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馬鞍山在哪
馬鞍山礦區地處長江下游寧蕪--羅河成礦帶,是我國七大鐵礦區之一。礦區內鐵礦山有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所屬南山、姑山、桃沖鐵礦及待開發的羅河鐵礦,已探明的鐵礦產地有31處,伴生礦產地10處,鐵礦總儲量16.35億噸,占安徽全省鐵礦總儲量的57.32%,其中能滿足工業開採的約10億噸以上。礦床規模以大中型為主,礦體較大,儲量億噸以上的有5處,礦石平均品位36.55%,多屬易選的磁鐵礦石,經過選別流程可獲得精礦品位53%~64%。馬鞍山郊區的高村、陶村、和尚橋,當塗縣境內的白象山,廬江縣境內的羅河是潛力很大的後備礦山。硫鐵礦集中分布在馬鞍山郊區的向山、馬山地區,總儲量約2.62億噸,約占安徽全省儲量的55.39%。伴生的磷資源儲量大,品位高,僅以南山鐵礦凹山礦采場和尾礦壩中含磷計算,儲量達1427萬噸,約占安徽全省磷礦儲量的1/3。鉀長石礦主要分布於市郊葛羊山西部,儲量達100萬噸,剝離層薄,開采條件好,是陶瓷、玻璃、造紙工業的重要原材料。製造鉀肥、硫酸原料的明礬石礦,主要分布於向山地區的大黃山,儲量約210萬噸,含明礬品位38.7%。可作水泥工業摻料的石膏礦,分布於市區東南向山,為中型礦床。此外,還蘊藏可供開採的金、銅等有色金屬礦及高嶺土、雲母等一些非金屬礦。
.馬鞍山市土地總面積約16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82萬公頃,林地面積2.49萬公頃,交通用地1403.73公頃,水域7.64萬公頃,未利用土地1960.8公頃。
馬鞍山市(不含當塗縣,下同)年平均降水量1060 毫米,形成大氣降水總量約2.9億立方米。河川徑流總量達1.13億立方米。長江流經市區西部,平均年過境徑流量高達9794億立方米,是發展工農業生產最可靠的水資源。境內長江水面達21平方公里左右。其他河流、湖泊、水庫總面積約1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積1.51平方公里,池塘面積11.67平方公里,河流水面積5.7平方公里。地下水資源豐富,其流速約0.525厘米/晝夜,流量為0.22立方米/晝夜。地下水一般在深度2米左右的含砂蓄水層中,砂層之下為含水量最高的淤泥層。另外,地下水位還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變動幅度約在O.2-0.5米之間。地下水的總流向, 由地勢高的東部向地勢低的西部流入長江。
② 馬鞍山有幾座山
9山環一湖嘛
③ 馬鞍山慈母山在哪
是慈姥山吧?
在金家莊區,長江邊上,俗稱"貓子山"!
馬鞍山的西北方向,有一座瀕臨長江名為慈姥山的小山丘,山勢不高海拔僅59.4米。但它那垂崖峻絕,層巒疊嶂的氣勢,會讓遊人感受到此山蘊含著一股神奇的靈秀之氣。在金黃的菜花展放的初春,在稻香飄散豐收景象的原野之秋,這座被黃花綠浪裹圍著的山丘更顯得格外俊美。從馬鞍山方向遠遠北望,此山山形頗似一隻頭枕江流,身卧江畔綠野中的大貓,故此山俗稱貓子山。
山上昔有昭明太子讀書閣,始建於南梁,南朝梁武帝肖衍的長子肖統,世稱昭明太子曾在這里讀書。原讀書閣是一座三層古雅樓閣,梁末毀於兵火,後人在東北坡復建過昭明閣。據當地居民介紹:位於此山東北坡上的昭明閣在解放初期,上世紀50年代尚保存完好,整座建築布局嚴謹,氣勢恢宏。每當春暖花開之際來昭明閣游覽、進香的遠近遊客絡繹不絕。臨近昭明閣的江邊處早年還有一座港口碼頭,俗稱和尚港。相傳其名的由來與楚高僧真定有關,高僧真定泛舟江上,見此山絕壁臨江磯頭浪涌,便「以杖錫開河於磯後」故得名和尚港。據昭明村年長者說:和尚港當年集市相當熱鬧,商販雲集,店鋪櫛比,交易農副土產的攤位擠滿了港前的市場,鼎盛時期市場內賣肉的肉案子多達七十二個,僅此一項足可說明昔日這里的繁榮景象。
史書記載昭明太子肖統在此苦讀多年,在慈姥山上的讀書閣中,他「或與學士商榷古今,繼以文章述,率以為常」。從這段文字的記述來看,肖統主編的「文選」大有可能是肖統召集劉勰等文人學士在慈姥山的讀書閣編選的。這里遠離喧鬧的京城,江流三面環繞,即使在酷暑盛夏,山上輕風習習,涼爽宜人,是撰文著述的佳境。史書中還記載,肖統的母親多次讓他回京城南京他都不回去,這或許與他在讀書閣組織繁忙的編選工作有一定關系。肖統憑借帝室的方便條件,為編輯「文選」集中很多人力物力,並收集了大量文獻資料。他「有書幾三萬卷,名才並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可見肖統領導下的編書班子學術風氣之盛,收集的資料之廣,從而保證了這部文學選集的質量。
肖統雖是太子,但三十一歲病逝,未能繼位。他當太子時「為政寬和,京師谷貴,他命菲衣減膳,改常饌為小食;每霖雨積雪,遣心腹左右,周行閭巷視貧困家,有流離道路者密加賑賜 」。可見肖統不僅博學多才而且還是一位勤儉仁愛之人。後人為紀念他,至今在慈姥山下還保有昭明村、昭明橋等地名。
④ 有誰知道馬鞍山有這樣一座山
荷包山
以前又叫
寶積山小九華山
以前又叫
望夫山(望夫石)其實馬鞍山還有秀山、老虎山、獅子山,估計大家真不知道在哪,希望17樓的活地圖介紹介紹。
⑤ 請問馬鞍山市是不是有座山就叫這個名啊或者說這個市名的由來是怎麼樣的
一直以來,我們大家都認為因為有馬鞍山這座山,所以我們的城市因山命名為馬鞍山版市。雖事實如此,但權卻並非如此簡單直接。實際上馬鞍山市市名的由來經歷了從山名――機構名――行政建制名三個階段的延變。
馬鞍山山名的來歷
馬鞍山的山名來自一個凄美的傳說,這一點眾所周知。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全軍覆沒,敗退至和縣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
在馬鞍山市現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馬鞍山山名記載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輿地誌》: 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舊有神祠,赤烏二年所建。
⑥ 安徽馬鞍山哪座山最高多少米
馬鞍山,因其形如馬鞍而得名。是柳州市中心區的一座最高山峰之一,主峰海拔270米,
⑦ 馬鞍山在具體哪裡
安徽省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部,地處北緯31°46'42''~31°17'26''與東專經118°21'38''~118°52'44''之間;東臨屬石臼湖與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縣接壤。至蕪湖市區30公里;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具有臨江近海,緊靠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的優越地理位置。馬鞍山市最北點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點在黃池鎮水陽江中心航道線上,最西點為江心洲與和縣之間長江主航道中心線,最東點處於石臼湖中心線。全市總面積1686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縱距54.4公里,東西最大橫距46公里。
求採納
⑧ 馬鞍山市在什麼地方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東南岸、安徽省東部。
馬鞍山,簡稱「馬」,是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是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門戶城市;轄3區3縣,總面積4049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230.2萬人。
馬鞍山橫跨長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早在六朝時期,許多名公巨卿、賢達雅士就流連駐足馬鞍山,留下眾多古跡和文化遺存。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建設試點城市、全國科技興市試點城市、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
首批國家信息消費示範城市、中國詩歌之城等殊榮。馬鞍山是中國十大鋼鐵基地之一,馬鋼所在地,馬鞍山港是長江十大港口之一,皖江第一港口,是中國重要的鋼鐵流通基地,馬鞍山鄭蒲港繼上海、南京兩個深水港後,長江最後一個萬噸級深水岸線碼頭。
(8)馬鞍山山在那擴展閱讀:
馬鞍山市地處北緯31°46'42''~31°17'26''與東經118°21'38''~118°52'44''之間。東臨石臼湖與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縣接壤。至蕪湖市區30公里;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具有臨江近海。
緊靠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的優越地理位置。馬鞍山市最北點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點在黃池鎮水陽江中心航道線上。最西點為江心洲與和縣之間長江主航道中心線,最東點處於石臼湖中心線。
歷史沿革:
馬鞍山地區歷史悠久,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縣治今當塗縣丹陽鎮)。東晉北方戰亂,難民南遷。成帝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徒,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
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牛渚(今採石)。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隋開皇九年(589年),將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徒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迄今相沿不變。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佔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明清府治隸屬不變。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1914年)設蕪湖道,當塗屬蕪湖道。
民國17年(1928年)廢道,仍直隸安徽省。1949年4月當塗解放。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1955年8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
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公社外)劃歸馬鞍山市。馬鞍山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崛起的新興鋼鐵工業城市,現轄三區一縣。建市時,馬鞍山建成區面積只有0.7平方公里,人口5.65萬人,經50多年發展與建設,馬鞍山已由原來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發展為人口達126萬人。
國內生產總值428億元、市區面積354平方公里的新興工業城市。馬鞍山不僅城市生態環境優美,而且地理位置獨特,形成了"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獨特的城中有園,園中有城的城市風光。
山名的來歷:
馬鞍山的山名來自一個凄美的傳說,這一點眾所周知。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全軍覆沒,敗退至和縣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
在馬鞍山市現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馬鞍山山名記載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輿地誌》: 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舊有神祠,赤烏二年所建。
⑨ 馬鞍山有哪九座山
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
九山是:馬鞍山,雨山,佳山,翠螺山,九華山,西山,望夫山,霍里山,慈母山。
一湖就是雨山湖了。
⑩ 有沒有山叫做馬鞍山如果有的話,那馬鞍山在哪個城市
1、甘肅正寧縣馬鞍山
甘肅省馬鞍山位於正寧縣宮河鎮西面3公里的山上。 傳說山形是天神化的,孫行者大鬧天宮時玉皇大帝為了收買他,給他封了個弼馬溫。孫悟空不曉得此為何等職銜,官屬幾品,一問左右才知是個管馬的,是天宮最小最不起眼的官。老孫怒氣難忍,一下甩掉烏紗,回花果山做他的「齊天大聖」去了。這一下,無人管的天馬便得了自由,滿天飛奔,有一匹正沖出南天門的灰馬,看到東南方向有一汪清凌凌的池水,一高興便縱身洗將起來,濺出的小泥點落下來不一會就成了座馬鞍形的山。後來就把這山叫作馬鞍山。沿山道峰迴路轉,穿過碧翠的山腰,走過花葉掩映的山林,來到溝底,眼前豁然亮出一個綠油油、清亮亮的攔溝大壩。清風徐徐,壩中錦鱗飛躍,碧波鱗鱗,水面如綢,似鏡反光,整個山形、草木花葉全倒映水中。天光水色,被點點游魚縱橫穿梭成一幅翡翠色的綾帕。壩里已投放20多萬尾魚苗,最重的已達10多斤。真是旱塬山溝里的「小江南」。遊人尚且流連忘返,當年縱身洗滌的天馬豈能捨得離開
這座山遠看又象一匹高頭大馬。據說很早以前,有人在馬脖子似的山上修莊子時,挖出一根碗口粗的蘆皮條,用刀子割不斷,用斧頭砍不下,卻用一隻冰草葉子一割就斷了。割斷蘆皮條後,裡面鮮紅的血汩汩流個不止,把周圍沖了一條深深的溝壑,人們便把這條溝取名紅溝。從此以後,年年都在長高的馬鞍山就長得慢了,如果不注意,還看不出它在長呢!因為它的總血管被割斷了,它肚子里的金馬駒跑到對面的公雞山去了,所以公雞山比馬鞍山長得高了。 如果來得恰逢其時,就會被馬鞍山的秀麗景色吸引得神魂出竅。走出王錄村旱塬的盡頭,忽然地形一低,便像乘坐上一幅馬鞍形的山。極目四望,梨白桃紅杏粉柳綠。白的無瑕,纖塵不染;紅的冒火,灼灼生焰;粉的紅白相間,如描似畫;綠的油亮,惹人憐愛。也許花草樹木都有一腔迎春的心事要放,才不約而同地先著花後綻葉。這一山一嶺的花海里,一行一行的油松翠柏,一層一層的鵝黃漸綠的柳林,在呼呼山風里,似乎整個馬鞍形都抖鬃揚蹄,急欲騰飛。這活脫脫一幅馬鞍的山型上,乘坐著誰呢?是英姿勃勃的春天,是一個春意盎然的時代。不論是誰,都心曠神怡,脫口而出:「好一個神山!」
馬鞍山是個林場,其實最神奇的是這林場還是「穆桂英」整修成的。在鑼鼓喧天的1958年,由千萬「穆桂英」組成的婦女兵團,來到馬鞍山,修渠打壩,挖坑育苗,栽樹種草,才留下這芳草萋萋、綠樹遮天蔽日的馬鞍山。馬鞍山林場從1958年創辦起,就開始封山治理,育苗造林,幾乎未停止過。國家當年為馬鞍山林場投資7400元,總投入258000個工日。現在總經營面積3500多畝,有各種林木30多萬株,其中各類果樹4萬多株,育苗35畝,有固定資產11萬元。
其實馬鞍山真正的神話還是革命的神話,馬鞍山精神還是紅軍的精神。早在1937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為了策應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以建立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第一軍團政治部主任鄧小平就住在馬鞍山上的王錄村。馬鞍山,又從鄧小平馳騁疆場時騎的那匹神駒身上獲得了靈性,使紅軍精神代代相傳。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馬鞍山村民以飽滿的熱情,沖天的干勁,治山不止,造林不停,硬是用手上脫下的一層層肉皮換來了齊刷刷、平展展的層層梯田,大部分育林地都栽上了樹,經濟林全部予以嫁接,對老品種也進行了改良。杏樹主要有:正寧接杏、曹杏、禮泉梅杏等。桃樹有春蕾、雪桃、正寧肖水桃、白鳳桃、黃甘桃、大久保等。梨樹有蘭州軟兒梨、長把梨、碭山酥梨、香蕉梨、冬梨等。蘋果有惠民、智技富士、北斗、玉林、新喬納金、秦冠等。核桃有綿綿核桃、隔年核桃、薄皮核桃、露仁核桃。還有杏李子、桃李子、美國李子、晉棗、大圓棗等。用材林多以刺槐、中槐、鑽天楊、山楊、椿樹、楸樹、泡桐為主,每年收入都在三四萬元,並會逐年增長,總造價可達百萬元。好呵,馬鞍山!真是天馬風范、天馬精神!祝願天馬抖擻,生機勃勃,天馬騰飛,奔向光輝的未來。
2、香港沙田區馬鞍山
馬鞍山(Ma On Shan),屬於香港十八區的沙田區,是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分。位於烏溪沙的青年營,數十年來都是度假及小學旅行的勝地。現在馬鞍山則是大型住宅所在地。區內同名山峰馬鞍山有兩個山峰,較高的俗稱馬頭頂,高702米,它是新界東部最高的山峰,而副峰為牛押山,六百多米高,兩峰之間形成一條很長的弧線,形如馬鞍,故被稱為馬鞍山。根據王崇熙新安縣志(卷四)亦提及馬鞍山名字源由:「馬鞍山在縣東八十里,枕東洋,形如馬鞍。」
馬鞍山最初是一個小小的村落,居民從事農業、漁業等傳統鄉村經濟活動。近代日本企業來到這里開采磁鐵礦,使馬鞍山頓時成為工業重鎮,鼎盛時期有幾千個工人在此居住。但到了1970年代,因為石油危機、新市鎮發展等事件,開礦成本大增,加上港英政府決定開發馬鞍山為新市鎮,礦場也隨之在1976年結束。現在,經過政府幾十年的努力,馬鞍山成為屋邨、商場林立的大型住宅區。
馬鞍山三寶:
鐵礦:馬鞍山鐵礦藏量估計超過7,000,000噸,1950至70年代開採的鐵礦主要出口至日本。
杜鵑花:香港杜鵑(Hongkong Azalea Rhododendron)於1851年在香港發現,但被誤認作另一品種,直到1930年才以香港命名為新種。花期在四月,花白至淡紅色。僅見於馬鞍山及其他幾處地點。馬鞍山其他品種的原生杜鵑還有毛葉杜鵑(Champion's Rhododendron)、華麗杜鵑(Mrs. Farrer's Rhododendron)、羊角杜鵑(Westland's Rhododendron)、南華杜鵑(South China Rhododendron)和紅杜鵑(Red Azalea)。2006年開始由沙田東—分區委員會、沙田民政事務處、土木工程拓展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馬鞍山民康促進會、九廣鐵路公司、沙田區中學校長會及沙田區小學校長會聯合舉辦「馬鞍山杜鵑花節」,推展杜鵑花成為馬鞍山的地區象徵,活動包括在綠化帶及屋苑種植杜鵑花、攝影及繪畫比賽及展覽等。
黃麖:實為赤麖或赤麂(Muntiacus muntjak),台灣稱為山羌,小型偶蹄目鹿科麂亞科動物,生長於華南地區包括香港,西至印度、巴基斯坦及阿富汗,雄性有小角及獠牙,喜棲息於樹林內及高草叢中,以樹葉和地下根或莖作食物,間中會吃樹皮,獨居,當受驚時或繁殖季節都會發出一種奇怪的叫聲,俗稱鳴鹿(Barking Deer),生性膽小,香港曾有被困的赤麖於圍捕時活活嚇死的紀錄。
3、廣西柳州市馬鞍山
廣西馬鞍山雄峙於柳州柳江南岸,東西走向,長約1500多米,海拔270米。山形東西峰突兀,中間凹,形似馬鞍。登上山頂,回環若襟帶的風光盡收眼底,大有「群山生足下,雲氣漫胸前」之感。唐宋以來,馬鞍山就是柳州名山,是歷代著名游覽勝地。山西側如合掌的「梓 岩」為道教遺址,有梓 帝君神龕和「黑肌而赤脈」的棋盤石,傳說八仙中的漢鍾離和呂洞賓在此對弈,並在岩口留下仙人腳印,岩間有許多題詠刻石,宋朝方信孺「釣台」篆書摩崖、王安中《新殿記》摩崖均立於此。前臨古靈泉背靠梓 岩的靈泉古剎在宋代寺院中稱為「廣右第一」。山北近山頂處儼若廣廈的仙弈岩,面積約300平方米,洞口高朗寬敞,洞內鍾乳石形成的石柱、石幔、石花似人狀物,千姿百態。唐朝柳宗元對此曾有詳細的生動的描述。
4、貴州長順縣馬鞍山
貴州馬鞍山位於長順縣,海拔1444米,地處東經106°22′30",北緯26°12′50",距縣城27公里,馬鞍山腳即廣順鎮。明代前馬鞍山稱為馬嶺,清代改稱天馬山,書寫天馬呈圖,民國以後統稱為馬鞍山。
馬鞍山可作為廣順歷史的見證之一。據《廣順州志》記載: 「《一統志,金築廢司》注引、 《黔記》:明洪武四年酋長密定歸順、罷金築府置金築長官司於斗笠寨,永樂十一年密定子得珠遷於馬嶺(即馬鞍山)之陽,曰壩寨,即今州治也。」可見馬鞍山在當時就很有名氣。
山上原建有碑亭,順北山脊有數百石階,樹木森森,百年茂密。清嘉慶六年二月廿肅武威縣19歲進士張澍到廣順任知州,曾登山考察作記,在其所著的《續黔書》卷六中,有一篇《長壽草》提及馬鞍山。內容如下:
廣順署後即馬鞍山,古樹叢林,虯蟠雲結,而懸崖峭陂,尤饒奇草。鬱郁蔥蔥,要皆神農磨唇之所未嘗,壯武《博物》之所未志也。見有葉舒如梅瓣者,圓莖修枝,枝即抽於葉心,枝各一花,花分五瓣,色深碧,中蕊須猩紅,亭亭倩秀,不與群草伍。問之小隸,對曰「長壽草也」,聳然異之。夫員邱有不死之樹,食之延壽,郭景純遊仙之所詠也,洛陽光明殿前,有長生樹二株,晉華林園植長生樹二株,皆樹也。惟《周髀算經》言「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花。漢武時日支國獻活人草三莖,死孝將草覆面即活.」又《河圖玉版》雲「防風之二臣,以刃自貫其心而死,禹哀之,乃拔共刃,療以不死之草。是皆奧窟真宅,靈岳名山,乃產此嘉卉,供仙夫之餐。黔蠻鄉也,毒霧淫霖,蒸生野莽,蔓延充塞,道弗難行,每思如雉氏法,刈夷蘊崇之矣。無論無朝虹之垂輪,芳苡之戲鳳,洞冥之燭夜,望舒之隨時,吉雲之飼纖離馬,地日之招三足烏,即卻睡迎涼之葉,護門懷夢之,組輪布帛之英,功德文章之秀:概未之見,顧安得長壽名葩,媲祖州返魂之香,驂瓊苑養神之芝哉?或異域音訛稱偽,未可知也。然聞今廣西柳州,亦有不死之草如茅,食之多壽。此草疑即《山海經》之草雲。
張澍所說的長壽草,確是馬鞍山生長,當地人稱「吊蘭花」。1993年據專家考察,認為馬鞍山喬灌木的生態隔層,是國際上至今尋找的研究標本。故此,馬鞍山作為文物保護有其重要的研究價值。
1984年8月1日長順縣人民政府以長政字(1984)42號文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湖北石首市馬鞍山
「綉林十景」之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城內龍蓋山與筆架山之間,形如馬鞍而得名。傳說之一:三國時,東吳年輕的大將陸遜,首次領兵與蜀漢交鋒,黃勇病況善戰,智謀超人,一舉攻破了劉備的七百里邊營,取得驍亭夷陵之戰的大勝。殺得劉備敗退白帝城,惶惶不安。陸遜因防曹兵偷襲,不得不率兵回師。他順江而下,星夜兼程,來到曾是吳王之妹投江的石首,於兩峰之空間屯下營來,暫作休整。誰知剛剛停馬解鞍,當夜有「蠻陌」之寇,蜂湧而從背後襲來。陸遜之馬因受驚躥入江中,天黑流急,無法救起,陸遜看到心愛的伴隨自己征戰不懈的戰馬,被滔滔的江水吞沒,一氣之下,把馬鞍和韁鞭亦投入江中,讓它隨馬流去。不料,陸遜離此去後不久,突然一夜之間,風雨大作、雷掣電閃,此地長出了一座淺峰,先現馬頭,後現馬身,再現馬尾,宛如陸遜的那匹戰馬,卧於兩山之間,把那龍蓋山和筆架山連了起來,此後,人們一度把它叫作陸馬山,後雙根據形狀,叫成馬鞍山
傳說之二:明代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張璧是石首人,他曾是就馬鞍山寫過一首詩,詩曰:「蔓出群峰詎可攀,峨然疊嶂倚雲端。(此二句寫山的現狀)舊傳蠻陌曾為冠,記得將軍此解鞍,投轡等閑空歲月,積塵從此起岡山。(此四句寫山形成的傳說 )馬頭流落江南岸,往事多訛問俗難。(此二句疑為訛傳不可考)」
張閣老詩中的意思,是以為此馬鞍山的形成和命名,多有訛傳,難以問俗了。這里的「問俗」恐怕就是指的民間傳說。
6、江蘇省崑山市馬鞍山
在崑山市西北部。因形狀如馬鞍,俗稱馬鞍山。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辟為公園,1936年改名『「亭林公園」,以紀念邑先賢顧炎武(亭林先生)。建國後.建革命烈士墓,辟花圃、動物園,並改名為玉峰山。玉峰山方圓1.5平方公里,海拔80米。萬頃平疇,一峰獨秀,素有「真山似假山」的說法。山上有孽雲峰、老人峰、紫雲岩、試劍石、群求石、鳳凰石諸勝,有棲霞、桃源、抱玉、長陽等洞。峰頂有華藏寺、凌霄塔、文筆峰、玉清亭和妙峰石塔(宋治平石幢),半山有仙鶴亭、半山亭和林跡亭(內有林則徐手書對聯石刻),山下有宋詞人劉過墓及東齋、明文華閣大學士顧鼎臣崇功祠、辛亥革命烈士朱談談紀念碑等。山中產玉石(昆石),潔白晶瑩,玲瓏剔透,是國石佳品,玉峰山的名稱即由此而來。古有唐孟郊、張枯詩及宋王安石和詩,稱「山中四絕」。園中松柏成蔭,奇花異卉有聚八仙瓊花、天竺名種並蒂蓮等。
7、山東淄博市馬鞍山
馬鞍山位於淄川區淄河鎮,主峰海拔618米,總面積25平方公里,是集歷史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和自然風光於一體的名勝風景區。該山山峰奇險,形若馬鞍。峰頂險峻峭立,巍然壯觀,山下淄河奔流,似玉帶繞身。有三泰山,東有卧佛須面,西有端座彌勒佛,巨石形象且從不同方向顯現不同頭像,真乃天作之美。1997年馬鞍山被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市級風景名勝區;1999年成為淄博市旅遊定點單位;1995年被定為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定為山東省國防教育基地。
馬鞍山風景區屬魯中隆起斷陷地塊,泰沂山脈北麓,淄河流經風景區西南入太河水庫,水質清冽,終年不涸,山區交通便利,辛(店)泰(安)鐵路縱貫風景區。向南有淄河源(泉)路到博山、沂源。向北有香壩路去臨淄,向西有淄(川)幸路。淄川有公共汽車直抵淄河鎮。風景區內以馬鞍山為首,奇峰林立,險峻挺拔,如蓮花山、鹿角峰、九十九頂岳陽山等。這里有清泉終年噴涌,如西股村的神賜靈泉、雙泉村的夢泉、聖水觀的聖水泉、馬鞍山的飲馬泉等。這里峰巒疊嶂,風景秀麗,自然景觀美不勝數。馬鞍山原為齊國邊關重寨,西峰馬尾處建有齊長城遺址和古代兵營遺址。1942年的馬鞍山保衛戰更是震驚全國,抗日英雄威震敵膽的壯舉給該山塗上了一層濃重的悲壯色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保存完好的戰斗遺址,新建的紀念堂、展覽廳、烈士群雕,以及在東峰百米高懸崖上的八路軍頭像"英雄魂",形象逼真,浩然正氣,象徵著在馬鞍山戰斗中犧牲烈士的英勇斗爭精神。
7、安徽省肥東縣馬鞍山
馬鞍山位於店忠路33公里處東側,緊鄰店忠路,面積280畝左右,海拔高度73.4米,東南與巢湖市忠廟鎮接壤,西與四頂山遙遙相對,北依羊羚山,距巢湖水面近在咫尺,離姥山島僅3.5公里之遙,湖光山色,美不勝收。山上林木蔥蘢,枝繁葉茂,四季常青,林木覆蓋率高達80%,生態環境十分優美。白鷺、斑鳩等珍稀鳥類繁多,且常年棲息在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理想的居住場所。馬鞍山林木、林地所有權為肥東縣長臨河鎮湖光村、萬石村所有。山麓現有40多戶村民居住,居住人口120人。