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李氏

馬鞍山李氏

發布時間:2021-05-26 18:02:31

1. 李守中的李氏宗親

2012年4月22日,在網頁收索我祖「李守中」時,發現沈天瑜先生《利辛縣境內的紅樓夢---李紈的身世》系列文章(十二篇),該文部分地引用了本人先期研究、收集的一些史料與成果。沈天瑜先生認為:1. 利辛縣的古代名人李天官(元朝工部尚書李守中)為《紅樓夢》中李紈之父、國子監祭酒李守中之原型。2.元朝工部尚書李守中「曾祖父俊」就是《水滸傳》中的「混江龍」,後來為暹羅國(泰國)國王的李俊。
沈天瑜先生的觀點,意味著我國四大名著中的兩大名著與我李氏家族有關。對於沈先生這個驚人的結論,我興奮不已,是夜奮筆疾書,寫就《觀音山李氏先祖:水滸傳中的李俊?》一文。喜悅之中,萌發了刊印觀音山李氏溯源書籍的慾望。此後的近兩月,我疏於企業工作,從書本布局、文稿整理,甚至於從版面設計、插圖選用等細節入手,潛心書稿的製作。這一次,細致認真、追求完美的工作習慣令我大吃苦頭,但功夫不負有心人,《觀音山樹德堂李氏溯源》一書昨天終於脫稿。如釋重負之餘,本人決定對先祖李守中家族宋元時期的情況作進一步的梳理。
一.李俊(守中之曾祖父)
據(元)蘇天爵《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李守中曾祖父為「俊」,墓誌銘未交代李俊的詳細資料。到目前為止,李俊是我們掌握的最早的觀音山李氏先祖。李守中生於1270年,卒於1342年5月19日,享年73歲。(元朝:1271---1368年;南宋:1127-1279年。)不難看出,李守中之父李榮、祖父李成、曾祖父李俊皆生於南宋時期。
沈天諭《利辛縣境內的紅樓夢---李紈的身世》一文認為:
1.《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中敘及的李守中之曾祖父李俊就是《水滸傳》里大名鼎鼎的「混江龍」李俊。
2.宋江死後葬於楚州南門外蓼兒窪,李俊令其子李成(蓼莪)不遠千里赴楚州守墓。李成字型大小蓼莪,不光是取自《詩經》之《小雅-蓼莪》詩文,同時與宋江歸終於蓼兒窪有關;李成之子李榮是為紀念小李廣花榮而取此名。
3. 利辛李氏有三大寨,北李寨,南水寨,南大山的李寨。蓼莪不忘自己是水泊梁山英雄之後,分別將三子取名為水清、水潔、水淵。北李寨是水淵,南水寨是水清,南大山的李寨是水潔。李守中為水淵(李榮)次子。
■ 對於沈先生上述觀點,本人尚持保留意見。本人認為:「混江龍」李俊身世與或李守中顯赫家族不符;同時沈先生的觀點尚缺乏史實證明。
二.李成(守中之祖父,蓼莪)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祖成,由潁川判官權知州事,贈亞中大夫、廣平路總管、輕車都尉、隴西郡侯;妣吳氏,隴西郡夫人。
■ 李成任河南潁川判官,行使州總管權力;先前任河北廣平路總管(從三品官銜)、輕車都尉(從三品官銜)。妻子:吳氏。
【潁川】郡名,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其後治所屢有遷移,轄境漸小,最大時管轄至今駐馬店地區。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西漢置有工宮,東漢中平初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在此起義。主體部分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內。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翻開華夏歷史第一頁,我們還會發現,潁川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判官】官名,隋使府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擔任臨時職務的大臣可自選中級官員奏請充任判官,以資佐理。【知州事】是從宋朝才設立的官制。州的長官,二品以上文臣擔任。州的實際管理者是通判。【亞中大夫】文散官名。元仁宗延佑年間(1314-1320)改少中大夫置,元、明兩代均為從三品初授之階。明廢。【廣平府】舊地名。今河北省永年縣廣府鎮。廣平府,東至山東臨清州百五十里,東南至大名府百二十里,西南至河南彰德府百八十里,西至磁州百二十里,西北至順德府亦百二十里。元初亦為洺州初置邢洺路,兼領邢、磁、威三州。尋又為洺磁路,兼領磁、威二州。至元中,升為廣平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廣平路為廣平府,隸屬直隸京師,治永年縣(今河北省永年縣),明末領九縣,永年,雞澤,曲周,肥鄉,廣平,成安,威縣,邯鄲,清河。【輕車都尉】勛官名。元、明從三品。
B. 據河北三河、鹽山李氏家譜記載:始祖蓼莪(即李成),宋時世居金陵縣,自丹陽而家徙居穎州,自此始祖也。蓼莪,配顧氏繼陸氏,職銜:資政大夫(正二品官銜)。長子水清,次子水潔,三子水淵。■ 金陵縣,古代為江寧縣,現南京江寧區,江寧區有丹陽鎮。馬鞍山市當塗縣丹陽鎮與南京江寧區丹陽鎮街道相連,古代稱為小丹陽,歷史上地位重要。小丹陽的歷史早於現在的丹陽。
三.李榮(守中之父,水淵)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考榮,贈嘉議大夫、僉書樞密院事、上輕車都尉、隴西郡侯;妣高氏,隴西郡夫人,繼魏氏,隴西郡太夫人。
■ 李榮,正三品官銜,國家軍事、防務機關官員。原配高氏,繼配魏氏。
【嘉議大夫】文散官名。金始置,正四品下,元升為正三品,明為正三品初授之階,清廢。【僉書】宋代樞密使的副官,掌管辦理軍事文書事宜。本作「簽署」,宋人因避英宗 ( 趙曙 )諱,改作「簽書」。【樞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軍事機密及邊防等事,與中書省並稱「二府」同為最高國務機關。遼設北樞密院(相當於兵部)、南樞密院(相當於吏部)及漢人樞密院(掌漢族地區兵馬)。元代樞密院主要掌軍事機密、邊防及宮廷禁衛等事務;戰爭時設行樞密院,掌一方軍政。【上輕車都尉】正三品官銜。
B. 李榮及繼配夫人魏氏墓誌銘情況。
因古碑年代久遠,加之被打樁機打破為5塊,有不少銘文殘缺或無法辨認。經過專家的研究,能大致解讀出墓主人的姓名、籍貫和生平事略。「夫人姓魏氏,潁州泰和縣瑞子埠巨族也」、「僉樞諱榮,字榮甫,世居廣平,至元甲子父XX(字跡不清無法辨認)亞中,公由汴徙潁……」。墓誌銘顯示,這座元朝古墓的主人姓魏,是太和縣瑞子埠大戶人家,為李榮繼配。李榮,字榮甫,祖居河北廣平雞澤,後遷汴(開封)。元至元甲子,李榮隨父親李成,由開封遷至阜陽。李成,潁州判官權知州事,贈亞中大夫、廣平路總管、輕車都尉、隴西郡侯。
據墓誌銘記載,李榮先配之高氏,元大德元年(1297年)去世,享年41歲。高氏去世後,李榮「再求良匹」,迎娶魏氏為夫人。李家後人對魏氏的評價為「太夫人慈撫而禮,接之四十七年如一日,平居敦儉,時族以禮……」。元大歷戊辰(1328年5月)李榮去世,享年81歲,追封隴西郡候。元至正三年甲申(1343年8月),魏氏逝於潁西湖聚星堂正寢,享年85歲,隨夫君先配高氏袱葬於七里溝先塋。
李榮有3子1女,長子李守中,字正卿,慷慨有大志,為當朝偉人,仕至尚書工部,死於元至正壬午五月(1342年5月),次子李守信,三子情況不詳。根據墓誌銘文,其末尾落有「諸孫冕、藻、黼、綉謹志」。其中「黼」,也就是阜陽狀元李黼。
C.據元史檢索可知,李榮家族歸順元政權較早。
元代成吉思汗時期確立了開放、革新的政治理念,重用了一大批漢人(如史天澤、李全、李榮、嚴實、張柔、邸順、王珍、梁瑛、劉黑馬等)統治中原故地。史家一般將李榮排在這些漢人隊列中的第三位,而史天澤、李全都是當時著名的將領,可見李榮在當時的重要地位。李榮為嘉議大夫、僉書樞密院事、上輕車都尉。
四.李守中(觀音山李氏始祖)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公諱守中,字正卿。少就外傅,涉獵書史,奮然自樹。當是時,入官者多由吏進,公年出二十,來游京師,補左司令史,轉戶部通政留司掾,進掾中書。公志大而氣剛,不隨俗依違俯仰,事或不然,輒指陳可否,直言無諱,守身廉白,人不敢幹以私。初,朱清、張瑄漕江南米,涉海入京師,至則遍賂諸用事人。公時主治文書,獨無所取。大德三年,北兵犯和林,公從大臣往給金幣,邊人賴其惠。徽政臣奏除官千五百員,將頒制敕,公曰:「是中有官第七品超遷三品者,有武人雜選入清流者,有治罪奪官復冒用者,殊乖選舉彝典。」宰相是其說,命徽政覆奏止之。至大三年,尚書省立,公上言曰:「昔在世廟,宵旰求治,分置尚書省,以清中書之務,明詔具在。今尚書省臣攘奪政柄,變亂憲章,用人無法,事漸大壞,返謂中書墮廢法制。當辨中書所廢者何?尚書所治者何?」事聞,權貴大怒,以公間諜兩省輔臣,廢黜田裏。既而,尚書省臣敗誅,公起家承直郎、保定滿城縣尹,縣以大治,燕南憲司以五事聞。延祐三年,河東大雨,解鹽池壞,選官治之。六年,復命公視其池堰,督其課最。宰相語公曰:「昔宋耀州觀察使王仲千著績鹽池,汝能效焉,亦仲千也。」公益感激。巡行陝西,歸言於廷,請革巡鹽吏胥,設官分司其池,防鹽之方、擾民之事可悉興除,廷議從之。又承命往治河間鹽法,請罷煎餘鹽五萬引,以蘇民力。別陳十事上之。遷奉議大夫、戶部主事,以親老,乞便養,改知泗州。州獄繫囚百餘,公下車數月,皆決遣之。民有誣寡婦為同籍,欲奪其產者;有訟自殺人,誣其田主者;有覬免己罪,以賂誣其胥吏者,公悉辨明之,抵誣者罪。淮東憲司薦其廉能,擢河南行省左右司員外郎。丁外艱,服除,調兩浙轉運鹽司副使。公言:「法久則弊,理宜變通。今兩浙灶民凋蔽日甚,當驗其恆產,差為上下。灶民既為國輸課,不當復役裏正,代償民租。不然,將見灶民愈困,多徙死矣。」公在官五年,身歷兩浙郡邑,熟知其弊,工本親給與民,官屬不敢有所掊克,故事集而課亦溢,比終更,增鹽五萬餘引。浙省言宜升公官,遂加中議大夫、歸德知府、兼諸軍奧魯、勸農事、知河防事。公聽訟益明,訟亦衰止。歲餘,請致仕,以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歸老於家。公為人磊落明白,在官思盡其職,嘗以通制書歸類未盡,別著條目以進。其後朝廷續纂其書,亦取用焉。所至勸農興學,崇化善俗,滿城、泗州、歸德皆修三皇及孔子廟,而廨舍、河防、鍾鼓、更漏、驛傳皆繕完之。歸德又新微子、張巡、許遠祠,木石所須,皆公規劃,不擾於民,世以是稱其材。嗚呼!我國家初由胥吏取人,人才亦多由是而顯。故參知政事曹公從革、刑部尚書謝公讓,與公同居裏閈,材能相埒,二公敭歷中朝,赫然進用。公獨以剛直自持,老於郡縣,人或不能無少憾焉。然公臨民而民治,理財而財豐,所去見思,刻石以頌遺愛。諸子皆以文學進,知名於當時,天之報施公者,詎弗厚歟。
公配張氏,隴西郡夫人。子男五人:冕,某官;藻,國子釋褐出身,文林郎、秘書監典簿;黼(讀音fǔ府),賜進士及第,奉政大夫、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繍,賜同進士出身,將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德安,最幼,繼室溫氏出也。女二人,適儒士真定曲明善及天平程梓。男孫五人:秉易,從仕郎、吳江州判官;秉簡、秉方,國子員;秉幾、秉恆。女一,幼。曾孫男女各一。公享年七十有三,至正二年五月壬午(1342年5月19日)以疾薨,是歲某月某甲子,葬潁之某鄉某原。
B.據河北三河、鹽山李氏家譜記載:守中字皇元,配范氏繼孔氏,職銜:誥授資政大夫,工部尚書正治上卿。守中共四子長子李冕,次子李黼,三子李紳,四子李綬。
五.李冕(守中長子)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冕,某官。
B.李黼死前一年,即至正十一年,劉福通起義,攻克潁州(今阜陽),李黼兄李冕率眾抵抗,城陷被執,奮罵就死,史稱忠節萃於一門。李冕,是李秉昭的父親。潁州人民為紀念他們一門忠烈,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潁州建三忠祠,以示祭念。
六.李藻(守中次子)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藻,國子釋褐出身,文林郎、秘書監典簿。【國子】多義詞。可指公卿大夫的子弟,也可指國子學。【釋褐:】a.脫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職。b.指進士及第授官。【文林郎】於隋文帝開皇六年(586)設置,當時是從九品上。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時廢。唐武德七年(624)又置為從九品上的文散官。宋初為四十二階這第三十五階,直到宋元豐改制時又廢除。金、元時皆用為文散官名稱,金為正八品上,元為正七品。明、清時都用來授正七品文官。【秘書監】官署名。遼、夏、金、元秘書監掌經籍圖書。遼長官為郎,下設著作局等官署。夏、金以監為長官,下有少監等官,金下設著作局等官署。元以卿為長官,下設太監、少監等官。典簿: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元朝廷官署如國子監、翰林兼國史院等皆有此官。明、清翰林院、國子監沿置,掌章奏文牘事務。在清朝,此官職為一普設性低階官職,品等為正七品或從七品。該官職主要從事掌奏文書的起稿校注,配置於國子監典簿廳、太常寺、光祿寺等等。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B. 《南村輟耕錄》 卷十四 陶宗儀著:公謂子秉方曰:「我,國之守臣,當死此土,汝可奉母往下江依伯父,以存吾後。」■ 伯父為藻:任職於長江中下游沿江某地。
七.李黼(守中三子,觀音山李氏先祖)
A.《元史》、《明史》等對李黼有大量的記載:李黼,穎州(今安徽阜陽)人,字子威。生於元大德二年 (1298),卒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泰定四年(1327)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泰定五年,代祠西嶽。後改任河南行省檢校官。遷禮部主事,充監察御史。出任江西行省郎中。充國子監丞,升宣文閣鑒書博士兼經筵官。李黼受命巡視河渠,根據河底淤泥高出地面,提出按故跡修浚。後歷任秘書太監,禮部侍郎,外調授江州路總管。
至正十一年(1351),李黼總管九江。盜起,攻陷城多處,造船企圖南攻。李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壯,分守要害。以忠義激勵士氣。至正十二年,賊犯,諸守官逃。李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陣。以長木、鐵錐沿岸設置刺盜船不得動。遂授李黼江西行省參政,行江州等路軍民都總管。盜勢盛,其餘守臣棄城而逃,唯李黼獨守孤城,亦無援兵。臨戰之時,江州平章政事也逃。黼登城布戰,張弩射敵。盜繞其他城門而入。巷戰,李黼知力不敵,揮劍叱盜大呼:「殺我,毋殺百姓!」盜自背後來,刺黼落馬。李黼與從子俱罵賊而死。百姓聞之,哭聲震天。葬其於江州城東門外。追贈攄忠秉義效節功臣、資德大夫、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隴西郡公、謚忠文。立廟江州,賜額「崇烈」。
B. 《南村輟耕錄》 卷十四 陶宗儀著 江州路總管李黼,字子威,汝寧人。泰定丁卯,狀元及第,至正十年庚寅,來守是郡。……,公謂子秉方曰:「我,國之守臣,當死此土,汝可奉母往下江依伯父,以存吾後。」秉方曰:「父死國,子死父,有何不可。」公怒曰:「汝不遵命,是不孝也。」秉昭亦告其兄曰:「兄不去,則叔父無後,不孝莫大於是。某當與叔父同死生矣,兄撫慮焉。」秉方不獲已,買舟奉母夫人行。舟次何家堡,遲留不忍舍。公聞之,手批責以大義,遂去。不半月,公死。
八.李繍(守中四子)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繍,賜同進士出身,將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
【將仕郎】文散官名。《新唐書·百官志一》。唐宋從九品下為將仕郎,金升為正九品,元升為正八品,明為正九品初授之階。【翰林國史院】元代掌管草擬詔令、纂修國史、兼備皇帝咨詢的中央機構。前身是唐朝玄宗開元初年設立的翰林院。開元二十六年(738)另建翰林學士院。宋沿唐制,設翰林學士院,多數宰相從中選拔。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先設翰林院,後立國史院。至元元年(1264)兩者合並,建翰林學士院,秩正三品。至元四年改立翰林兼國史院。至元八年升從二品。至元二十年與集賢院合並為翰林國史集賢院。至元二十二年與集賢院分立,復為翰林國史院。大德九年(1305)升正二品。皇慶元年(1312)升從一品。翰林國史院主要掌管纂修國史、典制誥、備顧問三項職責,設承旨6員,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直學士各2員,屬於富有待制、修撰、應奉翰林文字、編修官等。院內下設(蒙古)新字學士,負責用八思巴字起草或翻譯詔敕。【國史院編修官】是專門為皇帝記錄歷史的官員,明清朝時應該是官拜二品或以上。古代皇帝會天天上朝,而上朝必須有一位史官在旁記載談話,寫入史冊。最重要的是,此官不得參與政事,必須對政事如實報道,自康熙以後,此官比一品官員還要受保護,比一品官員還要受器重,為保護歷史,不讓任何人修改。
B.河北三河、鹽山李氏家譜記載:紳,字星元,葵三河縣夏庄西南塋次,配陸氏繼卜氏,職銜:皇授懷遠將軍,指使輕騎都尉,長子沭,次子淦。……公敬,公卿,公忍的孫輩中又有三人遷河南開封。清朝宣統年前,開封的後人不遠千里,每年到河北鹽山祭奠先祖。【懷遠將軍】武散官名。金始置,從四品,元升從三品。明從三品初授懷遠將軍。【輕車都尉】勛官名。元、明從三品。■ 從不同版本的史料排序看,繍、綉與紳或許是同一人。
九.秉易(李冕之子)、秉方(李黼之子,觀音山李氏先祖)、秉昭(李冕三子)
1. 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秉易,從仕郎、吳江州判官;
■ 元元貞二年(1296年)吳江縣升為吳江州,屬平江路。明洪武元年(1369年)復為吳江縣。即今江蘇吳江市。
2.元史《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記載: 黼兄冕居潁,亦死於賊。秉昭,冕季子也。事聞,贈黼攄忠秉義效節功臣、資德大夫、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隴西郡公,謚忠文。詔立廟江州,賜額曰崇烈。官其子秉方集賢待制。
3.元史《元紀二十八》記載:時賊勢愈盛,西自荊湖,東際淮甸,守臣往往棄城遁,黼中外援絕。賊將薄城,分省平章政事圖沁布哈自北門遁。黼引兵登陴,布戰具,賊已至甘棠湖,焚西門,乃張弩射之。賊轉攻東門,黼救之,而賊已入,與之巷戰,知力不敵,揮劍叱賊曰:「殺我,毋殺百姓!」。賊刺黼墮馬,黼與兄冕之子秉昭俱罵賊而死,郡民哭聲震天,相率具棺葬於東門外。黼死逾月,參政之命始下。冕居潁,亦死於賊。事聞,贈黼淮南、江北行省左丞,追封隴西郡公,謚忠文,立廟江州,賜額曰崇烈,官其子秉方集賢待制。
4. 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秉簡、秉方,國子員。
待制:1.等待詔命。 2.官名。唐置。太宗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門下兩省,以備訪問。宋因其制,於殿﹑閣均設待制之官,如「保和殿待制」﹑「龍圖閣待制」之類,典守文物,位在學士﹑直學士之下。遼金元明均於翰林院設待制,位也在學士﹑直學士之下,但不及宋制隆重。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二》﹑《宋史.職官志二》﹑《金史.百官志一》﹑《元史.百官志三》﹑《明史.職官志二》)
■ 從《南村輟耕錄》 卷十四可以看出,秉方年長於秉昭。
通過上述史料的梳理與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李守中家族在宋、元兩朝地位非常顯赫。史書有據可查的我李氏先祖大多是官階較高的朝廷重臣(「省部級」領導居多),而且他們個個是學富五車之大儒。顯而易見,我李氏先祖在宋、元兩朝具有較高的歷史地位。
從先祖遷徙的路徑看,守中公祖父李成(蓼莪)祖籍金陵丹陽(江蘇江寧區丹陽鎮),後遷徙至廣平路雞澤(河北雞澤)、汴梁(河南開封)、潁州(安徽阜陽)。根據初步分析,我認為河北鹽山公敬,公卿,公忍之孫輩中三人遷河南開封,或與李成(蓼莪)有直系親人在開封有關;我祖遷徙江蘇南通觀音山或安徽巢湖半湯或與李藻有關;南通瀕江臨海,是一個沖擊平原,古來盛產海鹽,富五公穎州避亂、攜眷東遷、崇川卜築……,或與始祖工部尚書李守中及李藻等之工作經歷有關。
上述史料結合南通觀音山、巢湖半湯、河北三河、鹽山家譜進行比對,初步認為曾祖俊(守中曾祖父)後人應有數十萬人以上規模,而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從李守中父母之墓誌銘、狀元墳、狀元巷、阜陽志、元史、李黼墨跡落款等很多史料與實際情況看,李榮、李守中、李黼、李冕等居於潁州(阜陽)是確定的。而蘇天爵《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祖成,由潁川判官權知州事,贈亞中大夫、廣平路總管、輕車都尉、隴西郡侯;妣吳氏,隴西郡夫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十四:江州路總管李黼,字子威,汝寧人。蘇天爵是元朝吏部尚書,陶宗儀是元朝著名的歷史學家,此二人之文稿應該是可信的。而「潁川」與「潁州」、「潁州」與「汝寧」雖然距離不遠,但都不在同一地區,究竟何故?都有待作進一步研究。

2. 包拯打龍袍是否真有其事,有何根據

歷史上並沒有這件事情,是京劇裡面的故事。

講述北宋仁宗年間,包拯奉旨陳州放糧,在天齊廟遇盲丐婦告狀,歷數當年宮闈秘事。

此婦即是真宗之妃,是當朝天子之母,並有黃綾詩帕為證。包拯當即答應代其回朝辨冤。包拯回京,借元宵觀燈之際,特設雷強張繼保燈戲,指出皇帝不孝。

仁宗一怒,要斬包拯。經老太監陳琳說破當年狸貓換太子之事,才赦免包拯,迎接李後還朝。李後要責仁宗,命包拯代打皇帝。包拯脫下仁宗龍袍,用打龍袍象徵打皇帝。

(2)馬鞍山李氏擴展閱讀:

包拯出身在名門望族之家,沒有傳說中坎坷的身世,也不是哥嫂養大的,而是父母雙全、寵愛備至,從小接受著良好的儒家教育,29歲中進士,被任命為江西永修縣的「一把手」。

然而包拯卻有著嚴重的戀家情節,便奏請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邊上班,於是改任為和州(馬鞍山市和縣)監稅,等於在離家不遠的和縣管稅收,就這,包拯和父母還是覺得不滿意索性把官給辭了,當起了啃老族,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包拯任性的一面。

這「宅男」一當就是十來年,直到父母去世,包拯才在別人勸說下到安徽的天長縣當了「縣委書記」。包拯在家待業了十幾年,這在現代人眼中是不可想像的,而在當時卻是尋常之事,宋朝重孝道,包拯的為了孝順父母官都不要了,這是孝子!3年後,42歲的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廣東肇慶)「一把手」。

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文人雅士眼裡的珍品,也是朝廷的貢品。這里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上加征幾十倍的數額,私下賄賂權臣,可包拯破除了這個多年的潛規則,只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誰也不準私自加碼 ,違者重罰。

並且自己以身作則決不要一塊端硯。這對於剛正不阿又不諳於人情世故的包拯來說,這樣做是太正常的事了,殊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不懂為官之道、不懂潛規則,與同僚格格不入的另類官員包拯,卻因「端硯事件」得到了皇帝的賞識,被調到中央,任命為監察御史,負責監察百官。這讓包拯更加自信了,我就得這樣做才能備受重、才能找到了我的人生價值。

包拯根據當時的朝政時局,對國家的內政外交上提出過許多批評意見;對朝廷上下不合法、不合情的事就要行使自己的監察權,就要彈劾。據統計,在他彈劾下被降職、罷官、法辦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時為了一個人、一個案件往往反復上奏,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勢,並且被他彈劾的都是當朝權貴。

他7次彈劾酷吏王逵,最終把這個寵臣拉下馬;他彈劾仁宗最親信的太監閻士良「監守自盜」; 他4次彈劾皇親郭承佑,讓仁宗幾乎下不了台;他彈劾宰相宋癢,其人道德高尚,實無過錯,包拯卻彈劾他身為重臣卻毫無建樹。

包拯這股子勁讓大臣見了就怕,甚至仁宗皇帝都有點畏懼三分。作為監察御史,包拯有時還要和皇帝當面理論,在爭執到達最高潮時,義憤填膺滔滔不絕的包拯,將唾沫星子濺仁宗一臉,讓皇帝尷尬至極又窩火。據史書記載「溫成(張貴妃)遣小黃門次第探伺,知拯犯顏切直,迎拜謝過,帝舉袖拭面……」

按照常理,一個人被人把唾沫噴到臉上後,地位再低的人都會反抗的,可是宋仁宗不但沒有發火,而是到了後宮,來到張貴妃面前,才「舉袖拭面」。仁宗皇帝的大度,想來是為了國家考慮。可這在包拯看來,卻以為連皇帝都怕了自己,就越來越認真和執著了,以至後來仁宗皇帝甚至到了一見包拯就躲起來的地步。

包拯這樣的確有點過分了,俗話說君威難測、伴君如伴虎,要是換成其他皇帝,包拯早就死了幾百回了,宋仁宗的確太仁慈了,是他成就了包拯,也就有了名傳千古的「包青天」。

包拯病逝後,老百姓莫不傷感,宋仁宗親自到包家弔唁,並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歐陽修曾說,包拯一輩子「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這個評價是准確的。但我們也包拯成功的背後還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男人----宋仁宗!

3. 「敬」氏的由來,誰知道啊

敬(gou)氏原系出皇帝之裔,春秋時衛通授業於述聖,子思子得聞聖學,西漢間敬參以忠直著閱數十傳。 始祖敬公諱保字仲安,原配羅老太君。明初居陝西鳳翔府早掇巍科歷宦。黃明敕授,吏部員外郎。歷任建陽、臨津縣知縣,後改遷劍閣王母溝今香城寺西溝,敬保墳是也。 四川省南部縣升鍾鎮馬鞍山敬姓始祖敬大珂,妻李氏。約在明朝中期明世宗嘉靖年間,從劍閣縣香城寺王母溝西溝,搬遷到南部縣升鍾鄉馬鞍山居住。至今已有四百四十餘

4. 李氏字輩 正、開、國 後面是我父親聽我爺爺說老家是馬鞍山當塗縣(小丹陽)

應該是德吧!望採納

5. 濟南哪有手工裝裱字畫的

濟南槐蔭區經一緯六路西北側257-2群盛華城底商名人畫館

6. 李氏根源延時噴劑馬鞍山哪裡有賣

一般正規的大葯店 都有賣

7. 黃巢簡介

黃巢
黃巢(?~884) 唐末農民戰爭領袖。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稍通書記,屢舉進士不第,以販私鹽為業。家富於財,善擊劍騎射。唐懿宗咸通(860~873年)未至僖宗乾符(874~879年)初,連歲凶荒,黃河以南尤其嚴重。農民起義紛紛爆發。乾符二年(875)初,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發動起義,唐未農民戰爭爆發。五月,黃巢與同族兄弟、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募眾數千響應。接著王、黃兩軍會合,協同作戰,東攻沂州(今山東臨沂)不克,就西向進攻洛陽周圍地區。唐統治者急調大軍夾擊。王、黃乃於乾符三年十月間南趨唐州(今河南泌陽)、鄧州(今河南鄧縣),以後又活動於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反復沖擊敵人。同年底,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刺史裴偓對王仙芝進行誘降,仙芝動搖,欲受唐官職。黃巢指斥他說:起初我們共立大誓,橫行天下,現在你獨自取官降敵,廣大群眾何所歸宿!因怒擊傷仙芝首。仙芝畏眾怒,不敢受唐命,遂與黃巢分兵作戰。黃巢率軍北上,攻克鄆州(今山東東平北)、沂州等地。以後王、黃雖曾一度台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不久又分兵。

乾符五年,王仙芝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戰死,尚讓率余部奔毫州(今安徽毫縣)與黃巢所部會合,推黃巢為黃王,號沖天大將軍,建元王霸,署置官屬。從此,黃巢成為起義軍的最高領導人。兩支義軍會合後,勢力又見壯大。黃巢再度北上,克沂、濮等州,然後沿黃河南岸西進,「欲窺東都(洛陽)」,唐朝急調軍隊增援東都。黃巢知攻東都無望,於是引兵南下,渡過長江,東趨下游。在越州(今浙江紹興),遭到鎮海(今江蘇鎮江)節度使高駢部將張璘、梁纘的阻擊,義軍乃轉由浙江南進,開山路七百里,進入福建,攻克福州(今屬福建)。黃巢在福州大力打擊官僚,地主,殺了頑固不化的「處士」周朴。後率大軍沿海岸南進,於六年九月攻佔嶺南重鎮廣州。經過大約兩個月的休整,黃巢在這年冬又率領大軍北伐,自號「義軍都統」,並發表文告,宣布即將打入關中,指斥唐朝以宦官掌握朝政,綱紀紊亂,朝臣與宦宮勾結,賄賂公行;還宣布義軍禁令,禁止刺史廣殖財產,縣令犯贓者全族處斬。他所指責的都是當時極弊,深得群眾擁護。義軍擁眾數十萬,從桂州(今廣西桂林)出發,乘大筏沿湘江順流北上,攻克潭川(今湖南長沙),又下江陵(今屬湖北)。本欲乘勝進兵中原,直趨關中,但至荊門(今屬湖北)為唐將領劉巨客所敗,乃轉而東進。於廣明無年(880)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饒)擊斃淮南(今江蘇楊州北)節度使高駢的驍將張璘。七月,自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長江東岸)飛渡長江。高驕與唐廷有矛盾,又懾於義軍聲威,雖擁兵十幸萬,但保境而已,不敢出戰。黃巢渡江後門破竹之勢跨越淮河,於十一月佔領東都洛陽。進軍途中,義軍「整眾而行,不剽財貨」,沿途群眾紛紛參加義軍,眾達百萬。入洛陽城後,義至勞問冒民,間里晏然。黃巢北攻時,還特意轉牒唐朝各鎮兵將:你們各宜守壘,勿犯我兵鋒。我將入東都,到京師向皇帝問罪,與你們無涉。這些話分化了敵人營壘,所以兵行無阻。黃巢在東都並未久留,隨即轉旗西指,於年底突破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天險,最後攻下了京師長安。唐僖宗和大宦官田令孜南逃成都。義軍入城之日,向貧民散發財物,並由大將軍尚讓向群眾宣布:「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

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黃巢即位於含元殿,國號大齊,改元金統。原唐朝官員,四品以下酌情留用,三品以上全部罷宮。其中樞主要官員有:尚讓為太尉兼中書令,趙璋為侍中;原唐官崔理和楊希古並同平章事(即宰相);孟楷、蓋洪為尚書左、右僕射,兼軍客使(掌管近衛軍隊);翰林學士中還有著名詩人皮日休。黃巢在長安執行嚴懲皇族、公卿的政策,唐宗室留長安者幾無遺類,義軍查獲降官張直方夾壁中隱藏的高官顯貴百餘人後,全部處死。大齊政權還沒收富豪的財產,號稱「淘物」,宮室皆赤腳而行。次年,唐軍曾一度攻人長安,義軍暫時撤出,當夜反攻,將唐軍驅逐出城。

但黃巢既未派大軍追擊唐僖宗,也沒有首先全力殲滅分鎮關中的唐朝禁軍,大齊政權也缺乏必要的經濟政策,生產、財政均無著落,這樣,敵我力量對比就逐漸發生了不利於義軍的變化。關中地主堅壁清野,使大齊政權陷入嚴重的缺糧困境;中和二年(882)大齊的同州(今陝西大荔)防禦使朱溫叛變降敵;沙陀族李克用應唐朝的乞援,率勁旅一萬七千人南下;敵方軍力大大增強。這時,黃巢發現困守關中已很不利,乃於三年四月東撤,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節度使秦宗權戰敗,投降黃巢。六月間,義軍開始圍攻陳州(今河南淮陽)。守將趙犨頑抗,義軍久攻不克,朱溫和李克用又先後前來增援趙犨,黃巢遂於四年四月解圍,逾汴而北,又遇到唐徐州節度使時溥的阻擊,作戰不利,最後退至狼虎谷(今山東萊蕪西南),於六月十七日兵敗自殺(一作為甥林言所殺)。歷時九年余的農民戰爭至此結束。不久後,唐王朝即告滅亡,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補充詩集:
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自題像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

關於黃巢的兩個傳說
正月十五掛紅燈的傳說

唐朝末期,黃巢帶領起義軍北上,攻打渾城。圍城三天攻不下來,黃巢氣壞了,指著城樓大罵,揚言攻破城池,定殺個雞犬不留。

這時,已經快過年了,下了一場大雪,天氣很冷,士兵大多還沒有換上冬服,黃巢知道硬攻要受損失,只好先把隊伍拉到山裡,等過了年再打。

新年很快過去了,家家都在推米磨面,做湯圓,歡慶上元佳節。黃巢想,兵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何不乘人們過節的時候,進城摸摸敵軍的虛實,再定攻城之策。想到這里,他馬上召集眾家兄弟商量了一下,把義軍交給師弟,自己挑上湯圓挑子出了大營,直向渾城走去。

黃巢進了城門,一直奔西街。走不多遠,見十字街前有一夥人正指指劃劃地看什麼。剛好,這時對面來了個賣醋的老人,穿一身破棉襖棉褲,手裡不住地敲著梆子。黃巢上前施禮說:「請問老人家,前面出了什麼事?」老人打量一下黃巢,左右望望,把他拉到路邊,低聲說:「前兩天黃巢帶兵攻城不下,到山裡去了,過幾天還要來的。官家貼出告示,要百姓出人出糧,唉!要打大仗了。」

兩個人正說話,忽聽一陣馬蹄響,黃巢抬頭一看,一隊人馬飛馳而來,當兵的邊跑邊嚷道:「眾家百姓聽著,黃巢進城了,現已四門緊閉,跑不了啦,有發現賣湯圓的馬上報告。知情不報者誅滅九族!」

黃巢知道軍中出了叛徒,走露了消息,便扔下挑子往東跑,急急忙忙地鑽進一個巷子里。進了一家院子,隱在門後。等馬隊過去,這才出來往北跑。沒跑多遠,又聽見馬蹄響,知道馬隊又回來了,他一轉身鑽進一個小院。

黃巢插上門正要進屋,見一個老人從屋裡走出來,正是十字街頭跟自己說話的那個老人,急忙走過去說;。「老人家行行好,把我藏起來吧。」老人見了黃巢先是一愣,接著點點頭答應了。

這時,街上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接著有人射門。老頭著急了,話都顧不得說,急忙把黃巢領到後院,來到醋缸跟前,掀開缸蓋讓他鑽進去,說:「客官,先委屈一下吧!」老人拿把掃帚剛要掃地,大門撞開了,十幾個官兵闖進來,把老頭圍住。官兵頭目說:「大白天,為啥插門?」老人說:「我怕小偷進來偷東西。」頭目追問:「有個大漢,你把他藏在哪?」老人說:「我家大門插著,沒人進來!」一頭目罵道:「胡說!他明明鑽到這兒來了。你不想活了!」老人說:「官爺,你不信,就請搜吧。」。頭目下令去搜查,十幾個官兵馬上進屋,翻箱倒櫃,乒乓一陣亂響,東西砸破了不少,醋缸也打破了兩口,醋流滿了院子,幸虧他們沒接著翻。

官兵走了,黃巢從缸里爬出來,見滿院子都是碎缸片,老人惋惜地在缸前落淚。他忙走過去安慰說:「老人家不要哭了,過兩天我賠你幾口就是了。」

老人站起來說:「客官,你快走吧,他們前邊去了,找不到人還會回來的。」

黃巢問:「老人家,現在天還不黑,到處都是官兵,我從哪裡出城呢?」

老人說:「你出了這條巷子,鑽進對面院子,從後面出去便是天齊廟,你先在廟里藏著。天黑後,順著城牆往南走,走出兩丈多地有個豁口,你就從那兒出去吧。」黃巢見老人厚道誠實,便進一步打聽說:「老人家,這座城有何妙處,黃巢十萬大軍攻了三天競攻不破?」老人說:「客官有所不知,這城建在始皇時期,城牆又高又厚,上有滾木,兩廂藏有弓箭手。」黃巢問:「那就沒法了嗎?」

老人說:「要打城,不能從城門進,得從天齊廟的豁口進。」黃巢聽了很高興,轉身要走,又回過身來問:「老人家,你知道我是誰嗎?」老人猶豫了一下,說:「你是黃大將軍。」黃巢說:「唐兵罵我殺人如麻,吃人不吐骨頭,你不怕我嗎?」老人說:「那是官家說的,官家能有好話嗎?我們窮百姓正盼著你來呢。」黃巢聽了很感動,想不到老百姓對自己這么敬重,就說:「老人家,你家有紅紙嗎?」老人說:「現成的沒有,店鋪里能買到的。」黃巢說:「你買幾張紅紙,扎個燈籠,正月十五掛在房檐上。」

黃巢走後,老人把消息傳給鄰居,一傳十,十傳百,不久全城窮百姓都知道了,家家買紅紙扎燈籠。

黃巢回到大營,馬上召集將士商量,到了夏歷正月十五晚上,帶著五千精兵,摸過護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一聲號炮,內外夾攻,很快攻破城門,起義軍進城了!

這時,窮人家門口都掛起了紅燈,全城燈火通明。凡是掛河讜紅的的大門,起義軍一律不入;不掛紅燈的,起義軍沖進去抓贓官老財,只一宿就把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殺光了。第二天,黃巢開倉分糧,還派人給那位老人送去二百兩銀子。

自那以後,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起了紅燈。這個習俗便流傳下來

端午「插艾草」的來歷
端午節本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至唐黃巾起義時,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時值端午。當地官員於是放出風聲:「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動員民眾逃離家園,是為"走黃巢"。實際是使義軍無法與民眾接觸,以制義軍不斷擴大之勢。
中原地區某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婦人與二個小孩,一小孩為親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她嫂子的遺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歲。婦人一人帶二小孩逃難,背著她嫂子的遺孤,卻讓自已剛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卻落在後頭。走不多遠,遇一黃衣人,問:「嫂嫂為何不讓大小孩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後甚為感動,道:「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其實你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你何。」言罷竟忽不見。婦人認為是仙人指點,於是回家依言而作,並沿途叫逃難之人插艾草可破黃巢之刀雲雲。因此婦人平時善良,多行善事,諸多民眾都相信,依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黃巢」,在家中過端午節。
果然,義軍過境,見家中插艾草的人家,無人打擾,隨軍的醫生還為民眾看病,問疾苦。一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平民之家,不再「走黃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並效婦人行忠義之事。
其實,黃衣人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藝高強。義軍所到之處,都是無人村,義軍無人支援,成了孤軍。謀士知有蹊蹺,化成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遇是了婦人。忽然不見,只是縱身跳上大樹隱藏起來了。謀士小施一計,不僅破了官府的:「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謠言,為義軍獲得民眾支持,又使民眾積德行善成風,世人於是將此傳統繼承下來,成為今天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
陸河人為客家人,多為中原遷移到陸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黃巢」「插艾草」的習俗。

8. 我是遼寧營口的李姓,祖上馬鞍山的,請問是屬李姓哪一支的

你應該屬於是遼寧營口那一隻的。

9. 古代王者

黃帝--擊敗炎帝、蚩尤等,成為中華之祖
蚩尤--中國古代邪惡勢力的代表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秦始皇--統一天下,皇帝之祖
項羽--千古一霸,藐視一切帝王
曹操--亂世梟雄,無帝王之名,有帝王之實
康熙--內憂外患,大漠滄海,一力盪平,開啟盛世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李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