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是指什麼
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一般稱公建用地,是與居住人口規模相對應配建的、為居民服務和使用的各類設施的用地,應包括建築基底佔地及其所屬場院、綠地和配建停車場等。
根據國家《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准GBJ 137—90》,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居住小區及小區級別以下的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歸屬為居住用地R),如托兒所、幼兒園、小學、中學、糧店、菜店、副食店、服務站、儲蓄所、郵政所、居委會、派出所等用地。
一類為居住區及其以上的行政、經濟、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以及科研設計等機構和設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歸屬為公共服務設施用地A)。
(1)公共服務設施產權界定辨析擴展閱讀:
最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分類標准和舊的用地分類標准對比分析如下: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指行政、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機構和設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務設施用地,其核心內涵在於必須控制以保障滿足民生需求的公共服務設施,分為 9 個種類:
1、「行政辦公用地」將原國標「行政辦公用地」縮小范圍,僅包括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事業單位、群眾自治組織等非營利性設施用地,市場經濟體制下轉軌為商務辦公的設施用地則歸入本標准分類的「商務設施用地」中。
2、「文化設施用地」將原國標「文化娛樂用地」縮小范圍,僅包括圖書、展覽等公益性文化活動設施用地。原標准「新聞出版用地」、「文化藝術團體用地」、「廣播電視用地」的報社、出版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等。
除了事業單位的辦公設施用地以外,納入本方案「藝術傳媒產業用地」,原標准「廣播電視用地」的轉播台、差轉台等用地納入本方案「廣播電視設施用地」。
㈡ 物業管理用房、公共設施與市政設施的產權如何界定
物業管理用房和公共設備設施的產權歸屬於全體業主所有。
市政設施分幾種:
1、能源供給,如水、電、燃氣等,在用戶端計量表後的部分,產權歸業主;計量表以前(含表本身),產權歸供給方。有線電視、電話、寬頻等,入戶埠以內的,產權歸業主;入戶埠以前部分歸供應商。
2、市政供暖或地區集中,供暖入戶節門以後的設備設施歸業主,節門以前(含節門)歸供暖方;小區鍋爐供暖的,節門以前部分歸全體產權人共有,節門以後歸使用業主。
3、市政排污管道等,以小區建築紅線為界,紅線內歸全體產權人;紅線外歸市政部門。
(2)公共服務設施產權界定辨析擴展閱讀:
業主在物業管理活動中,享有下列權利:
(一)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接受物業服務企業提供的服務;
(二)提議召開業主大會會議,並就物業管理的有關事項提出建議;
(三)提出制定和修改管理規約、業主大會議事規則的建議;
(四)參加業主大會會議,行使投票權;
(五)選舉業主委員會成員,並享有被選舉權;
(六)監督業主委員會的工作;
(七)監督物業服務企業履行物業服務合同;
(八)對物業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使用情況享有知情權和監督權;
(九)監督物業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專項維修資金(以下簡稱專項維修資金)的管理
(十)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㈢ 關於城市規劃的幾個概念——城市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公用設施
根據《城市規來劃基本術自語標准》
公共設施用地 public facilities
城市中為社會服務的行政、經濟、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科研及設計等機構或設施的建設用地。
市政公用設施用地 municipal utilities
城市中為生活及生產服務的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用地,包括:供應設施、交通設施、郵電設施、環境衛生設施、施工與維修設施、殯葬設施及其它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用地。
城市基礎設施 urban infrastructure
城市生存和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工程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的總稱。
通常認為城市公共設施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包括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包括教育、醫療、體育、文化、商業金融等各類為城市服務的公共設施。
㈣ 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設施是指為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各種公共性、服務性設施,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設施有基礎設施和附屬設施,其中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附屬設施
附屬設施是配套設施,使得基礎設施得到更好服務、發揮更大作用、實現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設施。
㈤ 公共設施分類
正因為對公共設施的研究才剛起步,所以才很有必要對公共設施加以定義。從最普通的意義來說,所謂公共設施,是指那些提供某種公共福利或公共服務的設施。可以將公共福利定義為由政府所提供的福利,因此,所謂公共設施,是指所有在某種程度上為政府所有、或為政府所經營的設施。不過,世界上幾乎所有類型的設施或福利,都在一定時間、一定場所為政府所提供。因此,根據過去實際的觀察來定義公共設施,肯定會又冗長、又復雜,或只適用於某種社會型態。從本章的目的出發,我們採用首先由M.泰茲(Teitz,1968)提出的公共福利的定義:公共設施或公共福利是指那些以1)集體使用;2)短期最低邊際成本或3)法定使用為特徵的設施或福利。
集體使用的設施或福利所具備的特徵是:對其使用不能加以限制或取消。例如,一個國家的國防,就是一種集體福利,對某一公民來說,如果所有別的公民都從該福利中獲得利益,那麼實際上他就不被剝奪享受這種既存福利的權利。如果這種服務已提供給國民,它的成本是均分的,因此必須由所有人分享。再如,城市開放空間是一種公共設施,不可能限制某些使用者進入某公共開放空間或游樂地。
短期最低邊際成本福利是指那些一旦建成後,投資者不需再追加附加成本,便可向所有使用者開放的設施,例如公營的公路。總的來說,公路上並不擁擠,因此在現有的行人當中,再多增加一名旅遊者使用公路,其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由私人提供這類福利,常常顯得不足,而提供這類福利的成本,以及社會對其的需要,又是那樣的巨大,常常使得政府不得不肩負起提供這類福利的責任。
法定使用福利常指受客觀條件影響、而又為社會所必需的福利。如果依靠私營市場來布局這類設施,會造成設施的不合理布局,甚至於造成這類設施的缺檔。這類設施包括學校、博物館以及自然保護區等。關於政府在提供社會服務中恰當地位的問題,還存有許多爭議,這些爭議尤其集中在某些服務是否確實屬於法定福利的問題上。例如,醫療保健、中小學免費午餐、高等教育、幼兒日托、以及能源資源等福利和服務的屬性——公營或私營——問題,在許多國家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與公共福利的定義密切相關的,是公共福利的分類問題。分類工作可以幫助我們為規劃決策或政策制定,確定不同福利的目標。其中最簡單的分類之一,是由C.雷維爾(Revelle)、D.馬克斯(Marks)和利伯曼提出的(1970)。他們建議,可以將公共福利分為普通福利和非常或緊急福利兩大類。普通福利包括:公園、公共住宅、公路、給水工程、垃圾處理設施等。與這些設施不同的是:醫療保健、防火、治安等福利,它們常常與緊急情況有關。這兩類公共設施的目標和區位特徵,常常很不一樣,因此應分別加以規劃。不過,雷維爾的分類方案顯得過於粗糙,而且在實際工作中,普通設施與緊急設施二者的區別,有時並不一定很明顯。
M.G·奧斯汀(Austin,1974)提出了另外一種分類方法,他的分類更為強調區位意義,強調設施對周圍地區人口的影響。他把公共設施分為以下三類:
1.有害於位址型:這類設施通常為社會所必需,但它的存在會給當地帶來一些損害,常見的有垃圾堆和焚化場。
2.中性位址型:在設施服務區范圍內,這類設施的效用在各個區位都幾乎相同,例如中學、大學等。
3.有益於位址型:離這類設施最近的地區,得到的效用最多。它的社會效用的距離衰減曲線,可能較平緩,如公園,也可能相對較陡,如消防隊。
一般地講,遊憩設施屬於有益於位址型一類,但有時候,對同一設施的分類可能不一致,至少也是較難劃分的。例如,游樂地常常是受歡迎的設施,人們喜歡它離自己的家近一點,但那些住在游樂地附近的人,可能會因為與游樂地有關的喧鬧、垃圾和遊人穿庭越戶帶來的煩惱,其凈社會效用受到損害。因此,由於游樂地的上述特徵,對不同類群的使用者來說,它既屬有害於位址型、也屬於有益於位址型。又如,某修復的歷史古跡,可以從很遠的地方吸引遊客,因而對當地的經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由於該設施施惠於某廣大地區,所以可將其歸為中性位址型設施。但事實上,從該設施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對當地人來講,要遠比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效益重要得多,所以,從經濟角度考慮,可以將這一歷史古跡稱為有益於位址型設施。
㈥ 單位公房已房改,其公建配套設施的產權屬性如何界定
這事可復雜了,政策性很強、歷史原始資料難找。現在在搞四供一業移交,解決各單位的歷史遺留問題。 有專班在工作中。
㈦ 公共服務用房包括哪些
公共服務用房是指為教學、科研提供公共服務使用的房屋,如公共教室、圖書館、檔案館、校史館、博物館、計算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會堂、體育場館等。學校暫不核定公共服務用房的定額面積,但對其進一步合理規劃,有效使用。
㈧ 基礎設施與市政公用設施以及公共設施之間的區別!
一、指代不同
1、基礎設施: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
2、市政公用設施:指由政府、法人、或公民出資建造的公共設施。
3、公共設施:指由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給社會公眾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築或設備。
二、內容不同
1、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
2、市政公用設施:城市污水排放、雨水排放、路燈、道路、橋梁、隧道、廣場、涵洞、防空等市政設施。
3、公共設施: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三、作用不同
1、基礎設施: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
2、市政公用設施:是滿足人們公共需求。
3、公共設施:是滿足人們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參與)和公共空間選擇的設施,如公共行政設施、公共信息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公共體育設施、公共文化設施、公共交通設施、公共教育設施、公共綠化設施、公共屋等。
㈨ 哪些屬於公共服務設施用地
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一般稱公建用地,是與居住人口規模相對應配建的、為居版民服務和使用的各類設施的用權地,應包括建築基底佔地及其所屬場院、綠地和配建停車場等。如托兒所、幼兒園、、、糧店、菜店、副食店、服務站、儲蓄所、郵政所、居委會、派出所等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