車營運班線14857條,其中跨省班線1714條,跨區班線2567條,總營運里程271.692萬公里。高速公路客運異軍突起,零擔和大件、集裝箱貨運滿足了不同的運輸需求。以合肥為中心,城市為樞紐,內聯鄉村,外聯省際的客貨運輸網路初步形成。集裝箱貨運量逐年增長,大件運輸生產初具規模。自1986年以來,累計投資18791萬元,建成合肥、蕪湖、安慶、馬鞍山、蚌埠、淮南、滁州等地市級汽車客運站14個,建成天長、桐城、繁昌等65個縣級汽車客運站,建成貨運站20個和社會公用型汽車站65個。使旅客乘車環境、運輸生產條件大為改善。 蕪湖長江大橋鐵路運輸
主要鐵路線有京滬線、隴海線、京九線、青阜線、阜淮線、淮南線、宣杭線、皖贛線、寧西線、寧銅線、滬蓉線、銅九鐵路、合九鐵路等等。
高鐵線路
主要有:京滬高鐵、滬漢蓉高速鐵路、寧安城際鐵路、鄭徐客運專線、合安城際(規劃中)、合福客運專線、合蚌客運專線、商杭客運專線(規劃中)、六安—安慶—景德鎮鐵路(規劃中)、合武高鐵等。其中,京滬高鐵與合蚌客運專線、合福鐵路組成京福快速通道;滬寧、合寧、合武共同組成了滬蓉快速通道的一部分。
高鐵站
(含在建及規劃中) 安慶長江大橋水路運輸
淮河流域 長江流域
一級港口:蚌埠港、淮南港、阜陽港 一級港口:蕪湖港、馬鞍山港、安慶港
二級港口:鳳陽港、鳳台港、利辛港 二級港口:銅陵港
三級港口:懷遠港、五河港、壽縣港 三級港口:池州港
民航運輸

合肥駱崗國際機場 安慶天柱山機場 黃山國際機場 阜陽西關機場
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在建) 池州九華山機場(在建) 蚌埠機場(軍用) 蕪湖灣里機場(軍用)
管道運輸
配合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建設西氣東輸主管道安徽段,同步建設省內支線管道,

山水醉城,皖東中心-滁州(13張)實現安徽省管道運輸「零」的突破。根據安慶石化工業發展的需要,開展南京—安慶輸油管道的前期工作。交通樞紐重點建設水路樞紐蕪湖市馬鞍山市安慶市蚌埠市銅陵市淮南市阜陽市重點建設鐵路樞紐蚌埠市合肥市阜陽市安慶市蕪湖市銅陵市重點建設公路樞紐合肥市蕪湖市蚌埠市安慶市滁州市銅陵市阜陽市

F. 王思涌簡介

王恩涌
著名文化地理專家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地理學科教學知道委員會副主任
《人文地理》雜志副主編
簡介
王恩涌教授195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畢業後留系。從53年-83年在系主要從事教學科研的組織和管理工作,曾擔任系秘書、助理、副系主任。1983年5月-1984年5月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與多倫多大學地理系進修。回國後即轉向人文地理學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先後開設文化地理與政治地理課。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編寫的《文化地理概論》的教材已於91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政治地理學在國內中斷近四十年,在北大開設亦引起人們注意。在科研方面比較注意"人地關系"的綜合分析與時空變化的關系和政治經濟的宏觀發展趨勢。在"地理環境與社會發展","文明起源縱橫談"和"人地關系"等文章中對地理環境--經濟--社會的相互影響的理論和實際作了較全面與辨證的說明。在城市地理方面,對梧州與北京的研究中,運用時空關系分析,及其發展趨勢作了科學的論證。對昌平衛星城研究成果獲91年北京社會科學方面一等獎。此外,對地理教育與旅遊方面亦作過一些研究。
在社會工作方面擔任過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85年-91年),地理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91年至今),"人文地理"副主編(89年至今)等職。
近年參與主要規劃項目
吉林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濟南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安徽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洛陽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長江三峽區域旅遊總體規劃
馬鞍山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G. 馬鞍山和安慶哪好

從居住條抄件來說馬鞍山城市規模較小,生活節奏緩慢,比較適合生活和居住以及養老,但是處於南京旁邊,房價仍在不斷上漲。安慶不太了解,文化氣息應該比較濃,房價應該比較低。
工作上,馬鞍山也是新興工業城市,處於皖江地區的東部橋頭堡,經濟發展也比較快,工作機會也比較多,安慶嘛,不好說,我只知道一個安慶石化,其他就不清楚了。
綜合各方面因素來說,馬鞍山實力強出安慶一大截,況且全國文明城市的稱號也不是徒有虛名的!

H. 安慶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曾經出現過那些有影響的人物

慶,皖西南中心城市,安徽省「皖江開發」的重點城市之一,長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中國傳統戲劇黃梅戲之鄉,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稱。以石油化工、輕紡食品、建築材料、機械電子為四大支柱工業。歷史悠久,二千多年前為皖國,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自公元1217年建城至今,安慶已有782年歷史。自清康熙六年(1667)安徽建省始,直至建國初的二百多年裡,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的省會。
1.基本市情
1.1 區位交通
安慶市位於北緯29°47』-31°17』、東經115°46』-117°44』,東與安徽省池州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南靠長江,與江西省九江市相連;西界湖北省黃梅、蘄春、英山三縣;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安慶位於寧漢長江黃金水道之要津,是連接武漢和南京兩大經濟圈的中心紐帶城市。歷來是長江中下游及其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稱。 因為軍事戰略如此重要和張英、張廷玉父子的極力舉薦,所以自清康熙六年(1667)安徽建省始,直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二百多年裡,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的省會,因其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重要地位,曾一度與上海、南京、武漢、重慶這四個沿江城市並列為中國「長江五虎」城市。 安慶是安徽省「皖江開發」的重點工業城市之一,長江十大港口城市,是國家一級口岸,可常年通航5000噸級貨輪和萬噸油輪;公路方面,安慶是中國東西向的景觀大道318國道(出自《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與南北向大道206國道的交匯處,有多條高速公路在此匯合,同時建有安慶長江大橋。鐵路方面,合九鐵路貫穿境內5縣(市),與大京九鐵路相連。隨著寧安城際建設的加速,合安城際鐵路的規劃建設,安慶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距離,將會被極大地拉近。增強了安慶與長三角地區各大城市之間的軍事防禦和經濟聯系。屆時,通過陸路、鐵路交通,安慶到南京僅需2個小時,到上海僅需4個小時。民航方面,安慶天柱山機場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航線。
1.2 人文歷史
安慶
安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薛家崗和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安慶城始建於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應該建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年),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為了血腥鎮壓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並又「師夷長技以制夷」。由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支槍,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並在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三十四年(1908年)先後發生在安慶的徐錫麟巡警學堂起義和熊成基炮馬營起義,接連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和新軍起義的第一槍;在安慶成為安徽省歷史上第一個省會省市後,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作為省會配套設施誕生在這里。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朴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勛」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後」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1.3 生態環境
安慶生態優良,環境優美,是國家園林城市。安慶城北枕龍山,南臨長江,西依皖河,東接石塘、破罡諸湖,獅子山、鳳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鑲嵌其間,整個就像是一座大園林。城北的大龍山—石塘湖風景區,山景、水景、石景、樹景、洞景融為一體,別具特色;城西的陳獨秀陵園,林郁山靜,幽雅肅穆,令人嘆止;城南沿江岸建設的外灘公園、橋頭公園綿延近十公里,形成一條靚麗的風景線;城內的「世太史第」、「探花第」、「太平天國英王府」等古建築,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築風貌;特別是歷史悠久的菱湖公園與近年建設的蓮湖公園、皖江公園、菱湖風景區已連成一片,總面積近五平方公里,堪與杭州西湖媲美;建設在景區內的文化廣場、黃梅戲藝術中心、鄧石如碑館、黃梅閣、血衣亭、日本櫻花園、徽派盆景園、黃鎮紀念館和科技館、體育館、圖書館等建築物,以及程長庚、鄧石如、嚴鳳英、鄧稼先、陳延年等塑像,增添了一層文化的氛圍。目前,城區綠化覆蓋率已達38.26%,綠地率達35.6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8.03平方米。但是,由於過去實行「犧牲環境要經濟利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導致安慶整體生態環境每況愈下。比如說安慶的花亭大溝周邊環境就很不好!
1.4 自然災害
安慶防洪同馬大堤
安慶是全省旱澇災害的次頻繁地區(僅次於阜陽和正陽關)。以某一旬出現旱為旱旬、出現澇為澇旬,平均每年有8~10旬的時間非旱即澇,佔全年時間的22~27%,有5旬時間是大澇或大旱。一年內旱澇相連的年份佔70~95%左右。一年內既出現大澇又出現大旱的機遇較多,約3~4年一遇。旱澇季節分布,乾旱以秋季最多,夏季次之,冬季又次之,春季最少。水澇主要集中於夏季,大致從4月下旬到6月下旬都是澇多於旱,尤以6月下旬大澇旬多出大旱旬1倍以上。7月中旬後梅雨結束,旱明顯多於澇。
1.5 現任主要領導
現任中國共產黨安慶市委員會書記、安慶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安慶軍分區黨組書記:朱讀穩 現任安慶市人民政府市長:肖超英
1.6 城市競爭力
目前,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年統計,安慶的城市綜合競爭力在安徽省居第6位。列於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蚌埠之後。
1.7 城市發展
早在中華民國時期,著名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建國大綱》就提出了大力建設安徽安慶市,並跨江發展建設雙聯市,形成規模與武漢、南京大略的城市,形成強大輻射,帶動皖南發展。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如毛澤東、李鵬、朱鎔基、回良玉、吳儀等先後視察安慶,他們對安慶的經濟發展十分關心。但由於受到自然災害頻發、市民經濟創新能力不強、省會遷移而淪為地級市、目前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中重新明確了安慶的定位,是全省三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三大產業集團之一、六大交通樞紐之一,打造帶動皖西南、輻射皖贛鄂交界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安慶的發展,不僅納入皖江城市帶中的重要一軸,也納入到面向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不過,現在安慶經濟在全省較為偏後,與規劃目標相差稍遠,故實現需要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堅信未來的安慶(大約10年以後),將逐步建成一個輻射皖鄂贛三省的產業布局齊全的跨江大城市。
1.8安慶方言
由於安慶地區地理位置處於皖、鄂、贛三省交界地帶。因此,安慶地區方言存在地域的多樣性。安慶區內方言既含有「楚語」、「贛語」、「江淮方言」的某些特徵,同時又摻雜各種方言而匯成地區獨有的地方色彩。
編輯本段2.人文地理
2.1 名稱由來
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皖」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為「錦綉河山".安徽省潛山縣有天柱山,是大別山脈的最高山,也叫萬尖山,古時候是皖國,皖伯大夫的封地,天柱山也叫皖山(皖公山)。漢武帝南巡封禪天柱山,稱之為南嶽,舊稱衡山。山下的河流叫皖河(皖水、潛水),注入長江(皖江)。山下之城,叫皖城。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 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安慶城始建於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
2.2 建置沿革
安慶府城古地圖
安慶之名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由「同安郡」(隋代大業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潛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 慶元元年(1195年)「 以南宋寧宗皇帝潛邸,升舒州為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安慶古名「盛唐」,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今安慶城區登雲坡即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語,故安慶別名「宜城」。 安慶城始建於南宋時期。嘉定十年(1217年)知府黃干考慮南宋邊疆安全,為了阻止金軍從水路進攻南宋國都臨安(今杭州市)建「城安慶以備戰守";後因戰亂,安慶府於端平二年(1235)移治羅剎洲、楊槎洲;及至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馬光祖「復築宜城為新安慶府」治(今安慶市),並遷懷寧縣治附郭。從此,府治穩定不移,「安慶"才作城鎮地名,並與行政區名稱(府、道、專區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慶建城以後直至清末,均為安慶府治和懷寧縣治,民國時期為專署駐地。明末以來的巡撫亦持節鎮守於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同時又是安徽省省會(皖省省治)。新中國成立後,安慶單獨建市,是皖西南(不包括桐城市)的中心城市。
2.3 1949年後城建大事記
1949年設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導。1951年安慶市改由皖北行署直轄。1952年安慶市由省直轄。1960年安慶市委託安慶專署領導。1961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 1949年設安慶專區,屬皖北行署區。安慶專署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懷寧(駐石牌鎮)、望江、宿松、太湖(駐晉熙鎮)、岳西(駐衙前鎮)、潛山(駐梅城鎮)、桐城、桐廬(由桐城縣析置,駐湯家溝)等8縣。 1952年安慶專區屬安徽省領導。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原池州專區所屬銅陵、貴池(駐池州鎮)、青陽(駐蓉城鎮)、至德(駐秋浦)、東流等5縣劃入安慶專區。轄13縣。 1958年撤銷銅陵縣,並入銅官山市。原由省直轄的銅官山市改名為銅陵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轄1市、12縣。 1959年東流、至德2縣合並為東至縣(駐堯度鎮)。轄1市、11縣。 1961年安慶、銅陵2市改由省直轄。 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將銅陵、貴池、青陽、東至4縣劃歸池州專區。轄1市、8縣。 1970年安慶專區改稱安慶地區,地區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桐城、樅陽、懷寧(駐石牌鎮)、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潛山(駐梅城鎮)等8縣。 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安慶地區轄8縣。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1988年8月1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慶地區,所屬的桐城縣、懷寧縣、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劃歸安慶市。 1996年8月20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6]59號)撤銷桐城縣,設立桐城市。由安慶市代管。 2005年5月13日,國務院(國函[2005]38號)批准調整安慶市部分行政區劃:安慶市郊區更名為安慶市宜秀區,將五橫鄉、大龍山鎮和桐城市的羅嶺鎮劃歸宜秀區管轄。
編輯本段3.行政區劃
3.1 市轄區
市轄區名 面積(k㎡) 人口(萬人) 郵政編碼 下轄街道辦事處 下轄鄉鎮
迎江區 207 24.42 246003 宜城路、新河路、華中路、人民路、孝肅路、建設路 老峰、龍獅、長風、新洲
大觀區 204 29.56 246004 德寬路、玉琳路、龍山路、菱湖、集賢路、石化路、花亭路 海口、十里鋪、山口、皖河農場
宜秀區 410 19.06 246003 大橋、菱北 楊橋、大龍山、羅嶺、白澤湖、五橫

3.2 縣
縣名 面積(k㎡) 人口(萬人) 郵政編碼 下轄鎮 下轄鄉 政府駐地
懷寧 645 40 246121 高河、月山、平山、三橋、小市、黃墩、黃龍、公嶺、馬廟、金拱、茶嶺、洪鎮、江鎮(中國包子之鄉)、石牌 雷埠、清河、秀山、涼亭、石鏡 高河
樅陽 1808 96.21 246700 樅陽、藕山、老洲、周潭、陳瑤湖、橫埠、項鋪、湯溝、錢橋、麒麟、義津、官埠橋、浮山 鐵銅、鳳儀、長沙、錢鋪、白梅、白湖、金社、會宮、雨壇 樅陽鎮
潛山 1686 57.21 246300 梅城、王河、源潭、余井、黃泥、槎水、官莊、水吼、黃柏、黃鋪、天柱山 油壩、痘姆、塔畈、五廟、龍潭 梅城
太湖 2031 55.83 246400 晉熙、徐橋、新倉、小池、寺前、天華、牛鎮、彌陀、北中、百里 大石、城西、江塘、湯泉、劉畈 晉熙
宿松 2394 80.28 246500 孚玉、復興、匯口、許嶺、下倉、二郎、破涼、涼亭、長鋪 高嶺、程嶺、九姑、千嶺、洲頭、佐壩、北浴、陳漢、隘口、柳坪、趾鳳、河塌、五里 孚玉
望江 1357 60.47 246200 華陽、楊灣、漳湖、賽口、高士、鴉灘、長嶺、太慈 雷池、涼泉 華陽
岳西 2398 39.86 246600 天堂、店前、來榜、菖蒲、頭陀、白帽、溫泉、響腸、河圖、五河、主簿、冶溪、黃尾 毛尖山、蓮雲、青天、包家、古坊、田頭、中關、石關、姚河、和平、巍嶺 天堂

縣級市
縣級市名 面積(k㎡) 人口(萬人) 郵政編碼 下轄街道辦事處 下轄鎮 政府駐地
桐城(並入合肥經濟圈) 1572 74.48 231400 文昌、龍眠、龍騰 雙港、新渡、金神、孔城、范崗、青草、呂亭、大關、唐灣、鱘魚、嬉子湖、黃甲 文昌

編輯本段4.交通運輸
滬渝高速(G50)、濟廣高速(G35)、合安高速(G4212)、京台高速(G3)等高速公路干線、105、206、318三條國道和合九鐵路在市境交匯,已建成通車的安慶長江公路大橋和建設中的安慶長江鐵路大橋,跨江與建設中的寧安城際鐵路、沿江高速公路、安慶——景德鎮高速公路連接。安慶天柱山機場先期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航線,目前又在擴建之中。安慶集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已經形成。 安慶區位優勢明顯,地處皖鄂贛三省交界處,是溝通三省並連接上海、武漢兩大經濟區的紐帶,是3000噸級海輪入江的終點港口。
編輯本段5.經濟發展
5.1 概述
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安慶作為全國重要的糧棉油、水產品和畜禽生產基地,作為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車零部件製造和紡織加工業基地,又被省列為皖江開發的重點開放城市之一,社會經濟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10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達988億元,財政收入達121億 安慶長江公路大橋
元。農業繼續保持較高的發展水平,工業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輕紡、建材、機械四大支柱產業,涌現了安慶石化、華茂、環新、海螺、全力、鴻潤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基礎教育成為品牌,文化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城市供水、供電、供氣、公共交通通訊和商業服務等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安慶已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出口商品達200多種。
5.2 地區生產總值
2010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988.1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5.5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23.9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08.57億元。
5.3 工業和建築業
2010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455.9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68.6億元。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企業增加值75.4億元;集體企業6.2億元;股份制企業231.0億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20.3億元。重工業增加值222.9億元;輕工業增加值145.7億元。全市新產品產值72.7億元。 全年石油加工業增加值增速為2.59%。一次性能源生產總量63.1萬噸標准煤,比上年下降4.2%;原煤生產下降10.4%,發電量下降3.4%. 安慶最繁華的商業街——人民路
5.4 固定資產投資
2010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9.4億元。 全年第一產業投資31.3億元;第二產業投資408.4億元;第三產業投資369.6億元。在投資中,工業完成投資402.6億元;製造業投資360.4億元;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投資43.5億元;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等基礎設施投資85.7億元。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92.2億元,商品房銷售銷售額85.1億元。 「861」行動計劃成效顯著。全年共安排「861」行動計劃續建、新開工項目171項,總投資規模2161.9億元,當年完成投資214.3億元。
5.5 國內貿易
2010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8.7億元。分城鄉看,全年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30.1億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08.6億元。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90.5億元;餐飲業零售額43.4億元;住宿業零售額4.8億元。 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中,建築裝潢材料類比上年增長27.5%,家用電器及音像製品類增長37.1%,汽車類增長82.4%,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5.3%,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33.3%,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43.7%,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43.5%。
5.6 對外經濟和旅遊業
2010全年進出口總額68093萬美元。 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3家;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935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22255萬美元。 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新簽合同金額1600萬美元;完成營業額1755萬美元,當年外派勞務人員104人。 全年接待海外遊客4.5萬人次,;接待國內遊客1931.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27.6億元。
5.7 財政、金融
2010年全年全市財政收入為121.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50.6億元。全年財政支出161.2億元。全市金融機構存款年末余額為1156.0億元。
5.8 經濟開發園區
國家級安慶經濟開發區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 省級開發園區:安徽安慶大觀經濟開發區、安徽樅陽經濟開發區、安徽太湖經濟開發區、安徽宿松工業園、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安徽望江經濟開發區、安徽安慶長江大橋經濟開發區、安徽桐城經濟開發區、安徽懷寧經濟開發區、安徽潛山經濟開發區等。(石牌經濟開發區申報之中。)
編輯本段6.文化藝術
6.1 京劇發源地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秋天,為慶祝乾隆帝八旬壽辰,揚州鹽商江鶴亭(安徽人)在安慶組織了一個名為「三慶班」的徽戲戲 京劇鼻祖:程長庚
班,由藝人高朗亭率領進京參加祝壽演出。這個徽班以唱二黃調為主,兼唱崑曲、吹腔、梆子等,是個諸腔並奏的戲班。北京的祝壽演出規模盛大,自西華門到西直門外高粱橋,每隔數十步設一戲台,南腔北調,四方之樂,薈萃爭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還沒有歇下,後面又已開場叫人左顧右盼,目不暇接。真是群戲薈萃,眾藝爭勝。在這場藝術競賽當中,第一次進京的三慶徽班即嶄露頭角,引人矚目。 三慶班進京,原本只為進宮祝壽演出而來。由於徽戲曲調優美,劇本通俗易懂,整個舞台演出新穎而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故而受到北京觀眾的熱烈歡迎。這樣,三慶班演完祝壽戲欲罷不能,就留在北京繼續進行民間演出。三慶班的班主高朗亭是安徽安慶人,入京時才三十歲,演旦角,擅長二黃腔,技藝精湛。《目下看花記》稱他:「體干豐厚,顏色老蒼,一上氍毹,宛然巾幗,無分毫矯強。不必征歌,一顰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軟神情,幾乎化境」。因此三慶班在北京越演越火。徽班在進京演出的過程中又吸收了崑曲、弋陽腔、梆子腔等劇種的表演技藝,使自己更加豐富,不久成了當時最受歡迎的劇種。三慶班進京獲得成功後,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進入北京,並逐漸稱雄於京華的劇壇。這就是所謂的「四大徽班進京」。他們各有所長,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說法,軸子指以連演整本大戲著稱,曲子指擅長演唱崑曲,把子指以武戲取勝,孩子指以童伶見長。徽班進京開始了我國國劇――京劇的孕育期。 三慶班進京獲得成功後,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進入北京,並逐漸稱雄於京華的劇壇。這就是所謂的「四大徽班進京」。 四大徽班各有所長,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說法,軸子指以連演整本大戲著稱,曲子指擅長演唱崑曲,把子指以武戲取勝,孩子指以童伶見長。 在捧旦之風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藝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寵。抵達北京後,他接替原三慶班班主余老四掌班,一做就是30多年,同時還擔任了京師戲曲界行會組織「精忠廟」的會首,通過精忠廟對北京的戲班、戲園實行行政管理,他也成為梨園領袖。繼高朗亭之後,程長庚、徐小香、楊月樓、劉趕三等人均任過此職。 至嘉慶初,徽班在北京戲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導地位,據《夢華瑣簿》記載:「戲庄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園』、『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為主。下此則『徽班』『小班』『西班』,相雜適均矣。」 四大徽班進京獻藝,揭開了200多年波瀾壯闊的中國京劇史的序幕。
6.2 地方戲劇——黃梅戲聖地
黃梅戲《天仙配》劇照
據宿松縣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廖理南先生考證,黃梅戲淵源於唐初的湖北黃梅縣的採茶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代已經形成獨樹一幟的地方戲曲。是安徽安慶市宿松縣和湖北黃梅縣一帶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吟唱的一種曲調藝術形式。兩縣毗鄰,有很長的邊界線,很多東西是無法分開的。歷史上不少時候兩縣曾屬同一行政區域。就是共產黨創建初期,兩縣還屬同一個黨支部。廖理南先生通過查閱《中國戲曲志》、《黃梅縣志》、《宿松縣志》等文獻資料發現,在黃梅戲發展史上,宿松有十幾項第一。如:1、第一個專演黃梅採茶戲。從明代中葉開始,宿松人就於每年的三月初三,在松梅嶺街上專演黃梅採茶戲;2、第一個將黃梅戲劇目寫入廖河戲台楹聯。清代道光年間,當地人把《送香茶》、《西樓會》等十幾個為群眾喜聞樂見的黃梅戲劇目寫入廖河戲台楹聯;3、第一個進行「官方公演」。宿松於1853年將黃梅戲由草野請進官方的縣城公演,比《黃梅縣志》記載的「黃梅戲1934年進黃梅縣公演」早81年;4、第一個正式把流行於民間的黃梅採茶歌定名為黃梅戲,1921年版的《宿松縣志》中,第一次正式記載了「黃梅戲」這個名稱。 黃梅戲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詞兩大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多用"襯詞"如"呼舍"、"喂卻"之類。有"夫妻觀燈"、"藍橋會"、"打豬草"等;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於大段敘述,抒情,聽起來委婉悠揚,有"梁祝"、"天仙配"等。 現代黃梅戲在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常用於大段抒情、敘事,是正本戲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專戲專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造了與傳統唱腔相協調的新腔。黃梅戲以高胡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以其它民族樂器和鑼鼓配合,適合於表現多種題材的劇目。嚴風英是黃梅戲著名演員,真正唱活黃梅戲,代表作《天仙配》、《女駙馬》等。 黃梅戲語言以安慶地方語言為基礎,屬江淮官話。其特點為----唱詞結構在整本戲多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結構,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結構。有時可根據需要以七字、十字句為框架,字數可壓縮或增擴,曲調則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戲的唱詞靈活多變,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間常夾雜多種口語化無詞意的字。句數不一定為偶數有時奇數句重復最後一句便成偶數。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話的安慶官話唱念。整本戲中用韻母念、官話唱,小戲說白則用安慶地方的鄉音土語,唱腔仍用官話唱。
http://ke..com/view/17885.htm

閱讀全文

與安徽馬鞍山人文地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