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雅頌

馬鞍山雅頌

發布時間:2021-05-27 22:47:34

① 三多福壽子 四詩風雅頌什麼意思

福多壽多子多,這在古人看來都是好事情;
至於說四詩,是說《詩經》,詩經里邊有風、雅、頌三類,但是雅又分為「大雅」和「小雅」,所以說「四詩」也未嘗不可。(因為上聯已經用了「三」,下聯就不能重復使用)

② 「庹」這個字怎麼讀啊,請賜教

庹 tuǒ 〈量〉
成人兩臂左右平伸時兩手之間的距離,約合五尺。在平常的估計中,估長用庹。
庹,兩腕引長謂之庹。――《字匯補》
庹 tuǒ 〈名〉
(1) 中國一種約略計算長度的單位,以成人兩臂左右伸直的長度為標准,約合五市尺。 [span;arm spread]
(2) 姓
庹姓,分布於四川、重慶、湖南、湖北、貴州、雲南、河南、陝西等省。
庹姓來源說法不一,四川省傳說是庹姓原為度姓,為古巴人(賨人)七姓之一改姓而來;湖南傳說是明洪武三年大庸土家族土司田虎作亂,事敗後其長子田宗朝避亂由田改庹。但綜合各地傳說,庹姓族屬為土家族無疑。由於歷史上土家族長期隱瞞民族成份,庹姓散至各地後,大部分已定為漢族,只有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區的庹姓被界定為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
庹姓名人有貴州省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庹文升(湖北鄖西人),經濟日報社副總編輯庹震(河南方城人),重慶庹氏書畫館館長、書法家庹純雙(重慶銅梁人),台灣影視演員庹宗華、庹宗康(祖籍湖北松滋)。
鄭碼:TGXS,U:5EB9,GBK:E2D5
筆畫數:11,部首:廣,筆順編號:41312215134

③ 合肥周邊都有哪些城市

合肥是首批三座中國國家園林城市之一,自然景色錦綉多姿,文化古跡甚多。城市的著名景點很多,因此從古剎寺廟、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三個方面進行介紹:
一、合肥周邊的古剎寺廟:龍泉古寺、明教寺、包公祠、寶蓮禪寺、城隍廟、姚公廟、月潭庵、開福寺、吳王廟、西廬寺、慶復禪寺,清真寺、甘露寺、龍雲寺、蓮花庵、大關音庵、馬正廟、馬政寺、大山廟、長寧寺、長樂寺、葯王廟、李公祠。

最著名的包公祠和開福寺:

1)包公祠:包孝肅公祠簡稱「包公祠」,位於合肥市環城南路東段的一個高地上,是包河公園的主體古建築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廬州知府宋鑒在此修建包公書院,後易名為包公祠。這個高地又有「香花墩」的雅號。包公祠是紀念宋龍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開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2)開福寺:位於安徽省省會合肥市西郊大蜀山之南麓,是唐代蜀僧慧滿法師卓錫弘化之所。

二、合肥周邊的自然景觀:湯池溫泉、桴槎山、豐樂生態園、紫蓬山國家森林公園、圓通山、四頂山、周公山、大蜀山國家森林公園、雙鳳湖旅遊度假區、冶父山森林公園,岱山湖、大圩都市農業公園、卧龍山、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佳州生態園、大張圩森林公園、白馬山、南艷湖、翡翠湖、天鵝湖等
最有名的湯池溫泉、大蜀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

1)湯池溫泉:湯池溫泉(分合肥市廬江縣東湯池以及六安市舒城縣西湯池),湯池鎮因溫泉而得名。此泉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始建廬江國時就曾有「坑泉」分東西之說。宋神宗時,王安石被貶舒州,曾入池沐浴,留下千古絕唱:「寒泉時所詠,獨此沸如蒸。一氣無冬夏,諸陽自發興,人游不附火,蟲出亦疑冰。更憶驪山下,高欠然雪滿塍。」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戴名世也曾濯足舒城縣西湯池作《溫泉記》,舒城縣湯池遺跡現在湯池鎮明清古街旁;三國周郎、小喬曾沐浴溫泉,扶琴雅頌,並留有「曲有誤,周郎顧」之佳傳,周郎小喬的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在舒城縣湯池鎮境內有「情侶峰」一座,周郎與小喬對背而依,神態安詳。
2)大蜀山:位於合肥市境內,屬於合肥市蜀山區,距合肥市中心約10公里,面積8500畝,海拔284米,是合肥近郊唯一的一座大山。大蜀山系大別山余脈,山勢東南高,西北低,呈橢圓形,由火山噴發而成。古火山應有的火山錐、火山瀑、火山岩、火山頸等火山遺跡至今保存完整。
3)合肥濱湖濕地森林公園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大張圩,靠近巢湖北岸南淝河入湖口,是中國首個退耕還林並經生態修復建成的國家級森林公園,開創了人工林成功晉升國家級森林公園的先河。合肥濱湖濕地公園升級為國家森林公園,於2014年4月12日正式掛牌,成為繼紫蓬山國家森林公園、冶父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大蜀山國家森林公園之後,合肥市第四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同時也讓合肥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在市區擁有兩座國家森林公園的省會城市。

三、合肥周邊的人文景觀:逍遙津、周瑜墓、三國遺址公園、包公園、包氏宗祠、袁術古堆墓、合肥大劇院、安徽省博物館、六家畈古民居、歐洲風情街、吳復墓石雕群、李鴻章故居、安徽名人館、清風閣、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大陳墩遺址、劉銘傳故居、李鴻章享堂、渡江戰役紀念館、長臨河古鎮、孫立人故居等。

最著名的逍遙津:逍遙津,又名「竇池」、「斗鴨池」,古為淝水上的津渡,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舊城東北角,與教弩台相鄰。三國時期,魏將張遼率八百勇士擊破吳國的十萬大軍,而被載入典籍。

④ 跪求庹氏族譜的資料

湖南澧縣西燕子山的傳說。認為庹氏的先祖是春秋齊國齊悼公時的國相田乞。其子田常(田成子)在父亡故後繼續為相,控制齊國政權, 並採取「宮變」,殺死齊簡公,立齊平公,政權完全控制在田常手中。 到了田常曾孫田和時,於公元前391年,廢黜齊康公,自立為君,史稱「田氏代齊」。公元前386年,周安王詔示天下,承認田和為齊侯(以上參見《辭海》1980年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1913頁;《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二》;《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1988年版,嶽麓書社/長沙出版社)。到了宋代,田氏後人早已沒有王位了,但仍不乏在朝為官之人。 如宋徽宗時, 田和之弟的後人田亮的次子田熙(又說為田和之裔三十八代孫)就官至四川成都太守。 而田亮的長子田虎,本來襲爵在朝為官,但卻幹了謀反朝廷之事。其侄兒田良〖田熙之子, 生於宋神宗13年(公元1079年),宋徽宗元年(公元1100年)20歲時, 曾任永定(今湖南張家界市永定區)都司之職長達10年,後退職入川侍奉母親〗, 與母親一起多次規勸,仍不聽從。結果謀反失敗,田氏一族遭到朝廷追捕抄斬,田虎全家被殺。田良為避殺身之禍,已提前更名為效微, 與母親及其一家人從四川成都遷至湖南慈利縣他原來作過官的地方附近(疑為澧縣),並改田姓為庹姓。庹者度也,度虎必敗之意。時間當在公元1121年前後(北宋宋徽宗時代,方臘、宋江等農民起義之時,「靖康之亂」—宋欽宗之前),至今已有880餘年了。
以上傳說參見《江南庹氏宗譜》(庹名立編,1904年版)。
由此看來,庹姓始於田良,籍於湖南慈利, 是庹姓第一人。
我們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的洛陽、何店、大堰坡三鄉鎮,京山縣以及由湖北隨州洛陽東遷至安徽省的郎溪、寧國、宣城三縣的庹氏, 原先就遵從此說。並認為庹姓的來歷是:
田良更名為庹效微後, 共生四子:國震、國泰、國明、國清。其中國震(生於宋高宗元年,公元1127年)、國泰為庹姓,國明、國清之後人復姓田。國震一門在慈利傳代至第十七世,有邦彥公長子庹錦袍,號五常,生於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到明萬曆初年(公元1573年)46歲時,被朝廷派任「河南之陽衛指揮」。(註:衛,明朝兵制。明朝實行「衛、所制」,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統兵士五千六百人。河南之陽:今河南南陽地區。)
庹五常共生三子及收養一螟蛉子(義子),是為庹萬清、庹萬賢、 庹萬棟、庹萬洪(義子)。庹五常任河南之陽衛指揮後, 將四子均從湖南慈利遷至隨州(北楚隨邑),屯田守城,史稱「軍戶」。( 註:軍戶,平時種田,田由國家分配或指定地方自行開墾,戰時則奉命出征打仗。而平時則有二份人守城,八份人種田。)
據《江南庹氏宗譜(卷一).1904年版》記載: 長子庹萬清遷居隨南仙山後不久,又遷到「隨南西鄉庹家畈去了」,即是今大洪山一帶。其子孫分布在今大洪山北的隨州洪山、長崗、雙河等鄉鎮,後代昌盛。三子庹萬棟遷居隨南仙山後不久,則遷到「隨邑北鄉去了」。(註:此兩說今無人證、物證。)而次子庹萬賢,則為隨南仙山籍庹姓第一世祖。至修譜時(1904年) , 歷330年(1574年—1904年),傳十五世,存宗仲、宗禮、宗孔、宗國、宗先五公五門。 義子庹萬洪亦同為隨州洛陽籍一世祖,至修譜時,傳十三世,存宗徹公一門。以上是為「宗」字派「老六門」。我們湖北隨南仙山方圓六十里以及京山縣、安徽省郎溪、寧國、宣城三縣之庹姓, 均系「老六門」之後,「派行」相同。
但是,查全國《庹氏族譜》(湖南版),在田良的後人中沒有庹五常這個人。庹五常是湖南慈利田虎的後人。

⑤ 這字讀什麼

tuǒ 庹 tuǒ 〈量〉
成人兩臂左右平伸時兩手之間的距離,約合五尺。在平常的估計中,估長用庹。
庹,兩腕引長謂之庹。――《字匯補》
庹 tuǒ 〈名〉
(1) 中國一種約略計算長度的單位,以成人兩臂左右伸直的長度為標准,約合五市尺。 [span;arm spread]
(2) 姓
庹姓,分布於四川、重慶、湖南、湖北、貴州、雲南、河南、陝西等省。
庹姓來源說法不一,四川省傳說是庹姓原為度姓,為古巴人(賨人)七姓之一改姓而來;湖南傳說是明洪武三年大庸土家族土司田虎作亂,事敗後其長子田宗朝避亂由田改庹。但綜合各地傳說,庹姓族屬為土家族無疑。由於歷史上土家族長期隱瞞民族成份,庹姓散至各地後,大部分已定為漢族,只有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區的庹姓被界定為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
庹姓名人有貴州省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庹文升(湖北鄖西人),經濟日報社副總編輯庹震(河南方城人),重慶庹氏書畫館館長、書法家庹純雙(重慶銅梁人),台灣影視演員庹宗華、庹宗康(祖籍湖北松滋)。
鄭碼:TGXS,U:5EB9,GBK:E2D5
筆畫數:11,部首:廣,筆順編號:41312215134
·庹氏
起源:
關於庹姓起源,一直眾說紛紜,疑雲莫辯。一說庹姓出自熊姓,為顓頊高陽氏的後裔;一說古代有掌度是衡的官員,其後以官為姓,為度氏,後部分因故改庹氏;四川庹氏族人認為庹姓發源於古巴蜀,原為度姓,由古巴人(賨人)七姓之一於宋元之交改姓而來;湖南庹氏族認為庹姓源於田氏,明洪武三年大庸土家族土司田虎作亂,事敗後其長子田宗朝避亂由田改庹。
始祖:庹五常。
遷徙:
庹姓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但現代研究者一般認為庹姓族屬為土家族(古巴人後嗣)無疑。由於歷史上土家族長期隱瞞民族成份,庹姓散至各地後,大部分已定為漢族,只有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區的庹姓被界定為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如今庹姓分布於四川、重慶、湖南、湖北、貴州、雲南、河南、陝西等省,據考證,大都遷徙自四川。如庹守珍、庹守珠於明洪武二年奉朝廷之命自四川來湘西北征蠻,後定居於湘西並散居各縣,成為慈利、澧縣等地庹姓始祖;湖北松滋、保康,河南南陽,雲南大關等地庹姓為庹五常直系後裔;湖北鄖陽庹姓為四川重慶府某支庹氏來鄂後落業入籍等。目前庹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郡望:
庹姓全國統譜認為庹姓「宗本慈州」,以洛陽、南陽為堂號,當為郡族望地。參看下面附錄。
堂號:
洛陽、南陽,當為郡望堂號。參看下面附錄。
字輩:
庹氏合譜字輩:中和肇位育,孝友達治平,品澤經書韻,勤聯雅頌聲,吉慶昭令緒,仁壽兆佳征,祚業宜同懋,君恩定久承,才高超聖傑,忠勇耀常倫,紫陽熙本固,松剛篤佩青,懷浩科延舉,勛厚思源珍,精武崇關岳,樂善福隆鼎。
湖北南漳庹氏字輩:之元均啟。世仕志明先,寬於正昌前,家修善齊計,德澤永萬年。
重慶某支庹氏字輩:勝天文英孔,先師道四遠,國正平安順,富貴榮華全。
四川蓬安庹氏字輩:國人正有萬,順昌顯家庭,世代榮華慶,永文朝邦定。
名人:
庹姓名人有明將領庹守珍、庹守珠、庹五常等。近當代庹姓名人有政治活動家庹文升,經濟學家庹震、庹國柱,書法家庹純雙,影視演員庹宗華、庹宗康,擊劍運動員庹通等。
附,庹鄖青《庹氏源流初探》:
中華姓氏,大都有源可考,唯我庹氏源流,數百年眾說紛紜,疑雲莫辨。至今庹氏遍居神洲大地,川、渝、湘、鄂、黔、雲、豫、陝、桂、贛均有庹氏聚集,其他各省也有庹氏散居,人數已達數十萬之多,但究其源流,則各地庹氏或不知其源,或說辭各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湘西庹氏發起全國庹姓統譜,斷言庹姓來源為明初大庸土司田虎作亂,其子避禍改庹為姓。並載入族譜,作為鐵證。
鄖陽庹姓原有大用公碑文記載為自四川遷鄖落業,但一直無文史資料佐證,又因同四川庹姓缺乏聯系,不能確定鄖地庹姓自四川何地遷來。在本次修譜中,湘西族人推斷,鄖地庹姓應為大庸田虎之四子宗相逃難改姓至鄖陽,我鄖陽族人深信不疑。吾生也晚矣,自是附合。但通過查對各地族譜,又發現諸多疑點。後又通過現代化網路搜索「庹」字,疏理出大量信息,更增加了對庹姓源流的懷疑。現辯之如下:
一、庹姓是否為度姓而來?
四川庹姓傳說,庹姓為度姓改姓而來。在其他各地庹姓中,也有此說。鄖陽庹姓據大用公碑文,為從四川而遷,而在鄖陽庹姓的老人中,也傳說庹姓原為度姓,後為避難而改姓庹。酉陽庹姓傳說,明朝宏(應為弘)治年(1488年至1505年),因塗家寨小井溪草寇事發,七姓同時改姓避難,我庹姓祖三人,長房改為塗,次房改為儲,三房改為庹。各地庹姓族譜中多有「庹者度也」之說。但因無文獻為證,不能佐證其說。
近從網上讀得一文,作者為巴蜀人,言其家鄉在大巴山區馬鞍山脈,內一村名「紅岩村」,居民有庹、龔、趙三姓,庹、龔二姓為古老戶,屬賨人七姓之一。
又購得一書,為四川大學歷史學家、民族學家鄧少琴教授所著,該教授為巴蜀知名學者,一生從事巴蜀歷史、民族研究。書中多處提到庹姓,言之鑿鑿庹姓為古賨人七姓之一,且講到巴蜀多處庹姓居住之地。其人為專事研究歷史民族之學者,說法當為嚴謹,可信度較高。
然查史書,古賨人七姓中有度姓無庹姓,是否有誤?但鄧文中又提到「宋淳熙元年進士度正,字周卿,合川人,少縱朱熹學,歷官國子監丞,屢遷禮部侍郎致仕,見《宋史》卷四二二。按合川縣有庹氏,讀如沱,此可能為古之音讀。宋代有庹萬全,紹興進士。」此說同新編庹氏族譜中彭水縣支系實錄吻合。彭水支系記載「庹谷全,自彭水遷合州,紹興年(南宋年號,1131年至1132年)進士,號萬全,配李氏,生子周卿」;又記載「庹周卿,屢遷六部,配劉氏,生子:瑾洪,號庹洪」。宋淳熙元年為1174年,按此則庹谷全於庹周卿年代相合。度正見於宋史,彭水譜記度正之字為名,可見庹為度改有一定依據。也同酉陽庹姓傳說七姓同時改姓相符,七姓者,賨人七姓也,度姓者,避難改為庹、塗、儲也。庹同度形似,塗、儲同度音似,萬變未離其宗。
二、庹姓是否得姓於田?
湘西族人斷定吾庹姓起原於田姓,根據有二,一是大庸東花園田氏祖墳有碑一塊,正面書「田宗朝」,背面書「庹宗朝」,道光十年(1830年)庚寅仲春月永順庹正燦所題墨譜序曰:「吾宗本帝系,於元降至皇慶年間,田虎判公賜少保銜,而鎮永定、羊山、大庸衛。彈治宣慰,懋功偉績,照臨避邇,後被讒,長子宗朝公乃更庹,以為氏。」大庸同治三年(1864年)譜、光緒十年(1884年)譜、大庸民國十九年(1930年)譜均記庹為田改。但慈利、澧縣等地口頭傳說該地庹姓始祖為庹守珍、庹守珠於明洪武二年奉朝廷之命自四川來湘西北征蠻(見後附錄一文),後定居於湘西並散居各縣。同時澧縣民國三十年譜(1941年)「庹氏同源之傳述」中開言「澧縣舊譜載庹之得姓始宋中葉」,說明在澧縣老譜中並無庹自田姓改姓之說,只是在大庸民國修譜後,將大庸庹自田來的推斷作為鐵證,並廣為傳播,由於大庸族譜編修主持悲亞公為湘西知名人士,德高望重,有一定的權威性,其在族譜中推理分析較嚴謹,得到他地庹姓的認同。故民國年間,湘鄂川交界地庹姓修譜都將庹為田來的說法記入族譜。二是在湘西北和鄂西南土家族庹姓中,有田庹一家不婚的傳說。但四川庹姓並無此說。
從上可知,庹為田來的說法,在民國中期以前只有大庸庹氏有此說法,民國中期以後,受大庸族譜的影響,各地也紛紛將庹從田來作為庹姓得姓依據記入族譜。如同鄖陽庹姓在本次全國統譜前,並無庹從田來之說,在同大庸庹氏族人接觸後,大庸族人分析大庸田虎之四子庹宗相去向不明,分析鄖陽庹姓始祖庹大用可能為庹宗相遷鄖後改名,又分析庹大用之名,大用本意為大庸,為庹宗相遷鄖後為紀念祖籍,取「庸」字去頭截腰留腳而為「用」字,同時「用」「庸」音同,斷定為庹大用即為庹宗相,此說很有道理,鄖陽庹氏修譜之人自是認同,由此也將該說記入族譜。
但庹從田來之說,值得懷疑。為什麼澧縣等地的庹姓雖與大庸相近,卻無此說法;二是為什麼四川庹姓無此說法;三是為什麼重慶等地的庹姓族譜在民國前無此說法,只是在大庸民國修譜時同各地聯系後才有此說。由於不能得到確鑿的結論,故民國大庸譜序也只得承認「相傳為田易庹,先因已是有姓,然大庸則當祖田」。
三、庹姓是否得姓於明初?
按大庸庹氏說法,庹姓得姓時間當於明初。然查對其他各地族譜,說法不一。如彭水庹姓在宋時已有庹萬全,澧縣民國三十年譜(1941年)「庹氏同源之傳述」中開言「澧縣舊譜載庹之得姓始宋中葉」。
從各地族譜記載分析,慈利、澧縣等地傳說該地庹姓是明初該地庹姓始祖庹守珍、庹守珠於明洪武二年奉朝廷之命自四川來湘西北征蠻,後定居於湘西並散居各縣,則庹姓得姓應早於明初。對應彭水譜之說,則庹姓得姓於宋季應可信。至於大庸之說,如明初田虎作亂失敗,其子田宗朝改姓為庹的說法成立,是否大庸庹氏與他地庹氏來源不同?
四、庹姓是否為土家族?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無土家族之稱。解放後,國家於五十年代進行民族識別,方確認土家族為單一民族。按土家族為古巴人之後嗣,則不論四川謂庹姓為古賨人七姓之一(賨人為古巴人之一支),還是湖南謂庹姓為大庸土司田虎之後裔,可以斷定庹姓為土家族無疑,至於彭水庹姓為苗族(原為漢族,落實民族政策後改為苗族),四川、雲南、河南、鄂西北及其他地庹姓為漢族,則是歷史上少數民族為免民族歧視而隱瞞原族屬造成的後果,雖然因各種原因無法恢復族屬,但仍是巴人血脈。
五、庹姓是否宗本慈州?
庹姓號稱「南陽堂」,自稱「宗本慈州」,其原因為《康熙字典》載:「庹,音佗,姓也,萬曆間有河南之陽衛指揮史庹五常,慈州人。又音托,兩腕引長謂之庹。」大庸庹氏在民國修譜前庹姓號稱「洛陽堂」,後因見《康熙字典》庹字條目,方將堂號改「南陽堂」,由於我們目前無法查到康熙以前的資料,目前所見族譜所稱庹姓「宗本慈州」的記載均出於康熙年之後,大部分為清末和民國間族譜有此說法,故無法論證庹姓是否確實為宗本慈州。不過堂號一般為各姓氏以本姓發詳地而起,在歷史文獻中,庹五常為最為顯耀人物,故堂號為「南陽堂」無可非異。但「宗本慈州」則需要推敲,庹姓發祥於南陽,庹五常為慈州人,但並不能說庹姓起源於慈州。再者因目前對慈州的確切位置不明,查對有關資料,歷史上稱慈州的地方有數處,一是山西吉縣,在唐貞觀八(634年)以南汾州改名,天寶元年(724年)改為文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慈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改為耿州,該處稱慈州時間約500年;二是河北磁縣,隋開皇十年(590年)置,大業初廢,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貞觀元年(627年)廢,永泰元年(765年)復置,天佑三年(906年)改名惠州。五代唐復為磁州。明、清均為磁州。磁州一作慈州;再是唐時有南慈州,位於今越南境內,此慈州可以斷定於五常公籍貫無關,可以排除。從歷史上看,河東慈州和河南慈州尚有考證的價值。松滋庹姓傳有「庹孝子傳」一文,記載庹姓發源於河東,發祥於磁州(慈州),現將有關文摘如下:
列國時,晉主世盟重舉庹志清之子庹祥鼎為列國水政之長,襲常鹽池濱地山水。鼎裔傳至大漢庹泰始,始孫庹羽,自庹眼傳至庹羽,世襲黃河水利濟務之職,據庹羽之父員外巢建夫婦好善無嗣,於漢恆帝延熹三年中條山求子,禱祝上天,次年又禱祝遂得子,姓庹名羽,號伏楚,字長生,娶李胡二夫人,於漢靈帝光和戊午五月十三,李、胡各生一子,長子名庹黃廷,遷生九子,以襲庹氏九族。庹羽幼抱忠身剛正之專,長好打抱不平之義,殺姦淫之官,逃固關之難,普靜以易容救免,遂以關為姓,易號原名為關羽。漢景曜三年,追贈羽祖庹泰始,享季候爵之典,晉唐時,庹關羽裔孫庹舜章建三路大殿於上賓村,接連建第一路供奉庹繩、眼、犀以來之列祖位,第二路供庹關羽之祖位,第三路供桃園三結義之靈位。章裔庹璽治於宋太宗祥符二年奉旨詣張太師,享國典。治裔傳於明季,庹五常為都指揮史,常子伯南帥平丁字口,克紫荊關,有功於國,敕封為平定王,為常建第五路大殿父子之功,隱身於上賓村。庹氏軍籍宗祠,復建庹氏民籍宗祠於河南磁州。南奉萬曆旨敕建庹氏軍民合籍宗祠於湖廣荊州,敬奉庹關羽,勒馬望荊州,聖祠於此。御賜聖烝王田三千畝於荊州等處,世襲王爵,兼湖廣荊州衛正堂職,荊州等戶口,一萬三千餘家。
余讀上文,信疑參半。信者,文中方位準確,地理明確,鹽池、中條山均在河東,再者關羽及其子出生年月均與史料相符。由於關羽的生平,在《三國志》和各種典籍的記載中,都沒有關於他身世的詳細記載。既沒有關於他長輩和妻室的記載,對他的幾個兒子以及他本人的生辰等也均語焉不詳。只是在《三國志》《關羽傳》中說了一句:「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其他就不詳了。如何松滋庹氏對關羽的身世交待如此清晰。余再查其它資料,發現說法各異,但也證明松滋庹氏的說法有一定道理。如在《新民晚報》中讀得「關公故里無關姓」一文,言「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常平村,是三國蜀漢大將關羽的故鄉。可是,這個村裡現在卻無一姓關人家,這是怎麼回事呢?相傳,當年解州城有一綽號『凶虎』的惡霸,把城裡所有的水井都填了,只留下他家一眼,限定只許表年婦女去打水,這樣被他糟蹋的婦女不計其數。生性剛直、專好打抱不平的關羽盛怒之下,殺死了『凶虎』,遂闖下大禍,官府不但懸賞捉拿關羽,而且還要對關家滿門抄斬。全村的關姓人家見大禍臨頭,紛紛外逃,因而常平村至今再無一姓關的人家了。另一則傳說是,關羽本不姓關,少年時力氣大,愛打架。一日,聽得牆外有人哭,他便翻牆而過,看見一女子與一老者相對而泣,一問緣由,原業是縣太爺之舅要強聘這女子,關羽怒極,殺了縣太爺及其舅,逃至潼關時,城門已畫圖布告捉拿關羽,關羽急忙跑到河邊洗臉,洗完自照,顏面已變赤紅。走至關口,守關人盤問,他便信口指『關』為姓。」此文中第二則傳說與松滋庹氏的說法基本相同。余又讀得一文,言「關羽的身世,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才有了個比較明確的答案。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時候,發掘出關羽的墓磚。上面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資料比較詳細,還略有提到關羽的家庭狀況。他因此寫了《關侯祖墓碑記》。據墓磚上文字記載,關氏家其實是個文人世家。關羽祖父叫關審,字問之。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寶池裡。記載說他『沖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訓其子,於桓帝永壽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關毅,字道遠。性至孝,父審卒後,在墓上結廬守喪三年,除喪,於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關羽。羽長成後娶胡氏為婦,靈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後錢塘人馮景山又據此作了《漢壽亭侯祖系記》。」此文肯定了關羽確定姓關,而且其祖父名、父名均與松滋庹姓說法不合,但史料上沒有的關羽出生年月及其子出生年月如何同松滋庹姓說法一致,是否松滋庹氏在康熙年其後看到了《關侯祖墓碑記》或《漢壽亭侯祖系記》,得知關羽的生平,又由於關羽在歷史上被神化,荊州一帶崇關之風尤甚,是否松滋庹氏假借關羽身世顯耀本族。總之,關羽為庹羽之說實在是點匪夷所思,令人難以相信。
松滋庹氏為庹五常直系後裔,史典記庹五常為慈州人,所以查慈州理應從松滋庹氏的有關記載和傳說查起。在松滋「庹孝子傳」中,言庹氏祖地為上賓村,而關羽故里為常平村,「上賓」與「常平」音近,有可能是在歷代口傳中音混,至於慈州,松滋庹氏的「庹孝子傳」已明確記為河南磁州,由於歷史上磁州又名慈州,所以查慈州應先從磁州查起。遺憾的是,由於條件有限,現在我們無法查對磁州是否有庹姓,也無法找到其他文獻資料來佐證松滋的說法。
但可以肯定的是,慈州不能作為庹氏的起源地,因此「宗本慈州」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而因為慈州是庹五常的祖籍,而庹氏又以五常公為榮,所以在庹氏中流傳的「慈州世家」的說法倒十分妥當,因為二者含義不同,一是說庹氏是從慈州起源,一是說庹氏是從慈州發祥。
六、庹五常是否慈利人?
康熙字典載庹五常為慈州人,慈州為何處?過去庹姓遍查史典無果,結果臆斷者甚多,如鄖陽將軍河庹姓修譜時,根據松滋有庹姓的情況,解釋為松滋之慈,荊州之州之慈州,但實在不能自圓之說。湘西庹姓解釋庹五常為慈利江埡人,原因為慈利族譜載有守珠公之孫武常,又釋為慈利曾稱慈利州,故簡稱慈州。此說得到庹氏認同,故在全國庹姓統譜時,凡自稱為庹五常後裔的均承認庹五常為慈利人,並記入族譜。但此說也有一些疑點,余在一九九四年訪問江埡庹氏族人時,江埡族人登剛公向我介紹庹氏流源,當談到庹五常時,登剛公說庹五常即江埡人,為守珠公之孫,我當即質疑,守珠公為明初洪武年間人,五常公為明萬曆年間人,之間相差近兩百年,如何只差一代。登剛公認為余質疑有理,但也無法解釋。再是慈利州設州時間為元至元中升慈利縣為州,明季洪武二年復為慈利縣,史典從無簡稱「慈州」或又稱慈州之說,為何在萬曆年間庹五常籍貫仍稱慈州而不稱慈利縣人,如果說古人向人介紹籍貫時,因州大縣小,介紹州名可以使他人准確了解,那麼在萬曆年間,慈利縣歸澧州府管轄,五常公為什麼不說自已是澧州人。
七、推斷
從以上可知,由於庹姓來源說法不一,缺乏文獻資料,現有的證據大都是憑口傳成文,或各地庹氏修譜時,為求證某種說法,牽強附會,臆斷假設,然後眾口鑠金,成為共識,但要拿出使人信服的證據是很難的。對於歷史考證,應嚴肅謹慎,大膽假設是可以的,但應小心求證。在無可靠證據的情況下,不能輕易斷定姓氏來源,以免貽笑大方。
由於學識有限,尚無法作出考證,故在此提出以下假設,寄希望於族人中有識之士,能將我族姓氏來源得出一確鑿可靠的推論:
·庹氏發源於古巴蜀,原為度姓,為古賨人七姓之一,於宋元之交改姓為庹。
·四川庹姓均是古賨人原駐民,即川中所謂「古老戶」,今四川內江、自貢、廣安、達州、南充、宜賓及重慶彭水、酉陽、銅梁、合川、大足、涪陵等地庹姓均為該支,貴州各地散居的庹姓大都是從四川重慶遷入。
·全國庹姓大部分均為自四川外遷發展而來。湘西庹姓為庹守珍、庹守珠後裔,而庹守珍、庹守珠是於明初自四川到湘西北征蠻而入籍;湖北松滋、河南南陽、湖北保康、雲南大關等地庹姓是庹五常直系後裔,庹五常應是四川庹姓一支,以軍功發跡磁州後又任河南南陽衛指揮史。
·鄖陽庹姓根據大用公碑文及有關墨譜記載,應是自四川重慶府某地來鄂後落業入籍。
·大庸庹姓可能是本地田姓改姓而來,永順、秀山、恩施等地庹姓為大庸庹姓外遷散居。

⑥ 馬鞍山子曰教育、雅頌、名思、翰橋、嚴慈、助成,金太陽輔導學校電話號碼各是多少

直接打114查,簡單又快速!

⑦ 論述:齊魯文化與山東旅遊

齊魯文化與山東旅遊

內容提要: 作為生活在齊魯大地上的人們的獨特的生存樣態及其表現形態的齊魯文化,屬"中國傳統文化或中的正統派".而山東旅遊呈現出的人文視界正是對中國正統文化的巡禮.本文即依據對文化旅遊的一般理解,從文物古跡,民俗風情,藝術文化三個層面就齊魯文化之於山東旅遊的氤氳化生意義略做述論.
關鍵詞: 齊魯文化,山東民俗,文化旅遊
作者: 程勇,男,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後,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山東本為地域名稱,但從漢代起就有人用以專指齊魯之地,正式轉成獨立的政區名稱,則是在金代以後的事.明代置山東布政司,清代改稱山東省,由是固定下來.這片遼闊的地域之所以世稱齊魯之邦,則是由於在歷史上曾分屬齊魯兩國.山東不但有海岱湖山的自然勝景,更因齊魯文化的氤氳化生而富藏人文旅遊資源.所謂齊魯文化是有別於中原文化,秦晉文化,燕趙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的獨立的地域文化體系,也就是生活在山東大地上的人們的獨特的生存樣態及其表現形態.與其他文化體系一樣,齊魯文化也是一個發展著的概念,既有橫向的地域擴展,也有縱向的歷史演進.若以先秦時期齊魯兩國的方國文化為標尺,可將貫通古今的山東地域文化概分為先齊魯方國文化,齊魯方國文化與後齊魯方國文化,其中自有一脈相傳的精神氣質.若依照楊向奎先生所說:"在中國歷史上,齊魯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正統派",則山東旅遊呈現出的人文視界也便是對中國正統文化的巡禮.下面就依據對文化旅遊的一般理解,從文物古跡,民俗風情,藝術文化三個層面就齊魯文化之於山東旅遊的氤氳化生意義略做述論.

作為特定文化精神的凝結,載體和象徵,滿載著歷史滄桑的文物古跡構成文化旅遊的基礎性層面.在山東遼闊的地域上,文物,遺址,史跡,古建築星羅棋布,展現著齊魯文化的精神氣質,歷史進程與輝煌成就,從而成為中國文化旅遊的勝地.
齊魯文化可遠溯至四五十萬年前與北京人同時的沂源猿人,並在山東境內形成從沂沭舊石器文化以迄岳石文化這樣一個國內罕見的完整的史前文化譜系,古文化遺址遍布各地.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的考古發掘已經給我們展現出這一遠古文化的輝煌燦爛,大量的古人類化石,舊石器,細石器,青銅器文化遺存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進程,而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時期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的陶器,石器,玉器,以及文字和夯築技術的率先發明,無不昭示著遠古時代山東人的智慧,影響及於黃河中游,江漢,長江中下游,遼東,冀北以至粵北地區.在山東,更有傳說中的古老部落,主要有兩個系統.一是居住在山東南部和西南部的傳說中黃帝,炎帝和顓頊帝的後裔,構成諸夏族;一是太皞(又號伏羲氏)和少皞(或作少昊)後裔的東夷族.傳說舜生於諸城,皋陶生於曲阜,而大禹治水的活動,也主要集中在黃河下游的山東地區.對於這些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首領,英雄與聖王的想像與紀念,不僅深植於齊魯文化的觀念層,孳生出諸多民俗節慶典禮,其物質性表現也構成山東旅遊的一個主題,齊魯風物因此沾溉神聖氣韻.今天,在博物館中徜徉,在文化遺址上信步,凝神諦聽那些文物傳達的歷史脈動,我們彷彿可以超邁時空的阻隔,得與中華民族的古老身影親切照面.倘去濟南千佛山瞻仰舜王廟,到曲阜城東憑吊少昊陵,撫今追昔,基於華夏民族想像性認同的根源性的存在感也便會油然而生.
公元前11世紀,周王為控制殷商舊部,封太公望於營丘,建國為齊,以臨淄為中心,轄域包括今魯東,魯中,魯北,魯西;封周公旦於殷人的發祥地奄,建邦稱魯,以曲阜為中心,轄域包括今泰安,新泰,泗水,兗州一帶.兩國以泰山為界,地理不同,風俗各異.因此,雖然都以東夷文化,商文化,周文化為源頭,齊魯兩國卻分別發展出功利型與倫理型或可說是智者型與仁者型的方國地域文化.雖然先秦時山東地域內還存在著邾,滕,薛等古國,齊魯實際是東方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可以說大致以泰山為界,齊魯兩國將山東切割為兩大政治板塊,構成兩大文化區域,流風余韻,澤及後世.
齊魯古都遺址迄今猶存,兩國長達八九百年的歷史更是遺留下極為豐富的文物史跡.考古發掘已經探明,齊魯故城皆規模宏大,交通便利,功能完備,銅鐵冶煉與制陶制骨的作坊遺址尚存,城牆的斷壁殘垣迤邐可辨,宮觀古台痕跡依稀,故城內外墓冢累累.參觀古都遺址,你盡可想像臨淄"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史記·蘇秦列傳》)的繁華,體味依循周禮"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周禮·考工記·匠人》)定製的魯城布局所象徵的庄嚴秩序,設計的精巧與施工的精良使人不能不驚佩祖先們的聰明才智.你甚至可以沿著東周殉馬坑,漢畫像石,陶舞俑等文物古跡所指示的方向,去遙想古人的生存樣態,他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構成了怎樣絢麗多姿的生活世界.你還可以登臨膠州穆陵雄關的齊長城遺址,濟南北郊鞌之戰的戰場馬鞍山,華不注山,前往莘縣的馬陵道古戰場,田單以火牛陣大破燕軍的平度即墨古城,尋訪那些著名戰役的遺跡,於殘陽斜照時感慨歷史行進的慘烈悲壯;你也可以在春光明媚之日登臨曲阜的尼山,舞雩台,虔敬地瞻仰孔子的闕里故宅,和他帶領學生習武的矍相圃,講習詩禮的杏壇,以及顏回居住的陋巷故址,鄒城的孟母三遷處,優入聖域,探詢儒門聖哲的生命歷程與文化傳承,在鄒城嶧山的孔子小魯處,泰山的孔子登臨小天下處,放眼四望,體味一代哲人的寬廣胸襟與心靈境界.於是,往聖先賢的音容笑貌,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態,稷下學宮的百家爭鳴,縱橫議論,古戰場上的烽火硝煙,金戈鐵馬,便都在穿越時空隔閡的知識意義追尋和情感體驗中浮現出來.
黃松先生認為:"與魯文化重視義理,道德的倫理型文化形成鮮明對照,齊文化更注重事功,物利.而齊文化的這種功利特質,從未使人產生肅穆的壓抑感,卻帶有極大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在恢宏的氣勢中,透出無所不在的空靈."在人文旅遊的歷史文化層面上,現存的曲阜孔廟和煙台蓬萊閣雖多屬明清建築,卻十分鮮明地體現了兩種文化的精神氣質.
孔廟是西漢以來歷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與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並稱我國三大古建築群.其構成是我國歷代的廟堂格局,以殿堂為主,廊廡為配;以台閣為變化,門坊為中軸,牆垣為區劃,大成門,大成殿是整個建築群的中心.整個建築群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左右對稱,結構規整,布局嚴謹.黃瓦紅垣,雕梁畫棟,碑碣如林,古木參天,給人以肅穆庄嚴,博大宏深之感.細致考量,孔廟建築群實是土木寫就的強調禮樂和諧的倫理學.就基本格局說,孔廟的中軸線意識十分強烈,八進序列,使整個建築群的縱深感很強,加強了崇祀即禮的意義,大成殿規模最巨,歷代陪祀者居於兩廡,孔子妻屈尊寢殿,也無不顯示著主次分明的禮的秩序;另一方面,整個建築群又呈現出一種左右勻齊之絕對對稱布局,使其不僅具有禮的特性,而且具有樂的意蘊,是中國式的以禮為基調的禮樂和諧.這是重視理性,道德的倫理型文化的典範體現,充滿了內向的憂患意識和理性的反省思考,靜穆,壯闊,偉大.
蓬萊閣建築群座落在蓬萊城北面的丹崖山上,由呂祖殿,蓬萊主閣等六個建築單體組成,每個建築單體又由許多別具風格的亭台樓閣所簇擁,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雖然建築技術極盡巧妙,各亭殿的廊壁之間更多有歷代名人楹聯字畫,堪稱人文萃聚,但蓬萊閣旅遊的文化基點卻是齊文化空靈特質所構築起的神仙世界.登臨蓬萊閣,或許你能幸運地看到神仙顯市的奇景,如蘇軾《登州海市》所描繪的:"東方雲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搖盪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海市蜃樓的自然幻景翻成蓬瀛神山的無盡想像;漫步於呂祖殿和仙人橋,令人悠然神往的則是八仙過海的美麗傳說;而倘在霧天佇立於主閣明廊之上,憑欄四顧,看樓台殿閣在霧靄中時隱時現,便不禁頓生置身仙境,出塵超凡之感.蓬萊因此被視為仙山的代稱,"煙濤微茫信難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神仙世界似乎觸手可及.海外神山傳說和蓬萊仙話的文化積淀使得蓬萊閣建築群充滿著輕盈飄逸的氣息,而人間仙境的成型則體現了齊文化精神空靈和行為功利的奇妙融合,神奇,端莊,宏麗.
秦漢以後,齊魯兩國文化便融匯於仁智合一的傳統文化之中,不復具獨立的方國地域文化意義,雖然在齊魯兩國所轄區域內依然保存了一些地方文化特色,在思想,心理,行為模式,風俗習慣等方面仍有不同.而且,雖然今日山東大地上遺留下的文物古跡多沿循著傳統文化儒釋道雜糅的總體格局和發展態勢,但山東旅遊別具風調的當然還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齊魯方國文化融合所造就的神韻.這里就簡單談談齊文化與魯文化的融匯之於泰山人文旅遊的氤氳化生意義.
泰山有日出雲海松濤飛瀑等極為壯美的自然景觀,但泰山之所以高踞五嶽之首,號稱岱宗,進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卻更仰賴於其深厚的文化內蘊.早在上古時代,泰山就已經受到東夷部族的頂禮膜拜:泰山是大地的主宰——地主,人死後亡魂都歸泰山神管轄,因而是歸宗神山.齊,魯兩國都承東夷舊邦而建,也均有泰山祭祀,但文化取向卻有差異.齊國更多受到東夷原始自然崇拜遺風的影響,盛行祭祀自然神;魯國更多周禮文化的影響,注重祭山中的等級名分.兩國文化的融匯便造就了泰山的一體兩面形象,一為宗教性的神山,一為倫理性的聖山.這便構成以後泰山封禪的信仰基礎,進而,齊文化的兼容並包導致了多元綜合的封禪典禮,魯文化的尊尊親親構建了封禪典禮的象徵意義,而齊,魯文化共有的重民意識則鑄就了國泰民安的封禪主題.於是,圍繞上述信仰,意義展開的封建帝王的封禪設祭,文人名士的吟哦題詠,黎庶百姓的踏訪尋根,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物和古跡,宗教建築遍布全山,碑銘石刻所在皆是,巍峨雄渾的自然勝景集聚了如此豐厚的文化底蘊,五嶽獨尊的泰山理所當然地成為首批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
位於泰山前麓的岱廟,作為泰山古建築的典型代表,也很鮮明地體現了齊,魯文化的融匯.雖然歷代帝王到泰山封禪時皆駐蹕於此,其實乃是供奉泰山神——東岳大帝的宗教建築,主體建築宋天貺殿內傳為宋代所作的巨幅壁畫"泰山神啟蹕回鑾圖"便點明了主題,從而與泰山之巔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碧霞祠遙相呼應.但是,這一源自東夷——齊文化的民間信仰主題的表現,卻依循了魯文化的倫理規范:整個建築群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東西兩側則均衡對稱地配以殿廡廊亭,即使是碑石的安放,樹木的栽植也十分講究對稱和諧;主要建築物尺度高大,次要建築物則按等級降低,天貺殿正如高高在上的帝王,統攝著其他所有建築,紅牆黃瓦顯示著無比尊榮,一切都那樣井然有序——這不正是禮樂和諧的孔廟的建築模式嗎 神靈信仰與儒學規范便是如此和諧地融合為一體.

以人為載體的民俗風情旅遊是文化旅遊的重要層面,是以入鄉隨俗為追求目標所營造的旨在使遊人親歷和參與的文化與生活空間.民俗學家指出,民俗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概念,它既具有由民俗事象本身存在屬性顯示出的內在特徵,也包括民俗事象在時空及其發展中顯示出的外部特徵.山東旅遊在民俗文化層上的體現自然是其民俗的鄉土特質,而與本文相關的則是在紛繁百態的山東地域民俗事象中集聚呈現的齊魯文化底蘊.
山東民俗源遠流長,代代傳承.早在新石器時期,反映東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東地區大量存在,諸如飲食器物,衣著妝飾,生產工具,成年禮儀,婚姻形式,墓葬類型,圖騰崇拜,山川信仰等,都顯示出史前時期山東民俗的特色.齊魯封建之後,齊國較好地整合了東夷文化與商周文化傳統,"因其俗,簡其禮"(《史記·齊太公世家》),較少受宗周禮制的束縛,通商惠工,尊賢尚功,具有商品經濟的鮮明色彩;魯國則更多地保持了宗周文化傳統,對東夷文化傳統則是"變其俗,革其禮"(《史記·魯周公世家》),敦本抑末,祟禮重教,延續和加強了小農經濟形態.商業繁榮的齊人"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斗雞走狗,六博蹋鞠"(《史記·蘇秦列傳》),而以農立國的魯人"俗好儒,備於禮"(《史記·貨殖列傳》),"其民好學,上禮義,重廉恥"(《漢書·地理志》).齊魯民俗之別對後來山東民俗的地區差異與復雜多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齊人的疏闊多智和魯人的儉嗇好禮便至今猶有印記.不過,隨著孔孟儒家學說在西漢中葉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便逐步樹立起齊魯禮儀之邦的整體形象,而齊人至少在唐代中後期也以忠義聞名於世,所謂"化青齊為鄒魯","風近鄒魯"於是便長期被高懸為評價各地民俗的准則.
俗語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山東地域廣闊,地理環境的差別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造就了各具觀賞性的民俗文化事象.你可以去青島,煙台,威海,日照的漁村海島,體驗濱海文化的神奇瑰麗;你可以去東營,惠民一帶的黃河三角洲地區,感受母親之河的豐厚饋贈;你可以沿京杭運河山東段巡行,體味運河民俗的迷人風情,從漕運習俗,商業經營習俗,造船習俗,城鎮集市習俗,行幫會館習俗中感嘆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在微山湖,東平湖的漁船上感受北方江南的別樣風致;你可以在泰山,千佛山的山會廟會上觀覽山嶽文化的民俗畫卷,親身感受深深楔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民間信仰世界,可以在梁山,陽谷,鄆城等地欣賞精彩的武術表演,上景陽崗,黃泥崗,獅子樓,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懷想水泊梁山英雄好漢們的轟轟烈烈……這些琳琅滿目的民俗風情共同構成了齊魯文化旅遊的民俗層面,其中活躍著的是山東人的精神信念和倫理情懷,並說到底是山東人個性氣質的隱喻性或象徵性體現.
劉德增先生指出:"粗獷,豪放,剛烈,節儉,好客,勤勞,坦直,忠信,孝義,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山東人'."在文化旅遊的各個層面中,以人際交流為表象的道德倫理文化層最為直接地體現著山東人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而世代傳承的儒家倫理也便凝結為山東民俗的核心.
山東人的豪爽坦直,重然諾,講孝義,由來已久.梁山好漢和瓦崗寨眾英雄那些膾炙人口的的傳奇故事,《二十四孝》中山東孝子的動人傳說,便足夠充分地表徵著山東人性格的歷史影像.而倘若親身參與進山東人的生活世界,結交一個山東朋友,你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山東人的活法:見面稱"二哥",不僅可以讓人頓生打虎影響武松一般的豪氣,而且透著一股子比"四海之內皆兄弟"還要親熱得多的情意;聲嗓粗大,不善言辭,吵不上幾句便劍拔弩張,揮拳相向,讓你不能不信服"不到山東不知膽大"的謠諺,就連山東女子也剛烈過人,她們哼唱的搖籃曲讓人不得不頓生感嘆:"這樣的催眠曲好像也只有帶些男子漢氣派的山東小孩的娘才唱得出";胸懷坦盪,感情外露,喜歡開門見山,直來直去,但你盡可放心與山東人交往,因為"山東人的直,是極純正而不含任性,蠻橫或粗野的味道.其直是發源於良心深處,公正庄嚴的動機.所以,這樣的直是一種美德",是"順道直行"與"順理直言";與朋友交,尤重孝道,不孝順父母的人在哪裡都會遭到唾棄,而一旦傾心相交,便可為朋友兩肋插刀,斷頭瀝血,舉手投足間都帶有忠誠二字,讓你覺得山東人實在是可以完全托賴的人——這樣的性格,再加上強悍的體魄和頗為典型的北方人的臉孔,稱山東人為"山東大漢"實在並非虛譽.
俗語說"民以食為天",食俗也的確可以鮮明地體現某一地域人們的性格特徵.雖然因為氣候,地理,物產的緣故,山東各地的食俗有不少內涵差異,例如宴席的座次和格局,飯菜設置和上菜的順序,在魯東和魯西南就差異甚大,但其中體現的山東人性格氣質卻是基本一致的.山東固然富產山珍海味,美饌佳餚,但給外地遊客以極深印象的則還是魯西南的煎餅卷大蔥,魯東的玉米餅就大蔥蘸醬,那股生吞活剝,酣暢淋漓的勁頭讓你不能不敬佩山東人的粗獷.山東人生性節儉,自幼兒起就接受節儉即品行端正的教育,以貪吃好奢為戒,可在對待客人上卻又無比大方,寧可自己的家人食不果腹,也要傾囊而出甚至不惜借貸以款待客人.而且,一醉方休是山東人待客的禮數,雖然未免總使外地客人感到不勝酒力的難堪,酒席過後也是一片狼藉的景象,可在豪飲海量當中就體現了山東人的爽直實在.且不說酒酣耳熱之際的放言無忌,摩拳擦掌,就是只看看山東人用的海碗大盤,便能深切體味到撲面而來的豪放大氣了,這可與講究精緻風雅的江南食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過,深受儒家禮教熏染的山東人在飲食上也頗重禮節,舉凡安席,敬酒,勸菜都有種種講究,足可見出山東人對體現在男女,尊卑,長幼關繫上的禮儀的重視程度.
民俗學者認為:山東的腹地濟南,青州,泰安,兗州一帶的民俗傳承,對周圍各地有典型意義,可以作為山東民俗的代表,其中曲阜,鄒城,泰安的民俗特色尤為顯著.舉凡家族親族俗制,祖神祭祀,婚喪禮俗,節慶典禮習俗以至衣食住行,在體現齊魯禮儀之邦的整體形象上都是具有典範意義的.這當中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問題,至為重要的則是直承宗周文化的儒家倫理對山東民俗的構型,規范與重鑄.假如你有一探究竟的興味,你便會發現不少婚姻,喪葬,祭祀的禮俗形式可以在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中找到依據,而忠,孝,仁,義的儒家倫理觀念也正是那些民俗事象的核心思想,其中在家族(敬老愛幼,嫡長子繼承製,男尊女卑,婦女三從四德等),婚姻(尊父母之命,聽媒約之言,要求婦女守寡,守貞節等),喪葬(服喪,入殯,停靈,出殯,葬禮,家祭等等)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你也可以發現,這些觀念還賦予了一些習俗以新的意義,固定為具有儒家倫理精神的民俗事象.例如,在曲阜,元宵節觀燈便不僅是娛樂性的民間游藝活動,當多年不育的婦女去偷吃那些用豆面,蘿卜做成的燈,以祈求懷孕生子,或者去祖墳上"上燈""送燈"時,體現的乃是基於"燈""丁"諧音象徵的對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觀念的儀式性隱喻.你還可以發現,這些觀念甚至催生出了別具特色的民間信仰.例如,中國各地都有供奉財神的民俗,但外地特別是南方,香火最盛的是趙公元帥,傳說這個道教中的瘟神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禳災,招財進寶,但在山東,民間信仰的財神卻有文武兩位,文財神是比干,武財神則是關羽,他們之所以成為財神,則是因為他們的忠義,是通過這種信仰提醒志在逐一什之利的商人切勿見利忘義.
當然,在其他民俗文化圈也不難見到儒家倫理對鄉土民俗的規范與重鑄的印記,但不能不承認山東民俗在這方面的典範性質,那就請你到鄒魯聖人之地,在色彩斑斕的民俗事象中去尋訪正統文化的回響吧!錢穆先生說:"若把代表中國正統文化的,譬之於西方的希臘般,則在中國首先要推山東人.自古迄今,山東人比較上最有做中國標准人的資格",在為山東人的崇禮尚義折服的同時,你不也能悄然萌生出極為親切的文化認同感嗎

⑧ 這個字念什麼

應該是這個字「貯」,不是一個「二」是「一」


zhù
<動>
(形聲。從貝,寧(zhù)聲。從貝與財物有關。本義:積存,收藏)
同本義(側重於保存,含有積累儲存的過程)
[store;hold]
貯,積也。--《說文》。按,與寧同。因寧為朝寧義所專,復制此字。
貨物貯藏於市中。--《周禮·廛人》注
我有衣冠,而子產貯之。--《呂氏春秋·樂成》
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晁錯《論貴粟疏》
廚中有貯酒數百斛。--《世說新語·任誕》
木格貯之。--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備貯彈葯。--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館以貯之。--清·龔自珍《病梅館記》

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
又如:貯廊(廳後的房屋);貯草過冬;貯木場
等待。通「佇」
[wait]
飾新宮以延貯兮,泯不歸乎故鄉。--《漢書》
貯備
zhùbèi
[store
up]
貯存備用
貯備糧食
貯藏
zhùcáng
[store
up;lay
in]∶保藏
貯藏過冬的大白菜
[deposit]∶蘊藏
貯存
zhùcún
[store;keep
in
storage;lay
up]
存放起來,暫時不用
貯存白菜
貯木場
zhùmùchǎng
[lumberyard]
貯存木材待售的場所

(貯)
zhù
ㄓㄨˋ
儲存:~存。~藏(c俷g
)。~積。
鄭碼:LOWA,U:8D2E,GBK:D6FC
筆畫數:8,部首:貝,筆順編號:25344451
參考資料:金山詞霸2006

⑨ 馬鞍山紅星中學官網實驗班錄取名單

8.1日下午3.00點 學校本部和官網同時公布

⑩ 澧縣 怎麼讀

澧縣的讀音:lǐxiàn。

澧是一個漢語漢字,讀音為lǐ,水名,在中國湖南省。澧河,河名,在中國河南省。《列子·湯問》等均有相關記載;澧河,發源和流經邢台市的一條河流,古名澧水,《水經注》說:「渚水出常山中邱,東入湡,至任合澧」。

縣(拼音:xiàn、xuán)是現代漢語常用字。「縣」本是「懸」的古字,讀xuán,是懸掛的意思。又引申指維系、差別大、距離遙遠等。

澧縣,隸屬於湖南省常德市,因澧水貫穿全境而得名,位於長江中游,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與長江直線距離80公里。梁敬帝紹泰元年(555)始置澧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罷天門郡,置澧州,新置澧陽縣。

(10)馬鞍山雅頌擴展閱讀:

澧縣地域呈彎月形,東西極度長約83公里,南北極度寬約46公里,呈現東西距離相對狹長,南北距離相對較短的狀況。地勢西北部偏高,屬山區;南部與北部屬丘陵區,起伏不平;東部和西南部為湖垸區,水網縱橫;中部系省內著名的澧陽平原。

澧縣地貌復雜,山、丘、平、湖均有。西北部以山丘為主,北部和南部以崗地為主,中部和東部是廣闊的平原。澧縣地處武陵山余脈向洞庭湖過渡的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呈以平原和崗地為主體的地貌特徵。地貌輪廓略似向東南開口的「撮箕」形。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雅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