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認識大力發展公共氣象服務的必要性
公共氣象服務指氣象事業部門使用各種公共資源或公共權力,向政府決策部門、社會公眾、生產部門提供氣象信息和技術,並讓用戶了解和掌握一定氣象科學知識,將氣象服務信息和技術應用於自身的決策、管理和生產生活實踐的過程。
大力發展公共氣象服務是中國氣象局黨組深入貫徹十七大、國務院3號文件、國辦49號文件,總結30年來中國特色氣象事業發展改革經驗提出的戰略任務。
是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的迫切需要。
是增強公共氣象服務業務在整個氣象業務中主導地位、實現氣象綜合實力整體躍升的必由之路。
Ⅱ 淺談如何做好決策氣象服務
縣級氣象服務工作是最直接的貼近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部門,其業務和服務水平的高低和工作成效的好壞是評價整個氣象工作的關鍵性指標,直接影響著社會對氣象部門工作的評價優劣和認可程度。經過實踐,氣象服務在縣級需要改進以下幾點:(1)創新思路,大膽探索,擺脫傳統意義上的氣象服務的瓶頸。國民經濟生產的各行各業與氣象工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認真分析氣象服務與各行業的之間的關系,找到服務切入點。(2)拓寬氣象信息發布渠道,擴大氣象服務覆蓋面。讓農民可以從更廣泛的渠道獲取氣象服務,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路、12121電話等渠道開展常規氣象服務;開展簡訊群呼和小區簡訊廣播、廣播電視插播和公共場所電子顯示屏等開展突發、災害性預警信息的發布。(3)積極探索建立部門聯動、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擴展氣象服務體系的內涵和外延。加強社會領域的法制建設,把氣象服務建設和管理納入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4)提升氣象服務品質。大力開展有針對性的服務,豐富產品內容,加強服務的敏感性、針對性、多樣性和精細化水平,不斷拓展專業氣象服務。(5)通過區域自動氣象站建設合理布設氣象監測站點;加強氣象災情、情報收集;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與聯防,特別是做好乾旱、雪災、雷電等重大災害天氣監測。依靠雷達、衛星、加密站探測資料,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I臨近預報服務體系建設,以發展精細化天氣預報為突破口,做到定點、定時、定量相結合,增強突發氣象災害預測預警能力。
Ⅲ 公共氣象服務到底是做什麼的
1、承擔省級公眾氣象服務產品的製作,承擔面向省級(全省性)媒體的公眾氣象服務信息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發布;承擔省級突發公共事件氣象服務信息發布工作;承擔省級(全省性)公眾氣象服務業務系統的建設和運行;承擔省級(全省性)氣象服務信息發布手段的建設和推廣等。
6、承擔對全省氣象部門公共氣象服務的業務指導;負責甘肅麥克氣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管理和經營;承擔全省氣象服務科學研究和合作交流等。
7、承擔省級公眾氣象服務的增值服務和專業有償氣象服務等。
8、承辦省氣象局交辦的其他事項等。
Ⅳ 全球氣候變暖論文要求有參考文獻!回答好追50分!
[編輯本段]什麼是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編輯本段]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
全球變暖是指全球氣溫升高。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出現全球變暖趨勢的具體原因是,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進入了地球的大氣層。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根據氣候模型預測,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估計將上升大約1.4-5.8攝氏度(2.5-10.4華氏度)。根據這一預測,全球氣溫將出現過去10,000年中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從而給全球環境帶來潛在的重大影響。
為了阻止全球變暖趨勢,1992年聯合國專門制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於同年在巴西城市裡約熱內盧簽署生效。依據該公約,發達國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將他們釋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時的水平。另外,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計排放量佔到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60%的國家還同意將相關技術和信息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的這些技術和信息有助於後者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個國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約。
[編輯本段]全球變暖的歷史與預測
全球變暖是真實的,而且正在進行!
主流科學界一致對全球變暖是越來越清楚了,每天在改變我們的氣候都是真實的,他們也正在進行中。在20世紀末年初以來,表面平均溫度的地球增加了約1.1f
(
0.6攝氏度)
。在過去的40年中,氣溫上升約0.5f
(
0.2-0.3攝氏度)
。在過去400-600年,全球變暖,在20世紀是更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
7分之10的年,在20世紀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由於其中一個最強勁的下午1998是最熱的一年,因為可靠的溫度測量開始的。
此外,變化,在自然環境支持的事實,即地球正在變暖;
山區giaciers也在逐漸消退;
在過去四十年裡,北極冰厚度已經下跌了大約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約快三倍超過了過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裡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植物和動物改變其范圍和行為回應氣候。
根據儀器記錄,相對於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75度。自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攝氏0.25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13度)。根據衛星溫度探測,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估計,自1800年代有測量儀器廣泛地應用開始,2005年是最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記錄高了攝氏百分之幾度。
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曾經預計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
在人類近代歷史才有一些溫度記錄。這些記錄都來自不同的地方,精確度和可靠性都不盡相同。在1860年才有類似全球溫度儀器記錄,相信當年的記錄很少受到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從最近的千禧年內的多方記錄所展示的長遠展望,在過去1000年的溫度記錄中可以看到有關的討論及其中的差異。最近50年的氣候轉變的過程是十分清晰,全賴詳細的溫度記錄。到了1979年,人類更開始利用衛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
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攝氏41.5度,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攝氏38.1,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攝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而中國浙江省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2004年7月,廣州的罕見高溫打破了五十三年來的記錄。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2006年8月16日,重慶最高氣溫高達43度。台灣宜蘭在2006年7月8日溫度高達38.8度,破了1997年的記錄。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個十一月最熱的一日,最高氣溫高達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溫26.1度還要高。
Ⅳ 應用氣象學(公共氣象服務方向)是什麼
這個專業是應用氣象學院新建的專業,大氣科學一般畢業在氣象局會做回預報工作,他答們學的都是氣象理論。應氣做的比較雜了,課程主要有大氣物理學、大氣探測學、天氣學原理、產業工程氣象學、氣象信息服務、應用氣象學方法、農業氣象學、遙感原理及應用等課程。本科畢業嘛,大部分會去縣局(有關系除外),縣局主要工作就是做做觀測,工做也蠻輕松地。
Ⅵ 公眾氣象服務的內容及方式有哪些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大致可分為4類:1、基礎性公共服務。人人都可享受的。如:供水、版供電、供氣、基本交權通設施(公路、鐵路、機場、公交車等)、基本通訊設施(通訊衛星、有線電視網路、電話網、寬頻網等),郵電、氣象服務(天氣預報、地震預報等)等。2、社會性公共服務。基本上也是人人可以享受的。如:教育、醫療、科普、普法、衛生、社會保險、環境保護、技能培訓等。3、經濟性公共服務。主要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如:政務服務網站(讓國民了解事程序)、招商引資洽談會、高新技術交易平台、融資擔保、中小企業信貸服務等。4、安全性公共服務。如:軍隊、警察、消防、國安等。
Ⅶ 公共氣象服務和自動氣象站這兩個專業有什麼差別
我不知道這個學院是怎麼分的,不過普通意義上的公共氣象服務一般是在氣象局的氣象服務中心工作,而自動氣象站是在一些自動氣象站做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