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孫友田的資料
孫友田,當代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理事,文學創作一級,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詩集《煤海短歌》、兒童長詩《帶血的泥哨》、《礦山鳥聲》等10部,兒童知識讀物《在黑寶石的家裡》等。作品多次獲獎,詩歌《我要演一個童工》被選入《少年朗誦詩選》,詩選《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被編入全國小學語文教科書孫友田,當代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理事,文學創作一級,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詩集《煤海短歌》、兒童長詩《帶血的泥哨》、 《礦山鳥聲》等10部,兒童知識讀物《在黑寶石的家裡》等。作品多次獲獎,詩歌《我要演一個童工》被選入《少年朗誦詩選》,詩選《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被編入全國小學語文教科書。<BR><BR> 我出生在安徽北部的一個小鄉鎮上,八歲進了鎮上惟一的一所小學。父母都是文盲,但對我的學習卻抓得很緊,因為他們吃夠了沒有文化的苦。母親只要見我放學回到家,第一句話就是「寫字去!」寫什麼字她不管,只是守著我,看著我拿著鉛筆在本子上畫。我喜歡「寫」,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我喜歡作文,但不喜歡日記。作文有題目,大都是「我的老師」、「我的母親」等,寫的人和事都是自己熟悉的,能做到「得心應手」。而日記不僅要天天寫,還要寫出內容來,對一個小學生來說,就有一定難度了。我那時的日記幾乎千篇一律,總是這么幾句話:「清晨,我背著書包上學校,在路上,看到兩條狗打架。看了一會兒,於是,就上學去了。」日記前還要填日期、天氣、風向等。日期、天氣都好填,風向怎麼辦?我就抓一把沙土向空中一撒,然後填上「東」或「東南」。因為不懂得日記的作用,不會觀察生活,所以,小學時期總把日記當做負擔。其實,養成記「日記」的習慣,對積累生活、練習寫作是有幫助的。現在小學校裡面採用不定期的「日記」形式,給小學生們一定的思維空間,這是適宜他們的一種做法。
我雖然喜歡作文,但比較粗心,文中常出現錯別字,直到現在都沒有完全改過來。記得我有一篇作文被老師選出來貼在教室後牆上「示範」,但文中出現了一個大大的別字,就是把因為不講衛生而害了眼(眼睛紅腫發炎,當地叫害眼)的「害」字,覺得與眼睛有關,就給加個目字旁,成了「瞎」字。「害了眼」成了「瞎了眼」。老師沒看出來,一展覽,同學們發現了,他們就嘲笑我:「你的眼睛不是好好的嗎?怎麼說瞎了?」「咱們以後就叫他『孫瞎子』吧。」我氣得跑到教室後牆邊,把那篇作文撕了下來。——粗枝大葉害死人!小學畢業的那年正是家鄉解放的前夕,我失學了,當時才十三歲。家裡有四畝三分地,秋天到了,父親買了一頭小黑驢,讓我割草喂它。小黑驢渾身的皮毛像黑緞子一般,四個蹄子卻是雪白的,我給它起個外號叫「雪裡站」。我高興地背起草箕子,天天下地割青草。有時割草累了在樹陰下乘涼,看到一群群學生放學回家,心中好羨慕。那些學生胸前別著一枚枚三角形的校徽,勾起我渴望學習的念頭,就用鏟子在沙地上不停地劃著「
⑵ 孫友田資料
孫友田,出生於1937年12月份,漢族人,中共黨員。1937年12月15日出生於安徽省肖縣黃口鎮。1957年畢業於淮南煤礦學校礦山機電專業。歷任江蘇徐州賈汪煤礦技術員,江蘇省文化局專業創作員,《雨花》雜志詩歌組組長、編委,《揚子江》詩刊主編。江蘇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江蘇省作家協會第一、二、三、四、五屆理事。江蘇省作協詩歌工作委員會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54年開始發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詩集《煤海短歌》、《礦山鑼鼓》、《煤城春早》、《石炭歌》、《金色的星》、《礦山鳥聲》、《花雨江南》、《帶血的泥哨》、《孫友田煤礦抒情詩選》等10部,散文集《在黑寶石的家裡》等。1936年12月15日出生於安徽省肖縣黃口鎮。1951年小學畢業考取徐州賈汪煤礦初級職業學校。畢業那年寫的一首詩《祖國,只要您的手一指》發表在1954年8月6日上海出版的《青年報》上,這是我的詩第一次變成鉛字。同年考取淮南煤礦學校。 1957年8月,孫友田由淮南煤礦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江蘇徐州賈汪煤礦工作,一干就是16年。進礦不久,由於積極創作反映煤礦工人的詩歌,被選為江蘇省作家協會籌委會委員,出席1958年夏天在南京召開的籌委會。1960年——2004年期間,為江蘇省作協第一、二、三、四、五屆理事。 1958年6月,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孫友田的第一部詩集《煤海短歌》,此書曾參展萊比錫國際博覽會。在《詩刊》社編輯出版的《1958詩選》中收入了其中反映礦工生活的詩。著名詩人徐遲在序言中寫道:「賈汪的煤礦工人孫友田是值得注意的一個新人。」 1959年10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同年被評為江蘇省第二次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1960年6月被選為徐州文聯第一屆委員會副主席。同月,作為徐州市正式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教群英會。被確認為全國勞動模範。 在徐州煤礦工作期間,出版詩集《煤海短歌》、《礦山鑼鼓》、《煤城春早》、《花雨江南》、《石炭歌》、《金色的星》、《煤海放歌》,以及兒童長詩《礦山鳥聲》、《帶血的泥哨》,少兒讀物《在黑寶石的家裡》等十餘部。 1965年11月,去北京參加全國青年業余文學創作積極分子大會。1973年5月,從徐州礦務局調至江蘇省文化局創作組從事專業創作。197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10月,出席中國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1987年9月,江蘇電視台與徐州礦務局聯合攝制了以我的煤礦詩為內容的電視詩《煤海歡歌》。播出後獲中央電視台《星光獎》。1988年9月,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了《孫友田煤礦抒情詩選》,1992年,該詩集獲第二屆全國煤礦文學作品「烏金獎」一等獎。1990年7月,在草原煤城扎來諾爾礦區召開了「孫友田煤礦詩歌研討會」。我的詩句「我是煤,我要燃燒」被詩評家譽為「當代礦工宣言」。1994年6月,受中國作協委派,與詩人曉雪組成中國詩人代表團,出席在歌倫比亞召開的第四屆國際詩歌節。1997年秋天,參加南京詩人代表團出訪韓國。2002年,我的兒童詩2004年,散文《月光啟蒙》被選入江蘇版小學語文課本第十冊。2003年12月,在徐州舉辦「孫友田詩歌朗誦會」,同時舉辦《孫友田詩歌選》、《孫友田散文選》兩部書的首發式。2004年12月,《孫友田詩歌選》獲第五屆金陵文學獎二等獎。 七十年代後期任《雨花》編輯部編委、江蘇省文聯委員、中國詩歌學會理事。九十年代後期任江蘇作協詩歌工作委員會主任,《揚子江》詩刊執行主編,江蘇省大眾文學學會副會長。系文學創作一級,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孫友田,中共黨員,1957年畢業於淮南煤礦學校礦山機電專業。歷任江蘇徐州賈汪煤礦技術員,江蘇省文化局專業創作員,《雨花》雜志詩歌組組長、編委,《揚子江》詩刊主編。江蘇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江蘇省作家協會第一、二、三、四、五屆理事。江蘇省作協詩歌工作委員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54年開始發表作品。
編輯本段目前創作簡況
著有詩集《煤海短歌》,《礦山鑼鼓》,《石炭歌》,《金色的星》,《礦山鳥聲》,《花雨江南》,《帶血的泥哨》,《孫友田煤礦抒情詩選》等10部,散文集《在黑寶石的家裡》等。 獲獎作品: 《礦工與海》獲全國第一屆煤礦文學優秀作品獎,《孫友田煤礦抒情詩選》獲全國第一屆煤礦文學作品烏金獎一等獎,《人自家鄉來》獲《人民日報》建設者之歌徵文二等獎。 《礦工與海》獲全國第一屆煤礦文學優秀作品獎,《孫友田煤礦抒情詩選》獲全國第二屆煤礦文學作品烏金獎一等獎,《人自家鄉來》獲《人民日報》建設者之歌徵文二等獎。 《在燦爛的陽光下》,天津人民出版社編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72年 《跟隨毛主席長征》,陳昌奉,外文出版社,1972年 《南○新詩》,廣東人民出版社編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72年 《○山的路》,湖南人民出版社編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 《延安頌》,延安北區革委會・政工組編,陜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 《幼苗集》,浩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武夷晨曲》,福建人民出版社編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72年 《登高贊》,浙江省徵文辦公室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72年 《鐵姑娘之歌》,廣東人民出版社編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一歩》,《解放軍報》社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軍民魚水情》,天津人民出版社編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72年 《牛田洋》,南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1月 《紅日照安源》,安源工農兵詩歌編選小組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02月 《紅燈記(1970年5月演出本)》,中國京劇團集體改編,人民出版社,1972年02月 《虹南作戰史》,上海縣《虹南作戰史》寫作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2月 《不願意做奴隸的人們(小涼山彝族翻身奴隸家史選)》,寧○イ族自治県革委會政工組、麗江地區革委會政工組宣傳組合編,雲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02月 《海港(1972年1月演出本)》,上海京劇團《海港》劇組集體改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3月 《新風贊(革命小戲選〈4〉)》,廣東人民出版社編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72年03月 《井岡山頌》,井岡山地區革命委員會政治部宣傳組織,江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03月 《中伙鋪》,莫應豐,1972年03月 《龍江頌(1972年1月演出本)》,上海京劇團《龍江頌》劇組集體改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3月 《沸騰的群山》,李雲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04月 《禮花贊》,陶嘉善、何玉鎖、寇宗○,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04月 《小劇本選》,江西人民出版社編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04月 《軍號聲聲》,李○,天津人民出版社,1972年04月 《海島女民兵》,黎汝清,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04月 《棗林村集》,李瑛,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04月 《雪蓮》,甘粛人民出版社編,甘粛人民出版社,1972年04月 《換了人間――上海棚戸區的變遷》,《換了人間》編寫組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閃閃的紅星》,李心田,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05月 《戰海河》,《戰海河》編寫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放歌長城嶺》,李學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05月 《江畔朝陽》,鄭加真,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艷陽天(第一卷)》,浩然,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05月 《海鷗》,農文改編,潮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椰林少年》,雲南人民出版社編,雲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雲南各族頌歌一百首》,雲南人民出版社編,雲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魯迅小說選》,復旦大學中文系等選編,上海市中小學教材編寫組出版,1972年05月 《半籃花生》,浙江省《半籃花生》創作組,雲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海防線上》,辛剛,卞方贊,天津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鉱山風雲》,李學詩,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永遠活著的人》,湖北人民出版社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金光大道(第一部)》,浩然,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05月 《紅色娘子軍(1972年1月演出本)》,中國京劇團根據同名舞劇集體移植創作,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06月 《春風楊柳》,沙群,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6月 《連心鎖》,克揚,○基,山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06月 《延安的種子》,華○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6月 《金訓華之歌》,仇學寶,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6月 《書記的斗笠》,浙江省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淡會上的講話》發表三十周年徵文辦公室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黃金洞》,彭秉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兵之歌》,王石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神泉日出》,雲南人民出版社編集,雲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沃土新苗》,上海市革委會上山下鄉辦公室・上海人民出版社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海花》,余松岩,廣東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長島之歌》,湖南省《工農兵文藝》編集組,湖南人民出版社編集組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飛雪迎春(上部)》,周良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紅○》,張雁卿,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天墜飛虹(南京長江大橋詩選)》,江蘇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踏遍青山》,廣州部隊生產建設兵團政治部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北強戰士》,沉陽部隊黒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政治部編,黒龍江人民出版社,1972年08月 《鐵馬騎士》,紀鵬,天津人民出版社,1972年08月 《螺號》,張永枚,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08月 《漁島怒潮》,姜樹茂,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08月 《放歌集》,賀敬之,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08月 《光輝的道路》,湖北省革委會「五・七」幹校政工組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 《幸福泉》,山東省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三十周年辦公室編,山東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 《山裡紅梅》,江蘇人民出版社編選,江蘇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 《桐柏英雄》,集體創作,前渉執筆,天津人民出版社,1972年11月 《奇襲白虎團(1972年9月演出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11月 《煤海放歌》,孫友田,江蘇人民出版社,1972年11月 《白洋淀漁歌》,李永鴻,河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11月 《廬山頌》,上海人民出版社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12月 《挑山擔海跟黨走》,湖北人民出版社編選,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12月 《黃海長○》,江梅紅,江蘇人民出版社,1972年12月 ——1973年 《參觀之前》,株洲市文藝工作團編劇,湖南人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沸騰的鋼城》,中共馬鞍山市委編寫組,安徽人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紅花滿山》,李瑛,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01月 《前哨道班》,瑞麗縣業余創作組創作,劉鴻渝執筆,雲南人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革命小劇選》,福建省革委會政治部文化組編,福建人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彩霞萬里》,鳳章,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01月 《山村五月夜》,莫應豐,《長沙文藝》1期,1973年01月 《林海哨兵》,敦化林業局等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上海革命小劇選》,上海革命群眾文藝小組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壯麗的青春》,煙台地區《壯麗的青春》編寫組,山東人民出版社,1973年02月 《紅水河歡歌》,廣西壯族自治區徵文辦公室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73年02月 《海螺渡》,人民文學出版社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02月 《浦江哨兵》,上海警備區政治部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2月 《大慶人的故事》,大慶油田工人寫作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2月 《雷鋒的故事》,陳廣生、崔家駿,解放軍文藝社,1973年02月 《排劇》,顧工,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03月 《像雷鋒那樣生活》,廣東人民出版社,1973年03月 《大雁高飛》,張之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3年03月 《春天》,矯健,文匯報,1973年03月03日 《金色的瀑布》,雲南省文化局編,雲南人民出版社,1973年03月 《三次交鋒》,廣東人民出版社編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73年03月 《甘山歌謠》,甘粛人民出版社編集,甘粛人民出版社,1973年04月 《新兵之歌》,王群生,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04月 《南強木棉紅》,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委會文藝創作辦公室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73年04月 《七月○花香》,浩然,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年04月 《新橋》,叢敏,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5月 《運河贊歌》,王鴻,江蘇人民出版社,1973年05月 《紅雨》,楊○,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05月 《映山虹》,劉章,河北人民出版社,1973年05月 《沸騰的群山(第二部)》,李雲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05月 《戰地紅纓》,石文駒,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05月 《映山紅》,廣州部隊生產建設兵團政治部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73年05月 《火紅的青春》,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5月 《百分之一》,北京標准件二場創作組,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05月 《我愛高原》,時永福,青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5月 《戰地黃花(「五"七」戰士詩歌選)》,內蒙古革委會「五・七」幹校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3年05月 《苗嶺飛頌歌》,貴州人民出版社編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73年05月 《向陽院的故事》,徐瑛,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05月 《珍珠賦》,人民文學出版社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05月 《海的女兒》,人民文學出版社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05月 《新嫂嫂》,天津地區革委會文化局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年06月 《哨所的早晨》,昆明部隊政治部宣傳文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06月 《征途(上、下冊)》,郭先紅,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6月 《艷陽天》,河北省話劇團改編,河北人民出版社,1973年06月 《草原輕騎》,張長弓,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年06月 《園丁之歌》,人民文學出版社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06月 《太行爐火》,李學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6月 《紅色小號手》,上海人民出版社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6月 《崢嶸歲月》,廣東人民出版社編選,廣東人民出版社,1973年06月 《馬背上的歌》,王磊,吉林人民出版社,1973年06月 《魯迅的故事》,石一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6月 《軍墾集》,內蒙古生產建設部隊政治部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3年07月 《江畔朝陽》,鄭加真,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7月 《誰是最可愛的人》,魏巍,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07月 《小英雄雨來》,管樺,河北人民出版社,1973年07月 《鐵樹開花》,中國人民解放軍三○一六部隊戰士業余創作組,吉林人民出版社,1973年07月 《革命現代京劇〈平原作戰〉(1973年7月演出本)》,中國京劇團集體創作、張永枚執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7月 《胡桃坡》,王致遠,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08月 《○山朝霞紅》,福建人民出版社編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73年08月 《司令員的發言權》,毛英,浙江人民出版社,1973年08月 《紅色的道路》,寧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8月 《天安門禮贊》,廣東省文藝創作室、廣東人民出版社編集部合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73年08月 《難忘的戰斗》,孫景瑞,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9月 《人民的好醫生李月華》,易雲,人民出版社,1973年09月 《戰馬賓士》,黎汝清,江蘇人民出版社,1973年09月 《彝族之鷹》,楊大群,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9月 《完達山之歌》,劉亞舟,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9月 ——1974年 《理想之歌》,北大工農兵學員集體創作,人民文學出版社,1974年09月 《春潮急》,克非,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送札的風波》,蔣桂福,文匯報,1974年01月13日 《光榮人家》,楊映生,文匯報,1974年01月20日 《剝削階級那一套》,滾開、謝其規,文匯報,1974年01月13日 《雪夜紅燈》,郭金英,文匯報,1974年01月20日 《幸福》,草明,解放軍文藝第一期,1974年01月 《闖新路》,沉炳龍,文匯報,1974年01月06日 《老會計》,胡蘇蘇,文匯報,1974年03月24日 《燈海贊》,錢建群,文匯報,1974年03月03日 《方向》,復旦大學中文系創作組倪振良,文匯報,1974年03月18日 《西沙之戰》,張永枚,文匯報,1974年03月17日 《浦江岸畔的戰歌――上海市歌詠大會『自力更生』專場側記》,朝霞月刊第4期,1974年04月 《抗寒的種子》,朝霞月刊第4期,1974年04月 《一篇掲矛盾的報告》,朝霞月刊第4期,1974年04月 《在同一戰壕里》,姚胥隆,文匯報,1974年04月21日 《鑄鋼》,寧宇,文匯報,1974年04月07日 《敢為工農塑英姿》,袁航,文匯報,1974年04月21日 《燦爛的畫巻――『○県農民畫展』巡禮》,朝霞月刊第4期,1974年04月 《革命樣板劇贊》,謝其規,文匯報,1974年04月07日 《李鴻章出洋》,朝霞月刊第4期,1974年04月 《鋪滿陽光的土地》,陳全勇、李德寶,文匯報,1974年04月28日 《赤腳醫生李梅》,?盛林、曹石麟,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05月26日 《途中》,○子,文匯報,1974年05月05日 《天山壯歌(上海知識青年家書一束)》,濱之,文匯報,1974年05月12日 《柳河東集》,柳宗元,文匯報,1974年05月 《寫在幹校的大地上――一個五"七戰士的日記》,張叢中,文匯報,1974年05月05日 《燈》,崇青,文匯報,1974年06月16日 《孔學名高實秕糠》,上海城建局排水管理所、上海師大歷史系大批判組編寫,文匯報,1974年06月28日 《清明雨》,志航,文匯報,1974年06月16日 《大學校》,徐剛,文匯報,1974年07月21日 《天津市寶○県小靳庄社員詩歌選》,王作山等,人民日報,1974年07月03日 《進駐的第一夜》,兪天白,文匯報,1974年07月23日 《百草園紀事》,馮偉,文匯報,1974年07月14日 《西沙民兵》,張永枚,人民日報,1974年08月24日 《龍騰虎躍――寫在火熱的工地上》,毛炳甫,文匯報,1974年08月11日 《沸騰的平爐》,葉如火,文匯報,1974年08月11日 《遠景》,朱敏慎,文匯報,1974年09月22日 《流動郵局》,高永齡,文匯報,1974年09月27日 《遍地紅旗遍地歌(小靳庄詩歌創作活動隨感)》,銘鑒,文匯報,1974年09月15日 《理論戰線春天》,徐偉敏、丁鴻之,文匯報,1974年09月27日 《鋼城新曲》,施國,文匯報,1974年09月08日 《前進:革命的火車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二十五周年頌歌》,張永枚,人民日報,1974年09月30日 《在天安門前》,清蓉,文匯報,1974年09月15日 《十月的頌歌》,姜金城,文匯報,1974年10月01日 《電站紅花》,郁俊英、沈金祥,文匯報,1974年10月06日 《遍地英雄唱新歌――小靳庄抒懷》,浩然,人民日報,1974年10月01日 《運動場之春》,莊家儒,文匯報,1974年10月28日 《心向北京》,劉征泰,文匯報,1974年12月22日 《「進攻型選手」》,彭瑞,文匯報,1974年12月03日 《月光啟蒙》(現在的小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7課課文) 《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現在的小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書第4課課文)
⑶ 琚加加 的(琚)是什麼意思 百家姓中沒有 琚姓
1,【拼音】:jū 2,琚 jū 【名】 古人佩帶的一種玉,系在珩和璜之間。 琚,瓊琚。從玉,居聲。——《說文》 琚瑀以雜之。——《大戴禮記·保傅》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衛風·木瓜》 3,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上大夫蘧伯玉,屬於以先祖名字簡筆為氏。 蘧公伯玉,名姬瑗,今河南長坦縣伯玉村人,生卒待考,曾輔佐衛國三公(衛獻公姬衎、衛襄公姬惡、衛靈公姬元),因賢德而聞名於各諸侯國。史籍《淮南子·泰族訓》里稱姬瑗為:「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魯,而天下莫能亡也;璩伯玉以其仁寧衛,而天下莫能危也。」。 蘧伯玉賢名聞於遐邇,人們十分敬重他。衛國大夫史魚深知蘧伯玉的才能與人品,多次向衛靈公舉薦,但衛靈公不聽。史魚臨死採用「屍諫」的辦法力薦蘧伯玉。他告訴兒子:「我在朝不能舉薦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無以成禮。我死後,你不必將我的屍體『治喪正堂』,可以置於窗下,等靈公問起來,再將實情告訴他」(古人稱這種方法為「屍諫」)。史魚的兒子按照父親的遺言去辦。衛靈公前來弔唁,對屍體置於窗下非常奇怪,史魚的兒子就將父親的話轉告給衛靈公。衛靈公醒悟道:「是寡人之過也。」於是啟用了蘧伯玉。 孔子聽到這件事,對史魚和蘧伯玉都很贊賞。他說:「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意思是說:史魚真正直啊!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射出的箭一樣剛正;國家無道,也像箭一樣剛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有道時,出來做官;國家無道時,把正確主張收起來辭官隱居。 蘧伯玉當政後,仍舊十分謙虛。一次,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在宮中夜坐,先聽到轔轔的車聲,可車聲到宮門時卻消失了,過了宮門後又響起來。南子說:「這一定是蘧伯玉的車隊從此而過。」衛靈公問道:「你怎麼知道?」南子說:「君子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細節。車走到宮門口時,沒了聲音,那是車的主人讓車夫下車,用手扶著車轅慢行,怕車聲打擾國君。我聽說蘧伯玉是一位很有道德操行的君子,所以我才敢斷定過去的是蘧伯玉。」衛靈公事後派人打聽,果然是蘧伯玉。 蘧伯玉積極協助衛靈公,把衛國治理得日益強大起來。當年晉國大將軍趙簡子原想討伐衛國,派人到衛國探視。探視的人返回後告訴趙簡子:「蘧伯在衛國當政,國正人和,無法加兵。」趙簡子遂馬上取消了進攻衛國的計劃。 蘧伯玉謙虛謹慎,他經常反思自己,「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又經常鞭策自己,典籍《莊子?則陽篇》中記載:「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說他年已六十歲還能與日俱新,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蘧公伯玉的後裔傳二十七世至姬璦,曾任唐朝的光祿大夫,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後在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三姓即為「蘧(璩)」、「瞿」和「渠」,音同字異,仍為一家。 「璩」字是「蘧」字去草頭,去走之,意在願後人不做官、不坐車,做布衣平民,耕讀傳家;加玉旁,意為不忘先祖「伯玉」。因此「璩」姓雖為小姓,亦不失源遠流長。北宋錢塘儒生編撰的《百家姓》,最初所載只有四百十一姓,第三百零六姓即為「璩」姓。 「琚」即為「璩」的簡筆字,族稱琚氏,即蘧氏、亦即璩氏。 得姓始祖:蘧伯玉。 璩氏的先祖為春秋戰國時衛國大夫蘧伯玉,河南長坦縣伯玉村人,傳二十七世至「璦」,曾任唐光祿大夫,居豫章(今江西南昌),於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氏為「璩」、「瞿」和「渠」,音同字異,仍為一家。而「璩」字是「蘧」字去草頭、去走之、加玉旁,意為不忘先祖「伯玉」,願後人不做官、不坐車,做布衣平民,耕讀傳家。因此「璩」氏雖為小姓,亦不失源遠流長。 追問: 百家姓 中沒有 琚 姓的 回答: 沒有! 請看,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孔曹嚴華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柏水竇章雲蘇潘葛奚范彭郎 魯韋昌馬苗鳳花方俞任袁柳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雷賀倪湯滕殷羅畢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皮卞齊康伍余元卜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談宋茅龐熊紀舒屈項祝董梁 杜阮藍閔席季麻強賈路婁危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鍾徐邱駱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咎管盧莫經房裘繆干解應宗 丁宣賁鄧郁單杭洪包諸左石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裴陸榮翁荀羊於惠甄曲家封 芮羿儲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車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宮 寧仇欒暴甘鈄厲戎祖武符劉景詹束龍 葉幸司韶郜黎薊薄印宿白懷蒲台叢鄂 索咸籍賴卓藺屠蒙池喬陰郁胥能蒼雙 聞莘黨翟譚貢勞逄姬申扶堵冉宰酈雍 卻璩桑桂濮牛壽通邊扈燕冀郟浦尚農 溫別庄晏柴瞿閻充慕連茹習宦艾魚容 向古易慎戈廖庚終暨居衡步都耿滿弘 匡國文寇廣祿闕東毆殳沃利蔚越夔隆 師鞏厙聶晁勾敖融冷訾辛闞那簡饒空 曾毋沙乜養鞠須豐巢關蒯相查後荊紅 游竺 權逯 蓋益 桓公 萬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於 單於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鍾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鮮於 閭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督 子車 顓孫 端木 巫馬 公西 漆雕 樂正 壤駟 公良 拓跋 夾谷 宰父 谷粱 晉楚閆法汝鄢塗欽 段干 百里 東郭 南門 呼延 歸海 羊舌 微生 岳帥緱亢況郈有琴 梁丘 左丘 東門 西門 商牟佘佴伯賞 南宮 墨哈譙笪年愛陽佟 第 五言 福 百家姓 終 追問: 我雜就姓 琚的…奇怪了 回答: 你那姓雖然少但是很好啊!你上網路查就知道有很多人和你同姓以及他們的聯系方式,QQ啊! 請看下面現在的同姓名人, 琚立銘:(公元1945~今),河南 濟源 人。著名 地方公務員 。 1965年7月參加工作,196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華南師范大學 函授中文專業。 廣東省政協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八屆省政協常委。 琚存旭:(生卒年待考),著名律師。 律師乾坤律師事務所主任, 法學碩士 , 北京市 十佳律師,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北京市委 員會委員、 北京市律師協會 理事, 北京市政府 推薦的涉台業務律師。 琚清林:(公元1938~今),河南濟源人。 1961年畢業於 武漢音樂學院 聲樂系,分配至海軍 南海艦隊 文工團,任演員兼聲樂教員。1973年轉業到 河南大學 藝術系。曾任河南大學傳統音樂教研室主任暨民族聲樂研究室副主任,聲樂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社會兼職有 中國音樂家協會 會員、中國民族聲樂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伎 音樂學 會理 事,河南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聲樂教育學會會長等。 琚行松:(公元1972~今),湖北 黃梅 人。著名化學專家。 2000年7月畢業於 南京化工大學 化工學院。應聘 唐山師范學院 ,創立了「唐山師范學院化工新材料與技術研究所」,並擔任所長。 琚成林:(生卒年待考),河南省老年 攝影學 會常務副會長。 琚平和:(生卒年待考), 人民日報社 人事局局長。 琚少文:(公元1940~今),安徽桐城人。高級 經濟師 。 1966畢業於 安徽財貿學院 ,任 馬鞍山 五交化公司 總經理助理 兼金百大廈書記。 《預測》雜志社預測網路成員。國家兵工部統計協會會員,市經濟協會、商經協會理事,省儲運協會常務理事,省《物流與安全》雜志編委。 主要從事工、商 企業管理 工作。 琚建英:(公元1954~今),山西壺關人。著名基礎教育家。 山西省 壺關縣 固村鄉因村小學中心校長,小學一級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她始終將"把愛心獻給每個學生,用愛心 感化 每個 差生 "作為自己的 座右銘 。所帶班學習成績平均分達到83,7分,進入全區"雙優"班集體。 琚貽桐:(公元1956~今),女; 北京人 。著名基礎教育家。 北京市西城區教研中心幼教研究室任主任,曾任北京市第八、九、十屆人民代表,北京市第十屆人大常委會教科委員會委員。 1983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個人1984年被評為北京市 勞動模範 、 三八紅旗手 。1991年被評為北京市 特級教師 。 琚建華:(公元1956~今), 雲南昆明 人。著名 氣象學 專家。 教授,博士。1978年2月~1982年1月,在 雲南大學 讀本科。 1982年2月~1984年12月,在 中山大學 天氣讀碩士研究生;1984年12月~1998年4月,雲南大學地球科學系任教;1993年2月~1994年2月,英國里丁大學氣象系 訪問學者 ;1998年4月~2002年4月,雲南大學 理學 院院長。 1996年8月~1999年9月,在中科院大氣所在職攻讀博士學位;1999年10月~2001年2月,美國海軍學院氣象系 博士後 ;2002年4月至今,雲南大學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琚春華:(公元1962~今),著名教育家。 博士生導師、教授,現任 浙江工商大學 科技處處長。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中國商業自動化標准化委員會委員,浙江省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 杭州 市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 琚宣文:(公元1963~今),安徽桐城人。著名地礦專家。 畢業於 中國礦業大學 。碩士。 高級工程師 。兼任 淮北市 烈山區政協常委,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 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主要工作在煤炭生產、科研第一線。 十五年來,對研究礦井地質、構造地質、 煤層氣 質及技術經濟等相關課題有獨到見解,特別是在復雜條件下通過礦井地質工作,獲得斷層與層滑構造組合形式,層滑構造微觀形成機制及層滑構造是引起煤層流變的主因等認識,並取得系列發展。 處理過多項 煤礦安全 生產實際問題。參加兩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已通過鑒定,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完成的《海孜煤礦斷層層滑構造發育規律分析及其技術經濟效果》獲安徽省 地質學 會、煤炭學會專委會優秀成果二等獎。提出的《加強構造復雜塊儲量分析,提高采區 回採率 》等四項技術改進項目獲市局以上等級獎,其中一項還獲得安徽省十萬元以上的濟效果 榮譽證書 。 根據煤礦生產實踐提出了一套處理、預報 地質構造 的方法——復雜構造整體分解綜合法、地質規律遞進預測法和地質工作循環反饋法。上述成果和方法已在實踐中產生直接經濟效益五百餘萬元,並為礦井生產勘探資料合理解釋提供依據。1997、1998年分獲 淮北 礦區首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和優秀知識分子等稱號。 先後在國家有關刊物及會議上發表 學術論文 多篇,其中《地質規律遞進預測是礦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等三篇論文入選《中國新時期社會科學成果薈萃》及《中國 知識經濟 文選》等書。個人辭條入選《中國當代科技專家大典》等辭書。 琚紅征:(公元1965~今),浙江 蘭溪 人。著名攝影家、畫家。 蘭溪日報編輯、記者,浙江省 攝影家協會 會員, 金華市 美協會員, 國畫 以山水見長。 琚宜太:(公元1971~今),著名地質學專家。 工程師、博士。第十九次南極科考隊 隕石 獵人隊隊長,現任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州)副院長。 追問: 呵呵 我們的姓卻不是 少數民族 …哎 回答: 現在又不分什麼姓的! 少還好,非主流,有個性啊! 別人也好記你的名字! 你上 網路 查就知道有很多人和你同姓以及他們的聯系方式,QQ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